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節圖上的貝母大三角在哪裡
擴展閱讀
那為什麼後面要加個同學 2024-11-20 13:21:28
春考數學怎麼打基礎 2024-11-20 13:21:12
兒童大牙爛掉怎麼辦 2024-11-20 13:10:22

兒童節圖上的貝母大三角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1-14 22:49:09

『壹』 百幕大三角在地球儀上大概哪個位置

百慕大三角的具體地理位置是指位於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島、邁阿密(美國佛羅里達半島)和聖胡安(波多黎各島)這三點連線形成的三角地帶。

百慕大三角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里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

這里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百慕大三角的名字由來

百慕大魔鬼三角區名稱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

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里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區,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百慕大三角

『貳』 百幕大三角在哪裡

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地處北美佛羅里達半島東南部。具體是指由百慕大群島、美國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三點連線形成的一個西大西洋三角地帶,每邊長約2000千米。

百慕大三角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里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里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牆,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歷史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涉險經歷百慕大三角的人物,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公元1502年,哥倫布率領的遠洋船隊第四次遠航美洲。船隊在靠近百慕大時,海面上突然颳起狂風,船隻好像航行在峽谷之間,幾乎看不見天日。有豐富航海經驗的哥倫布急令船隊掉轉航向,向佛羅里達海岸靠去,以避開這股兇猛的暴風。

令哥倫布感到驚奇的是,此時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舵手和水手們暈頭轉向,無法辨清方向。還算他們運氣好,最終船隊歪歪扭扭地從波峰浪谷間擺脫了危險。事後檢查,船上的磁羅盤的指針方向已從正北方往西北偏離了36°。

『叄』 浙貝母種植

  • 【種植技術】浙貝母一般分為育種與商品貝母兩種。

1、選地選種:

(1)育苗法:應擇向陽、溫暖、稍乾燥,土層深厚疏鬆含有腐植質的沙質土壤,排水暢通的區域為宜。

(2)商品貝母栽培地:宜選生荒、向陽溫暖,土質深厚疏鬆,含有較多的腐植質土壤,灌溉排水便利的地方或板田均適合栽種貝母。

(3)選種:在寒露前5~10天選擇晴天土壤乾燥時進行采種,邊挖邊選,並選大小一致扁圓形的鱗莖,鱗片兩瓣緊密合攏,沒有病蟲害和損傷的留作繁殖種子的種莖。選種應注意不能使種莖破傷或兩瓣分裂,以免損傷心芽。最好是當天挖當天種,可以減少損傷與不定根的死亡。如果當天不能下種,必須挑回家暫儲藏,在挑運途中不宜裝滿,以免壓傷心芽發熱,到家後應立即攤於陰涼乾燥的地方,時間不能擱置太久。

2、繁殖與栽培:

(1)育種:下種應在寒露前5~10天,及早播種可使種根發苗多,生長茁壯,對提高產量和質量關系很大。栽種時嚴格挑選大小均勻的鱗莖,邊作畦邊下種,畦寬普通是120~220cm,應注意適當密植,達到增產要求。行距13cm,株距2cm,行株之間略呈方形,使其通風和日照充足,減少植株倒伏和折斷。下種的深度13~17cm,這樣可使產品結實兩瓣緊合。每667㎡可產600~750kg,除留種繁殖的種莖300~450kg外,可分出栽培商品用的鱗莖300kg。

(2)商品貝母的栽培:一般在寒露前後下種完畢(最好是寒露前),畦內寬度與育種同,種莖栽種要淺,切忌太深,恰與育種莖相反,栽種深度以5~6.5cm為宜,過深鱗莖不易生長肥大,淺種可使種莖舒展,兩瓣容易分開。鱗片大,產量高,這是提高貝母產量的關鍵之一。由於淺種容易受凍,畦面必須鋪蓋廄肥或稻草,排除漬水,做好防凍工作。株行距可根據種莖大小決定,種大稍稀,種小稍密。種莖須分別大小下種,以免在同一塊地上,植株大小不一,管理不便。每667㎡可產鮮貝母600~900kg,加工後可得干貝母200~300kg。

【栽培管理】

1、施肥:貝母是耐肥作物,且生長期短,立春出苗,立夏枯萎,生長旺期只3個月左右,必須施足基肥,才能保證貝母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同時也是增產的重要措施。並應根據育種和商品栽培的不同需肥情況,採取下列施肥方法:

(1)育種:一般是採用沙質土壤,春季多雨,肥效容易流失,應施用廄肥與堆肥為主,以改變土壤結構,減少流失。在下種的同時,每667㎡施廄肥或堆肥2000kg,人糞500~1000kg,或用廄肥1000kg與棉子餅50~75kg混合作為基肥,由畦面開溝放下,然後覆土,以免蒸發與流失。如基肥不足,立春雨水期間,苗高3~6.5cm時,用人糞250~500kg,加水稀施1次。繁殖種莖的時候宜少施氮肥,使種莖生長健壯。

(2)商品貝母:如前作物是芋頭(由於芋頭田多施廄肥,土壤疏鬆肥沃),可不再施用廄肥,只在立冬前後每667㎡施棉子餅75~100kg,作基肥即可。追肥計3次,第1次立春前後苗高3~6cm時,每667㎡施硫酸銨5kg,第2次在驚蟄前後結合中耕除草,施用硫酸銨7.5kg;第3次清明前後摘花後,施用硫酸銨7.5kg。追肥必須根據貝母鮮個大小,適時、適量的多次薄施,以減少流失,增加肥效。

2、摘花:一般在春分後進行,當開始抽梢開花時,為了促鱗莖生長,避免養分損耗,應及時摘去花蕾,但不能過早或過遲,以植株頂部還有2~3朵花蕾含苞未放時採摘為宜。摘花宜在晴天進行,以免雨水從斷口侵入,引起植株的腐爛和發生病害。育種的貝母只摘花,不去花梢。商品貝母,先摘花,後摘去梢部6~10cm,但不可摘去闊葉,否則會影響鱗莖生長。

3、中耕除草:在貝母生長發育的各階段,勤中耕,多鋤草使田間清潔,土壤疏鬆,有利種莖和植株的正常成長。根據浙江產地經驗,要做到多鋤、早鋤,田間無雜草。育種田中耕除草5~6次,第1次冬至前,貝母田間間作的蔬菜收獲後,進行中耕鬆土並將菜根鋤去,第2次幼苗出土後,淺鋤表土,第3次在雨水前後淺削畦地,第4次在清明前後結合施肥拔草,此時植株已枝葉茂盛,不宜中耕,第5次在立夏後,淺鋤並清除枯萎枝葉,第6次在間作物收獲後,中耕1次,將間作物的根部鋤去,以防漬水而致種莖腐爛。商品田的中耕可分3次,第1次在立春出苗後,第2次在雨水後,第3次在清明後鋤草,鋤草時要注意不傷苗、不踩苗和不鋤破地下種莖,以免造成缺株減產。

4、灌溉排水:貝母育種田一般採用旱地,水源缺乏,灌溉較為困難。商品田對灌溉排水非常重要,如天旱時每隔7~14天灌溉1次,灌溉最好在下午4~5點鍾或早晨為宜。灌水的深度以達到畦埂高度一半為宜,使土壤被水滲透後再行放水。掌握及時灌溉對貝母的生長發育極為有利。如遇天雨,必須隨時排除漬水,以防鱗莖腐爛。

5、防治病蟲害:

(1)病害:

①灰霉病:又稱「早枯」、「青枯」。病株先在葉片上出現淡褐色的斑點,以後逐漸擴大成灰色大斑。花被害後干縮、幼果被害後呈暗綠色而乾枯。一般在3月下旬開始發生,以氣溫在18℃以上,陰雨連綿時病害嚴重。防治方法:可用50%多菌靈或50%撲海因1000倍葯液噴霧,每隔7~10天1次,連續3次。

②黑斑病:從葉尖開始發病,葉色變淡,漸向莖蔓延,被害部位的病斑呈褐色水漬狀,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出現淡褐霉狀物。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危害,雨水多時發病較嚴重。防治方法:同「灰黴菌」。

③干腐病:被害鱗莖呈蜂窩狀,基部變青黑色。除冬季外,均可發生,尤以6~8月嚴重。防治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作種子地;選擇無病蟲傷痕的種莖作種,種莖儲藏前或栽種前,用20%三氯殺蟎碸1000~1500倍液浸種10~15分鍾。

④軟腐病:鱗莖受害後開始呈褐色水浸狀,蔓延很快,嚴重時鱗莖腐爛,具有酒酸味。防治方法:除選種、選地、注意排水外,可用300倍托布津液浸種10~15分鍾,配合應用各種殺菌劑和殺蟎劑,並清除殘枝枯葉及田間雜草,防止傳播病菌,減輕危害。

⑤病毒病:植株染病後葉片呈褐色,變薄,有不明顯的斑點。防治方法:選用健壯鱗莖或選用抗病力強的品種,冬、春季清除殘枝雜草,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⑥炭疽病:發病葉片上先出現淺褐色暈點,逐漸擴大呈棕色圓形或狹長形略有下陷的斑,並有明顯的褐色邊緣,後期病斑上生有小黑點。危害基部時,在基部和近葉腋處產生棕色縱向條斑,後期病斑縊縮,直至萎縮乾枯。4月中旬發生,4月下旬、5月中旬嚴重。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殘體雜草,發病期用50%多菌靈每667㎡100g,加中性皂100g,加水120~150kg噴霧。每7~10天1次,連續3次。

