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兒童文學的發生原理
觀點之一:兒童觀制約著兒童文學的發展,決定著兒童文學的發展方向。以西方兒童文學的發展為例,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1.17世紀以前:西方國家為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欽定出版翻譯《聖經》,以對家庭進行教育,目的是以宗教的名義給兒童帶來快樂。
2.18世紀40年代:1744英國約翰·紐伯利《可愛的袖珍書》,受到當時洛克兒童觀的影響。這本書雖「以教育和快樂為目的」,認為兒童應該有快樂的童年,但書籍偏重理性教育,有壓抑想像力,幻想和教訓主義文學。
3.18世紀末到19世紀甚至20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受盧梭兒童觀的影響,促使兒童文學從教育、教訓兒童變為娛樂兒童。
4.中國兒童文學至清末產生以來,在娛樂解放兒童與教育兒童之間苦苦鬥爭,周作人反對「讀經」反對教訓主義。
觀點之二:民間文學是兒童文學的源遠
民間文學的價值:民間文學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是全人類的啟蒙老師,包含人類的智慧、思想,經過一代代口口相傳,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具有時代性,因此具有寶貴的價值。
民間文學是兒童文學的重要源流。幾乎所有國家,所有民族的兒童文學發展,都離不開改編民間文學這一起點。
夏洛·貝爾、格林兄弟、安徒生等童話作者都是搜集、改編民間文學而著成兒童喜愛的童話集,只不過他們的改編性質和方式不同。
對民間文學的幾種創改形式:或是直接搜集、創改;或是以此為靈感,創作其他體裁的兒童文學;或是對其顛覆形式的繼承再創作。
其中對民間文學的現性轉化,主要有思想方面和藝術形式方面,這兩方面的改編都是為了能更好地適合兒童閱讀,如思想上更注重童真童趣,語言上由口述變為文學,加上更多細節,採用兒童喜愛的擬聲詞或擬態語言等。
中西方神話故事的區別:中國神話故事、傳說故事沒有得到很好的搜集、整理,記載不完整。而西方神話保存留下來得比較完整,注重敘事性。
觀點之三:兒童教育與兒童文學
兒童教育催生大量的兒童文學。兒童文學超越一般的兒童教育。較早發現兒童的國家,學校教育的發展也比較迅猛。如英、法、德等。現代學校也幫助兒童文學認識了童年、培養了大批讀者、傳播了兒童文學。但負面影響是兒童文化與現代學校文化之間存在著沖突。學校仍有對兒童作品的抵牾思想和現象.
B. 中國兒童文學近40年經歷了三次重要的變革和突破是什麼
第一個階段(1919-1949):現代文學三十年的兒童文學。在這個階段,雖然在理論上最早有周作人提出「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但因為當時的文學肩負著救亡與啟蒙的任務,洞肆兒童文學都負載著沉重的階級、政治、人生與苦難等方面的內容,兒童文學的審美、娛樂功能退居其次。這一階段的作家與作品也相對比較少,兒童文學的創作不夠豐富。最著名的作品是葉聖陶發表出1923年的短篇童話集《稻草人》,冰心1923-1926年寫給小讀者的通訊散文《寄小讀者》,張天翼分別於1932年和1933年出版的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是現代文學史上童話創作的高峰,除此之外,還有1933年陳伯吹創作出版的長篇童話《阿麗思小姐》、1940年代嚴文井創作的童話《南南和鬍子伯伯》等都是重要的收獲。
第二個階段(1949-1965):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年的兒童文學。這個階段社會比較安定,兒童文學也比較繁榮,許多作家自覺地承擔起了以兒童文學來教育與培養新中國兒童的任務。主要作品有張天翼的長篇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孫幼軍的長篇童話《小布頭奇遇記肆禪》、嚴文井的長篇童話《下次開船港》、柯岩的兒童詩《小兵的故事》、還有葛翠琳、洪汛濤、黃慶雲等人的短篇童話和蕭平、任大霖、任大星等作家兒童小說、鄭文光為代表的科幻文藝。
第三個階段(1978-2000):新時期的兒童文學創作。這是中國兒童文學從復甦到空前繁榮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文學創作與理論研究開始沖破政治與教化的桎梏,向文學和人性回歸,兒童文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兒童文學作家與作品。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有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沈石溪、班馬、周銳、冰波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動物文學和童話都產納雹轎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兒童文學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C. 試述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為什麼產生於五四時期
本文論述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之發生。
所謂兒童文學,又叫少年兒童文學,是以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為本位、具有契合審美意識與發展心理的藝術特徵、有益於兒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長的文學。這一特殊
文學,因讀者年齡的差異性特徵(如身心特徵、思維特徵、社會化特徵),又可將其具體分為少年文學、童年文學、幼年文學三個層次。它的存在當以創作的自覺
性、創作目的的明確性、創作作品的對於少年兒童的適讀性為基本標志。它的成熟則須顯示出自己獨特的民族品格和對於現實的契合。
中國現代意義上兒童文學的產生一方面是中國文學自身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這是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處
於現代兒童文學後發國,其產生過程中的外援性因素也不可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從人的發現到兒童的發現再到形成兒童本位,直至最後兒童本位的思想與現實的契
合構成了一條基本線索。肩負歷史使命的踐行者們在不同的階段,各自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
首先是晚清時期的梁啟超、黃遵憲等在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過程中揭開了發現兒童的序幕。當然梁啟超等人所致力的是政治領域的啟蒙工作,並未
著意於「人」的發現,但他們在為「改良群治」和「新民」的目標而努力的過程中所做的工作,客觀上對兒童的發現起了促進作用。在本時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
同等先驅以及《小孩月報》、《蒙學報》等刊物也都客觀上對兒童的發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五四前夕,在晚清一代學人的帶動下,孫毓修、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陳獨秀、胡適等學界先驅分別在兒童文學的編輯、譯介、理論甚至創作上作出了不菲的貢
獻,特別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學》更是揭開了中國文學關注人進而關注婦女和兒童的序幕。事實上到了本時期,兒童文學在中國己客觀上存在了,並且有了一定兒童
本位的自覺,但本時期的兒童文學作品大多是譯介或改編自中國古代的作品,真正自己創作的、特別是在思想藝術上比較成熟的作品還沒有出現。它們只是兒童文學
走向成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醞釀階段。在五四前夕准備的基礎上,茅盾、鄭振鐸、冰心、葉聖陶、趙景深等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驍將們在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理論領域也
都有頗多建樹,他們在兒童文學的題材、體裁以及作品的結構方面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特別是葉聖陶的《稻草人》的問世使兒童本位的創作思想和現
實主義道路實現了完美結合,標志著中國現代兒童文學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