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語應該要怎麼學才能學好
學習漢字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想要學好漢語還得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漢語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漢語的學習方法
1、大聲朗讀。告訴孩子學習漢語拼音,重要的是看老師弊數的嘴形,大聲地跟著讀。每天在家跟著錄音機的漢語拼音磁帶(學校沒有統一訂購的話,新華書店有配套磁帶購買),並且用手指著該拼音朗讀。
如果家長讀拼音也不準確,還可以讓孩子跟著錄音帶朗讀,並採用復讀機用對比的方式檢查是否讀准確了。
2、不管是記不住還是讀不準的拼音,家長均可以採取過關斬將的形式幫助他。也就是讓他讀所有的拼音,把不會的拼音寫在小卡片上,每天拿出5分鍾,分早中晚三次,反復循環讀這些不會的拼音。把立刻讀出來的拼音,放在一邊,這樣慢慢就都會讀了。我不贊成次次都是把所有的拼音讀一遍,這樣效率不高,孩子沒興趣。你還可以在閑暇時間,隨時問孩子不熟悉的拼音怎麼寫,怎麼讀,可以用手指互相寫在手心上哦,就像玩游戲,還可以增進你們的感情呢。
當然,掌握了聲母和韻母後,拼讀也是很重要,老師會教方法的。對於不會拼讀的一些音節,家長仍然可以採取過關斬將的形式幫助他。還可以用孩子認識的漢字讀音來記憶拼音的讀音。
雙拼音節: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
三拼音節:聲輕介快韻母響,三音連讀很順當。
3、手指操練法
手指操練法簡單易學,在手指活動中記住字母的形狀。
如:左手拇指和食指一彎就成o。松開一點就是c,再加上右手食指和拇指就成g,兩個食指交叉就是x,c中加右手食指就是e,等等。可以同座配合,一個做手型,一個發音,玩得愉快,練得高興,這樣做,同學們既動眼、動口、動腦、動手,又發展了口語交滑拿際的能力。
4.游戲法
可把有趣的游戲同拼音學習結合起來,如“釣魚”游戲:拼音卡片別一個回形針;另外做幾個釣魚竿,用小磁鐵石作魚鉤系在線的下端,把卡片當魚撒在桌上,請幾個同學上來,老師或家長報一個音節,學生就釣那個音節,看誰先釣上來。還有像“找朋友”、“猜謎語”等游戲,都是小朋友喜聞樂見的。
5、兒歌誦讀法
把讀兒歌和學拼音結合起來,例如:“聽廣播bbb,爬山坡ppp,兩個門洞mmm,一根拐棍 fff。左下半圓ddd,租讓首魚兒躍起ttt,一個門洞nnn,一根小棍lll。 小鴿子ggg,小蝌蚪kkk,一把椅子hhh,一隻母雞jjj。7個氣球qqq,切西瓜xxx,像個2字zzz,小刺猥ccc。小蠶吐絲sss,織毛衣 zhzhzh,吃東西chchch。 石獅子shshsh,一輪紅日rrr,一個樹杈yyy,一隻烏鴉www。 ” “雙門‘m’,單門‘n’”“拐棍‘f’,傘把‘t’。一根小棍‘l l l'”
6、辨析法。
如:bd、pq、ft、nh、mn,這些字母形體易混,用動作演示、譜曲唱歌的方法,幫助兒童牢固地掌握好易混聲母的讀音和形體。如區分bd、pq時,可讓兒童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出b字母的形體,再伸出右拳演示出d字母的形體,然後讓學生將兩拳相對後向下翻便演示出pq字母的形體。邊演示邊教學生說:“左拳b來右拳d,兩拳相對念bd,左豎朝上就念b,右豎朝上就念d。左下p來右下q,兩拳相對念pq;左豎朝下就念p,右豎朝下就念q。”一次復習“b、p、d、q”時,我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簡單的動作來演示這四個字母的樣子?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後,有學生跑上來在講台前雙腳並攏站定,左手叉腰,右手上舉,學生們一下子叫出來“是b”,隨之調換手變成了“d”,左手叉腰右手放下則成了“p”,反之成了“q”。
小學漢語拼音學習方法
一、概念:
1、聲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單韻母:a o e i u ü
復韻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ang eng ing ong
3、二拼音節:由一個聲母和一個韻母組成。例如:pu 。
4、三拼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中間一個介母組成。例如hua juan。
二、拼讀方法:
1、二拼音節拼讀: 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
2、三拼音節拼讀: 聲輕介快韻母響,三音相連很順當。
三、書寫方法:
1、筆順: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i j 先寫下面,第二筆是點
d q 先寫左半圓,再寫豎
k 三筆寫成,第二筆“左斜”,第三筆“右斜”
2、占格:
半圓、小彎豎要充滿格,例如:m n u ü 等。
