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提高哪些能力
擴展閱讀
日本的姐弟戀動漫有哪些 2025-02-13 15:16:46

兒童提高哪些能力

發布時間: 2023-06-10 05:03:24

⑴ 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

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

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家庭教育是小孩子成長的關鍵,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它可以決定孩子將來性格各方面,下面分享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

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1

一、3~4周歲:培養邏輯思維和注意力

1、多給孩子念圖畫書和說話

家長必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地對孩子講話,就像對大人一樣,用正確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對他們說話,使他們能夠由此產生邏輯性的思維。

除了對孩子說話,父母還應多給他念圖畫書。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對文字的興趣,使他自發地產生想讀書的願望,念圖畫書是最好的。

2、重視家庭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

在家裡,要注意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無論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

3、單純的玩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為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如果外界給予發育中的大腦以各種刺激,一方面可使大腦的發育更快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優秀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又會反過來作為其智能發育的基礎,表現為孩子的高智能。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玩耍將會錯過大腦發育的這個高峰時期,由此導致孩子將來的智能達不到應有的程度。

二、4~5周歲:閱讀和表達

1、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家長可每天大聲閱讀書籍,並鼓勵孩子自己看書。同時還可為孩子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如報紙上的廣告,上面有不少的生字和內容可以讓孩子閱讀。和孩子一起念一些兒歌並用手指表演,鼓勵他們給更小的孩子講故事。

2、為孩子提供多種藝術體驗

讓孩子玩生面團和安全的橡皮泥之類可以用手捏的玩具;鼓勵孩子嘗試用新的材料,如軟木塞、吸管、棉線和紗線等來做拼貼畫。家長在教他畫畫時,還可教會他混合不同的顏色,產生新的顏色,同時激發他對色彩的好奇和好感。

3、樹立孩子數字和方位的概念

把看到的各種東西分類並計數,如金屬物品、襪子、石頭、樹葉等等。在與孩子的講話中談到裡面、上面、正面、後面、旁邊、以前和以後,比較大小以及太近、太遠等概念。

4、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當孩子提問時,應該很認真地傾聽他的問題,然後和他一起思考問題的答案並教給他尋找答案的方法,即使遇到家長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表揚他的提問,保持他的好奇心;當孩子正熱衷於某一事物的時候,不要打斷他,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來對孩子所專注的事情指手畫腳;對孩子所做、所想的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三、5~6周歲: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能力

1、讓孩子多接觸和使用不同的工具

給孩子提供一些舊衣物和用舊的小工具,讓他們做一些拆裝工作。還可以讓他幫忙做家務,使他在勞動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工具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

給孩子講到熟悉的故事時,先不要講結尾,停下來,讓孩子為故事加上自己的結尾。給孩子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處理分類、分組、配對、數數和排列等的機會,例如擺桌子,數排隊的人數,把襪子分類,把織物配對等。

3、培養孩子的思維創新性

為孩子創造輕松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另類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准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2

3-4歲兒童:

不滿足於單調家居生活

在這一時期,兒童喜歡多姿多彩、富有變化的生活,單調的居家活動無法給與他充實感和滿足感。如果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那麼家長與教師需要給他提供豐富的玩具和充足的游戲活動的機會,經常開展有意義的對話和互動,讓感覺統合順利開展。

4-5歲兒童:

已建立基本感覺判斷和動作反應能力

在這一階段兒童活動由會做發展到質的提升。進行活動時,孩子通過獲取豐富的感覺回饋進行檢查,進而調整下一步的動作,使反應更精準,再反饋給腦部,直到腦部建立最佳的程序。因此,讓孩子去嘗試一些相對有挑戰的活動,在家長與教師的陪伴、指導下去嘗試一些較危險的活動或是去接觸有一定危險性的物品。多帶孩子到小區、公園等地方玩,讓孩子參與團體性的游戲,嘗試各種玩法,通過觀察同伴、互相指導等來提升孩子的能力。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在活動中做有序、有條理的.動作,使孩子與同伴能快樂地融合,培養孩子社會化的潛質。

5-6歲兒童:

