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閉症兒童語言訓練,老師、家長必須要知道的方法
自閉症兒童通常都伴有語言發育障礙,這種障礙可能會發生在語言的各個環節上,從發聲困難、異常,到語言學習障礙,有的家長甚至會感到自己的孩子好像什麼都不會說,就是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都說。自閉症兒童的語言障礙可能發生在各種語言層面上,但共同的特點是不能自如地使用語言進行人與輪亂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
1、嬰兒時不會用喃喃語作為表達的嘗試,即使嬰兒期出現這樣的階段,也會在成長中逐漸退化。
2、言語有明顯的異常,如在音量、語速、節奏及音調上。
3、說話形勢異常,最大的特點是鸚鵡學舌式語言,重復別人說的話,重復別人的問題,刻板地回答問題。
4、人稱代詞混用,最明顯的是「我」與「你」的概念混淆不清。
5、對詞語混亂運用,最大的特點就是說出與當時情景不相關的詞語。
6、與人交談時主題混淆。例如,當別人都在談及有關體育的話題時,自閉症患者會突然說起火車的時刻表。
7、盡管可以說很多話,但與他人進行對話的能力明顯受到障礙。如長時間地自然自語談論一個話題,或固執地要求他人與自己談論一個話題,而不關注他人的反應和意見。
1、了解行為起點
首先簡單的測試一下兒童的語言發育程度,簡易的聽指令能力和大肌肉動作的模仿能力,幾乎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因為通過這些模仿學習可以促進兒童對外界的認知發展,有助於日後的語言訓練。如果說孩子已經有了說單字的能力時,訓練的重點則可以放在說短句,表達需求上。
2、擬定學習目標
在了解了兒童的起點行為,分析現有能力後,要具體的地列出兒童應該增進的行為和應該減少的行為,並跟家長進行溝通,配合老師共同教導。
3、實用的原則
自閉症兒童的抽象思考能力有缺陷,不懂得舉一反三,要盡量通過實物幫他們理解,獲取對其有幫助的溝通技巧。在教導自閉症兒童語言訓練時,要以生活用語優先。
4、循序漸進的原則
兒童的各方面能力是依循一定的順序而發展,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能力也不例外。例如孩子還不會說話,媽媽卻拿著果汁讓他說出「喝」才給他,結果弄得孩子大發脾氣,媽媽沮喪不已。如果這位媽媽能了解孩子的學習重點在於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仿說,她就不會去要求孩子去做那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在教學前必須先做能力分析,依兒童的個別差異,循序漸進的教導。
5、避免一成不變的學習過程
自閉症兒童本來就有固定行為的特性,故而在教導時應盡量多變化,隨時隨地的給予機會教導。否則會造成他只在特定的地方才知道某個東西,離開該處就不認識了。例如在教導孩子認識水的時候,要讓他了解裝在瓶子里的是水,水龍頭流出來的也是水,小河裡的水也是水。
6、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
找出孩子的增強物(零食、玩具等),只要他達到該階段的目標即予以增強。
1、無語言兒童的語言開發
(1)模仿動作
任何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的,從不會說話到開始說話,要經過大腦、身體器官、精神心理等一系列發育准備。很多家長看到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話,就著急教孩子說完整的句子,卻忽視了他的能力落後了於生理年齡的客觀事實。
模仿是學習和發展的基礎,沒有模仿,孩子森森就不能學習適應他的文化所需要的語言和其他行為模式。聲音模仿是動作模仿的高級階段,所以在測試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能力時,一般都是從測試他在何種程度上具有模仿能力開始的。語言基礎弱的孩子在語言訓練開始之前,都要進行動作模仿的訓練,切忌不此桐畝加分辨地要求孩子張口模仿語言。
模仿從簡單地粗大動作開始:拍手、叉腰、拍腿,孩子視眼可以看到容易掌握;
操作性動作:敲打物品、仿搭積木、用杯子喝水、推動玩具小汽車等;
精細動作模仿:手指操,用手指捏東西;
嘴部動作的模仿:嘟嘴u口型,吹氣,伸縮舌頭。
(2)聽指令
要建立孩子良好的聽指令的能力,配合是訓練的前提,簡單一步指令開始。
如:拍拍手,跺跺腳,過來,坐下,起立等,然後再泛化與生活中,可以生活化一點的指令:扔垃圾桶去,穿鞋子,把杯子拿給我等等。
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話,即使不會表達,但是能夠聽懂,我們在他發音能力還沒達到的時候,一樣可以教他用手勢,如:跟老師拜拜,沒有語言孩子如果聽懂,他就會揮手,我們幫他說:拜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理解,為後來語言符號的學習奠定基礎。
(3)發言的強化練習
無意識音的強化
孩子有時會蹦出一些自己的音,或是不經意的時候會仿說出一些字,這時我們也可以及時的模仿孩子的音反饋給他,吸起他的注意力,然後我們再及時發音,孩子也會隨之模仿,如孩子:en,heng我們模仿en,heng後孩子看了過來,就可以模仿更多,刺激孩子更多音的發出。
當孩子還沒有語言的時候,要孩子說話那是不可能的,從最簡單的a ba ma開始訓練,因為這些音口型好作好發音,成功率高,我們的語言都是由拼音組成的,所以開始聲母,韻母的練習是個很好的鋪墊,如:海鷗 h—ai海 o—鷗。
唱歌、兒歌朗讀接字也是個有效的方法,找一些好發音的手指操,或是孩子常聽到的歌曲等,孩子感興趣的時候,仿發音的概率就會高出許多
無意識音的轉化
試著將孩子的發音與實際意義聯系在一起,在這時,激發孩子的說話慾望,將孩子經常玩的玩具或者想要的需求延遲滿足,鼓勵其發音,建立發音與事物之間的關系。
不必矯正發音
即使說不好,有表達意思的姿態即可,若刻意矯正發音,說不定反而會抹殺好不容易培養的說話動機。只要他肯說話,發音不正確的缺陷久而久之會改善過來。家長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確的說話模板即可,但千萬不要學兒童說娃娃語。
不必重復練習太多次
強迫的最終結果就是反抗,我們語言訓練前期,藉助強化物可以一個詞要求孩子說2---3遍,觀察孩子情緒,當孩子有點不耐煩時我們趕緊轉移,可降低要求做些兒童可以完成的事,然後給予獎勵;
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單音——雙音——單詞——短語——句子 如a_ an_安靜——保持安靜——上課請保持安靜!
