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4歲以後兒童該如何教育
擴展閱讀
美發基礎怎麼學 2025-02-12 23:59:30
小甲同學到底掙了多少錢 2025-02-12 23:57:07

4歲以後兒童該如何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6-14 03:24:48

⑴ 怎樣教育四歲的孩子學習

四歲的孩子生理上還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外界事物的理解還懵懵懂懂,不知所雲,何談會喜歡上學習了

四歲時候,因為生理原因,此時此刻的孩子最關心的,也最為關注的就是吃喝玩樂睡覺覺,這並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天性使然,生理發育還沒有進行到那一步,想懂事也懂不了,不理解啊。

孩子們的頭腦里壓根就沒有需要學習的那種意識,沒有意識,自然就不可能如家長所願,自覺自願地去主動學習。

這就好比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去理解什麼是婚姻,孩子們一樣理解不了是一個道理。到什麼階段做什麼事,都要因時而動,隨刃而行,絕不是按照成年人的想法讓孩子們也能同步跟進,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

拔苗助長,最後的結果呢?只會適得其反,一無所獲,僅此而已。

但是並不是說四歲孩子就可以任其所為,放任不管。實際上這個年齡段已經可以開始慢慢來引導孩子來參與到學習當中去了。

小牛終究也要紮上鼻子要上套了

那麼家長怎麼做比較適合孩子的需求呢?

1.孩子天性擺在這,家長不能違背了,孩子愛玩,就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解決。比如認字,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有讓孩子哈哈大笑的時候的吧,不妨告訴孩子,我們把你說的話列印出來,像一本書一樣,創造一點儀式感,那就是你剛才說的字了,現在再來學著寫出來,自己說自己寫,是不是很有趣呢?孩子對此一定會很感興趣的。

慢慢地,再引導孩子去閱讀其它繪本,告訴孩子還有無數個人說的話也都寫下來了,有的人說得非常有趣,一樣能讓我們哈哈大笑。

不如你自己好好看,想想自己能不能想出更好聽的話來超過他們,想好了,我們再列印出來,讓其他小朋友們也看看唄,大家都是好朋友,資源可以共享嘛。

2.關於數學方面,帶孩子去超市,讓孩子自己點餐買零食,然後幫助他計算所需要支付的費用,讓孩子頭腦里一點一滴積累起對數字的敏感度。

慢慢地,孩子在懂得金錢的數字概念後,就有可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理科方面的內容上。

逐漸的,孩子的學習興趣就能夠被調動起來了。

期望孩子能夠自小通過努力,最終逆襲成功,得償所願,這是無數個家長們最樸素的願望。

最後再多說一句: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家長能夠做到手不釋卷,孩子們就一定會有樣學樣,緊隨其後,再不必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⑵ 4歲的孩子怎麼教育

4歲。對一般的大人而言,這個年齡的孩子卻最令他們頭痛。與3歲或5歲時相比,4歲幼兒最不溫順。這是因為他們正處於所謂的「精力旺盛期」,身體的一切機能都開始生氣勃勃地向各方面發展。那麼4歲的孩子怎麼教育呢,一起來看看!

家中有4歲幼兒的父母,有時被孩子煩得幾乎手足無措,甚至失望得不想理他們,這時做父母的能深切體會到育兒的艱難。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母親也必須經歷這個階段才能自我成長。

4歲幼兒的確是精力充沛,但並不像大人認為的那樣不合群、愛頂撞,反而十分喜歡與人接觸、融入社交。只不過是富有傲慢、自信和獨立的反抗意識而讓人誤認為不合群、愛頂撞。

此外,4歲幼兒非常多才多藝,任何事都想嘗試,不論是鋸子、剪刀、鞦韆或三輪車,他都可以自在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見他披著花衣服模仿電視熒光屏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過家家。

4歲寶寶如何呵護和教養

這個時期,他們成長的腳步非常快。如果他們稍稍駐足,用認真的眼光注視著某樣東西時,一定是發現一些新鮮的玩意兒,接著便窮追不舍地發問:「這是什麼?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呢?媽媽。」對4歲幼兒來說,這世界上的事對他們而言多半仍然是陌生的,為了了解,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追究。對幼兒這種窮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常覺得吃不消。

4歲幼兒同時也是大方、自誇且喜歡吹牛的。如果談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往往令大人自嘆弗如呢!總之,4歲幼兒已具有整個人格的縮影,日後會很巧妙地陸續表現出來。

