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兒童如何練聲
兒童只有積極參加藝術實踐活動,才可能獲得音樂的體驗、獲得真正的音樂文化。那麼兒童在學習歌唱的過程中,應該如何練聲呢?我告訴你。
兒童歌唱的特點
兒童的歌唱器官發育尚不成熟。四至六歲的孩子,喉頭和聲帶是成人的一半(或不到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較淺,多用頭聲發聲,聲音明亮,音色甜美、純凈無暇;七歲以後,即小學階段開始,兒童身體逐漸發育,歌唱器官在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進入青春期發育高峰。在此期間,歌唱器官發育緩慢,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外界因素的影響(演唱歌曲的難度變化及成人歌唱的影響等等),發聲位置由頭聲發聲自然過渡為胸聲發聲,歌唱時可以發出較大音量,聲帶運動范圍大,發聲時聲帶肥厚、變短,但音色不純凈,易嘶啞。
富於光澤的,即使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聲帶本身並未受到太大影響,聲音完全是從口腔的前部發出,減少了胸聲發聲時聲帶的過低疲勞、充血,進而導致聲帶異常肥厚現象的發生。
兒童如何練聲:呼吸練習
氣息是歌唱的原動力,能不能很好地控制氣息是發聲的重要前提。課堂上我強調學生在自然吸氣時,放鬆站立,腳與肩同寬,身體重心放在兩腳之間,手臂放鬆自然垂下,頭部放正,勿低頭或昂頭,眼睛平視,吸氣時肋骨向兩側擴張,橫膈膜向下壓沉,絕對不可以提肩膀、提鎖骨,呼氣時不可彎腰、大幅度晃動,不可低頭、壓喉嚨。
進行呼吸練習時,應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練習要反復進行,從慢吸慢呼到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每次時間不宜過長。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練習之間要有間隔,應為學生留出充足的休息時間。
兒童如何練聲:弱聲發聲練習
兒童歌唱時的發聲,必須是高位置的頭聲發聲,這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也是指導老師首先要解決的課題。為了能夠幫助兒童盡快地找到頭聲發聲的位置狀態,訓練中要特別注重音質,不追求歌唱的音量,採用弱聲發聲進行練習。只有學生在“輕聲唱”的練習下,充分地掌握了頭聲發聲的要領之後,方可逐漸滲入對音量的要求。
兒童在唱到高聲區的音時,常會出現喊叫的現象。這樣會導致歌唱器官負荷加重,脖子出現青筋,面紅耳赤,聲音嘶啞,不僅不能獲得優美動聽的頭聲,而且極易損害兒童幼嫩的聲帶。因此,切勿在訓練初始一味追求聲音音量。
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要在音域范圍上作不同的處理:3~4歲可在C調的“1”到“6”范圍內練習,4~5歲可在C調的“1”到“7”范圍內練習,5~6歲可在C調的“1”到“嚴范圍內練習,7~9歲可在C調的“1”到“3”范圍內練習。在各自的基礎上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再逐步向上和向下做擴展音域練習。
練聲時要用較慢的速度和中等音量,發聲的位置要上下統一,氣息要均勻,保持高音部位的發聲位置。在練聲時,要求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家長要認真地聽孩子練唱。 因為練聲是為歌唱服務的,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興趣,家長也可把唱歌與練聲結合起來進行訓練,摘出歌曲中難唱的樂句進行練聲。結合所演唱歌曲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選擇練聲曲練唱,是大多數聲樂教師常用的有效的方法。
兒童練聲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教孩子練聲應注意選擇適當的曲調,不要超出兒童的音域范圍,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了。 例如唱12 34|5—|55 5|55 5|54 32|1—||時,3~5歲兒童可在1=C到1=D或E范圍內練習。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逐漸擴大音域。
②作為兒童唱歌基本練習的發聲,時間不宜過長,低年齡的兒童每次練3—5分鍾即可,不然會由於練聲的枯燥而使孩子產生厭倦情緒,而且時間過長也會使嗓音疲勞。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
③要細心地聽孩子歌唱,及時發現和聽辨出聲音中存在的毛病,使不良的發聲糾正於萌芽狀態。
④練聲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練聲是為了發展兒童的嗓音,提高兒童的唱歌技巧。那些形式主義的所謂“練聲”,不僅達不到好效果,反而會挫傷兒童學唱的積極性,弄不好還可能損傷孩子的嗓音。
歌唱對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歌唱,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在音樂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柯達伊認為,兒童只有積極參加藝術實踐活動,才可能獲得音樂的體驗、獲得真正的音樂文化。歌喉是每個人都有的樂器,歌唱正是每個人都可以參加的音樂活動,是進行普及教育的切實可行、又有實效的途徑。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習中,相比音樂欣賞、音樂活動、音樂知識、音樂創編等音樂教學內容,歌曲的學習佔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比例是很大的,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尤為明顯。歌唱本身有著非常豐富的學習內容,通過這種最自然的學習形式,使兒童掌握音準、節奏、速度、藝術表現、情感處理、音樂分析、多聲部演唱等能力。歌唱可以表達兒童內心最直接、最真實的感受,提升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有益於控制歌唱器官,提高兒童對音樂的辯聽力,提升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表現能力,有利於促進終身愛好的養成。
② 寶寶故事表演中,聲音表情該如何訓練
寶寶故事表演能很好地鍛煉小孩子專注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很多時候都會出現寶寶們表情不到位,聲音不規范的情況,這會導致整個故事表演效果不佳。那麼該如何鍛煉這方面的能力呢?
