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捕蟬的句子詩句有哪些
擴展閱讀
那為什麼後面要加個同學 2024-11-20 13:21:28
春考數學怎麼打基礎 2024-11-20 13:21:12
兒童大牙爛掉怎麼辦 2024-11-20 13:10:22

兒童捕蟬的句子詩句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15 02:09:52

1. 兒童捕蟬的詩句有什麼

1. 關於蟬的詩句有什麼
關於蟬的詩句有什麼 1.有哪些描寫『蟬』的詩句
1、《霜月》——【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2、《所見》——【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3、《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作者】王維 【朝代】唐 譯文對照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譯文:寒山轉變得格外鬱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裡的炊煙一縷縷飄散。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4、《初秋行圃》——【作者】楊萬里 【朝代】宋

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

聽來咫尺無尋處,尋到旁邊卻不聲。

譯文 :夕陽看似無情,其實最有情,園里樹上的蟬,正趁著太陽落下的短暫時間,拚命的高聲歌唱,園子里一片蟬叫聲。

蟬的叫聲好像就在身邊,可是你卻無法找到他們,因為,當你找到它跟前的時候,它好像知道你來了,鳴叫聲立即停止了。

5、《臨江仙·暮蟬聲盡落斜陽》——【作者】毛文錫 【朝代】唐

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掛瀟湘。黃陵廟側水茫茫。

楚山紅樹,煙雨隔高唐。

岸泊漁燈風颭碎,白蘋遠散濃香。靈娥鼓瑟韻清商。

朱弦凄切,雲散碧天長。

譯文:斜陽落日送走最後一聲蟬鳴,瀟湘江面高懸起銀色的明月,黃陵廟邊的江水捲起陣陣濤聲。楚山的紅樹籠罩在茫茫煙雨里,煙雨隔斷了高唐台下的迷夢。

江水搖碎岸邊漁船的燈影,遠處白蘋飄散著濃濃的香風。濤聲彷彿湘妃在彈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紅的瑟弦凄切的悲鳴,久久地迥盪在藍天白雲中。
2.描寫蟬的古詩詞有哪些
1、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2、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3、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

4、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5、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一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6、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7、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8、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聞早蟬》

9、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蟬》

10、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
3.寫蟬的古詩有哪些
描寫蟬的詩句

在獄詠蟬 ——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唐. 司空曙《新蟬》)。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蟬》)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唐 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

「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宋 楊萬里《聽蟬》)

「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 (宋 劉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唐 雍陶《蟬》
4.有關於蟬的詩句
蟬聲響亮而高遠,古往今來,那「知了,知了」的鳴唱,曾使情感豐富而細膩的詩人們寫下了諸多優美動人的詩篇。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

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

(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聽秋蟬,秋蟬非一處。

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里,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

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

……」(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 (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 宋代詩人楊萬里所說:「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唐 白居易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

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早蟬》);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

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宋 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雨霖鈴》);宋 劉克庄「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

(3)古人誤卻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徵,並詠之頌之,或藉此來寄託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首先應該提到的當然是被稱為唐代詠蟬詩之「三絕」: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獄詠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三首詩都是唐代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異,各臻其妙。

清人施補華《峴佣說詩》對此之評論可謂一語中的:「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小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

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

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

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

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

(4)與詠燕詩不同,詠蟬詩中也有譏諷蟬之污濁者。代表之作當屬唐末詩人陸龜蒙和羅隱的《蟬》詩 。

陸龜蒙:「只憑風作使,全仰柳為都。一腹清何甚,雙翎薄更無。」

羅隱:「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

在陸之筆下,蟬是卑鄙無能之輩;而羅之筆下,蟬則是趨炎附勢之徒。兩詩借蟬言志,旨在諷刺批判唐末的社會腐敗、官場昏暗。

(5)其餘如:唐人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時各得身無事,每到聞時似不聞」(《蟬》)、清人朱受新的「抱葉隱深林,乘時慧慧吟。

如何忘遠舉,飲露已清心」(《詠蟬》),也。
5.寫到蟬的古詩還有什麼
寫到蟬的古詩

1、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2、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3、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

