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兒童服飾大全:六一兒童節,古風寶寶大作戰!
古代兒童服飾大全:六一兒童節,古風寶寶大作戰!下面我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全世界兒童的節日,孩子們都會穿新衣來慶祝,那麼古代兒童所穿衣服除了與大人衣服相似的 衣服外,又有哪些獨特的童裝,爛柯人君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宋 蘇漢臣 冬日嬰戲圖
一、帽子
古代的嬰兒多戴「虎頭帽」,唐代的壁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物件,據學者考證,虎頭帽是模彷彿教中護法天王頭戴虎頭帽的形象,用來鎮邪祛惡,從而保證小孩子的健康成長。時至今日,戴虎頭帽這一傳統在中華大地上依然十分流行。
風帽,這種帽子因為設計的特別像觀音頭上的裝飾物,所以,又名觀音兜。 這種帽子最早出現於漢代,至明清時期,這種帽子一直風行於兒童之間。風帽裡面也可以加棉或者加動物皮毛,用作冬天戴。
到遼金元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原也建立了統治,少數民族的習慣大大影響了漢族的穿衣習慣,我們從傳世圖像中可以清楚看到許多兒童這一時期也開始帶皮帽、貂帽,這種皮帽一般是絲綢或布所製作,但是在周圍會加上一圈毛邊,顯得十分雍容華貴。
元 佚名 同胞一氣圖
古代兒童頸部有一個經常用的東西,稱為「圍涎」,在唐代敦煌壁畫「化生童子」中就可以看到這一物品,圍涎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戴在脖子上,後部開口可以系住,它的實際用處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圍帕,兒童多口水、吃飯容易粘在衣服上,用這一東西可以有效防止。圍涎一般以六片或者八片布塊縫制而成。大家都知道。「六」諧音「祿」,象徵著人們陞官的心願;「八」諧音「發」,象徵著人們發財的心願。每一片的形狀也是多式多樣的,「壽桃」形的即是長命百歲的寓意,「瓜」形的寄託著家庭想像瓜類一樣多子(籽)多福的美好期盼。
敦煌壁畫,隱約還能看到右側兒童頸間的圍涎
在給兒童做裝飾品或者衣服上綉紋彩時,我們還經常能看到這些形象。老虎,一般是代表著祛除災禍,鎮壓邪魅的作用。鯉魚,「鯉魚躍龍門」、「連年有餘」、「多財多福」都是古代家長的美好祝願。蓮花,一是取蓮花純潔、聖潔之性,表達對孩子的美好祝願,此外,就是「連(蓮)生貴子」之意了。還有的,就是麒麟、福綠壽三星、二十四孝等神話歷史等相關的形象,每一樣背後都有深厚的寓意。
二、上衣
從秦到清,有一種衣服十分流行,稱為「裲[liǎng]襠」,跟我們的背心差不多,兵馬俑中的武士俑便著這種衣服。裲襠一般是前胸與後背各一塊布片,冬天穿可以在兩塊布中間縫上棉花。在肩部與腰部用布片或者絲線連接起來,這種衣服是男女老幼皆穿的,在影視劇,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這一件衣服。到清代,馬甲開始流行,民間又稱「坎肩」,也是清代男女老幼都喜歡穿的衣服。
裲襠鎧
此外,我們對於古代小孩一個衣服很熟悉,即肚兜。兒童肚兜形象最早見於唐代的瓷器上面,肚兜主要的用處是用來保護小孩的肚子不受涼風影響,它在脖子處設計一個繩子來固定,腰部也用布帶或者絲繩來固定。在夏季,肚兜可以直接外穿,我們經常所見童子戲水、童子采蓮的古代兒童形象往往都是只著一件肚兜。
宋 李嵩 端陽戲嬰圖
古代還流行百家衣這一衣服,古代由於醫療衛生條件不好,且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僧人的袈裟一般是拼湊許多碎布塊做成的衣服,稱百衲衣),為了保佑兒童健康成長,古代的家長便問諸家來討求布塊,為兒童做成特定的百家衣。
右下孩童穿的百家衣
三、褲子
中國古人一般著裝為「上衣下裳」,兒童也不例外,但是受胡風影響,褲子這一衣服在漢地也慢慢流行開,古代兒童的褲子一般包括:長褲、短褲、開襠褲。其中最有特色的開襠褲。
早在漢代,便出現一種褲子叫「穹褲」,後世根據胡服改造後,稱之為「背帶裙」,這種衣服的構成是長長的背帶加一長裙,從服裝的實用功能角度講,兩條長背帶可以防止長裙脫落,對於身體塑形沒完成的兒童,這一衣服可以防止裙子脫落,且腰部也不必系腰帶,對於兒童身體的發育也沒有影響與限制。這一衣服從漢至明,在婦女中間也十分流行。
隋朝背帶裙
漢晉時期,有幸流傳至今的壁畫顯示這一時期的兒童穿著一種叫「犢鼻褌」的褲子,這是一種三角褲。這種褲子一直沿用到清代,江南人十分喜愛它,稱之為「牛頭庫」,因為這種褲子十分方便江南人在水田裡勞動,一方面貼身穿著行動方便,另一方又可以遮羞。但這一褲子穿著者大多為下層勞動人民。
開襠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因為漢族自古以來習慣傳長袍大褂,所以對於袍子裡面的衣服要求比較隨意。尤其開襠褲對於缺乏自理能力的對於幼童來說,也是極其方便的。
