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孩子遵守紀律規則 從小培養寶寶的規則意識
幼兒園大班是孩子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時期,孩子的規則意識就很難形成。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規則意識首先是在家庭中萌芽發展的。因此,家長應當重視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那麼,作為家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給家長朋友提幾點建議: 一、在日常生活中定規則 首先家長本身要有規則,再給孩子定生活、學習、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基本規則,家長要有幫孩子定規則的意識,比如說,早晨要按時起床,上學不遲到,與人交往時主動打招呼等。大班孩子面臨升入小學,到學校後要遵守紀律。紀律是什麼?在家庭中就是一些小的規則,給孩子定規則,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 二、規則表述要清楚明確,易於理解 比如當你發現孩子邊看電視邊吃飯時,你不應該對孩子說:「你快點吃!」因為你要求他「快點吃」,他會理解為「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地吃」,而不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是讓他吃飯要細嚼慢咽,不做別的事情。 三、以積極的方式對孩子提出規則 家長要積極正面的影響孩子。比如,家長告訴孩子吃飯時要一心一意地吃,不要帶著情緒說反話。倘若家長說反話,告訴孩子「你就慢慢吃吧!」有些孩子就當真慢慢吃,並且振振有詞地說,「不是你讓我慢慢吃嗎?」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能聽懂反話,但他就和家長對著干,所以,家長最好用積極肯定的方式、愉快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 四、讓孩子參與定規則 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參與定規則。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出門,讓孩子當導游,領著家長過馬路,啟發孩子說出:紅綠燈要遵守,要走斑馬線。讓孩子身體力行,他接受起來會很容易。這樣,讓孩子覺得這個要求不僅在要求自己,也在要求別人,孩子還會有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 五、對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及時進行鼓勵 當孩子做得很好時,家長應給孩子表揚或鼓勵,這種表揚或鼓勵不一定是買玩具或零食,可以是一個擁抱或口頭上的鼓勵,都會使孩子非常愉快,關鍵是家長的態度,及時的鼓勵可以強化孩子的好行為。 六、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時時、處處、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年幼的孩子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式就是模仿,比如說,家長要求孩子不能玩電腦游戲,而家長自己卻痴迷網路,這樣就會影響孩子,所以家長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比如,看完書後放回原處,見到客人主動打招呼等。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對孩子良好規則意識的養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七、規則意識的培養要持之以恆 孩子終歸是孩子,規則的意識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點反復也是正常的,但家長的要求要始終如一。比如,定在每天6點起床,家長就必須6點起床,每天都這樣做,這對孩子是一種帶動,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管規則怎麼合理,講得怎麼細,如果不能堅持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零。在這里給家長朋友提個醒,當我們決定做這樣的事情,孩子也願意做這樣的事情,那麼,我們一定要堅持下來,持之以恆。
② 給孩子立規矩很不容易,你知道有哪些法則呢
首先要父母有著規則意識
在倍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對他們的個人行為耳聞目睹。在日常生活,父母最先必須具備規則意識,這樣才能在文化教育孩子、給孩子立規矩時候更有說服力。
在孩子年齡小的情況下,一些基本的規定建立起來,這會對他日後自控能力、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會產生推動作用。小樹不牽正,以後也難直長啊。
標准盡量少,才能體現功效
大家經常說,「沒規矩,不成方圓」。彷彿孩子本性跋扈,如果成年人無論著,他就會陸續踏入誤入歧途一樣。我覺得客觀事實正好相反。孩子不懂事,並不是大家管得少,而是他們大家管的太多了!回想一下,我們每天對孩子講的話,有多少個是在管她們。
吃飯時坐到位置上
對於吃啥、吃多少,趕快嚼或是漸漸地咽,用手抓或是拿勺子,在孩子都還沒培養指定用餐的好習慣以前,這些都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活當中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與其說規定許多,孩子一條也做不到。比不上只要求最主要的一條,勤奮把他保證。
③ 在班級中,哪些行為是幫助兒童建立真正的紀律
蒙台梭利教育環境中具有六大基本要素:自由觀念、結構與秩序、真實與自然、美感與氛圍、蒙台梭利教具、社會性發展等。兒童只有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與其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活動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其內心的秘密。如果不堅持這條原則,今後的教育就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無窮的混亂中。
作為成人,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幫助兒童實現真正的自由呢?
