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兒童文學教育
在幼兒園開設古詩文吟誦,可以更好的讓孩子們從小了解中國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安排課時根據中華傳統經典古詩文開展一系列情景表演古詩文吟誦活動,組織古詩吟誦比賽。幼兒園還可根據幼兒的能力特點使每位幼兒都獲得獎勵,在學習背誦經典文章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受到良好的熏陶,並讓孩子找到成功的自信。通過對千百年來傳承的傳統幼兒啟蒙教育讀物的學習,使孩子在思想上形成根深蒂固的傳統道德、禮儀觀念,發揚我國愛國、奮進、尊老敬賢、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 其次結合一日常規方面加強幼兒禮儀教育,各班設立禮儀教育專欄,評選禮儀小標兵,並將禮儀教育滲透在活動中,將游戲、學習、入園、離園、戶外活動、進餐、盥洗等編成幼兒朗朗上口的三字經,便於傳唱與記憶。 此外,在傳統文化教育上,可引進了主題教學模式,將幼兒學習京劇、民族樂器表演為教學試點,開展啟蒙教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民族傳統戲曲、樂器演奏等傳統文化精髓,把傳統文化帶入到幼兒中間,使幼兒初步萌發審美情趣,促進美育情感,為培養健康人格做學前准備、提高幼兒人文藝術修養。
Ⅱ 兒童文學的作用及閱讀指導策略
兒童文學的作用及閱讀指導策略可參考下方。
3、兒童文學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
兒童文學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讓學」:要使學生能夠充分的閱讀群文,真正的去閱讀,要對更多的實用閱讀策略與方法進行掌握,從而不斷的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與效率。要使學生主動的去深入的思索,主動的去學習,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老師要鼓勵學生主動的去交流、討論,並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進行分享,深入的討論,取長補短,真正的實現集體的思維建構。
作為老師要做的是:
(1)提供材料。要把教學目標進行科學的設置,設計出議題,要用心的選擇所要應用的文本,在組文建群的過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
(2)給時間。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因此老師要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自讀自悟、質疑探究。
Ⅲ 教師對學前兒童文學的教學方法
如何進行高效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
晨株洲
2019年10月27日 · 瀟湘晨報旗下株洲熱點新聞官方賬號
據不完全統計,小學統編語文教材選文中,兒童文學作品占 80% 以上。
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朱自強教授認為,兒童文學之所以能作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性資源,是因為它最能走進兒童的語言世界和精神世界,最容易讓兒童產生共鳴。
那麼,我們在進行兒童文學的閱讀教學時,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則嗎?閱讀課教什麼,怎麼教,這兩個根本性問題又該怎麼解決?
別急,慢慢來!今天,我們就先看看朱自強教授列舉出的幾大原則,然後,帶著思考走進2019 兒童母語教育論壇(活動時間:11 月 15 日— 17 日)現場,再聽聽他與周益民、徐世贇、張建軍幾位老師之間的重磅對話,一定會收獲更多。
原則 1:趣味性
這里的 " 趣味性 ",不是單純的感官娛樂,而是一種心靈愉悅、精神滿足的狀態。不是對思想性、藝術性、語文教育價值的消解,而是對它們的深度激話。
這種趣味性是多元的:游戲性、幽默感、馳騁想像、心靈感動、人生智慧、知識探求等等,都是 " 趣味性 " 的構成元素。
春天
春天對冰雪說了什麼,冰雪那麼聽話,都化了。
春天對小草說了什麼,小草那麼聽話,都綠了。
春天對花兒說了什麼,花兒那麼聽話,都開了。
《春天》這首充滿童趣的小詩,意在讓讀者感受大自然的生靈對春天所發出的召喚的應和,孩子們可以輕易感受到那種無以言說的美。
如果我們問學生:春天都說了什麼?冰雪融化的原因是什麼?頓時美感全失。
原則 2:感性化
兒童的情緒和認知特點,都以感性為主導,敏銳度驚人,具有豐富情感的作品,往往都是兒童優先喜歡的對象。
《流螢》是金波先生創作的一首抒情詩,語言清淺,意境唯美。
流螢
我不給你剪裁天邊的晚霞,
也不給你摘取夜空的繁星,
孩子,讓我們一起,
一起去捕捉黃昏的流螢。
晚雲燒得紫了,
慢慢融進蒼茫的暮色中;
耀眼的小花隱去了,
山只留下它高高的身影。
快看,天邊飛來幾點流螢,
一會兒滅,一會兒明,
像一顆星,兩顆星,
像一顆顆長著翅膀的繁星。
我從菜園里拔一根蔥管兒,
好放進幾只流螢,
讓它閃出柔和的光吧,
孩子,送你一盞翠綠的燈。
放螢火在你的枕邊,
我再編一個童話給你聽,
說在夏天的夜裡,
有一個翠綠的夢。
針對這首童詩,朱自強教授設計了一個問題:下面對《流螢》一詩的兩種評論,哪個說得比較貼切?
