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特殊兒童如何自理
擴展閱讀
被同學單刪很生氣怎麼辦 2024-11-20 04:27:07
和久不見的同學聊什麼 2024-11-20 04:24:07
麒麟舞知識大全 2024-11-20 04:15:20

特殊兒童如何自理

發布時間: 2022-11-14 02:17:16

⑴ 如何培養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1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即將成為一個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生活、學習和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2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
良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培養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
當孩子的能力有所發揮時,他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時,對他樹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3
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操作能力
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和玩具;
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會削鉛筆,並能製作簡單的玩具等。
4
培養孩子服務性勞動的能力
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在活動、游戲或開飯前後,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圖書和其他用具等。
5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且要努力做好;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要讓孩子明白一分鍾、十分鍾、半個小時等時間段有多長,可以做哪些事情。
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廁所、喝水或准備下一節課的學慣用品等。

6
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要求孩子做到:
1. 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亂穿馬路,不在公路、鐵路、碼頭玩耍和追逐打鬧;
2. 防觸電、防溺水、不玩火,不做危險游戲;
3. 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禮物,不跟陌生人走;
4. 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5. 掌握基本的緊急情況的自救、求救方式;
6. 知道常用的電話號碼:110,119,120,知道什麼時候打哪個電話。

⑵ 如何提高孤獨症兒童生活自理能力

孤獨症兒童能夠學會交往嗎?學會交往是實現社會生活自理、社會生活自立的必備條件。

一、交往、適應與生存

人際交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發展障礙的核心體現,是對孤獨症兒童生存能力的最為本質的影響。語言障礙、情緒障礙、動機障礙、行為障礙、自我意識障礙,最後集中體現為孤獨症兒童的交往障礙。換句話說,訓練孩子學會交往,克服其交往障礙,需要從語言、行為、動機、情緒、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訓練人手,而所有這些訓練,最終目標是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我們以人際交往能力,或者說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作為最終指標,來衡量康復訓練的效果。社會生活自理、社會生活自立這兩種水平的康復目標,分別反映了孤獨症兒童對社會適應的不同程度。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最直接、有效地提高適應能力。適者生存,這是生物界,也是人類社會鐵的定律。

當然, 人類之所以文明, 就在於我們能夠對有各種特殊需要、難以融入社會的 「不適應者」 給予特別的關照,
使他們具有同樣的生存機會。同時,人類的文明還表現在人們能主動地創造條件, 促進 「適應障礙者』』 戰勝障礙,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令體的主動適應性。
對孤獨症兒童教育訓練的意義就在於此。人生活在與別人的聯系中,建立和別人的聯系過程就是交往。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場合,通過語言媒介實現的信息傳遞和情感溝通。實現交往有幾個要素:主體、客體、目的、媒介、場合、內容、規則。人際交往能力的本質就是對人與人關系的認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在交往情景中對這幾個要素的統合能力。

顯而易見,孤獨症兒童學會人際交往,需要下列幾個基本條件:

第一,,孩子需要有交往的動機,需要理解交往的意義,有交往的興趣,在交往中得到過積極的強化,這是最重要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交往,或者孩子不需要交往就可以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交往的結果從來沒有給過孩子強化作用,孩子從來沒有從交往中獲得過愉快體驗,那麼交往動機就難以形成。

第二:孩子必須具有社會認知能力,能夠理解交往規則。

第三,孩子有自我認知,知道「我」和別人的關系。孩子還要能夠擺脫自我中心,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

第四,孩子能夠使用交往工具一語言進行溝通。

第五,孩子有控制能力,能一定程度地實現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調節與控制。

上述任何一個條件的缺少,都會影響人際交往。我們的願望是讓孩子學會交往,那麼我們就必須弄清楚,孩子學會交往,他必須學會什麼呢?下列問題我們考慮過嗎?

第一,我們怎樣激發孤獨症兒童的交往動機呢?怎樣讓孩子理解交往的意義呢?

第二: 我們怎樣讓孩子理解交往規則呢?

第三,我們怎麼讓孩子學會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呢?怎麼讓孩子理解交往對象和自己的關系呢?

第四,孩子說什麼,怎麼說,才能實現交往目的呢?

第五,怎麼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和行為控制的能力呢?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些問題。

誘發交往動機:驕陽似火,孩子在路上行走,焦渴使他產生了喝水的需要。怎麼才能得到水呢?去商店可以買到水。這就是喝水的需要誘發買水的動機。

理解交往規則:買水需要付錢,因為水是別人的,得到別人的東西需要

交換,沒有錢就不能買到別人的水。這是規則。

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如果「我」不說話,別人是不能知道「我」要買水的,「我」需要讓對方知道「我」的要求。

使用語言:說出「我」的要求。

控制和調節:買水的人很多,需要等待,不能著急發脾氣,不能有環境不允許的行為,否則,有可能得不到「我」要的水。

二、人與人之間怎樣交往

一個媽媽說:「我陪讀了好多年,用了很長時間,花了很大精力教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做游戲,但是,她始終還是不感興趣,還是不會交往。我錯了嗎?」

另一個媽媽說:「我教孩子打電話,拿起電話我就連續不斷問他:「你乖不乖?媽媽很想你,你想我嗎?」可是他往往沒聽完就走了。好多年都沒有進步。我怎麼教會孩子打電話呢?」

我們都知道要訓練孩子交往,但是,這樣的訓練為什麼不成功?問題出在哪裡?

