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贛南客家兒童入學有哪些禮節
擴展閱讀
鍾馗哪個版本最經典 2024-11-20 04:36:52

贛南客家兒童入學有哪些禮節

發布時間: 2022-11-13 21:49:08

A. 贛州市小孩上學(一年級新生)需要哪些證件

我是於都人在贛州華堅上班小孩今年下半年讀一年級了報名需要什麼材料

B. 古代「開學典禮」有哪些儀式

1、第一個環節是「正衣冠」。

古人有雲:「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在這個環節里,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有雲:「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共識。

2、行拜師禮。

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3、凈手凈心。

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凈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4、硃砂開智。

硃砂開智也叫硃砂啟智或硃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後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硃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後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5、填寫「親供」。

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老師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2)贛南客家兒童入學有哪些禮節擴展閱讀

古代的大學

中國古代大學可以說是從太學到國子監逐漸發展的,漢代太學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漢武帝遂在京師長安首設太學,太學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

隋煬帝時,太學改為國子監,但國子監內還同時設太學。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並存,且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到元、明、清三代開始,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國子監既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教育最高的行政管理機構。

太學和國子監是古代封建政權培養精通儒家經典官吏的,學生畢業即可步入仕途,因而古代有「學而優則仕」之說。此外,所學課程也迥然有異。太學中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

太學所關注的只是人文領域中的一部分內容,其他自然科學和醫學等專業並未涉及。太學的學生被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東漢時還有「諸生」、「游士」,西晉時有「禮生」、「寄學」、「散生」、「弟子」等稱呼;國子監的學生則都叫「監生」。

明代監生分為四類,稱作四監;清代分為十類,稱為六貢四監。明清規定,只有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吏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

C. 請問客家人有哪些風俗

1、客家哭嫁

女方從迎親前一天晚上便開始哭嫁。當男方迎親隊伍的花轎到達女方家廳堂時,那嗩吶聲聲,鑼鼓陣陣,無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這時產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曉時,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妝打扮,謂之「開容」,准備出嫁,這時產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後,當姑娘蒙上紅頭巾等待上轎時,這時產生第三次哭嫁。

哭嫁時,首先是母女對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鄰里親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著手絹,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兩人一仰一俯地對哭,其他夥伴則低聲哭泣。等到上花轎時,哭嫁便到達高潮。這時,不但要高聲哭,而且還要邊哭邊唱。真是哭聲一片,令人感動。

2、遮傘習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時要頭遮一把傘,因客家方言「傘」與「產」諧音,遮傘意為新娘會傳宗接代;迎娶方則要在門前掛一個米篩,因客家人把米篩視為「千里眼神」,用它擋在門口,能夠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並把它們拒之門外。

3、客家春節

百節年為首,過年一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崇尚傳統的客家,圍龍屋裡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 客家人過春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為准備階段;正月初一至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至元宵節為余興階段。

4、客家山歌節

客家山歌節是台灣竹東地區客家人民間節日。每年正月二十日舉行。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縣的行東參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會。遠在外地經商謀生的客家鄉親,也會不辭千里趕來參加。

賽歌會上,分老山歌組、長大街組、山歌仔組、平調組、男女對歌組和少年組進行。對歌開始,台上歌聲嘹亮,響遏行雲;台下萬頭攢動,興致勃勃。對歌從早上開始,一直延續到深夜。每年舉行,風雨無輟。

5、客家還花炮

客家「燒花炮」即流行於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搶花炮」活動。上述地區的「搶花炮」活動源自廣東東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廣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搶花炮、廣西武鳴壯族「三月三」搶花炮最為著名。《廣西通志·體育志》載曰:「搶花炮流行壯、侗、仫佬、漢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鎮和古宜鎮舉行的最為熱烈。」「

