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喪偶單親媽媽如何教育留守兒童
擴展閱讀
什麼孤單什麼的歌詞 2025-02-07 03:46:10
如何畫動漫鬼步驟 2025-02-07 03:45:27

喪偶單親媽媽如何教育留守兒童

發布時間: 2023-07-28 10:04:18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法

如何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成長環境,以便讓他們隨時隨地得到父母的關愛?如何支持和幫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順利成長,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實現跨時空的家庭教育夢想?我為大家整理了一套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 多聯系,多溝通。

當孩子在外面受到別人的欺負時,總是希望父母來幫自己去爭個理兒;當孩子看到別的孩子穿上新衣服後,他們也會想著讓父母給自己也買一件穿穿。然而,這一切,都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難以成為現實。所以,與孩子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父母,應當理解和體會孩子的這種渴望與希冀,保持與孩子的經常聯系,讓孩子充分地、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與親情。

2. 善於傾聽。

首先,善於傾聽。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裡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共鳴,如孩子告訴您他在幼兒園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您可以稱贊說,「噢,真棒,下次你會做得更好」;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洩,並表示同情,如當孩子告訴您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氣憤時,您可以說,「你很生氣甚至想打他,是嗎?但你不能這樣做,你可以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表示您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這樣,不僅使孩子更樂意向您傾訴,也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3. 多思考。

家長在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不但要傾聽,而且要善於思考,注重在談話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比如,發現孩子能夠獨立地講述簡短的故事時,要及時給予贊賞:「你講得真不錯!」孩子第一次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時,就應該稱贊:「你真有主見,就像個雄辯家。」 要注意培養並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說教、指責,要「哪壺先開提哪壺」,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您溝通,還能提高溝通的質量。

4. 和其老師溝通。

向孩子的老師了解情況,可以一個月打一次電話。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孩子上學後,很多時間在學校,向老師了解情況是一個直接的辦法。

另外和孩子進行書信交往,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相對於現代通訊工具而言,信件不僅具有有形、便於保存和靜心閱讀的優勢,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1. 慎用批評。批評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當,也會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扼殺孩子的靈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犯了錯誤的孩子,最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家長的批評最好從談話開始,所以對於留守兒童,無論在電話裡面還是見面,都要注意批評的方式。

2. 德才兼顧,德在前,才在後。和孩子溝通時,不要一味的'隻抓其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其德育,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天賦,在學習上短時間會表現不同差異,這是正常的,不要因為其學習成績不好,而喪失了對其盡心培養的信心,反要重點去觀察其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長,如果他是一個誠實、自信、孝順的孩子,這樣也未嘗不可。

我覺得女孩應該在精神上富養,在物質上窮養。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

一、社會問題

據2000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00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2、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3、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

二、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1、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2、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3、孤獨無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孤獨,近而產生心裡騷動和抑鬱等問題。

4、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說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城市留守兒童的類型

1、物質滿足型

盡可能地讓留守兒童在金錢、物質上得到滿足,很少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有這樣想法和做法的家長不在少數,特別是一些自我監護的孩子的家長,他們在給予孩子金錢的同時,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不少留守兒童表現出自我約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徵,這與其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2、不聞不問型

父母在外,也許是工作或生意太忙,無暇顧及家裡的孩子,也不注重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感情淡漠,對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對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如何與人相處,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3、關愛有方型

外出的父母經常打電話與兒童溝通聯系,鼓勵兒童上進,給兒童講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遊等。顯然,這種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兒童物質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我們發現,通常有著較高學歷、較好職業、穩定收入的外出父母,比較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使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地成長。但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還是少數。

城市留守兒童的成因

1、父母進修學習

在城市中,一部分知識分子家庭,因為夫妻一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國家深造,而不得不暫別孩子。

2、父母掛職下鄉

有些家長在國家機關單位任職,因為工作需要,得掛職下鄉去基層單位工作,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

3、父母異地開公司或被派往異地公司

這部分家長更像是游牧部落,哪裡有水草就去哪裡放牧,根本無力照顧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習慣了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

這大多是處於留守邊緣的兒童。這部分家長因為應酬多,孩子只能見到其回來睡覺,多是公司高層人物或領導的子女。這一部分孩子處於留守的邊緣,比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留守孩子較幸福的是,一旦孩子有什麼事情,父母可以很快趕過來處理。

5、子女異地求學

父母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讓孩子異地求學,這些孩子往往被寄養在親戚家或自己生活在異地。這也是一種新的留守形式,這些家長對子女期望極高。

6、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只顧自己娛樂或者工作,而將孩子冷落在一邊。你不陪伴他,也不關注他,他感受不到你的愛,他覺得自己好像被你遺忘了,獨自待在小小的角落,感受著世間的孤獨。事實上,父母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家庭冷暴力。它雖然不作用於身體,但它作用在於心靈,身體上的傷可以修復,心靈上的傷卻很難彌補。相對於身體留守,這其實一種是心靈留守。

㈡ 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端正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