一、獨立發展給予幫助
首先,我們應在兒童的獨立發展方面給予幫助。兒童是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探索逐步走向獨立,然而在針對兒童的自由方面,教育界卻始終存在著這樣一個荒謬的觀點,那就是兒童的自由基於「成人想像的獨立」,我們並不需要為他們預備相應的環境。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必須給兒童提供能激勵他們走向獨立的環境和活動,以便讓他們在有預備的環境中,藉助這些活動不斷完善自己,最終實現獨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這項偉大的工作。
「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兒童的個性得到積極的表現,使之通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獨立。」「兒童可以通過自由選擇能力的發展,獲得意志力上的獨立;通過工作中的不受打擾,獲得思想上的獨立。」他們是在不斷獲得獨立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作為成人,我們要在兒童的獨立發展方面提供支持,這是我們對待兒童應該遵循的宗旨。
對於兒童來說,他們需要非常具體的教育活動,並且這樣的活動要有非常清晰的內容。「有效訓練兒童的所有教育活動,都必須幫助兒童在獨立的道路上前進。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學會自己走路、跑、上下樓梯,學會撿起掉落的東西,學會自己穿衣服、脫衣服、自己洗澡,學會清楚地講話,並能清楚地表達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必須提供這樣的幫助,使兒童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和慾望,進而幫助兒童實現獨立。」
二、意志發展給予幫助
第二,我們應在兒童的意志發展方面給予幫助。成人要鼓勵兒童,依據設定的目標協調自己的行動,以完成自己選擇做的事情,這樣達到發展兒童意志的目的。因此,成人一定要保護兒童免受成人的壓制,更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兒童的意志,要給予兒童自由選擇的權利與機會。
蒙台梭利告訴我們,造成兒童意志力缺失的原因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成人的無知與壓制。「兒童做事沒有規律,是因為曾經被隨意地強制有規律地做事;兒童懶惰,是因為他們曾經被強制去進行工作;兒童不聽話,是因為以前他們曾經被強制聽話。」這些現象表明,成人必須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意志的發展同樣如此。
三、紀律發展給予幫助
第三,我們應在兒童的紀律發展方面給予幫助。蒙台梭利發現,紀律必須通過結構性的工作來逐步實現。因此,成人不必在行為上去指導兒童,只需給他們提供有建設性的工作機會,讓兒童通過獨立的工作而自然地獲得紀律。
讓兒童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樣兒童就能變得專注,進而達到自控的狀態。兒童通過集中注意力與外界隔離,就會形成一種堅毅而平靜的性格,對周圍的人充滿愛,最終自然地就建立了內在的紀律。所以,成人必須牢記工作的重要作用。
「只有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只有一個守紀律的人,才可能實現真正的自由。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對於必須進行紀律教育的兒童而言,我並不知道他們的心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經過紀律教育,這些兒童都將變得很好,而且這種良好的態勢會持久穩定下去。他們能學會如何學習和如何表現自己,對此他們深感自豪,對老師和我也總是表現出親切之情。」
四、明辨好壞是非給予幫助
第四,我們應在明辨好壞是非方面給予兒童幫助。「為了能夠積極遵守紀律,兒童學會的第一個觀念就是能明辨好與壞。而教師的職責就是觀察兒童有沒有混淆好與不好、壞與不壞這些概念。」成人必須制定出明確的限制和規則,以阻止兒童的破壞性和反社會行為。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顯而易見,兒童的自由以不違反集體的利益為原則,從其形式而言,就是一般人所認為的良好教養。因此,我們必須制止兒童做出觸犯他人或騷擾他人的行為,以至於任何粗魯或不禮貌的行為都要受到制止。」
蒙台梭利曾經把達到她所謂「自由運作」的理想教室,描繪成這樣一個場所:「每一個兒童都在做一些有益而充滿智力的自發性活動,沒有任何粗魯的行為。」
為了能發展出這樣的自由觀念,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清楚的限制性規則,只有當兒童的行為具有破壞性時才需要被限制。也就是說,只要兒童的行為不違反以下三個基本規則,「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不破壞環境」,他的行為就應該被允許。「至於其他的行為,不管是怎樣的行為,表現為怎樣的行為方式,老師一方面要允許,另一方面還必須進行觀察,這一點至關重要。」
對兒童自由選擇的這種保護,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關鍵所在,絕對不可以違背,否則,兒童剛剛表現出來的自發性行為,也許就會被我們扼殺了。「更為可怕的是,我們竟然不知道扼制的後果,此時,我們也許扼殺了生命本身。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那些抑制自發行為和任意強加的行為。」
五、自由選擇給予幫助
第五,我們應在自由選擇方面給予兒童足夠的機會。
顯然,要讓兒童有自由選擇活動的機會,我們就需要多設計一些有益的活動或工作,並呈現給兒童,允許他們通過自由選擇工作來實現自主教育。進一步說,要想讓兒童能夠自由地去工作或活動,就必須讓他們在其周圍環境中,找到一些與他們的內在結構存在直接關系的東西,這些內在結構依據自然法則而自身發展。設計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和教具也是一名蒙台梭利教師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
真實的選擇依賴於對工作的認識。所以兒童在使用教具前,教師需要給予他一定的演示,演示的方式可以通過教師的個人教學,也可以讓兒童觀察其他兒童對教具的使用方法。因為這些演示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兒童的自由,所以不管採用哪種方式,演示的課程與過程都要盡量簡潔明了。
一個自由的蒙台梭利環境,可以讓兒童有機會反省自己的行為,進而確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所產生的影響。這樣兒童就可以去體驗現實情境的范圍限制,並分辨哪些行為能帶來滿足感,哪些行為會帶來空虛感和不滿,從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所以,在蒙台梭利教室這個預備環境里,給予兒童一個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這也是自由所帶來的最重要的結果之一。
④ 如何才能培養孩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
我們平常意義上的守紀律,就是聽老師的話,很安靜地坐在那兒。但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紀律和這種守紀律截然不同。在談到紀律時,蒙特梭利強調說:「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大家就會不明白,紀律怎麼會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呢?蒙特梭利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這是第一點。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准則的時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我稱之為紀律。
這個「生活准則」到底是什麼?人怎麼樣才能是自己的主人呢?聽起來好像有點難以理解,我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地解釋。
人怎樣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我舉過那個心理學上著名的例子,我覺得它應該成為做自己主人的經典事例。有一個小女孩平時由保姆帶。注意,帶她的是保姆。保姆平時帶她的時候,她一動水龍頭,保姆就說:「不要動,不可以動,你會把衣服搞濕的。」每次都重復。注意,每次都重復。保姆肯定是怕麻煩,因為衣服濕了保姆會有很多麻煩。後來,這個小女孩到她外婆家去玩,她外婆家有一個花園,花園中間有一個噴水的噴頭,小女孩非常想動這個噴頭,但她停住了,外婆說:「你動呀!你為什麼不動它?」小女孩非常非常矛盾,但她最後還是說:「噢,我不能。我不能動,我的保姆說我不可以動的。」
小女孩已經受到了約束和禁忌,她不能動這個東西。她想動,這是她的內心告訴她的,但她的內心不起決定的作用了。她的外婆也不能起決定的作用了。決定她行為的是保姆。?