名詞——形容詞——動詞,但也因人而異,根據我所訓練的發現,孩子理解動詞並不是很難,反而形容詞比較匱乏難掌握,但名詞絕對是最先學會。
句子由易到難,由短到長。
如何發展孤獨症孩子的社交性語言,是孤獨症孩子康復訓練的重點。那麼發展社交性語言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呢?概述的說,是對簡單常用語言理解和功能性語言表達,但是孩子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孩子必須具備傾聽和關注的同和能力。
1、接受性語言訓練
積累詞彙
在日常生活中,各種場所為我們給孩子積累詞彙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帶孩子去超市認一認超市裡的各種物品,去菜市認一認各種蔬菜,去家電城認一認各種家用電器,去傢具城認一認各種傢具,去游樂城認一認各種玩具,去公園認一認各種花草樹木等等,只要努力去思考挖掘,到處都是我們教孩子的資源。
給孩子多講、多說
抓住機會、隨時隨地給孩子說話。例如:
1)對著孩子感興趣的人物或事物說話(告訴他「這是什麼」「這是誰」)
2)對著現實的情境(告訴他看見什麼,這里有什麼,正在發生什麼事)
3)對著成人及兒童正在進行的活動說話(告訴他在做什麼)
4)給兒童講小畫冊、卡片上的內容(告訴他這上面有什麼)
5)給兒童說兒歌、歌謠,使其對語言感興趣並記住部分內容。
日常語言的理解
如:把杯子去給媽媽拿來;
給爸爸送一塊糖;
去廁所把小手洗一洗;
把遙控器放到電視上去;
把衣服扔到洗衣服機裡面去。
指令可以逐漸變復雜。
2、表達性語言訓練
表達性語言,即為孩子可以正確說出符合當時情景的語言。
孩子的理解能力得到一步步的提高,最重要的外在表現就是功能性語言的表達,功能性語言大概分一下八種:
1)表達自我的需求
孩子的自我需求分為兩種,物質需求的精神需求。物質需求包括吃的、喝的、玩的、精神需求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如誇獎、擁抱、親吻等。我們的孩子一般能夠表達物質需求,而及那身需求卻很少。
2)表達自我的狀態
自我狀態包括內臟覺、皮膚覺、情緒覺等,如:飢餓、渴、疼、癢、尿、高興、傷心、生氣......此類語言的表達可在真實情景下教孩子表達,一般孩子學會就能正確使用。
3)使用一般的禮貌用語
孤獨症的孩子可以說很多禮貌用語,就是難以恰當的運用,總是一股腦把自己和別人的話全部說完。所以抽象的禮貌用語對他們來說像是無意義語言。只有當孩子具備深層次的社交能力時(能體驗交往帶的歡樂和喜悅),才能真正的理解、使用。
4)描述一般的事物
描述事物包括直觀性描述和內在性描述及擴展性描述。例如,西瓜是綠色的圓圓的水果(直觀性描述),西瓜是吃起來沙有甜的水果(內在性描述);西瓜是夏天經常吃的水果(擴展性描述)。孤獨症的孩子表達此類句式從簡帶的直觀性的描述開始,逐漸隨著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詞彙的積累過渡到內在性描述,擴展性描述。
5)對動詞的正確使用
這項表達訓練時要注意「一次多用」和「相似動作不同詞」。列入,打電話、打雨傘、推車、拉車。
6)回答社交性的問題
這一項是孤獨症孩子家庭訓練的重點,也是最有用的一想表達。內容包括孤獨症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對家庭的認識以及對周邊社區的認識和使用。問題例如,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了?爸爸是誰?家在哪住?去哪裡買東西?等等。
7)對不知道的事物回答不知道
做此項訓練要先了解孩子的基礎,讓孩子體驗動腦思考的過程,根據思考後的反應引導其表達「不知道」。
8)呼其名徵求他人的意見,尋求他人的幫助
此項表達訓練時需注意孩子是否有眼神接觸,是否等待他人應答。
以上是如何對自閉症孩子進行訓練語言,消除語言障礙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此有了一定的理解,也相信以上的介紹會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在生活中,我們要關注自閉症兒童,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2. 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訓練方法有哪些
自閉症的語言訓練很重要,因為一旦孩子出現自閉症往往語言方面有障礙,導致溝通上的障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進行語言訓練,那麼自閉症的語言訓練方法有哪些呢?請看下面的詳細介紹。
(一)不斷地對兒童說話:
對自閉症兒童說話,其效果不是立竿見影的,必須假以時日才會慢慢開花結果。
(二)對著兒童的視線說話:
