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用葯誤區多,該如何正確用葯需要了解哪些事項
兒童年齡較小,抵抗能力也較低,經常會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襲而誘發疾病,孩子生病後如果盲目的用葯,對孩子的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有些葯物不僅會出現不良反應,甚至會威脅到孩子的健康,那麼,兒童用葯誤區多,該如何正確用葯呢?需要了解哪些事項?
㈡ 兒童合理用葯常識
1. 兒童怎樣合理用葯
兒童服葯量和成人大不相同,不能單純按照說明書上的用量 來用,例如成人用量為一日一片,如果給兒童也照此用葯,可能會 導致葯量過大。
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選擇用葯:(1) 按體重計算。有的葯物小兒服用劑量按體重計算。
例如頭孢克肟顆粒,每 次按1。5 ~ 3毫克/千克體重服用,可按此計算後的量內服用,病 情輕者劑量相對減少。
年齡稍長的兒童有時按體重計算後其劑量 會超過成人量,則給葯量不超過成人量的下限即可;肥胖兒可按 劑量的低值計算。(2) 按年齡計算。
有的葯物說明書上標明各年齡的劑量,例如泰諾林混懸滴劑 2 ~ 3歲為1 ~ 1。5毫升,即2歲限1毫升,3歲限1。
5毫升。按年 齡計算的葯物劑量往往不需要十分精準,例如止咳葯,一般按每 歲1毫升,最多不超過10毫升(成人量)。
(3) 以成人劑量為基數折算。計算公式:小兒劑量=成人劑量x小兒體重(千克)/50。
如成人劑量為10毫升,5歲小兒體重20千克,則小兒劑量為10x20/50 = 4毫升。 體重偏輕者劑量偏小,體重偏大者劑量偏大。
(4) 以體表面積計算。此法比以上三種方法更為精準,常用於抗癌葯等對劑量要求 非常嚴格的葯物。
要根據身高、體重再查體表面積計算用葯量。(5) 簡易計演算法:此法適用於葯品說明書未規定小兒劑量,或忘記按千克體重 計算的劑量。
總之,兒童服用處方葯時應遵醫囑,服用非處方葯可按說明 書上的劑量。如果有「兒童酌減」的備注,其劑量可參照以上介紹 的方法,這樣才能用准葯量。
2. 小兒合理用葯的要點有哪些
小兒機體正處於不斷發育階段,其新陳代謝旺盛,循環時間短,一般 對葯物排泄較快。
但肝、腎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及某些酶系統尚未發育成 熟,用葯不當可致不良反應或中毒。小兒時期體液占體重的比例較成人 大,水鹽轉換率較成人快,但調節能力差,故易致平衡障礙。
新生兒和嬰 兒的胃排空慢,出生後6〜8個月開始接近成人,新生兒的胃酸分泌較少, 胃液pH很高,大約2〜3歲開始達成人水平,這些都可影響葯物的吸收和 生物利用度。新生兒和嬰幼兒膜通透性較高,葯物易於通過,特別是其血腦屏障不完 善,葯物與血漿蛋內結合較少,游離葯物濃度較大,易發生葯物中毒,中樞神 經系統特別敏感。
小兒用葯劑量比 *** ,應根據年齡、體重或體表面積進行計算。
3. 兒童用葯安全知識有哪些
原則1:用法用量要精準。
不論是葯品的使用 時間、頻率,還是次數、用量等,都需要父母嚴密管控。一旦超出劑量,就容易引發中毒,而劑量過少則不易達到療效。
原則2:早預防、早治療。 媽媽要成為孩子的第二個醫生,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性,有針對性的對小孩易患的疾病做到早預防,早治療。
小兒上火,是年輕父母經常忽視的常見疾病,它一般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黃赤,口舌長瘡或者愛哭鬧等症狀,很多家長往往會忽視治療,殊不知兒童上火不加以控制治療,往往會引發扁桃體炎、咽炎、肺炎、感冒發燒等症狀。治療兒童上火,現在很多年輕媽媽都選擇三公仔小兒七星茶,就是專門針對兒童上火的中成葯,葯性安全溫和。
有一百多年的使用歷史,孩子愛喝,是常見病兒童上火的不錯選擇。 原則3:推薦使用兒童專用葯物。
嬰幼兒臟器嬌嫩,發育不完全,適合使用葯性溫和、 *** 少、副作用小的葯物。如小兒上火了,可考慮使用三公仔小兒七星茶,專門針對兒童上火,可預防治療使用。
1、注射法應慎用:注射對小兒的 *** 較大,次數多可造成臀肌攣縮(表現為走路歪斜等),甚至注射不當有可能造成坐骨神經損傷。 2、注意葯袋標示:服用前檢查葯袋上的姓名、葯品總量、用法用量、臨床用途及注意事項、用葯指示、葯品的保存方式等。
3、一小時內的吐葯才需補服:小兒葯物起效很快,如果在1小時以內大量嘔吐,則再補服一劑;若超過1小時後嘔吐,不需補服。 4、出現副作用後帶葯品迅速就醫:任何葯品都可能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若服葯後有任何不適,有可能是疾病本身所致,或是葯品所引起,所以用葯後出現新的症狀,請隨時與醫生聯系。
萬一不慎誤服葯品或服葯過量,都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應帶著葯品迅速就醫,可為患兒獲得正確診斷爭取寶貴的時間。 5、不要挑戰兒童的好奇心:大人應避免在兒童面前服葯;在餵食兒童葯物時,避免哄騙小孩葯品是糖果,以免孩子對葯物產生好奇從而引起誤服。