(2)蟲害:

①蠐螬(金龜子幼蟲):多危害浙貝母鱗莖,4月中旬開始,過夏期為害最盛。防治方法:進行水旱輪作,冬季清除雜草,深翻土地;用燈光誘殺成蟲。

②豆芫青(又名紅豆娘):以成蟲咬噬浙貝母葉片,嚴重時成片植株葉片被吃光。

⑤利用蟲的群集性,及時用網捕捉,並可用90%晶體敵百蟲0.5kg,加水750kg噴霧,或用40%樂果乳劑800~1 500倍液噴霧。

③蔥蟎:危害浙貝母鱗莖,主要發生在過夏期間。防治方法:嚴格選種,把腐爛有蟎的鱗莖挑出。鱗莖起收後在室內存放7~10天,使蟎在乾燥環境下死亡或離開鱗莖。播種前用殺蟎殺蟲劑與殺菌劑混合浸種;防治方法:防治干腐病、軟腐病。

【收獲與加工】

1、採收:立秋後為採收期,以貝母植株全部枯萎,植株莖稈已脫離貝母鱗莖,鱗莖表皮呈淺黃色,這時貝母有效成分最高,漿汁最多,是商品貝母收獲最適宜的時候。收獲時將元貝與珠貝分開,元貝即大鱗莖,直徑3~6cm,鱗片形似「元寶」,俗稱「元寶貝」。珠貝形小,直徑在3cm以下,兩瓣相連未去心蒂,形似「算盤珠」,俗稱「珠貝」。每667㎡可產鮮貝母600~900kg,每300kg鮮貝母加工後可得干貝母100kg,元貝佔70%~80%,珠貝佔20%~30%。採收貝母正值雨季,必須選晴天,並預測在三四天內不致下雨方起土,否則不易保管。

2、加工:加工手續大概分為洗泥、挖心、去皮、曬干4個步驟。將採收的貝母盛於竹籮內,放在河水中洗去泥土,將每個元貝挖開,挖去心芽,珠貝不需挖心手續;加工時將元貝、珠貝分別處理,並裝進特製100cm長船形木斗內,懸於三角木架上,由兩人操作兩端木柄,來往推動,使貝母互相摩擦至表皮脫凈漿液滲出為止,然後每100kg鮮貝母加石灰3.5kg,繼續推動撞擊,等沒有聲音時,貝母已全部塗滿石灰,再倒出盛放籃內,經1夜,使石灰滲透,次日即利用日光暴曬6~7天,稍停1~2天再曬到表裡純干。如起土後適逢陰雨,可在通風處攤放陰干,或用烘灶烘焙乾燥,應注意火力不宜過猛,並經常上下翻動,以免成為僵貝(熟貝母),延期烘焙則質地疏鬆(俗稱松泡),均會降低品質與葯效。

『肆』 貝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貝母來源於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卷葉貝母)產雲南、四川、西藏;暗紫貝母(F.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產四川、青海、甘肅;甘肅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產甘肅、四川、青海、西藏;棱砂貝母(F.delavayi Franch.)產雲南、四川、青海、西藏;大金貝母(F.dajinensis S.C.Chen);華西貝母(F.sichuanica S.C.Chen);濃蜜貝母(F.mellea S.Y.Tang et S.C.Yuch);瓦布貝母(F.wabuensis S.Y.Tang et S.C.Yuch);槽鱗貝母(F.sulcisqamosa S.Y.Tang);康定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等以上貝母統稱川貝母。另外還有:浙貝母(F.thunbergii Miq.)主產浙江寧波鄞縣;太白貝母(F.taipaiensis P.Y.Li)分布於陝西秦嶺太白山及四川大巴山區城口、巫溪等縣;平貝母(F.ussuriensis Maxim.)產東北三省,主要分布在長白山濕潤山腳坡地闊葉林帶及河谷兩岸,海拔1000米以下;尖貝母(湖北貝母F.hupehensisHsiao et K.C.Hsia)產湖北利川、恩施、鶴峰、宣恩等市縣。伊貝母(F.pallidiflora Schrek)分布於新疆伊犁州各市縣。以上所有貝母都作貝母供葯用(見圖2-16)。以鱗莖入葯。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於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癆咳、咯痰帶血等症。川貝母粒小,是各種貝母中質量和葯效最好,價格最貴的貝母,川貝母主要依靠野生,由於亂采濫挖,產量越來越少,價格昂貴。近年來正積極開展人工栽培的研究,但栽培的技術難度較大,浙貝母和尖貝母主要依靠栽培,其它幾種貝母也都有栽培,貝母主要含有多種貝母生物鹼。

圖2-16 貝母植株形態圖

『伍』 百幕大三角在哪裡

百慕大三角(英語:Bermuda Triangle,又稱魔鬼三角或喪命地獄,有時又稱百慕大三角洲;但此區域並不是三角洲地形,且不合語源),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390萬平方公里(150萬平方英里)。

世界各地「百慕大」三角

百慕大三角2009年6月1日,一架載有228人的法航飛機起飛不久後與地面失去聯系。經過多日尋找,巴西軍方在大西洋海域找到了部分殘骸,巧的是,飛機墜落的地點與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屬於同一海域。其實,除了位於北大西洋西部神秘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世界上還有很多令人感到恐怖的神秘之所。
鄱陽湖的「魔鬼三角」
鄱陽湖北湖區老爺廟水域被稱為「魔鬼三角」,幾百年來,在這里葬身魚腹的人不計其數。 1945年4月16日,日本運輸巨輪「神戶丸」號在這里沉入湖中,船員無一生還。後來,日本海軍派人潛入湖中勘察,下水的人中只有一人返岸,且精神失常。 經專家考察,老爺廟水域像個喇叭口,許多江河支流在這里交匯,形成「狹管效應」。當冷氣南下且偏北風盛行時,湖面風速劇增,水的流速增大,水流紊亂並產生漩渦,這便是船隻頻頻出事的主要原因。
神秘的蘭新公路430公里處
在蘭新公路的430公里處,經常發生莫名其妙的翻車事故。一輛正常運行的汽車行駛到這里,有時便像飛機墜入百慕大一樣,突然翻車。這種事故每年少則十幾起,多則二三十起,盡管司機們嚴加提防,車禍仍不斷發生。 這里道路平坦、視野開闊。那麼,如此眾多的車輛在前後相差不到百米的地方接連翻車,奧妙究竟何在,卻至今無人能解。
亞洲「百慕大」日本龍三角
看了國內的「百慕大」,再讓我們把視線移向國外。20世紀40年代以來,無數巨輪在日本以南的海面上神秘失蹤,大多數在失蹤前沒有發出求救訊號。這個三角區域就是日本龍三角。 1980年9月8日,相當於泰坦尼克號兩倍大的巨輪德拜夏爾號在這里消失得無影無蹤;2002年1月,中國貨船林傑號在這一海域消失…… 後來,日本海洋科技中心通過深海探測器揭開了謎底:在日本龍三角西部深海區,岩漿隨時可能沖破薄弱的地殼。這種事情毫無先兆,威力之巨足夠穿透海面,形成海嘯。但轉瞬間又可平息下來,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難怪那些遇難船隻都來不及發出求救信號了。
波蘭華沙的死亡之路
在波蘭華沙附近有個叫司機們頭疼的恐怖之路。司機們駕車來到這里,會感到頭昏眼花,引發交通事故。所以,他們寧願多走冤枉路,也不敢從這里經過。 這里的植物也很有趣,楓樹、柳樹、桃樹長得枝繁葉茂,而蘋果樹、棗樹、杜鵑花卻無法成活。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地下水脈輻射造成的,但此處的地下水脈究竟與別處有何不同,他們就無法說清了。
俄羅斯「利雅迪三角」
俄羅斯的普斯科夫地區被稱為「利雅迪三角」,遠近聞名。 1928年,7名伐木工人在此失蹤,連斧頭都不見了蹤影;1974年,從列寧格勒來的一夥采蘑菇的人在「鬼谷」里神秘失蹤,兩個星期後找到其中的兩個人,可他倆誰也說不出其他5人的下落……至今,科學家仍然無法解開「利雅迪三角」之謎。

『陸』 川貝母的主要產地在哪裡哪裡產的川貝母品質好

川貝母的主要產地在四川。

主要產西藏(南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見於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陝西(秦嶺)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

(但後幾個省的標本很少,花色與形態也略有區別,很可能是新的類型,必須進一步採集、研究。)通常生於林中、灌叢下、草地或河灘、山谷等濕地或岩縫中。也分布於尼泊爾。

川母貝的特點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

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川貝母是我國傳統的一味名貴中葯材。從野生到栽培種植,目前分布在我國的很多地區。

其中主要盛產川貝母的產地有西藏的東南部地區、雲南的西北部地區還有四川的西部地區都有種植,分布在海拔高3200-4300米高的山坡上。此外,在甘肅南部、青海、寧夏、陝西、山西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800-2300米的地區。

『柒』 百幕大三角區在哪

概況

「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稱的由來,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里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區,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6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奇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

成因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在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產生的巨大沼氣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層下面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里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盪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在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這層神秘的面紗是否已經揭開,沿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案例

