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孩手心發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當孩子上火、積食或者本身體質虛的時候,會導致手心燙腳心燙的症狀。下面是我分享的孩子手心熱的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手心熱的原因
答案是,爸爸媽媽們發現孩子出現了手心熱的現象,這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所致:
1、孩子的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身體產熱增多而需要通過體表散熱,可感覺體溫偏高及手心溫度偏高。在發熱時更明顯,沒有其它不適,可以是正常生理現象。
2、如果孩子在不活動的情況下,也是這個樣子,應該看看孩子穿的衣服是不是太多。如果穿的衣服也沒有問題,應該給孩子測體溫是不是正常。如果體溫正常,就沒有問題,要注意給孩子補水,同時要檢查是否缺鈣。
3、孩子上火症狀,出現手心熱,小便黃,屬內火過剩。
4、孩子積食,孩子胃先天不足,有些父母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總是給孩子吃一些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從而進一步加重了脾胃負擔,造成飲食停滯、積久化熱,從而出現手足心熱、腹部發熱、腹脹的現象,這樣的孩子還常伴有食慾不振、大便干結、舌苔紅、口味異常等症狀,但一般測體溫正常。
孩子手心熱的解決方法
上火:
一定要讓孩子多喝水,多吃一些水果蔬菜湯,可以吃點金銀花露和綠豆湯等,通過尿液排出來加快身體代謝產物的排泄,少吃一些油炸、乾燥等容易上火的食物。
保持屋內的濕度和溫度,不要讓屋內太熱,孩子好動愛出汗,補水不及時就容易上火。
不要給孩子穿得太多。因為小兒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加上小兒喜歡運動,如果穿得過多就容易出汗,出汗時毛孔大開,若遇到冷風,很容易造成感冒。而孩子適當地少穿一些,感覺有些冷,全身的毛孔都是收縮、緊閉的,運動後也不容易出汗。由於毛孔都處在緊閉狀態,冷風很難入侵體內,對身體的傷害不是太大。
積食
父母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合理飲食,少吃膨化食品,多吃新鮮水果、時令蔬菜、粗纖維食物,如豆製品、白木耳、黑木耳、小米、大麥、扁豆、黃瓜等,水果可選鴨梨、香蕉、大棗、獼猴桃等。上述食品均為甘寒、甘涼或甘平之品,甘酸而化陰,寒涼可治熱,正好可補陰去內熱。
如果孩子還伴有口臭、夜間磨牙、流口水、睡眠不安等情況時,爸爸媽媽們應該根據情況給予消食的葯物,例如四磨湯、健胃消食片等;一旦孩子出現發熱、腹瀉、厭食等情況,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發生延誤。
孩子手腳心燙的解決辦法
在中醫上,對孩子手心腳心發熱這一症狀,認為有可能是孩子血虛陰虧而導致手足發熱。
其原因多由於平素體質虛弱,或大病、熱病後,失於調理,陰血耗傷,正氣尚未恢復而致。這部分小兒常表現為手足心發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鳴,口乾舌燥,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小便頻數,大便秘結。而小兒手足心發熱,以疳積脾虛引起的多見。
小孩手心腳心發熱,是因為濕熱淤積體內,但和成人不同的是,孩子的濕熱往往從食而來,孩子脾胃弱,往往消化不良,淤積體內就生濕熱,所以治療脾胃消化不良為主,加之清除濕熱。
中醫比較推崇的葯方是用炒山渣,炒麥芽,炒谷芽,炒萊腹籽各5克煎水,送服舒肝片1-2片(碾末),飯後服。金銀花、車錢草各2克煎水飲用。在葯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補充一定數量的富有營養的食品,讓小兒多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以促進體質的恢復。
Ⅱ 寶寶手心腳心發燙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 不知道孩子的具體體溫,但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8度一般考慮是感冒的表現。 指導意見: 建議孩子這樣治療下,一是抗病毒治療可口服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成葯如雙黃連等;二是進行抗菌治療,可服用青黴素類或頭孢類抗生素,但時間應在三天以上;三是對症治療,如發燒(超過38度)可用含布洛芬的復方制劑或尼美舒利降溫,但這些葯物的半衰期短,不能維持一整晚的降溫效果,建議你可備盒小兒退熱栓孩子臨睡前肛用,可防止夜間體溫突然升高出現的高熱驚厥
Ⅲ 孩子手腳心燙但是不發燒,是因為什麼原因
孩子的生長發育一直以來都是讓家長比較操心的問題,很多孩子經常會出現手腳心燙,不發燒的情況,這跟孩子自身的體質有一定的關系,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最後小編想說最好給孩子吃一些木耳、豆製品,奶製品,多給孩子吃一些梨,香蕉,獼猴桃等,這些食物裡面的營養價值不僅非常的高,同時也不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孩子現象比較嚴重的話,還是去醫院做個詳細的檢查比較好。
Ⅳ 寶寶手心腳心發燙怎麼回事
小寶寶一般都是手心腳心較熱,然後額頭冰冰的才是正常的哦。如果手心腳心太熱有可能是穿得太厚,如果手心很熱,援也就不太熱,那麼可能是積食,要注意排查一下。積食是中醫的一個病證,是指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乳食停滯於中焦所形成的胃腸疾患。積食一證多發生於嬰幼兒,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乾燥或酸臭、矢氣臭穢、噯氣酸腐、肚腹脹熱。食積日久,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