6、喂服兒童葯物要領: 嬰兒以毛巾或衣物包裹固定,使用吸管或口服注入筒,採取少量、多次給予原則,避免嬰兒嗆到;幼兒給予選擇權,如讓其選擇服葯姿勢、場所、葯丸先後順序等,並鼓勵幼兒合作,服葯後給予糖果或飲料獎勵,同時也可起到去除葯味作用。 。
4. 小兒合理用葯應注意哪些事項
(1)選擇用葯品種應謹慎:小兒用葯應注意選擇,不可簡單地 用成年人的葯品直接減量服用,最好選用小兒專用葯品。
例如,在 使用解熱鎮痛葯時,成年人用的索米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兒童出 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 膜糜爛;感冒通可造成兒童血尿。 目前推薦2個月以上嬰兒和兒 童高熱時首選的解熱葯對乙醯氨基酚,其療效好、不良反應小,但 應注意劑量不宜加大。
再比如,12歲以下的小兒尤其要注意禁用 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 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制骨骼生長;慶大黴素 可致兒童永久性耳聾及腎臟損害;新生兒使用氯黴素和磺胺類可 引起灰嬰綜合征和溶血。 (2)聯合用葯要控制:由於葯物之間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絡合 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聯合用葯不當時會影響葯物的療效,不良反 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
例如,部分抗生素與鈣、鎂、鋁等無機鹽 類抗酸葯或含鐵的抗貧血葯合用會生成配位化合物,影響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應暫停服用鈣片等 葯品。 小兒用葯品種應盡量減少,能用一種葯物治療的,就不用兩 種或更多的葯,一般合用葯品以不超過3〜4種為宜。
(3)嚴格計算用葯劑量:小兒用葯的劑量一般可按照小兒的年 齡、體重、體表面積3種方法計算。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肥胖或 瘦弱患兒除外),即不同年齡兒童的用葯是成年人劑量的:1個月 為1/14,6個月為1/17,1歲為1/5,2歲為1/4,4歲為1/3,6歲為 2/5,9歲為1/2,14歲為2/3。
同時應注意計算聯合用葯時同一類 葯物的總用量,如服用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小兒速效感冒顆粒) 同時使用阿苯片解熱時,因都含有解熱鎮痛葯成分,劑量應適當 減少。 (4)不能使用成年人葯物:有些家長會給患兒吃一些成年人用 的抗生素、感冒通之類,雖然劑量減半,但這也是不妥的。
因為兒 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葯物解毒的酶系統、代謝系統均未發育成 熟,許多葯於兒童不宜。例如,多西環素可影響小兒骨骼正常生 長,且易沉澱在牙組織中導致牙釉質發育不良;感冒通中的有效成 分雙氯芬酸對腎有損害,並可引起急性血小板減少。
(5)不可隨意改變葯物劑型:有的家長常把成年人用的膠囊內 容物倒出來喂兒童,或把針劑改為口服液,給患兒服用。 這樣隨意 改變葯物原有的劑型,減弱了葯物的作用,增加了葯品的不良反 應,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後果。
(6)不能濫用解熱葯、止瀉葯:有些解熱葯對兒童的呼吸中樞 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由於家長缺乏醫葯常識,且急於減緩患兒病 情,兒童發熱時便隨意增加解熱葯的用量或多種解熱葯並用,引起 兒童虛脫、休克。
兒童腹瀉發病率較高,治療應根據脫水、電解質紊亂程度適當 給予液體療法、飲食療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長不加選 擇地亂用止瀉葯,用後腹瀉雖然減輕,但因腸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狀。
(7)不可擅自使用抗生素:有的家長發現孩子感冒發熱,便盲 目使用抗生素,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濫用鏈黴素、慶大黴素等造成 耳聾,青黴素可致嚴重的過敏性休克,磺胺類引起過敏性皮疹等。
有的可引起二重感染,其中以鵝口瘡及真菌性腸炎最為多見,且較 難用葯物控制。 (8)不可濫用營養葯:兒童生長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主 要應當從食物中均衡吸收,飲食正常的兒童一般不必服用營養葯。
有些兒童因某種原因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補充時,應咨詢 醫生適當補充。然而,不少家長誤以為此類營養葯多吃點沒壞處, 就給孩子盲目過量服用,實際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機 體功能失調。
