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社工可以介入困境兒童哪些方面

社工可以介入困境兒童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 2023-08-26 21:37:23

⑴ 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倫理困境

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倫理困境

在中國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孩子和父母是怎麼理解虐待兒童問題的?父母打孩子是不是兒童虐待?他們怎麼解釋暴力發生的原因以及對親子關系的影響?那麼,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介入兒童虐待問題倫理困境分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問題的提出及背景

2014 年4 月-8 月,筆者在廣州市某中學做駐校社工服務,同時參與了一個關於兒童保護的項目,便在實習站點所在的學校開展了“防止兒童虐待小記者行動計劃”小組。該小組通過觀看國內關於兒童虐待的新聞報道、觀看國內外宣傳兒童保護的海報及公益片、扮演情景劇、外出采訪社區居民、共同拍攝宣傳公益片等形式,讓青少年(初中生)結合自身的經驗及一些新聞報道,表達對兒童虐待的看法,增強他們對任何有可能造成身體傷害的行為有分辨能力,提高他們對兒童虐待事件的敏感度及社會責任意識,並到社區里進行社區倡導。

在小組開展過程中,組員能夠坦陳自己童年被“家暴”的經歷、對經歷回顧的感受和現在的看法,他們對小組的信任和坦誠讓社工感受到了小組的力量。但筆者發現,有的組員遭受家庭暴力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筆者的想像,而筆者在介入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案主GXS 即是其中一個嚴重的被虐個案。她常在大熱天穿著長袖衣服,社工懷疑她目前存在被虐待的危險,便邀請她參與小組。在小組活動中,GX S 曾四次因看到社工分享的圖片、聽到組員分享的信息而哭泣。GX S 袒露她從1 歲到上六年級一直受到父親的暴力相待,母親在她3 歲時因受不了父親的家庭暴力而離婚。她也很想逃離父親,曾在很多親戚家居住。其父曾用皮鞋、皮帶、木棍、鐵水管、煤氣罐威脅爆炸等方式對其打罵,父親喝醉酒、不高興、沒錢都會拿她出氣。她5 歲左右時,一天在房間里睡覺,父親偷偷進來摸其性器官,她日後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狠狠地咬父親的手臂。因為過去父親的暴打很嚴重,致使她的手臂在夏天很容易發炎流膿,所以穿長袖以免被別人看見。

在小組的第四節活動中,社工翻到一個海報時,有組員表示,“受過虐待的孩子即使事件過去仍會記住受虐的經歷,甚至像海報中的那個人一樣自己去傷害自己”。這時GX S 大聲喊:“對,就像我一樣!”當時,G X S 一個人走到筆者身邊,從口袋裡拿出一把小刀說:“M i s s,我跟他一樣,經常拿這個割自己。”原來案主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想起那些受虐經歷時,便時不時割傷自己。案主向社工展示,她的十個手指頭都曾被自己割傷,都是小小的割痕,說這樣很容易復原。

四個月里,社工與G X S 進行了六次面談,發現老師對她過去的受虐經歷和現在的自虐行為全然不知,其親生母親雖然知道卻無法幫她離開父親。社工作為改善案主發展環境和處理案主危機的主要干預者,在介入該案例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倫理困境,包括文化上的、法律上的、情理上的,筆者希望能夠對這些困境進行分析和思考,以促進社會工作對兒童受虐案例的介入和思考。

社會工作介入兒童虐待問題的倫理困境分析

傳統文化中父母與孩子對兒童虐待問題的建構

在中國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孩子和父母是怎麼理解虐待兒童問題的?父母打孩子是不是兒童虐待?他們怎麼解釋暴力發生的原因以及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在小組進行過程中,社工引導組員分享自己曾經受到的嚴格管教方式或家庭暴力。組員T X 笑著說,爸媽曾經用衣架、掃把、棍子、皮帶打她,她當時覺得爸媽很過分;F Y H 說母親曾因他常常上網而讓他跪下;L CH 說父親曾讓他在沙子地上跪了半個小時,膝蓋都流血了。這些組員都認為,父母的這些體罰並不是虐待,自己當時的確做錯了一些事情,父母是為了自己好。組員LZJ和案主GXS 則認為父親對自己的暴力行為就是虐待,因為父親經常把自己當成出氣筒。而組員T X 的母親認為,“父母打孩子只是為了管教孩子”,並反復強調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是“氣急了”才對孩子進行適當體罰的,她認為只有那些故意、惡意地打罵孩子的才是虐待。

