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清朝)大人、小孩、男女、老幼,分別都穿什麼衣服戴什麼裝飾比如頭巾啊,謝謝
清朝服飾概述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沖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清初統治者把是否接受滿族服飾看成是否接受其統治的標志,強令漢民剃發易服。清初漢人反滿情緒高漲,以各種形式發泄反清情緒,抵禦外族的入侵。 當代拍攝的電影《桃花扇》,就是當時現實生活和真實的民族思緒的寫照,在清朝時,此劇一度著重於男女主角的愛情描寫,刻意減弱民族沖突。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異族陌生的服制。因此,從化妝到衣著,滿漢民族之間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客觀上來說,清代服制的變化,是由外力強制促使而產生的民族意識層面上的改革與變化。從衣著特點和後世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的一種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產物。當然無可否認,有壓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國時期,人們依舊使用異服的手段以區別於清朝。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時至今日,它已對國內、外產生了"一代優美服飾"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內涵,其隱藏重點展示誘惑的作風,具有永恆存在的價值,同時也成為了某些自然主義小說里女性服飾的最愛。 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清代女裝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
2. 第29屆北京奧運會,獎牌是由什麼材料造成的是怎麼製造的
「金鑲玉」是北京奧運會的獎牌設計所採用的式樣,喻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金玉良緣」,體現了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贊和對運動員的褒獎。它的設計方案,創意十分新穎,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屆奧運會獎牌設計單一材質的傳統,又融入了典型的中國文化元素。獎牌設計中標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和具有豐富造幣經驗和精良設備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組成了修改完善小組。中央美術學院按照要求對方案做進一步的細化完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從造幣工藝技術上予以配合,以解決獎牌的最終成型工藝。
【別具一格】
[編輯本段]
夏季奧運會的慣例,獎牌材質除金銀銅外,一般不作突破。而北京奧運會獎牌由象徵尊貴和美德的「金」、「玉」材質「復合」而成。修改完善小組對玉石在牌面所佔的比例進行了多次調整和嘗試,最終將獎牌背面金屬邊緣的寬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突出了獎牌的金屬質感,增加了獎牌的識別性。
往屆奧運會上,出現過個別運動員獲得獎牌後,過於興奮,將獎牌拋向空中而導致損壞的現象。北京奧運會獎牌鑲嵌了「玉」,更需增大安全系數。修改完善小組對獎牌金屬和玉結合的工藝技術以及安全性等進行了多次技術測試。最終,他們在保證獎牌工藝要求的前提下,完成了技術攻關,找到了確保獎牌安全性的方法。以「金鑲玉」為創意的北京奧運會獎牌,與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交相輝映,就此成為中國燦爛文化與奧林匹克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 「金鑲玉」,已然成為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奧運會理念,展現中國文化藝術特色設計和製作水平的載體,成為北京奧運會的一份獨特的遺產。
在3月27日這個北京奧運會倒計時500天的特殊日子裡,北京奧組委選擇了在首都博物館隆重發布2008年奧運會獎牌式樣。採用金鑲玉,獎牌直徑為70毫米,厚6毫米。獎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贊,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而將玉創造性地運用於奧運獎牌之上,則再一次完美地表達了東方智慧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獨特詮釋。
與獎牌同時發布的獎牌包裝盒、絲帶,也均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趣,凸顯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北京奧運會獎牌包裝盒為中國傳統工藝製作的木製漆盒,四方造型,天地蓋四邊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滿之意。絲帶由機織而成,朱地雲紋,喜慶祥瑞。
【獲得肯定】
[編輯本段]
2007年1月11日,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通過了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同年2月8日,北京奧運會獎牌實物樣品被送到了國際奧委會,在羅格主席主持的執委會上,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批准了北京奧運會的獎牌設計方案。在他們發來的確認函中稱贊道:「北京奧運會獎牌將被證明是一件藝術品。它們高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的結合。我們對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表示祝賀!」
【金鑲玉誕生記】
2007年3月27日,在北京奧運會倒計時500天之際,一個匯聚著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的盛大儀式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行。整個中國都在注視著流光溢彩的北京,整個世界都在矚目現代而又古樸的北京首都博物館。當三塊鑲嵌著美玉的奧運會獎牌展現在眾人面前時,人們看到了「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充滿動感活力的中國印」,「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這些元素被完美地集合在一起,於是,北京奧運會又誕生了一項讓所有人驚嘆的傑作——「金玉良緣」——北京奧運會獎牌誕生了!
