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寶寶耳屎取不出對寶寶有什麼影響
耳朵里有硬塊耳屎,碰會疼痛,掏不出來,這是耳釘 一、怎麼掏耳朵才正確 1、最好用棉棍,輕輕在外耳道轉動,然後耳朵朝下,則耵聹可自行出來; 2、盡量不要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掏耳。建議不要自己掏耳朵。在有條件的基礎上可以請別人幫忙。推薦閱讀:耳屎是怎麼形成的? 經常挖耳朵好嗎? 3、不要形成挖耳習慣而頻繁挖耳,一般應一周左右一次;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一周挖耳兩次。 4、一般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頻繁挖耳,只有在耳屎過多導致耳部不舒服時才需要掏耳朵。但挖耳不能用發卡、火柴棒、牙簽等尖利、不潔的器具,可以選擇葯房售賣的醫用棉簽輕輕把耳屎清理出來。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乾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醫用棉簽,蘸少許75%的酒精,平時經常擦拭清潔外耳道。不要經常掏,一般半個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適。 5、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較多,不易排出會形成硬塊,如果耳道內感覺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別癢,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狀時,可能是發生了耵聹栓塞或出現了炎症,應去正規的耳鼻喉醫院進行就診。 二、耳屎的作用有哪些 你也許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一般都認為耳屎是無用的廢物,而其實不然。耳屎在保護人的耳朵方面可是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1、耳屎像哨兵一樣守著外耳道的大門,阻止異物侵入耳朵,保護耳道和鼓膜。當空氣中的塵埃侵入寶寶的耳道時,耳屎就能把它們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潔;如果有小飛蟲飛進寶寶的耳道,一旦嘗到苦苦的耳屎,也馬上就會「逃之夭夭」。推薦閱讀:經常掏耳朵掏出細菌! 2、同時,耳屎還能起到「消聲器」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夠聽到各種聲音,是靠外界各種不同的聲波傳進耳朵,引起鼓膜振動所致。但如果聲波過強,如打雷、爆炸等,鼓膜會因之而受到劇烈震動,容易招致損傷,時間一長,聽力就會下降。而耳屎則可以像消聲器那樣減低聲波的沖擊,以保護鼓膜,進而保護聽力。由於寶寶的聽力還處於發育階段,所以耳屎的這種保護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3、此外,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膩性。假如寶寶在洗澡時,不小心水流進耳中,耳屎就可以發揮「水來土掩」的作用,防止臟水的侵襲,進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發生。 三、經常掏耳朵的危害 很多的人耳朵只要有一點癢就會掏耳朵,更有的人沒事的時候就喜歡掏耳朵,其實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耳朵不適合宜常掏,常掏耳朵不僅不利於耳朵健康還會對耳朵帶來傷害。 1、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潔功能,沒有必要經常掏。耳屎的學名是「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上的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耵聹可以阻擋從外界進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塵和小蟲,以保護耳膜;同時,它覆蓋於耳道皮膚表面,能使皮膚保持一定濕度。推薦閱讀:經常掏耳朵易造成聽力下降 2、挖耳朵卻很容易對耳道造成傷害。如果方法不當,會將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響聽力;如果挖時用力過度,損傷了外耳道皮膚甚至耳膜,細菌趁機侵入,就會形成外耳道炎;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會感到非常疼痛,此外,還有人挖耳時將異物如棉花、火柴頭等遺留在耳道內。 3、多數情況下,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在空氣中乾燥而結成黃色薄片,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不斷脫落排出耳外,根本沒有堵塞耳道的問題,也不會因耳屎多了而影響聽力。 四、寶寶有耳屎怎麼辦 1、如果小孩耳朵的耳屎用肉眼能看見,而且不是很硬,可以用濕布捲起來,慢慢的伸到寶寶的耳朵裡面轉一轉,能把耳屎轉出來。 2、如果寶寶的耳屎比較硬,不要用濕布了,可以用兒童專用的細棉棒掏一掏外面的耳屎。但掏之前要把棉棒沾一點香油,先輕輕的抹到耳道里,以軟化耳屎,然後輕輕的轉動棉棒,把耳屎掏出來。 