我國傳統文化對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容忍和認同,不少人都認同甚至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打是親、罵是愛”等觀念,只有少數經常把兒童打得半死不活、遍體鱗傷的人才會受到指責,人們往往對那些由於目的和動機的善而實施虐待行為的人報以寬容和諒解,而很多孩子往往也認同父母是“為了孩子好”。因此,社工在面對兒童虐待問題時,要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非常困難。同時,當孩子面對被虐問題時,若社工告訴孩子說“你的父母正在傷害你”,是否會強化孩子對父母的敵對情緒呢?在這樣的問題上介入,實質上社工要面對很大的挑戰。

精神虐待難以評估與介入

長期以來,很多人習慣於把兒童虐待單純地理解為對兒童身體上的傷害,對精神傷害則處於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由於這種認知上的片面性,一些家長經常採取冷落、拒絕、孤立、恐嚇的方式對待孩子,自覺不自覺地實施了精神虐待。

組員X LY 在小組中說自己小時候經常在吃飯時被爸媽趕出家門,這個自我披露得到了組員的共鳴,紛紛說自己也曾被父母趕出家門,不給飯吃。多位組員都表示自己曾被父母羞辱過,讓他們感到自己笨、壞、毫無價值;被家人威脅丟掉或趕出家門;目睹父母吵架或有暴力行為。作為獨生子女的T X 和L S X則表示被奶奶一直冷落,並被指責“你為什麼不是一個男孩”。以上種種雖然沒有給孩子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但給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創傷,以致某些組員看到一些相關圖片或視頻會流淚。

社工感受到組員的苦惱與沮喪,但孩子所受的精神上的傷害難以評定其持續時間的長短、是否具有經常性和反復性、次數是否頻繁、後果是否嚴重等,在沒有把握充分信息的情況下,很多精神上的傷害不了了之。但社工的倫理價值和道德責任感要求社工需在改變親子關繫上做出努力。為此,社工嘗試與組員的父母取得聯系,詢問可否進行家訪聊聊親子關系,但大都遭到家長甚至組員的拒絕。一位家長甚至指責女兒不應參與社工站的活動,並以“學習為重”為由不讓女兒繼續參與,這讓社工感到很無助。

專業倫理與法律法規的兩難沖突

社工基於“保護生命”“最少傷害”的專業倫理原則,要確保案主不再處於受虐的危險處境,保護案主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減少案主的心理創傷。但我國的法律體系目前尚不夠健全,現有法律對兒童的保護遠遠不夠。此外,社工沒有合法的權利介入兒童虐待案件,介入時要冒一定風險,介入後極有可能使施虐者得不到懲罰,反而變本加厲。法律沒有規定可剝奪虐待父母的監護權,也沒有機構可以收留受虐兒童,受虐兒童無法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虐待消除的可能性非常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社工想為案主提供更安全的環境也是非常困難的。

專業界限與雙重、多重關系

GX S 向筆者坦陳,她是因為當筆者是好朋友才將自己過去的經歷告訴筆者的,她從來沒跟別人說過這些事情,並強調若社工跟任何人說她的事情,便不再當社工是朋友。但社工初次接觸這樣嚴重的受虐並有自虐行為的案例,自身沒有相關的實務經驗,需要跟督導、導師探討,這必然會泄露案主的某些信息,違背對案主“保密”的承諾。

此外,案主對社工的傾訴是基於把社工認定為私人的朋友關系,甚至曾讓社工請她喝飲料或買零食吃。“當社會工作者和案主產生超過一種以上的關系,不論是專業的、社交的或商業的關系,即是雙重或多重關系。雙重或多重關系可能同時存在或接連發生。”由此可以看出,社工與案主之間的關系是單一的有限關系,一旦出現朋友、夥伴關系甚至性關系等,雙重關系便形成。而對於我國社會工作而言,完全禁止雙重關系的產生是不現實的。在中國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中,沒有與案主建立親密的“朋友”關系是難以讓案主信任社工的。但若放任這樣的關系形成,則有可能在進一步的服務中產生倫理困境。在介入兒童虐待這樣隱私的問題時,雙重關系更容易產生,這是否會使專業邊界模糊,導致社工的專業角色混亂,或者過分關注案主,或者忽略了案主的實際需要。這樣的雙重關系無論對案主還是社工都會造成困擾。

