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寶寶才三個多月怎麼老是喜歡吃手
嬰兒喜歡吃手是常見的行為,他們早在兩個月左右就「發現」自己的手了,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手和腳往嘴裡塞,很快樂的吮吸著。 原因一:吃手,寶寶排解「壓力」的方法 別以為小寶寶就沒有壓力,其實他們對周邊環境的敏感性最強烈。細心的家長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有些寶寶在淺睡眠狀 態時,會用吃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必太過擔心,據國外研究發現,在這個時期若強制性地讓寶寶停止吃手,會使得寶寶產生逆反 心理,長大後更易形成具有攻擊力的性格。總之,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求和一過性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因此,2歲以前的寶寶有吃手的行為,家長不必過於焦慮,更不能粗暴對待。 原因二:幫助消除長牙期不適 周歲以內小兒「吃手」是正常生理行為,是發育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於力指出,多數嬰兒是從3個月開始吸吮手指,到6個 月添加輔食後表現明顯,伴隨出牙將逐漸形成高峰。3-6個月是寶寶開始萌出乳牙的階段,這個時候寶寶會用吃手來緩解長牙期不適。 原因三:肛門期,寶寶容易吃手 2.5歲前,寶寶大小便基本是條件發射,有了大小便自然反射式地排泄,但是在2.5歲以後,寶寶的泌尿系統發育完善,想要大小便的時候就會把這個信息反射給大腦,大腦經過思考和判斷,決定是現在就排還是待一會兒再排。通過這種憋和放的體驗方式中得到快感,除了排泄以外還包括口唇的觸覺快感。如果寶寶到了肛門期,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正常的。 原因四:食慾差愛吃手可能缺微量元素 不過,如果寶寶吃手伴隨有吃紙、抓牆、食慾差、頭發黃、個子矮的現象,家長就不要掉以輕心,最好帶寶寶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測,看看是否缺鋅。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於力說,1-3歲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缺鋅會影響生長發育,應該及時干預。3歲後和外界的接觸更多,也是寶寶牙床發育的關鍵期,因吮手指導致寄生蟲病比較常見,這也是家長要考慮的因素。
② 2歲寶寶喜歡吃手和咬玩具是什麼原因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寶寶吸吮手指,做家長的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才對。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
③ 快四歲的孩子吃手指怎麼辦
寶寶3個月開始吃手,父母很高興,因為專家說,這是孩子口欲期的表現,證明孩子發育好!
寶寶1歲在吃手,父母覺得能接受,因為專家說每個孩子的口欲期時間不一定。
孩子長到4歲,還在吃手!父母受不了了!怎麼回事啊?4歲還吃手?
更有些孩子,突然之間開始吃手!父母覺得,天啊!我的孩子怎麼了?
最近有朋友咨詢我這方面的問題,尤其4、5歲的孩子突然開始吃手,父母用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比較著急,我們今天來談一下孩子突然開始吃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分析孩子吃手的原因:(有一些原因大家都知道,我總結一下)
1.缺少微量元素
現在有一種說法,孩子吃手是因為身體原因,身體缺少微量元素。
我不是醫生,我不確定這個說法的可信度有多少?但既然分析原因,我們先把這個原因寫上,大家誰認識的有兒科醫生,可以具體問一下。
2.缺乏安全感
第二張說法,孩子缺乏安全感。
這個說法我認同,確實有一部分孩子吃手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會吃手,和我們大人感到緊張會低頭、扣手、摸衣角等習慣一樣。
3.口欲期沒有完美度過
很多父母知道孩子有口欲期,但是有時為了干凈,會在孩子1歲前盡量少讓孩子吃手,或者覺得過了1歲孩子還在吃手需要禁止孩子吃手,導致孩子口欲期沒有完美度過。
口欲期屬於敏感期的一種,在敏感期中我們講到,如果在孩子該發展的時候沒有發展,孩子會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繼續發展、彌補這一塊。
等離開父母身邊,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比如幼兒園,在老師沒有注意到的時候,他便又開始吃手,彌補嬰兒時候的口欲期。
4.受身邊人的影響
孩子很多習慣是沒有養成的,所以我們送孩子去幼兒園主要為了培養的生活習慣。但是幼兒園是集體生活,集體生活便意味著,一群孩子在一起,每個孩子的習慣都不一樣,也許班裡有孩子吃手,你家孩子剛開始覺得好玩跟著學,後來便慢慢也養成了吃手的習慣。
5.家長的過度「強化」
估計有父母看到這一點覺得不高興了,我孩子吃手,我提醒他是為了他好,你怎麼還說我不對了呢?
沒錯,作為父母我們提醒孩子養成好習慣,戒掉不好習慣是對孩子負責,但是很多時候,反而是我們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讓孩子越來越意識到「我在吃手」,所以孩子更加嚴重吃手。
6.孩子無事可做
如果你空閑了,你會幹嘛?肯定拿出手機,玩手機!但是孩子呢?沒有事情可以做,也沒有好玩的,手機空空如也,怎麼辦呢?玩什麼呢?
玩手吧!扣扣手,扣完了,再咬咬吧!慢慢的,吃手習慣養成了!
以上6條是我總結的吃手原因,針對以上幾個原因,我們有以下解決方法:
1.是否缺少微量元素?