奧運獎牌式樣在首都博物館首次問世。其學名為「瑞」,因背面鑲嵌著玉璧而被稱作「金鑲玉」。金鑲玉的設計,讓玉這種具有中國特色,堪稱中國符號的特殊物品,一下子由「溫潤」變得耀眼,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北京奧運會獎牌正面使用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即站立的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全景形象。獎牌背面鑲嵌玉璧,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
上月初,3030枚奧運獎牌所用的玉環——中國青海的昆侖玉在揚州已全部加工完畢,澳大利亞和智利的金、銀、銅也在上海造幣廠進行鑄造,兩者通過接下來的「金鑲玉」、「銀鑲玉」、「銅鑲玉」環節,帶有傳奇色彩的北京奧運會獎牌將於今年6月面世。
中國美玉打破百年奧運獎牌傳統 昆侖玉喜結奧運緣
獎牌是奧運會形象景觀和競賽組織中的重要環節。從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至今,獎牌的設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歷屆奧運會組委會都力圖在獎牌設計上體現主辦城市、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從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始,奧運會獎牌正面的圖案背景是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圖中還有義大利藝術家朱塞佩•卡西奧利設計的希臘神話勝利女神舉著花環坐在當中。從1972年起卡西奧利的設計一直用於獎牌的正面,背面則由組委會加上自己的設計。在國際奧委會於2004年統一了獎牌正面圖案設計後,留給組委會發揮的空間便被限制在獎牌的背面,在這方寸之間,歷屆奧運會組委會費盡心思,力求將本國文化體現到極致。
北京奧運會獎牌在傳統的金屬牌上第一次創造性地使用了中華美玉,使2008年奧運獎牌既遵循了國際慣例,又增加了中國特色。玉文化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玉表示著美好、尊敬、相愛、相助的內涵,象徵著中華文明,也詮釋著團結友誼的奧林匹克精神。含玉獎牌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尊重,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受到國際奧委會的肯定,也必將受到運動員的喜愛。
國際奧委會稱這一設計「是一項非常好的藝術品。」同時,他們相信全世界的運動員在得知玉的象徵意義時,也會非常高興地接受這一理念,畢竟,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只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才配得上。這一設計將是對奧林匹克精神最具東方色彩的詮釋,是對運動員最高的褒獎!
設計方案傳出後,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陽玉、遼寧岫岩玉、青海昆侖玉等中國美玉參與了奧運獎牌玉的「競選」。而在玉的產地和成色上,北京奧組委都有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機制和條件。從原材料的選擇到獎牌最後的加工都將有嚴格的程序,力爭使金、銀、銅每塊獎牌的玉的成色保持一致。
經過層層角逐,青海昆侖玉脫穎而出,於2008年1月2日,被正式確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用玉,而青海省將向北京奧運會無償提供製作獎牌所需的玉料。參與奧運獎牌用玉分析鑒定並撰寫專家意見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毅進說:「品質均勻、儲量豐富,是昆侖玉中選的主要原因。」
於是該消息不脛而走,昆侖玉也因此一朝聞名天下知:昆侖山位於長江、黃河的發源地,是中華文化中的神山聖水,昆侖山是中國的萬山之祖,昆侖山是百神會聚的中心,昆侖山不僅氣勢雄偉,還盛產玲瓏剔透的彩色美玉——昆侖玉。該玉產於昆侖山玉虛峰附近,海拔4100米的高山上,玉虛峰是道教昆侖派仙師修煉升天的地方,產於此仙山的昆侖玉是一種交織成氈狀的透閃前微晶集合體。昆侖玉顏色豐富,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墨玉、翠綠色玉等品種,其質地細密柔潤,加工處理後,光瑩溫潤,潔透高雅,美觀堅固,是國際珠寶界目前認定的優質級別寶玉石種類。
「揚州工」巧琢昆侖玉 奧運獎牌玉環美輪美奐
得知昆侖玉是在揚州被加工成奧運獎牌玉後,記者來到了奧運獎牌玉環加工廠家——揚州昆侖玉製品實業有限公司。一進門記者就看到了一位老師傅正在用巨大的電鋸在拉一塊五六噸的大石頭,不遠處還有一堆都是幾噸重量的大石頭。
「老師傅把大石頭拉開,看看裡面的玉是否符合奧運獎牌玉的品質,這也就是在選料。而旁邊的這一堆石頭都是被挑剩下的石頭。」 揚州昆侖玉製品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素靈解釋著記者心中的疑惑。
王素靈介紹說,玉石料經過選料後,在切割廠被切割成一塊塊長寬約為7厘米、厚3.5毫米—4毫米的玉片後,被送入主車間。在這里,按照事先設計好的電腦程序,玉片將要經過洗玉、割圓、開槽、拋光等一系列工序。玉坯打磨多厚,玉環切割的弧度多大,小槽開多深,其誤差不能超過頭發絲的三分之一。訓練有素的工人通過點擊滑鼠即可完成雕琢。整個雕琢過程,是名聞天下的「揚州工」與現代數控技術完美融合的嘗試。