四、鞋子、其他裝飾品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兒童鞋子的圖像,大多為布鞋。中國古人是穿鞋 *** 靴,靴子被認為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衣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不許著靴」。但是到了明朝晚期,穿靴子的風氣已經十分流行,也出現了許多兒童穿的靴子,靴子一般為軟底,鞋面上綉有花紋。
此外,古代兒童也有一些特殊的裝飾品與用具,例如長命鎖。
《百子圖》中的布鞋和長命鎖
長命鎖,從清代開始,有了給兒童佩帶長命鎖的習俗,一般為玉制或者金、銀制,用來壓抑邪穢,祈求長壽。這一習俗最早來自於滿族,滿族有個傳統,在孩子剛出生時,一般都會向親戚家索要線來織成鎖狀的裝飾物,線用藍、白、紅、黃等顏色,將線聚成一根粗線做成圈狀,然後在線頭處打一個結,此處縫三塊絲綢布,俗稱「百家索」,在孩子大概四五歲的時候,舉行掛索儀式。「索」與「鎖」諧音,所以到後來,慢慢演變成為掛長命鎖的習俗,但不變的是「祈求健康長壽」的祝福。
2. 兒童節的由來,傳說,習俗
由來:六一兒童節,也叫「六一國際兒童節」,每年的6月1日舉行,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但誰想,六一兒童節的來歷如此悲傷—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在歐美國家,兒童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舉行社會公眾性的慶祝活動。
習俗:
1、我國的兒童節:大合唱!我國在1931年曾經規定4月4日為中國兒童節。自從1949年確立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以後,世界各國紛紛廢除原來的兒童節,而統一為"六一國際兒童節"。
我國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國際兒童節"代替原來的"四四兒童節",並規定少年兒童放假七天。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著裝。
2、瑞典:最萌!男孩扮龍蝦,女孩扮女神。瑞典也把兒童節分得比較細,每年的8月7日是「男孩節」,又稱為「龍蝦節」,意思是鼓勵全國的小男孩學習龍蝦的勇敢精神。這一天,孩子們要打扮成龍蝦的樣子,表演一些非常活潑可愛的節目。
12月13日則是瑞典的「女孩節」,又叫「露西婭女神節」。露西婭是瑞典傳說中專門保護女孩的女神,每到這個節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樣,為其他孩子做好事。
3、西班牙的兒童節在1月5日,其實這是一個宗教節日,從西班牙語譯過來是「魔術國王之日」的意思。傳說很久以前,從東方來了三個國王——黑臉國王、黃臉國王和白臉國王到西班牙,這三個國王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和歡樂。
他們還是專門給小孩送禮物的「欽差大臣」。圖為西班牙一滑雪場,三位國王從天而降。送禮物時間就定在每年的1月5日,於是這個節日就和兒童掛上了鉤。為慶祝這一節日,在1月5日傍晚、6日早晨,西班牙各地都有花車遊行。
花車上「三個國王」不斷撒出各式糖果來慰問兒童。當遊行隊伍到達市政府或區政府的大門口時,凡能坐在國王腿上的兒童都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禮品,得到禮品的孩子也必須向國王保證一定會好好學習。
4、哥倫比亞將每年的7月4日定為兒童節。在這個節日里,全國的學校都要舉行各種生動活潑的慶祝活動,兒童們還常常戴上各式各樣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的樣子在街頭玩耍,十分開心。
5、巴西的兒童節在8月15日,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國防疫日」。所以,每到這個日子,各地的醫生們都要為孩子們看病,還要給5歲以下的兒童注射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疫苗,表明政府十分關心兒童的健康。另外,巴西的「聖母顯靈日」10月12日也往往作兒童節,全國會有一些慶祝活動。
6、印度將獨立後的第一任政府總理庄亞魯的誕辰紀念日11月14日作為兒童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印度的兒童會有各種民族氣息濃郁的舞蹈、音樂表演,政府也會出面組織一些慶祝活動。
7、大多數伊斯蘭國家都將齋月後第14天定為「糖果節」,對孩子們來說,這也是最快樂的兒童節。「糖果節」一般為期三天,小朋友們三五成群,到附近的各家各戶索要糖果。按照當地民俗,大人們不能拒絕兒童的要求,所以孩子們這一天總是能滿載而歸,歡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