找醫生去!專業的問題要找專業的人!
2.缺乏安全感
想一下,是不是因為最近你的工作太忙了,沒顧上陪孩子?或者你和老公因為一些事發生了一些沖突,嚇到孩子了?
先找出原因,再想解決方法。
如果是因為工作原因,想辦法盡早完成工作(推遲等孩子睡後再完成也行,我是這樣做的)盡量多陪孩子,一定要高質量的陪伴哦!
下次和老公有沖突,能不能不當做孩子的面吵?
3.口欲期沒有完美度過?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的成長是不一樣的,所有專家,老師說的話,針對的都是大部分孩子,但不一定和你家孩子完全符合!我們要學習這些知識,但是要會取捨!不能全部拿來為自己所用。
孩子的口欲期時間不一定必須到1歲結束,也許提前,也許延後,總而言之,你在1歲時,強迫孩子結束了口欲期,等他4、5歲時,他還是會自我彌補的,這是每個人成長的需要。
4.受身邊人影響
找出受誰影響,近期盡量減少和這個小朋友接觸。
5.父母的過度「強化」
如果你現在覺得,也許是你太敏感了,導致過度強化孩子吃手的問題,那便放輕松,給孩子時間,空間,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你最終一定會得到好結果。
在這里,悄悄告訴大家,我小時候也吃手,一直到初一時,還是會吃手,咬指甲,到初二時這個習慣沒有了,我也很奇怪,為什麼沒有了?
6.孩子無事可做
如果孩子無事可做,那我們便帶孩子找事做,尤其是動手的活動,折紙,畫畫,手工等這些,讓孩子的手盡可能動起來。
最後,4、5歲的孩子吃手,大家可以和孩子交流、溝通,告訴孩子你的擔心,帶孩子一塊學習,指甲里都有哪些細菌、病毒,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讓孩子意識到你對他的擔心,也意識到吃手對自己的影響,慢慢的,孩子會自願改變吃手這一習慣。
④ 孩子為什麼總愛咬指甲、咬衣被角、咬嘴唇原因終於找到了
文|CC爸媽
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前兩天一個家有一年級小學生的媽媽私信求助:
C媽,我家孩子一直有咬東西的毛病可怎麼辦啊?鬥智斗勇好多年了,情況時好時壞。
最早是剛上幼兒園時咬衣服角、書包帶、被子角,什麼時候衣服的領子都濕噠噠的;糾正了一段時間後,消停了幾個月,可後來又咬指甲,這指甲還沒完全戒掉呢,寒假我盯他寫作業,發現他又開始咬鉛筆了!
好話歹話都不聽,打過罵過也沒用,真是愁死我了!
話說咬咬咬的行為,幾乎娃娃都有,尤其是咬指甲,有研究表明, 約50%的兒童會在某個時候咬指甲。
甚至有一部分人會將這個習慣延續到成年。
0-2歲,是孩子口腔的敏感期,吮吸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反射和需求,是生理發育的正常表現。 這個階段的「咬咬咬」不必太過於擔心,也不要盲目禁止!
如果此敏感期被壓抑,會導致其它敏感期的延遲,並可能以其他表現形式來彌補此敏感期的滯後。
比如一歲時得不到滿足,兩歲會咬人,兩歲得不到滿足,上幼兒園會吃筆,啃手指甲,甚至上了小學還會繼續吃。
所以在保證衛生、安全的前提下,要為0-2歲的孩子提供「吃」的機會。
但如果是2歲以後,孩子仍然有很明顯的啃咬行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正確的引導方法,才能夠真正幫孩子「戒咬」。
為什麼會咬?
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啃咬的小毛病多發生在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孩子中,心理學上稱之為 「兒童緊張性行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r. Lori Woodring指出, 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東西有關聯。
一旦需要適應新變化,會給孩子們帶來心理壓力,這些 壓力不僅表現在情緒和心理上,有時還會表現在孩子的行為和生理 健康 上面。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為習慣不佳,背後往往隱藏的是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01 啃咬的心理原因
Ø內心焦慮感的外化、自我安慰的形式
一提焦慮,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成年人才會有的情緒,孩子從來都是無憂無慮,不諳世事,怎麼會焦慮?
其實不然,孩子同樣會面臨焦慮、緊張、不安等情緒的影響,比如:
在我們看起來雖然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對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事,足以讓他們感到不安和害怕。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情緒,甚至火上澆油訓斥,無疑就會放大焦慮。
年齡小,排解能力有限,但又需要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洩口,所以很多孩子就會通過一些小動作來排解, 比如啃指甲、咬衣被角、咬鉛筆等等。
有研究表明,這類動作可能類似於吮吸拇指或奶嘴,這是他們在媽媽肚子里就學會的安撫技能,可以讓人感到放鬆和快樂。
通常開始時是無意識的,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慮,孩子就會習慣性條件反射,作出相應的動作。
Ø因無聊而形成的壞習慣
這種現象也非常常見, 多發生在孩子覺得無聊、沒事情可做或者飢餓的時候,然後不自覺地通過做一些小動作來進行消遣。
比如小點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咬指甲、吃手,大點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咬鉛筆、咬嘴唇等。
CC之前有段時間就是看電視時吃手,提醒也沒用。
有媽媽可能覺得動畫片那麼有趣怎麼會無聊?