可是她外婆說:「她不在呀!外婆讓你動呀!」她說:「不,我不能動。」就是說當保姆不在的時候,保姆這個人依然在控制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做什麼根本聽不了自己的心聲,她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個人不能成為他自己時,就會出現矛盾和掙扎,痛苦就產生了。
事實上,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游戲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動約定一些規則並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戲規則、衛生規則、交通規則等等。但這些規則應當是和兒童的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兒童的內在需求沒有沖突的。這樣的規則必須量少、嚴謹和科學,並且可由兒童自己去創造。這樣的規則,兒童遵守才有樂趣,而破壞這種規則,兒童就十分痛苦,因為它已成為兒童生命的一部分。
為什麼這個事例是一個經典的事例呢?因為兒童時期的父母、兒童時期的教師、兒童時期的保姆最重要。兒童到了8歲,還在崇拜或熱愛他的老師,但到了初中,孩子將去愛一個朋友,愛一個明星,到了高中,他將去愛或暗中愛一個同學或心中的愛人。在兒童成長中,成人是逐步退出他愛和效仿的位置的。
我們學校有很多從其他幼兒園轉來的大孩子,以前他們可能很聽老師的話,很聽父母的話,每天的工作或是玩耍都由老師來安排。就是老師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來我們蒙特梭利幼兒院以後,突然把自由給他,他就不知道做什麼了。他經常無所事事,就等著老師給他分配學習任務。如果老師不給他分配的話,這一天他什麼都不幹。這在蒙特梭利看來是不可想像的,這不是一個孩子,這更像一個老人。事實上我們人類可貴的創造力就是被這些東西一次一次抹殺了。無形中的一種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超越這個范圍以外的事情。
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她的孩子6歲時力氣已經特別大了,為了到電視機後面找乒乓球,孩子不小心把電視機碰到地上,電視機摔碎了。那個時候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是個貴重的東西,我同學的媽媽、妹妹以及親戚朋友都說她:「這么大的事,你怎麼也不打孩子,也不訓孩子,也不說孩子,你會把孩子慣成什麼樣?」她說:「不,我決不訓我的孩子,我只對他說:『沒關系,你是不小心的。』」她說,她小時候動了收音機,她媽媽訓她,不讓她動。每次都這樣,結果搞得她有了心理障礙,她現在就是不敢動音響上面的那些按鈕,一動就恐懼。她知道她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有心理障礙,她自己知道。所以她說,她決不再把她的孩子搞出心理障礙。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自知的人太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自知的人太多。我的一位朋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電腦公司做技術員,一拿改錐手就發抖。簡直不可想像。大家幫他分析童年的經歷,說到他爸爸對他怎樣怎樣。這個「好孩子」不斷點頭。後來他成為蒙氏教育的一個堅定支持者。
我們如何讓孩子養成守紀律的好習慣,而且在自由中,讓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為,成為自己的主人呢?
蒙特梭利說,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顯然這是指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孩子們有了自由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是有興趣的,孩子就會反復做那件事;在這樣反復練習中,就會產生專注,也會產生有序;因為長久的專注,兒童會逐漸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規律並順應這種規律,最早的紀律形成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蒙特梭利所說的生命的紀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紀律是指專注,行為的紀律是指順從,兒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則,也就是能順從規則。
⑤ 怎樣培養孩子自律
一、首先,認識什麼是自律。
管理自己慾望的能力,需要理性思考,不被情緒所左右,管理自己的慾望,就需要能夠做到不被當下的誘惑,牽著鼻子去做事。
延遲滿足的能力,是能夠舍下目前的誘惑,來換取未來某段時間的更多、更高的回報或是利益。這個回報和利益包括物質,以及心理層面的東西。
圖片
二、其次,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
1、對於1歲的孩子,樹立規則,讓他學會自我約束。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經表明,由於無限制的自由,既不安全也不健康,所以羞愧和懷疑的存在是必要的。對於1歲半左右的小孩子,需要盡早樹立規則,給予適度的限制,羞愧和懷疑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到對這些限制的需要。
我國心理學上也有研究顯示,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給予適當的限制,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這也就是說,想要孩子自律,就要先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父母給幼小的孩子制訂一些實用性規則,比起長篇大論講道理要好得多。孩子的天性不願接受規則的束縛,為了充分尊重孩子,父母千萬不要自己說了算,建議讓孩子參與進規則的制訂,以此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制訂一個積分規則,能夠自己好好吃飯加1分,能夠按時睡覺加1分,積到一定的分數,孩子就能夠換到自己要的某個玩具。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原本不愛吃飯,晚上不肯早睡的孩子,一下子得到約束,為了得到獎勵,作息正常起來,不用父母操心了。
2.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父母要適當地放手。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為了更加地發揮孩子的內驅力,父母就要適當地開始放手了,這主要是因為一直生活在他律之下的孩子,是永遠也學不會「自律」的。