快速成長所導致的偏差和混亂,除了適用在經濟上以外,也適合用在4歲幼兒身上,我希望大人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問題。

要使孩子心情開朗、茁長成長

各個孩子均不同,胖、瘦、大、小不一,有的動作遲鈍,有的動作靈敏,身體和精神有各種類型,真是多種多樣。

這些,多由父母遺傳所致,所以,即使環境有所變更,個性也不會變。孩子到了4、5歲,大人就應了解孩子的這種個性,並予以尊重,則孩子就會有一種安心之感,沒有精神負擔,從而能茁壯成長。

許多爸爸媽媽讓4、5歲的孩子開始學習音樂。如孩子願意,那就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抱著不讓孩子落伍的動機來教的話,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樂趣,其結果給孩子帶來的只是痛苦而已。

還有,許多家庭等孩子一滿5歲,就給准備入學考試。然而,對那些一心想出去玩的孩子進行一套的教育,反而會使孩子產生諸如頭痛、心痛、心情變壞、不思飯食、睡眠不好等毛病。因此,主要的還是應該設法讓孩子茁壯成長地成長為一個性情開朗的人。

不可溺愛孩子

4、5歲的孩子應該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了。如大人過分溺愛,各方照料過度,則反而會出問題。

有的媽媽送孩子去幼兒園以前,還要親手給他擦臉、穿上外衣、穿鞋等,拿出媽媽的樣子來給孩子料理一切:有的則見孩子自己乾的太差,看不下去,終於伸出手來幫他干......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再大也體會不到什麼生活的滋味,看不出有何長進,到最後是什麼也不會干。

本來,4、5歲正是應該讓他幫忙干點家務、料理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年齡。而且,孩子自己也樂意幫忙幹些活,如媽媽表揚幾句,就幹得更歡。如果認為孩子幹得不好而自己包攬一切的話,則無異於溺愛。

有的父母認為多給些東西沒有壞處,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其實,這種做法絕非正確。就是排隊上車時,也將孩子領到隊列前頭,總以為這是孩子的特權。孩子在街上隨便亂扔紙屑,全當沒看見,等等,這些,都可算入溺愛這一范疇里。孩子已到4、5歲了,在電車里站站並非壞事,車子行走時雖然左右搖晃,但孩子已能充分控制自己,是不會摔跟頭的.。

要有一個歡樂的家庭氣氛

全家經常團聚一堂聊聊天,這對4、5歲的幼兒來講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使孩子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家庭里的重要成員,一直沐浴著父母之愛。而且,要製造一種對孩子充滿信任和愛護的非常和睦的母子關系和家庭氣氛。

往往孩子們的才能總沒有父母所期望的那樣出眾。真正合格的父母不應該抱有那種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是應該積極引導孩子,設法發揮他的現有才能。

因此,家長們應該先了解孩子的發育特點,應該找對方法,這樣才能正確的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


⑶ 四歲孩子如何教育培養

1、關於4歲兒童的教育是一個大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首先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枝臘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講衛生,講信用,平時在日常的生活里一定要避免大聲說話,避免說臟話,避免罵人,避免吵架,帶森這都屬於教育的內容。
2、4歲的孩子應該學會禮貌用語,應該學會禮讓,學會講衛生,學會自己獨立的上衛生間,學會自己獨立的吃飯,這都屬於教育的內容。4歲的孩子應該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應該學會一些古詩,學會一些兒歌,這都屬於早教的內容。
3、4歲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里也應該多做一些戶外運動,比如奔跑,攀爬,跳舞,游猛行滑泳等運動能夠促進肢體的協調性,也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這都屬於教育的內容。