其實真正無聊的是「電視沒有互動的單向輸入」,後來我就參與進去跟CC聊聊「劇情」,讓看電視這項活動不只是「單向輸入」。
如果是這類,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改變孩子的習慣就可以了。
如何判斷孩子是無聊還是焦慮呢?其實很簡單。
第一是看孩子做小動作前,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是觀察孩子的眼神和神態。
如果是眼睛無神或游離,面無表情,比較無趣地呆坐或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多半就是他感到無聊的時候,及時轉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Ø自我刺激,尋找存在感
這種情況雖然不太常見,但的確存在。
精神科醫生指出: 人總要有自我存在感,才覺得是活著。幼齡小朋友如果平時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會透過啃咬指甲的不斷刺激,尋找存在感,從中獲得心理滿足。
所以,如果家長陪伴的非常少,恰好孩子又有啃咬的小毛病,就要留意是否這方面原因了。
02 啃咬的生理原因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啃咬行為,都是心理問題,也有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之前C爸醫院就有因為孩子一直咬指甲、吃紙屑帶去就醫的,結果是因為感染蛔蟲所導致的 「異食癖」 的表現。
據兒科大夫介紹,異食癖的表現有很多,甚至吃頭發、啃腳趾、吃牆灰等等。
孩子愛咬東西,還有可能是體內缺鋅、缺鐵等原因所致。
所以,在排除心理因素,並進行了一段時間調整之後仍無明顯改善的,建議大家到醫院進行排查是否有生理因素。
5招幫孩子真正戒「咬」
生理方面需要由醫生來判斷,C媽今天主要說說由心理因素所導致的「啃咬」問題該如何解決。
01 減少對這個行為的關注
這里的減少並不是指真的不去關注,而是指換一種方式去關注。
孩子有各種小毛病,尤其是在屢教不改之後,家長往往很難繼續保持心平氣和,經常是橫眉怒目地訓斥:咬咬咬!又咬!說多少遍了?沒長腦子嗎,記不住嗎!
甚至粗暴地直接把手指或者其他東西從嘴裡拽出來!
在我們眼裡,說三遍還不改就是故意的,就是和我們對著干!
實際上孩子並非故意, 這些動作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是一種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在啃咬。
所以, 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無論第多少次,我們堅持做到友善的提醒就可以。 比如設置提醒暗號、塗安全指甲油等等,否則不但不能改掉啃咬的毛病,還會為此產生心理陰影。
02 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緩解焦慮
對於因為焦慮或尋求關注而啃咬的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做得更多的是接納他的不安情緒,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比如對於有嚴重幼兒園分離焦慮的孩子,就盡量做到早接,其他時間多陪伴;
對於自尊心強、害怕犯錯的孩子來說,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案,而不是在他們犯錯的第一時間去指責和打罵;
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回應,等等。
當我們願意接納孩子,與孩子的關系有所改善,讓他的情緒有一個安全表達和排解的空間時,漸漸地就會「棄用」那些小動作。
03 轉移注意力,尋找新的替代方式
多注意觀察孩子, 一旦發現要做習慣性動作時,及時用孩子喜歡的東西、愛玩的 游戲 等幫助他轉移注意力。
同時要注意有針對性,比如愛咬指甲的孩子,就帶他一起玩需要雙手操作的 游戲 ,像玩黏土、玩沙、玩橡皮泥,攀爬或組裝積木等。
比如愛咬嘴的孩子,就帶他一起唱歌、讀繪本、讀詩歌、說繞口令等多用嘴的項目。
這些小動作基本上都是後天習得的,在得不到鞏固的情況下,慢慢就會淡化。
對於大點的孩子而言,還可以選擇一些沒有傷害同時可以緩解情緒的一些替代方式,例如嚼口香糖、捏減壓球、打沙袋等。
04 讓孩子了解壞處,內心裡想要改
無論任何事情,一旦產生內驅力,做起來就容易多了。
可以讓孩子一些啃咬的壞處,比如咬指甲會有哪些 健康 上的危險,可以通過圖片、繪本故事、動畫等方式,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壞習慣帶來的後果。
我曾經給CC看過一張指甲被啃光的圖片。
邊讓她看邊說,有些指甲,啃掉再也不會長了。一直啃下去,很難想像指甲變成了什麼樣子?這樣怎麼塗指甲油啊?
她明白這些之後,很快就從「爸爸媽媽讓我改」,轉變成了「我想要改」,改起來明顯容易了很多。
05 制定小目標,合理期待
習慣的糾正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不但不能一蹴而就,還有可能出現反復。
所以,首先家長要做好心理准備,合理期待。
其次,可以 給孩子制定階段性的小目標,循序漸進地來克服。
比如從一天咬8次減少到一天咬5次;從約定1周時間,到約定3周時間等等。
讓孩子不斷看到自己的小成就,也能增加他主動「戒除」的信心。
「啃咬」雖然是一件小事,但處理不好,卻有可能出現大問題。
所以既不能不重視,也不能強行矯正,而是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葯,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改正。
你家孩子「咬咬咬」過嗎?是如何戒掉的?一塊在評論區把小妙招分享給大家吧!