豎、大豎彎、大彎豎或踩地不頂天,或頂天不踩地,例如:b p f d t l g k h q j 等。
四、拼讀的問題:
1、韻母在拼讀時聲調讀得不正確,如pú,在拼的時候拼“pū”卻拼出“pú”
2、聲母“n”和“l”, “k”和“h” 讀音讀不清楚,影響拼讀正確
3、聲母“b、d、p、q”易混。
五、指導孩子拼讀的建議:
1、最好的方法是多讀多練,讓孩子大聲地朗讀、拼讀。
2、分解難度,逐步突破。
(1)6個單韻母,熟練讀出帶聲調的單韻母;尤其二聲和三聲易混淆,要重點練習。書寫時,二聲和四聲容易寫反,要加強訓練。
(2)單韻母和聲母拼讀,區別易混的聲母,熟練地拼讀由一個聲母和一個韻母組成的二拼音節,由聲、介和韻母組成的三拼音節。
(3)學復韻母,進行聲母和復韻母的拼讀。復韻母難度更大,孩子們更容易混淆。
3、大部分孩子的拼讀有一些進步,可以拼出來但速度比較慢,只要多多練習會有進步。
4、個別孩子讀二聲和三聲有困難,可以拼讀時組個詞,例如:pú,僕人,幫孩子讀准音節。
拼音的學習對孩子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一定多鼓勵孩子,和孩子一邊做游戲一邊練習,別失去興趣。按老師的建議每天做拼讀訓練,每周要熟練地掌握該掌握的難點,為後續的學習做准備,否則一個困難會變成更多的困難,最終孩子的學習會困難重重。
漢語拼音的有效方法
1、圖像化的拼音更鮮活
充分利用課文中配有的插圖,教學時可以把新授的拼音與相對應的圖結合起來。
比如在教學聲母“g k h”時,可以借鑒課文的插圖,一邊畫水草一邊講解,“小河裡長著綠油油的水草,那是蟒鮮們捉迷藏的好地方呢你們看,兩只小蛾抖游過來了……”邊說邊在水草右邊添畫上兩只蟒鮮。然後,用醒目的顏色將簡筆畫勾勒出一個大大的“k”。此時,“k”顯然已經不再是個生硬的字母了,它已經和圖像、故事整合成了一個鮮活的整體。
在課本教具不足的情況下,還可以自製一點顏色鮮艷的圖卡。如教學聲母“w”時,可自製一幅“烏鴉和樹枝圖”,在指導學生看圖的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想:烏鴉站在什麼地方?這個樹枝像什麼?在想像、比較中,加深對聲母“w”的記憶。指導發音時,叫學生讀准“烏鴉”這個詞的音,然後要求把這個“烏”的音發得輕短些,就是聲母“w”的音。邊發音邊講解“w”的寫法,再結合自製圖上的“樹枝”——由兩個小樹枝組成烏鴉站著的樹枝,邊講邊指導書寫。充分利用圖畫,直觀地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拼音字母。
2、便於記誦的“歌訣”
“歌訣”便於記誦,用“歌訣法”教漢語拼音可以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識記字母編歌訣
人教版小語教材中的拼音字母部分的圖畫既提示了字母的音,又提示了字母的形,生動形象。教學中可以藉助這些圖畫編歌訣幫助識記字母。
例如,教學“a”時,可編歌訣: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aaa;教學“o”'時,可編歌訣:公雞一叫ooo,畫個圓圈就是o;教學“e”時,可編歌訣:清清池塘一隻鵝,水中倒影eee;教學“ai”時,可編歌訣:a和i是姐弟,他們緊緊挨一起。
猜你喜歡:
1. 推廣普通話的勵志演講稿
2. 學校推廣普通話倡議書範文
3. 中文系自薦信範文3篇
4. 大學生普通話演講稿4篇
5. 學好普通話演講稿
❷ 怎麼在家教孩子學拼音
在家教孩子學拼音用實物幫助法、學動物鳴叫法、觀圖法、卡片法。
1、實物幫助法
由於孩子對形象的事物比較敏感,所以藉助實物來記憶是個很不錯的方法。比如學習聲母時,「f」和「t」可以聯系起來記憶,把他們看作一根彎頭拐杖。當使用這根拐杖時,即可表示「f」;當這根拐杖不使用掛起來時,可以表示為「t」。
所以記住拐杖這一個形象,就能幫助孩子記住「f」和「t」這兩個有相似點的字母。
注意事項
1、讀音要到位
孩子在學習發音的時候需要學唱發音標準的兒歌來正音,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孩子的讀音能得到糾正,還能讓他們理解聲母、單韻母和復韻母的發音方法。
孩子在掌握了發音之後,語速往往會加快,從而忽視了規范的發音,家長需多多注意,發現孩子出現了這個問題要及時糾正。
2、讀寫結合
識記時,讀寫結合是最有效的方法,缺任一方面效果將大打折扣。家長可以讓孩子動動筆頭,書寫學過的拼音字母。
但需要注意的是,書寫的量不求多,重要的是讓孩子識記的時候讀寫結合。孩子在練習書寫時建議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建議在標準的三線四格內書寫,還應注意孩子的書寫是否規范,書寫姿勢是否正確。
❸ 幼兒學漢字的方法有哪些
【 #嬰幼兒# 導語】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日常用字,學會漢字是學會與人交流的基礎。 !
教寶寶學漢字的好方法
1、創造識字環境
環境對於孩子認識字是第一重要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書面文字:電視里的廣告文字、食品包裝袋上的彩色文字、快餐店的店招、路邊的路牌……這些,都構成了孩子識字現成而良好的環境。