表情的控制和變化同樣也是比較難的。這里難點不僅在於如何理解具體情境中應該出現什麼的表情。而且在於如何惟妙惟肖地將這種表情變現出來。比如你知道主人公接下來會非常生氣,但是生氣如何表現出來才能深入人心呢?這里就涉及到專業表演技巧了,因為寶寶只是業務的我們無需做更高要求。我們可以通過模仿來練習,比如看電視劇中演員如何表演生氣時的表情。或者老師親身示範,然後讓孩子對著鏡子練習。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演得不像時孩子自己也是能看得出來的。他們會不斷地去糾正自己的表情已到達最完美狀態。
③ 幼兒發聲訓練的方法
訓練意思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學習和輔導掌握某種技能。有意識地使受訓者發生生理反應,從而改變受訓者素質、能力的活動。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幼兒發聲訓練的方法,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發聲訓練的方法 篇1
1、對著鏡子唱歌
對著鏡子唱歌,可以隨時提醒你,注意口型、眼神和形體的表演。對著鏡子練習發聲的要點是要做到眼睛睜得大又亮;嘴角上提,露出牙齒;兩臂自然彎曲;不歪脖子;不聳肩;吸氣時兩肋打開;呼氣時呼吸肌肉群對抗支撐。
2、像啃蘋果一樣張開嘴巴
像啃蘋果一樣張開嘴巴,營造張開嘴巴用上牙啃的感覺,面頰的肌肉要向倆耳朵方向展開,小舌頭和軟齶向上提,後咽壁也興奮起來。口咽喇叭和頭腔共鳴形成一個共鳴管,聲音才能像天鵝絨一樣美。
3、用打哈欠的感覺發聲
發聲時字腹(字音中標注音調的主要韻母)從上牙兩大牙根啃出,聲音的亮點在口、鼻咽腔、頭腔共振。
4、向著遠山唱
唱歌時的感覺,要放得開。向著遠山唱,比較能放出適當的聲音量。
5、要求聲美,字正為本
韻母在歌唱中是體現音樂性的主要字母,在歌唱的咬字過程中,韻母擔負著音高的變化和時值的轉換任務。韻母的發聲技巧對於用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或通俗唱法唱好民族語言的歌曲都至關重要。有的歌者因帶有地方口音,沒達到規范的咬字規則,造成了字不正音不響。
6、注意力放在後脖頸
把注意力放在後脖頸,這樣可以產生美美的聲音。
7、發聲練習曲因人而異
不同的練習法能讓你獲得控制自己的呼吸系統的能力,達到靈活運用氣息,駕馭聲音的'目的,但最重要的還是結合歌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靈活的練習曲,所以選擇自己合適的發聲練習曲目很重要哦。
幼兒發聲訓練的方法 篇2
嬰兒發音練習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須指導寶寶發音和模仿各種聲音。通常寶寶對模仿動物的聲音和汽車、火車的聲音很感興趣,因而,要先教寶寶模仿這些聲音,如小貓的「喵喵」、汽車的「笛笛」等。有時還可以配上相應的動作和手勢,如打鼓、吹喇叭等,用以激起寶寶模仿的興趣。如果寶寶發錯了音,應及時糾正,不要批評,就某一發音進行反復多次校正強化,直到發音正確為止。
寶寶發音發育順序
1歲之前,是寶寶前言語階段發展時期。
簡單發音階段(0~3月):3個月時會發較多的母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m,h.