所以,父母適當地放手,放下糾結的心,可能是培養「孩子自律」的最好途徑。比如給孩子說「不」的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已的想法。讓孩子學會自主——自己吃飯、穿衣、洗澡等獨立能力。父母此時,就需要允許孩子們做出合理的自主選擇,而不是過多的限制,或者嘲笑孩子時,孩子自律便會自然而然形成。
2.自律要從家長做起。
「孩子寫個作業,我要在一邊盯著,不然他就拖拖拉拉寫到很晚……」生活中,我常聽到父母這樣抱怨關系。
但是,孩子們也有抱怨:「爸爸媽媽在家裡,哪怕陪我定作業的時候,也玩手機!」很多父母,盯著孩子寫作業,盯著盯著,就崩潰了,開始沖孩子大吼大叫,嚴重影響親子。就乾脆在一旁低頭玩起手機來,這讓孩子更加沒辦法專心寫作業,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家一直在當低頭一族,給了孩子們不好的榜樣。
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愛看手機和孩子愛玩電子游戲是一樣的,如果父母能夠做到每一天都有陪伴孩子的專門時間,在這個時間里不看手機,即便要接電話也要經過孩子的同意,孩子也會做到專心致志的寫作業。因此,在要求孩子要做到某件事之前,父母自己要先做到,自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三、最後,從小培養孩子「自律」的五點注意事項:
1.父母不要長篇大論給孩子講道理,而要簡直地直接描述,對孩子提出要具體,並針對孩子年齡,給出適合他認知、接受、執行,到內化的方式。
2.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給予堅決地拒絕,但必須保持溫和的態度。
3.避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溝通。在孩子大哭大鬧要挾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做到視若無睹和無動於衷,讓孩子們意識到這個招數沒有效果,只有正常的溝通方式,才有效。
4.自主性強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強,自律性才高。在幼兒階段,學習最大的動力來源於興趣。因此,發展孩子某些方面的興趣,比如畫畫、唱歌、下棋等等,父母如能盡最大可能地支持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能夠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那麼孩子將會不需要任何外力來約束,就可以達到100%自律。
5.其實在生活中,許多父母已經認識到培養孩子自律的重要性,只是父母需要認識到自律是長期練習的結果。它不可能短時期形成,有一個從外到內的進程。也就是說,培養孩子的自律,需要依靠規范行為,直到有較高水平的自我調節能力。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發展特點和行為表現都會有所不同。
⑥ 0-8歲兒童的紀律教育讀書筆記
作者:瑪喬麗.菲爾茨
紀律教育:在提高自尊的同時教授自主和自律的方式,幫助兒童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能自己判斷正誤,最終目的是幫助兒童成為快樂的有責任心的,有價值的人。
當然,這不是從班集體管理出發,而是從兒童個體發展出發。
作者簡介:
瑪喬麗·菲爾茨(Maorev.Fieds)博士瑪
喬麗曾在幼兒教育領域工作長達30餘年,她一開始在幼兒園執教,然後執教一年級,再後來從事教師教育工作。幸運的是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於是
也擁有了合作性學前教育以及其他多種類型的兒童看護經驗。
(她擁有從幼兒到少兒的實踐教育經驗)
※「沒有一種紀律教育方法能在任何時候適用於所有兒童。」
※「成人與兒童之間相互尊重的關系是發展道德自主的基礎。互相尊重意味著你尊重兒童和兒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成人應「盡力幫助兒童理解為什麼某種行為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幫助兒童在成人不在場敦促』時,也能自行選擇令人滿意的行為
方式」。
※「了解兒童怎樣成長、怎樣學習與思考,有助於成人與兒童更和諧
地相處。這種理解不僅能使成人更寬容兒童正常的幼稚行為,也能減少成人不適宜的期望。」
※「按照兒童的發展水平設定你的期望,能使兒童從害怕去學校變成盼望每個新的一天的到來。」
discipine(紀律教育)
一詞來源於詞語(門徒),意思是引導和教。抱持這樣的紀律教育觀,就會將不良行為看成教導的機會。
比起僅僅強制規定不許做什麼,我們更想幫助兒童學習對自己應該做什麼做
出明智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他們而言,學會做出明智的選擇與僅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迥然不同。我們不是提倡對兒童的行為採取放任自流的方式;相反,我們提倡的是幫助兒童理解為何某些行為比其他行為好,幫助兒童在成人不在場「敦促」時,也能自行選擇令人滿意的行為方式。
本書圍繞著如何將兒童培養成有責任心的、友善的和有價值的公民而展開,這並不是強迫甚至強制兒童按照某種方式行動。我們將會闡明為何我們堅信外部控制(如獎勵和懲罰)妨礙了社會迫切需要的行為和態度。我們不只告訴你不要獎勵或懲罰兒童,也闡釋了達成行為目標的更好的方法。
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判斷不良行為出現的原因並努力排除這個原因。
如果人們沒有學會關心他人,做事有原則、有責任心,那麼他們再學習什麼內容都不重要了,他們的生活也將因此而布滿荊棘。
教師們反映,課堂紀律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隨著越來越多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社會交往技能匱乏的孩子來到學校,學校面臨的這一挑戰也逐年增大,許多孩子都缺乏控制沖動的能力,他們也沒有能力管理沮喪與憤怒的情緒,教師則要努力與這些孩子一起創設一個互相關愛的教室環境。
幼兒教師需要在紀律教育上花很多時間,這不僅是出於自衛,而且也是因為這些孩子正處於關鍵期。對大腦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頭幾年是兒童學習有關行為的復雜技能(如邏輯思維和情緒控制)的關鍵期。3-10歲,大腦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擁有更多的連接腦細胞的創造性突觸。而很多熊孩子的最終「修成」也正是因為沒有及時用疏導方式解決他的需求。
紀律教育的目標:
☞長期目標:
我們應該牢記,早期的紀律教育會影響人一生的性格,因此,關鍵是思考什麼樣的成人對社會的作用最大而不是僅僅考慮什麼樣的兒童最容易管理。什麼樣的品質會對民主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呢?
