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孩子常見問題行為有哪些
常見問題行為一、注意力差,容易分心,難以完成任務,在幼兒園坐不住,來回走動,正常兒童的注意維持時間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延長的,一個即將入小學讀書的兒童,有目的的注意時間應該達到15分鍾左右。
一些父母比較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尚小,長大了自然會好,對孩子缺乏適當的行為約束,由此造成人為的注意問題。這一行為問題將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效率,學習成績也差,還會破壞課堂紀律。
常見問題行為二、偏食挑食,吃飯慢,不肯吃硬食物該現象往往由於父母的溺愛和縱容,以及缺乏科學的喂養方式所致。
短期內可引起兒童營養不均衡、體重較輕或營養不良,長期可因營養問題而導致影響身高、生長遲緩、貧血或微量元素鋅的缺乏,此外,因長期咀嚼不良,還可造成口腔運動功能問題。
常見問題行為三、明顯多動,幼兒園裡面的兒童的多動現象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不是等到多動的兒童進入小學引起了學習困難或學校適應不良時,才被動地進行診斷和治理。
常見問題行為四、過分依戀,纏人這是一種膽怯和退縮的行為,這些兒童在幼兒園裡面遇到困難容易放棄,適應性比較差,不容易展示自己的能力,生中,會感到害怕或不安全,常會出現與親人分離的焦慮,在家裡,卻像一個小霸王。
常見問題行為五、孤僻,難與同伴交往大約在3歲時,兒童開始與同伴交往,這是一種社會能力,這種能力在今天的社會中尤為重要。
有些幼兒園裡面的兒童不能和同伴做游戲或玩樂,在幼兒園里獨自一人進進出出,旁若無人,即使暫時加入集體游戲,不一會兒便和同伴發生爭斗,大呼小叫,不得安寧,這些兒童不願與人交往,若不及時糾正,會出現交流或社會適應障礙。
⑵ 幼兒問題行為可以分為哪些類型
幼兒問題行為可以有發展性問題,情緒方面問題,性格方面問題,學習與智力方面問題活動過洞問題,神經性方面的問題,社會及品德方面的問題,以及習慣性問題
⑶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有哪些
學前兒童的教育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點,這需要家長更加上心,雖然沒有專業的教師教導,但是家長也可以學習一些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並對症解決,相信通過家長的幫助,學前兒童可以得到幫助和教育,接下來小編就來介紹一下。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
1、語言發育異常
若孩子到了3歲仍不會講話,或詞彙特別少,用詞混亂錯誤等,則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獨症、耳聾、特殊性語言發育遲緩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
3—6歲兒童還有吃手指現象,也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引起的,如缺乏母愛、不被人關注、受到挫折失敗、恐懼不安或寂寞無聊等。
3、口吃也叫結巴
孩子口吃時可能還伴有擠眉弄眼、歪脖子、搖頭、揮臂跺腳和呼吸急促等表現。主要由遺傳因素、腦損害、受驚嚇、過度緊張、父母關系緊張、突然變換環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動
有些孩子出現不自主的眨眼、聳肩、抽動鼻子、搖頭、皺眉等習慣性行為,稱作兒童抽動症,多見於男孩。造成的原因有過分緊張,也可能是因為眼角膜炎、氣管炎、脖子扭傷、落枕等未能及時治癒而導致。
怎麼教育學前兒童
一、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
二、「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三、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對人有禮貌,教他們怎樣待人接物。
看了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那麼家長可以針對性地關注這幾個方面來解決孩子目前有的問題,平時也要從正確的方向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全方面發展的孩子,同時也要關注好孩子的身心健康。
⑷ 學前兒童中較為常見的問題行為主要有哪些
攻擊是幼兒中一種比較常見的不良行為。
具有不良行為的幼兒往往不積極參與活動,並且在活動中很難集中精力,從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難發展。由於在交往中常常有攻擊性行為,和其他幼兒關系處理不好,常會受到別人的排擠。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為准則」,「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兒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當今幼兒教育中一項嚴峻的課題。通過研究與實踐,對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教育對策總結如下: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剖析:
