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單核細胞比率偏低
這個不能單純看數據,主要結合你的症狀具體看待。再者,還有你的年齡,性別,都有關系的。後面那個正常值只是參考范圍,是95%的范圍,也有人不處在這個范圍內也是正常的,要個別對待。如果你沒任何異常感覺,那也許只是一些小炎症,如感冒什麼的。如果確實有病,可能有以下幾種常見原因,你可以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常見的是感染,病毒感染可能性較大,比如傷風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之類的。再就是血液方面的病,再障之類。一般都是感染引起的。不必大驚小怪,不過如果你有什麼地方明顯感覺不舒服,你可以進一步做一檢查。MCHC平均血紅蛋白濃度318↓正常值為:320-360g/L這個尚屬正常范圍,如果你是女性朋友的話那則更正常。祝你健康。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系由Epstein-Barr(E-B)病毒所致。該病毒形態上很像皰疹病毒,其特徵包括不規則發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脾腫大、血淋巴細胞增多和異常,血中有嗜異凝集素。本症由E-B病毒所致,其形態很似皰疹病毒,最初發現於Burkitt淋巴瘤細胞培養中,此種病毒只能在淋巴瘤細胞或末梢血淋巴樣細胞培養中生長繁殖。不能在病毒敏感的細胞中增殖。本症可能通過直接接觸和飛沫傳染。好發於兒童和青壯年。潛伏期成人為33~39天,兒童10天左右。起病緩慢。常有頭痛、乏力等前驅症狀。發熱為無定型,可以短暫微熱,也可高熱,體溫高達40~41℃,熱型為不規則性或稽留熱,可持續2周以上。少數不發熱。常伴有寒戰,肌肉酸痛或多汗。發病幾天後出現咽峽炎,表現彌漫性膜性扁桃體炎,軟、硬齶聯合部可有出血點。淋巴結腫大,約見70%病例,全身淋巴結均可被累及,以預後為主,其次為腋下,腹股溝部。呈中等硬度、無壓痛,不粘連不化膿,消退緩慢。大約50%病例有中度脾腫大。也可累及肝臟。少數出現神經系統、腎炎、肺炎、心肌炎及紫癜等症狀。大約10%~15%病人在發病後4~6天出現皮疹,通常為斑疹、斑丘疹、麻疹樣、蕁麻疹樣及猩紅熱樣皮疹。皮疹分布於軀干、上肢、面、前臂及雙下肢。皮疹多在幾天內消退。病程數周。可以復發。有人提出慢性型病程為3個月至4年不等。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PS包括骨髓中的前單核細胞,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以及組織中的巨噬細胞,是體內具有最活躍生物學功能的細胞類型之一。 MPS由骨髓造血幹細胞衍生而來,骨髓微環境中的造血幹細胞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不斷進入血流,約占外周血細胞總數的1-3%,在血液中僅僅停留數小時至數日,即穿國血管內皮細胞移行至全身各組織器官,發育成成熟的巨噬細胞。 主要作用是:免疫。 有關白細胞分類計數的參考值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百分率(%):1-5 絕對值(×10的9次方) :0.04-0.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細胞 0.5-5 0.02-0.5 嗜鹼性粒細胞 0-1 0-0.1 淋巴細胞 20-40 0.8-4 單核細胞 3-8 0.12-0.8 單核細胞的臨床意義: 增多見於某些感染和某些血液病 減少的意義不大 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描述:約佔3%,體積大,胞質豐富,染成灰藍色,胞核常呈腎形或馬蹄形,細胞形狀不一,有圓形,多角形等(因數量少,不易找到,可看示教片) 單核細胞是體積最大的白細胞。其細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圓形、腎形(a)、馬蹄形(b)、不規則形(c)等,常有折疊感(c);染色質呈疏鬆網狀,著色較淺。胞質較多,嗜鹼性,但因含大量細小的嗜天青顆粒而染成灰藍色,顆粒含過氧化物酶。血塗片,Giemsa染色 無顆粒白細胞的一種。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目前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後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性反應。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