跟自閉症兒童一起游戲、拿任何東西給他、請他做任何事、幫他做任何事時,要常常對他說簡單的話。首先叫他的名字「×××」,等他注意您在叫他時再對他說話。自閉症兒童常常視線不看人,有時不是不看,而是看的時間非常短暫。不注意您的時候對他說話是沒有效果的。但也不用著對較大的孩子,特地把臉靠過去,把他的森脊鉛頭轉過來向著他說話。只要在不太遠的地方,很自然的喊他的名字,配合當時的情境對他說話即可。
(三)選擇切合情境的話題:
眼前看得見、容易了解的自然話題為佳。尤其是以兒童感到關心或喜歡的事物做為話題,效果更好。不僅大人對兒童說話,希望兒童說的話,大人也可以先以兒童的口氣說給他聽,讓他知道這時候他應該怎幺說或回答才好。
(四)不必重復練習太多次:
父母為使兒童學會說話,同樣的話語叫兒童說五次、十次,有時反而使自閉症兒童拒絕說話。比對一般的兒童多說一、二次左右即可,同樣的事在同一個地方不要重復兩次以上。但碰到同樣的事情或同樣的情況發生時,要再重復的提醒。不必刻意教學,只要在適當的環境下,不斷地、自然地對他說話,讓兒童了解語言的意義,便可期待他逐漸會說出話來。
(五)不必矯正發音:
即使說不好,有表達意思的姿態即可,若刻意矯正發音,說不定反而會抹殺好不容易培養的說話動機。只要他肯說話,發音不正確的缺陷久而久之會改善過來。家長或大人只要自己提供正確的說話模板即可,但千萬不要學兒童說娃娃語。
(六)只發語頭或語尾音時怎麼辦:
這種時候也不必特地加以矯正,野大下次碰到這種場合時,大人實時發出二次左右的正確語音即可。即使只發語首或語尾音,也表示他有表達意思的動機,便要趕快給予鼓勵。
(七)模仿電視廣告:
這時家長或周圍的人會以為自閉症兒童語言能力不壞,若此好禁止他看電視,唱廣告歌,就可以學習說有用的話。事實上禁止他說廣告的話也沒有用,不如讓他繼續說伺機配合情境說些別的話題,提高其理解能力,以其慢慢說出有意義的話語。
(八)鸚鵡式語言如何處理:
這時,像廣告一樣,想矯正他也矯正不了,不如不刻意矯正,在日常生活中配合當時的情境,多製造對他說話的機會。
(九)有耐心的聽他說話:
自閉症兒童雖然表達能力差,但想說話時大人要有耐心地聽他說話。反復地問同樣的問題時,大人也要認真的回答。如此,對自閉症兒童說話時,他也比較願意以語言或非語言的姿勢、表情、手勢等方式來回答大人。
以上為大家介紹了九大自閉症的語言訓練方法,要想進行語言訓練就要不斷的與孩子溝通和說話,培養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才能讓自閉症的語言能力得到提高。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3. 如何給自閉症孩子做家庭干預
兒童孤獨症也稱為兒童自閉症,是一類起病於3歲前、與社會交往障礙或溝通障礙、局限性、刻板性、重復性的行為為主要特徵的心理發育障礙,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兒童自閉症的治療:
自閉症的治療:
1、現代康復治療
① 感統訓練
給予前庭、肌肉、關節、皮膚觸摸、視、聽、嗅等多種刺激,並與運動相結合,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指導下感覺到自己對軀體的控制,由原來焦慮的情緒變為愉快。
② 言語訓練
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提高聽覺和言語能力的活動。以鍛煉受訓練者對言語活動中的聽覺或視覺信號的分辨力和理解力,形成和發展其言語感受和表達能力。 ③ 認知訓練
系統結合被訓者的現狀及心理發展特點,主要對注意力、感知覺、記憶力、思維力、情緒能力、認知靈活性等6大認知能力進行訓練,幫助提升認知水平。
④ 注意力訓練
使用特定方式培養訓兒童集中注意力,既可提高其學習能力,亦可改善興趣與行為異常,提升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給予必要的觸覺引導,是吸引自閉症兒童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2、物理治療
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磁信號可以無衰減地透過顱骨而刺激到大腦神經。
腦循環治療儀——可以明顯調整大腦供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智力。
多參數生物反饋治療儀——是一種發展迅速且已經逐漸成為治療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主要方向。
磁場刺激治療儀YRD——直接作用在腦細胞和腦血管上,改善細胞活性,加速腦神經功能的恢復。
腦神經綜合修復治療儀——長期堅持治療有助於改善患兒認知功能障礙,提高自主能力和行為認知。
經絡生物靶向治療——促使神經遞質長期平衡分泌,從根本控制疾病逐步達到臨床效果。
4. 自閉症兒童教學方法
自閉症兒童教學方法,作為一個特殊教育的教師,如何教育自閉症的孩子,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吧!