4、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5、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一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6、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7、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8、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聞早蟬》

9、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蟬》

10、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
6.《蟬》的詩句和詩意是什麼
《蟬》是唐代文學家虞世南所作,全詩原文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話文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通過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於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1)兒童捕蟬的句子詩句有哪些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作者是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餘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潔。

作者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三、四句借蟬抒情,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

參考資料 搜狗網路--蟬 (唐代虞世南詩作)
7.所有關於蟬的詩句
原發布者:杏貓網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4、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5、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一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聞早蟬》11、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蟬》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一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里,新蟬忽數聲。——《聞蟬》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
8.帶有蟬的詩句有哪些
《詠蟬 / 在獄詠蟬》

唐代: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作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浣溪沙·湖上西風急暮蟬》

宋代: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少留歸騎促歌筵。

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臨江仙·暮蟬聲盡落斜陽》

唐代:毛文錫

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掛瀟湘。

黃陵廟側水茫茫。楚山紅樹,煙雨隔高唐。

岸泊漁燈風颭碎,白蘋遠散濃香。

靈娥鼓瑟韻清商。朱弦凄切,雲散碧天長。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霜月》

唐代: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9.贊美蟬的詩句有哪些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2. 牧童捕蟬的詩句的古詩名

1. 關於牧童的古詩的詩句
關於牧童的古詩的詩句 1. 關於「牧童」的詩句有哪些
1.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 所見

清代: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4.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5. 牧童

唐代: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6. 牧童

唐代: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7. 山中

唐代:李涉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

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7%89%A7%E7%AB%A5
2. 關於牧童的詩句
牧童見人俱不識,盡著芒鞋戴箬笠。

過驪山作 牧童火入九泉底,燒作灰時猶未枯。 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 菊酒攜山客,萸囊系牧童。

村行 曖曖村煙暮,牧童出深塢。 牧童詞 所念牛馴擾,不亂牧童心。

重幸武功 駐蹕撫田畯,回輿訪牧童。 牧童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

蒿里 牛羊窸窣,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金陵懷古 御路疊民冢,台基聚牧童。

牧童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汧陽間(一作汧陽縣閣) 牧童何處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聲。

山中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鄴都懷古 芳草自生宮殿處,牧童誰識帝王城。

蓮塘霽望 遠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處信牛行。 田家元日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山村曉思 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煙渚。 倚瑟行 泉宮一閉秦國喪,牧童弄火驪山上。

春晚書山家屋壁二首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渭川田家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橋山懷古 哀喧叫笑牧童戲,陰天月落狐狸游。 淇上田園即事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漫歌八曲·將牛何處去二首 相伴有田父,相歡惟牧童。 相和歌辭·蒿里 時見牧童兒,弄枯骨。

空靈山應田叟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獻嘲。 途中春 牧童向日眠春草,漁父隈岩避晚風。

清溪江令公宅 還有往年金甃井,牧童樵叟等閑窺。 登石壁禪師水閣有作 漁父晚船分浦釣,牧童寒笛倚牛吹。

藍田山石門精舍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二首 牧童斯在眼,田父實為鄰。

春雨 老農私與牧童論,紛紛便是倉箱本。 岳陽別張祜 半夜州符喚牧童,虛教衰病生驚怕。

石鼓歌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閑步 樵人相見指驚麏,牧童四散收嘶馬。

題故人廢宅二首 樵叟和巢伐桃李,牧童兼草踏蘭蓀。 雨 餉婦寥翹布領寒,牧童擁腫蓑衣濕。
3. 有關牧童的詩句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歌聲在樹林中回盪。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

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一句,寫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黃牛背上,他唱著牧歌,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盪。「騎黃牛」表現了牧童悠閑自在的神態。「歌聲」則表達了牧童愉快的心情。聲色俱備,情景交融,勾畫出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牧童行歌圖」。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一句,寫牧童行走間,忽然想捕《牧童》