在本世紀海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以最令人費解的,當屬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據說自從1945年以來,在這片海域已有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神秘的無故失蹤。失蹤事件之多,使世人無法相信其盡屬偶然。所謂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這樣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由於這一片海面失蹤事件疊起,世人便稱它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945年12月的一天,美國第十九飛行隊的隊長泰勒上尉帶領人14名飛行員,駕駛著5架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的勞德代爾堡機場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泰勒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有著在空中飛行2599小時的飛行記錄,他的飛行技術對完成這樣的訓練任務應該是根本不成問題的。但當飛行的機群越過巴哈馬群島上空時,基地突然收到了泰勒上尉的呼叫:「我的羅盤失靈了!」,「我在不連接的陸地上空!」以後兩個小時,無線電通信系統斷斷續續,但是還能顯示出他們大致是向北和向東飛。下午4點,指揮部收到泰勒上尉的呼叫:「我弄不清自身位置,我不知在什麼地方。」接著電波訊號越來越微弱,直至一片沉寂。指揮部感到這事不大對頭,立即派一架水上飛機起飛搜索。半小時後,一艘油輪上的人看見一團火焰,那架水上飛機墜落了。

在短短的6個小時,6架飛機,15位飛行員一下子都不見了。他們消失得莫名其妙。這件事使美國當局受到極大的震動,軍方決心查個水落石出。次日,在廣達600萬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出動了300架飛機和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21艘艦艇,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搜索。搜索范圍從百慕大到墨西哥灣的每一處海面,時間達5天之久,可仍沒能找到那六架飛機的蹤影。

多年來,人們對這次事件眾說紛紜,百慕三海域也就隨著這次事件的披露而出了名。然而,該地區無法解釋的船隻或飛機失蹤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

早在1840年,一艘名叫「洛查理」的法國貨船航行到百慕大海面時,人們就發現船上食物新鮮如初,貨物整齊無損,而船員卻全部神秘地失蹤了。

1872年,在亞速爾群島以西的海面上,又有人發現叫「瑪麗亞·米列斯特」的雙桅船在海上漂流,船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食物,甚至半杯咖啡還沒喝完,而船內空無一人。

1935年,義大利藉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眼看著美國蕎帆船「拉達荷馬」號一點點的被海浪淹沒。但5天後,他們又親眼看到這艘帆船居然又漂浮在海面上。水手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是他們連同被救起的「拉達荷馬」號船員一起跳到這艘船上,他們還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白日夢。

另一個突出事例是裝載著錳礦的美國海軍輔助船「獨眼神」號在1918年3月失蹤,這艘巨型貨輪擁有309名水手,並有著當時良好的無線電設備,竟沒有發出任何呼救訊號就無影無蹤。

1951年,巴西一架水上飛機在搜尋他們一艘在這片海域失蹤軍艦時,發現百慕大海域的水面下有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正以驚人的速度掠過。

1977年2月,有人駕駛私人水上飛機飛過百慕大海域,發現羅盤指針偏離了幾十度,正在吃飯的人發現盤子里的刀叉都變彎了。飛離這里後,他們還發現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噪音。

美國海難救助公司的一位船長說,有一次他乘船途經百慕大海域時,船上的羅盤指針突然猛烈擺動,正在運轉的柴油機功率突然消失,濁浪滔天,船的四周都是大霧。他命令輪機手全速前進,終於沖出大霧。但這片海域外的海浪並不大,也沒有霧。他說,從未見過這種怪事。

百慕大三角發生的事件,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和有關方面的注意。人們對此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百慕大海底有巨大的磁場,因此會造成羅盤失靈。1943年,一位名叫裘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作了一次實驗,以兩台磁力發生機輸出十幾櫚的磁力。磁力發生機開機後,船體周圍湧起綠色煙霧,船和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有些人經治療恢復正常,事後裘薩卻自殺而死。因此結果也就不了了之。

有人認為百慕大區域有著類似宇宙黑洞的現象。但「黑洞」是在太空中的一種狀態,在地球上否有黑洞,還有待於證明。有人認為百慕大海域海底有一股與海面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會造成海上事故,但這股海底的潛流又是怎樣形成的此也沒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此外,還有次聲破壞論、空氣湍流論等種種說法,但這些解釋也都是一種假說,既缺乏足夠的依據,也未能為人們普遍接受。

科學探索

197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織的聯合考察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發現一個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據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還要巨大。塔身上有兩個黑洞,海水高速從洞中穿過。

水下金字塔的發現,使百慕大三角謎變得更為神秘莫測,它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它與百慕大海域連續發生的海難和空難有什麼關系?這些都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討。百慕大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看見底。

並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

·方舟子·

百慕大群島是大西洋上著名的旅遊勝地,然而卻跟一個恐怖的名字聯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學上,並不存在「百慕大三角」這樣的劃分,但是神秘現象的鼓吹者將百慕大群島、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這三個地方硬是劃了三條連線,組成一個三角形,然後聲稱在這一海域曾多次發生過莫名其妙的航船、飛機失蹤,稱之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聲稱這種「魔鬼三角」在地球上還有多個,較著名的還有一個日本「魔鬼海」。這種說法經過無數文章、書籍的渲染,越傳越神,不僅家喻戶曉,甚至連某些專業人士也信以為真,比如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海洋信息網也將「百慕大三角」當成「海洋奇觀」、「海洋之迷」,收錄了幾篇有關文章。國內海洋方面的主要科普雜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

後又多次提起這個話題,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還有兩篇介紹文章,一篇是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帶》(2000年第4期),聲稱:「幾十年來,有許多船隻、飛機在這里神秘失蹤,而且從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在這片海域內,無人駕駛的鬼船飄來忽去,奇光異霧時隱時現……百慕大三角被人們稱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一個風景優美的人間天堂在這些作者筆下成了人間地獄,實在駭人聽聞。

五花八門的理論、假說被提出來試圖解釋這個神秘現象,簡直成了一門學問。比如上面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綁架」、「大西國發射激光」、「黑洞理論」、「海上次聲波振動理論」、「高壓油氣說」、「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維空間」、「時空收縮論」等等。最流行的說法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個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蹤的飛機和船隻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蹤者被外星人帶去當實驗品,科幻電影《第三類親密接觸》就有幾十年後那些失蹤的飛行員被外星人放回的鏡頭,而且還跟失蹤前一樣年輕。還有一種很迷人的科幻說法,說是這些飛機和船隻進入了「時間旋渦」或第四維空間,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有人試圖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海嘯、地震、龍卷風、重力異常、磁異常(美國海軍在普查繪制海圖時測量過這個海域,並未發現任何異常)。其中有一個「磁偏角異常」的說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甚至連一些懷疑論者也接受。眾所周知,地球的磁極和地理極往往是不相吻合的,導致羅盤所指的北極與實際的北極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點的磁偏角一般均不同,這種磁偏角現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國人發現,是航海的一個基本常識。

有人聲稱,百慕大三角這個地方與眾不同,磁北極和北極卻是在同一直線上,即磁偏角為零,如果海員、飛行員在百慕大三角繼續保持校正磁偏角的習慣,就會迷失方向。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現象是每個海員、飛行員都時刻牢記著的,如果他們一時忘了,在別的地方會偏離航向,在磁偏角為零的地方卻偏偏不會。即使有海員、飛行員發神經突然在不需校正羅盤的地方去校正羅盤,也只能解釋為什麼飛機、船隻偏離了航線,卻無法解釋它們為什麼會消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為零,將這些地方連接起來,成了一條假想的「零磁偏線」,這條線從美國五大湖區,經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古巴一直延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實際上並不都在零磁偏線上,只有在靠近佛羅里達的地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東則磁偏角逐漸增加,在百慕大群島處達到15度。

神秘現象的鼓吹者都承認,並沒有一個合理的理論、假說能夠解釋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失蹤現象。問題是,如果這個神秘失蹤現象本來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釋呢?但是這些「研究者」卻沒有一個想到要去調查調查是否真有那麼多船隻、飛機在百慕大三角失蹤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員拉里·庫舍(Larry Kusche)決定為他們代勞,挨個挨個地調查神秘現象鼓吹者所具體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為有的相關事故很難說該算在一起還是分開,所以不用確定數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閱美國空軍、海軍、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LLoyd's)保險公司的有關調查報告,事故發生時報紙的報道,以及向有關人員寫信查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他對每一起事例的調查結果。該書被美國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和許多權威機構認為是對百

慕大三角現象的定論。在這本書中,庫捨得出了十條結論:

一、在找到了足夠的資料以後,大多數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釋,並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為遇到了颶風,有的是船體結構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壞天氣,這些在事後的調查報告中都有結論。

二、在一些傳說的「事故」中,關鍵的細節,甚至整個事故,都是虛構的。

三、一些明顯發生在別處的事故也被算進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02年發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難和1951年發生在愛爾蘭的一起空難,都被當成了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們根據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劃定百慕大三角,它將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的無比廣闊的海域。船隻、飛機失蹤是全球各地到處發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來,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北歐之間,有近兩百艘、架船隻、飛機失蹤或被遺棄。事實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現象並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蹤的船隻的航線經過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否是在那裡失蹤的。

五、在許多事例中,船隻或飛機的失蹤地幾乎完全未知,搜尋者不得不被要求尋找廣闊的海域。

六、許多事故在發生的時候,當時的人並不認為有神秘之處,但在許多年後,神秘現象的鼓吹者在尋找證據時,卻開始把它們也算入了神秘事故。這時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發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詳情,一般是很困難的。