結 語

兒童生存和發展不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國家的責任,國家有責任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提供服務等防止兒童的權利受到侵害,法律制度的完善、兒童保護機制的建立也能有效地支持社工承擔自己的職責任務,減少在法律制度等倫理困境上的徘徊與掙扎,為兒童爭取最大的權益。

同時,由於家庭是個私人領域,即使是專業社工,不經父母同意也難以介入家庭和接觸需要幫助的孩子。同時,由於親子之間特殊的感情和權力關系,兒童很少主動向外人求助。因此,對於較常見的父母打孩子的情況,社工的介入首先應該是幫助父母,通過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去幫助兒童,僅僅給兒童“充權”收效不大。

倫理困境是貫穿社會工作過程始終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是每一個社工面臨的最嚴峻考驗。社會工作在介入兒童虐待問題時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和原則:一是確保兒童在家庭中不受到傷害, 二是確保父母在家庭中的責任和權利不受到損害。因此,社工應思考:在盡量不破壞家庭的前提下, 如何設計一個合法介入私人家庭領域的權利以保護兒童。

;

⑵ 社會工作者介入殘障兒童及家庭過程分析

社會工作者介入殘障兒童及家庭過程分析

介入需要廣泛的技巧,它包括執行、介入計劃並協助服務對象達到目標的技巧。那麼,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家屬做了心理輔導,幫助建立自信,面對困難的勇氣,使服務對象家屬能夠樹立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下文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介入殘障兒童及家庭過程分析,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一、個案背景介紹

男,羅某,2005年出生,八個月的時候因為缺氧問題,大腦細胞嚴重受損,智力發展不正常,不能獨立行走,不能說話,生活不能自理,個人日常生活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在羅某3歲的時候,關於羅某的康復與日常照顧問題,羅某的父親母親產生分歧,經常吵架,最後達成協議離婚。羅某的撫養權被法院判給自己的父親。

目前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爺爺患有心臟病、奶奶的腿腳有毛病,照顧孩子的精力有限。羅某的父親忙於工作,只有到周六周日才能幫忙照顧孩子。周圍親戚都忙於上班和自家的事情,所以很難抽出時間來幫助照顧羅某。羅某的爸爸比較愛面子,不想向周圍資源求助。家裡經濟來源主要靠羅某的爸爸以及爺爺奶奶有退休工資,經濟條件一般。目前羅某家裡的老房子正在城中村改建,現在所住的房子是租賃的房子,他們沒有更多的經濟資源請保姆,大部分經濟資源都用來給羅某看病。目前家裡面除了爺爺、奶奶、爸爸以外,沒有照顧孩子的人,羅某的家人在一般情況下很難正常按點吃飯,爺爺奶奶有事情需要忙的情況下一般找鄰居幫忙照看羅某。在社區居委會的協調幫助下,爺爺奶奶有給羅某申請殘疾證,認定為一級殘疾。爺爺奶奶希望能夠尋求志願者幫助他們照顧羅某。

二、分析預估

通過三次家訪,社會工作者採用過程式評估的方式對服務對象的問題做出了分析預估,運用個案管理模式的實務方法來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

(一)建立關系。

建立良好的關系是開展專業服務的第一步,只有與服務對象建立真誠的關系,服務對象才會毫無保留地表達內在的情緒、深層次的想法,才有利於目標的達成。由於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對服務對象的家屬面談這種途徑來了解服務對象情況,對服務對象和整個家庭系統的需求進行評估,來和他們建立專業關系。社會工作者是通過一場社區活動和個案服務對象的家人結識。在社區活動結束後,服務對象的奶奶認真地詢問了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並向社會工作者講述了她家裡的具體情況,希望社會工作者有時間可以到她的家裡去走訪一下,是否可以為他們提供幫助。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家人談了自己的工作范疇,“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和宗旨,以及所能提供的助人服務。在交談結束之後,老人向社會工作者留下了聯系方式,覺得社會工作者可以為她的家庭帶來幫助與服務,對社會工作者有了初步的信任。在初次會面的第二天,服務對象的奶奶給社會工作者打電話聯系,詢問我們什麼時候有時間可以進行家訪。在社會工作者通過對社區居委會的走訪調查,了解服務對象和整個家庭的基本資料,做好充分准備。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約定好時間、地點等,確定第一次家訪的安排,建立專業服務關系。

