1. 兒童聲樂練聲方法入門,你一定要知道的這3種開嗓練聲的方法
最近收到很多同學的來信,很多人在初學唱歌的時候,開嗓練聲只會扯著嗓子,用大白嗓去練聲開嗓,其實用大白嗓練聲練了跟沒練一樣!又白又乾的那種聲音練了跟沒練一樣。如果你想要唱歌好聽的話練聲,可以先打開自己的喉嚨,再去練聲!方法如下:
第一:先打開喉嚨再練聲:
打開不僅是口腔的打開,在發聲中真正的打開是指喉頭的打開。
例如,我們通常說的半打哈欠的狀態,喉頭就有打開,這是我們在生活里有過體會的一種感覺。在前面關於「打開」的問答里我還列舉過另一個例子。在我們的嘴裡放進去一個較燙的小元宵或小丸子,我們不能吐掉也無法及時地咽下。這個時候我們的舌頭會試圖避開它,我們會不自覺地做出一系列自然反應。這其中就包括喉頭的打開。這個情形下我們的喉頭會在無形中打開這樣的經歷我們都有過,我們回憶一下當時的感覺,不斷地去體會這個感覺,也就找到了打開喉頭的方法。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時候喉頭打開的幅度會很大,不一定全部符合歌唱發聲的要求。 而在發聲中,我們根據不同的音高、旋律、節奏,來合理地調整喉頭打開的幅度,以滿足那個音的飽滿為准則。喉頭打開不是越大就越好,當然打開的程度不夠,滿足不了氣息的通過,聲音得不到一個合理的共鳴,也不會獲得一個圓潤飽滿的聲音。
練聲就是在哼鳴的基礎上,在掌握哼鳴的方法之後開口去發聲。
這一套發聲方法一直強調哼鳴的重要性,因為在哼鳴的過程里,我們已經掌握了與發聲相同的氣息的控制與保持、氣息在呼氣發聲時的對抗、歌唱的用力方向、喉頭對應音域及旋律變化的調節能力等相關的感覺與方法。練聲僅是相對大地打開喉頭、打開口腔去發聲而已,這是順其自然就能做到的一個行為。哼鳴的開始就已經是在發聲。
練聲和哼鳴一樣,我們要 循序漸進,從最合適我們的音域開始,向上行和向下行進行發聲練習。 不要一味地觸碰我們的音域極限,在自己最臘困舒服的音域里練習發聲,我們的音域就會在練習中得到擴展,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練聲時我們對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音高、不同的唱詞反復練習,目的還是為了 訓練我們氣息的調整能力與喉頭打開的技巧,包括氣息的連貫和聲音的飽滿與凝聚力,以保證在變化的音樂中依然保持我們聲音的統一。 雖然不同的音區里我們的聲音都會表現出相對的特性,比如低音雄壯渾厚,中音飽滿深情,高音明亮高亢,但是對於氣息要求幾乎是相同的。我們在不同風格的音樂里去發聲,在不同的情緒里去表現,可以作變化的東西有很多,但是不變的是發聲的原理和方法。以不變的發聲方法去靈活表現千變萬化的音樂,這是掌握發聲的意義和發聲本身的魅力。 我的聲樂公開課→ 你一定不能錯過的零基礎唱歌技巧公開課!讓你唱歌更加好聽! ←零基礎聲樂公開課堂
第二步:開嗓練聲的技巧:
第一步:共鳴練習
將舌頭放鬆平躺伸出(像狗伸出舌頭那樣),然後舌頭微卷,讓上嘴唇和舌頭之間留一條小溝,現在我們備晌來發「wu」這個音,發聲的時候要感覺全身都有共振。這個練習可以改變你仿局鋒說話和唱歌的音色,讓你的聲音更加明亮,有磁性,這樣的聲音K歌才好聽!
第二步:丹田發力
發「hi」這個音,每發一次,我們的腹部也要隨著動一下,這個練習是訓練丹田的力量,腹部的氣息發聲,讓你獲得正確的氣息支撐點。
第三步:均勻彈唇
用拇指和食指撐起臉蛋或嘴角,放鬆,輕輕吹氣使嘴唇彈起來。保持氣息均勻、慢吐慢吸、喉部完全放輕松,一口氣保持十多秒鍾,氣息要平穩。此動作訓練聲帶,同時訓練聲帶的均勻震動。。。。K歌聲音好聽的前提,是聲帶震動要平穩、均勻。。。慢慢才可以獲得輕松的高音!!!一次一口氣,保持十多秒鍾,做十次。
這三個萬能開嗓練聲技巧,你會了嗎?記得點贊收藏下來噢!