⑤ 孩子吃手有什麼解決辦法
孩子吃手是否需要解決,怎麼解決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明確孩子年齡。
0-1.5歲寶寶吃手,不需要糾正。
口欲期-建立安全感0-1.5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人格發展階段,也叫做口腔期、口唇期。這個階段的是個體性心理發展的最原始階段,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動,獲得快感與滿足。
另外,也會有其他原因:
1、 探索 行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是通過啃咬等方式感知物體。
2、條件反射,和安撫奶嘴一個道理,啃咬手指能夠帶來安全與滿足。
3、開始長牙,牙床癢,通過啃咬緩解。
要多注意觀察,寶寶是否因為安全感不足而產生的啃咬行為,如:睡覺時,習慣性的拿著某個特定的物品,或是固定啃咬某個固定的物品,想和媽媽親近卻又迴避等多種現象。(此處不再一一贅述,各種表現因人而異)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必糾正,保持手部和習慣啃咬物品的衛生和安全就好。
2歲以上寶寶出現啃咬行為,媽媽需要注意,要給與糾正,原理和方法很簡單。
原理:經典條件反射
巴普洛夫老先生的狗,讓人類明白了條件反射的原理。食物對於狗來說是強化物,強化了狗流口水的行為,也就是說,狗在實驗中是有獲益的,即:鈴聲響起,意味著可以吃東西。
寶寶,習慣性的啃咬行為也是有獲益的,那麼父母採用負增強行為就好。但不可指責,強行糾正,此時可以採用行為約束。例如:直接抱住孩子,停止啃咬行為,或是通過圖書,其他玩具等物品轉移孩子注意力。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會有相應的心理動機,題主問題太過於籠統,不夠具體,不好詳細回答。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如有疑問,可以私信。
淡化,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都是他們在自我彌補,彌補特定時期沒被滿足或者是過度滿足的需求。
你可以回想一下,在0~1歲處於口欲期的時候,是否及時滿足他的口欲,包括讓他及時吃奶;戒奶的時候不突然;在他有新活動能力的時候,是否引導他不再用嘴巴來 探索 ;以及你餵奶的時候,是否有給與他正向情緒的傳遞。
要讓他不吃手,首先你得允許他吃手,當你允許他吃手的時候,首先你自己就不會因此而焦慮,同時也是接受你孩子的現實模樣,以及接受你曾可能給他帶來的傷害。
當然,允許,不代表著鼓吹他吃手,不代表支持他吃手,這是兩碼事,這里的允許的關鍵在於「接受」;注意保持他的手部清潔。
其次,不要再和他強調這件事情,包括不要強行拉出他正在吃的手,不對他進行言語的提醒乃至攻擊,還有嘲笑。因為你的每一次提醒,都在強化他對這個動作的依賴性。
他吃手是因為彌補過去缺失的安全感,當你阻止他的時候,他雖不得不服從你而停止,但同時也因為這份不得不的服從而導致更加焦慮,此後就會變本加利。
如果孩子能在生活中得到滿足,他們就不需要發展出自娛自樂的壞習慣。
半歲以前寶寶吃手是正常的,是寶寶精細動作發育的表現,吃手可以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家人不用干涉
半歲以後家人就要有目的的干涉,以免寶寶形成習慣,不容易改正,具體方法可以通過其他的玩具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平時,多帶寶寶出門,接觸一些不同的事物,讓孩子看看花草樹木,陪孩子多說說話。一方面可以刺激孩子對周邊事物的興趣,也可以達到轉移他的注意力,避免寶寶有多餘時間允吸手指。在寶寶長牙期,可以幫寶寶挑一個合適的牙膠,讓寶寶代替手指。
多大的孩子呢?
孩子小的時候吃手是一個 探索 期,也叫口預期,是對自己的一種滿足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三四歲了還在吃手,那麼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家裡人有太多負面或者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或者經常對孩子指責批評。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是對孩子沒有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覺得很無聊,沒意思。
你好,很高興回復你的問題,希望以下答復對你有幫助。
寶寶吃手一般分為幾個階段,針對不同階段的情況有不同解決辦法。一般小寶寶都是從2個月左右開始吃手,由於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吃手早有的吃手晚。
一、3月齡寶寶
這個階段吃手的情況,很正常,這是寶寶自然的 探索 行為。不需要阻止引導。
其次,2到3個月孩子學慣用手小嬰兒的手經常握拳當碰到物體時有時會張開。可以讓他摸摸不同質地的物品,學習握一會兒。如果在寶寶視野手能夠到的地方。懸掛一些玩具他揮動小手偶然碰到玩具,在這種反復接觸中學習手眼協調有意接觸玩具。
這是他們感知力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可以手眼協調抓玩具不但吃手。還會把抓到的玩具等任何物體放到嘴裡。家長不用緊張,不用制止,口內 探索 利於寶寶感知能力的發展。不過要注意的是,保持玩具的干凈衛生,還有不能把太小的玩具給寶寶放進去口,容易造成誤吞的風險,另外對於寶寶吃完的玩具,要及時清洗干凈,以免病從口入。
這個時候寶寶可能會出牙期,他們吃手可能是為了緩解出牙的不適感。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牙膠讓他們緩解出牙的疼痛和不適。
其實寶寶吃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說好吃還挺多,所以家長不用強制阻止,只要加以引導就行,同時還要注意寶寶手部和口部和玩具的衛生,以免病從口入。
口從一出生就能被熟練的使用,比如會把手放進嘴裡,能觸碰到的物品也會被放入口中,這些行為便是寶寶口腔敏感期的顯著特徵。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尋乳反應,這是寶寶成長的第一主題,活下來!但是口腔敏感期的使命,遠不止生存的發展需求!因此,我們要在寶寶口腔敏感期中,完成三個使命,
口在不斷使用中發展出豐富的味覺和其他功能,辨識出東西是否能吃,是軟是硬!了解對生命有益的食物等高級功能。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完整和發展的過程!感覺是無法教出來的,是寶寶自主的和使用感覺器官去得到發展!嬰兒從出生開始,除了感覺,能夠用到的工具只有眼睛和口,除了看,想要 探索 世界,就只能把東西放進嘴裡!想要完整和健全口的功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定時定量喂養一定要改為按需喂養!找出自己孩子對食物需要的規律。定時定量喂養完全忽略了寶寶自身的感覺,也完全忽略了寶寶自主使用口腔的敏感性發展需求!口的健全和滿足,將會給寶寶帶來安全感和穩定的情緒狀態!如果得不到滿足,不僅會導致情緒的不穩定,安全感,存在感的缺失,而且會在喚醒手的功能以及口認知世界的過程都會滯後!