宋代詩人 白玉蟾

楊柳陰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貪草嫩,吃過斷橋西。評論|贊同1

2012-02-24 00:16玉藏於珠|三級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評論|贊同1

2012-03-06 18:321076094156|三級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雷震《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呂岩《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棲蟾《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黃庭堅《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李涉《牧童詞》:「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卧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袁枚《題畫》:「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劉駕《牧童》:「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了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盯住鳴蟬。「意欲捕鳴蟬」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詩人對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閉口立」是寫牧童的機靈敏捷的動作、神態變化。這句詩抓住牧童剎那間心理發展和動作變化這一細節,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牧童捕蟬圖」。
4. 關於牧童的詩句
《牧童詩》作者是宋朝文學家黃庭堅。其古詩全文如下: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翻譯】

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哎,多少到長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機關算盡都不如你(牧童)啊,作者贊頌牧童清閑恬適,不追求名利的生活,他認為人應活得悠閑自在,不應受名利所驅。

《牧童》作者是唐朝文學家呂岩。其古詩全文如下: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翻譯】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後。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所見》作者是清朝文學家袁枚。其古詩全文如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清明》作者是唐朝文學家杜牧。其全文古詩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渭川田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王維。古詩全文如下: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翻譯】

村莊處處披滿夕陽余輝,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老叟惦念著放牧的孫兒,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雞鳴叫麥兒即將抽穗,蠶兒成眠桑葉已經薄稀。農夫們荷鋤回到了村裡,相見歡聲笑語戀戀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牧童詞》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張籍。其古詩全文如下: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飢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壠頭。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群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牧童詞》作者為唐朝文學家李涉。其古詩全文如下: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卧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翻譯】

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欺負牛犢。

《村晚》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雷震。其古詩全文如下: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翻譯】

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一說:水草長滿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陽西下,山像是銜著落日似地,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村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閑的隨口亂吹,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

《田家元日》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孟浩然。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翻譯】

昨天夜裡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我已經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事。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農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5. 牧童的古詩句
1.《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譯: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譯: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2.《牧童詩》——宋代·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譯:遠遠地看見牧童騎著牛緩緩地在前村走過,輕風隔著田壟送來陣陣牧笛聲)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譯: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3.《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譯: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4.《村晚》——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譯: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把家還;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5.《牧童詞》——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譯: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譯: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卧吹莎草綠。

(譯: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譯: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咬牛犢)
6. 關於牧童的古詩句
有啊~~

《牧童詞》

唐代詩人 張籍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飢鳥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壠頭。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隔堤吹葉應同伴,還鼓長鞭三四聲。「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司家截爾頭上角!」

《牧童》

唐代詩人 劉駕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牧童》

唐代詩人 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詩人 李涉

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應,叫笑如生鹿。欲報田舍翁,更深不歸屋。

《牧童》

宋代

詩人 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村晚》

宋代詩人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童》

宋代詩人 白玉蟾

楊柳陰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貪草嫩,吃過斷橋西。
7. 關於牧童的古詩及詩意
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詩意:

綠草如茵,鋪滿廣闊的草原,放眼一望無垠.笛聲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8. 跟牧童有關的詩句
《初秋夢故山覺而有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陂水白茫茫,草煙濕霏霏。

牧童一聲笛,落日無余暉。

遙山已漸隱,村巷亞竹扉。

老翁延我入,苦謝柿栗微。

幸逢歲有秋,一醉君勿違。

念此動中懷,命駕吾將歸。

《秋思絕句》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煙草茫茫楚澤秋,牧童吹笛喚歸牛。

九衢不是風塵少,一點能來此地不?