(二)提供支持系統。

社會工作者在運用專業的個案工作技巧(溝通技巧、關系技巧、過程技巧等)來對服務對象採取介入,從社會支持網路等多個方面為服務對象及家庭提供輔導幫助,主要從志願者招募,專業的康復治療兩方面對服務對象進行幫助,遵循“助人自助”原則,協助服務對象及家庭系統來解決當前的首要困境,增強應對壓力的能力、主動尋求資源等自助能力。

(三)服務對象的問題分析:

1、服務對象的生活不能自理,大腦發育不正常,不能獨立行走。

2、爺爺奶奶年事已高,奶奶腿腳不便,家裡缺少照顧羅某的人。

3、服務對象家庭成員的情緒心態比較低落。

三、服務計劃

(一)服務目標

1、針對服務對象的情況,聯系愛心康復機構對他進行專業的康復治療,使羅某的身體可以康復。

2、社會工作者通過招募社區志願者,解決服務對象缺乏人照顧的問題。

(二)服務策略

1、開始階段

社會工作者在與服務對象的家屬進行第一次會談時主要是搜集服務對象的基本資料,解釋“任務中心”模式,在目前階段中,優先要考慮的問題,需要介入的家庭資源等等,按照主排次序,共同確定問題的主次,與服務對象的家庭成員協商制定口頭協議。

2、闡述目標和要完成的任務

社會工作者根據第一次家訪,制定出服務對象的工作計劃。帶著工作目標清單,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進行第二次的家訪,對服務對象的家屬進行協商討論,闡述目標和要完成的任務。在徵求服務對象家屬的同意前提下,調整服務目標問題。服務對象的目標問題是經過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共同慎重選出的,社會工作者提供問題的解決的手段並支持服務對象履行任務。

3、結束階段

社會工作者按照服務計劃聯系志願者資源和愛心康復機構資源,對服務對象開展專業個案服務。在工作計劃即將結束的時候,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家屬討論結束工作接觸的`可能效果。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家屬一起回顧服務介入後,服務對象所取得的重要進步並給予鼓勵,幫助服務對象確定進一步工作的領域。如果服務對象覺得需要更多時間並表現出完成任務的意願,可以延長時限。在決定終結個案服務工作時,社會工作者需要評估服務對象的“投入和產出”,終結個案服務。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第一次面談(2013年6月19日):由雙方協定第一次面談安排在服務對象的家裡,社會工作者進行入戶家訪。由於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社會工作者主要向爺爺、奶奶了解服務對象的情況。服務對象小喬在輪椅上由爺爺看著,小喬的手腳發育不良,每天只能由爺爺攙扶著下地走幾步路,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輪椅上度過,她的奶奶向社會工作者說,平時家裡缺少照顧服務對象的人員,他們的日常生活起居不規律,像他們這個年齡本是享清福的階段,奶奶在說這些的時候,眼睛有點紅。這時小喬在輪椅上坐著可能有些時間長了,開始急躁起來,兩手不停地晃輪椅的輪子,爺爺讓小喬開始扶著小喬讓他慢慢聯系走路。社會工作者握住奶奶的手,想通過肢體語言給服務對象的奶奶生活的力量。服務對象的爺爺奶奶希望社會工作者能夠給他們提供資源,招募愛心志願者,幫助服務對象學習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和進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但是,服務對象的爸爸由於比較愛面子,不願意接受志願者服務,社會工作者找到服務對象的父親進行面談,表明社會工作者的身份和服務宗旨,真誠地與服務對象的父親進行交流,探討他對服務對象康復服務的一些意見與看法,通過深層次的互動交流,服務對象的父親表示願意接受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在取得服務對象以及整個家庭成員的信任之後,社會工作者鼓勵服務對象以及家庭成員表述自己的問題,鼓勵他們宣洩自己的情緒。服務對象的父親對社會工作者說,自從與妻子離婚之後,感覺自身的壓力很大,不敢和自己的同事說自己的家裡情況,害怕同事知道後不願與他交往,自己現在才三十六歲,正值年富力盛的時候,不僅要賺錢養家,照顧一家老小,還要為自己的生活打算,對自己的未來不敢奢求。服務對象的父親在傾述完之後,社會工作者對此表示同情,鼓勵他們說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並排列問題的先後順序。最後,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協商制定書面服務合同,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服務過程中不能拍照,志願者男女比例平衡)並確定下次服務面談的時間。

