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這6部日本科普紀錄片,保管孩子看得停不下來,驚呼連連
作者:川媽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科學教育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也難怪為啥日本會出現「諾獎井噴」的現象——
迄今為止,日本已經獲得了27個諾貝爾獎,而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更是平均每年都會獲得1枚諾貝爾獎牌。
那日本的科學教育到底牛在哪呢?我覺得,或許從他們製作的這些兒童科普紀錄片里,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1、啊!設計
2、像烏鴉一樣思考
3、大科學實驗
4、獻給未來的科學家們
5、畢達哥拉斯裝置 迷你特輯
6、王牌兒童科普節目 TEXICO
01 啊!設計
每集時長:15min
適合年齡:4歲+
NHK的一檔經典設計節目,聯合多位日本頂尖設計師,將復雜的設計美學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孩子聽。
隈研吾、原研哉、深澤直人……還有大名鼎鼎的佐藤卓,日本設計界的半壁江山都在這兒了
這個節目把視角聚焦在 「生活應用」 上,讓孩子透過生活物品、活動空間領會設計的基礎內涵—— 設計源於生活,服務生活。
它的小版塊很多,每個也就幾秒鍾,並不固定在每集出現;旁白也很少,主要是通過圖片和視頻,讓孩子感悟設計之美。
①設計的觀察
這個版塊 用特寫和對比的鏡頭,呈現出了事物本來的樣子。
你發現了嗎?同樣多的水,倒在不同的杯子里,高度卻不一樣:
不同材質的球,滾動、掉落的速度和樣子,也不一樣:
可樂瓶、醬油瓶的設計,是不是很像我們的腰線?
誰說設計很抽象?它明明就在我們周圍啊,難道不是嗎?
什麼材質、形狀、大小……統統不管它,我們只要「看」就行了!
設計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②拆解
從吃的到用的,萬物皆可「拆」!
但這個版塊又和我們平常理解的不一樣,它拆得特別徹底,讓人嘆為觀止。
鉛筆和橡皮被拆解到誰都不認識:
葡萄君也有些凌亂了:
如此清奇的視角,孩子看著看著就上癮了。就連咱們大人,也會折服於這樣的思維,對它贊不絕口。
沒有孩子不愛拆東西, 這正是他們 探索 和理解事物的方式。
③動線的設計
這個版塊用簡單的動畫講述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規則,但它不會直接告訴孩子「就是這樣」,而是用反證法讓孩子理解其中的邏輯。
比如,電話線為什麼一圈一圈、卷得跟麻花似的,就不能用直線嗎?
我們這就來試試看:
哦,線不能太短,不然夠不到遠處的東西。
那就設計長一些,這下子不就解決問題了。
可是線太長,很容易把人絆倒,還會纏在一起。
所以,還是設計成彈簧圈式的。想拉長拉長,想放著就放著。用起來才方便。
孩子學會這種思考方式了嗎?這可比我們嘮嘮叨叨說半天「你要開動腦筋」管用多了。
此外,節目里還有 素描版塊 :讓不同人從不同角度,把眼中所見畫下來:
設計師訪談: 這些設計大師每人聊3個問題,包括最滿意的作品、設計工作中最重要的東西、怎樣精進設計。
但每個人只能說幾句,多了可不行。
原研哉說,多想想 「如果這樣的話,會怎樣」 ~
柴田文江說, 凡事試著把感受轉化成語言。
……
短短的15分鍾,內容卻很豐富。不僅孩子看了有收獲,對大人來說也會有不少啟發,而且看完超減壓。
02 像烏鴉一樣思考
每集時長:10min
適合年齡:5歲+
這部由日本NHK教育頻道專門為小朋友打造的科普紀錄片,名字取自伊索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故事。
節目開篇就播放了一隻烏鴉是怎樣通過觀察、思考,把小石子一個個丟進水裡,最後吃到杯子里的食物的過程。
烏鴉憑什麼做到的?當然是智慧!那智慧是從哪兒來呢?當然是從「思考」中來的。