搶花炮起源於廣東。明嘉靖年間由商人帶到黔湘桂毗鄰的侗族聚居區,它一經和侗族同胞的生活結合,便植根於這塊土地上,世代相傳,歷久不衰。」

D. 贛州習俗

8位粉絲
贛州的民間風俗源遠流長,幾乎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傳承著頗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反映著贛州人的勤勞、聰慧、朴實、好客、講衛生等優良的性格特徵。
歲時節日的習俗
贛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習俗的影響,除了按漢族人普遍的習慣,要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慶典、祭典 和宴飲、游覽等活動之外,還特別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陽節
樣幾個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稱「過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除夕夜,長者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到初一零點,家家鳴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輩拜尊長,尊長給小孩壓歲錢。舊習,這天不串門、禁掃地,忌污言穢語,以圖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後,不出門和禁掃地習俗漸除,市區居民串家走戶,親戚朋友互相拜訪,各級領導親臨生產第一線走訪堅持工作的人們。舊習初二始,走訪親友,登門拜年。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主人隨即用臘味、糖果招待來客,陪客飲酒喝茶。從初一開始每日鳴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燈彩,什麼龍燈、鯉魚燈、車子燈、跑蚤燈、 搶泡龍、擺字燈,各色各樣彩燈晝夜玩耍,直至元宵節。十五日元宵節更是熱鬧、各色燈彩、高蹺、獅舞在各處街巷村鎮翩翩起舞,爆竹轟鳴,鼓樂喧天,熱鬧非凡。舊時玩龍燈,謂能驅邪降福、大吉大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所以燈隊來時,無論機關商店都爭相鳴爆迎接,高喊「龍來龍來,恭禧發財」、「龍燈到府上,四季保興旺」、「龍燈轉個身,今年賺萬金」等,以示吉祥,然後主人請吃茶喝酒或贈送紅包。農村花燈游村過屋,燈籠火把劃破長空,更是熱鬧異常。
立春 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謂之「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以示慶賀。這一習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贛州人對春的嚮往和摯愛。
清明 舊稱「三月節」。宋元以清明出遊為「踏青」,故又稱「踏青節」。這天家家戶戶多用三牲(豬、雞、魚)、米酒、香燭紙箔進行基祭。鄉村還有插柳技勸「三月三草」於門前之習俗。解放後,每逢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學校還組織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烈士陵墓,緬懷烈士功績;在此前後的一段時間,也有沿襲古時踏青習俗,組織青少年去郊外游覽者,渭之「春遊」。
立夏 贛南的瑤族和畲族都將狗視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相傳立夏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贛州人受這一習慣的影響,沿襲下來,立夏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頓米粉
肉和薤包子。
端午節 每年端午節前夕,贛州各處的農貿市場上都有艾草、楓樹葉、石菖莆、一掃光等鮮草出售。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用這些鮮草烹水洗澡,據說除了可以健身之外,還可以驅邪。舊時這一天,戶戶門插菖蒲、艾葉,兒童佩帶香包和絲網雞蛋,當午還在房前屋後灑雄黃粉,然後設筵席合家飲雄黃酒。贛州三面臨江,每年端午節,章江、貢江都有龍舟大賽,是時沿河兩岸,人們邊吃粽子邊為龍舟賽吶喊。一千多年來,從未間斷。
中元節 贛州人稱中元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為去世的親人備些紙錢,有的人還置些紙做的日用品,傍晚時,家家殺一隻鴨子,將鴨血濺在紙錢上,然後點燃香燭,將紙錢和冥物一同焚燒,謂之送給陰間的親人享用。
重陽節 贛州人過重陽節時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戶戶都要飽食口頓「薯包」,那用腳板薯擂成泥漿狀,交加上麵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來每到重陽節,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許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動手油炸,這一習俗一直彼沿襲下來。
推薦於 2017-11-24
查看全部3個回答
下載「58同城」讓工作找上門!

高薪工作就下載「58同城」,提供真實好工作.1分鍾投遞簡歷.58同城真實的招聘信息,讓您足不出戶找到滿意工作
五八同城信息技術有..廣告
江浙旅遊?旅遊攻略助你開心玩華東