嬰兒第一個放入口中的就是手。從高頻率的將手放入口的過程中,嬰兒會感覺到手的存在以及與身體的關聯!手的使用從無意識變為有意識!手的功能被漸漸喚醒!如果沒有順利完成這個使命會直接影響智能的發展,以及內在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這個階段父母常見的 誤區 是
1.不準寶寶把手放進嘴裡
2.了解到口腔敏感期的重要性後就人為干涉,提前把手放進寶寶嘴裡!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
3.面對寶寶的這些行為,我們不阻止,不打擾,不幹涉,做好衛生清潔和安全,及時清潔有口水的皮膚
1.寶寶是用口發現和認識世界,會將各種能抓到的物品放入口中去感覺,不要見到寶寶把東西放進嘴裡就說不衛生或壞習慣,2.充分允許寶寶用口去感覺,去體驗物品,並給他提供適宜地環境和安全的物品,減少寶寶 探索 時的風險
3.不要因為寶寶想要品嘗各種不同的食物,就將剩下食物的這種行為定義為浪費,可以想想辦法
1.寶寶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可能會出現兩種比較典型的情況,一種是孩子比較容易吃手,咬東西,甚至是非攻擊性的咬人。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對吃超出正常情況的熱情。
2.父母應當成為一個觀察者,觀察孩子的近況和需求,讓孩子擁有選擇和享用食物的權利,給口腔敏感期沒有滿足的寶寶更加包容的環境,提供更加豐富的口腔體驗,不要用語言和環境強化吃或者咬
3.在彌補口腔敏感期的缺失時,注意平衡點的把握,父母要有 健康 飲食方面的知識,在寶寶剛好對食物充滿興趣的時候,把這些知識通過體驗的方式分享給孩子。
我是悅兒爸爸,從事早期教育工作,如果還有其他方面的疑問請及時跟我聯系,我會盡我所能幫助您!
【教育合心】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對於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寶寶來說,手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寶寶吸吮手指,做家長的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才對。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寶寶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
一、4歲之前的吮指行為是正常的
大約到1歲左右,大多數寶寶的吸手指習慣就會消失,許多寶寶一般到3歲—3歲半就不會吮吸手指或其他東西了,除非偶爾感到累了或發現自己無事可做、無所適從以及暫時感到不安時才會吸手指。4歲之後,大約只剩5%-10%的寶寶會保持這個動作。
根據專家研究,到6歲之後還保持吸手指的寶寶,和已經戒掉的寶寶相比,在人格特徵上沒有太大差別。唯一不同的是,這些繼續吸手指的寶寶,大部分都有在早期父母強迫他們戒掉吸手指習慣的經歷。
如果寶寶4歲以後還繼續吸手指甚至養成了習慣,父母就需要給予注意了,因為這些寶寶可能會因吸吮時間太長或太過用力,使上齶往上推,影響上面一排牙齒的整齊排列。對這種情況,父母往往會直接制止、不許寶寶吮吸手指,但很快會發現收效甚微。
如果父母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類寶寶往往在其他方面或事情上感到不高興或很失望,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吮手指上。父母要看到寶寶吸手指行為背後的需求,多給寶寶以關心和愛護,這比直接干預他的吮吸行為更有效。
二、要了解吸手指行為背後的需求
(一)寶貝需要吸吮。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吸吮手指,這是一種替代和安慰。
(二)吃手是寶寶對愛的呼喚。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和寶寶肌膚相親,很少陪寶寶說話、做 游戲 ,寶寶飢餓、患病時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吃手是寶寶的一種方法,其中多少有些無奈。
(三)吃手是寶寶排遣壓力的方法。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看護人經常更換,或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嚴,經常訓斥打罵寶寶,家庭關系緊張等等,在較大心理壓力下,寶寶會通過吃手來排遣內心的壓力。