動作發展更為良好

這一階段的兒童逐漸變得更加獨立,太簡單的活動會讓他們覺得枯燥、無聊。因此,這個時期家長與教師需要整合多元感覺刺激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復雜度,從而提高孩子參與活動的動機。此時,孩子視知覺和聽知覺發展更為充分,需要運用動作技巧的活動孩子都會非常喜歡。這個時期,擴充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孩子的運動和活動能力與生活相結合,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穿衣、洗頭洗澡,父母僅僅做一些輔助的工作。在外出購物時,請孩子幫忙記住要采購的物品,到超市時請他幫忙尋找物品,利用機會鍛煉他們,讓他們耳聰目明。

3到6歲兒童需要培養哪些能力3

一、態度篇: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好,關鍵在於你的態度。

1、認真:

人最可貴的就是「認真」二字。世上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但為什麼有的人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干出了一番事業,成為了一個傳奇?這之間的差距,與認真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2、樂觀:

心態,決定了一個人會有怎樣的目標和追求。心態積極樂觀的人,才能有高遠的目標,更會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勇於克服困難,不抱怨、不郁悶,而是將精力用來尋求解決辦法上。

3、熱情:

你只有對一份工作投入了熱情,才可能在工作即使不理想的情況下,也能夠認真對待。孩子小時候很容易對玩的東西投入過多熱情,而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將這份熱情慢慢的轉移到有用的事物上。

二、習慣篇:

1、做人方面:

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讓孩子幫媽媽做一點家務,主要讓孩子明白,他不小了,他可以的;平時要講文明,懂禮貌,遇見長輩主動打招呼,誠實守信不撒謊;熱愛學習,勤奮努力,遵守課堂紀律。

2、學習方面:

讓孩子養成每晚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閱讀習慣。讀書是一種積累,也許過個幾年,你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就體現在了這半個小時上。要讓孩子獨立、按時完成作業,而且要保證書寫的認真、漂亮;

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的課程,劃出重點、難點,加強聽課的針對性;當天下午放學,先別急著寫作業,把今天課上所學內容復習一遍,沒有不懂的地方後,再開始做作業。

這些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習慣,在孩子9歲以前養成,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這樣孩子上了初中後就會很省心了。

⑵ 口才課可以提高孩子的哪些能力

一 、突破心理障礙,做到敢說會說,讓孩子能夠適時適當表現自己。

二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掌握肢體語言,語音語速緩數緩,講話條理性等基本技巧。

擴展:口才是經過大腦組織去講話的,所以口才班能鍛煉大畢唯腦組織,又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口才班鍛煉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從某一方面來說,也是提高了孩子的情商。邏輯思維能力,在語言表達輸出的時候,擾模無時無刻不是在鍛煉著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好的交際能力首先就建立在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之上。

自信心,大家都知道自己新的價值,可是自信心並非是說說就來的,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實力基礎上,好的口才絕對,能夠大大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⑶ 提升孩子的十五大基礎能力是哪些

培養孩子的15項能力

1. 建立自我意識

(1)我們要建立以下的信念,經常反復提醒自己:

在「我」的人生里,「我」是最重要的,有「我」才能肯定我生命的存在。我的生命來自父母,而「我」是獨立於父母而存在的。「我」存在於這個世界,假如沒有「我」,就什麼都沒有。有「我」,才能有「我」的界限,才有「我」與社會的界限。

(2)說話的時候多用「我」開始,例如:

去看電影好不好?改為:我想去看電影,好不好?這樣做不對。改為:我認為這樣做不對。你不要這樣逼我。改為:我不願意看到你這樣逼我。

(3)每當談到自己的時候(例如介紹自己:「你好,我是×××」),用隨便一隻手中間三根指頭按住胸口正中的位置,同時注意手按住那個位置的感覺。

(4)經常在心裡問自己四個問題: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要什麼?

我正在做什麼?

2. 說話達意

(1)多訓練本人如實道出內心的感覺,例如:我看到這個情景,心裡很不舒服。

(2)多訓練自己在說話之前盡量先把語言組織好,以精準為要。

(3)一些比較復雜的意念用紙寫下來,自己看看明不明白。如不夠清晰,修改

再修改,直到能用15個~20個字表達清楚為止。

(4)要說話達意,必須先提升聆聽能力,多用「心」去聽。

(5)多找朋友交談,特別是談內心的感受。

3. 與感覺在一起

(1)與感覺在一起就是跟自己的本體感覺充分連接。

(2)多做呼吸放鬆法。

(3)過去忽略這方面的人應該隨時自問,隨時自我覺察身體各部分的感覺,例如:我現在左腿膝蓋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我現在胃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我現在右邊耳朵的感覺是怎麼樣的?