交往分為實用性交往(工具性、功能性、功利性)和情感性交往,兩種交往有以下不同。

第一,交往動機不同。從人的需要來看,一個人到底需要別人的什麼呢?一是功利性需要,別人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物質需要;二是非功利性需要,別人可以滿足自己的情感性需要、心理性需要。滿足第一種需要是通過別人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動因是生物性需要;滿足第二種需要是通過別人實現自己的精神愉快,動因是社會性需要。

第二,交往目的不同,重要性也不同。就所有人而言,實用性交往是滿足低級需要,是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是高級需要,是第二位的。孤獨症兒童嚴重缺乏高級精神需要,情感性交往對他們來說明顯地動力不足。

第三,兩種交往的特點不同,交往過程也不同。實用性交往是把別人當成滿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和手段,從目的到內容、到過程、到結果,都是物質性的、有形的、可以看得見的、顯性的。實用性交往過程可以程序化,是能夠事先預知的,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因而是比較容易學習的。實用性交往的穩定性表現在場合、對象、規則、目的、程序、手段等方面,其交往的客觀條件具有一定的確定性,並且是可重復的。情感交流,它的過程重在體驗性,重在精神性分享;情感交流的目的往往是隱性的,其結果也經常是無形的。情感交往雖然有規律,但是是非程序化的,不穩定的,沒有固定的公式,需要靠人的感覺和經驗處理,可變性因素很多;情感交往不會自然發生,需要交往雙方經過主觀努力才可以實現,因而,情感交往學習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第四,交往的對象不同,對程序的依賴程度不同。實用性交往角色是固定不變的,承擔角色的人是可以互相取代的。這一因素的變化不會影響交往的進行。實用性交往的程序是固定的,需要雙方按照規則去做,對規則具有較強的依賴性。而情感性交往對象往往是特定的,這一個不是那一個,不能任意取代,與不同對象之間共享的東西是不同的,樂趣也是不同的。情感性交往沒有固定的程序,沒有固定的規則,交往時雙方需要不斷地評估、揣摩對方的心理感受,根據觀察來判斷對方和自己的聯系程度,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理與行為。

第五,對情感的依賴程度不同,檢驗的標准也不同。實用性交往也有感情溝通,但是感情不是達成交往的必要因素,雙方都可以忽略對方的感情。情感交往則相反,它是高度依賴感情的交往,是否繼續交往下去,以雙方的感情獲得為參照標准,雙方的共同經驗越多,共同體驗越多,共同語言越多,繼續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則交往就會終止。

實用性交往以是否實現目的來檢驗交往的成敗,而情感性交往是以是否獲得樂趣來檢驗交往的成敗。

三、找到交往的突破點從重要性、實用性的角度看,實用性交往最重要,孤獨症孩子必須要學習。從可能性的角度看,實用性交往容易學習,孤獨症孩子可以學會;情感性交往不容易學習,大多數孩子不能學會。

實用性交往的學習重在外塑,情感性交往的學習重在內省。外塑,外力的幫助作用很關鍵;而內省主要靠孩子自己的理解、感悟,外力輔助作用的局限性很大。因此,應該讓孩子先學會工具性交往,其次學習情感性交往:訓練重點放在工具性交往方面。

實用性交往是孩子生存所必需的, 並且相對容易成功,能給孩子自信心。 從成年孤獨症患者的情況看, 他們在實用性交往上可以獲得正常的結果。
情感性交往需要發動孩子的內在情感動機,啟發孩子的情感需要, 並且還要學習情感溝通技巧, 因此難度很大。是否學習情感性交往,怎樣學習,學習的結果怎樣

⑶ 怎樣照顧特殊體質幼兒

據了解,常見的幼兒特殊體質包括肥胖、消瘦、食物過敏、高熱驚厥等。該如何加強對特殊體質幼兒的關愛與管理,確保他們健康成長呢? 教師調查掌握情況 幼兒園通過致家長信和上門家訪的方式,對在園幼兒進行全面的身體健康狀況調查,讓家長如實填寫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情況。開篇提到的孩子低熱驚厥,老師如果事先了解情況並做好功課就不會如此慌亂。教師應將孩子放平,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內豆漿等分泌物,以免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讓孩子保持呼吸道通暢。此外,幼兒園要根據規定對特殊體質、特殊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況的幼兒建立特殊體質幼兒檔案,使教師及其他相關人員全面了解特殊體質或者特殊疾病幼兒的身體近況,使其無論在學習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及時的關愛。 保健醫生精細管理 保健醫生是特殊體質幼兒身心健康的保護者,他們的作用至關重要。保健醫要為每個特殊體質幼兒建立個人健康追蹤檔案;制定營養結構科學合理的食譜和食物過敏幼兒的特殊食譜,如對牛奶過敏的幼兒以豆漿代替,對牛肉過敏的以豬肉代替等;要開設多種專題講座:如為教職工開設急救知識和特殊體質幼兒一日生活護理講座,為不同體質幼兒家長開辦有針對性的講座;通過宣傳欄、QQ群、幼兒園網站和書面材料宣傳正確的知識和矯治措施;利用晨檢時間和家長了解、溝通特殊體質兒童的近況,如向肥胖兒家長簡單了解肥胖兒童在家的飲食、作息情況,鼓勵肥胖兒童形成良好習慣,幫助家長尋找原因改變不良行為。 保健醫生應與保教人員多管齊下、持之以恆對特殊體質幼兒進行矯治,如通過調整進餐順序和控制進餐速度對肥胖兒進行指導:進餐順序以「水果—湯—菜—肉—主食」為宜,每口嚼10下以上再吞咽,小碗多次盛飯,餐間安排幼兒盛飯、拿餐具等。對吃飯較慢的體弱兒來說,應避免訓斥,要多鼓勵讓幼兒愉快進餐,天冷飯菜易涼,要少盛再添或及時加熱後再吃。 保教老師豐富運動形式 班級保教人員應照顧到特殊體質幼兒的身體差異,因人而異開展戶外活動和游戲內容,保健醫生要參與指導和記錄,並對其進行分析,促進他們身體素質進一步提高。幼兒園可招聘男教師擔任專職體育教師,通過男性優勢和魅力激發肥胖兒的運動熱情,同時男教師有力量的特點也能讓膽小、體弱的幼兒放心大膽地參與鍛煉。 專家和家長共同參與 邀請婦幼保健院專家為特殊體質幼兒制定矯治方案,半年進行一次體檢,做好個案記錄和病因分析,根據原因制定相應的計劃。通過召集特殊體質幼兒家長座談,相互交流干預方案實施進展情況,相互介紹有益的經驗,如請幼兒體質轉好的家長交流在家的干預方法,從而引起其他家長的重視和認可。