3、還可以准備個沾上消毒葯水的棉球,在寶寶睡著時塞到寶寶的耳朵里,大約2--3個小時後轉動轉動棉球,再過一會兒取出棉球,這樣一部分耳屎就會被沾在棉球上帶出來了,這個方法對寶寶的耳朵影響較小。 4、在給寶寶掏耳朵時,注意一定不要掏的太深,會損傷寶寶的耳道的。很深的耳屎其實沒有多大影響。沒有實足的把握,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朵。 5、給寶寶掏耳朵時,最好在寶寶熟睡的時候比較好,否則寶寶醒著會哭鬧著不讓掏,家長不要硬給寶寶掏,很容易發生危險。 6、如果上述方法不見效,寶寶的耳屎比較多,寶寶哭鬧很厲害,最好去看兒科醫生了,醫生會戴上耳鏡對寶寶的耳朵做細致檢查,估計耳屎量和耳道的堵塞程度,然後會根據情況制定清理方法。雖然寶寶會感到不舒服,但對寶寶的耳朵影響很小。 五、怎樣給寶寶掏耳屎 在寶寶有病的耳朵內塞一個用消毒棉球做成的耳塞。第二天取出耳塞,耳屎可能粘在上面從而被清除出耳道。 如果上面說的辦法沒有用,那麼你就應該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會戴上耳鏡對寶寶的耳朵做一番「偵察」,估計耳屎量和耳道的堵塞程度,然後用針筒向寶寶耳內注射溫水,把耳屎沖出來。整個沖洗過程也許會讓寶寶覺得有點不舒服,但不會讓寶寶感到疼痛,也不傷到寶寶的耳道和鼓膜,非常安全。 六、經常給寶寶掏耳屎的危害 1、小寶寶的外耳道還遠沒有發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於大多呈扁平縫隙狀,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內皮膚很嬌嫩,經常掏耳屎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後果:輕者掏傷耳內皮膚而引起炎症,生癤長瘡,嚴重的可能會把鼓膜捅破,導致寶寶聽力損傷。 2、經常掏耳屎,會使外耳道的皮膚因為經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它是良性的,可以用手術的方法切除,但切除後容易復發,而多次復發後就有可能轉化為癌症,對生命構成威脅。 醫通無憂網提醒,耳屎會隨著寶寶的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的活動,藉助於下頜等關節的運動而自行脫落,並排出耳道,所以你並不需要擔心。 七、掏耳朵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1:鼓膜破了,一定會耳聾 正解:掏傷鼓膜,聽力下降 對鼓膜的認識是,一旦鼓膜破裂了,聽力就沒有了。其實並非如此,鼓膜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時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個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擴發音量、增強聽力,它的破損甚至破裂只會影響聽力,但不會完全導致失聰。一般人掏耳朵時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個小洞,一般來說3個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復的。 推薦閱讀:保護耳朵健康的五個注意事項 要提醒的是,不僅掏耳朵會捅破鼓膜,過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擊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個小孩在玩沙炮的時候震傷了耳朵,鼓膜上破了個洞,聽力大大受損。 誤區2: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沒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澀就滴眼葯水一樣,很多人耳朵一有問題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亂滴葯水也可能帶來炎症。 如果掏耳朵時,用干凈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傷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葯水。此時外耳道沒有受到細菌感染,保持乾爽潔凈的環境。但滴了消炎葯水之後,反而營造了一個潮濕溫潤的環境,更容易滋生細菌。 什麼情況下可以滴消炎葯水呢?當耳朵出現感染、流膿時,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滴消炎葯水。洗澡時,最好別弄濕耳朵。可以用棉花團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團濕了再換。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後,最好滴兩滴消毒葯水。因為公共泳池內內的水可能存在各種細菌。 誤區3:耳朵覺得癢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時清潔耳朵的習慣,特別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來,或者覺得癢,每過幾天就掏一次耳朵。陳觀貴對此表示,油耳和干耳是遺傳的,沒有辦法改變。油耳的人一但感覺油流出來了,用掏耳棒清潔一下看得見的外耳道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