(一)幼兒受某些生理特徵的影響 研究表明,幼兒的某些生理特徵(如荷爾蒙的分泌、外貌特徵、體質、氣質等)對攻擊性行為的表現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那種天生愛哭鬧、愛發急的「難帶型」嬰兒,長大後較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但是,生理特徵只是影響因素的一部分,是與社會環境、教育因素綜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須通過環境、教育等因素才能體現其影響。(二)家庭環境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1.家長過分溺愛幼兒。如今都是一個孩子,甚者有的是六個大人一個孩子,因此,視孩子為掌上明珠,關愛過度、疼愛有加,對孩子百依百順,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從不控制孩子的行為,讓其為所欲為,以致養成孩子獨占、獨霸的習慣。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調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帶大,作為隔輩兒人,他們更加寵愛孫兒,甚至「遮醜護短」,「隔輩親」演變成了「隔輩溺」,導致了孫輩的自私、任性、懶惰、驕橫等不良行為。2.家長過分要求幼兒。如今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氣極高。因此在許多方面過分限制和束縛幼兒。例如,回家就看書、學習,不得隨便說話、幹事等,這也不許玩,那也不許動、走路不能跑、說話不能笑,假日參加各種興趣班兒,很少讓幼兒與外界接觸、交流,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加之他們嚴厲呵斥的表情,幼兒根本沒有分辨的機會,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其心理受到限制,並產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兒園,他們就會像放飛的小鳥,卻因太過自由便會以攻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社會交流。3.家長過分放任幼兒。這類家長只是把孩子看作是傳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發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對孩子不關心、不重視。對孩子的任何行為不分時間、場所、性質,都不加控制,而是讓孩子為所欲為。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表現的很鬆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規、隨意的攻擊別人,與老師頂撞等。
(三)社會環境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調查表明,幼兒的攻擊是一種習得的社會行為,影響幼兒攻擊性發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極的事件:包括身體攻擊、言語威脅、物品的剝奪等;情境誘因:幼兒有時會受外在誘因的驅動(玩具、同伴中的領導地位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發生攻擊;榜樣的示範。幼兒模仿力較強,在各種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行為的後果,間接的習得了攻擊性行為,或通過直接學習,即幼兒實際參與的打架、爭搶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兒本來很規矩,從不打人,由於他的好朋友是班裡的調皮頭,沒事就打別人幾下,他無形中就學會了,當別人碰了他插的汽車時,他便抬手打了那個小朋友。幼兒行為的保持取決於對行為後果的強化。幼兒攻擊行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當的懲罰。恰當的懲罰通常會導致幼兒對攻擊行為的內疚和焦慮,從而有助於抑制其攻擊行為的發生。但是,不恰當的懲罰不但達不到這一效果,反而會增加幼兒攻擊的消極作用。例如老師對幼兒形成的攻擊行為的深層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問題性的「病因」,即未能「對症下葯」,最終難以消除病根。再者與老師繁忙的業務和本身的師德有一定關系,繁忙工作後往往使老師產生消極的情緒,「不良行為」幼兒便容易成為「發泄」對象,不管情況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評孩子以求得暫時的平靜,但過後這些幼兒還依然如故。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育對策一、 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並注重成人的榜樣作用首先,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日常中多閱讀有關書籍,認真學習,深刻領悟,根據自己班幼兒發生的不良行為,結合教育的經驗,逐步形成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其次,家長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不少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採取間接、委婉的辦法,努力改變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方法。同時,通過家長園地與家長個別交談等方式,指導家長採取正確的教養方式,逐步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在與「攻擊性行為」幼兒家長的聯系中,應改變以往那種只是一味告狀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長匯報孩子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向家長提出配合教育的具體要求,這樣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於幼兒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對各種行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只是一味的學習模仿,因此作為成人,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為應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給幼兒起到榜樣的作用。