連續音節階段(4~8月):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復的連續音節。寶寶發出ma-ma,pa-pa的聲音,其實並不是會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學話萌芽階段(9~12月):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些發音和具體事物聯系,獲得語義,說出第一個理解語義的詞語。
如何對嬰兒進行發聲練習
1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出噪音和其他聲音之間的區別,如在他哭鬧的時候,聽到有人在對他講話,他會暫時停下不哭。到2~3個月時,嬰兒就開始懂得別人說話聲音中流露出來的感情:聽到憤怒乃至生硬的斥責,他會哭起來;如果是溫柔而友善的聲音,他會微笑且咿咿呀呀地響個不停。他們還能區別熟悉和不熟悉的聲音以及男聲和女聲。
到2~3個月時,寶寶的哭聲明顯減少了。2個多月時,盡管寶寶的發音器官不完善,不過嬰兒高興時會發出1~2個韻母聲如「а、u、i」。特別是在高興時或者在大人的逗引下表現得更加明顯,發出的韻母聲,主要是基本韻母,大多是一張嘴氣流從口腔中出來就能發出的音,不需要舌、唇較多的運動。
3個多月時,嬰兒發音明顯增多,情緒好時常常會主動發音,有時還會在成人的逗引下發出笑聲。當身體舒服時,如媽媽跟他說話和戲逗他的時候,他會表現得很愉悅,嘴裡還會發出「哦」「啊」的聲音;如果媽媽用溫柔的又適當延長的聲音對他說話(最好是模仿孩子的咿咿呀呀聲),寶寶就會很高興地回應你,同時眼睛會看著你。這樣的互動在寶寶滿月時就可以進行,利用寶寶的自我感覺良好對其進行發聲練習。
幼兒發聲訓練的方法 篇3
作為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出現的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如果出現了應該說話的時候而不說話,那麼,就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了,不然過了一定的時候,再處理就更加困難了。
家長在陪著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要主動給孩子說話,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懂或是有沒有回應,都應該主動教孩子說話了,可以講一些故事書中的事情給孩子聽效果也還是比較好的。
孩子在睡覺之前作為家長也可以和孩子說說話,慢慢地孩子也就睡著了,不要想著反正孩子聽不懂也沒有回應,也就不同孩子說話了,這樣的話,不利於孩子正常說話。
如果孩子在一定的年齡段了還是沒有發聲說話,表現出來同其它正常的孩子不一樣的話,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才行了,也可以同感統訓練一起做,加強培訓的效果。
最好是少讓孩子看一些電視,電視看多了對於孩子的眼睛不好,同時對於孩子的說話也是不利的,作為家長最好是多和孩子親近,同時陪著孩子做一些游戲,比如積木游戲這些都是可以的。
如果孩子確實出現了語言發育嚴重滯後的情況,而自己又不太專業的話,可以考慮到專業的培訓機構進行治療和訓練,當然要不少的錢,也要不少的時間,但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一切都是次要的。
幼兒發聲訓練的方法 篇4
八個月前。多聽,觸進聽覺神經。
寶寶還不會說話,身體還不是很靈敏,大部分活動時間都是在床上。這時候,父母一有時間便可躺寶寶身邊,口齒清楚的自言自說。可以是:唐詩宋詞、童話故事等。不用想著寶寶是否聽得懂,只讓他多聽便可。觸動他的聽覺。
8-12個月。有目的的多聽兩個字內的詞彙。
寶寶能很好的正坐,也能蹣跚著走幾步。這時候就有目標的跟他講一兩個字的詞彙。看到什麼就指什麼並告訴他,好比:手手、腳腳、狗狗、花...他不會跟著讀,但這些話留在心裡,等寶寶能開口時,就會學的很快。
就像我們小時候背誦的古詩詞,多年後只要再讀一兩遍,熟悉感就會自然浮現,很快就能又背出來了。
13-18個月,一歲半前的寶寶 ,多跟著念簡單詞彙。
照著上面步驟打好基礎,一歲半之前寶寶一定能開口說話了,還能跟著說不少詞彙。平時生活中所見所聞多跟寶寶說,讓寶寶跟著發音。同時也需要買些繪本,三個字內的簡單詞彙,讓寶寶一遍遍的跟著讀。
一歲半至三歲。以聽長句,故事篇為主。
每天至少抽半個鍾時間,坐寶寶旁邊,把童話故事書繪聲繪色的讀給寶寶聽。等寶寶聽熟悉了,寶寶自然能看著繪本的圖片,重述這個故事你聽。
三歲。看字大聲讀出來。