⑷ 怎樣提高孤獨症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們說孤獨症孩子面前的四大挑戰是什麼?第一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是語言溝通能力,第三是動作行為能力,在這三者之後才是 社會 交往能力。而生活自理能力又是最基礎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果提高孤獨症孩子的能力,讓他們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耐心的教孩子,一次不會就教十次,十次不會就一百次,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要讓孩子掌握,其他的都不要去想了。這個過程可能很痛苦,不僅是父母,孩子也是一樣的。很多父母教了幾次孩子都不會,就急了,脾氣也上來了,言語和表情、動作都帶著情緒,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不利於心理 健康 。

比如自己上廁所,先要學會有便意的時候去廁所而不是隨便拉下褲子,還要知道拉下褲子再排,大便之後要擦乾凈,之後提褲子,沖水,這一系列的活動對於孤獨症的孩子來說都挺有難度的,

其次,父母要掌握好分寸和節奏,你可以說我有耐心教十次,可孩子沒有耐心,怎麼辦?不強迫,另找時間再來。這個也是讓孩子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是必須要經歷的。有些家長會和孩子較勁,今天就必須怎麼怎麼樣,其實這是和自己過不去,如果孩子的能力可以,根本不會讓大人幫忙的。

再次,父母絕不可拿孩子與別人比較,人比人,氣死人,孤獨症孩子的進步總是會來的慢一些,永遠都和自己比,發現孩子的進步並及時給予鼓勵才是合格的父母應該做的事情,也是讓孩子建立信心和勇氣的力量。

最後,父母要學會適可而止的放手,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不要覺得孩子做不好、做不到而屢屢去幫,有時候孩子會發脾氣以表達自己對完不成某種事情的情緒,父母要視而不見,繼續鼓勵孩子,並在適當的時候助一臂之力。

總之,孤獨症孩子要想快速掌握生活自理能力,不僅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更需要理解與信任,相信孩子可以做到,而不是懷疑和不信任。

歡迎留言,關注大賽爸爸說,在 育兒 的路上與您同行!

生活自理能力一般情況是需要實際執行的,而認知能力則是需要從理論開始,一步一步學習和鞏固的。也就是說,兒童在學習基礎自理能力之前,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礎,包括感覺信息處理的能力,大小肌肉的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基本的認知和模仿能力等。

在孩子具備了上述的基礎能力之後,才有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像我們經常說的吃飯,睡覺,穿衣,如廁等,每一項技能都包含了多個步驟和相關技巧,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由淺到深,由簡到難這樣的過程,對家長來說,也不能操之過急,循序漸進的進行,我們學習自理能力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將把學習到的技能應用到日常的生活當中。

而如果孩子不具備認知的能力,那就需要先進行理論方面的學習,包括觀察,模仿等能力的培養,可以從最基本的知覺,聽覺,配對和分類開始,這些都是抽象思維的基本元素,然後再進行排序,因果,數學等比較復雜的方面進行學習。

在我們對孩子認知能力提高的過程中,需要將復雜的任務和指令進行拆分和分解,讓孩子掌握好其中一個步驟,然後再引導其他步驟的完成,切忌很多的家長把所有的步驟都給孩子做完了,那就沒有給孩子最起碼的學習空間了。

舉一個例子吧:比如說穿衣服,在給孩子進行指導的時候,我們盡可能的指導和輔助,留下幾個簡單的步驟給孩子來完成,也可以使用布娃娃的替代方法,讓孩子先理解每個衣服應該怎麼穿,以及穿衣的先後順序,然後再進行復習。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必須一定程度上放開手才行,一天穿脫衣服的機會有兩次,就把這兩次利用好了,孩子就可以逐漸提高起來。

首先家長不能著急,可以把穿衣服的過程分解成幾個步驟,先教孩子找到自己所穿的衣服,每天如是,等他習慣到每次不用家長提醒就主動去拿的時候,再進行下一步。

以此類推,家長可以半輔助一下,覺得孩子能獨立了的時候,要逐漸撤出輔助,一套動作下來,系扣子也跟著練習了。

起初所有的都可以拿著孩子的手,去感受去摸索,輔助他們完成,包括脫衣服,也是一個道理一個模式去教。

再泛化到其他方面,洗臉洗腳刷牙等這些事情都可以分步驟,分解成幾個動作,逐一去教,孩子學習慢,家長不要心急,最終讓他們學會自理,才是最重要的。

1.確定目標。

制定目標採取階梯式。也就是說先評價一下孩子現在已經具備的能力,要達到生活自理還缺乏那些能力,把缺乏的能力由易到難,由重到緩的排序。比如衣食住行,自己是否會穿脫衣服,是否可以根據天氣安排怎麼穿;是否可以獨立如廁;是否可以獨自洗澡等等列出以後貫穿於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做。

2.刻意練習。

有了明確的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在孩子未獲得某項能力之前,每天固定時間教孩子做,如近期目標扣紐扣,那麼就教孩子怎麼做,從大紐扣到小紐扣,從放在桌子上練習到穿在身上練習,一步步來。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對某項技能一點興趣也沒有就是不願做,應暫時放下,選擇另一項孩子願意配合的先學,我們認為重要的,有時不一定適合孩子當前的認知。

3.耐心等待。

對於孤獨症甚至特殊群體的孩子,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較慢,在教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一遍不會十遍,十遍不行百遍,堅持一萬小時定律,只關注最終目標,不關注學習時間的多少。這過程是很難熬的。當你付出很多心血,卻看不到成果時會出現急燥、焦慮甚至於說過火的話,事後又後悔不已。心急時就暫停一會,深呼吸再去教孩子。

4.美好期待。

在教孩子時,心裡始終堅信孩子能做到,出現困難是暫時的,只要時間足夠長他是能夠做到的。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的熱情,同時因為相信孩子能做到,教起來也會有興趣,這也是讓我們堅持教孩子的動力。如果只有美好的願望,沒有實際的行動,孩子的能力也是很難提高的。

總之,對於特殊孩子,只能靠家長一小步一小步的引導,同時多帶孩子出去參與各種生活,讓他們從實際體驗中學習。

以上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

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心裡其實挺難過的,因為說實話,這些孩子會跟其他正常孩子有一些行為上的不一樣的地方,像人際交往障礙是孤獨症兒童發展障礙的一個核心問題,對於家長來講,如果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症,對整個家庭來講都是會引起不小的一個波瀾,那麼如何來提高他的生活質量呢?