《雜感》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老子傾囊得萬錢,石帆山下買烏犍。

牧童避雨歸來晚,一笛春風草滿川。

3. 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珠簾夜夜朦朧月。

4. 哪一個詩句寫出了兒童捕蟬的專注

1. 關於兒童捕蟬的專注的詩句

2. 關於兒童捕的詩句
關於兒童捕蟬的專注的詩句 1.寫出孩童捕蟬時專注的詩句有什麼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

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描寫兒童捕蟬前專注的詩句
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

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專,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屬道開。」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3.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有什麼詩句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想要去捕捉鳴叫的蟬,趕緊把嘴巴閉上,一動也不動。

寫出了兒童的天真,以及兒童對於捕蟬前的專注。

出處:《所見》

作者:袁枚

朝代:清

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原文譯文:

放牛的兒童正騎著黃牛,正在高聲的歌唱,聽見蟬叫後,想要去捕捉,趕緊把嘴巴閉上,拉住牛,一動也不動。

通過前後對比,描寫出了兒童的天真活潑,對於捕蟬的專注。

(4)兒童捕蟬的句子詩句有哪些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與創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後停住歌聲准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後,詩興大發而創作。

此詩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全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用語活潑自由、淺顯明了。
4.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珠簾夜夜朦朧月。

關於兒童捕的詩句 1.描寫小孩捕的詩句
小孩捕蝶的詩句

宿新市徐公店

朝代:宋代

作者: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小孩捕蟬的詩句

所見

【作者】袁枚 【朝代】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二

朝代:宋代

作者: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2.描寫孩子捕鳴蟬的詩句
今天,翻書的時候突然看到一首《所見》,雖然只是寫一個兒童的一系列動作,但整首詩給人的感覺輕松愉快,充滿一種歡樂的氣氛,沒有其他詩詞那種壓抑,傷感,一時興起就收集了一些描寫小孩子的詩詞邀請大家一起放鬆一下,隨便懷念一下自己的兒童時代。

1、《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3、《村居》清代: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小兒垂釣》唐代: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5、《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6、《舟過安仁》宋代:楊萬里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7、《牧童 / 令牧童答鍾弱翁》唐代:呂岩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8、《村晚》宋代: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3.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珠簾夜夜朦朧月。
4.寫兒童捕蟬的詩句
描寫兒童捕蟬的詩句,關於蟬的詩句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噪林愈靜,鳥鳴景更幽 兒時的夏天。

聞蟬聲,就有一種捕蟬的心癢。小伙兒各自握一根長竿,盯准了樹枝上伏著的知了,嗖一下將長竿猛伸過去,那蟬,就被罩進竹竿尖的網鬥上,死命地掙扎著叫。

就這樣,兒時的夏天,兩耳之中,總是布滿了蟬聲。那時,心靈也常常溢滿著一種快樂。
5.關於兒童的詩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5、《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7、《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8、《觀游魚》【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9、《田家》【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0、《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6.關於兒童的詩句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注釋]: 艇:船。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一道:一路。

撐:撐船,用篙使船前進。 小娃:小孩兒。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開:分開。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

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

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

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

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後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譯文]: 天真活潑的農村兒童,他們撐著一隻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蓮花。

回來的時候,他們不懂怎樣掩蓋留下的蹤跡,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盪開,船後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暴露了自己的行蹤~~ [簡析]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偷蓮 」小童的憨態描繪得惟妙惟肖.詩中最傳神的當是「不解藏蹤跡」一句,寫盡小童頑皮、純 真情態。

風鳶圖詩(其一) 徐渭 柳條搓線絮搓棉, 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 帶將兒輩上青天。

一 作者簡介 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長,號青藤山人。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

明代著名的藝術家。早年參加鄉試,屢試不第;中年做過浙閔總督胡宗憲的幕客,曾為對抗倭寇的軍事出謀劃策。

但由於徐渭嫉惡如仇,鄙視權貴,導致他一生窮困潦倒,甚至一度發狂,到了晚年只能靠變賣書畫度日。他在書法、繪畫、詩文、戲曲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旨。

他的畫自成一家,尤其擅長花鳥,據史料載,近代花鳥畫中流行的潤筆寫意的潑墨畫法,就是從他開始發展起來的。他的詩文不落窠臼,所作戲曲論著、雜劇,亦有不少超越前人見解和打破陳規之處。

二 背景資料 相傳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他在魯山(今山東省濰縣境內)因為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因而有了製造風箏的念頭,但他製造風箏的過程並不順利。

他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後來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