自閉症兒童“你、我、他”的教學方法【1】
“你、我、他”人稱代詞對於正常孩子來說,可能只要花幾分鍾就能學會。
可是,就只這簡單的幾個詞語,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說,就是一個“噩夢”,不管自閉症兒童功能的高低,大多數孩子都不能完全掌握“你、我、他”這幾個人稱代詞的含義。
這也給自閉症孩子的生活帶了不少困擾。
教會孤獨症兒童正確使用你、我、他的稱謂,也成為大多數自閉症家長們的首要任務。
自閉症兒童“你、我、他”的教學方法
工具/原料
只需要孩子和兩個家長和電視機(播放孩子喜歡看的節目如巧虎)
方法/步驟
家長在訓練孩子人稱代詞“你,我,他”的時候,最好能有三個人,坐在一起討論一個孩子喜歡的話題,比如孩子喜歡看巧虎,家長可以用“你,我,他”來代替稱呼或名字。
如“我喜歡巧虎”,當講“我”時,拍著自己的胸脯說“我”,當輪到他時,把孩子的手放在他的胸脯上,同時提醒他說“我喜歡巧虎”。
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讓他用“我”來代替自己的名字,每當他需要用“我”時,就把手輕放在他的胸脯上,提醒他並給他時間(2或者3秒)等他說“我”,或者必要的時候給我孩子提示,但最後一定要孩子自己沒有幫助的情況下說我才算成功。
第一步成功後,同樣的方法,進入下一個階段。
繼續這個游戲,兩個人對話,寶寶喜歡什麼?讓孩子回答“我喜歡巧虎”,指著另一個人說:“他喜歡什麼”,引導孩子說“他喜歡巧虎”,引導孩子成功的說出“他”。
最後,也是同樣的方法,進行“你、我”之間的對話。
逐步引導孩子說“你、我、他”,並理解你、我、他的稱謂關系,但是,提醒家長們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忽視了,那就是每當孩子說正確了,千萬不要忘了適當地給孩子鼓勵和獎勵。
因為,有時候,適當的獎勵也會是孩子繼續游戲的動力。
自閉症兒童教育的方法是什麼【2】
自閉症兒童教育,由於自閉症的語言發展遲滯,導致其難於溝通與交流,但只要早發現,早干預,對其改善越有幫助。
我們先撇開自閉患兒的一些異常舉止不說,自閉症患兒同正常兒童一樣有學習能力發展上的不足,這些學習能力的不足,通常是阻礙他們學習的最大障礙,也是行為異常的症結所在。
那麼,自閉症兒童教育的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創造適合的學習環境
1.調整家庭成員心態
2.舒解家庭的壓力
一般家庭在得知孩子為自閉症或是自閉症傾向時,多會造成有形無形的壓力,通常焦慮。
緊張。
無助,甚至埋怨自己或家人,對問題的解決毫無意義,患兒的狀況不是父母所造成的,此時更重要的是正確調整心態,視之為不可避免的現實,更加團結起來一起合作幫助患兒,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3.創造適合患兒的學習環境
指導。
訓練自閉患兒時,要靈活地創造適合的學習情境,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其次,教學方法與技巧
自閉症兒童教育,自閉患兒在學習新的事物時,會抵觸正常學習方法,對新事物冷漠,當指導者方法不當時,容易讓患兒產生不適應的行為,包括發脾氣,無法表達情緒或拒絕時的自我傷害或傷害指導者,如果這些行為出現頻繁或強度很大,便會干擾他們的學習與訓練,效果也打了一個折扣,怎麼辦呢,自閉症兒童教育
1.利用患兒喜歡的視覺玩具或依賴的物品作為誘餌,以幫助患兒配合。
2.盡量將指導。
訓練項目分成若干個小部分,逐一學習。
3.指導者說話語氣要堅定,音亮大而慢,指示內容清楚。
簡單,不要讓他們同時完成兩個指令。
4.獎懲要分明,最好即時獎懲。
5.重疊式階梯型強化。
自閉症兒童教育,以下幾種對自閉症教育訓練時常用的方法:厭惡法。
擁抱法。
互動法。
游戲法。
行為法。
冷卻法等。
自閉症兒童不同於正常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及相應的溝通能力,因此在教材內容上的選擇及達到的要求都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常由易而難,由簡入繁,不斷重復,不斷強化,以幫助自閉症兒童提升學習能力。
在進行指導。
訓練時,指導者要了解:自閉症兒童教育
1.兒童能否聽,先撇開句意或指令的理解不談,兒童能否聽與否可從日常生活中獲知或到醫院進行聽力測評。
2.如果“聽”沒有問題,兒童發音與否就在於其構音能力的好壞,構音問題與大腦感覺動作功能的發展有關。
因為感覺動作功能操縱著發音器官,包括胸腔。
腹腔。
聲帶的運作,及下顎的輔助,舌。
頭。
牙齒。
嘴唇之間的配合。
因此,感覺動作的.訓練也是相當重要的,指導者在感覺動作訓練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和行為訓練,效果佳。