有些家長會問,他跟正常孩子不一樣,以後還能跟正常孩子一樣嗎?他以後的人生會不會就這樣毀了?其實應該正確的認知孤獨症兒童的概念,人際交往能力是最為本質的問題,他會有一些語言障礙、情緒障礙、動機障礙、行為障礙和自我意識障礙,最終會集中的表現出交往障礙,換句話說,訓練孩子學會交往,克服其交往的障礙,需要從語言行為動機情緒自我意識等等方面去訓練,而這些訓練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還有一個就是生活自理的能力,孤獨症兒童因為語言障礙會跟我們形成一個不良溝通,那麼就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比如繪本的介入、多跟他溝通,讓他有迫於表達的情緒起到促進的作用,然後當孩子表達出來以後,要有一些相對應的引導,比如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是在家長的陪同下引導他,找他感興趣的東西讓他多做,然後設計一些 游戲 的環節,讓他去參與,做一個比較良好的溝通,所以在治療孤獨症前期對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一塊可以首先提高。

在康復指導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學性以及學習漸進的方法去引導,家長可能要付出比帶普通孩子多十倍、二十倍的努力,才能讓他掌握一個小技能,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耐心,相信孩子,給孩子更多的時間,並且不斷的鼓勵他去完成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那在進行家庭訓練的時候,雖然他的智力發育遲緩,存在各種各樣的行為缺陷和不足,但是他也和正常兒童一樣有著被尊重的權利和意願,所以家長一定要充分的培養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定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提出表揚,進行鼓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切記,不能對孩子進行責罵和呵斥,否則會使孩子缺乏自信心,在孩子稚嫩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後期會導致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突出,所以對於孤獨症的孩子一定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讓孩子去適應、去改變,那在這個過程中希望父母可以付出更多,給孩子更好的家庭生活,積極配合做康復訓練。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咨詢師

自閉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基於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干預,

不是真有一個解決所有自閉症孩子的統一做法。

父母及家人不厭其煩教導,多鼓勵孩子放手讓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我的孩子現時基本上能夠達到正常孩子的自理水平。

除了耐心教,鼓勵孩子實踐,別無他法。

孤獨症的孩子很多都會有認知障礙和言語障礙,其中又包含了聽理解的障礙,這就導致了孤獨症的孩子都會存在生活自理方面的問題。所以想要提高孤獨症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首先要提高認知功能。

認知訓練從最基礎的訓練(包括認識顏色、圖形、基本物理量等方面)開始,按照兒童發展規律逐步制定訓練計劃,並在完成一個計劃之後再進入下一個計劃。

在訓練認知的時候可以同時進行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相關的訓練,以穿衣服為例,因為特殊兒童習得一個技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正常兒童一樣學兩次就會了,這時候我們就要用到回合式教學法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把穿衣服分成好幾個步驟,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來,簡單的套頭衫先把手伸到袖子里再穿過頭再整理,復雜一點的拉鏈衫或者紐扣衫先練拉拉鏈或者系紐扣等等。

在進行自理能力訓練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才能讓孩子盡快的學會訓練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放手,否則孩子永遠都學不會,就算在訓練時孩子已經學會了,但你不讓他自己去做,而是什麼都幫他做,已經學會的技能也會退化,消失。