這部紀錄片,就是要通過生動有趣、可視化的形式,告訴孩子「 思考什麼」「如何思考」。
和大多數科普紀錄片不同, 它不會給孩子現成的答案, 而是會讓孩子的小腦瓜一直轉個不停,欲罷不能地思考下去。
每集10分鍾左右,一共20集。包括 「觀察中思考、德德尼翁、思考練習」 三個主要環節。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向孩子解釋科學思考的4個步驟:
①觀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觀察的對象。
比如硬幣、筆帽、列車、影子……有一集就帶孩子觀察了「 浮在水面的硬幣 」:
把一枚一日元硬幣放在水上,它會浮在水中央,即便把它推到邊緣,過一會它還會回到中央。
作為對比,再放上木片。木片就沒有像硬幣那樣浮在中間,而是跑到了水的邊緣。
再放入一枚同等面值的硬幣,兩枚硬幣緊緊挨著,飄在水中央。木塊還是在邊緣。
此時,再加入水,情況發生了變化:木塊和硬幣的位置對調了。
減少水量又恢復了過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就需要孩子們去思考、找答案了哦
正當我們思考前一波神操作時,3個德德尼翁小人兒登場了。
他們看到小水坑前有一條長線,長線的兩側,還有好多小短線。於是開始好奇,大開腦洞假設起來。
是恐龍行走留下的痕跡?
是前面一條蛇,後面跟著個蠢蠢的蜥蜴?
正想得熱鬧時,一個工人推著獨輪車來了,留下的軌跡跟之前的一模一樣。
好吧, 結果來得就是這么乾脆。
德德尼翁的動畫結束後,就迎來了真人實驗。比如, 高低蠟燭 :
點燃一高一低兩只蠟燭,再罩上玻璃杯。是高的先滅,短的先滅,還是同時熄滅呢?
這又會讓孩子們主動去思考、找答案。
實驗結果是怎樣的呢?原來是:高的會先滅!
問題來了,為什麼呢?
「關鍵在於二氧化碳,一般來說,二氧化碳是比氧氣重的……」實驗者還沒解釋完,節目就戛然而止了。
此時飄來一句旁白: 「接下來請自己思考!今後,大家都是思考的烏鴉。「
想要現成的答案?對不起,這里沒有。這部紀錄片,讓孩子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去思考和 探索 。
畢竟,孩子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存儲器」,而應是知識的創造者和利用者。
03 大科學實驗
每集時長:10min
適合年齡:5歲+
這是日本NHK電視台從2010年3月開始播放的系列科學實驗節目。
它以 「不試不知」 為主題,通過看似誇張的大型實驗對各種科學法則、自然現象進行驗證。
「理所當然,就是真的嗎?」科學需要質疑和探究精神,孩子們也不能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節目不使用CG特效技術,而是真實呈現實驗的每個環節,場面壯觀,過程好玩,能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 探索 的樂趣。
每一集都會提出一個「大挑戰」,來驗證科學原理的正確性,讓人看起來會非常上癮。比如, 有一集的主題是挑戰「蛋上駱駝」。
在這一集中,先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蛋殼只要受力均勻、數量足夠,就可以承載一隻駱駝。
然後,就開始動手准備材料。
先打孔吸出蛋黃和蛋清,再用橡膠皮把孔封住:
可千萬別小看蛋寶寶,它在打過孔後可是特別強悍哦~
現在,讓駱駝踩上來試試吧!
一個蛋,輕而易舉就給踩破了:
四個蛋,還是行不通:
到底多少蛋足夠呢?實驗者隨機取來10個蛋,每個承重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取其平均值——5kg。
那麼,孩子可以算算了:駱駝重750kg,多少個蛋能承受它的重量呢?答案是:150個。
接下來,就要准備實驗裝置了。計劃是這樣的:
因為亞克力板重450kg,加上駱駝的重量將超過1200kg,至少需要240個蛋,實驗者准備了500個!