適用於自閉症兒童的結構教學法【3】
一、 學習環境與教材的編列:
學習環境上的布置和教材的編列對自閉症兒童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即使是學習環境中桌椅櫃子的擺置都可能會影響到兒童學習能力,和行為問題的產生。
由於自閉兒通常缺乏組織自己行為的能力,不知道這時段該去哪裡?做什麼?並且也由於他們在語言理解上的困難,對教師口語的命令通常無法了解。
因此,若能特別安排其學習的環境,讓他們能"一目瞭然",不需經過語言的傳達,而能了解自己在什麼時候應該到哪裡,做什麼,自然可以避免一些由語言障礙所產生的混淆,而父母也節省了精力,不必一再重復地提示或命令學生。
另外,對於一些特別容易受干擾的學生,學習環境上給予適當的隔離,是必要的。
在安排學生的學習環境及所預定使用教材上的編列,有幾點原則需要特別地留意:
1.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相同的"架構",對於那些較低功能,較無自製力的學生,父母或老師應該給予更多的架構(更多的"暗示",更多的"隔離"與限制)。
2. 學生上課或學習的地點最好不要設在鏡子或窗戶邊。
對於一些容易受干擾的兒童,盡可能運用窗簾或厚紙板來隔離外物的干擾,另外,假使家庭內的空間擺置問題無法解決,牆壁其實也是一項很好的隔離物,將學生的桌子面對牆壁,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擾。
另外,學習的地方最好要有櫃子或書架來存放學生所需使用的教材,讓學生方便拿到手。
3. 學習的地點最好能與其它地方有明顯的界限,讓學生很容易能分辨出來。
必要時,教師可以運用有顏色的膠帶,書櫃,甚至是桌椅的擺置來界定不同的區域。
另外,上課的地點最好也能固定,不要經常地變更。
4. 所使用的教材需要符合學生理解程度清楚地標示出來,有些教材僅供老師使用,而有些教材是供學生使用的,指定要學生使用的教材,最好也能放置在學生的課桌椅旁,讓學生容易拿到手。
另外,也需要有一特定的區域(比如櫃子、籃子,或是書包來讓學生放置他們完成的作業。
二、 課程時間表(Schele)
課程時間表也是自閉症學生所需要的"教室結構"之一。
由於自閉症學生語言理解上的障礙,連接性記憶能力的欠缺,及對時間概念的模糊,因此,一個清楚且前後一致的時間表,便可以幫助學生來了解一天中活動進行的順序和時間。
這樣的課程時間表可以減輕學生對未來的焦慮,並且幫助他順利地由一個活動轉移到另一個活動。
並且,若學生的學習意願不高,當他發現在課程表中,困難的活動後是個令人愉快的活動,他會比較有動機去完成這困難的活動。
課程時間表簡單地也可分為二種,第一種是所謂的"團體課程表"它說明了教室或機構里一般活動進行的時間,一般幼兒園活動時間為:
8:00-8:30自由活動時間,
8:30-9:00升旗,9:00-9:40上課(一),
9:40-10:00吃點心,
10:00-10:20戶外活動,
10:20-10:50上課(二),
10:50-11:00准備回家。
這樣的課程表最好是能貼在教室的某角落裡讓自閉症學生能清楚地看見,提醒他活動的時間,與活動進行的順序。
如果能夠的話,老師應該在早晨團體時間整個跟學生交待一次,在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了解文字上的意義,所以,老師或父母可以籍由圖畫或是實物來呈現出課程表的順序(附圖一)。
為了要讓學生知道在團體課程表裡,個別時間里個人應該做些什麼,另一種時間表稱為個人工作表也可運用來"架構"學生的學習,這種個人工作表最重要的也必須是能掌握"個別化"的原則,也就是需要針對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而設立,例如:是否適合年齡,是否難易適中,是否符合學生理解的能力及所接受的能力。
同樣的,對於那些不能了解文字的,顏色或圖片都可用來製造個人的工作表(附圖二)。
註:圖表上的口是讓學生每次做完一項活動後加以註明(打夠或星星),藉此讓學生了解此一活動已結束,並提醒下一活動是什麼,該到哪裡去。
註:圖的左方是學生的工作籃,籃上有清楚的標示(順序1,2,3,或內容),圖的右方是所謂的"個人工作表",表上也明顯地列出學生所需完成的作業順序,及完成這些作業後,他所能得到的增強物(拼圖、飛機或汽車),四種不同的工作表也視個人能力而定。
教師若能使用清楚而且一致的課程表將可使整個教室活動的進行更為順暢,而且也能避免在教學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組或計畫時間,也因此能節省一些時間,真正的來教導學生。
如此一來,學生也更容易發展出獨立工作及遵守規劃的能力。
在設計教室課程表時,教師需要考慮如下的問題:
1. 是否課程表的安排讓所有在教室里的老師清楚地知道在某個時段,他所應面對的學生和應負的責任?