☞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我是誰?」「我能做什麼?」自尊則是對上述內容的感受,一個現實的自我概念對於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良好自尊的基礎。
我們都希望兒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但兒童嘗嘗得不到成人傾聽,他們得不到尊重,他們常常被成人用成人絕不能忍受的方式加以責備、忽視、欺負和賄賂。
☞自律和自我約束:
只要他人在替兒童管理他們的行為,兒童就不能學會調節自己的行為。
☞道德自主:
道德自律: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來管理和指導自己的行為
道德他律:自己受他人管理和控制。
自律:自主並不意味著缺乏控制,即使獨自一人也從不背棄道德。
他律:只有當他人在場時,才體驗到控制,他們依賴於獎勵或懲罰他們行為的外部判斷。
☞長期解決辦法與速效解決辦法:
壓力:為了所謂紀律班級榮譽以迅速短期效果為目標的紀律教育手段。
家庭紀律教育模式:
鮑姆林德分類:權威型/專治型/放任型
對應的態度:堅定而溫暖的態度/嚴格的堅定態度/缺乏指導的溫暖態度
對應的理論:建構主義/行為主義/成熟主義
建構主義紀律教育策略目標:幫助兒童建構有益社會的行為准則和自己的價值觀,幫助兒童發展出更好的歸因能力成為更理性的人。
這種方式能幫助大多數兒童很快學會與他人協商解決問題,學會解決他們自己的矛盾,並學會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
最常見且消極影響最大的懲罰(獎勵)措施之一就是將愛和贊許作為服從條件
為道德自主而教:建構主義方法:
□互相尊重
□幫助兒童理解。
□指導兒童做選擇。
□處理原因而不處理症狀
思考:
1你以什麼樣方式或你觀察到的方式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
2你以什麼樣方式或你觀察到的方式體現了對幼兒缺乏尊重尊重?
問自己以下問題,可以引導你發現某個行為問題的原因:(可能會有若干個「正確」的答案。)
環境是否能滿足兒童的需要?
足夠的運動?
足夠的隱私?
足夠的空間?
充足的材料?
課程計劃是否能滿足兒童的需要?
適度的挑戰?
個人興趣?
有意義嗎?
行為期待是否適合這個孩子?
發展上?
文化上?
性格上?
孩子是否有未滿足的生理需要?
餓嗎?
累嗎?
孩子是否有未滿足的情感需要?
友誼?
信任?
自尊?
個人權力?
關注?
孩子是否缺乏一些社交技能
觀點采擇的能力?
參與游戲的能力?
孩子在交往技能上需要得到幫助嗎?
「我認為」
協商?
行為是不是由一個不當的角色模型引起的?
媒體?
所崇拜的成人?
所欽佩的同伴?
孩子是否知道為什麼這個行為很重要?
對後果缺乏經驗?
孩子是否已習得了錯誤的滿足需要的方式?
用不當的行為引起注意?
如何發現原因:
□通過觀察發現原因
我們描述了紀律問題是如何由以下原因產生的:
(1)教師的期望沒有與
兒童的發展、性格或文化相匹配;
(2)不適宜的學校環境;(3)不良的成人示範和交流。
我們在隨後的章節中也解釋了強制性的、懲罰性的紀律教育方式是如何適得其反,並引發更糟的紀律問題的。
討論或反思。
1.製作一張你對紀律教育的期望目標的清單。將你的清單與他人的進行比
較。選擇在指導兒童的過程中你最想鼓勵的兒童的三個性格特徵。說明你的選擇,並與一位朋友的選擇進行比較
2.想想你父母撫養孩子的方法。你認為它們最有價值的特徵是什麼?這些價值觀是如何影響你的童年時代的?你的選擇是否符合你父母的價值觀,抑或它們是不同的嗎?
3.在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封閉體系中,你如何確定自己的等級?這種等級劃分是如何反映你父母和教師的紀律教育方法的?如果你是他律的,你能幫助兒童變得自律嗎?
4.閱讀完本章之後,你會給本章開頭案例中那個身處不愉快班級中的教師什麼樣的建議?
⑦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遵守紀律習慣
如何養成孩子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
孩子不遵守紀律問題是各個年級段老師都頭疼的問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試探一些教育他們的方法。通過幾年的摸索,我有幾點看法。
第一、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就是孩子自己教育自己。這在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中是行之有效的,能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並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如引導孩子根據自己情況,寫些有關遵守紀律的格言、警句放在桌上提醒自己;制定《課堂紀律十條》來要求自己;編寫《一日生活常規》來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這些做法都是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堅持下去,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榜樣法。榜樣法是孩子以其他同學或先進人物的優秀品質模範行為為榜樣,自己向榜樣人物學習的方法。孩子用榜樣激勵自己自覺遵守紀律,同時用榜樣做一面鏡子進行對照檢查,矯正自己不遵守紀律的言行。在孩子身邊,一定有許多同學遵守紀律,可以以他們為榜樣,看他們是如何專心聽講,遵守課堂紀律的。老師特別是要注重和他們交談,了解他們是怎樣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習慣的,請這些同學經常和那些不太遵守紀律的同學交流感情。還可以介紹革命先輩和英雄人物為榜樣。
第三、評價法。評價法是根據孩子自己訂的一些准則和《小學生守則》、《課堂常規》等有關紀律內容,對其行為給予一定的檢查、判斷。這種方法也可以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不斷強化自身的積極方面,抑制自身的消極方面,逐漸懂得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從而提高是非觀念和認識水平。只要孩子經常進行自我評價,不斷檢查自己,對自己遵守紀律情況進行反饋,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就能達到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效果。自我評價能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遵守紀律的「內驅力」。但是光靠孩子自己評價仍然不夠,還要老師不時給孩子以指導和幫助,適時為孩子提一些建議。還可以要求孩子每個階段制定一個目標,規定自己在紀律方面達到什麼程度。如包括出勤、課堂紀律、課間紀律、課間操紀律、集體活動紀律等。老師可以指導孩子按照以上內容畫一個表格,貼在家裡的牆上,請父母督促他們每天晚上進行認真地總結,每 天自我評價,這樣也能起到自我檢查、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的作用。