七、與傳說的相反,在許多事故發生的時候,天氣都非常惡劣。在幾起事故中,颶風應承擔責任。

八、許多事故發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現場,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時間破壞現場,難以找到殘骸。

九、許多作者在介紹事故時,並未做原始的調查,而只是引用別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

十、在介紹某些事故時,鼓吹者隱瞞了那些能對失蹤有明顯的解釋的重要細節。

庫舍在書中(第二版)並沒有具體統計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確定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據他對每一起事故的具體描述算了一下,在這五十多起事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確定是發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鄰近海域。考慮到那是一個船隻、飛機出入極其頻繁的地區,在一百多年中只發生了這些事故,並不算多。此外,與傳說的相反,有的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殘骸,甚至還有倖存者。

這些結論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庫舍發現實際上是美國人捏造出來的。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頻繁發生神秘的海難、空難,最該重視的是海洋保險公司,應對經過百慕大三角的船隻收取額外的保險費。但是保險公司並不認為百慕大三角是個特別危險的海域。1975年,在答復《命運》(Fate)雜志的詢問時,壟斷英國海洋保險的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聲明:「根據勞埃德記錄,自1955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有428艘船隻被報失蹤,而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我們的情報部門未能發現任何證據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蹤案的說法。美國海岸警備隊有關大西洋事故的計算機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結果也支持這個結論。」

如此看來,所謂「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現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這個神秘現象是如何被炮製出來、流傳開去的?這必須從美國航空史上一起著名的空難事故--美國海軍第19飛行中隊失蹤說起。

第19飛行中隊由5架「報復者」(Avenger)魚雷轟炸機和14名飛行員(包括5名駕駛員,其他為無線電員和槍炮手)組成。其中四駕飛機由學生飛行員駕駛,第五架飛機的駕駛員是負責訓練這些學生的中隊長查爾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點,這五架飛機從佛羅里達的勞德代爾堡(Ft. Lauderdale)海軍航空基地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既定航線是從佛羅里達半島向東飛越大西洋抵達巴哈馬群島上空,然後折回勞德代爾堡,全程約300英里,飛機上攜帶的汽油足夠飛行6個小時。在下午4點,基地接到了泰勒發來的遇到麻煩的信號。這時飛機已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上空,但是並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繼續向北、向東飛行,離開大陸原來越遠,向大西洋深海飛去。基地收到的最後一次通訊是7點過後不久,那時飛機還有一小時的燃料,但很顯然仍然繼續向大西洋深處飛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飛行員可

能試圖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敗而遇難。援救人員未能發現飛機的殘骸和屍體,顯然它們都已沉入了大海深處。「復仇者」綽號「鐵鳥」,空機重達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這次悲劇並沒有結束,在當天晚上7點27分,兩架「水手」海上飛機(Martin Mariner)起飛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鍾後發生爆炸,機上13名乘員全部遇難。「水手」海上飛機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綽號「飛行油箱」,如果有乘員吸煙或因別的原因出現火花,就可能發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爾斯」號(SS Gaines Mills)的海員目睹了這架飛機的爆炸經過,並發現了掉到海面上的殘骸。

隨後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庫舍)的調查結果,都認為泰勒上尉必須為第19飛行中隊的失蹤承擔主要責任。泰勒並不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而以馬虎著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兩次因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棄機跳傘而獲救(泰勒還被迫在海上第三次棄機跳傘,不過那一次不是他的責任)。在這次飛行訓練時,泰勒既忘了帶手錶又忘了帶基本的導航儀器。在飛行中,他報告他的飛機上的羅盤失靈,但是相信自己能夠根據目測繼續帶領飛行,聲稱無需幫助。在4點45分時,基地發現泰勒顯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揮權交給跟隨的飛機,但是泰勒顯然沒有這么做。從通話記錄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領飛行中隊向錯誤的方向航行,遲至6點時,泰勒還在命令飛行中隊向東飛行,而至少有兩名學生飛行員認為應該向西飛行,但是由於軍中的紀律,他們不得不跟隨泰勒飛向深淵。基地反復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緊急頻道通訊,而泰勒也拒絕這樣做。因此這次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人為錯誤導致,其次天氣也不佳。盡管在第19飛行中隊剛起飛時,天氣情況良好,但很快就變得惡劣。救援飛機報告遇到強烈的氣流和危險的飛行條件,當時在該海域的船隻報告風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剛愎自用的中隊長帶著沒有經驗的學生飛行員在惡劣的天氣中夜裡飛行,遇難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並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但是泰勒的親屬對這個調查結果不滿。他們向美國海軍高層上訴。在40年代末,美國海軍最高當局滿足了泰勒親屬的要求,把事故原因歸咎於壞天氣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發了人們的想像能力。第19飛行中隊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神秘故事,在傳播中又被有意無意地添油加醋,於是惡劣的氣候被說成「當時天氣很好」(見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對學生飛行員的訓練飛行被說成「參加訓練的14名飛行員也都是有經驗的老手」,泰勒拒絕使用緊急通訊頻道被說成「無線電聯絡受到干擾」,那架升空後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飛機被說成「與基地保持一段聯系後也失蹤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實際上那隻是當天出動的眾多救援飛機中的一架而已。

對「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眾社在那一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在佛羅里達海岸和百慕大之間,船隻和飛機神秘失蹤」,該文的作者瓊斯(E.V.W. Jones)可視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兩年以後,《命運》雜志發表了一篇署名喬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總結了在百慕大一帶發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蹤案」。隨後又有幾本描述百慕大一帶的神秘現象的書籍出現,比如傑薩普(M.K. Jessup)著的《不明飛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著的《飛碟陰謀》(TheFlying Saucer),都宣揚這些百慕大失蹤案是由於外星人綁架。1964年2月,

在一本名為《商船隊》(Argosy)的小說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發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大三角」一詞。1969年,斯賓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蹤地帶》(Limbo of the Lost)一書,專門研究「百慕大三角」,影響不小。兩年後,一部名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長篇紀錄片發行。1974年貝里斯(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書,成為暢銷書,賣出了五百萬冊。在這些文章、書籍、電影的鼓吹下,「百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戶曉的神秘地帶。庫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一書,主要就是為了反駁貝里斯的暢銷書而寫。在該書出版後,貝里斯又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發現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邊長540英尺,並認為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蹤的奧秘。1978年3月,庫舍向貝里斯提出挑戰,要求貝里斯提供發現海底金字塔的證據。庫舍與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海軍等機構的海洋學家聯系,都無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這一發現。他要求與貝里斯打賭,各向一家銀行存入一萬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貝里斯能夠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證據並被美國考古研究院、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全國地理學會等權威機構證實,將贏得賭金,更重要的是,庫舍將承認貝里斯是

正確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貝里斯通知這家銀行的副行長,他不願接受庫舍的挑戰,等於承認了自己是在毫無證據地信口開河。這出以訛傳訛的鬧劇至此在美國告一段落,緊接著卻在中國開演,至今未息。

磁場說
在百慕大三角出現的各種奇異事件中,羅盤失靈是最常發生的。這使人把它和地磁異常聯系在一起。人們還注意到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失事的時間多在陰歷月初和月中,這是月球對地球潮汐作用最強的時候。

黑洞說
黑洞是指天體中那些晚期恆星所具有的高磁場超密度的聚吸現象。它雖看不見,卻能吞噬一切物質。不少學者指出,出現在百慕大三角區機船不留痕跡的失蹤事件,頗似宇宙黑洞的現象,舍此便難以解釋它何以剎那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次聲說
聲音產生於物體的振盪。人所能聽到的聲音之所以有低渾、尖脆之分,這是由於物體不同的振盪頻率所致。頻率低於20次/秒的聲音是人的耳朵聽不見的次聲。歡聲雖聽不見,卻有極強的破壞力。

水橋說
據認為百慕大三角區的海底有一般不同於海面潮水涌動流向的潛流。因為,有人在太平洋東南部的聖大杜島沿海,發現了在百慕大失蹤船隻的殘骸。當然只有這股潛流才能把這船的殘骸推到聖大杜島來;當上下兩股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是海難產生的時候。而海難發生之後,那些船的殘骸又被那股潛流拖到遠處,這就是為什麼在失事現場找不到失事船隻的原因了。

晴空湍流說
晴空湍流是一種極特殊的風。這種風產生於高空,當風速達到一定強度時,便會產生風向的角度改變的現象。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速方向改變,常常又伴隨著次聲的出現,這又稱」氣穴」。航行的飛機碰上它便會激烈震顫。當然嚴重的時候,飛機就會被它撕得粉碎。

幽靈潛艇說
1993年7月,英、美兩國聯合探險隊在這一海域水下l000米深處發現了一艘潛艇,其速度之快,遠遠超過世界各國已知的任何潛艇。後經查實,在這一天,世界各國根本沒有任何潛艇在那一帶執行任務,也就是說,這條潛艇根本不可能是人類製造的。因此人們稱之為「幽靈潛艇」。以後人們又多次發現它,甚至與之較量,但都沒有結果,甚至「丟盔卸甲」。

外星人建造
有人認為,「魔鬼三角」原是外星人在海底安裝的強大信號系統,這些信號系統發出的信號嚴重干擾了船隻和飛機的導航系統,損壞了人的神經系統,船隻和飛機自然會失去正確的航向。為了證實這一點,美國科學家藉助各種現代儀器的監視,指揮一艘驅逐艦快速駛過百慕大海區。結果,軍艦受到干擾,葬身魚腹。