Ⅳ 寶寶手腳發熱是怎麼回事
還是趕快送醫院吧 祝你家寶寶早日恢復健康 ----------------------------------------------------- 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些發燒的症狀發生,有的父母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到處求醫問診;有的父母,則只求孩子迅速退燒,吃的、塞的通通來,事實上,過與不及對孩子的健康都是一種負荷。 哪些原因會引起發燒 引起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外在因素: 小兒體溫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二、內在因素: 生病、感冒、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三、其他因素: 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小兒科主任宋文舉醫師表示,醫師對於發燒,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就慌亂不已。殊不知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只為退燒而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會讓發燒症狀持續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愛子心切的爸媽,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症狀,而是應遵從醫囑,准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葯。 發燒不會「燒壞腦子」 寶寶一發燒,父母親之所以會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個傳統觀念,認為孩子發燒會燒壞腦子。小兒科主任丁綺文醫師表示,發高燒本身,是不會使「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醫療知識尚未普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 其實,只有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她一步強調,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至於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 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這種極端的高溫,很少伴隨疾病發生,臨床上惟有對麻醉過敏,引起惡性發燒才可能達到如此高溫。 丁綺文主任說,因為發燒本身不至於傷害孩子,所以退燒是否必要,長久以來一直有爭議。主張不必退燒的學者認為,發燒是一種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分析發燒的型態可以幫助診斷病因,一味退燒反而誤導。不過,多數醫師和學者贊成適度的退燒。因為發燒會增加新陳代謝,造成內在的消耗,病人頭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嬰幼兒容易脫水,發燒造成水分蒸發,更是惡性循環,嬰幼兒熱性痙攣的比例較高,放任發燒,引起傷害是不必要的。 民間錯誤退燒觀念和方法 綜觀上述論點,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態度,將發燒當作一種警訊。小兒神經科主任趙文崇醫師表示,發燒是因各種疾病引起的身體防衛性反應。研究顯示,身體負責吞食細菌的白血球,在體溫升高時(38℃~39℃)其吞食能力加強。因此當小孩因感冒或其他感染疾患引起體溫升高時,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要把體溫立即降到正常范圍,並非明智之舉。因為這樣可能降低病童本身的抵抗能力。 有些父母會使用民間流傳的一些退燒方法,例如冷水或酒精拭浴來為孩子退燒,這是不適當的。宋文舉主任指出,寶寶發燒時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或酒精,寶寶反應會很劇烈,可能會造成抽搐;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此外,傳統老一輩的「寒到」的觀念,造成一般誤以為發燒時必須多穿衣服,趙文崇主任強調,其實剛好相反。他說,發燒時全身能散熱的地方以皮膚的表面積最大,散熱效果最好,假使能將過多的衣服剝除,大量身體的熱可經由寬松清涼的外表排除,體溫很容易下降。 真正危險的發燒訊號 趙文崇主任強調,寶寶發燒病理原因可大可小,嚴重者敗血症、腦炎腦膜炎、心肌發炎等,不處理會導致殘廢或死亡;輕者只是輕微感冒,不理它也會自己好。但這中間的差異若非專業人員實難判斷,有時更須藉助檢驗技術才能確實區別。 寶寶發燒,父母固不必大驚小怪,卻也不能掉以輕心,導致病情不可收拾。父母應學會如何有技巧、有知識、有智慧的面對它。當小孩子發燒時會合並其他的表現: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身體感覺極度不舒服,有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的現象,幼小一點的嬰兒不會說話,甚至變得躁動哭鬧不安。