⑷ 四歲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兒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學齡前期,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如口頭語言、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也在該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視這一時期的教育及心理護理。早期教育包括體、智、德、美四個方面。 體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發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這些任務,只有保健護理、保育營養還不夠,還必須開展一定的體育活動,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兒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種臟器得到鍛煉,提高適應能力和各種功能。 智育:早期進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要把開發兒童的智力作為重點即發展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像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學齡前期的智力教育,是為今後的教育打基礎的,錯過這個時期,以後再學習就十分困難了,甚至無法補償,比如口語就是如此。一個人如果在學齡前期沒有練習說話的機會,待到成人後即使花費很大的精力,也達不到正常人的口語水平。我們要從培養兒童智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幾方面做准備,而不能以識多少字,學了幾冊算術作為兒童智力高低的標准。 德育:是指對兒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來有三種因素,即對品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學齡前兒童對事物認識水平比較低,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了解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准,並且能夠培養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為習慣,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兒童的模仿性強,社會上許多事情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他們,如不主動地進行教育,兒童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細致地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兒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絕不是僅靠說教、講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對兒童的審美教育。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某些藝術形式就是將這些美的內容加以提煉、升華的結果。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他們有意識地體驗生活中的美、並教給他們初步的技能技巧,來表現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進行某些創造。藝術形式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大都用聲音、色彩或動作姿態來描繪,這正符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所以,藝術形式能夠引起兒童的注意和興趣,易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樂曲、舞蹈、詩歌、美工、文學作品等都是對兒童知識經驗少,理解和欣賞水平低,生理上還不成熟所以只能選擇那些淺顯易懂的作品。 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人的行為、語言對培養兒童的美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幼兒園和家庭環境的美化、成人的舉止、行為、服飾都很重要。 學齡前兒童,在心理護理上應注意心理特徵。此時的兒童抽象思維已經產生,能夠對抽象的數概念有所認識;創造想像也已出現,個別兒童還能畫出很新穎的畫面,編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都要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要讓兒童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過耳濡目染,培養兒童良好的品質,使其心理在一種健康、向上、友愛的環境中得到發展。在心理護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對兒童切忌採用粗暴簡單的訓斥,這樣容易使兒童產生自卑心理;也不能採用遷就、縱容的方法,這樣就會使兒童產生不辨是非,自以為是的心理,採用正面引導,循循善誘的方法,如通過勞動培養兒童勤勞、助人為樂的品德,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勞動後的愉快及幫助他人後的快樂。在兒童的心理護理上還應注意順其自然,要和兒童教育、兒童保健緊密地結合起來。護理得當,可使兒童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基本形式,在年輕一代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系,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麼解決呢?筆者認為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採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 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願望比爭取成功的願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願降低努力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與子女一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恆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出現障礙,心靈發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有著不良影響。 ..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有: 1、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

⑸ 4歲兒童教育

4歲兒童通常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此時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因此家長對於4歲兒童的教育不能鬆懈,4歲兒童教育要根據兒童的年齡段來制定,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方法,那麼我們來具體說下4歲兒童教育的相關知識吧。

4歲兒童教育方法

4歲兒童心智還沒有成熟,那麼4歲兒童教育方法是什麼呢?

關於4歲兒童的教育是一個大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首先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講衛生,講信用,平時在日常的生活里一定要避免大聲說話,避免說臟話,避免罵人,避免吵架,這都屬於教育的內容。

4歲的孩子應該學會禮貌用語,應該學會禮讓,學會講衛生,學會自己獨立的上衛生間,學會自己獨立的吃飯,這都屬於教育的內容。4歲的孩子應該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應該學會一些古詩,學會一些兒歌,這都屬於早教的內容。4歲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里也應該多做一些戶外運動,比如奔跑,攀爬,跳舞,游泳等運動能夠促進肢體的協調性,也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這都屬於教育的內容。

4歲兒童教育的正確方法

4歲兒童教育起來並不會很難,那麼4歲兒童教育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

現在,寶寶對人和事物的好壞、美醜的體驗有了初步的評價。在父母、老師的強化和指導下,他們逐漸知道哪個行為會引起滿意的體驗,哪些行為會引起不滿意和不愉快的體驗。這個跟家長平時的行為很有關聯,紅燈停、綠燈走,不隨意扔垃圾等都能為寶寶立榜樣。

此時寶寶語言的發展能力及語言的理解能力都非常迅速,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反映自己的需要和意見。一般寶寶聽過2-3遍的小故事,他就會興致勃勃地自己講了,有時還能把自己想像的情節加在其中。每晚一個小故事還是必需的,家長不要偷懶。有時候也可以叫寶寶發揮想像,講講小故事,天馬行空並不是壞事。

4歲兒童教育書籍

4歲兒童教育有相關書籍,那麼4歲兒童教育書籍有哪些呢?

《花草樹木的朋友》。其強調幼兒閱讀有獨特的特質,認為幼兒閱讀既是專門性的、領域性的活動,又與幼兒整個生活和游戲密切相關;提出幼兒閱讀材料多樣化,閱讀方式多元化,整個閱讀活動游戲化;強調閱讀過程含有極其復雜的心理成分,必須有興趣、情緒、需要、個性、能力和意志,以及感知、注意、詞彙、思維、語言、想像的參與才得以實現等。

幼兒閱讀必須基於文本的意義,必須強調與幼兒的互動,必須注重同伴因素的充分利用。叢書圍繞選擇作品、解讀作品、運用適宜的指導策略、提出多樣的閱讀方式、創設相應環境等方面努力,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新的理念和內容的幼兒閱讀方案。

4歲兒童教育動畫片

4歲兒童比較喜歡看動畫片,那麼4歲兒童教育動畫片有哪些呢?