2. 是否一天的課程表裡包含了個人獨立工作、團體,或是體能活動時間?是否德智體群四育並重?
3. 是否個人的工作表裡考慮了學生個別的需要,比如說給予的功課是否難易適中?較難的題目是否緊跟著是容易的題目?還有給予增強的頻率是否足以引起學習的動機?學生在活動與活動間是否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4. 是否團體課程表的安排幫助學生在活動與活動的進行中移轉順利?學生知道該到哪個角落?去做什麼?
5. 在一個活動結束至另一個活動進行間,是以怎樣的方式告訴學生?敲鍾?使用鈴鼓?或是口語命令?
6. 是否課程表呈現出來的方式(以文字,圖片或圖形),符合學生理解程度?換句話說,學生是否知道課程表上傳達的訊息?
三、教學方法 教學講解 教學方法也是學習的"架構"之一,由於自閉兒在接納性語言上的障礙,因此,想要成功地來教導自閉兒,老師或父母在教導時口語的表達及所使用的提示,都需要特別的注意。
"教學方法"簡單地可分為"教學的講解","教學的提示"及"強化物的使用"。
不管是在講解或是提示的使用,都可以以口語或非口語的型式呈現,而重要的原則是要能符合學生理解的程度。
教師或父母在講解功課或下達命令時,最好是言簡意骸,絕不要拉雜,盡量使用最少的語言,過多的語言會造成混淆,讓學生不知何以適從。
在講解之前,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能注意你,這並不是說非要學生的眼睛看著你不可,有些學生會以身體靠近、轉頭、或是停止進行某項活動來表示。
另外,口語的命令也應該經常伴隨著手勢來幫助學生了解。
除此之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一教師也應確認在完成作業後的行為後果(可得什麼增強物)是否清楚且有系統地告訴學生。
如上所提及,教學的講解也可以使用非口語的方式來達到。
譬如,養成一致的工作習慣,使用圖解((一)附圖)、文字((二)附圖)及利用情境等都是。
養成學生一致的工作習慣可以是由左而右,或是由上而下,固定來完成他的工作。
有一致工作的程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如何來開始或是結束一項工作,不需要經過口語的提示。
還有,在准備學生的作業時,只給他所需要的東西,不要有多餘的物品出現。
譬如,要他畫圖,只要准備圖紙和筆即可,若再多放剪刀,則容易引起學生混淆(以為是剪紙)。
另外,情境也是一項容易幫助學生理解的方式,把需要材料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幫助來了解工作的進行,並且遵從工作指示。
例如,若要學生清洗浴室,在浴室里放置清潔劑,馬桶清潔劑,或是菜瓜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應該做什麼,和應該使用那些東西。
運用圖解或是文字的說明(類似像食譜)也可以幫助學生在上課或是做作業時更有秩序,但是,老師也需特別注意,在給予學生這些視覺輔助時,最好是不要太過於復雜。
除此之外,學生個別的能力及工作技巧習慣也應該仔細地被評估,而且以此來做為訓練的依據。
教學的提示 有幾種不同的提方法可以用來幫助或提醒學生,第一種為"股體協助法",教師直接以手或身體來帶動兒童正確的行為。
第二種為"口語提示法",教師或父母直接以口語來下達命令;第三種為"視覺提示",如上所提的課程表,個人工作表圖解等都是。
另外,手勢和示範(親自做一遍給學生看)也是提示的一種。
提示的給予必須是清楚,有系統地呈現在教學中,而且最好是在學生犯錯前就給予,不要等學生做錯了再給予提示,這樣可以避免失敗,讓學生有成就的動機。
另外,在給予學生提示的時候,需要考慮是否提示的給予恰當(沒有過與不及)。
太多與不及的提示都會阻礙學生真正的學習。
強化物的給予 由於缺乏"社交相互性"(Sorial Relatedness)的概念,自閉兒通常無法從老師或父母的贊美或期望中得到學習的動機。
因此,為了要使"強化物"變成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除了需要去發現什麼東西是能真正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外,在使用"強化物上"也需要是有系統的,並且是前後一致。
另外,在使用"強化物"所應出現的頻率及種類應在活動進行前就設計好。
並且"強化物"的出現需緊跟在學生所達成的行為目標後。
對於"強化物"是否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從評估學生學習的進展和興趣來做決定。
以下的一些問題可以"提示"老師如何"有效"地來架構他的"教學方法"。
教學講解
一、 在命令給予之前,學生是否注意老師?