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看到什麼就讓孩子學什麼,如看到來來往往的汽車就學「車」(汽車、火車、卡車、警車……);看到樹就學「樹」(楊樹、柳樹、松樹、大樹……)。這樣,一方面可以利用這些漢字的環境效應,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加深對漢字的理解;一方面,還能培養孩子愛觀察、愛提問的好習慣。
此外,爸媽也可以自己在創造出適合孩子認字的環境,如在冰箱上、電視上貼上寫著「冰箱」、「電視」這些漢語和拼音的紙片等。這些有意識的動作會讓孩子對每天接觸到的東西產生字面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印象。
2、利用圖畫識字
不放過每一個給孩子讀故事書、看圖畫書的機會。爸爸媽媽可以邊點著書邊給孩子念;也可以把圖畫上、書本上的故事情節講給孩子聽,同時出示字卡,讓他們在理解情節的同時記住漢字。
有時,也可以採取先背書後認字的方法。先給孩子反復說他喜歡聽的故事,直到孩子能夠獨立復述出來。這時再一起來看書,對號入座,找到字音所對應的字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文字的順裂譽乎序,手指指准那個字,眼睛就要看那個字,並且此時孩子的肆悉注意力一定要集中。
3、利用動作方法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做動作來讓孩子認識字,比如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就可以拿出寫著「穿」字的卡片,然後做「穿」的動作,並讓孩子也來做做「穿」的動作,達到讓孩子既動手又動腦的效果。
4、兒歌學漢字法
朗朗上口的兒歌、詩歌,是孩子喜歡並容易接受的。爸爸媽媽可以先教孩子念兒歌,讓孩子把他喜歡的兒歌背出來,再慢慢地一個一個把兒歌里的漢字教給寶寶。
5、利用找朋友法
這是個利用認識的字來認識字的辦法,適合於已經認識不少漢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認識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許就能很容易讀出來了。在此基礎上,爸爸媽媽接著讓他理解「清」是什麼意思,是用在哪裡的等等,就比較容易了。
家長對孩子學漢字的一些認識誤區
1、認為「孩子太小不容易認字」
0-6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兒童學習的時期,大腦的重量相當於成人的80%,這個階段孩子記憶力驚人,需要大量的接受各種信息,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識字不是負擔,而是生理需要。反之,錯過了大腦發育的時期,同樣內容則要多花6至7倍的時間。而且大腦的發育一旦完成,形象記憶的效率就非常低下,識字就會慢的多。
2、孩子沒必要早識字
識字是左右腦開發,能夠有效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在大腦容量基本生長發育完成後,有效促進大腦細胞間的網路鏈接能夠讓孩子變的更聰明,而學習漢字能夠同時調動左右腦的開發,刺激腦細胞網路進行各種鏈接,從而提高孩子的智商。另外,早識字、識字多可以提前閱讀,閱讀能帶來更多的知識、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能促使孩子智力、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培養孩子的興趣也非常有幫助。
3、「死記硬背不能達成學習效果」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巨大的記憶潛能正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徵,背誦記憶是兒童最自然的學習方式,錯過這一時期就會錯過人生的記憶期。
4、不希望讓識字成為孩子的負擔
一些高素質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一個快樂童年,不希望過多的學習和要求成為孩子的負擔。但問題是,孩子的成長有著自身的規律,有些事情必須在一定的階段完成,否則就再也沒有機會。在孩子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要給與孩子足夠的信息,要教會他們基本的技能和工具,這樣虛殲才會讓孩子在以後的成長中更輕松、更聰明、更強大。
寶寶學識字的年齡
觀點一:教孩子識字越早越好
社會學家、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認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徵性符號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幼年時就已經顯露。」而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具備了便於讓幼兒學習的先決條件。同時,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越早開始識字,將來智力水平越高。