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風箏後來應用於軍事上,用來探測敵方的陣地。

唐代以後它的用途開始向娛樂方面轉化。到了明清,民間逐漸形成風俗,清明節這天人們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主要以賣畫為生。「風鳶」是他晚年常作的繪畫題材之一,他曾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

這類《風鳶圖詩》現存三十多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過對小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未來的希望和寄託傾注到兒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三 注釋 1. 風鳶:或稱「紙鳶」。鳶:○粵[淵],[jyn1];○漢[yuān];老鷹。

紙鳶上常畫老鷹,故名。嚴格來說,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

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嗚嗚的聲音。

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不過,現在人們已不再將二者區分了。

2. 搓:○粵[磋], ;○漢[cuō]。兩個手掌反復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的揉。

3. 絮: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稱為「柳絮」,也稱「柳綿」。

4. 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是極言其長。 5. 消得:消耗,耗費。

6. 帶將:。
7.描寫兒童捉蝴蝶的詩句有哪些
宋·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譯注】

①梅子:一種味道極酸的果實。軟齒牙:一作濺齒牙,指梅子的酸味滲透牙齒。

②芭蕉分綠:芭蕉的綠色映照在紗窗上。

③無情思:沒有情緒,指無所適從,不知做什麼好。思,意,情緒。

④捉柳花:戲捉空中飛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⑤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積極小。弓,古時丈量地畝的器具,後為丈量地畝的計算單位。

⑥掬:兩手相合捧物。

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閑著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說明】

《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午睡初起,沒精打采,當看到追捉柳絮的兒童時,童心復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全詩精於煉字,充滿生活情趣。更多描寫田園閑居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

【賞析】

初夏天氣驟熱,詩人閑居鄉村,一邊吃著酸甜可口的梅子,一邊看著窗紗外綠油油的芭蕉,心情十分恬淡。由於夏天白晝變長,詩人中午不免昏昏睡去,睡醒之後仍然感到心灰意懶,百無聊賴,閑著無事便看起兒童嬉戲,以打發閑情。「日長睡起無情思」,這是很多人都有的感受,夏天中午,人很容易睏倦,須要美美地睡上一覺,否則,「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即便如此,睡醒之後,人們仍然毫無精神,慵懶而閑散。詩人亦是如此,他百無聊賴,只「閑看兒童捉柳花」,沉浸在兒童捉柳絮的趣味之中了。末句一個「閑」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之「閑居」。
8.寫出孩童捕蟬時專注的詩句有什麼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

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9.描寫兒童的詩句
古代兒童古詩詞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風鳶圖詩(其一) 徐渭

柳條搓線絮搓棉,

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

帶將兒輩上青天。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⑴騎黃牛,

歌聲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鳴⑹蟬,

忽然閉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田家》【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5. 兒童捕蟬的詩句

1、詩句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盪;回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⑺立:站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3、簡析
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6. 寫出孩童捕蟬時專注的詩句有什麼

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7. 寫兒童捕蟬的詩句

描寫兒童捕蟬的詩句,關於蟬的詩句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噪林愈靜,鳥鳴景更幽
兒時的夏天。聞蟬聲,就有一種捕蟬的心癢。小伙兒各自握一根長竿,盯准了樹枝上伏著的知了,嗖一下將長竿猛伸過去,那蟬,就被罩進竹竿尖的網鬥上,死命地掙扎著叫。就這樣,兒時的夏天,兩耳之中,總是布滿了蟬聲。那時,心靈也常常溢滿著一種快樂。

8. 描寫兒童捕蟬時的詩句

清代文學家袁枚的《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白話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

(8)兒童捕蟬的句子詩句有哪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小住倉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後停住歌聲准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後,詩興大發而創作。

9. 哪句詩寫出了兒童捕蟬時的專注

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報蓮蓬式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兒童模仿大人種瓜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0. 寫出兒童捕蟬時的專注詩句有哪些