2. 兒童唱歌的方法和技巧
兒童唱歌的方法和技巧
呼吸練習
剛開始接觸聲樂的孩子往往是張口就唱的,這樣就容易把聲音都擠壓在喉嚨里,從而導致聲音生硬,聽起來很刺耳。要讓孩子們明白,呼吸是唱歌發聲的基礎動力,歌唱的呼吸要比正常呼吸更深一些,氣息控制在下肋周圍,形成歌唱發聲的支持點。同時經常糾正孩子們的呼吸緊張,吸氣過多,吸氣發出聲音,聳肩等不良習慣。(建議讓孩子們彎腰咳嗽找到下肋和橫膈膜的擴張感覺,從而引導孩子們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
發聲練習
剛開始的發聲練習要以中聲區為主。中聲區的訓練比較容易見效,因為練中低音的呼氣壓力較小,聲帶可以很自然地放鬆,不會對孩子的聲帶造成太大壓力。可以先用「嗼」或「咪」母音進行下行音階的訓練,在練習的過程當中引導孩子嘗試運用胸腔與頭腔的共鳴。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後,再慢慢向高音擴展。高聲區的訓練難度比較大,因為音域越高氣息壓力越大,容易造成聲帶和喉頭的緊張,這個時候應該改用「嗚」母音,輕聲高位地尋找頭腔共鳴位置,不斷鞏固、擴大音量。聲音要求圓潤,位置集中稍靠後一點少兒聲樂訓練的基本方法少兒聲樂訓練的基本方法。由於兒童的聲帶發育不成熟,比較稚嫩,唱到高音時,聲帶都是邊緣振動,這個時候如果不用假聲發聲的話就比較容易損害聲帶(所以全球著名的「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就要求採用假聲發聲,這樣既可以使音色優美,又可以在不損害聲帶的前提下學會聲樂的發聲方法)。因此不要盲目的追求音高也不要一味的讓孩子的音色往成人的音色上靠,正確的聲音是通透圓潤而不是尖亮。
把握適當的聲樂訓練時間、力度以及歌曲的難易程度
孩子們的聲帶很稚嫩,在訓練的過程要很准確的確保今天的訓練量不會影響到孩子的聲帶健康。聲帶在震動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出現輕微的充血,再科學的演唱方法也避免不了這一點,所以在孩子聲帶充血的時候就必須停止以便讓聲帶得到休息、恢復。(輕微充血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不注意訓練的「量」,導致聲帶嚴重充血的時候,就有可能引起病變造成聲帶損傷。)對於歌曲難度這個問題更要掌握好,如果長期讓孩子唱超過他音域范圍的歌曲,很容易會讓孩子養成擠壓喉頭的壞習慣,這對於後期的聲樂學習是非常有害的。
拓展閱讀: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簡要地說,就是將歌曲演唱中對聲音所需求的各種技術環節,通過有規律、有步驟的發聲練習,逐步提高歌唱發聲的生理機能,調節各歌唱器官的.協作運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使歌唱發聲的技術成為歌唱表現的有力手段,為達到聲情並茂的演唱服務。
我們練聲的目的是要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改變平時生活中自然的發聲習慣,使之成為符合歌唱發聲的習慣和狀態,所以必須明確我們練聲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開開聲」而已。
歌唱發聲練習要求每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記歌唱發聲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實質,通過反復的練聲及歌唱實踐來消化和驗證其歌唱規律。因此在發聲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築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於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要恰當地運用好歌唱的共鳴,要使聲音傳得遠,充滿劇場,且圓潤,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課題。由於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分不開,因此要求歌唱者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打開口腔,調節氣息等手段,把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
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通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和情感和內容。
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在每次練習時,都要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進入良好歌唱狀態的前提少兒聲樂訓練的基本方法聲樂器樂
在練聲、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雜念,穩定情緒,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狀態,要有良好的歌唱慾望,要充滿信心、放鬆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否則是唱不好歌的。
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以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呼吸、共鳴、吐字、表現缺一不行,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整體歌唱」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