Peppa Pig《小豬佩奇》。《小豬佩奇》是英國的動畫片,近幾年在中國播出後,深受小朋友和家長們的喜愛。這部動畫片目前已經更新到了第六季,每一集時間在5分鍾左右。動畫色彩鮮艷,風格簡單,動畫人物之間的對話幽默有趣,故事圍繞著佩奇的日常生活展開,都是一些常見的生活場景,但是卻又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3rd and Bird《小鳥3號》。這部動畫片雖然也出自英國,但是在質感上很像中國的水墨畫的感覺。這部動畫片加上了很多動聽的歌曲,把故事、人物結合起來。《小鳥3號》講的是生活在小鳥街3號的小鳥菲菲和她的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是一部情商教育的好片。

⑹ 如何管教四歲的孩子

目錄方法1:預防管教孩子的必要性1、布置你的家,以防必須要管教孩子。2、多准備一些給孩子們玩的東西。3、出門時帶上玩具和零食。4、和孩子一起制定適合他們年齡的規則。5、仔細選擇,不要制定太多的規則。方法2:使用積極的管教方式1、不要懲罰孩子,尤其是體罰。2、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不良行為。3、要會變通。4、規則要始終一致。5、分享關於規則和慣例的故事。6、引導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7、使用適合孩子年齡的"後果"。8、對孩子出色完成的工作給予積極的反饋。小孩子的父母和其他看護人可能對如何管教孩子最好有很多疑問。「管教」和「懲罰」不同,管教是一套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階段、支持孩子獨立思考,並且在改變孩子行為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做法。我們現在比過去更加了解孩子的大腦、社交和情感能力是如何發展的。專家建議,管教孩子,尤其是幼兒,從根本上應該是一段積極的、幫孩子建立自尊的經歷。
方法1:預防管教孩子的必要性
1、布置你的家,以防必須要管教孩子。你可以在家裡創造一個環境,讓你和你的孩子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免於看管和被管教。把你的家布置得安全,並且適合孩子生活,這樣你就可以避免整天制定太多的規則或者經常對孩子說"不"。在碗櫃上使用兒童防護裝置,確保櫃門是關閉的。
如果有些房間孩子們單獨待在裡面會不安全,需要關上這些房間的門。
使用兒童防護柵欄或閘門,來阻擋樓梯等不安全的區域。
2、多准備一些給孩子們玩的東西。小孩子喜歡玩,玩對他們的健康發展很重要。你不需要買很貴的玩具,孩子們用紙箱、便宜的玩具或者鍋碗瓢盆就可以玩得很開心。有時候,最簡單的東西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所以如果你買不起昂貴的玩具,不要感到內疚。
3、出門時帶上玩具和零食。當孩子們感到無聊或者飢餓時,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行為。所以當你們出門時,一定要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具和健康誘人的零食。
4、和孩子一起制定適合他們年齡的規則。四歲的孩子可能會喜歡積極地參與制定規則。花時間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這能幫助孩子對你的期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他們參與了制定規則,他們會更願意遵守規則,你也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我控制。
5、仔細選擇,不要制定太多的規則。如果有太多的規則需要記住,這個年齡的孩子會覺得不堪重負。如果規則太多,一個四歲的孩子可能會無視規則,或者會感到受挫,並且將這種試圖遵循太多規則而產生的挫敗感表現出來。與看護人員合作,幫助他們理解你和孩子已經達成共識的規則。
方法2:使用積極的管教方式
1、不要懲罰孩子,尤其是體罰。過去比較普遍的做法是通過懲罰不好的行為,來教孩子們應該怎麼做。兒童早期發展方面的專家,包括大腦科學家、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現在一致認為,懲罰不是幫助孩子學習理想行為的最佳方式。當你用更積極的方式管教孩子時,他們會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科學研究的重點是關於體罰的效果:體罰或者用其他方式打孩子,包括幼兒,是不起作用的,而且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可靠的科學研究表明,打屁股或者其他打孩子的行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發育,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現情緒障礙,實際上這還會阻礙他們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2、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不良行為。小孩子可能會因為餓了、累了或者無聊而有不良的行為舉止。或者,他們可能不理解你為他們制定的規則。孩子們也可能因為困惑或者不想停止做某事而有不良行為。如果孩子問了一些關於你制定的規則的問題,那麼這就意味著他們不明白你對他們的期望是什麼。花些時間幫助孩子去理解。用清晰簡單的語言,並且為今後需要不斷耐心地重復做好心理准備陸源。
