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如何辨別兒童疳積
擴展閱讀
動漫diy產品有哪些 2025-02-05 22:32:45
北京西城哪裡有兒童公園 2025-02-05 22:31:36
如何讓室友愛上看動漫 2025-02-05 22:30:41

如何辨別兒童疳積

發布時間: 2023-08-12 13:49:43

① 寶寶疳積是什麼回事呢具體表現是哪些

就是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吧。不愛吃東西。 是零食造成的吧?或是肚子長蟲了。 疳積是小兒時期,尤其是1~5歲兒童的一種常見病證。是指由於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並稱為兒科四大證。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於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飢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於西醫所講的「營養不良」。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慾下降,營養缺乏,故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造成。 為什麼小兒時期易生疳積呢?這是由於嬰幼兒時期臟腑嬌嫩,機體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產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吃不飽,就像填鴨一樣喂哺飲食尚不能自節的嬰幼兒。俗話說:「乳貴有時,食貴有節」絕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長的越好。孰不知,哺食過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會損傷脾胃之氣,耗傷氣血津液,就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產生病理上的脾氣虛損而發生疳積之證。 那麼小兒病患疳積,都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又應如何進行治療呢? 小兒面黃肌瘦,煩躁愛哭,睡眠不安,食慾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發低熱,指紋紫滯,此為乳食積滯的實證。治療應用消乳消食,導滯和中之法。方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麥芽10g,陳皮6g,萊菔子6g,白術6g,茯苓6g等葯物治療,中成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簡單的方是指由於喂養不當,或由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而導致全身虛弱、消瘦面黃、發枯等慢性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並稱為兒科四大證。但古代所說之「疳積」已與現代之「疳積」有了明顯的區別,在古時候,由於生活水平的限制,人們常常飢飽不均,對小兒喂哺不足,使脾胃內虧而生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當於西醫所講「營養不良」。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來獨生子女增多,家長們又缺乏喂養知識,盲目地加強營養,反而加重了脾運的負荷,傷害了脾胃之氣,滯積中焦,使食慾下降,營養缺乏,故現在的疳積多由營養失衡造成。 另外家長應注意疳積的預防和護理,喂養小兒要按其個體需要定質、定量、定時,糾正貪食、零食、偏食,飢飽不均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對乳幼兒盡可能給予母乳喂養,對嬰兒按時添加輔食,一般應從4個月以後添加易消化的食品,添加時應掌握先稀(菜湯、米湯、果汁)後干(奶糕、蛋黃);先素(菜泥、豆製品),後葷(魚泥、肉末);和先少後多的原則,較大兒童應注意食物的新鮮清潔,不宜過食生冷、肥膩之品。並應注意經常帶小兒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多曬陽光增強體質。