另據介紹,奧運獎牌玉環外徑57.7毫米、內徑31.9毫米,厚3毫米,加工誤差必須小於0.025毫米,其工藝相當精密,必須採用電腦微控技術才能實現。而獎牌玉環表面拋光要達到鏡面效果,只能通過手工完成。
王素靈說,今年1月22日,2008年奧運會獎牌玉料啟運儀式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4噸高品質的昆侖玉原料被運往加工地江蘇揚州。「有很多人問我玉出昆岡,為何不就地加工,而要耗費巨力千里迢迢運到揚州?」
「其實原因很簡單,玉不琢不成器,」王素靈說,「好料還需好工雕,青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但本土雕工粗糙,無法體現昆侖玉的品牌價值。揚州玉雕做工精細,工藝大師在設計時也會因材施藝,每件產品都是精益求精。只有『揚州工』,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昆侖玉的價值。」
她接著說,運料期間,趕上了百年不遇的雪災,「天濕、路滑……我們在路上碰上了大雪,在盤山公路上時,有一輛車子從後面沖過來,撞上了我們的貨車,我們差點送命。」她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黃金文化一脈相承
1896年,一個叫皮埃爾•顧拜旦的法國人創立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首屆現代奧運會上,主辦者希臘人覺得金子太俗氣,其含義與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精神不符,所以只向比賽前兩名運動員頒發了獎牌,而且是冠軍得銀牌、橄欖枝花環和一張獎狀,亞軍得銅牌、月桂花冠和一張獎狀。
到了1904年聖路易斯第三屆奧運會,現代奧運會首次離開歐洲,登陸美洲。此次奧運會的獎牌首次以奧運會為主要內容,造型為圓形,以勝利運動員為主體。正麵包含了舉辦活動的時間,背景圖案則是幾種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圖案,並有雅典城的圖案雕刻。獎牌上方有OLYMPIAD字樣。獎牌背面繼承了前兩屆奧運會的慣例,以勝利女神為主題。此次奧運會還在獎牌上方做了一個圓形扣環,並且首次搭配了緞帶,可以配掛在選手的頸上。這一屆奧運會因為考慮到通俗習慣,只給第一名頒發了一枚金牌,這也是奧運史上頒發的第一枚真正含黃金的金牌,並延續至今。
而黃金,人類最早發現的貴重金屬,成與自然,鳳毛麟角,貴不可言。人類賦予金尊貴典雅的藝術形象,使它從一開始就獲得了一種長久的超越時空的生命感。
《說文解字》中說,「金,無色金也。黃為之長。久埋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從商代到清朝,中國的黃金文化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兼容並蓄。那些流傳下來的作為文化傳承的黃金工藝品,順理成章地與高貴、希望、永恆等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關。
北京奧運會獎牌中國特色濃厚,藝術風格尊貴典雅,和諧地將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結合在一起。其所蘊含的「以玉比德」的理念充分表達著對奧運成績優勝者崇高的敬意和禮贊。而將玉創造性地運用於奧運獎牌之上,則再一次完美地表達了東方智慧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獨特詮釋。
上海造幣廠鑄造金玉良緣 「金鑲玉」獎牌6月全部完成
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直徑為70毫米,厚6毫米。獎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贊,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在「鑲玉」之前的獎牌及「金鑲玉」的過程都是在位於上海普陀區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上海造幣廠內完成的。「鑲玉」之前的獎牌作所需的原材料都是漂洋過海來到上海的——必和必拓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Cannington(坎寧頓)鉛銀礦和位於智利的Escondida(埃斯孔迪達)銅礦及Spence銅礦提供。其中,來自於埃斯孔迪達銅礦的含金銅精礦提供了製作金牌所需的13.04公斤金;來自於坎寧頓鉛銀礦的鉛精礦提供了製作金牌和銀牌所需的1.34噸的銀;而智利Spence銅礦則提供了用於製作銅牌和紀念獎牌的6.93噸電解銅。
而用於北京奧運會金、銀、銅牌製作的這些原材料在運抵上海造幣廠之前,已先期由必和必拓的合作夥伴——中國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和河南豫光金鉛集團公司完成冶煉和精煉。
玉與金屬的結合將採用特殊的工藝,可以保證玉石不會掉下來,滿足佩戴、展示的需要。據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王沂蓬教授介紹,設計人員在玉環內部的邊緣設計了一個緩沖帶,但玉與金屬之間還會發生碰撞。最後在中間添加了一種阻尼材料,液態的阻尼材料灌進玉與金屬間的縫隙後固化,讓玉與金屬「嚴絲合縫」,並起到減震的作用。經過數十次實驗,即便是從20米的高空摔下,「金鑲玉」也能安然無恙。