500個,這工程也太浩大了~
當當當~駱駝閃亮登場了。
實驗會成功嗎?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看亞克力板緩緩下降:
最終,蛋殼承載住了1隻駱駝的重量!實驗成功了。
這個節目還挑戰了「太陽能做飯」:
用靜電作畫:
用食鹽做漂亮的婚紗:
不得不說,個個都是大工程!孩子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開闊了眼界。
04 獻給未來的科學家們
每集時長:3~6min
適合年齡:6歲+
這部紀錄片由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監制, 從材料的物理性質出發,用一個個創意無限的小實驗,向孩子展現材料物質里隱藏的「生命力」。
它把科學知識變成一系列可視化的創意,讓我們印象中晦澀無趣的科學變得特別有意思,能充分激活孩子的創造力。
比如,第2集講 「形狀記憶物質」 。這種物質長什麼樣?記性很好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實驗者拿出一根用記憶合金做的金屬絲,把它折得彎彎曲曲:
然後放到60度以上的水裡,金屬絲立馬恢復了原樣!
吃驚吧?還沒等咱合攏嘴,實驗者又拿來一個質地堅硬的紫色小薄片,怎麼都撕不開:
但熱水是它的剋星。放水裡輕輕一泡,不費力就拉開了:
那要是再放回熱水裡呢?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拉伸變形的小薄片,恢復如初。
現在,你知道「形狀記憶物質」的厲害了吧?它們都是用形狀記憶材料做成的,只要遇上高溫就可以恢復原狀。
既然如此,你能猜到一根記憶彈簧被拉伸後,遇高溫會發生什麼嗎?
答對了,彈簧會恢復原狀。
那麼,腦洞時刻到了。
做一個「蠟燭車」裝置:用兩根記憶彈簧架起軌道,把蠟燭車放在上面。軌道兩端加擋塊,防止小車跑出去。
這個時候,點燃蠟燭,會發生什麼?
彈簧遇火會向上收縮,這個你肯定猜到了。之後呢?
之後,軌道的一側被抬起,小車會滑向另一邊。另一邊彈簧收縮後,小車又會滑回來。
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兩根彈簧都恢復如初。
原來這就是「形狀記憶物質」。節目中沒有過多解釋這種物質的概念、性質,它只讓孩子跟著「看」,但孩子卻懂了。
除此之外,節目里還講了 「超導體物質」 :
「隱形的玻璃」 :
「超疏水材料」 :
……
節目組曾表達過製作這檔節目的初衷,他們 不奢求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科學家,但希望大家能夠把「看不見的科學」和「看得見的生活」聯系起來。
希望孩子們都對這個世界多一些了解,也能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永葆好奇的心。
05 畢達哥拉斯裝置(迷你特輯)
每集時長:5min
適合年齡:4~7歲
這部科普片同樣由日本NHK教育頻道製作,它很擅長 挖掘日常生活創意,涉及物理、數學等有趣現象,利用生活化的場景和腦洞大開的設計,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
自打2015年推出以來,它一直都在重播,深受小朋友喜愛~裡面設置了很多巧妙的小版塊,絕對能讓孩子們尖叫起來
①畢達哥拉斯裝置
在片頭和片尾,都會有一個「畢達哥拉斯裝置」。它用精密而復雜的機械組合,迂迴曲折地完成一些非常簡單的工作。
每次看到關鍵之處,都會不自覺屏住呼吸,生怕它會出什麼差錯。同時又會忍不住嘆服節目組別具匠心的巧思和巧手。
②圓圈和三角形
大家來看看在站台上等車的這些人,他們被劃分成了兩組,並且頭上被標注了不同的記號,有的是「圓圈」,有的是「三角形」。
劃分的依據是什麼呢?性別?高矮?衣服顏色?好像都不是。
當一輛列車疾馳而過,他們的不同才一目瞭然。不知道你看懂了沒?