二、 口語的說明使用是否符合學生了解的程度?而且當學生有困難時,老師是否以手勢配合口語來幫助學生了解?
三、 是否給予學生足夠的訊息,讓他盡可能獨立地完成他的作業?
四、 是否學習環境和教材的編列幫助學生了解老師的命令?是否教材的
呈現以一定的順序?
教學的提示
一、 學生是否給予他在完成某項工作中足夠的幫助?
二、 是否針對學生學習的方式和程度,給予合適的提示?
三、 是否提示的給予是在學生做錯之前?是否學習的情境被特別的安排過所以學生並沒有得到不必要的提示!
強化物的使用
一、 是否針對學生行為的對或錯,給予明確的回饋?
二、 是否"強化物"和行為的後果明確地讓學習知道?是否強化物的給予緊跟在目標行為之後?
三、 強化物出現的頻率是否足夠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而強化物的選擇是否符合了學生了解的程度和學習的動機? 由於自閉症兒童先天上接受訊息的障礙。
為要有效地教導這些學生,老師或父母需要"架構"學習的情境,時間、及教學方法。
5. 怎麼訓練自閉症兒童的主動語言
自閉症兒童的言語障礙可以大體分為發音障礙、言語理解障礙、言語表達障礙三種。自閉症兒童的言語訓練方法有語言康復操、社會情境訓練、家庭訓練等。
發音障礙主要分為無語音和發音異常兩種情況。言語理解障礙的具體分類較多,有的自閉症兒童是完全無法理解他人言語,有的是難以理解抽象問題,有的是思維缺乏邏輯等。
自閉症兒童的言語障礙還表現為難以理解社會生活里的說話規則,難以分清銀返你、我、他的正確用法,很少使用第三人稱等。言語表達障礙主要變現為交流意圖低,極少用語言表達自己,即使表達也常存在「詞不達意」,「學悔搏伍舌式話語」等問題。
教患兒做語言康復操可以使患兒的發音器官得到有效訓練,有利於患兒發音障礙的恢復。讓患者適量參與到社會模擬情境中、在家庭中為患兒創造良好的言語環境,可以很好地訓練患兒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因為不同患兒的患病情況不同,在幫助患兒康復的過程中,一定要靈活選擇訓練方式,注意遵循個體化治療原則。在自碧或閉症兒童的治療過程中,一定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與理解,一定要堅持治療、遵醫囑治療。
6. 孩子是自閉症,家長在家可以進行哪些訓練
由於家長們不是專業人士,因此在家訓練可從以下幾點展開,但是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家庭訓練應掌握的原則
(1)恰如其分地估計孩子的能力,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寧肯開始訂的起點稍低一點。
(2)永遠對孩子抱有希望,不管他的能力有多差,開始訓練的起點有多麼低。
(3)學習活動內容要豐富,安排要恰當,一般在精力集中的時候安排認知及語言內容;精細活動則安排在後半段或者插在認知及語言項目的中間,大運動則安排在上午及下午的開始或者晚上。每天晚上要安排親子活動。每天安排外出活動,調節緊張的學習氣氛,為孩子增加認識周圍世界的機會。
(4)學習任何一個項目都要多重復,尤其是精細的動作和粗大動作,要有一定量的要求。
(5)重視生活自理訓練的項目,這對他將來自立很重要。
(6)教學內容既要注意實用性,也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
(7)教育訓練必須堅持長久,不能任意中斷訓練。
2.創設適宜的家庭訓練環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環境就是家裡的生活空間。在不同的教學目標下,家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作為教學的環境。如果教學目標是穿衣服,那麼房間、浴室就是自然的教學地點;如果教學目標是幫助媽媽完成一件事,那麼客廳、陽台、房間或廚房等也應是自然的學習環境。語言訓練的教學環節更應該是家裡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做什麼就教孩子說什麼,進行有些項目的教學,則必須有一個固定的場所。
(1)為孩子安排一個專門學習的小房間,如果沒有條件可隔出一塊靠牆角的地方或者在客廳的茶幾上或者廚房的餐桌上教也可以。
(2)准備好學習的用具:小椅子、小桌子、幾個塑料小筐、小夾子無數個(用來卡片或做精細練慣用),各類卡片(人物、動物、蔬菜、水果、交通工具……),彩色筆、鉛筆、白紙、各種小玩具……
(3)除課表外牆上盡量不貼任何東西,在孩子座位後放置一鍾表
(4)孩子學習時要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應避免大聲喧嘩,如把電視機聲音放得很大。
(5)學習空間裡布置一個孩子玩耍的角落,擺放孩子喜歡的小型玩具以備課間休息時用,孩子要背對這些玩具坐,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6)訓練室以外的其他房屋的牆壁,貼上與孩子當前學習有關的圖片或掛上一兩幅掛圖,以備孩子隨時去指認