第二次面談(2013年6月21日):通過第一次面談,社會工作者已經了解服務對象和整個家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次面談結束之後,社會工作者根據面談結果整理出服務對象和家庭所需資源,制定出需求評估表和個案服務計劃。社會工作者帶著這些需求評估表格和個案服務計劃進行第二次家訪。本次家訪的主要目的是與服務對象及家屬探討服務計劃的安排和服務目標的制定是否合適,哪些方面需要調整和修改。服務對象的爺爺對社會工作者說,他們每天的作息安排是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活動時間,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是服務對象的休息時間,下午四點至六點是服務對想的活動時間,所以社會工作者在制定服務計劃時需要特別注意服務對象的作息時間。然後,社會工作者根據第一次面談做出的需求評估,對整個服務制定了初步的需求評估表,希望服務對象再次斟酌自己的需要對需求評估表提出自己的意見。在這次面談中,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家屬對服務計劃做了稍許的調整,並明確了服務對象的需要,確定服務對象的需求。服務對象奶奶表示:第一、希望社會工作者動用周圍資源給他們做免費的康復治療;第二、希望能夠有人和她一起看管小孩,減輕負擔。社會工作者表示在下次面談之前會聯系好各方面的資源,開展社會工作服務。

第三次面談(2013年6月26日):社會工作者在第二次訪談結束之後,積極聯系社會資源,希望可以盡快為服務對象羅某提供服務。首先,社會工作者經機構督導的介紹,可以和鄭州市康達康復訓練中心聯系,康達康復訓練中心是一個專業針對腦癱兒童開展康復訓練的機構,並且這個康復機構經常參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動。了解到這些信息之後,社會工作者與康達機構的負責人取得聯系,向他講明了社會工作者的宗旨,並介紹了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希望貴機構可以定期為服務對象做免費康復治療。康達機構的負責人表示可以為服務對象提供免費的上門康復服務。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者又與社區周邊的高校青年志願者協會取得聯系,因為當前正處於暑假期間,大學生暑期空餘時間較多,而且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比較高,不僅可以為服務對象提供一些日常的生活照顧外,還可以傳授服務對象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等。經過社會工作者的積極努力,最後聯系了十二名優秀的大學生志願者。在聯繫到這些資源後,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聯系,確定在第三次面談時,會帶領志願者和康達康復訓練機構的老師到家裡確定服務開展的具體細節等等。在第三次面談中,社會工作者帶領大學生志願者和康達康復訓練機構的老師到服務對象的家裡,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及家人做了簡單的介紹,服務對象的家屬對此表示非常感謝。康達訓練中心的老師先對服務對象做了一些簡單的功能運動訓練,建議服務對象家屬重視肢體訓練,做些簡單的運動訓練,並給服務對象家屬記錄了一些平時要做的動作要領,時間要求和次數要求,以便服務對象家屬能夠在家對服務對象進行簡單的康復治療。康達訓練中心的老師表示會定期來服務對象的家中做康復訓練,他回去之後會對針對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制定出詳細的家庭康復計劃。除了專業的康復訓練外,服務對象的家人對服務對象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此外,社會工作者對十二名志願者也做了分工安排,讓他們結合志願者的時間安排三人一組到家裡開展志願者服務,為服務對象提供日常的照顧服務和基本科學知識的傳授。此次面談過程,服務對象對社會工作者說,非常感謝這些社會工作者可以為他們聯繫到這些資源,讓他們有了生活的新希望。最後,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確定第四次面談的時間。

第四次面談(2013年7月6日):經過了十天左右的時間,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進行第四次家訪,查看服務對象羅某的身體恢復情況和生活狀況。服務對象的奶奶告訴社會工作者說,這一段時間按照康達康復機構的計劃執行,服務對象的身體有所好轉,現在一個人可以攙扶著他走路了。社區大學生志願者對羅某的照顧也很得當,每天來教他拍手數數,孩子的情緒穩定住了。現在的她覺得身體和心理的負擔輕鬆了很多。但是她的心理還有個疑問就是,如果這些資源過一段時間沒有了,他們該怎麼辦。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奶奶說,按照我們當初制定的工作計劃,現在服務對象羅某的情況已經好了很多,有些目標已經初步實現,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地方。此外,康達康復機構的老師已經為服務對象制定了詳細的家庭計劃,這些計劃我們在家裡都可以執行,而且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聯系老師上門服務。大學生志願者資源是可以好好循環著的,他們在開學之後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來服務。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是穩固這種康復成果,使羅某的身體盡快好轉,減輕您的壓力。最後,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確定了下次的面談為結案面談,並確定了結案的時間。