二、 幫助幼兒重建自我認識,增強「我是好孩子」的自信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往往面對的是被小朋友迴避、拒絕,被成人訓斥的氛圍。因此,應試圖利用「皮格馬翁效應」對幼兒施加正面影響,給予更多的關注、鼓勵、理解和信任。同時幫助幼兒學習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寧寧當作小偷,並用玩具手槍對准寧寧開去,還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寧寧摔倒在地。無辜的寧寧哭著跑來告狀,凡凡意識到闖禍了,站在一邊等著挨訓。我把凡凡叫過來問:「你是不是很喜歡當警察?」凡凡使勁兒點頭。我接著說:「警察能抓壞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對不對?」凡凡更加使勁地點頭。我又問凡凡:「你喜不喜歡警察?」凡凡說:「喜歡。」我又說:「你不能把小朋友當小偷打,那多疼呀!你倆個用玩具插個警察和小偷,玩游戲好不好?」兩個孩子很高興,我示意凡凡向寧寧道了個歉,隨後,倆人高高興興地去玩游戲了。三、減少環境中易引發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日常中,家長要給幼兒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而不是繁雜、擁擠的活動空間;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阻止幼兒接觸不良傳媒,某些影視特別是暴力影視劇,可能會使孩子學會一些攻擊性行為。教師在設置環境時,應給幼兒創設一個盡量避免沖突的空間。各活動區域應稍有間隔,防止幼兒因空間過分擁擠,引起無意的碰撞造成沖突和摩擦。玩具數量要充足,以減少幼兒彼此爭搶玩具的矛盾沖突。另外,教師還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愉悅的心理環境。如果教師對待幼兒嚴厲苛刻,則幼兒必定對教師心存畏懼,被動服從。在這種氣氛中,幼兒往往會對教師的不滿情緒通過攻擊同伴發泄出來。因此,盡量避免給幼兒造成過多的挫折感和壓抑感,從而減少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運用恰當的懲罰方式有攻擊行為的幼兒雖然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同樣也有許多積極可貴的地方,如好問、好探索、聰明、有主見等,只是由於教師主觀看法及幼兒一些消極的表現而被忽視了。如果教師能以平靜的心態,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些幼兒,就能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點,充分挖掘、利用這些閃光點,是教育這些幼兒的有效辦法。首先,懲罰要及時,使幼兒的攻擊行為能得到迅速的反饋,在懲罰時應向幼兒講清楚錯在那裡,應怎麼去做。,其次,懲罰要針對具體的行為,適度且就事論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對幼兒的自我評價產生影響。
五、 允許幼兒合理宣洩有些幼兒可能由於害怕懲罰而強行抑制自己的攻擊意向,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分的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允許幼兒採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洩,來取代攻擊行為。如有的幼兒在玩黏土游戲時,拚命的擠壓、摔打;有的幼兒在模仿戰斗場面時相互間「打打殺殺」。這些行為都有利於幼兒把平常不良情緒通過這種「破壞性」游戲釋放出來,從而維持心理平衡。並且,我們還要根據不同情況的幼兒組織不同的游戲來滿足他們。比如,好問、好探索的幼兒應啟發他們開動腦筋,通過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導幼兒去尋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態度變成發展智力的動力;對於喜歡奔跑的幼兒可以組織他們踢足球、練武術、賽跑等;對於喜歡叫嚷的幼兒,可讓他們朗讀、表演等。六、家園合作,逐步轉變幼兒不良行為幼兒的發展來自幼兒園、家庭、社區等多方面的影響,幼兒園、家長和社區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兒生活與受教育的整體環境,逐步轉變幼兒不良行為,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總之,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這些不良行為的幼兒,對於他們身上的優點,我們予以鼓勵、引導、發揚,對於他們的不足,應相信他們會改正,並創設條件,幫助他們一起克服,以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快樂的發展。
⑸ 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們將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類。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許你會說,你所碰到的問題不只這些。的確;孩子的問題並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們列舉這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並不是想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加以分類,而是想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必須注意、甚至治療。
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系,飲食行為等。
過動兒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盡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葯;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盡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盡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如果您的孩子沒有以上的狀況,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過度擔憂,及早治療可以讓孩子未來充滿希望!