生活中像這樣的科學現象數不勝數,這部紀錄片可以幫孩子去發現它們。
③會說話的黑盒子
這次的主角是一個會說話的黑盒子。很多工廠的生產線都會應用這種裝置。
在計算機、機械工程、腦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也會研究「黑盒問題」。即,向某個系統輸入A後,會得到B,但中間變化的過程無從而知,就像被裝在黑盒子里一樣。
有一期研究「螺柱零件」。當它朝上進入黑盒子時,是立著出來的。
朝下進入黑盒子,也是立著出來的。
即使是側著,出來的時候也是立著的。
這個零件在黑盒子里經歷了什麼?揭秘時刻到了——
上、下兩個邊框裝置將不同方向的零件立了起來。
側著的零件,在通過小柱子時就改變了方向。
④這是什麼動物
全黑的幕布下,一個白點在移動,接著出現兩個點、三個點……
你能猜出來,這是什麼動物嗎?
通過捕捉運動軌跡,讓孩子換個角度看小動物,特別有趣,又激發了孩子的想像力。
此外,還有很多「突發奇想」的版塊:
定格動畫。 看起來不可思議的現象,其實都有理可循。
只要拍幾張朝不同方向轉圈跳起來的照片,就可以做出懸浮效果了。
空間透視。 「這究竟是什麼東西」,換個角度看,你就知道了!
一種新生物。 賦予某些小東西生命後,會發生什麼?橡皮恐龍、吸管蚯蚓、錫箔變形怪......它們的故事有梗又有趣~
五秒理解。 科普小知識怎麼都不理解?那要是直接「上手」呢
?
這個紀錄片版塊很多,並不會固定在每一集都出現。但這腦洞,開起來真心不怕孩子不喜歡。
06 王牌兒童科普節目 TEXICO
每集時長:10min
適合年齡:6歲+
這是 2020年NHK全新的王牌科教節目 ,可以培養孩子的 程序性思考方式 。
這種思維方式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很簡單,就是 做某件事前,先在腦子里過一遍步驟,把時間分配最優化。
程序性思維的本質,包括5個要素: 分解、組合、概括、抽象、模擬 。節目的每一集,都會通過好玩的小裝置和生活現象,探討其中的2~3個要素。
這里給大家說說我印象特別深的幾個:
①發現規律(概括)
生活中有很多看起來很神奇的事,其實都是有規律可循的。
比如,一個簡單的邏輯小魔術。
魔術師先讓參與者把一張紙平均分成9份。
然後,他隨機選出一張紙,讓參與者在上面寫1-9中的任意一個數字。參與者寫的時候,魔術師會轉過身。
參與者寫好心儀數字8後,再把其餘數字寫到其他紙片上。之後全部翻轉,並打亂順序。
最後,魔術師轉過身,大展神威。一下子就找到了參與者心儀的數字。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9份小紙片,只有最中間的那張四周都是撕痕,其餘則不是。魔術師看似隨意選中的,其實早有預謀。
②組合(流程最優)
這個節目里有一個版塊叫「分步小兵」,我特別喜歡。它簡單直觀,又特別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是可以拆解為幾個步驟的,但不同的排列組合,效率卻不大一樣。
有一集,小兵和主管一起清理垃圾。一開始,他們用了3個步驟:
但主管覺得效率太低。小兵們經過思考,改變了清理順序——先橫著推,再縱著推。
這樣只要兩步就夠了,效率立馬提升了。
③在腦海中過一遍流程(模擬)
這個版塊會准備一些小道具,讓孩子主動思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有一集,實驗者先准備好軌道和門擋,再把玩具車放到軌道上。
小車遇門擋停下後,軌道開始移動,直到盡頭。
根據這個規律,場景升級。在一個圓形軌道上,有門檔,還有一個三角形。
移動三角形,軌道也會跟著動。
那麼,此時放上小車會發生什麼呢?請孩子們自己在腦海里過一遍。
終於,實驗者松開小車。發生的情景和你想的一樣嗎?
三角形木塊很難進入想像吧?但孩子經過這樣的練習,思路一定會更清晰。
好啦,這6部紀錄片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
我們再回頭看看文章最開始的問題,日本的科學教育到底厲害在哪裡?
我想,那就是注重激發孩子對科學的熱愛,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 探索 和創新。
從一些諾獎獲得者的感言里,我們也能看出日本科學教育的這一「精髓」:
第一次見這么爆笑的紀錄片,娃看到停不下來,還好每集只有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