(四)吃手是寶寶對抗孤單寂寞的方法。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寶貝,寶寶不免孤單,如果寶寶常獨自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接觸不到同齡的夥伴和新鮮事物,不免會感到寂寞,孤獨和乏味,寶寶會用吃手來排遣孤單和寂寞。
(五)媽媽爸爸的態度強化的結果。當寶寶緊張焦慮時、飢餓時、無聊時或模仿其他寶寶偶爾吃手時,爸爸媽媽見了,嚴厲訓斥,令寶寶更緊張,反而強化了寶寶吃手。也有的媽媽爸爸對寶寶吃手看之任之,不及時找原因,進行矯治,讓吃手成為一種固癖。
三、應對吃手的對策
(一)不去注意(忽略)寶寶吃手的問題
寶寶在用口和手 探索 的敏感期,吃手是很正常的,是寶寶的一種自然表現,也可以說是天性。所以,父母可以不用注意寶寶的吃手問題,也不要把寶寶的吃手當成一種毛病。所以,即使看到寶寶吃手了,父母也不要有心理負擔,不要緊張,也不要不舒服。如果父母使用帶來較多負面影響的方法來戒除,反而會強化行為的發生。
(二)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
媽媽要盡可能用母乳喂養寶貝,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如果要斷奶,要及時添加輔食和配方奶,逐漸過渡,讓寶寶有一個適應過程,切忌突然斷奶,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三)多陪伴,為寶寶營造寬松、溫馨的氣氛
媽媽爸爸要為寶寶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定、寬松的成長氛圍,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松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四)給小嘴找個依靠
當寶寶吃手時,可以給寶寶一些替代品,當寶寶已經有能力抓住物品往在嘴裡送時,父母可以給寶寶准備一些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品讓寶寶抓,供寶寶用口去 探索 ,比如給寶寶一些磨牙餅干、橡膠奶嘴等(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當寶寶再大一點時,可以用一個托盤盛一些物品供寶寶自由選擇,讓寶寶有些新鮮感。這樣,寶寶也在用手感知,也在用口感知,但是他會漸漸忘記啃手。這對於不想讓寶寶啃手而又不想強行干涉寶寶的父母來說是個不錯的辦法。
(五)不要嚇唬寶寶
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寶寶吃手,就會用語言嚇唬寶寶,比如:「你再吃手,手就掉下來了!」「手上有蟲子,吃手會把蟲子吃到肚子里,肚子會疼!」說這些話時,寶寶可能會因為害怕而停止吃手,但是他還是會在不經意間去吃。吃完之後,他就比較恐懼,想像著蟲子在他肚子里的情形,結果就會出現焦慮情緒。如果這時,父母再提醒他,就會更加加強他的恐懼感,形成惡性循環。當然,如果他發現手並沒有掉下來,他的肚子也沒有疼時,就會認為父母在騙他。這時,吃手的行為就會被強化,他可能就會瘋狂吃手。
(六)夥伴多多,活動多多
媽媽爸爸可以讓寶寶多和小夥伴一起玩耍,鼓勵他廣交朋友,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不讓他一個人閑著,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七)不要給寶寶不吃手定時間
當寶寶4歲之前吃手的行為都屬於正常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行為。大自然從來就不會按照某個人的意志去改變,也不會按照某個人說的時間與規律作改變。這對於寶寶的成長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父母給寶寶不吃手定時間,就一定會因為寶寶沒有改變而對他產生不滿,然後可能就會是強制。這對寶寶的成長來說是不利的。
(八)請醫生幫幫忙
如果寶寶滿4歲了還吃手,媽媽爸爸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咨詢心理醫生,和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輕者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 情感 需要等措施,重者採用行為矯治方法。
特別提示:在矯治過程中,媽媽爸爸的態度要和藹,語言動作要輕柔,以關愛鼓勵為主,不要大聲呵斥、打罵寶寶,寶寶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以表揚。
在小孩手上抹點苦瓜汁[靈光一閃]
千萬別抹辣椒水[捂臉][捂臉]
孩子吃手有什麼解決辦法?首先說道吃手我們就先應該了解下寶寶為什麼吃手,寶寶吃手的原因是什麼?