小兒蟲症殺蟲養胃蟲症是指寄生在人體內的各種蟲類引起的疾病。小兒蟲症則是指小兒感染了寄生蟲後所患的病。由於小兒不知講衛生,飲食常常不幹凈,故非常容易發生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囊蟲、鉤蟲、薑片蟲等等。這里僅講較常見的蛔蟲和蟯蟲的治療方法: 一、蛔蟲病 蛔蟲是寄生在人體內最大的線蟲之一,它形似蚯蚓,成蟲的長度可達到15~25厘米,蛔蟲主要寄生在人的腸道。蛔蟲無論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兒童的感染率最高。從發病地區來看,農村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城市。環境衛生差的地區明顯高於環境衛生好的地區。所以說,講衛生、愛清潔是減少蛔蟲發病率的重要措施。 蛔蟲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人們誤食了被蛔蟲卵污染的食物、水等,就可能造成蛔蟲病,人們體質較弱是產生此病的重要內因,飲食不潔則是感染蛔蟲的條件及誘因。而飲食不潔正是小兒最大的弱點,因為小兒容易吸吮手指,飯前不洗手,頻繁吃零食,手到處亂抓。也喜歡在地上亂爬,喜歡玩土、玩沙。所以蛔蟲卵非常容易被小兒吃進口中繁殖。另外夏天生吃瓜果,喝生水,吃生涼拌菜和泡菜,也是造成夏季蛔蟲病多發的主要原因。 蛔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陣發性臍周腹痛,痛無定時,反復發作,疼痛時,喜揉按腹部。部分患兒可伴見偏食,異食,甚至有人喜吃爐渣、土塊、火柴、紙片等。也有的小兒喜歡挖鼻孔。夜間咬牙。還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症狀。 對於蛔蟲的治療,西醫多主張對症治療。目前較流行的是服用腸蟲清、安樂士等西葯,中醫治療蛔蟲,可分為安蛔、驅蛔,調理脾胃三個階段; ①安蛔法: 當蛔蟲在腹內肆瘧,腹痛劇烈之時,不能使用驅蛔殺蛔葯,否則可能促使蛔蟲更蠕動、腹痛愈加劇烈。中醫經數千年摸索,得出蛔蟲「聞酸而靜,遇辛得伏,得苦則下」的特性。因此,要安蛔須用酸性的葯物,最簡單的方法是在蛔蟲腹痛時,喝食醋20—30m隔1小時服一次。就可使蛔蟲安定下來,腹痛即可減輕或停止。方葯可選用經驗方: 烏梅log川椒10g細辛3g黃連10g 黃柏10g黨參10g當歸10g附子6g 乾薑3g桂枝6g 水煎服。 ②驅蛔殺蛔法 驅蛔是治療蛔蟲的主要方法,對於蛔蟲病人可使用使君子、苦楝根皮單方治療即可。將使君子炒至焦黃色、嚼服、小兒每歲1—2粒,每天分3次服用,一天最多不超過20粒。也可以將使君子研細末與大黃粉面伴勻,1歲1g,口服3次,連服3天為一療程。苦楝根皮15—10g水煎,每日早晨空腹一次服下,或將苦楝根皮研細末,每次服1g,日服2次。 ③調理脾胃 脾胃功能失調是小兒產生蟲證的基礎,所以在驅蟲的同時,要給小兒調脾胃。驅蟲之後,同樣也要調理脾胃,只有脾胃功能好轉,才真正清除了產生蟲證的土壤。調脾胃的方法很多,常用經驗方: 山葯10g白術10g茯苓10g炒薏米10g 炒扁豆10g檳榔10g神曲10g 水煎服。中成葯可選用:健脾丸、啟脾九等。 二、蟯蟲病 蟯蟲是一種小線蟲,長約2—10厘米,它是一種寄生在人體內的腸道寄生蟲,男女老幼都可以感染蟯蟲病,但多見於小兒,尤其是在托幼機構常因相互傳播而反復感染。 臨床常以會陰部及肛門附近瘙癢,夜寐不安為症狀特徵,重者,肛門奇癢難忍,因為蟯雌蟲,在夜間乘小兒熟睡之時,向肛門移行,並在肛門外大量產卵,此過程刺激皮膚而引起瘙癢,所以肛門會陰部出現瘙癢,而造成小兒夜寐不安。蟯蟲病的症狀,除肛門奇癢外,還可伴見煩燥、體瘦,面黃乏力,納食不香等症狀,部分小兒會有尿頻,遺尿等症狀。 蟯蟲的治療常常選用內外同治的治療方法。內服常選用:驅蟲粉或百部粉內服。驅蟲粉中含有使君子、大黃二味中葯,按6:1的比例研末調勻,1歲小兒每次服0.6g,2歲服0.9g,3歲服1.2g,一日服三次,連服七天為一療程,百部若干研末每次服1g也是連服七天為一療程。外用法,可用蟯蟲栓,將使君子、百部研末裝入膠囊。每晚將一枚膠囊,塞入肛門,令其逐步溶化,連用7個晚上,或用醋加水煮沸,在沸醋水上方,半蹲熏肛門及會陰部,當醋水溫度下降到可洗皮膚時,可用手以醋水洗肛門及會陰部。連洗7天。或用百部30g煎水外洗肛門或灌腸,每療程為10—12天,此外也可用大蒜水灌腸。 治癒蟯蟲病的關鍵是打斷蟯蟲生存循環,肛門——手——口循環,如果打斷了這個循環,不服葯也可治癒蟯蟲病。平時還要改變小兒不洗手吃東西的壞習慣,教育小兒不吸吮手指,並要勤曬被,常煮內褲等。 總之,講究個人衛生,注意環境衛生習慣,才能有效地預防蟲症。