1. 關於蟬的兒童詩句
關於蟬的兒童詩句 1.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珠簾夜夜朦朧月。
2.含有溪水 兒童 蟬的古詩詞,謝謝
含有溪水和蟬的古詩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里,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空烏雲密布,星星閃爍,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3.關於「兒童捕蟬」的詩句有哪些
1、《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新蟬》 宋 李復 病耳不堪聽,仍悉露下時。

才能升木杪,便解入雲吹。 漫有真仙契,猶多風樹悲。

美陰如可托,後患亦須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風急暮蟬,夜來清露濕紅蓮。

少留歸騎促歌筵。為別莫辭金盞酒, 入朝須近玉爐煙。

不知重會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蝶戀花·梨葉疏紅蟬韻歇》 宋 晏殊 梨葉初紅蟬韻歇。

銀漢風高,玉管聲凄切。 枕簟乍涼銅漏徹。

誰教社燕輕離別。 草際蟲吟秋露結。

宿酒醒來,不記歸時節。 多少衷腸猶未說。

珠簾夜夜朦朧月。
4.含有溪水 兒童 蟬的古詩詞,謝謝
含有溪水和蟬的古詩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代: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一作:溪頭)譯文: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

在稻花的香氣里,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天空烏雲密布,星星閃爍,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注釋: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5.寫出孩童捕蟬時專注的詩句有什麼
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6.關於寫蟬的一些詩詞
唐代三首詠蟬詩 一 虞世南的《蟬》,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

全詩共四句: 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詩。自古以來就為後人所傳誦。

前兩句寫實,首句寫出蟬的形狀與食性。「垂」,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次句寫蟬聲之遠傳。

著一「疏」字,把枝幹挺拔的梧桐寫出,「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後兩句是全詩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詩中比擬既形象又傳神,達到虛與實、情與理的完美統一。 這里,使我想起兒童時代,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上面綁著用牛尾做的圈套,痴獃獃地站在樹下,望著停息在高高的樹梢上的蟬,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著它得意地鳴叫的境界。

至今我仍能想像到它震動耳鼓的鳴聲。 兒時只知道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這樣一番道理:蟬的鳴叫傳出去很遠很遠,不是由於藉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因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潔拔的樹上的緣故。

一個人的聲名遠播,要憑自己的品德和才學,不是靠權勢地位所能達到的。 這個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潔,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會為揚名去巴結權勢,結果他們聲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種勢力,也不會名聲高遠。

歷史上不乏昏庸無能之輩,僅憑關系憑繼承憑鑽營,就享受到塵世的榮華富貴,但他們永遠得不到崇高的聲名。 幾千年的文明進化,幾千年的美好憧憬,促進人類智慧發展到能上天攬月下洋捉鱉的水準,多少次劃時代的進步,使許多古老的東西漸漸絕跡,作戰時再看不到血跡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塊和青銅。

然而有一個現象卻發人深思,就是人類的精神領域里,不些東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醜陋的行徑,依然司空見慣,憑借秋風以揚名,攀附權貴以出頭的,歷來不斷,所以古人的詩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鳴。

人們常用「文如其人」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樣,時人稱贊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詩人筆下的「蟬」,就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露。 二 同是唐代詩人,同樣作詠蟬詩的,還有初唐文壇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他的《詠蟬》詩是: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政見不合,觸怒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

這首詩是他在獄中聽蟬鳴有感而作。全詩雖寫蟬聲,卻處處浸透著一種低沉、壓抑的情緒。

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

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 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

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

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雲,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運用比興的方法,把這份凄側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

「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託遙深」。 第七句仍用比體。

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哪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全詩從客觀到主觀,層層深入地狀物抒情,情緒由靜靜的沉思而發展到不可抑制的吶喊。痛而不悲,失望而不消極,在古人寫自己不如意的詩作中,屬上乘之作。

我國封建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專制,帝王的思想方法籠罩著主觀的陰雲,只聽朗朗頌詞,不聽逆耳忠言。就是士人的想法與說法和帝王君主不一致,也可以給其定罪。

所以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文字獄、言論獄,觸目驚心,屢見不鮮。落魄自持,秉性高潔,敢於直言的駱賓王,遭此劫難實屬必然。

我彷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