一、寶寶吃手是什麼原因
1.是 探索 行為
3個月以內的嬰兒,他們不知道手是自己的,偶然的情況下注意到自己的手,就會將手放進嘴裡,吃的很香很滿足,這其實是寶寶的一種 探索 行為,家長不需要阻止。
2.是感知力的發展
嬰兒在4、5個月之後,可以手眼協調抓玩具了,此時他們不僅會吃手,還會把自己能抓到的其他東西也放進嘴裡,家長也不用阻止,因為口內 探索 有利於寶寶感知力的發展。不過,為了預防寶寶吃到不好的東西,家長要注意將寶寶周圍的物件把好關哦。
3.緩解出牙疼痛
一般在4個月之後就會開始長牙了,寶寶出牙時會很不舒服,就會通過咬自己的手指、拳頭或其他物品來安撫自己。這就像大人腿疼時按摩肌肉緩解疼痛一樣,所以大人也不用糾正。
4.是心理反應
如果寶寶長大了,比如說兩三歲了還要吃手,那就是注意寶寶的心理狀態了。家長要觀察寶寶是否處於緊張、無聊或無所適從的狀態,此時也不要阻止他,而應分析寶寶的心理狀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二、寶寶吃手怎麼辦
1.使用安撫奶嘴
嬰兒寶寶吃手都是正常的,如果家長不想讓寶寶吃手的話,也可以用安撫奶嘴來代替,安撫奶嘴既能滿足寶寶的吮吸需求,也不會影響寶寶的牙齒 健康 。不過使用安撫奶嘴要有度,不要過度使用。
2.增加互動時間
其實,3歲以前的寶寶,家長都不應該把他們單獨去玩,你應該增加和他互動接觸的時間,比如做一些親子 游戲 ,多抱抱他,陪陪他,當你和寶寶互動的時候,寶寶忙著玩,自然沒有精力去吃手了。
3.不要常說「別吃手」
有的家長看到寶寶吃手,就會強制性的直接說別吃手,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這只會加深寶寶吃手的情況。當寶寶吃手時,你可以去抱抱他,親親他,然後把小手佔用過來,這樣慢慢的就能弱化吃手的概念了。
嬰兒時期的寶寶吃手都是很正常的,家長不用過於擔心,你只需要做好寶寶及環境的衛生工作就可以了。如果寶寶一歲以後還繼續吃手,那可能是在尋找安全感,家長要避免過度指責批評寶寶,或是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玩具、畫冊等東西上,也可以給他磨牙餅干或磨牙棒,讓小手得以解放。
需要注意的是,在糾正寶寶吃手的問題上,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愛,而不是一味的強制要求,你要分析寶寶吃手指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葯,這樣才能迅速有效的解決問題哦。
第一,找到寶寶沉迷吃手的原因
1.寶寶因為壓力吃手。 當寶寶出現不安、焦慮、恐懼等情緒時,會通過吃手來獲得原始的自我安慰。寶爸寶媽要常抽時間,放下手機和工作,全身心地陪伴寶寶。
2.寶寶因為無聊吃手。 遞一個有趣的玩具過去,獃獃萌萌的小寶貝也會很機靈地伸手接過來,吃手的行為也就自然停止了。
第二,讓娃體驗比吃手更好玩的事1.給小嘴找個依靠。 如果寶寶吃手特別嚴重,可以用 牙膠、安撫巾替換小手 ;如果不吃手就不睡覺,可以紿寶寶一個安撫奶嘴,讓小嘴啃啃,或者讓寶寶嘗試 拉著媽媽的手、抱著毛絨玩具入睡。
PS:為了寶寶的 健康 ,安撫奶嘴需要每天用開水沖燙,並兩月更換一次;在寶寶1歲之後,需幫助TA逐漸戒掉對安撫嘴的依翰。
2.和寶寶做 游戲 。 可以多陪伴寶寶值一些手動 游戲 ,在轉移注意力的司時,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第三,告訴娃,吃手真的不好1.故事引導。 寶爸寶媽可以通過繪本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通過故事了解手上的細菌會通過嘴巴,溜達到小肚肚裡面,攻擊寶寶的身體,然後寶寶就會生病的事情。
2.給予娃正向獎勵比起指責、打罵 ,鼓勵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比如在特定時間內寶寶沒有吃手,就獎勵寶寶吃小零食,表揚寶寶很棒棒,並鼓勵寶寶可以做得更好。
養娃好比打怪升級,幫寶寶改掉吃手的習慣是必經之路,各位爸媽加油吧!
⑥ 為什麼寶寶總喜歡吃手
吃手這件事要分年齡段來看。四歲以後吃手才不正常。不同年齡吃手方式也不一樣。一歲以內的孩子應該會吃手。吃手是孩子心心理發展的一個表現,也是嬰兒口部運動的核心。同時孩子吃手可以增強自信心。 早期國外研究孩子吃手的比較多,如果父母在一兩個月或者是三個月以內開始阻斷孩子吃手,孩子的心理發育將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孩子長大以後自信心不足,多疑、膽小。寶寶吃手主要可以滿足口腔和心理兩方面的需求。 6個月的寶寶吃手的習慣會改進很多,寶寶開始能夠坐起來了,周圍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都等著寶寶的探索。寶寶開始用抓拿來探索世界。手整天都在忙活著,自然就吃得就少了。 寶寶在8個月以後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會固定吃一個手手指頭,長期吃手有一種信號,我們要早一點干預。其他的正常不用過多的干預。 老吃一個手指頭是一個信號,玩的游戲中,這個手玩著,那個手吃一些,這種習慣可能要延遲到三四歲。究其原因,首先是媽媽沒有很好的回應孩子,媽媽經常回應孩子,孩子吃手非常少。這種是心理治療,要擾動他的吃手行為。先吃一個手,一旦先把這個勾打開,小孩能夠接受是你最好的方法。你突然不讓吃了,他肯定不接受。先吃其他的,一旦這個開始松動了,這個勾鬆了,再開始把他的手攢上。他吃的時候可能是有安全感。你先給他做一個口部的按摩,他就自然不吃了。 五六歲以後的孩子還吃手,我們會用牙托,那麼大的孩子就知道吃手很難看,就是控制不了。上大班了,人家都不吃就我吃,吃了覺得寒蟬,不吃的話難受。大的孩子帶牙托,他自己想改變那種狀況,媽媽在幫你帶牙托,他必須要接受。吃手跟抽大煙一樣,感受一定是嘴包著手的感覺才會出現。一旦變成一個鐵的勾了,一吃就扎著了,沒有那種感受他自然不吃了。
⑦ 嬰兒吃手怎麼辦
嬰兒吃手怎麼辦
嬰兒吃手怎麼辦,很多家長在護理寶寶的過程中,會發現寶寶在小的時候經常吃手,那麼寶寶吃手是什麼原因呢?經常吃手會對寶寶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呢?下面我分享嬰兒吃手怎麼辦的文章,一起來看下吧。