第四、說理法。所謂說理法,就是孩子和他自己的行為進行說理,是孩子自己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認識、辯明是非的方法。比如孩子上課隨便說話違反了課堂紀律,就要進行自我分析,找出違反紀律的原因,並想出克服缺點的措施。這樣,他們就在自我說理的過程中,不斷分析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第五、訓練法。訓練法是一種動力定型,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和強化的結果,因此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嚴格要求、反復訓練,是形成良好習慣的最基本方法。要想讓孩子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同樣需要訓練。因為訓練可以使機體與環境之間形成穩固的條件反射。我們班有一名學生,上課總是違反紀律,父母和老師都懷疑他有「多動症」。後來在家長的協助下,他每天晚上在家裡靜坐半小時,家長在旁邊看時間,並數他動作的次數。隨著訓練天數的增加,他做小動作的次數日趨減少,後來上課時基本能遵守紀律了。
這個例子中可以告訴我們:孩子只要堅持訓練,是能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的。訓練要強調嚴格二字。因為培養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特別是在關鍵時刻,要咬緊牙關並且嚴格堅持下去,不能讓舊的不良習慣佔了上風。訓練時還要強調反復二字,不反復進行訓練,良好習慣不可能自動形成。養成好的習慣,需要一定時間,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特別是不遵守紀律的孩子,已經有了違犯紀律的不良習慣,矯正這個習慣更需要持久反復的進行。老師們都知道,凡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好的學生,一般來說,都比較遵守紀律。反之,紀律較差的學生,一般來說自控能力欠佳。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就要想辦法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培養孩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耐心對待,堅持、反復引導訓練,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⑧ 怎樣培養孩子紀律意識
改變孩子自由散漫、不受約束的習慣,家長除了多和孩子談心、交朋友、現身說法外,還有可能離不開懲罰。因為在一定的時候,特定的環境下,懲罰還是會起到一定的效果的。只是要提醒那些疼愛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受到懲罰時,千萬不要包庇,要讓孩子體會自由散漫不受約束所帶來的後果,承擔應有的責任。比如,孩子因上課不顧課堂紀律,自己不向老師請假就上廁所,老師對其罰站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了批評,孩子可能會覺得沒有面子,會和家長訴苦,反訴老師不讓他上廁所,家長就不能盲目的順著孩子的意圖走。要摸清情況,分析孩子被懲罰的原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存在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會起到一定警示作用的;如果家長只聽孩子的,覺得老師太過分,在孩子目前數落老師的不是,也會讓孩子產生輕視老師的心理,課堂上的自由散漫可能會變本加厲的。所以家長對孩子所受的懲罰要有心理准備,不能盲目包庇。當然,家長也不要覺得孩子太可氣了,自己被老師找也特別丟面子,就又對孩子加重懲罰。這樣做很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讓他更散漫自由,糾正的懲罰就起不到警示作用了。
⑨ 小朋友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俗話講,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小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沒有規矩,不講紀律,無疑會阻礙孩子成長、成才。
愛孩子和立規矩 從來都不是單選題!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而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我很同意這樣一句話:「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
聽起來很拗口,但理解起來卻不難:「比如牧牛場,周圍用鐵柵欄起來,牛在柵里吃草喝水,東奔西跑,這叫做活潑,放牛人不好乾涉它;如果跳出柵外,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幹涉。不出柵,這就是規矩;如果在柵里,卻不準它吃草喝水,或是東奔西跑,如此就是呆板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與教養,那這種愛就是貽害無窮的。
相反,如果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讓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和扼殺,那麼這種規矩就是毫無意義的。畢竟家的本質是內心的歸宿,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和親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兒和同理心。
⑩ 解讀蒙台梭利丨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自由與紀律」
成人跟隨孩子,
孩子跟隨自然,
孩子把我們帶向未來!
瑪利亞•蒙台梭利 「只有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成為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 蒙台梭利教育,跟隨孩子。它本著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己做的原則。讓孩子自發性的主動學習。而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做一名觀察者,觀察幼兒的工作情況及反應。老師充當的角色是一名輔導者而不是一名教導者,我們要給孩子自由 ,這里的自由並不是讓孩子隨便去做,而是要孩子去自由的做正確的事情。自由與紀律是一體兩面,有紀律才有自由。蒙台梭利環境下的自由,是心智的自由,而非外在行為上的自由。有些人的觀念會認為自由就是完全不受限制。一些家長來到蒙台梭利幼兒園,聽說蒙台梭利教學比較自由、則覺得自己的孩子比較坐不住、來到這里可以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受約束。