⑹ 常見的幼兒問題行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逐漸發育,思維、言語和情緒日益成熟且不斷發生變化。兒童的行為,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有問題的。幼兒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如下幾種:
1、孤僻和遲鈍。表現為寡言、不合群,表情冷淡,行動遲鈍,這方面大多與管教過嚴,父母不和,教育方法不一致,體弱多病和親屬中有精神病史有關。
2、恐懼和膽怯。對幼兒講述恐怖性的封建迷信故事,使幼兒產生怕黑、怕空曠、怕響聲、怕獨睡等心理。所以,不要恐嚇幼兒,應誘導他們多參加集體生活。不宜操之過急地勉強他們去接觸所害怕的事物。在耐心地讓他們從實踐過程中逐漸克服恐懼、膽怯心理。對體弱者要注意其營養,讓他們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3、固執與違拗。幼兒好奇心強,求知慾強,喜歡問「為什麼?」這些正常的求知慾望若不能得到滿足,甚至受到壓抑,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出現固執和違拗現象。
4、活動增多。幼兒好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能力會增加。但行為問題則不一樣,愛惹事生非,令人頭疼。對這類幼兒,應加強教育和引導。
5、頑固習慣。例如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等。
有些行為問題,可以得到糾正。有些則是神經症、心理障礙甚至精神病的「先兆症狀」,所以,要加強觀察。
⑺ 幼兒問題行為包括哪些
1.語言發育異常若孩子到了3歲仍不會講話,或詞彙特別少,用詞混亂錯誤等,則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獨症、耳聾、特殊性語言發育遲緩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3—6歲兒童還有吃手指現象,也可能是某種心理問題引起的,如缺乏母愛、不被人關注、受到挫折失敗、恐懼不安或寂寞無聊等。
3.口吃也叫結巴。孩子口吃時可能還伴有擠眉弄眼、歪脖子、搖頭、揮臂跺腳和呼吸急促等表現。主要由遺傳因素、腦損害、受驚嚇、過度緊張、父母關系緊張、突然變換環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動有些孩子出現不自主的眨眼、聳肩、抽動鼻子、搖頭、皺眉等習慣性行為,稱作兒童抽動症,多見於男孩。造成的原因有過分緊張,也可能是因為眼角膜炎、氣管炎、脖子扭傷、落枕等未能及時治癒而導致。
5.揪頭發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頭發或眉毛,有時揪得像斑禿一樣。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得了皮膚病。究其原因還是與孩子緊張、焦慮等情緒有關。
6.尿床有些孩子4歲之後仍經常尿床或尿褲子,原因有生理性和心理性兩個方面,前者包括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疾病等;後者包括受到驚嚇、失去母愛、突然改變環境、過度被溺愛、幼兒園恐怖症等。
7.摩擦癖有些孩子經常貼近硬物摩擦陰部,有的撫弄摩擦生殖器。這還不屬於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初始原因可能是陰部濕疹發癢、內褲過緊,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後導致摩擦癖。
8.偏食有些母親總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吃飯時挑三揀四、邊吃邊玩。這種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生長緩慢等。可能孩子體內缺乏某種元素、胃酸分泌減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過分關注或吃飯時批評責備孩子等。
⑻ 孩子的行為問題有哪些表現
,孤僻和遲鈍,表現為寡言少語,不合群,表情冷淡,行動遲緩,這方面大多與管教過嚴,父母不和,教育方法不一致,體弱多病或者是親屬當中有精神病史有關系。
二,是恐懼和膽怯,對於幼兒講述恐怖性的一些故事,使幼兒產生怕黑、怕響、怕獨自睡覺等一些心理,不要恐嚇兒童,應該誘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不要操之過急的勉強他們去接觸害怕的事物,耐心的讓他們在實踐當中逐步的克服恐懼膽怯心理。
三,固執,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強,求知慾比較強,喜歡問為什麼,正常的求知慾,如果得不到滿足甚至是壓抑,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固執的現象。
四,是活動增多,幼兒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能力會增加,但是行為問題而不一樣,好惹是生非比較頭疼,對這些幼兒應該加強教育和指導。
五,頑固習慣,比如喜歡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等。
⑼ 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有哪些
一般來說,學齡期間孩子出現了問題,行為很多是由於都出現了多動的現象。。有一些只是由於缺鋅的原因,所以才會這樣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試試。建議平時不要吃味精和雞精,這個容易缺鋅,因為它可能導致排出增加。其實還有一些就是比常見學前兒童問題行為主要有遺尿,厭食,挑食,咬指甲,吃手指,說謊、攻擊,語言表達能力差,口吃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有的孩子可能還比較膽小,沒有安全感較嚴重了
⑽ 幼兒問題行為有哪些
幼兒的行為問題一般可分為以下幾類:
1、生物功能行為問題。如遺尿、多夢、睡眠不足、夜驚、厭食、挑食等。
2、運動行為問題。如兒童擦腿綜合征、咬指甲、吸吮手指、咬或吸唇、活動過多等。
3、社會行為問題。如破壞、偷竊、說謊、攻擊等。
4、性格行為問題。如屏氣發作、驚恐、害羞、憂郁、社會退縮、交往不良、違拗、易激動、煩鬧、膽怯、過分依賴、過分敏感、嫉妒、發脾氣等。
5、語言問題。如語言發育落後、口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