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兒童孤獨症的表現
您好! 看您描述的症狀,可以斷定這個孩子有自閉症的傾向。 自閉症的表現: 1、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系 即是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徵,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錶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後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為了找人聯系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麼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迴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時常眯著眼,斜視或餘光等,很少正視也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 2、言語障礙十分突出 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彙有限,並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願說話而寧可用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復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只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復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還有不少孤獨症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 3、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復 孤獨症兒童常常在較長時間里專注於某種或幾種游戲或活動,如著迷於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於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面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動畫片,兒童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無目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復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復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
② 自閉症兒童幾種問題行為的有效處理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兒童的問題行為歸咎起來,都是一種「自我刺激」。
自我刺激行為是自閉症兒童在沒有特定環境誘因的情況下,一種重復性的、刻板性的行為,這些行為似乎並無目的,但其主要還是為自己提供感官刺激,例如長時間反復不斷的旋轉物體、擺手、拍打身體、玩弄生殖器、凝視、上下跳躍、轉頭、揮舞手臂、前後旋轉等。通常這些行為和外界刺激原因沒有關系,都是患兒內在刺激的反應。而這些有別於普通兒童的奇怪行為,雖然不一定對患兒產生傷害和危及他人安全,但是它卻足以妨害患兒在日常生活中的適應,會干擾生活技能的獲得,因而,它同樣是極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
我們從自我刺激行為產生的原因、種類及矯正干預三方面來認識自我刺激行為與相應的干預。
1. 自我刺激行為產生的原因:
產生自我刺激的行為可能與病源有關,使患兒生理或心理功能缺陷所致。即患兒試圖以各種機械性行為,引導身體不斷地、反復不停的節律動作,以補充或替代心理或生理活動不足的一中功能性需求。
以自我刺激的方式來滿足個人達到逃避任務的目的。
由於社交技能缺乏,於是大多用自我刺激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正常兒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師關懷的情況下,同樣會做出一些令人難以理解或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
純屬利用自我刺激來滿足個人的感官刺激需要。
2. 自我刺激行為的種類 :
頭部自我刺激:不斷的搖頭、點頭、轉頭、抓頭發等。
臉部自我刺激:盯視、痴笑、伸舌、玩口水、舔物、扭轉嘴唇、牙齒發出聲音、用手貼口部及耳部、玩弄舌頭等。
手部自我刺激:扭轉手指、部分手指不停晃動、將手指做成其它形狀、擺動雙手、雙手手指對敲、用手敲身體某部位等。
身體自我刺激:身體向前或向後不斷搖晃、左右搖動身軀、旋轉身軀、激烈跳動、緊抱身體、扭轉雙手置於耳後、怪異的跳動(或跑動)等。
其它自我刺激:尖叫、聞自己或他人身體氣味、呆望天空、強迫性寫筆記、大量時間的計算等。
3. 自我刺激行為的矯正干預:
自我刺激行為雖然與外界環境刺激無關,但是它與患兒訓練時間、活動內容等有密切關系,因此要合理安排訓練時間和活動程序。
當患兒沒有事情可做而有太多的空閑時間或結構化的活動日程太少時,便會有太多的自我刺激。如:給孩子制訂一個忙碌的結構化的活動日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有時間和活動安排要顧及患兒身體狀況和活動能力。如果活動太多或活動本身太困難,同樣會導致自我刺激,患兒以自我刺激來做為逃避手段。如:適當給孩子安排休息時間和低起點小步子的活動。
不強調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但是要求兒童用另一行為覆蓋自我刺激行為。如:對玩弄舌頭的患兒,讓他張開嘴巴進一步指導兒童做舌體操練習,配合發音訓練;對搖晃手指的患兒,讓他把手指張開放在桌上或膝蓋上等。
在獎勵患兒時,必須要告訴他為什麼會得到獎勵。最好是在良好行為出現的同時提供特定的獎勵。獎勵辦法應更多的使用有形獎勵,同時也可使用表揚、贊美等方式。(如果使用強化物,則需充分考慮強化的時間、形式和應強化的行為,切忌亂用。)
出現一種新的自我刺激行為時,在不知新行為產生的原因時,我們需要先觀察,以免增加矯正的難度,這時就需要陪伴者適當妥協。
不予理睬。患兒是想以此引起他人的注意,對於這類行為,最好辦法就是不予理睬,而讓其自然消退。
呼應訓練。呼應就是回應外界刺激、多叫其名字的單純反應。當患兒出現自我刺激行為時,直呼其名,以停止其行為。經過反復訓練可以使患兒顧及外界刺激而逐步改變其內在刺激反應。
在進行訓練活動之前,對患兒給予特定的口頭指示。即讓患兒明白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好了該做的事或少做甚至不做不該做的事會得哪些獎勵等等,而且指導者(家長或老師)在活動中要抓住機遇充分贊揚其良好行為,這樣就可以預防自我刺激行為。
適當選擇訓練課題,訓練內容需要多種多樣。如:生活自理訓練、認知功能訓練、運動訓練、語言訓練等等。但是,訓練中一定要針對患兒實際能力,選擇切實可行的訓練課題,讓患兒通過訓練課題學習刺激—反應—強化三者的關系,從而起到由課題集中心理的作用。自我刺激行為也就隨之減少。
學習適當的社會行為,這里的「社會」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社會」的含義。它泛指孤獨症兒童自身之外的一切外界環境。即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讓患兒學習與家庭成員相處原則和習慣、待人接物禮儀、飲食起居等;讓患兒學習學校課堂常規、教育教學活動規范、集體行動規范等;讓患兒學習社會公共場所行為規范等。這些行為的學習,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因此,在抗拒自我刺激行為的基礎上學習適當的社會行為,是矯正患兒自我刺激的的根本的指導方法。
自閉症兒童行為較為固執。自我刺激行為也是一樣,需要花大力氣,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得到矯正。在矯正過程中,特別是在教育場合中,一定要細化觀察孩子的行為,不要急於解決行為問題而解決,要以心理學為背景來分析兒童的具體行為。
自閉症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
③ 我國每68名孩子中約有1名患自閉症,我們應該如何關愛「星星的孩子」
依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68名孩子中約有一名患有自閉症,這個數字或許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佔比,這也激勵著我們要學會去關注這些孩子,學會與他們相處,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獨。我們要多了解這些“星星的孩子”,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他們的那一當方小天地,還有更大的溫暖。
我們會覺得自己一個人吃飯,逛街,看電影很孤獨,但是這是他們的常態。我有幸曾在大一時期加入了學校的青年志願者協會,而有一個每周的定期活動就是關於這些自閉症兒童,我們會去陪著他們玩兒,會給他們一下午的陪伴時間。但這遠遠不夠,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人關注星星的孩子,盡自己的一份力,讓他們看到的天空也是藍色,也能感受到世間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