這里有海量的華東江浙旅遊,自由行,江浙旅遊,跟團旅線路,旅遊景點圖片,美食,購物,住宿,娛樂,行程,指南等旅遊攻略信息
青島羽扇電子商務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今天的招工信息做手工活,做手工活,總部提供原料,成品收購
今天的招工信息,誠招手工戶,收入好,總部供料,訂單長期,你產我銷,多勞多得今天的招工信息,總部供料上門付款,1-2人在家做加工,手工製品加工,時間自
572020-06-05
贛州有哪些風俗?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100 瀏覽20522018-05-21
贛州有哪些風俗習慣?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45 瀏覽10192019-08-02
江西省贛州過年的習俗
在中國春節這個傳統的節日里,很多人都會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舉家歡慶,慶祝團圓。以前在外工作期間,很多同事都說贛州人是最愛吃的,對吃是比較講究的。上百種美食、地方特色小吃,美不勝收,每每提起都對贛州美食贊不絕口。 贛州春節前製作臘貨,如:香腸、牛肉乾、臘肉、板鴨、腌鴨腿、豬舌、豬肝等,在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將臘貨蒸熟、切好、擺盤,拼成贛州人春節招待客人的「九龍盤」,從大年初一一直擺到出元宵。贛州人年前戶戶動手准備紅瓜子、煎油餜子、麻糕等各色糕點,迎接新年。 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塵」,以示除舊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除夕」又稱「大年」,這一天,家家戶戶大門上都貼上春聯,家家宰雞殺鴨。大年三十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一般會多煮點飯,留著年初一,有著年年有餘的意思。 年三十洗澡,把一年來的風塵洗掉;正月初一午夜零時,人們爭先恐後焚香鳴炮,迎接新年,是謂「搶春」,認為起得越早這年的福氣越好。年初一早起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安排好,好像是理解成新的一年裡做事都不亂了;舊習,這天不串門、禁掃地,忌污言穢語,以圖全年吉祥。 年初二開始走親戚,一般年初二會走最親的親戚,叫做「拜年」。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主人隨即用臘味、糖果招待來客,陪客飲酒喝茶。 新年初見互道「恭喜發財」,各家由一名大人帶小孩去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發紅包壓歲,並說些吉利祝願的話,壓歲錢多少各依血脈親疏、交情厚薄而異,多少都有打發。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鬧元宵、吃湯圓,贛州開放式公園舉行猜燈迷活動,還有民間藝術團隊開展舞龍、踩高翹等大型義演節目。到這個時候春節也進入尾聲,假期也即將結束,每個人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開始一年新的工作。 (4)贛南客家兒童入學有哪些禮節擴展閱讀: 風俗文化 贛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歷來為江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文天祥、周敦頤、海瑞、王陽明、辛棄疾、蔣經國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皆在贛南主政過,贛南還是理學和心學的重要形成地。 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周敦頤的《愛蓮說》、毛澤東的《菩薩蠻·大柏地》和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皆創作於贛南。 客家文化 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贛州市18個縣(市、區),除章貢區大部分地區和信豐縣的嘉定鎮以及其他幾個居民點外,其餘均屬客家語地區,客家人占贛州市總人口的95%以上,有「客家搖籃」之稱。 據統計,贛南籍客家人在港台及海外有20多萬,其中華僑分布在東南亞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贛州市境內仍有600餘幢客家圍屋,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的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贛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許多客家古村落如白鷺村。 參考資料:網路-贛州
194 瀏覽50042019-10-23
贛州的風俗習慣
贛州的民間風俗源遠流長,幾乎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傳承著頗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反映著贛州人的勤勞、聰慧、朴實、好客、講衛生等優良的性格特徵。 歲時節日的習俗 贛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習俗的影響,除了按漢族人普遍的習慣,要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慶典、祭典 和宴飲、游覽等活動之外,還特別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陽節 樣幾個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稱「過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除夕夜,長者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到初一零點,家家鳴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輩拜尊長,尊長給小孩壓歲錢。舊習,這天不串門、禁掃地,忌污言穢語,以圖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後,不出門和禁掃地習俗漸除,市區居民串家走戶,親戚朋友互相拜訪,各級領導親臨生產第一線走訪堅持工作的人們。舊習初二始,走訪親友,登門拜年。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主人隨即用臘味、糖果招待來客,陪客飲酒喝茶。從初一開始每日鳴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燈彩,什麼龍燈、鯉魚燈、車子燈、跑蚤燈、 搶泡龍、擺字燈,各色各樣彩燈晝夜玩耍,直至元宵節。十五日元宵節更是熱鬧、各色燈彩、高蹺、獅舞在各處街巷村鎮翩翩起舞,爆竹轟鳴,鼓樂喧天,熱鬧非凡。舊時玩龍燈,謂能驅邪降福、大吉大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所以燈隊來時,無論機關商店都爭相鳴爆迎接,高喊「龍來龍來,恭禧發財」、「龍燈到府上,四季保興旺」、「龍燈轉個身,今年賺萬金」等,以示吉祥,然後主人請吃茶喝酒或贈送紅包。農村花燈游村過屋,燈籠火把劃破長空,更是熱鬧異常。 立春 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謂之「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以示慶賀。這一習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贛州人對春的嚮往和摯愛。 清明 舊稱「三月節」。宋元以清明出遊為「踏青」,故又稱「踏青節」。這天家家戶戶多用三牲(豬、雞、魚)、米酒、香燭紙箔進行基祭。鄉村還有插柳技勸「三月三草」於門前之習俗。解放後,每逢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學校還組織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烈士陵墓,緬懷烈士功績;在此前後的一段時間,也有沿襲古時踏青習俗,組織青少年去郊外游覽者,渭之「春遊」。 立夏 贛南的瑤族和畲族都將狗視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相傳立夏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贛州人受這一習慣的影響,沿襲下來,立夏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頓米粉 肉和薤包子。 端午節 每年端午節前夕,贛州各處的農貿市場上都有艾草、楓樹葉、石菖莆、一掃光等鮮草出售。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用這些鮮草烹水洗澡,據說除了可以健身之外,還可以驅邪。舊時這一天,戶戶門插菖蒲、艾葉,兒童佩帶香包和絲網雞蛋,當午還在房前屋後灑雄黃粉,然後設筵席合家飲雄黃酒。贛州三面臨江,每年端午節,章江、貢江都有龍舟大賽,是時沿河兩岸,人們邊吃粽子邊為龍舟賽吶喊。一千多年來,從未間斷。 中元節 贛州人稱中元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為去世的親人備些紙錢,有的人還置些紙做的日用品,傍晚時,家家殺一隻鴨子,將鴨血濺在紙錢上,然後點燃香燭,將紙錢和冥物一同焚燒,謂之送給陰間的親人享用。 重陽節 贛州人過重陽節時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戶戶都要飽食口頓「薯包」,那用腳板薯擂成泥漿狀,交加上麵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來每到重陽節,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許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動手油炸,這一習俗一直彼沿襲下來。
126 瀏覽58792017-12-15
贛州節日習俗
歲時節日的習俗 贛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習俗的影響,除了按漢族人普遍的習慣,要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慶典、祭典 和宴飲、游覽等活動之外,還特別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陽節
3 瀏覽8952020-02-11
7評論
熱心網友6
還有九龍盤
熱心網友6
棒棒噠
熱心網友4
😍😍😍
查看全部7條評論