『捌』 川貝母是什麼

(唐心曜)

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產四川、青海、甘肅;川貝母(卷葉貝母F.cirrhosa D.Don)產雲南、四川、西藏;甘肅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產甘肅、四川、青海、西藏;棱砂貝母(梭砂貝母F.delavayi Franch.)產雲南、四川、青海、西藏。《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1985年版收載。據調查,四川貝母道地產區所產大金貝母(F.dajinensis S.C.Chen),華西貝母(F.sichuanica S.C.Chen);濃蜜貝母(F.mellea S.Y.Tang et S.C.Yueh);瓦布貝母(F.wabuensis S.Y.Tang et S.C.Yueh);槽鱗貝母(F.sulcisqamosa S.Y.Tang);康定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以及雲南西北高原亦產的粗莖貝母(F.crassicaulis S.C.Chen)和中華貝母(F.sinica S.C-Chen),都是古今川貝母商品葯材的來源。以鱗莖入葯。商品葯材「松貝(母)」是多種貝母只具基生葉植株的鱗莖,「青貝(母)」是多種貝母具花莖植株的鱗莖,棱砂貝母鱗莖的形態與「松貝」、「青貝」差異較大,商品葯材稱「爐貝(母)」,統稱川貝母。歷來依靠野生資源的開發,本世紀60年代初,川貝母各來源種始被分別引種於野生分布區內外栽培研究。現甘肅漳縣,四川阿壩、理縣、黑水、茂縣、小金、平武、寶興及布拖、木里和雲南麗江、德欽等地分別引種栽培一種或幾種,建有繁殖種子、種鱗莖供本地引種栽培的種子基地。不同產地的商品貝母樣品中,分別分離出青貝素、松貝素甲、白爐貝素、貝母素丙、岷貝素甲、岷貝素乙、西貝素、梭砂貝母素甲、梭砂貝母素乙等生物鹼的一種或幾種。研究證明,暗紫貝母等的醇提出物、生物鹼及皂甙有祛痰、鎮咳作用。川貝母葯材功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咳嗽,乾咳少痰,陰虛勞咳,咯痰帶血。

一、形態特徵

1.暗紫貝母

株高15—60cm。鱗莖扁球形或近圓錐形。莖直立,無毛,綠色或也具紫色。莖生葉最下面2枚對生,上面的通常互生,無柄,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花生於莖頂,通常1—2朵;花被片6,長2—3cm,深紫色,內面有或無黃綠色小方格;雄蕊6,花葯近基著,花絲有時密被小乳突;花柱3裂,裂片長0.5—1.5mm;葉狀苞片1枚,先端不捲曲。蒴果長圓形,6棱,棱上翅寬約1mm,干萎花被宿存至果熟不脫落。種子卵形至三角狀卵形,扁平,邊緣有狹翅。

2.甘肅貝母

與暗紫貝母很相似。區別在於花黃色,有細紫斑,花柱裂片通常短於1mm,葉狀苞片先端稍捲曲或不捲曲。

3.川貝母

株高20—85cm。與暗紫貝母區別在於莖生葉通常對生,上面的線形、狹線形,先端捲曲或不捲曲;花被長2.5—4.5cm,黃綠色或紫色,具紫色或黃綠色的條紋、斑塊、方格斑,花柱裂片長2.5—5mm,葉狀苞片通常3枚,先端向下面捲曲1—3圈或成近環狀彎鉤。蒴果棱上翅寬1—1.5mm,干萎花被宿存至果熟脫落。

圖14—20 川貝母形態圖

A.暗紫貝母

1.具花莖植株 2.只具基生葉植株 3.花內面展開

B.卷葉貝母

1.花莖下部 2.花莖上部 3.蒴果

C.梭砂貝母

1.具花莖植株 2.花縱剖內面

4.棱砂貝母

株高15—35cm。須根根毛長密;著生葉的莖段較花梗短,莖生葉卵形至橢圓狀卵形,花被長2.5—4.5cm;蒴果翅寬的2mm,宿存花被果熟前不萎蔫。極易與其它川貝母來源種相區別,詳見圖14—20A、B、C。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及繁殖

川貝母各來源種,皆多年生多次結實,兼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每年個體各器官更新,前生長季形成的鱗莖於積貯養料向更新苗轉移後頹廢。種子萌發後依序通過實生苗、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發育至抽莖開花結實,並進行生殖生長更新而發育成熟。以後延續各生長季都可生殖生長更新,還能同時營養繁殖。

1.生長發育各階段的更新生長

種子萌發出苗至該生長季結束的實生苗階段,不發育基生葉和花莖,地上器官只生長子葉,松針狀或狹線形,1枚,鱗莖具分化基生葉的更新芽,相繼營養生長更新。營養生長更新各生長季,皆不發育花莖,只發育1—2枚基生葉,至少營養生長更新2次後,鱗莖更新芽才分化發育花莖和花,相繼生殖生長更新。生殖生長更新生長季萌芽出苗後、花莖及花同時長大。個體的葉面積和鱗莖的積累重量,隨更新次數增加而增大,每生長季鱗莖重量增長率與葉面積的增長相關,營養生長更新階段通常高於3倍,生殖生長更新階段通常低於2倍,再隨生殖生長更新次數增加和更新株開花數增多而下降,至生殖生長更新株兼行營養繁殖時,總增長率約為1倍。在栽培條件下,單個鱗莖生長積累重量,不同種間相差懸殊,以暗紫貝母、瓦布貝母為例,實生苗階段分別重10—20mg和30—80mg;更新株具多朵花但不營養繁殖的生長季,鱗莖積累重量最重,分別為8—17g和60—150g。均約為野生狀態下的3—5倍。

2.有性繁殖

周期不短於4年,第三年生長季及以後各生長季,鱗莖達到或超過更新芽發育花莖時最低重量的個體,轉入或繼續生殖生長更新,否則停滯或「逆轉」於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生殖生長更新個體,隨相繼生殖生長更新次數增多和鱗莖積累重量的增大,有性繁殖系數增大,引種栽培後更為突出,單株開花數、單果種子數及種子千粒重都顯著上升,引種栽培的比野生的多或重(表14—36)。相關營養生長、生殖生長互轉的鱗莖最小重量,各來源種間有差異,如暗紫貝母為0.6g,瓦布貝母為4g。

表14—36 4個川貝母來源種單株花數及種子千粒重

3.營養繁殖

在野生環境,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產生營養繁殖小鱗莖或發育2更新芽的川貝母來源種,兼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其它種未見進行營養繁殖。引種在適宜環境,多次更新生長後,各來源種都進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營養生長更新並營養繁殖的,隨營養生長更新次數增加而營養繁殖系數增大,通常較其生殖生長更新時為高。只在生殖生長更新階段兼行營養繁殖的,隨生殖生長更新次數增加而營養繁殖系數增大。

營養繁殖形式多樣,各來源種都有發育2個更新芽;鱗片間鱗莖盤上相當於腋芽部位萌生小鱗莖;離體和不離體鱗片的愈傷面和非創傷部位萌生小鱗莖;以及貯存養料不能完全轉輸給更新苗的越冬老鱗片萌生小鱗莖等。這些形式產生的營養繁殖體在更新苗生長,老鱗片頹廢時彼此分離。除後1種形式外,其它形式產生的營養繁殖體彼此分離時已長出更新苗。少數種分別具有花莖或副花莖萌生小鱗莖;地下走莖或基生葉柄萌生小鱗莖及未分化花芽發育成小鱗莖等形式或部分形式。這些形式產生的營養繁殖體於枯苗時彼此分離。與越冬老鱗片萌生的小鱗莖一致,分離時只具有更新芽。營養繁殖體形成的當年,無地上器官,發育的更新芽在次年萌發生長。與有性繁殖生長發育的鱗莖一致,更新芽發育花莖的,生殖生長更新;只具基生葉的,營養生長更新,持續更新生長發育也兼行有性繁殖和營養繁殖。

(二)生長發育對環境的要求

1.野生生態環境川貝母各來源種,分別分布於青藏高原及青藏高原東南隅向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過渡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分布的貝母植物種的分布區,延伸入四川盆地西緣外圍山地,分別與只分布於該山地區各貝母植物種的分布區鑲嵌,形成貝母植物種水平分布從南到北、垂直分布從低到高的序列相一致的帶譜。棱砂貝母分布於凍荒漠流石灘,下限略高於高山灌叢上限。甘肅貝母、暗紫貝母、川貝母、中華貝母、華西貝母、槽鱗貝母和大金貝母,分別分布於不同區域的高山灌叢、草甸地帶,下限分別相接或低於亞高山針葉林上限。粗莖貝母、濃蜜貝母、瓦布貝母分布於亞高山針葉林帶中部以上相應的亞高山灌叢、草甸地帶,上限接近或高於高山灌叢下限。除棱砂貝母外,其它種貝母分布的交叉地帶,寓於亞高山灌叢、草甸與高山灌叢、草甸的交叉地帶。