4. 理性與感性並重

(1)我們是在理性思維的包圍下成長的,所以絕大部分的人是理性重於感性。理性感性並重就是跟本人的情緒感覺有效連接。

(2)理性感性並重可稱為理感合一,亦即身心合一。

(3)我們以為我們的理性可以決定很多事情,例如購物,事實上是我們的感性做了決定,理性找理由支持而已。所以覺察我們內心的情緒狀態很重要,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把自己從沖動決定的模式提升為智慧決定(理感合一)的模式。

(4)有空的時候多做以下練習,在任何一個情景里都可以做這個練習:

第一步:我看到×××,我聽到×××,我感覺×××(本體感覺);

第二步:我認為×××(事實的意義、用途);

第三步:我現在有的情緒是×××,或我正在湧出來的情緒是×××(注意情緒原來是怎麼樣的,現在轉變成怎麼樣的)。

5. 多線思維

(1)NLP有一句名言最能解釋多線思維:凡事總有最少三個解決方法。

(2)多線思維是解決困難、未來策劃以及統籌大局的能力的先決條件。

(3)我們不是缺乏多線思維的神經網路,而是從小到大被灌輸的限制性信念太多,即神經網路里規條、框架太多,讓原有的網路不能釋放與發揮,所以打破這些規條框架是提升多線思維的第一步工作。

(4)除了慣用(往往已經無效)的方法之外,停下來也是另一個方法。可是只有兩個方法仍是停留在困境當中,打破規條、框架,要先學會挑戰它們:

「假如有可能,那個可能會在哪裡:什麼人/什麼事/在哪裡可找到?」

「先想一個匪夷所思的,或者絕不可能的方法,然後問自己:要怎麼做才可以把它變成可能:找誰/在哪裡/怎麼做?」

(5)NLP的現場抽離法很有幫助,因為它能加強我們從「當局者迷」轉移到「旁觀者清」的心理狀態。

(6)多做以下練習:隨意找一個目標,例如從廣州至上海,讓自己想像三個不同的方法可以到達目的地;另一個常用的題目是如何不花錢可以看到新書。想三個不同的方法,想完之後告訴自己,不容許用剛才想到的那三個方法,再想新的方法,如此反復,想三個再想三個,最少重復十次才能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很開心,因為你會開始欣賞自己天馬行空的主意,你已經激發了自己幽默、解決問題和創造力的神經網路。

6. 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

(1)這項能力的缺失根源來自缺乏自我意識。這看起來好像很矛盾,既然不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那肯定是在別人的角度看自己了,為何還會有這個缺失呢?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就好像用一面鏡子反照自己,可是當你人不在時,你會看不到鏡子,也當然看不到鏡子里會有一個自己。(一個極度否定自己的人,甚至不能用雙眼看著其他人的眼睛。)所以,培養從別人角度看自己的能力,先決條件是培養自我意識。

(2)可以多做以下的練習,用手按著胸口正中的位置,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看著他的眼睛,然後對鏡子里的自己說:「我看到你了,同時我也能夠從你的角度看我自己。」

(3)NLP的現場抽離法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能夠提升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能力。

(4)從不同的「別人」角度看自己,也就是多維思考能力的運用。這樣我們更能夠寬容自己,同時會更好地寬容別人,給別人空間。因此,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會更好。

7. 解決困難的能力

(1)解決困難的能力,需要前面1項~6項作為基礎,除了上述6點,還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質。

(2)自信(感性能力),分析(理性能力)。

(3)可以用以下方法訓練自己,提升解決困難的能力:

首先,想像一個人陷進一個困難的情景,然後,想像本人就是那個人,在那個情景里,用以下意識思維,嘗試編出一個解決的行動方案:

5W1H:why(為什麼)/when(什麼時候)/what(什麼事)/who(誰)/

where(哪裡)/how(如何)。用5W1H來分析、過濾信息。

NLP的理解層次(6層):系統/身份/信念價值/能力/行為/環境。用理解層次分析問題,可以看清楚問題的表裡與深淺的各層次。

8. 面對及處理沖突的能力

(1)正確的心理模式是這樣的: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愛自我→覺察自我的界限→捍衛自我的界限→處理侵犯自我界限的挑戰(沖突)。