3、要會變通。四歲的孩子需要你的變通和耐心。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一直遵守規則是很正常的。當孩子犯錯時,最好的策略是支持而不是生氣。當錯誤發生時,把它變成你和孩子學習的機會。和你的孩子談談她或他能從這次經歷中學到什麼,以及為什麼他們以後需要遵守規則這件事情很重要。當四歲的孩子犯錯時,要支持和尊重他。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做到始終表現得很完美。他們正在學習悉悉陪什麼是規則以及如何遵守規則,而犯錯是學習過程中正常且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孩子犯了一個錯誤,比如走進卧室,叫醒了一個正在睡覺的家人,即使你已經給孩子制定了睜蠢規則,不要去吵醒這個工作到很晚的人,但你要明白,孩子確實沒有能力把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在這個年齡,對家人的愛可能會壓倒他們遵守規則的慾望。耐心地和孩子交談是最好的方法。
4、規則要始終一致。如果你今天允許了某件事,但第二天又不允許了,一個四歲的孩子很容易被弄糊塗。這種困惑會導致孩子做出一些你認為不良的行為,但這只是你的孩子對他們不理解的情況做出的反應。如果你過去允許孩子吃糖果或者其它"零食",但現在決定孩子在上學前班後的零食只能吃水果或者蔬菜,一定要和你的孩子談談這個改變,然後堅持你的計劃。如果再讓他們吃餅乾和牛奶會讓孩子感到困惑。
對規則感到困惑的四歲孩子可能會開始忽視規則。記住這不是孩子的錯。保持一致是很重要的,這樣你的孩子才能理解你對他們的期望。
5、分享關於規則和慣例的故事。四歲的孩子喜歡故事,故事是孩子們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的重要途徑。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們處理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有特殊經歷的人。與幼兒分享故事可以幫助他們感覺到,看護他們的人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莫里斯·森達克(Maurice Sendak)的《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是一本關於規則的經典兒童讀物。書中的主角馬克斯(Max)打破了規則。孩子們可能會喜歡討論這個故事,並且將馬克思(Max)的情況應用到他們自己的生活經歷中。
6、引導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當你需要幫助一個孩子改變他或她的行為時,先給孩子需要回應的時間。你的聲音應該平靜且堅定,你應該走到孩子身邊,彎下腰來,這樣你們兩個就可以通過眼神交流了。然後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或她停止做什麼,以及你認為他或她應該做什麼。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停止做他們喜歡的事情,一定要讓他們做好改變的准備。比如,讓他們知道五分鍾後就要去睡覺了,這樣他們才有時間為變化做准備。
7、使用適合孩子年齡的"後果"。利用後果最有效的方式,是結合說服,或者用語言幫助孩子理解他的行為與特定後果的聯系。然而,這還不夠。要想有效地改變孩子的行為,後果必須是前後一致的。"暫停"或者使用"淘氣椅子"是幫助孩子理解後果,以及讓他們在做錯事時冷靜下來的常用方法。選擇四到五條規則,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則,孩子就不得不坐在一個安靜無聊的地方"暫停"一會兒,或者度過"淘氣椅子"時間。確保孩子事先了解了違反哪些規則會導致被暫停的後果。
每當孩子違反了其中一條規則時,用一種平靜和中立的方式給他們規定暫停時間。
專家建議,孩子暫停時間的分鍾數不要超過年齡數(比如四歲的孩子最多不超過四分鍾)。
當暫停結束後,要贊揚孩子成功地完成了他們的暫停時間。
一些家長會使用的另一個"後果"是拿走某樣東西,或者制止與孩子不良行為有關的活動。暫時拿走某樣東西或者制止某個活動,然後去做其他的事情。
如果你選擇使用後果來管教孩子,那麼一定要立即把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相應的後果聯系起來。否則,四歲的孩子就無法"把這些點連接起來"。
8、對孩子出色完成的工作給予積極的反饋。當你的孩子合作時,一定要表揚他或她。所有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都會從他們受到的表揚中受益。這不僅能建立了他們的自信,也是鞏固他們正確行為的一種積極方式。
警告如果你是保姆,千萬不要打孩子。問問孩子的主要看護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他們希望你如何協助他們管教孩子。
永遠不要打孩子。有大量的證據表明,體罰有著消極的影響,而且沒有用。打孩子會造成嚴重的身體和心理傷害。
永遠不要嘗試管教嬰兒。不要搖晃或打嬰兒。當嬰兒哭的時候,他或她需要你的關注,所以去看看他們,看你能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感覺好一些。