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一定要先給家長一個概念:孩子要先遵守教室的常規,在常規之下才是自由的,不是什麼都不限制,一般家長也都會認同。 自由是什麼? 蒙台梭利帶來了自由的新定義, 自由是個體能夠按照人類生存的自然規律,並做出對自己個體發展有益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通過傾聽「內在老師」的指引,去為自己做出明智的選擇。選擇的能力必須通過練習而獲得!蒙台梭利說:「從生物學觀點看,幼兒早期教育的自由概念必須理解為:他們的環境必須適合幼兒個性的最有力的發展」。幼兒任何具有有益目的的表現,無論採取什麼行為方式,教師不僅要允許,而且要觀察:觀察這個行為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是本質所在。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里的「自由」不是肆意妄為,而是有一定范圍的。 為什麼要給予孩子自由?自由是兒童正常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一,兒童只有在一個自由的氛圍里才能展現真實的自我。告訴我們其發展的真實需求,這樣,才能協助其發展。第二,兒童具有內在的發展遵循自然規律,其發展之路必須是自由的,自由乃生命的自然法則。
蒙台梭利教室環境下,自由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教室里,不會硬性規定孩子必須坐在某一個地方,他可以自由地活動,選擇工作。另一方面,自由是不需要依靠他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教師應當進行協助以幫助兒童獲得自由,把兒童從限制其自發表現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如何讓孩子獨立?小朋友們來到學校自己換鞋、穿脫衣服、洗手、吃飯,自己選擇工作等。老師在教室中不是直接幫助他到達結果,而是在過程中教給他如何去做。 紀律是什麼? 紀律也是一種能力。真正的紀律-不是服從於某個人,而是服從人類優化發展的自然定律。服從自己內心建立起來的秩序—自律!自由是有限制的,這個限制就是紀律。在蒙台梭利看來,真正的紀律是來自「工作」,工作制定的好,可以使兒童的自我得到自由發展,完成自我成長的使命。 自由和紀律如同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 自由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事物的能力。 紀律是實施這種選擇的能力,即使它意味著暫時的斗爭。蒙台梭利將「工作」作為二者的媒介,將自由與紀律協調統一。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只要孩子不違背三大規則 :1.不傷害自己;2.不打擾他人;3.不破壞環境, 就擁有自由選擇工作的權利,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為他們的成長提供預備好的環境。自由與紀律對立又統一。自由基於紀律,紀律保障自由。因為都基於一個共同的目標:雙重使命感,創造自我,創造和諧!自由和紀律不是兩個對立面。二者是非常相似的過程,都是內在得而非外在。
蒙台梭利:自由與紀律的新觀念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自由
蒙台梭利環境下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有人覺得自由就是不能有所限制、有限制就不自由,但路上會有交通標志,沒有交通標志最自由了,但行駛在路上得隨時擔心是否有車會沖撞過來,而顯得很不自由。這說明了一點,這樣沒有限制的自由,是「 假 」 的自由。也就是說沒有規矩、紀律,將造成失序、紊亂,所以先要遵守常規,才有真自由可言。 所以,蒙台梭利環境下的自由,也是心智的自由,而非外在行為上的自由。
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表面上他是受到約束,但他的心智是自由的,他有選擇的機會、他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他能為自己所選擇的事情負責任,這樣的環境創造出一個獨立、成熟、負責、有自信的孩子。一個環境的規矩,由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共同維持。一個新生,進到教室,最常會有的景象就是:忘了靠椅子,就會有好幾個聲音同時提醒:某某某,你忘了靠椅子。諸如靠椅子、慢慢走、收地毯…這些常規已是在這個團體中既定的規則,不需要只靠老師的力量,所有人都會一起維持這些規矩,環境中的紀律自然會產生。
蒙台梭利環境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用生活化的活動方式進行教室里的各項活動。在淮備好的環境中,老師經過觀察然後依照每一位孩子的發展興趣、步調與需求進行引導,讓孩子展開自發性的探索與學習。孩子們在教室里操作教具來自我教育,每個領域的教具都具備著自我修正的功能,如果孩子做錯了,他只要重新審視教具就會發現錯誤的所在。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需要直接的糾正孩子的錯誤,也不必擔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
在教室里,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不獨立工作或是與他人工作,並學習遵循教室里的「基本常規」,孩子們會相互提醒甚至引導年紀較小的孩子遵守教室里的生活常規。這一切就像是有秩序的小型社會。
蒙台梭利教室常規內容
蒙台梭利教師需要知道的一些蒙台梭利教室內的常規內容:
•進教室前,坐著脫鞋子、換鞋子,並放置到鞋櫃內。
•穿脫外套,必須在固定位置,如需放置外套應折疊。
•輕聲開、關門。
•和老師、同學道早安,說再見。
•在室內以慢步行走。
•在室內要輕聲交談。
•和人說話,應目視對方。
•必須以雙手搬取桌子和椅子。
•坐姿、站姿及行走須端正。
•坐或者離開椅子時,應先拉開或收起椅子。
•鋪開工作毯時,應考慮與周邊其他工作毯的位置,以便他人通行。
•工作毯或桌上的工作,必須擺放整齊。
•如果要加入別人的工作,必須徵求別人的意見,別人同意之後再加入。
•工作結束時,務必妥善收拾並放回原位。
•用餐時,盛舀湯飯時,不宜過滿,水果應置碗盤內食用。
•餐點後,應清理桌面、椅子面及地面。
•餐後要洗臉、刷牙、洗手。
•午睡後,應疊被、整理儀容。
•使用洗手間應保持整潔,餐前、便後要洗手。
•衣物櫃應隨時清理,學習物品整齊地擺放。
•不忘說:請,謝謝,對不起。
•排隊要守秩序、耐心等待。
註:常規的建立,是為了幫助孩子從「習慣成自然」中,發展秩序感、專注力、獨立性與手眼協調,盼望照顧孩子的成人們,共同協助孩子完成規范。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紀律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紀律就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上。
