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歲孩子突然膝蓋疼是怎麼回事
孩子膝蓋疼怎麼辦?到了冬季,很多孩子都喊膝蓋疼,可是愁壞了父母們。那麼到底孩子膝蓋疼怎麼辦啊?
生長痛指3歲到12、13歲之間的 兒童 無任何外傷史的膝關節周圍或小腿前側疼痛,局部組織無紅腫壓痛,活動正常。疼痛通常發生在黃昏前後,過度運動、疲勞可使症狀加重,休息後可自行緩解,次日清晨疼痛消失。
發生生長痛的原因,一是兒童在這個時期身高增長很快,每年可長高7-8公分。由於骨骼生長迅速,而其周圍的神經、肌健、肌肉的生長相對慢一些,因而會產生牽拉疼痛。二是幼兒開始學步時小腿的脛骨較彎曲,為了抵消脛骨內彎造成的下支持力重線不正,人體會代償性地出現一定程度的膝關節外翻。隨著小兒的長大,大部分小兒依靠腿部肌肉力量,會逐漸使脛骨內彎和膝關節外翻這兩種暫時性的畸形得以矯正,不會引起任何疼痛。而少數小兒脛骨內彎和膝關節外翻沒有及時矯正,為了保持關節的穩定,腿部肌肉必須經常保持緊張狀態,故出現疼痛。三是白天小兒活動量大,時間一長,肌肉容易出現疲勞、疼痛,學齡期兒童正是天真爛漫、不知疲倦的時候,大量的活動必然引起酸性代謝產物如乳酸的堆積,也會引起肌肉的酸痛。
不可否認,有些小兒在這段時間會缺鈣,但是補鈣對生長痛的緩解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因為生長痛的原因不在骨頭,而是軟組織疲勞。而且,學齡期兒童的鈣吸收主要應通過食物獲得,如牛奶、骨頭湯、綠色蔬菜、蝦、貝類等,食補的效果遠遠優於葯補。過多的鈣制劑,兒童並不能很好地吸收。
兒童生長痛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及時休息。孩子放學後,如果膝部或小腿不適,不要勉強孩子做更多的運動。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給孩子泡泡腳和小腿。但在孩子不疲勞時,應鼓勵多活動,鍛煉肌肉力量,促進脛骨畸形的自然矯正。疼痛較重時,可局部按摩,服止痛葯,也可適量服用維生素C。經過適當的休息、鍛煉、按摩、葯物對症治療,小兒生長痛會很快治癒,不會產生後遺症或影響小兒正常的生長發育。
孩子膝蓋疼怎麼辦?具體緩解 方法 如下:
第一: 適時停止運動。運動過度,往往適得其反,不僅降低體能,也是膝關節受傷的因素之一。 如果你在運動時覺得膝蓋不舒服,那是可接受的;如果做完運動後,或是隔天覺得疼痛,情況就不妙了。長時間疼痛、造成跛行以及膝蓋周圍的腫脹,這些都是膝蓋受傷的警訊,應馬上就醫。
第二: 運動時,往往先做腿部伸展操,必須適當暖身,免致受傷。不暖身就運動,等於未給關節自然的潤滑,膝關節運轉當然不順。此外,冰冷、綳緊的肌肉也同樣不利於關節平順運轉。突然開始或結束動作,會撕裂圍繞在關節周圍的肌肉,造成或加劇過度使用的傷害,例如腱炎,或傷害軟骨。
第三: 體重過胖、飲食不當,應從現在開始節制。太肥胖的人,膝蓋關節就得承受更多重量,膝蓋遲早“報銷”。像走上樓這般簡單的動作,對膝蓋造成的壓力是平常的4倍!如果你的體重超重5公斤,每次爬樓梯,等於多扛了20公斤的“肥肉”!