行為密集訓練,三歲前的兒童治療效果好

⑸ 如何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實現培智學校的培養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對我們班的學生在飲食、衣著、大小便、睡眠、個人衛生和安全這六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地自理能力的訓練。
一、有計劃地各科滲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網路
智障兒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統地規劃訓練內容、流程。我們任課老師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訓練計劃,做到各科圍繞訓練項目密切配合,訓練中堅持集體指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課內訓練與課外輔導相結合,對困難大的學生進行重點指導。例如:有些學生由於小腦發育不全、腦癱而引起的手腳不靈活,牽制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為此,我們在體育課上以補償缺陷為原則,進行大小肌肉訓練,通過拋接球、拋接沙包,伸屈腿、轉頭、行走、跑、跳等運動來增強他們的手臂力、腿力以及靈活性,為培養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礎。
在勞動課上,由教師強化技能指導,從洗手洗臉到洗餐具,從脫衣穿衣到系鞋帶,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復復地練。常常是教師示範後,學生先動手練一練,然後一起操作,再個別指導,最後是一個一個過關,師生共同評議,並提出整改意見。
在活動課上,教師讓學生全面認識各種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僅教會這些東西的品名及它們各部分的名稱,還讓學生知道這些東西的用處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識等,並在勞動課學習技能的基礎上再設計實踐活動進行強化。
二、小步子,多循環,著眼於「動力定型」
由於重度智障兒童的注意力極度分散的,思維不能像常人一樣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因此,對重度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訓練不能急於求成。教學時可以把一個訓練內容分解成若干個極其簡單的操作動作,讓學生從一個簡單的操作動作學起,然後將分散的操作動作連貫成一個整體操作過程。例如:穿鞋子,我們把整個穿鞋過程分解成右腳穿鞋,左腳穿鞋。單腳穿鞋又分解出幾個簡單的步驟進行教學。1、一手拿起鞋子2、將同側腳抬起放置於另一腿上3、雙手握住鞋幫,讓腳指頭對准鞋口,並伸進鞋口4、用力將腳伸入鞋內,頂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後跟,並用力將鞋後跟往上提,使腳後跟緊貼鞋底跟。當左腳(或右腳)基本學會以後,另一腳的學習就相對容易。最終才讓學生完整進行雙腳練習。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教師必須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導,學生跟著老師學,小步子,多循環。同時由於每一個分解步驟難易程度不同,在練習過程中必須從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出發,適時縮短或延長某一步驟的練習時間。例如:在穿鞋訓練過程中,預定每一步驟四課時完成,1—4步完成較好,但第5步用了十課時的時間,可個別學生困難還是比較大。通過教師和學生循序漸進的努力,學生逐漸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領。通過反復的強化訓練,逐步養成學生生活自理方面的習慣、技能等,讓他們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動力定型的生理機制,這是提高訓練效果的關鍵。
三、運用激勵機制,在表揚中展開訓練活動
針對智障兒童也如同常人一樣喜愛聽人表揚,厭惡批評的特點,我們在訓練過程中善於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肯定。但由於智障兒童對語言的實際含義不是能很准確地理解,因此在表揚過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語言表揚,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這些孩子對於食物的興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為獎勵品適時給予孩子們獎勵,有時也可以將獎品提升為紅花,五角星,最終過度到簡短語言表揚。在表揚時,我們從對某一步驟的表揚,過渡到幾個步驟的肯定,最終到達完整步驟的獎勵,使激勵機制更貼近智障兒童的心理需求,服務於促進學生生活自理能力這一根本目的。
四、驗收競賽,反復練習,鞏固提高。
我根據本班學生特點設置了幾個競賽項目,如系鞋帶、穿衣服等項目。通過比賽,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學生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會自覺地強化練習。而驗收合格後,也就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記錄下來的情況,我們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一看這個內容中哪個學生需要補課,一目瞭然。再進行縱向比較,這個學生的哪一方面比較弱,也非常清楚。我根據智障兒童遺忘快的特點,不斷地反復訓練,這是鞏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復訓練的途徑主要有三條:即對能力差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個別強化;滲透各科反復交叉練習;要求把學到的本領運用於日常生活。
在一次活動課上,我們班進行了穿有拉鏈外套的比賽。比賽時同學們拿住衣服的領子,把兩只手穿進袖子里,拉上拉鏈,拉好領子和袖子就算穿好了。評判時要讓學生說說誰穿得最快,穿得最好,指出小朋友穿得不好的地方,讓他們再穿一遍。我們分了幾個小組和幾次的比賽,先是男同學和男同學,女同學和女同學之間的比賽,再是差不多水平的同學之間的比賽。這樣一來,每個人都進行了多次的比賽,練習了穿衣的方法,熟練了穿衣的過程。經過多次地比賽,有幾個同學得了幾次第一名,所以興趣很高,表示還要和誰比一比。通過這樣的競賽,使學生得到了反復地練習,在反復中得到提高。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智障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強化教育與訓練,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極顯著的。班裡有個叫王曉宇同學在班裡的系鞋帶比賽中獲得最快最熟練獎。就連連經常去男廁所的一位女同學也改掉了壞習慣,知道自己是女的,乖乖地上女廁所了。而現在吃飯時,大部分小朋友已不用老師的提醒,習慣性地在飯前飯後洗手,洗餐具,並且放好飯盒後馬上整理桌子。
五、發揮家校合作的作用,進行家庭強化。
智障兒童的父母往往因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辦代替,使這些孩子失去了許多生活自理機會,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在生活上的依賴習慣,使先天的缺陷逐漸轉化為後天的「弱智」。我認為,「勤能補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放棄這個特定的環境,就談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然後根據學校教育訓練計劃,讓每位學生把在學校學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實踐、運用。同時,請家長做好記錄,學校再根據家長反映的情況做到對學生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真正實現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應。
發揮家長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們的教育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個學生剛來時,每次鞋帶掉了,他都只會叫別人幫忙,自己卻無從下手。剛開始時,老師幫他系,後來,老師想讓他自己學會系鞋帶,教給他系鞋帶的方法後,就不幫他系了,可他就讓別的小朋友幫忙。在老師的鼓勵和監督下,他自己動手系鞋帶了。當然,初學時,鞋帶系得很松,走幾步就散了。通過不斷鼓勵和表揚,讓他堅持自己系,後來,他的鞋帶系得又規范又漂亮。他的媽媽還高興地說:「以前,一穿有鞋帶的鞋,就伸著腳讓我們幫他系鞋帶。現在,我們幫他系,他還很驕傲地不讓我們系,說這個他也會,一點也不難。」
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需要不斷反復,不斷強化。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有反復性,需要教師有特別的愛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去引領學生,監督學生。
在培養這些智障兒童自理能力實踐活動中,我們持之以恆,始終如一,從不忽時緊忽時松或虎頭蛇尾,這樣,使這些孩子在長期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大部分學生達到了自己的事基本上自己能做。我們平邑縣特殊教育學校里的每一位特教教師以特級的耐心、細心、愛心和關心去融化智障兒童冰冷孤獨的心,去啟開智障兒童寂寞沉睡的腦,在教育教學中堅持「三不」、「三允許」,即不挖苦人,不排斥、不放棄,允許學生說不,允許學生選擇,允許學生犯錯,做到老師用心、做到微笑服務,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
總之,智障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個漫長系統的過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願意去做,我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並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只有這樣,培養兒童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作為特殊教育行業的一員,我們應充當好智障兒童「拐杖」的角色,讓他們蹣跚的步履變得更加輕盈,讓他們的心靈開出絢爛的花朵。