⑺ 4周歲的男孩該怎麼教育

感謝題主的邀請。這個問題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兒子現在5歲多啊。孩子四歲時,比較活波好動,且自製力差,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關鍵在於家長怎麼去引導?結合我自己親身經歷給大家分享幾點:

第一,以父親為主體,培養他男人的魅力,進入男人的生活世界。在這時, 讓 他懂得他是個男人,以後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要有擔當精神。更不能像教女孩子那樣教育他,畢竟男女不一樣,俗話說的好,男的要窮養,女的要富養 。說的就是要他要那種擔當精神,磨練他的意志,去接受挫折。

第二,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家園教育。在家庭里適當跟他好好溝通,不要發脾氣,跟他做朋友,而不是長輩對晚輩的態度。這樣的話,他可能就會好好溝通,要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注意引導他。在家裡也可以讓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他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在幼兒園里更系統與專業,培養他的習慣和興趣,一些禮儀,及怎麼跟其他小朋友溝通交流,要合群。

總之,與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與批評 。要讓他懂得做男人的責任,培養他的興趣,教他公開禮儀,懂得禮貌待人,注意引導他,糾正他的錯誤。

4歲小男孩的教育,也就是學齡前的兒童教育,這個時期的教育很關鍵。

過去老人管這叫初始教育,不懂得知識的人,不可去教育孩子,可以給孩子寫點大字,按字典上的寫,還有百家姓,加減法,生活外語,動手做一點小家務,等等。

每天安排孩子上午半小時下午半小時學習時間。其餘的時間隨便他去玩,注意安全。


我反復思考,得出結論:其實這樣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很寵他的媽,他知道無論怎麼樣,媽永遠會顧念他,把他的意願放在第一位,不怕媽不理他不管他。想明白了這一點,他再作的時候,如果跟他好好交流還是不聽,我就會選擇冷處理,自己走一邊去忙別的事情,也讓彼此的情緒平復一下。幾次下來,他也有點明白了,媽媽不喜歡這樣,有時會主動過來跟我道歉,然後我就抱抱他,告訴他「寶寶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媽媽很開心」!然後,我又編了一個故事: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一隻叫做「暴烈蟲」的蟲子就會找到他,如果他一直不能控制自己,「暴烈蟲」就會越長越大,而愛媽媽的蟲子就會消失不見,慢慢地,寶寶就失去了愛媽媽的能力,媽媽就會很傷心很難過。基本上,他聽了,就會一邊擦眼淚一邊說:「媽媽是最愛我的人,我不要不愛媽媽,我以後再不這樣了!」所以,現在兒子發脾氣的次數就少了很多,可能漸漸長大,也懂得了更好地表達自己,慢慢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小情緒。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家長全身心地愛著孩子,耐心等待,小小苗兒總會有花開的一天!因為孩子對愛的感知是最最敏銳的,在愛的光芒里長大的孩子,也會有一顆溫暖向陽的心!

我的寶寶也是男寶寶,當初寶寶出生時我想了很多以後該怎麼教育他,讓他學習英語,唱歌,滿了兩歲就讓他自己獨立,幫忙做些小的家務活,洗自己的襪子,自己獨立完成洗澡,還有好多好多。到現在為止也還是這樣認為,男孩子要獨立,在兩歲的時候就該一點點的教他怎麼去自己獨立完成一些小的事情。這是我第一次做媽媽對自己寶寶定的小目標。希望我跟寶寶一起成長。

四歲的孩子有時候會生氣,會不理人,也是正常吧。我們家正好有個四歲半的孩子,聽話的時候很可愛,要求不能滿足時也會這樣。人有喜怒哀樂,正常表達沒問題吧,我覺得也不一定一定要孩子比大人還懂事,還明理,只要不一味地依著他慣著他就行。

題主家的4歲男孩,性格開朗,還比較有禮貌,說明家長教育的很好。

但是孩子如果一遇到不隨自己心意的事,就會生氣,不說話,擺臉色等,這就有些在模仿大人的行為了。

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經常在孩子不聽話時生氣,擺臉色,對待孩子採取了「冷暴力」。

同時還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下以下幾點:

