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寶寶用腦過度會不會累壞了腦子
現在,幼兒的早期教育已越來越被各國教育家所重視。不過,疼愛子女的父母卻擔心早期教育會不會傷害孩子的大腦?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根據的。學習並不需要大腦神經的完全成熟,恰恰相反,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在學習和運動中發展和成熟起來的。 生理數據表明,嬰兒出生時,就具有與成人一樣多的腦細胞,約一百四十億個,六個月以後數量就不再增多,但在形態上不斷成熟,機能不斷分化。三歲左右的兒童,由於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體積不斷增大,神經纖維日益增長,神經纖維的髓鞘化過程迅速進行,因而腦的重量增到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二,約九百克至一千克左右。三歲兒童大腦皮質細胞機能的分化基本完成。七歲兒童的腦重量達一千二百八十克左右,基本上接近於成人的腦重(約一千四百二十克),大腦的結構和機能也逐漸完善。腦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 可見,兒童早期教育並非是強人所難。腦電圖頻率研究表明,幼兒的大腦盡管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但比成人的大腦可塑性大,適應能力強,他們更善於學習,不僅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只要能引起興趣,感到愉快,不但不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反而有利於大腦的發展。巴甫洛夫說:「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生活的每一印象易於感受,不管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生命在於運動。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大腦:早用腦,多用腦,腦細胞的老化反而慢。 有的學者研究指出,大腦的知識儲藏,可以比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的儲藏量大得多。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腦子里的知識裝多了會累壞。 當然,用腦要注意科學,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加強營養。大腦有四個功能部位:感受區、貯存區、判斷區和想像區。經常變換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轉換興奮中心,對於保護大腦十分有益。 大腦還具有一種保護性抑制機能,如果它疲勞了,會自動調節,表現出睏倦。因此,保證幼兒必要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是重要的。 家長們,假若您能知道用腦的科學,並用以指導自己的孩子,那麼,你的孩子的腦子是會越用越靈,越用越聰明的。
⑵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本傑明'布魯姆提出的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在哪兩個階段
一生的奠基從零歲開始 人的一生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嬰兒、兒童、少年還是青年時期,每個階段都有一定內在規律和發展特點,要立足一生發展來認真對待每一個階段的發展,0-3歲是人一生的奠基時期,也是生命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這教育黃金期,也是幼兒養性的關鍵時期。從兒童腦生理的研究來看,7歲時兒童的腦重已經...達到1280克,達到成人腦重(1400克)的90%以上;從兒童的腦神經的研究來看,腦的高級中樞額葉部分到7歲時已經基本成熟;從兒童腦電的研究來看,兒童腦電發展的兩個高峰期中,第一個高峰期就是5-6歲。 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發現兒童智力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布魯姆以17歲為發展的最高點,假定其智力為100%,得出了各個年齡兒童智力發展的百分比:0-1歲是20%;1-4歲是30%;4-8歲是30%;8-13歲是12%;13-17歲是8%。 在幼兒期,孩子的有些特殊才能已經開始有所表現,如音樂、繪畫、體育、數學、語言等。據統計,音樂才能的出現在學前階段比在以後年齡階段的出現更多。如3歲前男孩為22.4%,女孩為3 1.5%。而18歲時,男孩僅為1.2%,女孩為0.5%。因此,在兒童生命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予孩子一生最有價值的教育,就能奠定他們終生發展的基礎。 0-3歲的孩子是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世界,發展大腦的。這包括其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和運動覺六個方面。尤以視覺和聽覺兩器官發展最為迅速,而這其中聽覺先於視覺,所以被稱做孩子「智力牛奶或流質營養食物」的音樂,以及被稱做「營養餅乾和固體營養食物」的聽覺學習要跟上。就拿音樂教育來說,教育學家說,音樂是上帝通過音樂家用音符記錄的天籟之音,孩子們通過聽古典、優美、舒緩動聽的音樂,可以延續在母體養水內的柔和、溫暖的感覺,緩解初到人世的恐懼,讓生命進入和諧狀態。另外,我們身體的70%是水組成的,水結晶的質量決定生命的質量,日本的科學家研究表明,在美好的音樂下,水的結晶狀態完整而美麗,重金屬音樂則會破壞這些。再者,從審美的角度,音樂是非文字的藝術形式,因此在智力開發方面超越文字方面。從加強視覺教育來說,人通過視覺吸收外界信息佔到70%-80%,因而,大量的給孩子看世界,孩子大腦中積累的形象越多,表現就越豐富,以後學習狀態就越好。 總之,0-3歲的孩子的教育,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要同步進行,特別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包括,氣質、性格、能力、需要、情緒、情感、態度等方面,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付出時間,投入感情。從兒童心理的角度來衡量父母的愛,是以父母陪伴時間長短為標准,在兒童眼裡,愛等於時間。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0-3歲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孩子13歲時總會爆發出來,要解決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