⑹ 如何培養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習慣養得不好,終身受其累。」對於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更是如此。學前班智障兒童進入學校前絕大多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有的整天被鎖在房內處於半隔絕狀態。有的又受到家長的過分溺愛遷就。這種環境造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不足,不會照顧自己。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是為了縮小智障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差別,使其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自立於社會,使之成為獨立或半獨立的社會成員。所以,培養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
一、增強智障兒童的生活自理意識
要讓智障兒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尤其作為智障孩子的家長,往往一心想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補償,很多事不捨得讓孩子親力親為,大事小事均為孩子包辦代辦,長久下去,自然讓他們形成錯誤認識:只要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爸爸媽媽都會幫忙做。對於這種現象首先必須做好家長的工作,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讓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其次還必須通過不同形式,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從入學那一天起,我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的自理意識方面,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激發他們自我服務的願望。老師可以在幫助他們上廁所、就餐、睡前穿脫衣時,有意識地提醒他們自己去做,增強他們的自我服務意識。我們要給他們提供獨立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自理的意識和獨立的能力。
二、反復強化是提高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智障兒童大腦皮層的神經聯系不穩定,而且容易乏化,因而對他們的訓練要採用強化的策略。根據智障兒童的情感不夠穩定、好動、注意力不集中、遺忘快的特點,我採取了生活實踐活動的方法,創造各種情景,豐富生活內容,不斷地反復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讓兒童動腦、動手腳,然後邊訓練邊糾正錯誤。在情景教室中,可提供床、被子等模具,極力為兒童創設最真實的自我服務的空間,開展兒童按指令穿衣服、穿襪子等活動。這些活動讓兒童天天練,並且練得次數逐漸增多。兒童只有在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中,積極地參與活動,才能將許多的經驗付諸實踐,才能有力提高自理能力。經常開展「我最棒」、「我也能做」等各種生活自理游戲、比賽活動,進一步調動學前班兒童的積極性,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其自我服務意識。除此之外,我校還開展了相關談話活動,如「我學會了」、「爭當好學生」等,通過大家相互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能力,讓孩子正確看待人和事,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
三、尊重兒童個體差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教育不能只顧著如何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兒童,要了解這些智障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智障兒童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障礙程度使每個兒童在生活自理方面也體現出不同的個別差異。因此,對不同層次的智障學生,要求就要有所區別。要重視兒童的感受、需要、興趣。尊重兒童的個別差異,重視個別化教育。對於各層次的兒童來說,要求就要有所區別,須因材施教。對於自我服務能力較強的兒童,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兒童,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准,不可強求,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應肯定。我們可以開展「強幫弱」的活動,如在午睡起床後,請自理能力強的兒童來幫助能力弱的兒童穿衣服、鞋子、疊被子等。使能力強的兒童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樂趣,也使能力弱的兒童在內心深處播下了要學會自我服務的意識並逐步學會掌握自理方法。
四、體驗成功,進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是微弱的「一小步」,教師也不該忽視,應及時地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在孩子有了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後,還應積極鼓勵他們更進一步地提高,如他們做事情的速度及質量的提升等。對他們行為的獎勵就是對他們行為的認可、鼓勵,體驗成功可對智障兒童的行為起激勵作用。如:兒童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卻扣錯了。我們首先肯定兒童的自理意識,表揚他:「真能幹,能自己扣上扣子。」接著糾正:「只是一顆小扣子進錯了門,重新扣一次好嗎?」使兒童產生良好情緒,提高自信心。但當孩子們限於自身能力而無法實現預想理想目標時,作為老師必須輔以鼓勵,給予相應的引導,必要時,還可以協助他們順利實現預期目標,以免挫敗其自信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相信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他們的自理能力定會不斷提高。成功的情感體驗,使兒童產生滿足、安全的情感體驗,這成為激勵他們自覺掌握自我服務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他們限於自身能力無法實現預期目標時,必須給予耐心指導,切忌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影響到他們的積極性。
五、與家長密切聯系,提高兒童自理能力
大部分家長不懂教育訓練理論、訓練不專業、不系統,不懂得與孩子積極交往的定義和重要性,平時極少與孩子交流或做游戲,沒有耐心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也從不給孩子以鼓勵和肯定。結果,孩子往往會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更不可能學會生活的自理。因此智障兒童在學校學會的良好習慣以及生活技能,回到家中應繼續練習、鞏固,家長因為「愛」就把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攬,這樣的後果只會是讓他們失去可以掌握的技能。因此這些孩子在學校學會的技能,回到家中,家長應積極配合和支持,給予同樣的鼓勵,讓孩子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與家長緊密配合,要告知家長:除了要具有不厭其煩的耐心外,還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方法。首先必須結合兒童自身能力情況,有的放矢地教育,其次只要沒有危險,就可以放手讓他們獨立完成。不強求,但也不溺愛。另外,家長對智障兒的教育應與學校保持統一思想,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學校、家庭雙方相互配合的基礎上,還必須堅持一貫性,即讓智障兒童長期堅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只有長期堅持,才能有效提高其動手能力。目前我校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卡、與家長面談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時向他們介紹科學有效的方法策略,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時更好地實現學校與家庭的相互配合、支持。
總之,學前班智障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個漫長系統的過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願意去做,我們就要給他創造鍛煉的機會,並在此基礎上,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只有這樣,培養兒童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實。作為特殊教育行業的一員,我們應充當好智障兒童「拐杖」的角色,讓他們蹣跚的步履變得更加輕盈,讓他們的心靈開出絢爛的花朵。

⑺ 幼兒智障,該如何進行家庭訓練呢

1
堅持6項基本訓練原則
(1)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復訓練環境與氛圍;
(2)有目標、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
(3)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堅持一貫要求、持之以恆;
(4)小步遞進、適當協助;
(5)多給孩子表揚和獎勵,幫助孩子成功;
(6)充分利用生活情景進行訓練。

2
制訂好家庭康復訓練計劃
根據孩子能力制訂計劃,具體到訓練的時間、場地選擇、物品准備、訓練內容等,盡可能利用現成的玩具和生活用品;情境訓練活動是家庭康復的主要訓練方式,如起床、如廁、盥洗、吃飯、購物和社區活動等生活情境,按計劃在一定的階段有意識地安排必須達到的目標。