比如,告訴孩子,生氣了要懂得告訴家長,自己為什麼生氣,是因為玩具壞了?還是別的小朋友搶自己的東西了?等等。

只有把心裡的事情講出來,別人才知道你為什麼事生氣。不要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只會生悶氣。

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訴求,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要用耐心和同理心去對待孩子,不要用不理孩子,給孩子擺臉色等方式對待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每個孩子都特別喜歡模仿自己的父母。所以要想孩子改掉身上的壞毛病,父母要先改掉才行。


可以用講故事,看繪本的方式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謙讓,包容,和大氣這些與人相處的美好品質。

告訴孩子不能什麼事,不隨自己的心意就生氣,告訴孩子對別人擺臉色,不說話,不理睬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父母還要鼓勵孩子學會多與人交流,而不是以冷漠的方式表達憤怒。

對於4歲孩子的教育方法還有很多,但是針對題主家的4歲孩子愛用「冷暴力」這種問題,我提出以上三點建議,希望可以幫到您。

我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中,確實也遇到了很多孩子的問題。比如說兒童叛逆期,比如孩子突然說壞媽媽,不喜歡媽媽;又比如,你怎麼講道理孩子也不聽,總會遇到孩子某一個時期很奇怪的行為。

面對4周歲性格開朗、禮貌的男孩來說,如果發現沒隨孩子的意,孩子就喜歡生氣這樣的情況時,我們做家長的就要開始反思了。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在最近與孩子的相處中,孩子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時,我們會因為孩子一時生氣,而向孩子妥協,同意了孩子的要求?

如果有這樣的問題,那麼就是我們給孩子形成的習慣和意識,讓他覺得只要採取生氣的方法便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改變孩子的習慣,當再次遇到此類事件時,我們什麼也不說,也不打罵,也不否認,就陪著孩子,看他生氣看他鬧。等他鬧好了也不說話,等他主動來說,然後你再給他解釋,當然,這個時候孩子會以為你妥協了,所以又開始要了,那麼此刻,你繼續冷靜讓他知道不可能。在孩子忘記以後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

其次,我們要反思,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是不是把孩子捧上天,什麼好東西都留給他,類似的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如果這樣,父母要反思,及時改變這種教育。

面對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我們要注意,此種給孩子的反應是,你給我什麼都是應該的,所以你不給我我就開心。所以此時面對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但是你也有底線,不能觸碰底線,我再愛你,但也不能讓你為所欲為。

第三,我們要思考孩子所想做的事情,要的東西是否合理,是否會因此傷害孩子某一方面,或者說孩子想做的事情是我們曾經承諾過的事。如果是我們對孩子承諾過,現在又不能履行的,孩子生氣就很理所當然了。如果是我們承諾過孩子的,那麼最好兌現承諾,如果是因為某些客觀因素或者說對孩子有影響才不能兌現的,我們首先要向孩子道歉,其次,轉移孩子注意力,以類似的孩子想要的東西取代。這樣第一不會讓孩子對你的承諾產生懷疑,同時孩子也玩到了他想玩到的東西。

4歲孩子開朗禮貌,但若不隨他的意,就會鬧脾氣——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通常是家長未和孩子做習慣養成和規則設置。

家長需要改變教養方式,真正的去「愛」孩子。

「愛」不是有求必應,而是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約束, 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應該是愛與規則並存。

1、耐心、及時、正面對待孩子

著名的埃里克森「人格發展8階段理論」認為,孩子4-5歲時,處於「主動性對內疚」的階段。

特點是,孩子好奇,好問、好動, 探索 慾望特別強烈,總是提出各種設想、建議、要求,很多甚至不著邊際、也不合情理。

這一時期,孩子的 探索 如果能得到成人細心、耐心的對待,及時正面的回應,判斷能力就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如果總是得到成人簡單粗暴的對待,比如不耐煩、過分限制、取笑、打罵呵斥,就會形成膽怯或暴躁的人格特徵 。