生長棱砂貝母的凍荒漠流石灘,每年地面積雪200天以上,水分不缺;土壤只有積於石礫間發育不良的粗骨土或細砂;植被稀疏不連續、團塊狀。高山灌叢草甸地帶,年平均氣溫低於0℃,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3℃,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0℃,年降水量550—850mm,全年無絕對無霜期;土壤為高山灌叢草甸土或高山草甸土,富含有機質,酸性或微酸性;生長貝母地塊的灌叢常低於0.6m,草層葉叢通常低於15cm,總蓋度50—80%。亞高山灌叢分布貝母地段,年平均氣溫低於3℃,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5℃,最熱月平均氣溫低於12℃,年降水量700—950mm,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或短於50天;土壤為亞高山灌叢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棕褐土,酸性至微酸性;生長貝母處灌叢高近1m,草層葉叢通常高於15cm,總蓋度約40—70%。

川貝母各來源種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帶的位置不同;分布相鄰的植物種,分布區或帶彼此部分交叉或重疊。各植物種在其分布區內亞高山灌叢、草甸與高山灌叢草甸的交叉帶,多少有分布。各植物種都隨水平分布向南、垂直分布向下,群體多花率的比率,個體的體型和器官的大小,都增大。

2.環境因素對生長發育的影響

川貝母各來源種的生長發育,對相同性質環境因素作用的反應、性質相同,對同一環境條件的作用數量(包括時間長短)要求,種間多少有差異,分布相鄰種間的差異較不相鄰種間為小。

(1)溫度

在其它環境都適宜時,溫度往往起主導作用。據觀察,貝母物候與種子、鱗莖所在環境的日平均溫度(以下同)關系密切。溫度制約川貝母各來源種的生長發育時期,以引種於四川西部暗針葉林帶、海拔2700—3000m的多種貝母為例,全生育斯通常4年。年生育期13—15周。當生長季結束時,及時後熟處理種子(播種田間也效果相同)或定植鱗莖,10月中、下旬,溫度下降至3℃,種子原胚和鱗莖更新芽形態發育成熟,相繼3—0℃變溫期,生理發育至後熟,自發休眠解除;繼0℃以下又繼續被動休眠。次年3月上旬至下旬,溫度回升至2—3℃時復甦,胚及更新芽萌發生長,但不長出地面。3月下旬至4月上旬,5℃左右出苗。5月中旬至6月中旬,10—13℃,具花株開花,越冬鱗片萎縮成近膜狀,實生苗和更新苗的鱗莖,外觀形態發育完全,更新芽分化。6月下旬至7月中旬,14—16℃,果實成熟,各年生植株莖葉凋萎。

種子原胚、鱗莖發育不全的更新芽,秋季至春季,春季至冬季期間,都可形態發育,以4—12℃變溫期最快,因種而異,分別需時6—8周。生理發育以0—3℃變溫期快,因種而異,需時10—13周。秋季適時後熟處理或播種種子,以及定植鱗莖,通常寒冬後次年春能萌發出苗。處理過晚,春前不能後熟,要於再下一年春才能萌發出苗。春季播種種子,結果與適時秋播一致,次年春出苗。種子胚形態發育成熟時,長度至少為胚乳縱軸長的2/3,具子葉、胚根、維管束;鱗莖更新芽形態發育成熟時,基生葉葉柄或花莖的葉下莖段延長,芽尖伸出鱗莖外,已分化的花形態發育完全。胚及更新芽的形態發育如未完成,則生理發育溫度無作用,需等形態發育完成後,再相繼生理發育。生理發育所需低溫變溫期偏短或溫度偏高、致生理發育程度稍欠的種子或鱗莖,在適宜萌發的溫度環境,仍能萌發,但時間延後,生長更新緩慢,甚至胚乳、越冬鱗片貯存養料向實生苗、更新苗轉移出現障礙,種皮延遲脫落或不能脫落,可因此導致實生苗夭折、更新苗成矮株或黃化苗。

無芽的鱗片碎塊先萌生胚狀體,胚狀體再長成發育不全的鱗莖,其更新芽需要適宜的變溫期,較更新鱗莖長4—6周,環境適宜變溫期不足時,需延至第三年才能出苗更新生長。

解除休眠的種子和鱗莖,在5℃左右萌發出苗快,溫度穩定上升2—3℃時,展葉,溫度不上升或下降,出苗後不展葉。花期溫度10—12℃,有效花率和有效種子率高。花期後隨溫度上升,鱗莖的重量增長率每10天可達10—30%,至枯苗時10—14℃變溫期長,果實充分成熟,先於或同步於葉轉黃,種子和鱗莖的產量都高。花後環境溫度提前達16℃或遇霜凍,果實假熟或不全假熟,晚於葉轉黃,種子和鱗莖的產量都相對為低,癟粒率高。

出苗後溫度過早超高,被動枯苗導致生長期短缺嚴重時,生長發育停滯於營養生長更新階段,生殖生長植株的更新芽可不分化花莖,次年「逆轉」為營養生長,甚至鱗莖年增長率為負值,如不改善環境溫度條件,延續更新株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或衰亡。日平均氣溫≥10℃的年積溫低於100℃地區,出苗晚,花期前生長期短,鱗莖增長率,營養生長期為正值,生殖生長期為負值,當鱗莖重量耗失到更新芽不分化花莖時,「逆轉」為營養生長更新,常營養生長更新、生殖生長更新交替進行。

(2)水分

川貝母各來源種野生地,冬春旱季長,寒冷,土壤缺水乾旱和生理乾旱並存,後熟期中及已後熟、被動休眠的種子和鱗莖失水半干不死。地上器官生長生活期遇集中降水,雨季土壤漬水或在季節性沼澤邊及沼澤內草丘上也能正常生長發育;實驗淹水2周不死。當環境其它條件適宜時,不旱不澇,生長發育良好。休眠期中失水乾旱,後熟期延長,甚至種子不能後熟,鱗莖被刺激發育貯水根增加貯存養料的消耗。解除休眠後遇旱,出苗受阻,嚴重時雨季才破土,形成出苗即開花現象。花後至果熟期乾旱,鱗莖增長率降低。花期連日陰雨,有效花率低。果期連日陰雨,貪青晚熟。

環境降水量及年分配,顯著影響川貝母各來源種的分布,特別是垂直分布。夾金山年降水量1200—1400mm、無旱季的東南面、針葉林帶至高山草甸帶,只分布華西貝母;年降水700—1000mm,集中降水6—9月,冬春旱季長的西北面,針葉林帶及亞高山灌叢草甸分布大金貝母,高山灌叢草甸有華西貝母分布。兩側都已引種此2種貝母,能正常生長發育的最低海拔,東南面較西北面低400—600m。

(3)光照

除棱砂貝母外,其它川貝母的來源種對光照的適應范圍較寬。茂密灌叢內或次生的裸地面都能生存。光照弱莖葉細長,鱗莖產量低,花期光照弱,有效花率低,有的種不育。環境午間照度15000—50000lx,生長茂盛,器官長寬比變化不大;在適溫范圍,鱗莖增長率與光照成正相關關系。環境光照強,葉片被泥土污染處易灼傷,實生苗和只具基生葉植株近地面處易污染,是存苗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棱砂貝母適生環境光照很強,溫度低,引種至針葉林帶的林下或人為裸地,都不能正常生長發育,鱗莖更新增長為負值,除環境溫度高外,光照弱也是重要原因。

(4)土壤、肥料

川貝母各來源種,在肥沃疏鬆、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生長良好。環境冬春旱季長,過砂常嚴重乾旱,過粘常很板結,都不利於出苗。砂土易污染莖葉,板結土壤通氣不良、散熱慢,都容易引起早衰,導致地上器官生活期縮短、降低產量。實生苗對肥料要求不高,更新株對氮、磷肥敏感,肥料充足能顯著增產。缺氮時葉片黃綠,出現黃色條斑;缺磷時植株生長不旺盛,葉片薄,綠色暗淡或出現紅褐色、少光澤,抗銹病能力降低,鱗莖也不易乾燥。貝母根系不發達,扎土不深,近平展,每年能遺留的有機殘體很少,土壤結構極易變壞。要充分注意施肥的時機、種類和數量。

3.引種栽培適宜的環境

離開原生長地引種,棱砂貝母逐年早衰,不能正常生長發育,最終消亡,馴化甚難;其它各來源種已經不同程度地馴化。與原產地引種比較,都具有環境溫度高,個體體型和器官增大,鱗莖產量高及溫度低結果相反的共同性。各種間適應溫度的范圍多少有差異,在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區域,於川貝母各來源種產地就近引種,平均溫度全年0—6℃,最冷月不高於0℃,最熱月不高於15℃,年降水不少於700mm,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達全年20%以上環境,除棱砂貝母外,都能正常生長發育並持續生殖生長更新,較少見花器官的可逆性形態變異,只槽鱗貝母敗育;加強栽培管理,在平均溫度全年不高於10℃,最冷月不高於1.5℃,最熱月不高於17℃,年降水1000mm以上環境,瓦布貝母、中華貝母及粗莖貝母未見敗育,華西貝母、大金貝母和川貝母也能正常生長發育並持續生殖生長更新,但較易見花器官形態變異或敗育。

遠離原生地,引種川貝母各來源種的難度較大,近20年間不乏引種者,包括川西南涼山山原區,其地有川貝母野生分布的亞高山灌叢、草甸地帶,引種川西北高原亞高山灌叢、草甸有分布的植物種,至今尚未見能持續生殖生長更新的報道。