3
家庭康復訓練內容或方法
以基礎的、基本的功能或能力訓練為主,力求方便、簡單易操作,重點做好以下4個方面。
(1)感知能力訓練a、有目的的注視物體5秒鍾以上。b、目光追隨移動的物體,目光在人與物之間轉換。c、分辨酸甜咸苦辣等常見味道。d、分辨3種以上經常聽到的聲音。
e、觸摸物體,分辨冷熱、干濕、軟硬。

(2)認知能力訓練a、認識3種以上常見蔬菜、水果等。b、分辨3種以上的顏色。c、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狀。d、認識眼前的物體,說出從眼前消失的東西。e、將相同的物品種類歸在一起。f、認識物體之間的常見關系,分辨大小、長短、高矮等。g、分辨容器中有無東西,明白肯定與否定的差別,。h、分清里外、上下、前後等方位。i、知道晴天、陰天、雪天、雨天等天氣。
j、知道吃了臟東西會肚子痛,知道天冷了要多穿衣服,知道餓了要吃東西,知道下雨天出門要打雨傘等簡單因果關系。

k、唱數,點數,報數1到10.l、知道上午、下午、早、中、晚。m、認識錢幣,知道用錢買東西。(3)語言能力訓練a、聽到叫自己的名字時有反應。b、明白別人的手勢或語言表達的意思,有恰當的反應。c、用簡單語言、手勢、體態,交流板或用圖畫指出等方式表達想法或提要求。d、正確說出5個常用的詞語和3個簡單的短句。
e、有問有答,簡單對話。

f、看圖說話,用2-3句話復述或描述一個事件。g、持筆,畫線、畫簡單的圖形、寫自己的名字。(4)生活自理能力訓練a、拿著食物送到口中咀嚼、咽下。b、使用兩種以上常用餐具,如筷子、勺。c、學拿著杯子喝水,端著小碗吃飯。d、訓練如何表達要小、大便,到指定的廁所排尿、排便,便後自己擦乾凈。
e、脫衣:摘帽子、解圍巾、脫衣服、脫鞋襪。

f、穿衣:分辨衣服上下、前後、穿好。先穿一條胳膊,再穿另一條胳膊,按順序系好扣子。g、穿鞋襪:認識自己的鞋襪,對准左腳與右腳,先穿一隻腳,再穿一隻腳。h、刷牙:用杯子盛水,含一些漱口,把牙刷蘸濕,擠上牙膏,上下刷遍每一顆牙。i、洗臉:將毛巾在水中洗洗,擰干,用毛巾擦臉。j、洗手:把手蘸濕,擦些肥皂,反復搓洗,洗掉肥皂沫,擦乾。
k、洗腳:坐在矮凳上,把兩腳泡在水中,先洗一隻腳,再洗另一隻腳,分別擦乾,穿上鞋。

l、蓋被子:認識自己的床和被子,躺在床上,打開被子蓋住身體。m、疊被理床:疊好被子,放好被子,放到指定的位置。n、認識家庭的內部環境:認識房間、廁所、廚房的位置。智力障礙這類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是一項長期、艱苦而繁雜的工作,不僅需要大家學習掌握豐富的康復知識,更要有十足的耐心與愛心,百折不撓的信心和決心。希望以上的介紹能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⑻ 怎麼給特殊幼兒幫助和支持

1、有良好的行為表現

孩子要具備一定的安坐能力,能聽懂指令,不會輕易出現攻擊或自傷行為,影響班級秩序的隨意走動、大喊大叫,這些都是班級內不能接受的情況,因為進入班級以後,學生就不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集體的一部分。即便有家長陪讀,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班級秩序。

2、 感知覺趨於正常

也就是說,孩子是否有氣味敏感、聲音敏感、視覺敏感等情況,一旦孩子在某方面特別敏感,在課堂上出現不適,如何處理需要家長提前和老師溝通,如果有陪讀,家長可以選擇將孩子帶離教室。

3、情緒穩定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情緒問題總是難以避免的問題,但如果情緒問題出現過於頻繁,會影響整個班級,老師和其他家長或許難以接受。至少要提供一個安撫情緒的已知方法供老師參考。培智學校的班級里不僅僅有自閉症孩子,還有一些其他障礙類型,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一個孩子哭了,時間長了就會有孩子一起哭,班級就亂套啦。

4、理解服從規則,參與集體環境

理解規則很重要,校規校紀幫助學生學習社會規則,正確的行為准則。理解並服從規則才能保障秩序,才能更好的在校園里學習生活。要有參與集體環境的意識,比如跟隨朗讀與翻書、跟隨課堂練習、做操排隊等等。參與集體的意識要達到一定水平,否則即使在有陪讀的情況下,在課堂上提醒多次也是不恰當的。

5、生活自理能力

能自行去洗手間,自己收拾書桌與置物櫃,自己拿水杯喝水,自己吃午餐與間食,自己整理書包等等。

家長專欄|如何幫助特殊兒童融入普通學校?
如何讓特殊孩子融入普通學校

特殊兒童進入普通校園,總是有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被特殊孩子欺負,因為某些特殊孩子常被貼上「暴力傾向」的標簽。

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特殊孩子反而更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生理或心理上的欺負,比如被取綽號取笑、亂扔物品,甚至被「陷害」當替罪羊等。

家長專欄|如何幫助特殊兒童融入普通學校?
那麼如何讓特殊孩子融入普通學校,和其他孩子較好的相處呢?