此時,適度的處理,使體溫不要太高是合理的,尤其具有發熱痙攣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幼兒,更是需要。 6招簡單正確的退燒法 那麼哪些方法是爸媽在未帶寶寶就醫前,可在家中事先處理的呢?綜合專家的建議,作為父母的您,正確的退燒方法應該是: 1、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 若家有冷氣,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2、脫掉過多的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溫水拭浴: 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4、睡冰枕: 有助於散熱,但對較小的幼兒並不建議,因幼兒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使用退熱貼也可以,退熱貼的膠狀物質中的水份汽化時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5、多喝水: 以助發汗,並防脫水。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6、使用退燒葯: 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葯水或栓劑。 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葯? 當然,在上述幾種退燒方法中,對爸媽而言,最方便且迅速的是退燒葯的使用,而每位寶寶家裡確實都必須常備退燒葯以因應不時之需,免得臨時半夜發燒束手無策。但丁綺文主任提醒爸媽,退燒葯的使用是有技巧和原則,何時用、怎樣用,平時宜有正確觀念,才不會效果不佳或甚至退燒失控。 她說,退燒葯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一般以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撲熱息痛的糖漿,如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寧滴劑等級,阿斯匹靈錠劑退燒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癥候群,不宜使用。 栓劑用來塞肛門,由直腸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絕吃葯時也能退燒,非常方便,但用量寧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體溫陡降,或是反覆刺激肛門,造成腹瀉。打退燒針,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孩子甚至過敏休克。退燒的方法很多,一定可以降溫,家長不必一時性急,因小失大。 另外,宋文舉主任也強調,不同的退燒葯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並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還有,退燒葯也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千萬要記住,「葯也是毒」的道理,任何葯物(包括退燒葯)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卻沒退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葯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總之,寶寶發高燒,父母不必愈來愈緊張,只要按照上述各種建議,觀察寶寶活動力、補充水分、必要時適度退燒,體溫多半可獲得降低,翌日再帶寶寶就醫即可。
Ⅵ 寶寶晚上睡覺手腳發燙是怎麼回事
正常來講小孩的手心和腳心本來就會有點發熱的,它的熱度是比我們大人的要高點,如小孩生病時心和腳心有發熱感的話,那麼小孩的體溫就不會超過39,如果小孩生病時手心和腳心有發涼感的話那可真要注意了,這時體溫可能會超過39度,要時時注意小孩的動象,不要穿得太多也不能太少。 手足心發熱而未有其它症狀相伴的是極少的,絕大多數手足心發熱的多同時伴有未引起注意的或被看作是正常的表現。中醫將手足心發熱分為疳積脾虛和血虛陰虧兩種。 1、疳積脾虛,手足心發熱 其原因一是飲食不節,即有的飲食無度,食不定時,常吃零食,長期下去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運化失常,形成積滯,積滯日久,水谷精微無能吸收,形成疳積而發熱。 二是患其它疾病後,如吐瀉,痢疾、寄生蟲病等治療不當,遷延日久,損傷氣血,導致營養不良而形成疳積發熱。這部分常見為手足心發熱,面黃肌瘦,毛發乾枯,腹部脹大,食慾不佳,常食異物,夜睡不寧,大便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黃濁如米泔。 2、血虛陰虧,手足發熱 其原因多由於平素體質虛弱,或大病、熱病後,失於調理,陰血耗傷,正氣尚未恢復而致。這部分常表現為手足心發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鳴,口乾舌燥,午後潮熱,顴紅盜汗,小便頻數,大便秘結。 手足心發熱,以疳積脾虛引起的多見,絕大多數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 在葯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補充一定數量的富有營養的食品,多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以促進體質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