不要太早教寶寶識字,不然會阻礙寶寶想像力,同時失去學習的興趣。三歲是最佳時期,也是學的最快的一個階段。指示牌、超市的標簽、商店名字、識字卡...都可讓寶寶大聲跟著讀出來。一開始不識字只是跟著『胡說』,看多了說多了,自然就識字了,發音也越准了。
④ 幼兒發聲訓練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中,幫助幼兒學習發聲說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麼幼兒的發聲訓練方法到底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幼兒發聲訓練方法,歡迎大家瀏覽。
幼兒發聲訓練方法
第一,語音示範講解法
要求教師以清楚正確的發音,為幼兒提供語音模仿的榜樣。同時,又要盡量為幼兒講解發音的方法,幼兒知道某個音是怎樣發出來的,以便於學習。當然,上、下唇的活動是容易看到的,如圓唇或不圓唇,而唇部的活動也比較簡單,所以唇音易被幼兒所掌握,一般發得清楚准確;而需要舌頭活動的發音,既不易看到其活動,又比較細致復雜,所以舌音比較難以掌握,往往出現發音不清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根據發音方法和發音部位,採用示範和解釋相結合的方法向幼兒交代清楚,具體的某個音是怎樣發出來的,再加上反復的練習,自然可以收到應有的效果。如n和l兩者都是舌尖音發音的部位相同只是發音的方法不同。如n是鼻音,l是邊音,教師可以把兩者發音的方法具體化。發n的時候舌尖翹起抵住上牙床,同時舌尖要向兩旁展開,用力把氣流賭注,使氣流從鼻孔里出來。在發l時,舌尖只抵住上牙床中間的部分,舌頭不向兩旁舒展,在兩旁留出空隙,堵住鼻孔的通路,使氣流從舌的兩邊出來。經過教師的示範講解,幼兒對一些音的發音法體會就加深了。
第二,觀察正音法
幼兒發音不清,常常和認知水平低有關。當他們還沒真正理解詞意時,常出現字音也發不準的現象。如一名幼兒把「歡歌笑語」說成「歡歌小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結合實物、圖片等幫助幼兒理解這些詞的意義及講清它們的區別。又如,小班幼兒把「褲子」說成「兔子」,教師便有意識地帶他去觀察兔子,並對他說:「你看,這是兔子,兔子喜歡吃白菜,它還會跳。你穿的是新褲子,小兔子還沒有看見,你告訴他:『小白兔,我穿了新褲子。』」使幼兒意識到兔子和褲子的不同意義。
還有一些字的發音分辨不清時,也可以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談話,使其明確易混的詞的不同意義。如廚、豬、濕、吃、掃、燒等。根據不同的字可向幼兒提出不同的問題進行談話。如:「你媽媽在哪裡做飯?你家裡養過豬沒有?」或「你看見過豬沒有?」「手絹放在水裡怎樣啦?你喜歡吃什麼菜?」以這些類似的問題作話題,進行談話,引導幼兒練習發出這些字音。當幼兒理解這些字的不同意義,有掌握正確發音的要求時,就會自覺地學習教師的正確發音。
第三,模仿練習法
練習是培養幼兒准確發音的主要方法。練習法包括聽音練習和發音練習兩種。而模仿練習法主要是指模仿練習發音,即幼兒通過模仿教師發音,從而糾正錯誤發音和練習准確發音。
運用該方法時,要避免機械單調重復,而要生動活潑,靈活多樣。並和日常活動、游戲等結合起來,幫助幼兒發好普通話的標准音。
第四,兒歌、故事法
兒歌、繞口令、擬聲故事,都是幫助幼兒練習發音,提高幼兒練習發音興趣的好形式。
繞口令是把不易掌握的字音,或幼兒易發錯的音,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讓幼兒由慢到快地練習讀出,念的人如果吐字不清楚、不準確,不能正確地分辨四聲,在念得很快時,常出現念錯或念不準。
用以專門練習發音的兒歌很多。幼兒通過朗讀兒歌,練習一些較困難的發音,或相似的字音。如《柿子》的兒歌主要是練習發sh和z的發音。
幼兒發聲訓練的注意事項:
多進行有意義地重復
孩子不可能只聽一次就懂得如何發音,所以家長需要不斷在有意義的活動或游戲中重復語言,讓孩子多聽幾次,才能加深他對詞語的印象,學會如何發音。如:教孩子認識蘋果可以帶孩子買蘋果,洗蘋果,切蘋果,吃蘋果,認識各種顏色的蘋果。
用更多的詞彙描述
除了告訴孩子是什麼物品之外,家長要對物品加以描述,最好是說清物品的大小、形狀、顏色等等,如「這是一輛紅色的消防車」、「這是一顆綠色的網球」,這樣可以讓孩子學習更多的`詞彙同時有利於提升認知力。
語言訓練初期需要發音緩慢清晰
當家長在教孩子如何發音時,一定要緩慢、清晰。因為有時候孩子已經理解了某樣東西,只是可能不懂得如何發音表達,家長慢慢說,清晰地說孩子會學的更快。
多感官參與配合促進孩子對語言的理解
家長可以搭配一些手勢或是表情來幫助孩子理解詞語,加深孩子的印象。比如:教孩子認識兔子,可將手當成兔子耳朵,然後學兔子跳,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理解。