1、孩子入學後,家長要做好與老師的溝通。

告訴老師孩子的真實狀況,刻意的隱瞞只會引起更多問題,影響家校之間的信任。

溝通中,要告知孩子具體的問題,讓老師先做好心理准備和應對措施的准備。比如:一直開燈關燈可能只是對光敏感,尋找自我刺激;表達能力不足,有時會用力過猛,但不是真的要傷害同學;

如果老師能用「優勢的眼光」看孩子,多關注孩子身上的優點,帶領班級里的同學用接納的態度面對特殊孩子,相信對所有孩子和老師,都是最好的結果。

當然,家長要多理解老師,多肯定老師的付出,老師也需要被肯定,進而做的更好。

家長專欄|如何幫助特殊兒童融入普通學校?
2、提高管理特殊兒童的意識。

(1)家長和老師可以先讓孩子熟悉周圍的環境以及上課的情況,穿上校服在家裡排練如何上課。

(2)提供一張有全體老師和同學姓名的照片,幫助孩子識別臉孔和名字。

(3)教導孩子基本禮儀,對可能發生的社交情況進行預先排演。

(4)幫孩子列出時間和事件清單,有助於他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

家長專欄|如何幫助特殊兒童融入普通學校?
3、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集體環境下做關於自閉症等的科普。

比如讓老師和同學們,了解自閉症究竟是什麼,有什麼特徵,可能會有的舉動等。同時,也可以分享自己在帶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小故事,讓他們了解到特殊孩子和家長的不容易,引導同學幫助特殊孩子。

4、關注孩子身上的細節和變化

孩子回家後情緒有沒有什麼波動、衣服有沒有臟或破,有語言的孩子家長要多跟他交流,一方面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另一方面也是在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

家長專欄|如何幫助特殊兒童融入普通學校?
5、讓孩子在班級里「有所為」。

必須承認,特殊孩子很多能力都比不上別的同學,但他一定有某些優點或長處,家長和老師要注意發掘和引導,比如喜歡畫畫,經常獲獎為班級爭光;常常幫老師擦黑板等,一方面讓老師和同學覺得他不可或缺,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當然,有些孩子可能達不到這些,起碼我們要訓練好他的安坐技能,學會等待,學會提要求等,減少對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影響。

家長專欄|如何幫助特殊兒童融入普通學校?
在融合教育的大趨勢下,很多特殊孩子能夠進入附近的幼兒園或小學「隨班就讀」,與同齡的孩子一起上學。但是,隨班就讀不是簡單地將孩子安排在普通教室中上課就解決所有問題了。

⑼ 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

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

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孩子總是需要家人的用心呵護的,成長是甜蜜和困難交織的過程,對於成長問題更有利於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為大家分享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

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1

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

自閉症孩子的能力和表現千差萬別,起點也差距很大,所以你這個問題沒法一概而論地回答。

對於極重度的自閉症的確有可能無法自理,但大部分也是家長從小沒有系統耐心日復一日地教授的結果,只要去教,長期堅持地去教,總會有可以實現自理的一天。

自閉症能治癒嗎

目前我們所獲得的國內外研究與臨床信息來看,通過「訓練」而「治癒」的自閉症患者幾乎可以說沒有。但經過堅持不懈的訓練矯治,達到能夠進行生活自理,甚至是獨立生活並展示出良好發展狀態的個案是很多。

雖然訓練不能讓自閉症患兒徹底痊癒,但訓練對於自閉症患者的矯治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自閉症兒童由於本身的發育障礙失去正常、健康發展的內在能力,但並不意味著只能眼看他們陷在自閉狀態中而無可奈何。

想要讓自閉症兒童步入社會,家長一定要有更多地耐心幫助孩子,鍛煉他的自理能力。只有能夠自理了,才能慢慢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融入社會。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打好基礎,教他自理一遍不行兩遍,及到百遍千遍,直到孩子有自理能力。

自閉症孩子會自理嗎2

有些輕症自閉症患者能夠生活自理,能夠到正常學校就讀,也有高功能自閉症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但絕大多數自閉症患者幾乎沒有自理能力,無法正常地與外界交流。自閉症是一個國際醫學難題,目前還沒有葯物和手術治療方法能夠根治。自閉症的康復訓練是非常漫長的過程,幾乎是終生的。

自閉症孩子如何生活自理

1、早上起床穿衣服:

孩子早上剛剛醒來是迷糊的狀態,家長可以讓孩子明白,現在是早晨,今天有什麼活動,要去醫院做哪些康復訓練,讓孩子慢慢習慣。家長可以在一顆扣子上示範,先用手拉開一個扣子然後讓孩子把剩下的扣子打開,先讓孩子把一隻手從袖子抽出,然後讓孩子把另一隻手也抽出,孩子成功後,家長要多多鼓勵。

家長也可以准備寬松的T恤,作為孩子練習使用,也可以准備有扣子的上衣,作為孩子進階操作練習使用,先讓衣服正面套在孩子脖子上,幫助孩子把一隻手伸進袖子,多用語言輔助,如果孩子無法理解,家長可以多做幾次,讓孩子明白這是要把手伸進袖子,讓孩子把另一隻手伸進袖子,此過程盡量讓孩子獨立完成。家長可以給予輔助,日後逐漸減少輔助。孩子結束時家長因給予孩子獎勵。

2、穿襪子,穿鞋子

穿完衣服接下來就是穿襪子、鞋子了。家長因給孩子准備一個小板凳讓孩子能夠坐在上面進行穿戴正常。讓孩子雙手拿著襪子倆邊,需要一定的力氣,讓孩子分清楚襪子的上下反向,最好是有圖案的,這又能讓孩子分清楚哪面是上面哪面是下面。

3、刷牙

刷牙無疑是比前面的難度要大一些。給予孩子牙刷,口杯,家長可以先示範一遍,動作慢一點,要讓孩子看清楚。等到孩子適應這樣的操作,且不會吞水,能夠有意識的去刷牙,在讓孩子接觸牙膏。孩子初次接觸牙膏時,可能不適應,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示範然後輔助孩子完成刷牙,直到孩子可以自行操作。

4、就餐

很多孩子吃飯都是通過家長來喂的.,包括年齡稍微大點的,一般4到5歲的孩子都可以自主的吃飯了,所以家長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吃飯了。

5、如廁

大小便不能自理,這是很多特殊孩子的一個問題,所以很多家長都像一個保姆一樣,時刻跟著孩子,像調好了鬧鍾一樣准時為孩子把尿,這樣一來孩子基本跟幼兒園無緣了,所以如廁訓練也是家庭干預一個比較重要的項目。

其實很多的生活自理問題都離不開輔助,但是隨著計劃的進行,家長要慢慢的適當的減少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