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孩子高燒不退,如何退燒,可能引起什麼後果
物理降溫,多喝白開水,多幫孩子擦身體,只要有汗出了,孩子就會慢慢退燒。一般高燒會引起抽搐痙攣,還有燒壞腦子的可能。高燒不退,還是到醫院看好一點
㈡ 孩子高燒一直不退該怎麼辦呢
葯物退燒法 退燒葯的使用有技巧,有原則,了解它的用葯原則,才能達到良好效果。一般退燒葯有水劑、錠劑、栓劑和針劑,它們各有不同的使用原則-- ●水劑較溫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撲熱息痛的糖漿,如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寧滴劑等。 ●阿司匹林錠劑退燒效果好。但阿斯匹靈可能會引發雷氏癥候群,所以某些特定時期不能使用,例如寶寶患有水痘或流感時。 ●栓劑是從肛門塞入的葯物,主要由直腸吸收,效果比較快速。如果孩子拒絕口服葯物,退熱栓就是最好的選擇。使用時,寧願少用一些,燒退得慢一些,也不要大量使用。如果密集使用,容易退燒過度,不僅會導致體溫陡降,葯物反覆刺激肛門後,還易造成寶寶腹瀉。 ●針劑是最不安全的退燒葯物,不是非常必要時,一般不建議使用。 注意 不同退燒葯最好不要並用,如果劑量控制不好,會有隱患。更不可為了加強退燒效果,為寶寶多服幾次退燒葯或將劑量增加。要知道退燒葯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使體溫重新升高。 物理降溫法 物理降溫適用於高熱而循環良好的患兒。特點是方法簡單,不良反應少。 ●溫水擦浴 適用於高熱寶寶。水溫應略低於寶寶的皮膚溫度(即32℃-34℃)。皮膚接受冷刺激後,可使毛細血管收縮,繼而又擴張,達到降溫效果。擦浴時亦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動擴張,促進熱的發散。注意擦浴時用力要均勻,輕輕按摩幾下,還可以促進血管擴張。擦至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些,以助散熱。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鍾。溫水擦浴後用大毛巾將寶寶包好,讓寶寶舒適平卧,並多給寶寶喝些溫開水。 ●酒精擦浴 使用酒精擦浴時要注意酒精的濃度,一般以30%-50%濃度為宜。酒精不要太涼,溫度以32℃-35℃為宜。用紗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後,有規律地擦拭。通常是先從患兒的頸部開始,自上而下地沿上臂外側擦至手背。然後經腋窩沿上臂內側擦至手心。上肢擦完後,自頸部向下擦試後背,擦浴的同時用另一隻手輕輕按摩拍打後背,以促進血液循環。最後自髂部開始擦拭下肢,方法與擦拭上肢相同。每個部位擦拭3分鍾左右。擦拭腋下、肘部、掌心、腹股溝、足心等部位時停留時間應稍長些,以提高散熱效果。 寶寶皮膚嬌嫩,擦浴時動作要輕,不可過度用力,以免損傷皮膚。酒精擦浴過程中應注意為寶寶保暖,身體暴露部位不要多,擦拭過的部位及時蓋好衣被。擦浴時如發現寶寶寒戰、面色蒼白等異常情況,應停止擦浴,蓋好衣被保溫,並及時請醫生診治。對嬰兒和體質虛弱的小兒不宜使用酒精擦浴。 ●頭部冷敷 頭部冷敷適合寶寶的一般發熱,尤其適合低溫寶寶。將毛巾用涼水浸濕後敷在寶寶前額部,每5-10分鍾更換一次。也可將水袋中灌上涼水,枕在腦下。 ●冷鹽水灌腸 冷鹽水灌湯的降溫效果顯著,但不適合家庭中操作。 提醒 1、擦浴前最好先在患兒頭部放置一個冰袋,這樣既有助於降溫,又可防止由於擦浴時表皮血管收縮,血液集中到頭部引起充血。 2、胸部、腹部及後頸部對刺激非常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和腹瀉等不良反應,不宜做溫水、酒精擦浴。 3、出疹的孩子不要用溫水擦浴降溫。 各年齡段寶寶血液細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中文名稱第1日第2~7日第2周3個月6個月1~2歲4~5歲 紅細胞(×1012/L)RBC5.7~6.45.2~5.74.23.94.24.34.4 血紅蛋白測定(g/L)HGB180~195163~180150111123118134 白細胞(×109/L)WBC201512-12118 中性粒細胞N%0.650.400.350.30.310.360.58 淋巴細胞L%0.200.400.550.630.60.560.34 血小板(×109/L)PLT150-250150-250150-250250250-300250-300250-300 血紅蛋白(Hb)(克/DL):男性12-16女性11-15 血小板記數(Plt):10-30萬/立方毫米 紅細胞(RBC)(萬/立方毫米):男性400-500女性350-500 白細胞(WBC)(/立方毫米):新生兒10000-20000兒童5000-11000成人4000-10000 嗜中性粒細胞(NEU)(%):50-70 嗜酸性粒細胞(EOS)(%):0.5-5 嗜鹼性粒細胞(BASO)(%):0-1 淋巴細胞(LEM)(%):20-40 單核細胞(ONO)(%):3-8 紅細胞比積(HCT)(%):男性40-50女性37-48 . 小兒感冒的主要症狀有發熱、流鼻涕、鼻塞、咳嗽,有時可伴有嘔吐和輕度腹瀉。尤其周歲以內的患兒全身症狀重,多為高熱、不吃奶,甚至還有抽風等。看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十分著急。那麼,該怎樣給患兒合理用葯呢?以下幾點,供使用時參考: (1)不要急於退熱。不急於給小兒退熱有幾方面的原因: ①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低熱或中熱有利於小兒成長發育。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 ②不到高熱不用葯。體溫達到39度以上就必須用葯,而且刻不容緩。高熱持續過久,可使身體的許多重要功能失調;由於氧氣和營養素消耗大而加重心臟血管的負擔;大腦興奮過度而導致高熱驚厥或過度抑制而引起昏睡;消化功能紊亂;抵抗力減弱,合並肺炎等。 ③退熱葯副作用大,非萬不得已不用。無論是撲熱息痛、復方阿司匹林(APC),還是其它五花八門的退熱葯,都離不開由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來合成。因此,退熱葯都有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粘膜,破壞食慾,使胃潰瘍加重甚至出血,引起胃腸長期少量出血並由此而導致缺鐵性貧血;引發血液疾病;損害肝臟和腎臟;嚴重過敏反應者,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合並肝腎中毒而致死。 ④可酌情採用物理、葯物降溫。 (2)合理用葯:小兒感冒不要隨便使用抗菌素,應選用一些抗病毒葯物,因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小兒常用抗感冒病毒的葯物有: ①病毒靈(嗎啉胍),服用量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0毫克,分3次口服。 ②板藍根沖劑,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開水沖服。 ③金剛烷胺,每片0.1克,小兒用量按年齡折算,允許連續服葯時間為3~5日,最長不可超過10日。 ④抗病毒口服液,每次半瓶,每日3次。 ⑤抗感解毒沖劑,每次半袋,每日3次,白開水沖服。 (3)可合用抗菌素的指征: ①服用抗病毒葯物後仍不退熱時。 ②防止6個月以下月齡嬰兒發生繼生性細菌感染。 ③血象檢查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 ④經常患扁桃體炎者。 ⑤出現氣管炎(咳嗽、膿痰)或肺炎徵象者。 (4)應用抗病毒葯、退熱葯、抗菌素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太久。 ②多喝開水,促進葯物的吸收與排泄。 ③3歲以下小兒肝腎尚未發育成熟,故不宜使用撲熱息痛。 ④小兒本人或其家族有解熱類葯過敏史。 . 小兒反復發燒怎麽辦?.5月4號發燒39度,到門診輸液治 療;頭孢曲松鈉2支.雙黃連2支.病毒唑3支.口服安基林.治療2天仍反復發燒.改用:頭孢曲松鈉2支.清開靈2支.維生素C2支.維生素B62支.輔酶A1支.治療2天仍然反復發熱同時伴有咳嗽 應積極的治療.因為病毒感染沒有控制啊。可以換用阿奇黴素和病毒唑. 嬰兒與大人不同,他們的身體更加嬌嫩,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分析具體情況,一般來說,體溫在38吧以下時,不需要特別處理,可以將孩子衣服打開,讓皮膚處於室溫下,通過皮膚散熱降溫。對38.5度以上高熱的嬰兒,可以口服退熱劑,如美林滴劑、泰諾林糖漿。 嬰兒發燒用葯需要特別的注意,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則: 1.新生兒發熱時,千萬不能給他吃小兒退熱片、阿司匹林和APC等退熱葯品o 2.一旦體溫下降至正常就應該停止降溫措施,防止矯枉過正。 3.在炎熱的夏天,常因喝水太少引起發熱,除以上處理外,每隔2小時給孩子喂5—10毫升白開水或白糖水,一般24小時內就可退熱。 4.對新生兒高熱,除了採用物理降溫外,還必須找出高熱的原因,然後根據原因進行治療。如果觀察不出原因,最好去看醫生,做一下診斷。 5.高燒後的新生兒易發生便秘,可用肥皂條沾水塞人肛門即可,千萬不要給孩子服瀉葯。 .
㈢ 幼兒高燒40度的危害
兒童發燒40度對於腦部神經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如果腦部細胞長期處在高溫環境中,有可能引起腦膜炎,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以及智力發育都會造成很大影響,寶寶發燒超過38.5度後就要及時退燒,首先要服用退燒葯,然後再配合物理降溫,高燒不退的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小兒高燒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與寶寶免疫系統低,寶寶抵抗力比較差,由於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寶寶體溫過高;也有可能是由於流感,或者寶寶得了水泡或者腮腺炎的原因引起。2、可能與寶寶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寶寶很容易受外界的溫度變化干擾因素有關引起的。由於小兒身體的各方面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一旦高燒到了40度,處理不當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治療原則:
寶寶發熱40度的治療原則:如果寶寶食慾正常,意識正常,寶寶沒有出現呼吸加快,可以多喝熱水,進行溫水擦浴,保持衣服的干凈整潔,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復測寶寶體溫,密切觀察體溫變化。
可以使用一些寶寶用的退熱葯,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病情,如果寶寶持續高燒不退的,出現呼吸加快,意識不清,甚至發生驚厥的症狀,立即帶寶寶去醫院兒科接受相應的治療。
注意事項:
寶寶發熱40度要注意:1、密切觀察寶寶體溫和意識,如果出現高熱驚厥的現象,可能危及生命。2、寶寶要多喝水來降溫,及時補充營養,減少體內的消耗。3、室內要多通風,減少細菌的生長。4、保持寶寶呼吸道的通暢,如果有痰,促進痰液的排除。5、寶寶發熱時,要用溫水給寶寶洗澡。6、家長要需要監測寶寶的病情變化,防止寶寶病情加重。7、要減少接觸寶寶的人員,避免寶寶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