(7)有計劃地在家中的常用用品、用具上貼上文字(不要太多,一個階段2、3個)可隨時教孩子認字。
(8)大廳內可放置一輛童車、一個大球和其他大一點的玩具,以便孩子課余時自由玩耍。
(9)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上完課要幫助大人收拾教具,並放回原處擺放整齊。
(10)上下課要有信號。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或什麼樣的訊號是坐下來上課或者可以出去玩、吃點心。生活、教育訓練應有規律,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3、具體的組織方法
上課與下課遵守的總原則是:愉快地開始與愉快地結束;准時、有規律,正好利用他們刻板的特點,幫他們建立生活規律。
1.上課
(1)通常「坐下來」是訓練的第一步:①可在日常生活中練「坐下吃東西」、「坐下來等一會」。發出指令「坐下」後,要等孩子真的坐好了才給他東西吃。②選能坐得長久的訓練項目(插雪花片、分揀豆子)進行練習。③能力強的孩子可通過練習畫畫,練習書法來培養他能「坐下來」的習慣。
(2)用有趣的信號宣布上課:①放一段孩子喜歡的音樂。②拉著手唱著歌走向訓練室。③敲擊孩子喜歡的樂器。當孩子來到訓練室,坐在椅子上時,教者要告訴他: 「上完課還可以聽音樂,敲擊樂器……」
(3)在教者與孩子的互動活動和愉快的情緒中開始上課:①一起玩兒一件好玩的玩具。②相互擊掌。③相互指一下五官。④給孩子玩一下教具,收回來再上課。
(4)從最容易的項目開始,或從復習舊的內容開始,使孩子一下子就能成功,並得到鼓勵。(5)訓練剛開始的時候,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一定要上滿一節課(20分鍾或30分鍾)上了幾分鍾就可以離開課桌玩一下(如給他一個小玩具)。
(6)對孩子難以完成的內容,不要老去重復,可換成一項容易完成的任務給他。
(7)切忌催促孩子「快點」,要給他思考的時間,必要時可輔助他完成。
(8)上課的語言要簡潔,除了發指令就是獎勵的話語,確保教者的話都是有用的。
2.下課
(1)象徵性的下課。在訓練之初,上幾分鍾課就宣布「下課」,使孩子不感覺上課是種負擔。
(2)在孩子表現最好的時候下課,讓孩子能悟出:「好好學習就可以下課」,切忌在他表現好時加長課時。別忘了對孩子說:「你今天上課的做得好!」一定要點出具體好在哪裡,千萬不要籠統的說好。
(3)讓孩子在最開心的時候下課。可以因為課題完成得好,得到獎勵很開心;也可以是教者與孩子在課快結束時的互動而開心。
(4)最忌諱鬧著下課,當孩子出現了抗拒情緒時要及時調整,或降低課題的難度或減少課題的數量,然後告訴孩子:「做完XX就下課。」完成任務後立即獎勵他,讓孩子明白:「哭鬧是不能下課的。」
4、在家庭訓練中還可以科學地應用下列方法
1)消退。對於以「獲得」
(物品、注意)和「逃避/防止」(做事、去某個環境)為目的的種種問題行為(比如發脾氣等),採取「消退法」是首選。對孩子的這些行為要故意不理睬,而且要能堅持住原則並能持之以恆,同時對孩子好的表現要大力表揚。經過一個階段,孩子的問題行為可以逐漸減少。
2)懲罰。有些問題行為必須立即消除,比如咬人、嚴重破壞東西、嚴重自傷等,這時採取一定的懲罰手段就顯得很有必要。咬人和嚴重毀壞東西的行為發生後,除了嚴厲譴責:「這樣不對」之外,要立即把孩子送去隔離。對於嚴重自傷的行為要採取限制身體的措施,可立刻抱住他的身體等。
3)轉移。對於一些具有「自我娛樂/自我滿足」或「釋放/舒緩」功能的自我刺激行為(如搖手、念念有詞等,還有一些固執、重復行為),要找一個替代行為讓他學習,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同時,要注意為其建立有效的社會行為,多教他做互動活動和游戲。比如幫成人做事,一塊兒玩拼圖游戲或球類游戲。
4)阻斷。即把行為的刺激源切斷。比如,處理孩子摔東西、撕東西的行為;首先通過改變環境來減少不良行為,如把貴重的、易碎的東西放到兒童拿不到的地方;把能撕的東西(如報紙、書籍)收藏起來。引導兒童對生活中實用的、正常的活動感興趣,是解決孤獨症兒童破壞行為、自我刺激行為的最佳辦法。
5)系統脫敏。指孤獨症患者在安逸而放鬆的心境下逐漸地接近所懼怕的事物,或是逐漸提高恐懼的有關刺激強度,使懼怕事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比如,處理孤獨症兒童懼怕到人多的餐館就餐的行為,就可以為他安排這樣一個程序。
以上的內容也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具體的教育教學計劃還要根據孩子的能力才能給出。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只有對症下葯孩子才能進步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