② 小兒疳積是怎麼回事啊該怎麼辦

疳積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疳症是指由喂養不當,脾胃受傷,影響生長發育的病症,相當於營養障礙的慢性疾病。積滯是由乳食內積,脾胃受損而引起的腸胃疾病,臨床以腹瀉或便秘、嘔吐、腹脹為主要症狀。 小兒消化不良的表現多種多樣,以下都是小兒消化不良的表現: 1、對於小嬰兒,常表現為溢奶,稍大孩子常有嘔吐,一般不嚴重,嘔吐物有酸味。 2、患兒食慾減退、腹脹、腸鳴音亢進,甚至不用聽診器也可聽到肚子的「咕嚕」叫聲。 3、口臭。乳食積滯於胃脘,往往先發生口臭,特別是晨起口臭口酸為乳食停滯的表現,臨床稱此為高位停食。有這種現象時,可減食或停食一頓,以利於腸胃功能的恢復 4、大便惡臭。伴隨少許不消化食物殘渣時,雖未稀泄,已有傷食泄之先兆,此時應馬上減少飲食量,予以調整,可避免泄瀉的發生。 5、拒食。當小兒偶然有一頓食慾減退、拒食或食不香甜,不必勉強進食,而讓其減食一頓。 6、腹瀉、嘔吐時常伴有腹痛,小嬰兒表現為哭鬧不安,大孩子則會訴說腹痛。腹痛不劇烈者,可自行緩解。 7、 夜卧不寧。煩啼、手心熱、踢被揭衣,剛入睡時頭汗多,為飲食過多積滯腸胃而產生內熱,正如俗話說「若要小兒安,常帶幾分飢和寒」,「胃不和則夜不安」。當小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添加輔食後,要注意晚餐不能過飽。1歲左右的小兒更不要臨睡前飽飲飽餐。 問題二:引起小兒消化不良的原因是什麼呢? 1、給的食物不太易消化 由於嬰幼兒的消化能力差,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吃能消化吸收、願意接受的食品。一方面,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 特點,飲食逐漸由流質向半流質(如米湯、糊狀食品、稀飯)以及固體食物(如軟飯、麵包等)轉變。3個月內的嬰幼兒,其消化液與成人不同,對澱粉的消化比較 差,需要特別注意。而對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所添加的副食品,一定要爛、細、軟,比如,可將青菜切碎,弄爛,做成菜泥。而對於2-3歲的嬰幼兒,因為已經 有16-20顆乳牙,食品可以稍微粗一點。同時,像整顆的瓜子、豆子、花生米、果凍這些食品對於嬰幼兒都十分危險,可能會被吞到器官里,所以必須小心,要 磨成粉,弄碎了才能吃。 2、給太多新的食物 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吃蝦,覺得味道很好,就一下子吃許多,結果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父母在讓嬰幼兒嘗試吃一種新的食物時,要讓他慢 慢適應。一次量不能給太多,要逐漸地增加,讓孩子有個適應的過程。 3、食品搭配不合理 嬰兒4個月過後,父母就需要給孩子增加奶類以外的輔助食品,要注意給予孩子營養平衡的飲食。平衡的飲食就是指嬰幼兒吃進去的食物能 滿足他這個年齡和身體發展的需要。孩子的生長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營養,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纖維素等營養素。糧 食是最基礎的食品,而肉、魚、奶、蛋、蔬菜、水果等等都是身體所必需的。因此,父母需要細心搭配孩子的飲食做到多品種,多樣化,避免偏食、挑食、食物過於 單調。 問題三:小兒如何選擇消化不良葯物呢? 1、由胃腸功能或器質性疾病所致的消化不良,應請醫生論斷清楚,給予綜合性治療,不可自作主張,盲目服用消化葯。 2、如因過食肉、蛋、豆類等高蛋白食物引起消化不良或疾病後恢復期消化功能減退者,應選服胃蛋白酶片、胰酶片等功能幫助蛋白質消化吸收的葯物。 3、因吃米、面、紅薯等含澱粉較多的食物引起消化不良者,應選用多酶片、胖得生等含澱粉酶的葯物,促使澱粉盡快分解。 4、如因小兒貧血或腸內菌群失調引發發酵性消化不良、腸脹氣、腹瀉等,可選服乳酶生、稀鹽酸等控制腸內異常發酵的葯物。但應注意,使用乳酶生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時,不能與抗生素合用,也不能與鞣酸蛋白吸附劑合用。 5、中葯焦三仙、雞內金,成葯參苓白術散、王氏保赤丸和小兒喜食沖劑等對兒童食積停滯、消化不良均有較好療效,可對症選用。 備注一點:大多數助消化葯都含有消化液的主要成分,都有有效期,如超過有效期則不宜再用。 問題四:如何從飲食方面應對消化不良呢? 1、6月到1歲嬰兒階段,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消化適應能力較差,由於飲食喂養不當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不定時餵奶造成喂養 量過多,飲食成分搭配不合理,牛奶濃度太大或者突然改變飲食品種,對過多地添加輔食不適應,以及斷奶期食物營養量過高等都會使嬰幼兒消化器官不能適應,從而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大便異常。表現是量多,泡沫多、粥樣、蛋花樣、稀水樣並伴有特殊的酸臭氣味等,對於這些消化不良的症狀只要調節好奶量、種類、輔助食品等即可。 2、1歲以上幼兒,如果出現大便量多、泡沫多、糞質粗糙、含食物殘渣或未消化的食物現象,大多是由於進食多或食物中含糖量過高所致。對這種幼兒要控制飲食量或降低食物中含糖量, 給幼兒喂些米湯,藕粉糊等易消化的食物就可以恢復正常。 3、1歲以上幼兒,如果出現大便呈黃褐稀水樣或夾雜有未消化的奶瓣,且伴有刺鼻的臭雞蛋氣味,表示對蛋白類食物消化吸收有障礙,對這樣的嬰幼兒應減少輔食中蛋白類食量。母乳喂養 的幼兒可在餵奶前多喝些水,以降低奶中蛋白濃度。 4、1歲以上幼兒,如果出現大便量多呈糊狀,外觀油潤內含較多奶瓣和脂滴,臭氣大,說明脂肪消化不良。應該及時降低含脂肪較多的食物成分即可。(含脂肪豐富的食品:動物油脂、肥肉、蛋黃、乳及乳脂、植物油、大豆、花生、芝麻、葵瓜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