不要失去耐心
孩子學說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所以千萬要保持耐心,不斷給孩子語言刺激,和孩子說話互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盡早學會說話。
幼兒口才發聲訓練方法
1、朗讀、朗誦
有些家長會問最簡單有效的訓練口才的方法是什麼呢?毫無疑問是朗讀。讓孩子自己讀書,大聲地讀出來。每天堅持朗讀一些文章,既練習口齒清晰伶俐,又積累一些知識量。多讀一些積極向上的文章,特別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我們建議大家能夠每天堅持朗讀半小時以上,堅持兩年三年,口語表達能力一定會顯著提升!
2、復述法
一部分家長反映自己在孩子口語訓練的過程中參與度不夠,復述法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所謂復述法就是把別人的話重復地敘述一遍,家長可以作為孩子的夥伴來一起訓練。首先,請家長隨便講一個話題,或是一個故事。孩子先注意傾聽,然後再復述一遍。這種練習在於鍛煉語言的連貫性及現場即興構思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如果能面對眾人復述就更好了,它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克服緊張心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參與其中和孩子形成互動。
3、背誦法
在很多家長的理解中,背誦就是要求孩子把某篇演講辭、散文背下來就算完成了任務,我們要求的背誦,一是要「背」,二還要求「誦」。這種訓練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記憶能力,二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天長日久,那些文章字句自然就轉化為自己的詞語了,練到一定時間就能張口就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4、速讀訓練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可以給孩子找一篇演講辭或一篇文辭優美的散文。先拿來字典、詞典把文章中不認識或弄不懂的字、詞查出來,搞清楚,弄明白,然後再開始朗讀。一般開始朗讀的時候速度較慢,以後逐次加快,最後達到最快的速度。讀的過程中不要有停頓,發音要准確,吐字要清晰,要盡量達到發聲完整。速度的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時,由於速度時信息由眼睛直接進入大腦,原來用腦的習慣將會迅速改變,這種自我調節的過程會有利於智力開發。
5、講故事法
如何讓孩子成為「小小故事家」呢?要想做到不同時候能夠講不同的故事,而且現場就能想出符合場合的故事。這就要求孩子積累大量的素材。同時還要講得動聽,講得精彩,熟能生巧,講多了口才就來了!
6、對著鏡子訓練
家長忙著工作,沒時間監督孩子練習口語怎麼辦?在家的時候,每天在朗讀過程中,讓孩子去對著鏡子訓練,訓練自己的眼神,訓練自己的表情,訓練自己的肢體語言,這樣效果更好,家長也可以放心的工作了。
7、嘗試躺下來朗讀
如果想讓孩子練就一流的運氣技巧,一流的共鳴技巧,我教你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躺下來大聲讀書。當我們躺下來時,必然就是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是最好的練聲練氣方法。每天睡覺之前,躺在床上大聲地朗讀十分鍾,每天醒來之前,先躺在床上唱一段歌,再起來。堅持一至兩個月,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呼吸流暢了,聲音洪亮了,音質動聽了,更有穿透力了。
8、積累知識,多翻翻字典、成語詞典
很多家長會疑惑:為什麼有的孩子出口成章,怎麼才能讓孩子練就一流的口才呢?建議各位家長在家裡放一本《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成語詞典》,有空就讓孩子多翻翻,不認識的字多看看,認識的字也再看細些,久而久之他就會發現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堅持下去,孩子的詞彙量會越來越多,口才自然越來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