在《發現兒童》一書中,蒙台梭利提到「 紀律是由間接的和在工作同時發展活動時產生的。每個人必須靠自己的努力,透過冷靜和沉著的動作引導用來賴以生存的內在火焰,找出如何控制自己的方法,而不是靠外來的力量。」因此,成人如果是用霸道的態度在控制壓抑孩子,是無法幫助孩子建立紀律的。沒有規范就不會有學習,而自由絕對是需要學習的,它不是讓孩子任性而為,而是需要被紀律所制衡。 自由的第一道曙光是從工作而來,因為工作不能用強硬的方法要求孩子做,必須是孩子渴望去做,所以,當孩子對工作表現出熱切的興趣,就可從他全神貫注的神情與重復練習的耐力上看出徵兆,這時的孩子已經踏上了紀律之路。 當孩子的工作習慣一旦養成,成人必須小心翼翼地運用指導原則,我們尊重孩子進行自己選擇的工作,但有時卻必須加以干預,並對其自由選擇有所限制,孩子在自由工作時必須受到三項限制:
1.自由以不危害他人的興趣與自由為基本原則,所以應該以共同的興趣為原則。
2.只有在知道如何使用該教具後,才可以選擇這項教具。
3.只要使用方法正確,孩子可以使用任何教具,因為只有借著正確的使用教具,才能發揮教具中幫助兒童成長的特定目的。
蒙台梭利教室里,我們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和選擇工作,但一切都要遵守一定的紀律才能獲得。例如,只要一進入工作時間,輕音樂就會響起來,孩子們可以自由交談但聲音不能太大影響別人工作;在教室里各個區域的教具架上擺放著適合孩子們操作的工作,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但工作結束後必須小心的放回原位;選擇完工作要小心翼翼的端著工作托盤到合適的工作桌或找空的地方鋪上地毯進行操作;教室里可以隨意走動,但不可以跑動影響別人的工作;每個人都是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累了,他們會自己選擇去喝杯水,吃水果,或者是趴在窗戶上看看外面的風景,到圖書區看本書,或者在不打擾他人的情況下去欣賞別人做工作。在這里,孩子是教室的主人,他們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如何才不會影響別人的工作。他們明白:只有遵守好教室的規則,才會獲得更大的自由。當一個孩子在教室中或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習慣,懂得尊重自己和別人,可以做正確的選擇並自然地展現服從,那孩子就會擁有真正的自由,也就是一種從心所欲的內在自由,孩子會對環境感到安全,在環境里得到正常化。另外,孩子擁有行動的自由、選擇的自由、語言的自由和被信任的自由,對身心靈才得以發展合一,獨特人格才得以成形。但是自由的定義並非為所欲為的放任。
讓孩子去從事他喜歡,但卻在其能力控制之外的事情,這實際上是對自由的背叛。
在人格發展過程中,我們若允許孩子為所欲為,等於是讓他們受一時的慾念與沖動擺布,這往往會傷害別人、環境,甚至於他們自己。事實上,蒙台梭利環境所指的自由意味著自我控制,能做選擇的事,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為了培養孩子的紀律,我們必須從孩子小時候建立適當的生活規范及行為限制,執行時更要堅定、公平並前後一致。我們也必須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及模仿的典範。
如何把握自由與紀律的關系
孩子在進入蒙台梭利班時,開始必然會出現一些混亂,這種所謂的混亂,是一種完全的無秩序,亂鬧、亂打,那些曾受到過壓抑和控制的孩子更會表現出過激行為。「在蒙台梭利幼兒園只有三種情況被禁止,一種是干擾別人,另一種就是粗野、不禮貌的行為,這種粗野指的是破壞、打人、罵人和一些不文明的動作,如掏鼻子。另外就是拿別人的東西。只有這三種行為是被嚴厲禁止的,這個禁止不是靠懲罰,而是靠提醒孩子。」比如,在我們教室,孩子們在一張張小方形或小長方形的桌子上做工作,為了不互相影響,我們和孩子們協商一個小方桌只能有一個小朋友做工作,小長方形桌子可以在兩頭做工作,但在日常區的兩張小方桌上經常會有兩個或三個小朋友一起共用一張桌子做工作,非常擁擠,一不小心就會把工作碰到地上,而且還會互相打擾,一旦看到這種現象,我就會輕輕的走過去,蹲下來詢問這張桌子是誰先使用的,後來的小朋友被請到空的桌子上去做工作。再例如一個孩子無端打擾另外一個專心工作的孩子,這時老師必須對這個孩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說:「來,我們去做另外一份工作。」像這樣的提醒反復幾次,孩子逐漸經驗到——這樣做老師總是請我離開,不可以打擾別人的概念就形成了。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逐漸展現出他對生活的某種興趣,一旦表現出這種興趣,他就會專注,就會反復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他會發現疑難問題,他會自己去解決。蒙台梭利教具都有自我校正的功能,為他自己解決問題提供幫助。然後他會有一種成功感,當他成功以後,他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這個時候,紀律就在工作過程中產生了。 所以,蒙台梭利說:真正的紀律的第一道曙光來自於工作。為什麼要給孩子提供工作的條件呢 ? 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自由工作」。孩子自降生那天起,就在不斷地、不停止地發展生命,孩子沒有一秒鍾會放棄這種發展,所以「工作」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工作」能使孩子回歸「正常化」的軌道。
在孩子們非常熱衷於某件工作的特定時刻,他們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細心和耐力、毅力和持續性、自動性和創造精神,是紀律的充分體現。也正是孩子們開始走上了紀律之路。不管他們承擔什麼任務,都會同樣地保持良好的紀律。 工作為教師培養孩子的紀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在工作中,孩子是發自內心的遵守規則。
啟示和思考
自由與紀律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的閃光點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孩子自由、獨立的基礎之上,其內涵與普通學校中的紀律思想大相徑庭。對我國幼兒教育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永遠都應該記住,內心深處的紀律性是後天形成的,而非先天具有的。我們的任務就是為這種紀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孩子能夠將注意力集中於對他們來說具有吸引力的事物時,就說明他們已經具有了紀律性,這些具有吸引力的物體不僅能夠給他們有用的實踐經驗,也能夠幫助孩子控制錯誤。正是由於這種實踐經驗的作用,孩子的心裡開始具有了整體一致性,他們也變得安靜快樂起來,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孩子的這種能力是讓人吃驚的,他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心裡的巨大價值。蒙台梭利老師的工作就是給他們指明一條通向完美之路,教授他們方法、幫助他們排除「障礙」,陪伴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