1.《流螢》這首詩的語言如鼓點鏗鏘有力,讀來讓人情緒激昂。
2.《流螢》這首詩的語言如洞簫悠揚婉轉,讀來讓人心緒沉靜。
這樣比較感性化,同時也將語言的韻律、節奏與音樂上的樂器聯系起來,通過訴諸於兒童的音樂感知,激發他們的語言感受力。如果直接問: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是什麼樣?特別抽象,很容易讓學生摸不著頭腦。
為了使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更具感性化,朱教授建議老師們在說明事理時,要盡量少用論述性語言而多用描寫性語言。
原則 3:整體性
朱自強教授所說的 " 整體性 " 指向的是語言和文學本身,是將語言和文學看作一個 " 結構 "。
單看 " 去跳舞娛樂 ",好像也沒什麼其他意思。但是,如果你聯系《蜻蜓和螞蟻》這則寓言的上下文,就會發現這句話有著更深刻的意指。
蜻蜓和螞蟻
蜻蜓姑娘能歌善舞,唱過了一夏,跳完了三伏。日子過得流水般速,轉眼寒冷的冬天已至。田野里荒涼調敝,美好的時光已逝去,哪能再綠葉為家,無憂無慮,飢寒交迫,蜻蜓不再唱歌,肚裡空空,唱歌又有何樂?
她滿臉愁容,來向螞蟻說:" 收留我吧!收留我!願借你窩里把冬過。讓我吃飽,讓我暖和,春天一到我就好活。"
螞蟻聽後冷冷地說:怎麼,夏天你沒有勞作?"
" 夏天哪裡顧上這些!我們日日尋歡作樂,鮮草叢里,歌聲響徹。"
" 哦,事情原來是這樣!既然你已經唱夠了歌,現在該去跳舞娛樂!"
教師要找到文章那個高高在上的靈魂,沿著它,回溯到山腰和山腳,呈現出文章的來龍去脈。
原則 4:人文性
小學語文的文學閱讀、兒童文學閱讀必須直接抵達兒童的內心世界,激起兒童情感、思想、價值觀上的共鳴,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獲得了新的、內在的精神生命,如此才能豐富、深化語文學習的快樂。
威廉 · 史塔克創作的《驢小弟變石頭》,深受世界各地孩子喜愛的現代經典。它講述了一個關於愛的魔法創造奇跡的故事,這種愛之於兒童心靈成長的價值,不言而喻。
原則 5:意義生成
意義生成就是閱讀者根據文本所提供的訊息,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意義。
丑小鴨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有人讀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有人讀出:是對美的嚮往和不懈追求,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有人讀出:真正的丑小鴨,變成不了白天鵝,除非它本來就是從天鵝蛋里爬出來的 ......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如此。
而對於小學兒童讀者未必一定要明確 " 清晰 " 地把意義表達出來,可以停留於朦朧之間的感受層面。
原則 6:形式分析
文學是有意味的形式。兒童文學有多種多樣的文學體裁,文學體裁就是形式問題。兒歌與兒童詩,故事與小說,小說與散文,童話與寓言,都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同是一類文學體裁,不同的作品又有不同的藝術形式上的特色。同是一類文學體裁的創作,不同的作家又會有不同的藝術表現。
朱自強教授說:" 我認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對文學形式(語言形式)的分析貫徹、落實得好,語文教育少、慢、差、費 " 問題的解決就不是遙遙無期,而是指日可待。"
為了那份指日可待,為了進行高效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我們需要堅持原則,找對方法,找對方向。
來源:點燈人教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