3月13日,青海昆侖玉、上海造幣廠、北京奧組委及鑒定專家簽署了昆侖玉移交接受憑證,3030枚奧運獎牌所用的玉環全部送到上海造幣廠,靜待「金鑲玉」工程。
今年6月,上海造幣廠將完成獎牌的最後製作,正式交付北京奧組委。經過8月的奧運大戰後,2008年北京奧運會各運動項目的優勝者將佩戴中國特色的「金玉良緣」獎牌返回故鄉,帶走中華兒女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祝福之情。
【典故】
[編輯本段]
「有眼不識金鑲玉」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人們常用其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可是如果仔細琢磨一下,我們不難發現這個俗語頗令人費解。
「金鑲玉」本來是指一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即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玉石),有時也指用這種加工工藝製作而成的金、玉器物。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再替我打一件,照依他大娘正面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第七十二回:「林氏又早戴著滿頭珠翠,身穿大紅通袖袍兒,腰系金鑲碧玉帶,下著玄錦百花裙。」這種「金鑲玉」器物原本是極易識別的,人們怎麼會「有眼不識」呢?
其實,尋根溯源,「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乃是由「有眼不識荊山玉」諧音訛傳而來。而「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則典出《韓非子·和氏》: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隻鳳凰落在荊山(位於今湖北南漳縣境內)的一塊青石上。由於當時的人們皆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於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楚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說那隻是一塊石頭。於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楚文王聽說此事後,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麼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楚文王聽後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裡面果真是一塊稀世之寶玉。後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後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三國·曹植《與楊祖德書》中即有句雲:「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流傳很廣,「有眼不識荊山玉」也就隨故事的流傳而成為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典故。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負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拿著頑石一樣看。」
至明代以後,或許是因為人們覺得「荊山玉」之說不夠通俗、其所牽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清楚的緣故,這一俗語中的「荊山玉」一詞在口語中漸漸地被發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有眼不識金鑲玉」一語就這樣在民間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
【製作工藝】
[編輯本段]
「金鑲玉」又稱鍍金錫鑲工藝,即在玉石、陶瓷、紫砂、琉璃等工藝品表面鑲錫包金的工藝稱謂。
據介紹,「金鑲玉」在琢玉工藝上的學名叫做「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它的歷史與和氏璧頗有淵源。傳說王莽篡位後,脅迫皇太後交出玉璽,皇太後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崩掉一角。後來王莽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黃金鑲上了缺角,被稱為「金鑲玉璽」,「金鑲玉」便由此得名。「金鑲玉」的工藝就在一個「鑲」字上,要靠連續不斷的敲擊,把金絲或金片鑲嵌到圖案中。
金鑲玉的手法最初見於清代乾隆年間,由乾隆寵愛的香妃帶到中原,清末漸漸失傳。當時由外國進貢的玉器中,一些俱有伊斯蘭風格的「痕都斯坦」玉器其中就有幾件金鑲玉。看著這些瑩薄如紙,嵌有金銀絲和各色寶石、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做出了一項決定:金鑲玉只為宮中所有,不予外傳,並命內務府造辦處仿製。宮中的玉師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工的宮廷技藝,終於創造出了象徵皇家的金鑲玉玉器。乾隆還寫了很多詩贊美其精緻的做工。
