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留守兒童現象
1. 社會因素
留守兒童是處於學齡期的孩子,社會不良因素,如現代傳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響到不設防的孩子們,此時家庭監督力度不強或失控為他們的不良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關注留守兒童,如責令當地的中小學校關照其教育問題,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實際解決其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並不多,而且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關注較少。
2. 學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來彌補親子關系缺失的消極影響。但辦學條件、教育理念、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不利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目前,對於留守兒童較好的管護措施是實行寄宿制,但大部分農村學校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一般條件都較差。學校很少開設心理課程,也很少地對學生進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發展缺少正確的引導。部分老師忽視了與留守兒童的溝通,75%的留守兒童反映老師沒有家訪過,被忽視、被遺棄的感受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展。
3. 父母因素
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其發展所需的心理環境被無意識地剝奪,同時,留守兒童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據統計,某地區「留守兒童」在校學生中有40%與父母分離3年以上,最長時間為11年。父母多採用打電話其次是通過寫信與孩子溝通,溝通的內容最多的是學習情況,佔71.9%,詢問生活情況佔12.3%,談及為人處事道理的佔7.2%,很少關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興趣;父母由於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多在物質上充分滿足孩子,而較少給予孩子精神食糧(書籍及心理上的溝通等);父母不能及時發現並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很多成為孩子身心發展的旁觀者。
4. 監護人因素
(1)隔代監護。留守兒童的代養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單一,多數監護僅限於生活上,疏於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祖輩的思想、生活習慣多與時代不合拍,不利於兒童社會化,易造成兒童適應不良;撫養者大多溺愛孩子,導致要求放鬆和原則失效,易使孩子養成刁頑任性的不良個性和行為。
(2)上代監護。上代監護指由父母同輩人,一般為親戚或朋友來代養的方式,對孩子的監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強。一是親友要維持自身生計,難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方面,64.4%的監護人表示「很少或從不與孩子談心」;二是孩子不屬親生,或過度溺愛,易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和性格;或過於嚴厲(54.3%監護人有過罰跪、罰站等家庭暴力行為),易使孩子產生消極對抗的情緒和行為。
(3)自由監護。自由監護是父母把監護的責任留給留守兒童自己,由於其身心發展不成熟,自製力不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在成長的過程中,基本上處於無人管教的狀態,而父母大多在金錢上給予充分的滿足,使他們易養成自由散漫、奢侈浪費、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行為習慣。
5. 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處在人生成長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人生觀沒有成熟,行為最易越軌。生活上得不到照料,學習上監督力量薄弱,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生活散漫,易在同學中拉幫結派,尋求勢力支持;遇到困難和問題往往擅自處理,或憑哥兒們義氣行事,辦事魯莽;失意時孤獨自卑,心理障礙增加;學習成績下降時缺少上進心,自暴自棄。
㈡ 如何關愛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不斷的湧入城市,成為城市的辛勤勞功者。這樣就產生了一種特殊群體,那就是留守兒童。大家也都知道,近幾年新聞媒體報道有關留守兒童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那麼怎樣更好的關愛我們的留守兒童也成了一個社會的熱門話題。 . 如何更好關愛留守兒童,讓他們也能健康成長呢?
4.學校的教育和長輩的教育 ' 對於正在上學的留守兒童學校的教育對他們身心起著主導作用,長輩的教育起著輔導作用。老師除了教授孩子知識外,也要更主動與這些孩子多交流,了解其內心的世界,幫助他們更好成長。
父母出去打工了,孩子留給了爺爺奶奶輩,教育方式肯定有所不同,所以長輩應主動多與孩子父母和學校溝通,對孩子的一些心身問題及時進行疏導和治療,促進其健康成長。當然對於留守兒童的關愛和幫助還有很多的方面,但父母的關愛是最重要的
㈢ 談談你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家長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因為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的問題。
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會造成不良影響。
首先,中小學生更需要父母的關愛指導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
如果這個時期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缺席,就會使孩子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孩子沒有機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沒有機會傳達自己對子女的愛。
長此以往,將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使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
因此,親子關系作為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發展水平。
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況下,學校就成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場所。
學校應千方百計加強對留守兒童小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過加強日常管理、對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途徑,同時建立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調動父母參與對他們的教育。
總之,留守的經歷對正處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影響重大。
我們應當看到這些影響,並且積極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㈣ 如何看待留守兒童
對於留守兒童,我們要去保護他們,不要讓他們在沒有父母看護時,被風吹、被雨打,多給他們一些關心、溫暖和愛護。
㈤ 你是如何看待農村眾多留守兒童的
一、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親情淡薄。
很多父母為了生計,不得已將孩子留在老家,讓孩子的爺爺奶奶進行照看,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可能一年半載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也是在家呆幾天沖沖忙忙就走了。所以留守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交往就非常少,即使父母關心他們,但是出門在外,也只能通過手機電話或者視頻和孩子聯絡聯絡感情。
很多父母辛辛苦苦打拚其實就是為了孩子,但是將孩子留在來家自己出去打拚是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的。所以當父母的如果可能的話還是將孩子帶在身邊教育。很多人說沒有辦法將孩子帶在身邊,其實不是沒有辦法,只是有些父母他們是經過利益權衡後覺得將孩子放在老家才更劃算。
㈥ 如何看待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問題確實是讓人十分的揪心,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也是有許多的無可奈何。
首先是留守家庭的生存問題。每一個父母我相信都是願意陪伴孩子成長的,可是陪伴他們成長的代價可能就是一貧如洗。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那麼父母也是十分傷心難過的。他們很無奈,為了能夠讓孩子日後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只能背井離鄉,丟下自己的兒女,去外地打工,為的也是孩子們的幸福。可以想像,這個決定是多麼的艱難又多麼的無奈。
留守兒童確實是面臨許多的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可父母出外打工確實是避免不了的。只希望學校的老師能夠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給留守家庭更多的幫助。讓留守兒童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也盡可能有一個快樂向上的童年生活,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關注。
當然,如果可以讓這些留守地區的發展可以得到發展,使得出外打工的父母都能夠回鄉工作,那麼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得以解決了。
㈦ 怎麼看待留守兒童,該怎麼做呢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23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繫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繫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繫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就必須從法律、制度層面整體地加以考慮和解決。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盡量住在學校。
(二)建立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的保護網路。比如建立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路,以基層組織為主體的管理網路,以學校老師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路等,對留守兒童給予對口的幫助。
(三)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差別,並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四)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