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驗血報告單怎麼看
問題一:如何查看驗血報告單? 100分 結果全部基本正常第一張說明你肝腎功能正常
第二張說明你初步血液檢查正常, 無貧血, 無明顯感染或患惡性血液疾病的表現。 結果中稍高稍低無關緊要。
第三張說明你未患乙肝, 且注射過乙肝疫苗
第四張說明你體內無艾滋病毒抗體。 如果3-6月前或更久曾發生高危性行為, 基本排除感染HIV病毒。
問題二:驗血報告怎麼看 血常規主要包含了白細胞數目、中性粒細胞數目和比例、淋巴細胞數目和比例、嗜酸細胞數目和比例、嗜鹼細胞數目和比例、單核細胞數目和比例、紅細胞數目、血紅蛋白、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血小板數目、平均血小板體積等指標。簡單來說,看血常規報告主要看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有無異常。
白細胞(WBC)
正常值范圍是(4.0~10.0)×10e9/L。白細胞對人體具有保護和防禦功能。白細胞是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細胞、嗜鹼細胞及單核細胞所組成。正常情況下,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數的50%~70%,淋巴細胞佔20%~40%,單核細胞佔3%~5%,嗜酸性粒細胞佔0.5%~5%,嗜鹼性粒細胞佔0~1%。全身各部位的感染都可導致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增高;白細胞減少常見於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各種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症、骨髓纖維化等)及放化療等所致;嗜酸細胞增多則常見於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過敏、自身免疫病和腫瘤,而嗜酸細胞減少常常是傷寒的表現。
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
紅細胞正常值是男性(4.0~5.5)×10e9/L、女性(3.5~5.0)×10e9/L、新生兒(6.0~7.0)×10e9/L。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是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一般情況下測定血紅蛋白和紅細胞二者的意義基本相同,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往往提示有貧血,結合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可以初步判定貧血的類型(如缺鐵性貧血、慢性病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或巨幼細胞性貧血等)。貧血的程度可以分為輕度:血紅蛋白90~120 g/L;中度:血紅蛋白60~90 g/L;重度:血紅蛋白30~60 g/L;極重度:血紅蛋白30 g/L以下。我們一般人體檢中常見的多為輕度貧血,且如紅細胞體積偏小,多為缺鐵性貧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多則可見劇烈吐瀉、高熱大汗等導致脫水的情況下,還有就是處在高原或長期缺氧的情況下。
血小板(PLT):
正常值是(100~300)×10e9/L。血小板數量和質量的改變會產生出血症狀,如皮膚和黏膜的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口腔黏膜和眼結膜下出血。嚴重者有便血、血尿,肺出血,甚至顱內出血。血小板減少可見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症,放化療後,或有些生理現象(如女性月經期)。血小板增高多見於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見於某些疾病(如類風濕病活動期)。
血細胞比容(HCT):
正常值是男:0.40~0.50 女:0.35~0.45。紅細胞比容是影響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隨紅細胞壓積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則降低。紅細胞比容增高可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即體內氧供應不足引起的代償反應(如新生兒、高原地區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紅細胞比容減少見於各種貧血或血液稀釋。
中性粒細胞:
正常值40%~75%或(1.80~6.30)×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提示急性或化膿性感染(如癤癰、膿腫、肺炎、闌尾炎、丹毒、敗血症、內臟穿孔、猩紅熱等),各種中毒(如酸中毒、尿毒症、鉛中毒、汞中毒等),組織損傷、惡性腫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中性粒細胞的減少常見於傷寒、副傷寒、麻疹、流感等傳染病、化療、放療。或在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脾功能......>>
2. 血檢報告怎麼看
一、血液一般檢查: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10 12-5.0×10 12個/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2、血紅蛋白測定(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0.005-0.05(0.5%-5%)。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0.08(3%-8%)。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葯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淋巴細胞增高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於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EOS)
[正常參考值]
50-300×106個/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二、出血性疾病檢查:
1、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
100×109-300×109個/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後、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