清代末期,皇族沒落,大批的宮廷技藝就在這個時期失傳了,乾隆工金鑲玉便是其中之一;20世紀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師曾經恢復了金鑲玉的製作方法,但是,潘秉衡不願把手藝外傳,1978年前後,金鑲玉的製作再次失傳。目前有琢玉大師花費3年時間,終於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金鑲玉器物。一串108顆鏤空金鑲玉佛珠估價為1600萬。
幾經風雨,沉寂數百年的金鑲玉。在2003年再現世間。這種具有「乾隆工」技藝的玉器珍品,不僅再現了宮廷藝術,而且其工藝水平已經比幾百年前有了巨大的提高。金鑲玉首次脫離了器皿運用在了工藝水平要求更高的首飾上。這些金鑲玉首飾正是數百年前的皇帝夢寐以求的工藝精品。
這次北京奧運獎牌使用的「金鑲玉」技術,在近年來的玉器首飾加工中比較常見,只是細節上略有不同。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金鑲玉」產品,其中的「金」多為18K黃金或鉑金,而「玉」則多為翡翠。金玉相嵌,寓意「金玉滿堂」,象徵著財富和才學。由於技術原因,現在市場上主要的「金鑲玉」產品是以玉為主,價格決定因素在於翡翠本身的質地。
【金鑲玉月餅紀念章】
[編輯本段]
由北京奧組委授權批准,百年奧運與中國中秋文化相結合的《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全國首發。
——「銀鑲金奧運月餅」同步上市,包裝形式新穎獨特深受歡迎。
奧運火炬即將點燃,奧運會離我們越來越近。隨著2007年中秋佳節的到來,備戰奧運也進入了最後的階段。為此,北京奧組委適時授權發行了《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又稱「奧運月餅」),不僅為中華千年中秋文化再添異彩,而且也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獻上一份厚禮。收藏界公認它既可收藏又可「禮尚往來」的多重功能,發行後發將掀起新一輪的「奧運與中秋」的奧運與中國文化的討論熱潮。
《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結合了中國傳統的中秋文化和奧運文化,是兩種文化的藝術結晶。採用現代「金鑲玉」和「銀鑲金」的工藝,貴金屬的多重組合,加上奧運文化元素,使得「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具有雙重升值空間。其中一款《奧運花形金玉紀念章》為「金鑲玉」藏品。正面印有中國古代神話「嫦娥奔月」的彩金造型,採用頂級翡材質打造一輪滿月。背面是北京奧運會會徽標志。含999純金8克。另外一款《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為「銀鑲玉」藏品。正面印中國古代神話「嫦娥奔月」的彩銀造型,採用純金打造一輪滿月。背面是北京奧運會會徽標志。含999純金0.3克,純銀12克。兩款藏品的「嫦娥奔月」畫面,創意美紗絕侖,令人睱想。
據了解,《奧運花形金玉紀念章》全球限量發行3400套,《奧運花形金銀紀念章》全球限量發16680枚,分多種包裝形式,滿足不同層次的收藏和中秋送禮的需求,《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組合套裝全球發行3400套,極其稀缺珍貴。
奧運收藏專家認為,《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是一款難得的人文奧運藏品。從意義上講,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象徵著中華民族大團結, 2008年奧運,圓了中國的奧運夢,是中國的一件盛事,《奧運花形金玉、金銀紀念章》凝聚了中秋文化和奧運文化,同時凸現了「圓夢」美好的願景。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絕對比自身的價值更可貴,可以稱得上是奧運收藏中的「龍頭股」。更重要的是,它將一改千百年來中國人中秋禮儀的常規,讓中國人民過一個真正的 「奧運中秋」。
【設計團隊】
[編輯本段]
獎牌設計中標單位中央美術學院和具有豐富造幣經驗和精良的設備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組成了修改完美小組。中央美術學院按照要求對方案做進一步的細化完美,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從造幣工藝技術上予已配合,以解決獎牌的最終成型工藝。
設計者:
1、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院長 王敏 教授
2、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副院長 許平 教授
3、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第二工作室導師 王沂蓬 副教授
4、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第七工作室導師 肖勇 副教授
5、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杭海 副教授
6、中央美術學院 薛梅
7、中央美術學院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