(2)我們每個人都有捍衛自我界限的權利與責任。

(3)捍衛自我界限是愛自己的表現,同時愛自己是不讓自己受到傷害,因此不能以捍衛自我界限為理由,而讓自己冒受傷害的危險。

(4)堅定的同時,溫和、冷靜地捍衛自己的界限。假如環境不容許這樣做,或者其他人不願意尊重自己的界限,你應該離開這個環境與這些人。

(5)決定加入一個環境,或者決定與某些人為伍前,必須先考慮上述因素。

9. 對失敗的正確態度

(1)學會任何技術、掌握任何技巧及提升任何方面的能力,都需要一個從「無知」到「熟悉」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步,可以用「失敗」「挫折」的標簽來形容,也可以把它們看作是朝著「成功」「熟悉」邁進的每一步。

(2)所有人從一次失敗或者挫折走出來,都會更成長、更成熟,能夠運用從中學到的東西,讓自己在下一次的嘗試中更成功。所以失敗及挫折是讓人成長、成熟、成功的經驗。

(3)如果失敗真的出現,我們只能接受,別無他法。而在過程中它出現的可能性會帶給我們緊張、焦慮以及無力感。當我們明白上述道理,再提醒自己這份可能性是讓我們盡可能把准備工作做得更好。因為准備得越好,失敗出現的可能性就會越小。如此,所有的失敗與挫折已經變成正面的、積極的、對本人人生有幫助的東西。

(4)真正讓人抗拒失敗與挫折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本來就存在的對自己的否定及資格感缺失。

10. 面對分離的正確態度與能力分離包含人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情況:

(1)人的死亡、關系的結束、現實生活上的分開,以至一個階段的完成。

(2)任何人的人生里都必有離、合、聚、散。既然是人生里必有的情況,每個人都必須學到面對以及處理這些情況的有效方式。很多人只把焦點放在因此而引起的悲苦無奈情緒上,而忽略了這些人生本相的意義,以至完全束手無策,更會因此而傷害本人的成長、健康,甚至日後的成就。

(3)很多人會把焦點放在不願意接受「分離」的出現上,這是錯誤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把焦點放在「還在一起」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的價值與成長。事實上不願意「分離」是因為在一起的時間里沒有拿到足夠的、應該拿的東西。

(4)不管是人、事或物,在一起的時候唯一的意義就是相互幫助對方成長,當這份意義完成的時候,也就是「分離」的時候。人生里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會讓自己成長,帶著一份感激、感恩的心態,接受所得到的一切,同時在過程里做所有自己能做的,去幫助對方成長。如此,付出與收取有了充分的平衡,該聚的時候聚,該分的時候也就分了,這個才是正確的態度。

(5)分離產生的悲痛,表面上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放不下,真正的原因是如上所述,付出與收取沒有平衡,可悲痛的真正意義是要我們感恩相聚時的所得,同時更珍惜現在尚且擁有的其他關系。

11. 對金錢的正確態度

(1)有人重視金錢,結果一生做了金錢的奴隸;有人看賤金錢,結果一生為金錢所困。

(2)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里,孩子完全沒有金錢收入的意識,頂多隻有花費金錢的意識。在溺愛孩子的家庭里,孩子的金錢得來太容易,往往很難建立起花費金錢的正確態度。

(3)金錢是人生裡面一件很重要的東西,卻不能將它作為自己的主人,讓自己變成它的奴隸。

(4)對金錢有充分的認識,有正確的價值觀,有有效管理的能力,才能夠成為它的主人。這份價值觀與能力,必須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要注意培養。

(5)越需要管理得好的人與事,我們就越需要學會尊重他/它。

(6)我們如何培養孩子,讓孩子對金錢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呢?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如何使用每一塊錢;當年齡大一點,讓孩子擁有一點自己的錢,同時學會管理自己的錢;到了少年階段,更要教會孩子開始產生如何賺取金錢的意識與思維模式;到了青少年的階段,更要教會孩子建立自己與金錢之間的正確的「身份定位」。

(7)成年人要明白,本人最少需要有三種錢:

第一,本人生活所需(衣食住行)的錢;

第二,儲蓄增值投資的錢;

第三,游樂享受人生的錢。

這三種錢是最低限度的,到了有充分能力的時候,還需要增加第四種錢——「做有意義的事的錢」。例如,幫助別人、捐款賑災、社會公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