嬰兒吃手怎麼辦1
嬰兒吃手要不要阻止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
對於2~3個月的寶寶來說,吃手標志著寶寶的心理發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調階段,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家長應該為他高興才對呢!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吃手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2~3個月寶寶正處於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展,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象。
家長若能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時,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總之,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和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寶寶不會養成吃手的習慣,家長不必擔心,也無需設法阻止。
幫寶寶戒掉吃手的妙招
制止吃手要從小管
「甜甜以前也愛吃手,後來,我們一見著她咬,就打小手,並且給她講道理,告訴她不能咬,現在已經好多了。」甜甜1歲多,吃手的習慣完全是甜甜媽打小手和講道理制止了的。
塗辣椒「治」吃手
「有朋友說過,身邊有媽媽給孩子手上塗了辣椒,就是為了『治』吃手的習慣。據說,孩子之後果然不怎麼吃手了。」這個方法,揚揚媽只聽說過,完全沒實踐過。
嬰兒吃手怎麼辦2
嬰兒兩個月吃手是為什麼
寶寶們會把手放到嘴裡有滋有味的嘬,或者把所有夠得著、拿得起的東西放在嘴裡。許多年輕的父母認為這是極不衛生的壞習慣而去強行糾正。其實寶寶吃手、啃東西是一個十分自然的現象,是其神經系統發育的必然結果。
寶寶剛出生時,四肢動作是毫無意識的。到出生2個月左右,由於神經系統的發育,上肢運動逐漸有了目的性,但他此時還不知道抓玩具,因而會把自己的手放在嘴裡。到出生4個月左右,寶寶已具備了伸手拿玩具的能力,會把眼前見到的玩具等抓在手裡並准確無誤地放入嘴裡。此時,孩子會通過嘴的感覺分辨出玩具與手的區別。到出生6-8個月,寶寶能做出一些如扔東西、伸手觸摸、模仿大人的動作等復雜動作。這些都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必然。而且,寶寶吃手、啃玩具直至有意識地觸摸周圍的一切,對其大腦的發育、肢體肌肉的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這些行為父母應該加以鼓勵而絕不能強行糾正。
當寶寶吃手、啃東西時,父母有必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注意衛生。父母要勤為寶寶洗手,對玩具進行消毒處理。
(2)防止異物傷害孩子。在寶寶能夠得到的地方,不要放紐扣、豆子等,防止異物堵塞寶寶的氣管引起生命危險。
(3)注意寶寶「孤獨」引起的吃手。有的寶寶由於缺少愛撫,以吃手的方式自我慰藉。所以當寶寶已可以伸手抓到玩具,並表現出對不同形狀、響聲有明顯偏好的時候,仍有吃手、啃東西的習慣時,說明寶寶感到「孤獨」,需要與大人交流了,這時應引起父母的注意。
⑧ 七歲孩子愛吃紙,手,衣角看見什麼都愛用嘴咬這是怎麼回事
我外甥女也是這樣,好像說是缺乏心裡安慰,多交流,讓小孩手上有點事做,有安全感,慢慢的就會忘記吃手或是別的什麼拉。
⑨ 五歲寶寶吃手
5歲寶寶總吃手怎麼辦
2018-08-13
媽媽網資深編輯資深編輯
母嬰網路媽媽網
寶寶經常會吃手,而且吃起特別頻繁,還吃得有滋有味的,家長害怕手上的細菌被寶寶吃到肚子里,誘發疾病,影響到寶寶的健康。但是也有人講孩子吃手是正常的,是孩子口欲期到了,想要通過吃手了解更多。若是比較大的孩子吃手,應該及時制止。那麼,5歲寶寶總吃手怎麼辦?
寶寶吃手正常嗎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於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調能力。對於2~3個月的寶寶來說,吃手標志著寶寶的心理發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調階段,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5歲寶寶總吃手怎麼辦
1、可以告訴他手指縫里有很多臟東西,有會使人生病的細菌,還有鉛等有害物質,會影響健康。甚或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網上搜一搜,看看我們的手指縫里究竟有什麼臟東西,這樣可以增加孩子克服這種壞習慣的動力和決心。
2、仔細觀察孩子在什麼時候比較容易出現這些行為,有的放矢地給予幫助。如,很多孩子咬指甲是在做作業有困難時,家長除了提醒以外還要在學習上給予幫助;也有不少孩子是在看電視或無聊發呆時咬咬指甲,那麼家長就需要花一點時間多陪陪孩子,與孩子一起做手工等,既能減少咬指甲,又增進親子關系。
3、當發現孩子正在咬手指時,可以心平氣和地拉出他的小手,然後陪他玩一會兒,讓他小手忙得沒功夫塞進嘴裡。
4、如果在家無法幫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可以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矯正。兒童口腔科可以採取很多措施管住孩子的不良習慣。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來設計矯正措施,就像量身訂制服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