二、栽培技術

(一)栽培用種的選擇

引種野生川貝母的研究時間不長,風土馴化的區域不寬,當前各引種栽培區已引種所得栽培用種子或種鱗莖,適於引種的區域性很強,種源亦甚為有限,遠離原生地區域不宜引種。野生貝母分布區或已有的引種栽培區及其鄰近區域,引種當地產或鄰近區域產的野生種或栽培種,特別是水平分布偏南、垂直分布低的植物種,能在生產、生活都較方便的環境栽培。川貝母各來源種的引種區現況見表14—37。

表14—37 各種川貝母引種區及現況

已引種的川貝母來源植物種 引種區 能正常生長發育並持續生殖生長更新 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和持續生殖生長更新 區內分布 區外引進 區內分布 區外引進 松潘—壤塘 高平原、丘原區 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槽 鱗貝母 大金貝母、濃蜜貝 母 棱砂貝母 龍門山—,岷山 山 區 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濃 蜜貝母、瓦布貝母、槽鱗貝 母 大金貝母 棱砂貝母 邛崍山山區 暗紫貝母、大金貝母、濃 蜜貝母、華西貝母 瓦布貝母、槽鱗貝 母 棱砂貝母 涼山山原 川貝母 中華貝母、粗莖貝 母 暗紫貝母、濃蜜貝 母、大金貝母(二)繁殖方法

川貝母多數來源種,在良好栽培條件下,都可用種子、完整鱗莖和分割鱗莖繁殖,經過相應的更新次數後,都能抽莖開花結實。種子繁殖需建立種子田;鱗莖或分割鱗莖營養繁殖不必建立種用田,在每年收獲時選留種鱗莖。

1.種子直播

川貝母各來源種的種子後熟需較長時間,層積後熟較播入田間容易控制溫度和水分且條件一致,能整齊出苗提高出苗率和減少田間管理的勞力耗費。為取得對播種用地最好的滅草時機,最好是層積處理種子於冬季凍土前播種。種子萌芽後播種損失很大,常因後熟床先於播種地解凍,春播的時機難於人為掌握。

(1)種子的層積後熟處理

貝母果實轉黃,不待失水即收摘脫粒,篩簸除去秕粒和癟粒、果皮等,取種子容積4倍量腐殖土或鋸木末與種子混勻,層積入設置在室內或林下、寬40cm、深20—30cm的平底溝或木箱內,積層厚10—20cm,蓋以山草、松蘿、蘚類等透氣保濕材料1—2cm,保持填充料充分濕潤。積層厚度大於10cm,每隔1周左右翻動積層換氣1次。維持積層日平均溫度4—10℃變溫期6—8周或更長時間,胚形態發育成熟的種子可達90%以上。隔年干種子最遲應在7月底前後開始層積處理。

(2)播種

將播種用地深挖20—25cm,耙細作畦,寬105—110cm,高10—15cm,長以方便管理為宜,畦間步道寬40cm。播入種子前,在平整畦面均勻撒施過磷酸鈣,每畝50—60kg。播入種子後立即過篩覆蓋堆肥或腐殖土,厚1.5—2cm。蓋上無種子的山草或其它方便易得又便於清除的覆蓋材料,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地錶板結和「凍拔」。

種子播種1—3年生的個體體型小,可密植,每畝播種600000—1200000粒。各種貝母種子粒重不同,後熟含水量有差異,應測定千粒重計算用量。

穴播浪費土地,費工,坡地撒播優於條播,平地條播優於撒播。條播幅寬10—15cm,幅間隔7—10cm。

2.完整鱗莖栽培收獲種子或營養繁殖

(1)種用鱗莖的選擇和種植前處理

在貝母果實成熟或正常枯苗後及時挖收,選鱗片肥厚、澱粉充盈、水分輕、包被更新芽的鱗片稍外露或外面2枚鱗片寬度相差小於1/2的無傷鱗莖作種用。收獲種子,用鮮重2—10g只具1個更新芽的,可隔年翻栽,減少用種和勞力投資。用營養繁殖收鱗莖作葯材,選鮮重10—30g具2個更新芽的,或鮮重1—5g具其它營養繁殖形式的鱗莖。入選種鱗莖需在15℃以下通風良好的室內或蔭棚下,晾置1—2周,待隱傷表面呈淺棕色後栽植。不晾置或晾置時間短,有隱傷的易腐爛,晾置厚度超過20cm,或盛裝在不通風容器內,都容易發熱致更新芽「自焚」。

(2)栽植

在整理好的栽培畦橫向開平底溝,開1溝栽1溝,溝底依序施用過磷酸鈣和腐熟廄肥或堆肥,再安放入種鱗莖,用開挖下一溝的土壤蓋平至畦面;每畝用過磷酸鈣60—80kg、廄肥或堆肥2.5—4m3。種用鱗莖重量與栽植深度、窩行距見表14—38。

表14—38 川貝母各種的鱗莖栽植規格

3.分割鱗莖栽植收獲種子及營養繁殖小顆粒鱗莖

取採挖時損傷或大粒鱗莖的分離鱗片或將分離鱗片切塊,晾置約1周,切口與分離破折面形成棕黃色愈傷組織後栽植。底肥用量及栽植規格與完整鱗莖栽植要求相同。使用有機肥需密封堆漚1年以上,最好是腐殖土或含有草根盤結層的泥炭漚制的。

具更新芽和鱗莖盤的鱗片,通常次年仍能抽莖開花結實,同時營養繁殖發育一些只具基生葉的植株;不具鱗莖盤和更新芽的鱗片或切塊,營養繁殖發育具基生葉的植株。在溫度偏低的地方,寒冬前愈傷面上胚狀體尚未分化成芽時,次年不出苗,只繼續發育營養繁殖小鱗莖,數量增加,重量減少。若損傷面未形成愈傷組織或栽植後土壤漬水、溫度高,容易腐爛。

(三)田間管理

1.防旱、防洪澇、防濺泥污染

現今適宜栽培任何一種川貝母的地方,多無灌溉之便,利用不帶銹病的材料於雨季結束時覆蓋地面,於栽培地解凍後,再切段覆蓋,能減少蒸發,截留溶雪、溶凍水和防止暴雨濺泥。無適宜材料時,可利用貝母枯苗後凍土前時間,種植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或大麻(Cannabis sativa L.),7—8月,氣溫高雨水好,能很快出苗,枯苗時割倒使用。挖好排水溝,隨時保持暢通,雨季可排澇、排洪。

2.培土、追肥

種子播種第一、二年生長季枯苗後,都需在畦面培土約2—3cm,使鱗莖分別位於地表下4—5cm或6—8cm。第一生長季不需追肥,以後各年及鱗莖栽培,在即將出苗或展葉後,揭去覆蓋物追施廄肥或堆肥,每畝2—3m3,蓋上短節覆材,再於出苗6—7周和9—10周時,根外追施磷肥和鉀肥,促進鱗莖增長,提高種子質量。

3.除草

貝母播種淺,密度大,雜草根叢大時除草易帶出種子和小苗,易損傷苗、葉的地下部分,可造成很大損失,應除草芽。特別是利用貝母枯苗後,秋季雨水好,溫度高,雜草種子萌發生長快而貝母鱗莖埋地下的時機耙除幾次草芽,可減少次年除草次數。

(四)輪作與套作

貝母能遺留在土壤里的有機質很少,新開墾結構良好的土壤、連種2—3茬後變板結,肥力下降。經試驗按2茬貝母1茬大麻輪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葉漚制肥料,麻桿作覆蓋材料後再翻入土壤,可以穩定保持土壤結構和良好的生產性能。

一、二年生貝母葉面積很小,地面多裸露,接受直射陽光多,地溫容易升高,短時地表溫可達50℃以上,鱗莖所在層距地表較近,易引起早衰。採用同種貝母抽莖植株套作,種子播種密度和方式不變,套作抽莖植株的窩距20—25cm,行距30—50cm,可延長一、二年生貝母生長期,節約用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五)病蟲獸禽害及其防治

1.銹病

5月至貝母莖葉枯萎前發病,先起於近地面的莖、葉,受害部位成棕褐

『玖』 太白貝母是什麼

(鄭良敏)

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別名太貝。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野生太白貝母分布於陝西秦嶺太白山及四川大巴山(東經108°75′—109°58′北緯31°45′—31°66′)區城口、巫溪等縣。野生變家種研究成功,並推廣應用於生產。以鱗莖入葯,鮮鱗莖中含多種生物鹼。味甘、苦,性微寒。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能。治肺燥咳嗽、久咳痰喘、咳嗽咯血、肺炎、支氣管炎等症。

一、形態特徵

鱗莖呈卵球形或近球形,外層兩個鱗葉大小相近。莖單生,直立,不分枝,綠色或帶微褐色。葉披針形,先端不捲曲,下部葉對生,中上部葉對生或輪生。花單生莖頂,俯垂,有葉狀苞片3枚,花被6片,內花被片匙形,淺黃色,先端兩側有紫色斑點,蜜腺明顯;雄蕊6;子房上位,通常3室。蒴果長圓形,長2.5—4cm,寬0.6—1.5cm,棱上有窄翅;種子黃色,扁倒卵形,邊緣具膜質翼,每果具種子180—310粒(圖14—44)。