最後,提醒廣大家長朋友們的是,孩子腿疼還可能是某些疾病有關。所以在治療時,一定要弄清病因,然後對症施治,這樣才能更好的擺脫病痛折磨。膝關節病是石家莊國康中醫骨病醫院臨床研究重點疾病,我院 總結 創新了臭氧渦流對沖綜合六法,從骨質、軟骨、滑囊及韌帶四方面綜合治療膝關節病,取得了可靠的效果。尤其是臭氧渦流對沖技術的改進和採用,把膝關節病的治療提升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可以徹底清除關節腔內退化的軟骨和炎性物質,從根本上治療膝關節病,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可。
2. 小孩子膝關節疼痛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改善呢
正常情況下,生長痛是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於生長速度過快而引發的生理性疼痛,在身體各處均可出現。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骨骼關節出現不適時,比如膝蓋疼痛,常常會聯想到生長痛。但生長痛並非唯一原因,很可能是其他疾病在作祟。那麼,孩子膝蓋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五、骨瘤
骨瘤是發於骨骼系統的腫瘤,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致病因素並不唯一,可能與遺傳、放射線照射、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特殊病毒感染及骨內血液迴流不暢等因素有關。骨瘤好發於膝蓋周圍,早期會有不典型疼痛,並伴有紅腫,晚期疼痛則會明顯加重。由於早期症狀淺顯,常容易被誤認為生長痛。但如果治療不及時,任其發展,骨瘤可通過血液轉移擴散至肺部,危及生命。
總之,發現孩子膝蓋疼,千萬別大意,可能是一些惡疾在作怪。家長們如果留意到孩子有膝蓋不適表現,為保險起見,最好及時檢查,以排除惡性因素,保證骨骼的正常發育。
3. 14歲小孩膝蓋疼是怎麼回事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開始進入發育期。發育過程中,必然會造成這樣那樣的不適。青春期的小孩活動量大,有時會造成膝關節疼。一項調查發現在 兒童 期2~16歲期間,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兒童會抱怨膝蓋和小腿後側肌肉疼痛,其程度、頻率或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這些肢體的疼痛是偶爾發作,外表看起來沒有任何異狀,沒有任何紅腫熱痛,則很有可能會被診斷為“成長痛”,但真是如此嗎?
“成長痛”說法的理論基礎是:當兒童肢體骨骼成長較快時,肌肉與韌帶的增長卻趕不上同樣速度而相對較短,因此形成緊綳而感覺有酸痛的情形。不過,也有些專家認為“成長痛”是一個被誤用或誤解的名詞。因為,許多抱怨疼痛的小朋友那段時間並沒有特別增加身高。因此看來,生長快速造成“成長痛”,並不合理。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許多被認為“生長痛”的,會有下列的五種特徵:
1.偏向下午或晚上才發作,其中若干會睡著才痛醒,或疼痛延續到隔天早上。
2.兩側肢體都會發生,牽涉的關節並不固定,而且以負擔體重的下肢為主。
3.痛時呼天搶地,但平均短於2小時,然後風平浪靜、若無其事且行動正常。
4.沒有發燒與局部紅腫熱痛現象。
5.發作頻率並不固定,但仔細觀察與較長時間或分量較重的游戲有關。
如果有上列條件時,也可以推理為:身體的強度無法負擔活動而造成疲勞所致;因此,應該從詳實記錄活動強度與體能狀態(如感冒)兩者與疼痛發作時間的關系,如果可以落在這個領域,那的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某些時段身體的復原力無法負擔活動帶來的疲勞度,造成肌肉、肌腱或軟骨的疼痛。 兒童肢體偶發與不規律的疼痛,大概有95%是以上較為生理性的疲勞現象;但如果在發作特性與局部變化有所差異,當然要小心是否是其他疾病的部分臨床表現。
除了“成長痛”,小孩子膝蓋痛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1.髖關節暫時性滑膜炎。這是兒童時期的一種常見病,表現為腿痛、跛行,由於受閉孔神經支配分布,大多數孩子主訴膝關節疼痛,但病變部位主要在髖關節。輕者髖關節檢查正常,腿痛嚴重者可有骨盆傾斜,即患側肢體看起來比健側長。目前對發病機制不清楚,已知的原因按引起的頻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起病前半個月左右時間的上呼吸道感染;創傷;和原因不明。治療上病變輕的孩子可以採用保守治療,卧床休息,禁止負重行走,大部分病兒可以在3-5天恢復正常,但為防止復發,一般主張休息兩周,對於病程超過一周和臨床症狀較嚴重者在進行葯物治療的同時還應進行住院牽引治療。
2.生長性疼痛:生長性疼痛是孩子生長最旺盛前期的一種生理性反映。好動的男孩發病年齡會早一些。 生長性疼痛多發生在夜間睡眠期間,疼痛部位主要在膝蓋和小腿。疼痛的感覺大多數為酸痛,個別生長性疼痛的孩子疼痛較重,還可能伴有小腿抽筋。對於生長性疼痛的發生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多數認為和運動過量有關。對於生長性疼痛的處理,可每天用手進行局部按摩2次,每次15分鍾,以緩解自覺症狀;以及補鈣治療。
3.外傷性疼痛,如肌肉拉傷或骨折,一般有外傷史。如果疼痛比較嚴重,應到醫院診治。
4. 14歲半男孩兩手肘關節處肌肉酸痛是怎麼回事
這個年紀的孩子出現肘關節酸痛,要注意三種情況: 1、最常見的現象是使用電腦過多,這個只要減少使用頻率就會改善; 2、運動中過度支撐(比如跳鞍馬、雙杠等),導致肌肉用力不當; 3、生理性的生長痛,這種疼痛不明顯,往往在晚上睡眠時候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