男孩子的想法、行為比女孩更天馬行空,所以家長更需要體貼、關注、理解孩子。

2、教會孩子表達情緒

因為認知和語言水平的制約,幼兒難以准確合適的表達情緒,家長應針對培養。

平時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管理好情緒,營造家庭和睦的氛圍。

多和孩子共讀「情緒表達」主題類的繪本,讓孩子明白生氣、開心、害怕、友好……等情緒是什麼樣的。

可以用 游戲 扮演的方式,來觀察和體驗情緒的變化,能用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

比如,我教孩子表達生氣,可以大聲說出「我生氣了」,也可以關起門一個人在房間待一會兒,還可以在紙上用力亂畫。

教會孩子共情很重要。

比如孩子給你擺臉色,等他情緒消解後,他喊你,你也不答應,也給他臉色看。 然後問他感受如何,告訴他,當他這樣做的時候,你的感受跟他是一樣的。

3、制定規則,適當滿足

「慣子如殺子」,3-6歲,是孩子學規矩的關鍵時期,要制定家庭規則,給予約束。

規則要清晰、簡潔,還要白紙黑字加簽名,貼上牆,製造儀式感庄嚴感,當然,關鍵是執行力度。

比如,我家購物規則是,必須提前列清單,不在清單內的物品一律不許買。

大人孩子都一樣,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他想買零食、玩具,就得提前告知。

三歲後的孩子,他們的要求絕對不能有求必應,根據輕重緩急,延時滿足或適當滿足是很有必要的。

4、懲戒

孩子如果違反規則,就應該接受直接後果,和相應的懲戒。

比如購買玩具,家裡已經有的,不能再買,如果大哭大鬧,一個月內不會有新玩具,還要去坐警告椅。

對於孩子突然提出的要求,我會要求孩子說出5個理由,如果合理,就滿足,不合理,我會拒絕,並告訴他原因。

我娃上小學,從幼兒園到現在,基本未出現過,不隨他意,就大發脾氣的現象。

最後, 希望我的經驗對你有用。

2—6歲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

1.5-3歲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開始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喜歡說「我的」、「這是我的」。

同時,由於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他們還不願意別人指揮、干擾、幫助他,總是「不」字當頭,如「不行」、「不要」、「不去」、「不看」……

3—6歲的孩子此事語言及 社會 規范發展已初步成型,他們對於自我的表達及保護會更加強烈,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自我非常看重。同時由於0—3歲是全家人呵護的一個階段,他會覺得自己是第一位的。

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理解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的階段,即自我意識的萌發,當理解這個概念,就不會只想著如何使用懲罰的方法來糾正這些正常的成長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行為,而是如何利用這個敏感期讓孩子成長。

1、不要壓制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作為父母,特別是新生父母,要格外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認為你生了孩子孩子就該聽你的。每一個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要脫離父母的懷抱,走向獨立。我們應該保護孩子這種自我意識,認可他,這是他向 社會 邁出的第一步。

2、承認孩子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誰若無法獨立,誰就沒有自由」,成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當孩子處於自我意思敏感期,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開心,因為我們的孩子是 健康 的、向上成長的。追求自我、追求自由的孩子感到家人的認可是非常重要的,將來走向 社會 也會充滿信心和勇氣。

3、給孩子積極的評價

父母要自然地向寶寶流露慈愛、溫暖、真情,承認寶寶的自我價值,理解他在發育的特定年齡階段出現的特定行為,認可、關心、注意寶寶,從而使他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

自我意識形成的程度直接影響孩子內心是否強大,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因此,保護好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就是為孩子將來人格強大及在 社會 上有立足的能力提供保障。當孩子處於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避免直接「沖突」,不妨學學正面管教方面的家庭教育藝術。

⑻ 四歲小孩怎麼教育

親,對於父母而言,四歲這個年齡卻是最令他們頭痛了。與3歲或5歲的時候相比這下,4歲兒童最不溫順;由於他們正處於所謂「精力旺盛年齡」,身體的一切機能都生氣勃勃地向各方面開始發展。

4歲孩子的確是精力充沛,但並不像大人認為那樣是反抗意識強烈,反而十分喜歡與人親近地接觸社交生活;只不過富有傲慢、自信和獨立的反抗意識而被人認為喜歡反抗。

此外,4歲孩子非常喜歡任何事都嘗試,不論是錘子、剪刀、鞦韆或三輪車,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見他披著花衣服模仿電視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首先,父母要接受四歲孩子多話的現象,不要嫌煩。

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內外的差異,在家話多,在外靦腆,尤其是陌生環境,要幫助孩子習慣不同的人和環境。

第三,不要太在意孩子的粗話,冷靜地對待,循循善秀,如果大驚小怪反而會適得其反。

身心獨立、手腳靈活的4歲幼兒,大人可從他的生活習慣上看出成長、進步的狀況,這段時期即是所謂的「完成期」4歲幼兒有難以應付的傾向,但對於事物的嘗試很熱衷,只要父母細心地加以指導,就可以培養他的獨立性。

以上幾點,希望可以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