第五次面談(2013年7月16號):經過了四次面談之後,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討論結束工作接觸的可能效果,讓服務對象以及家庭做好結案心理准備。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一起回顧服務的整體進程,重要的進步並給予鼓勵,幫助他們確定下一步的康復安排。最後社會工作者對整個服務過程做評估。

五、總結評估

評估方法:社會工作者在本次服務過程中的評估方法主要是基線評估,前後測的評估方法。我們在開展服務前,對服務對象的身體健康狀況和需求進行評估,了解服務對象身體情況和家庭狀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服務目標,即服務對象的身體狀況能否得到好轉,能否提供一個專業的康復治療方法,能否調動周圍資源,提供志願者輪流服務,對於家庭的不完整情況,能否幫助重新組合完整家庭等等,在開展服務之後,服務對象的康復是否有改善,照顧問題是否得到解決等等。

評估內容:1、服務對象在接受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前後的身體狀況;2、服務對象在接受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前後的有關照顧問題解決情況;3、服務對象的家庭成員在服務前後的情緒心態方面的情況;

服務對象對服務方案的滿意度:根據結構式訪談的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進行了深入交談,服務對象對社工專業輔導很有感觸,表示感謝。此次服務不僅擁有了一份專業的康復治療辦法,而且使家庭照顧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緩解了心理壓力,服務對象家屬的心態也有了調整,樹立了樂觀、自信、面對困難的積極心態。

社會工作者對本次服務效果的評估:本次服務效果明顯,服務對象能夠做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家庭照顧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服務對象家屬心理狀況得到改善,樹立了積極心態,整體的服務質量很高。

六、專業反思

結案和約定技巧:它包括同服務對象建立和保持工作關系的技巧,幫助服務對象和社會工作者對各自的角色有一個現實性理解的技巧,也包括培養服務對象對助人過程有一個初步承諾的技巧。由於服務對象不能說話的特殊性,所以社會工作者主要通過服務對象家屬了解服務對象的情況。社會工作者第一次與服務對象及其家屬見面的時候,服務對象家屬很不願意說出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出起來吞吞吐吐,社會工作者採取同理心、傾聽等技巧,與服務對象建立了良好的專業關系,服務對象家屬對社會工作者很信任,願意主動把實際情況告訴社會工作者。

評估技巧:它是指收集與服務對象情境相關的資料,以便能實際的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和需要的技巧。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及其家屬做了協商,在開展服務前進行了問題評估,通過提問、面談等方式對服務對象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評估,指出目前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在服務即將結束時,對服務對象的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和滿意度評估,指出服務對象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或緩解,對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是否滿意等。

簽訂契約技巧:這是同服務對象訂立工作的目標,並有能力清楚說出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責任的技巧。在對服務對象進行評估之後,社會工作者把服務對象的問題按照嚴重程度的先後順序整理出來。在與服務對象家屬協商之下,我們簽訂了各方需要遵守的規定,簽訂契約;

介入技巧:介入需要廣泛的技巧,它包括執行、介入計劃並協助服務對象達到目標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運用同理心和接納的技巧,按照契約規定對服務對象進行幫助,通過調動周圍資源,為服務對象挑選組織一支志願者隊伍幫助服務對象家屬一起照顧服務對象,此外,聯系康達訓練中心,對服務對象做身體狀況評估,並為服務對象專門設計一套針對性的康復治療計劃,並將這些簡單性的肢體訓練要領傳授給服務對象家屬,以便更好為服務對象做肢體訓練。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家屬做了心理輔導,幫助建立自信,面對困難的勇氣,使服務對象家屬能夠樹立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

檢討和終結技巧:它包括定期進行回顧和修訂介入計劃,以便客觀的檢討其是否有效的技巧,及有計劃地結束關系以幫助服務對象獨立的技巧。在服務的最後,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家屬共同回顧了服務過程,並鞏固了服務效果,根據服務對象的情況,與服務對象進行確定服務的結束時間,讓服務對象做好心理准備。

七、督導點評

本案中社工能夠積極鏈接社會資源幫助服務對象並為其量身制定肢體康復訓練課程,同時整合大學生志願者資源協助服務對象家庭照顧服務對象,減輕了服務對象家庭在照顧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