圖14—44 太白貝母形態圖

1.外輪花被及雄蕊2.雌蕊3.雄蕊背腹面4.鱗莖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

1.太白貝母在氣溫5—25℃生長正常,地上部年生育期100天左右(表14—47)。

表14—47 太白貝母的物候期

太白貝母的鱗莖由兩個粉白色鱗片抱合而成,1—4年錐形,以後球形或近球形,最大直徑約3cm,鱗片著生於鱗盤上,鱗盤下有須根和貯藏根數條。根於7月上旬高溫(28℃)季節在植株倒苗後萎縮而脫落,此時,鱗莖進入夏季休眠。8月下旬,氣溫下降至20℃,以外層老鱗片的物質供營養,它內部的小鱗片即新芽開始生長,更換根芽,此時老鱗片隨新的根芽生長過程而逐漸萎縮,至10月下旬氣溫降至5℃時,開始冬季休眠。到第二年3月份氣溫回升到5℃時,再出苗生長。從此時起,以老鱗片未耗盡的營養加上新植株自養的物質,供給植株生長發育,到7月上旬倒苗,此時完成一個生育周年,一年兩次休眠,兩次生長。

2.太白貝母栽種鱗莖大的植株,開花、結果實數、種子千粒重,均比鱗莖小的植株多,因此,建立種子田,在栽種時,以選用直徑2cm以上鱗莖作種較好。

3.不同肥料與太白貝母果實產量與種子質量關系極大。各年的果實產量和種子的質量均以鈣鎂磷肥第一,廄肥第二,其次為尿素、桐油餅、5406菌肥。

4.太白貝母每個果實有種子180—310粒,種子薄而扁平,倒卵形,皮呈褐色或棕褐色。胚乳中有一胚腔,胚呈原胚形,位於胚乳前端,胚細胞發育時,沿著胚腔伸長,溫度在5—15℃時,胚發育成線形,逐漸伸長,待與胚乳等長時,發育停止一段時間,以後再分化成根和芽;溫度在20℃以上時胚發育受抑制,停止分化。如再經0℃處理後,又能恢復發育,最後仍分化出根和芽。太白貝母種子,必須經過催芽(胚分化)處理,才能提早發芽;實驗證明,以鮮果濕砂貯藏冬播出苗率最高。

播種深度與覆土厚度對出苗影響極大,播種深度與出苗率成反比例,播種愈淺,出苗率愈高(表14—48)。

表14—48 不同播種深度對太白貝母出苗的影響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太白貝母適宜氣候冷涼的高寒山區。四川產地巫溪縣紅池壩海拔1800m,年平均氣溫9.65℃,絕對最高28.5℃,最低-15.5℃,年降雨量483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該地區有野生分布,家種生長良好。土壤以含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

三、栽培技術

(一)種子培育

用種子和鱗莖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

1.選種莖

在6—7月採挖鱗莖時,選直徑在2cm以上的鱗莖做種莖,隨挖隨栽,栽後每年只需田間管理,不必翻栽,逐年就可收獲一定數量的種子。

2.整地、栽種

先清除地面雜草,撿去石塊、樹根,翻土30cm深,整細耙平。開130cm寬的畦,畦溝寬30cm,畦溝里的土暫不挖起,待栽好後再取溝土蓋於畦面。每畝用腐熟的人畜糞或地皮堆肥1000kg加鈣鎂磷肥、餅肥等50—100kg作基肥,撒在畦面,用鋤頭拌勻,翻入土內,整平。採用條栽,按行距10—12cm,橫向開深10cm的溝。栽時貝母芽尖向上,鱗盤向下,不能倒栽,株距6cm,栽入溝心,深9cm。栽得太深影響出苗,太淺了生長不好。每畝用鮮鱗莖100kg左右。栽好後,用鋤頭挖起畦溝里的土打碎蓋於畦上,整成梳背形。

3.管理

從栽後第二年起,每年春季3月下旬在貝母出苗前用4∶100倍液「草甘膦」葯液,噴灑殺死野草(出苗後不能用,每畝用「草甘膦」2kg);4月上旬出苗後,及時除草,並用清水糞或0.5%尿素溶液施提苗肥(每畝用尿素10kg或清水糞1800kg)。4月中旬至5月下旬用人畜糞或化肥再追肥1—2次(用肥量同前),施肥時注意不使肥料落在莖葉上,以免死苗。

4.采種

6月下旬或7月上旬貝母的果實成熟,在種子蠟熟或外殼呈褐色時就可採收,采時注意不要把果殼弄破,果實採收後應及時貯藏。選冷涼潮濕、通風的屋角或地窖。一層果實一層土(含水量低於10%的濕潤細腐殖質土),約2—3層,貯後應經常檢查,土干應及時加濕土調劑濕度,不能用水淋,淋了種子要壞。種子不能曬干久存,當年採收當年用。

(二)播種

太白貝母大田生產,採用種子直接播種。

1.整地播種

整地方法和要求與種子田同,但因種子出苗細弱,密度大,土地力求細碎,畦面整平,播種應於9—10月下雪前進行。播種前將貯藏的果實取出,輕輕弄開果殼,抖出種子。每畝需凈種子2—2.5kg(約計10000個果實)。與10—20倍的細土拌合均勻後播種。條播行距15cm,播種時在畦面用10cm寬的木棒壓成橫溝,深1cm,將種子均勻播在溝內。然後撒細腐殖質土,厚1cm,再用草覆蓋畦面。

2.田間管理

(1)搭棚

貝母第1—2年生幼苗纖細,必須搭棚遮蔭。在播種後第二年3月出苗前,先揭去播種時覆蓋的草,然後立即用小竹枝或樹條搭棚,搭1m高,蔭蔽度為50%的活動棚,平時注意檢修。晴天蔭蔽,長陰、久雨天揭棚煉苗。試驗證明:晴天蔭蔽,陰雨天揭棚煉苗,可大幅度提高保苗率。

(2)除草

1—2年生幼苗應勤除草,除草及時,可大大增加保苗率。要求除早,除小,細心,不傷苗。除草時如帶出幼苗應立即栽下去。

每年3月在貝母出苗前和7月倒苗後,可用「草甘膦」液噴灑除草,節約工時,保苗率尚。

(3)施肥培土

每年施肥培土是保苗增產的關鍵。4月中旬出苗後用0.5%的尿素液施提苗肥1次(每畝用量7.5kg)。5月上旬用0.5%尿素液再追肥1次(每畝用尿素10kg)。夏季倒苗後除盡雜草,每畝用人畜干糞2500kg施在苗床上,然後用細土覆蓋培土1cm厚。結合修補蔭棚,保護越夏,10—11月再按上法施冬肥1次,以利越冬和次年春天出苗生長。

(三)病蟲獸害及其防治

1.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Küehn)

夏季多雨季節發生,為害幼苗。防治方法:注意排水,調節蔭蔽度,陰雨天揭棚蓋;拔除病株,用石灰處理病穴;發病前後,噴1∶1∶100波爾多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

2.根腐病

5—6月發生,根發黃腐爛。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防止擴散;輪作。

3.金針蟲

〔(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rmann)〕

4—6月為害,咬食植株地下部分,被害植株地上部分萎蔫。防治方法:在為害期用1∶30的煙葉水(每畝用煙葉25kg熬成原液75kg)灌入植株周圍的土中,效果較好。

4.地老虎

(Agroiis sp.)

咬食莖葉,造成缺苗斷壟。可在清晨人工捕殺或毒餌誘殺。

此外,還有野雞、野兔、鼴鼠等為害貝母鱗莖和植株。多用人工捕殺。

四、採收與加工

(一)採收

用種子繁殖的在第四年或第五年6—7月倒苗後,選晴天挖起鱗莖,消除泥土(不能淘洗),及時乾燥。若延長栽培時間鱗莖抽薹,外形破口,加工後品質差。

(二)加工

當天挖回的鮮貝母,立即用硫磺熏後薄攤於竹席上曬干(決不能在石板或三合土上曝曬),以一次能曬至半干,次日連續曬干為好。如遇雨天,用炕烘乾。烘烤溫度在40—50℃內,溫度過高要糊化(變成油子),影響質量。曬炕過程中,貝母外皮未達粉白前不宜翻動,翻早了要變黃,影響光澤。乾燥後裝入麻袋搖動,搓脫泥沙殘根,色白即可。

『拾』 世界上的三角區分別分布在哪裡,分別是什麼

百慕大三角——慕大三角 Burmuda Triangle
百慕大群島是世界聞名的一個地方,位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正東約600公里的海上。百慕大三角的具體地理位置是指位於大西洋上的百慕大群島、邁阿密(美國佛羅里達半島)和聖胡安(波多黎各島)這三點連線形成的三角地帶,面積達40萬平方英里。百幕大三角由36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這些島嶼好似圓形的環,躺卧在大西洋上由於百慕大群島與美洲大陸之間有一股暖流經過,因此,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島上綠樹常青,鮮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稱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島.因為它與最接近的陸地也有幾百英里之遙,因此,百慕大群島四周是遼闊的海洋,具有藍天綠水,白鷗飛翔,花香四溢的秀麗風景。
不過,百慕大之所以出名,並非是由於它的美麗的海島風光,而是,提起百慕大,人們就會聯想到恐怖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區」。相傳,在這里航行的艦船或飛機常常神秘地失蹤,事後不要說查明原因,就是連一點船舶和飛機的殘骸碎片也找不到。以致於最有經驗的海員或飛行員通過這里時,都無心欣賞那美麗如畫的海上風光,而是戰戰兢兢,提心吊膽,唯恐碰上厄運,不明不白地葬送魚腹。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