一些家長長期給孩子服用鈣劑,造成骨骼的過早鈣化,影響了 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過量補充微量元素鋅易發生膿瘡病;魚肝油 (含維生素A與維生素D)吃多了可引起發熱、厭食、煩躁、肝腎臟 功能受損;維生素C服用過多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症等;更甚者 給予大量營養滋補品,卻不知道這些營養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 激素或類激素物質,用之過多會造成內分泌功能紊亂,形成早熟或 影響發育。 順便還要提醒家長,存放葯品的地方應注意安全,牢記葯品說 明書上的警示語言:「請放置於兒童不易接觸的地方。」
以免發生 誤食。
5. 怎樣做到兒童合理使用葯物
兒童葯物使用合理與否,關繫到葯物能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以及患兒能不能盡快恢復健康。
因此,用葯必須強調「安全、合理、有效」。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 ) 了解用葯史。
家長要向醫生提供患兒有無葯物過敏史和家族史。 (2 )正確計算葯量。
(3) 不能隨意給葯。沒有明確診斷的疾病不能盲目給葯,以免掩蓋病情,拖延治療。
對已有明確診斷的病症,應嚴格掌握適應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項。 (4) 定期隨訪觀察。
對一些需要長期服用,但又最易引起不良反應的葯物,如服用激素、抗結核、抗癲癇等葯物的病兒,要定期做好隨訪觀察,經常做血、尿、X射線等檢查,嚴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5) 葯物配伍合理化。
在合用葯物時,切忌將兩種毒副作用相似或相如的葯物配伍。 (6) 血葯濃度監測。
對一些安全系數小、治療劑量和中毒量接近的葯物,最好進行血葯濃度監測,這樣可避免用葯過量或葯物在小兒體內蓄積而造成不良反應。
㈢ 兒童用葯給葯途徑
兒童的用葯給葯途徑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像常見的口服給葯,肌肉注射給葯,靜脈用葯,有一些葯物可以經肛門用葯在直腸吸收。還有霧化給葯,貼敷透皮吸收等。
㈣ 怎樣給幼兒喂葯幼兒園用葯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兒科醫生用葯的原則是能口服用葯的不採取肌肉注射用葯;能夠肌肉注射給葯的不採取靜脈輸液給葯。因此口服喂葯是治療疾病的第一選擇。但是由於寶寶年齡小,葯物或多或少帶有苦味或者其它寶寶不喜歡的味道,對於偏好甜味的寶寶來說,這些異味的葯物確實不受寶寶的歡迎,甚至拒絕、反抗,因此造成不少的寶寶喂葯困難,使得疾病不能很快地進行治療,往往貽誤病情,對此媽媽頗感頭痛或無奈。
兒科用葯與成人有著顯著不同的特點,小兒絕不是縮小的成人版。由於小兒的各個器官處於未完全成熟還在繼續不斷發育時期,尤其是肝、腎、血液以及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用葯不當很容易對身體的損害,甚至是一些不可逆的傷害;小兒由於的新陳代謝旺盛,葯物在身體中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過程比成人快;小兒體液含量比例較之成人高,但是對於水、電解質代謝的調節功能差,因此對於影響水、電解質代謝的葯物更加敏感,較成人更易於引起中毒。因此家長需要向醫生進一步了解葯物的性能、作用、原理、吸收、代謝和排泄以及適應症、毒性反應以及禁忌症,做到合理用葯,正確喂葯,盡量減少患兒的痛苦以及家長的負擔,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目前兒童葯物多以液體或者顆粒制劑為主。此外還有滴劑、混懸劑、咀嚼片、泡騰片劑以方便患兒口服。為了減少葯物的不良味道,多採用糖漿或者加入甜味劑和香味劑的制劑、或者包以糖衣以增加寶寶的喜好,達到安全、順利口服葯物的目的。為了孩子依從性,還開發了一些半衰期(半衰期一般指葯物在血漿中最高濃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時間。)比較長的葯物,可以每天吃一次或者兩次的葯物,減少了喂葯時的困難。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接受葯物,家長最好選擇寶寶易於接受的葯物劑型或者半衰期比較長的葯物。
幼兒園用葯應該注意事項:
1.保健人員負責喂葯,送葯時間日托為餐後20分鍾,不許幼兒自己隨便拿葯吃。
2.鼓勵幼兒自己吃葯,甜葯先吃,苦葯後吃,保健人員必須看著幼兒把葯吃下再離開。
3.只接受家長送治療性葯物,不接保健葯和滋補葯。
4.用葯前要核對班級、姓名、葯名、用葯時間、劑量、葯物是否沉澱變質。
幼兒用葯注意事項:
1.止瀉葯飯前服。
2.對胃有刺激的葯和祛痰葯飯後服。
3.感冒時盡量不用抗生素。
4.體溫38以下不用退燒葯。
5.咳嗽時不要亂用止咳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