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
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
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不同時期寶寶的心裡會發生變化,寶寶的抽象思維還是已經存在的,必須是採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寶寶,父母要以身作則,下面告訴大家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
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1
兒童期指的是個體從嬰兒起到學齡初期的這個階段他的年齡范圍,通常劃分為一到十二歲,這個階段是人生發展變化較大較快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一個心理特點是:
一、好奇心強,兒童天生好奇,對周圍的一切事物覺得新鮮感興趣,就想探求個究竟。因此,好奇心非常的劇烈,什麼事都可能打破沙鍋問到底,甚至就說,有些兒童會把一些玩具拆開仔細的來看,最好是能夠滿足他們的一個好奇心,認真對待的詢問的問題並給出答案。
二、喜歡模仿,模仿是兒童的本性,通過模仿學習一些知識,對他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情緒不穩,兒童的情緒波動是比較大,遠遠不及成年人穩定,得一點成績就得意忘形,受點挫折就灰心放棄,也是非常常見。
四、抑制力差,兒童在兩三歲時出現了抑制的最初的表現,能夠在某個較遠的目的,而有意抑制和延緩自己的行為。比如說為了吃零食聽父母的話,但是總的來說,兒童在進入小學之前,還是比較缺乏克服困難的一種能力和抗干擾能力。
五、思維發展存在階段性,每個階段三歲以前看動作思維為主,三歲以後他可能形象思維得到了加強。
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2
一、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特點
1、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7歲的兒童。此期兒童大腦的重量繼續增加,到6—7歲時腦重量達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經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加多,長度加長,能更有利於神經聯系。到6歲,神經髓鞘基本上發育完成,神經傳導也就更加迅速、准確。
2、大腦各葉的分化到6歲末也漸趨成熟。大腦結構生理的日趨成熟,為兒童行為的發育打下了良好基礎。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學齡前兒童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在不斷增強,興奮過程也比以前進一步增強。兒童每天醒著的時間,比以前相對增加。7歲兒童每天睡11個小時就足夠了,這使兒童有更充足的時間參加游戲和學習實踐活動。
二、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徵
1、學齡前兒童生長變化速度驚人
在這個短暫的時期里,兒童學習語言,產生自我意識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環境意識。這一時期兒童的生長發育是有規律、有順序的。例如,在學走之前必須先學站,學會簡單詞彙之後才能學會使用復雜句子。
2、學齡前兒童過認知能力有了全面的發展
由於兒童不僅個性有別,所處的文化環境也各不相同,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還有待深入。斯洛賓曾對英國、芬蘭、前蘇聯等國兒童語言發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種文化環境下的兒童大約都是在開始走路的同時開始說話。3歲時已掌握了1000個詞彙,具備了正確使用語法結構的基本能力。
3、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發展
學齡前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祥槐型特點,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雖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兒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過程中均體現了對周圍成人活動的模仿,而且這些活動能為孩子提供許多與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機會。
上面就是關於學齡前明謹兒童的發展特徵以及心裡等,這個最主要就是寶寶在這個階段的生長階段還是很快的們心裡的變化等也是很明顯的,父母等要及時干預的,給予寶寶正確的引導的,也可以進一些早教機構的,對於寶寶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兒童心理特點是什麼3
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特點有哪些?
一、運動發展
大運動技能反映兒童的平衡、協調能力。3~4歲兒童可雙腳交替上樓梯,從較高處跳下,並足跳遠,單足跳;4~5歲兒童可交替著單足下樓梯,腳尖站立。5歲時可盪鞦韆,多數兒童能學習其他復雜的大運動技能,如輪滑、騎兩輪車、跳舞等(表8-5)。
學齡前兒童謹猜高級的視覺運動發育促進精細運動發展。兒童3歲時能模仿畫圓形和「十」形狀,會用剪刀,可搭10層積木;4歲兒童可模仿畫方形,能畫出人的至少3個部位;5歲兒童會臨摹寫自己的名字,畫開放的方形和閉合的圓形(表8-5)。
二、心理發展
1、知覺發展
學齡前兒童形狀知覺、空間方位發展很快;時間知覺發展較晚,4歲後兒童有正確的時間概念,5~6歲兒童逐漸掌握時序、季節和相對時間概念。
2、言語、語言發展
3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仍有部分輔音發音不太清晰,但已完全可聽懂語音。4歲兒童的部分翹舌音發音已很清晰,如sh、zh、ch、z、c等。學齡前兒童理解與思維能力較好,語言發展尚未成熟,表達能力有限,出現不流利現象可間斷出現或持續數月,男童較多,一般無需矯治。「提問題」是學齡前兒童語言的一個標志性特點,體現兒童思維的發展。4~5歲兒童語言表達內容較豐富,可描述自己參與活動的細節;可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願望。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逐漸掌握正確的語法,如主謂賓的正確順序。自言自語是學齡前兒童語言發展過程常見的語言現象。
3、思維
4~7歲兒童對物體的感受主要依賴其外在的特徵,屬前運算階段的直覺思維時期。兒童逐漸去「自我中心」,開始從他人的角度思考。5~6歲兒童可進行簡單的抽象思維和推理。
4、想像
幻想或假想是兒童想像的主要形式,特點是誇張,將幻想或假想與現實混淆,常被成人誤認為是在說謊。
5、注意
無意注意佔優勢。5歲左右始能獨立控制自己的注意,5~7歲兒童集中注意的時間平均約15分鍾。5歲後能夠注意事物的內部狀況、因果關系等。
6、記憶
3~4歲兒童逐漸發展有意的記憶,無意記憶以無意的形象記憶為主。5歲兒童記憶的能力已與成人相似。
三、學習能力發展
學齡前兒童學業技能的獲得與語言、記憶和注意有關,包括閱讀、書寫和計算,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學習的關鍵。
四、情緒發展
學齡前期兒童情緒仍主要為行為沖動,自主性的迅速發展使3~4歲兒童喜歡簡單地說「不」,違抗成人的要求。隨獨立生活能力的提高,兒童能在成人的要求下可做一些非自願、不感興趣的事情。自我控制和獨立感發展,使兒童能參與同伴的活動,建立友愛的夥伴關系。
五、社會性發展
3~5歲兒童始發展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我滿足、自尊、自信等性格特徵,能自我評價。隨年齡增長利他性的發展,是兒童發展友誼關系的基礎,屬於前社會行為。3~4歲兒童感到不安或受到挫折時喜歡扔東西或用拳頭打人,攻擊的方式以軀體性攻擊為主。隨兒童溝通能力以及參與活動計劃、組織能力增強,攻擊性逐漸減少。4~5歲兒童能比較准確地理解性別的概念,在完全認同性別概念之前就有行為上的性別傾向。
六、道德發展
兒童最初只從具體到一般進行道德判斷,多以自我為中心;隨年齡增長兒童逐漸學習注意別人的禮儀、願望與要求。學前兒童的道德價值受外界支配,主要來自事物的外部特徵或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