很多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之愛,學習沒有動力,學習態度很差。爺爺奶奶管教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很多都學習成績不好。我們應該試著端正留守兒童的學習態度,多給他們打氣,告訴他們只有勤學苦讀才能出人頭地,擺脫留守的現狀,才能去城裡和父母相聚。

二、讓留守兒童有一定的紀律性、提高自理能力

很多留守兒童隨意慣了,爺爺奶奶不像爸爸媽媽那樣能管住孩子,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懶散的,做事拖拉,上課遲到等等。這樣的孩子容易學壞了,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紀律性,告訴孩子必須遵守的規定,和孩子約法三章,注意說話語言要和藹中聽。家裡人還應該讓孩子多獨立做事,比如自己洗衣服等等,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

三、鼓勵留守兒童樂觀起來,要堅強

很多的留守孩子心情比較低落,經常悶悶不樂的,他們看到別的爸爸媽媽都帶著孩子出去玩,自己卻無所依靠。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樂觀一些,可以把老師當作爸爸媽媽,多和老師交流,把思念父母化成學習的動力。

四、教留守兒童學會勤儉節約

有較多的留守兒童父母為了補償孩子的孤獨,都會定期寄回不少的錢,而且不限制孩子花,容易導致孩子隨便揮霍了。這時應該注意教育孩子學會勤儉節約,多給孩子講一些窮苦孩子的故事,效果不錯。

五、盡早的讓留守兒童融入社會

當留守兒童放假了,可以讓他們去做一些適當的零工,提前感受感受社會的酸甜苦辣,讓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賣報送報之類的活。

六、父母要經常同孩子聯系,交流感情

父母常年在外,應該多和孩子聯系,交流感情,畢竟誰也無法替代父母,在交通方式發達的現代,可以使用電話、網路多和孩子聊天,甚至視頻聊天都可以的,對留守的孩子來說最幸福了。

㈢ 對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單親家庭的孩子要和父母雙方保持情感聯系:「夫妻走到離婚的地步,不管誰對誰錯,孩子都是無辜的,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他們的責任。」許慧說,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缺失一方的長期溝通與關懷,家長要盡力調整因家庭變故對自己情緒的影響,並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繼續提供一種溫暖、一致、權威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會緩解壓力和抑鬱的心情。如果條件許可,撫養的一方要經常創造條件給予對方與孩子接觸的機會,當然另一方也要積極主動,讓孩子感到父母雙方對自己的愛是不變的,使得孩子與父母雙方都保持親密深厚的情感聯系。「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一方往往是母親,母親對於孩子的期望通常會變得更高,孩子稍有失誤,就會遭到指責或懲罰,長期下去,孩子也可能學會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並會運用到家庭以外的其他人。」許慧提醒。對待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不能以攻擊的方式對待:社會應該給予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多的關愛與引導,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等。最好能創造非攻擊的成長環境,提供能降低沖突發生可能性的游戲場所,是減少兒童攻擊行為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例如,拿走(或不買)機槍、橡膠刀等具有攻擊性的玩具;對於劇烈的活動提供充足的空間,有助於減少沖撞、擁擠等偶然事件的發生,避免事件升級為敵意沖突等。許多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會有一些攻擊性行為,這個時候我們不難以攻擊的方式來解決,應該讓孩子了解到攻擊的危害,讓單親家庭的孩子了解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當孩子發生失控情緒的時候,作父母的應該謹慎冷靜地予以處理。除此之外,應該給孩子創建一個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單親家庭教育的8種方法1、經常地表達贊美和激勵。注意在生活中彼此贊美,不要互相批評。2、要和孩子共同娛樂。要孩子說出他們最喜歡、最渴望家長說出的三句話。孩子們通常會希望家長說「我愛你」、「你可以晚睡」、「我們去麥當勞」等等。3、把握所有機會,激勵孩子的自尊心。4、培養孩子多元化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等等。降低家庭內部的紛爭,不要強求家庭成員的一致性。5、教大家傾聽的技巧。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讓他講滿10分鍾,無論對錯,不要批評他,培養起孩子確信你在傾聽。然後,你閉上眼睛整個回想一遍,然後再和孩子交流。6孩子在感情、就業等等問題上,難免會和你不一致,讓孩子說出他自己的理由,如果交流沒有效果,就不妨擱置幾天再嘗試。不要迴避外界的幫助。無論是自己的朋友,還是心理咨詢師,都能夠提供給你克服家庭障礙的方法。6、平靜地告訴孩子關於父母離異的事實,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靜氣地接受夫妻離異的現實。這樣,你才能坦然地面對孩子,告訴他你們將要開始一種新的生活。7、給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為報復對方的武器。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打擊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但他永遠不會失去父母對他的愛,這一點至關重要。讓他感受到雖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樣安全、穩定,他不必擔心什麼。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雙方的合作,這對大多數離異的夫妻來說很難。和一個也許帶給你很多創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極不情願,但你不能把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遷移到孩子身上。8、單親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獨立。單親家庭中的兩代人之間往往在情感上過於親密,這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聯盟,但過分的情感依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所以,讓孩子和自己都有獨立生活的心理意識和能力是單親家庭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