持此觀點的家長往往在孩子兩歲左右,甚至在孩子一歲前就開始對其進行識字教育,包括買幼兒圖書在睡前給孩子講解,將識字卡片貼在家中的物品上隨時復習,看電視、逛街時也抓住一切機會教寶寶認廣告、招牌上的文字。
因「早起步」而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60分(超清華錄取線7分)的15歲廣東男孩李詩雨,1歲3個月就會認數字,1歲7個月會認漢字,兩歲識字超過2000個。李詩雨的父母認為,早期教育為他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6歲的丁丁卻沒有這么幸運。丁丁從小就喜歡看天氣預報,每當城市的名字出現在屏幕上時,爸爸媽媽就念給他聽。沒想到他就這樣開始識字,而且學會了看地圖,普通話也說得特別標准。如今,丁丁已經能讀報紙了,而且對自然科學知識也很感興趣。但是,看書、看電視過多,導致丁丁兩眼都有近視,已經戴上了眼鏡,並伴隨斜視。
醫生指出,孩子從小長期做精細視覺活動,雖然從中學到不少東西,使腦部潛能得到發揮,卻直接損傷了孩子的視力。醫生希望家長能夠吸取這對父母的教訓,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
此外,專家提醒,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識字時採用簡單的抄、默等方法,機械地死記硬背,這種方法效果很差,並且損害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厭學情緒,扼殺了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揮。
觀點二:識字是上學以後的事
與主張「早起步」的家長不同,也有家長認為,識字對學齡前兒童來說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兒階段不應當進行識字教育,識字應是小學教育的任務。教育家盧梭就認為幼兒過早識字毫無意義。
的確,晚識字不見得一定會影響智力的發展。據記載,清朝的戴震9歲時才會說話,10歲時才入私塾讀書,而後來他卻成為集哲學家、數學家、訓詁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為一身的學者;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教授在7歲之前也不識字,而他不到30歲就成為博士生導師。這說明,識字早晚和以後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顯示:3歲前沒有開始識字的幼兒容易患語言「小兒麻痹症」,以致進入小學後閱讀困難,適應能力差,影響智力發育,造成終生障礙。0到6歲大腦處於記憶能力階段,是識字的關鍵期。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在「天才發生學」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歲開始閱讀的經歷。由此看來,學齡前兒童的識字教育還是有必要的。
專家看法:順應規律結合實際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奠定,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在這之後教育還要繼續進行,人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而精心培育的花朵在5歲以前就已綻蕾。」幼兒能不能識字,取決於幼兒是否具備了學習漢字的心理機制,也取決於成人所採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兒的學習規律。
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有機聯系的符號刺激物,幼兒學習漢字有利於右腦開發,而右腦的開發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0到6歲學會2500個字,能提高幼兒自主閱讀的能力。同時,3至6歲的幼兒正處於興趣廣泛、精力旺盛的年齡,而閱讀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聰明好學,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僅要順應兒童學習的規律,更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多觀察、多了解,培養孩子對識字、對學習的興趣——興趣,才是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