E. 2021小學入學新規定有哪些

1、小學入學舊政策由原來入學年齡須在8月31號前滿6周歲,才可以報名。改成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兒童,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小學入學年齡截止日將不再限於8月31日,而是如果該家庭在學校有學位,可以適當放寬小學入學年齡,但是必須截至小學入學當年12月31日之前年滿6周歲。
2、放寬了小學的入學年齡,讓很多下半年出生的孩子的家長鬆了一口氣。對雙職工的家庭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不需要因為晚出生幾天,就不得不再上一年的幼兒園,減輕了父母的接送和看管壓力。避免家長為了讓孩子生在9月份前而特意早做剖腹產,讓孩子可以足月出生。
3、先認字後學拼音。而最新「部編版」的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從第一篇開始就識字課本,讓孩子反復讀,達到識字的效果。
4、要求加強口語交際。與舊教材相比,小學一年級的課本特別關注學生實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所以,交流能力強的孩子學起來會比較有優勢。最主要的目標體現為這幾點:說普通話;能將聽到的故事講述下來;交談有禮貌。
5、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小學新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傳統文化篇目的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
6、小學識字量新版教材減少100個。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年級的識字量新版教材比舊版教材減少了100個,由原來的400個減到300個。

F. 贛州有哪些風俗習慣

贛州的民間風俗源遠流長,幾乎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傳承著頗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反映著贛州人的勤勞、聰慧、朴實、好客、講衛生等優良的性格特徵。

歲時節日的習俗

贛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習俗的影響,除了按漢族人普遍的習慣,要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舉行慶典、祭典和宴飲、游覽等活動之外,還特別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陽節
樣幾個節日。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稱「過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除夕夜,長者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到初一零點,家家鳴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輩拜尊長,尊長給小孩壓歲錢。舊習,這天不串門、禁掃地,忌污言穢語,以圖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後,不出門和禁掃地習俗漸除,市區居民串家走戶,親戚朋友互相拜訪,各級領導親臨生產第一線走訪堅持工作的人們。舊習初二始,走訪親友,登門拜年。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吉利話,主人隨即用臘味、糖果招待來客,陪客飲酒喝茶。從初一開始每日鳴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燈彩,什麼龍燈、鯉魚燈、車子燈、跑蚤燈、搶泡龍、擺字燈,各色各樣彩燈晝夜玩耍,直至元宵節。十五日元宵節更是熱鬧、各色燈彩、高蹺、獅舞在各處街巷村鎮翩翩起舞,爆竹轟鳴,鼓樂喧天,熱鬧非凡。舊時玩龍燈,謂能驅邪降福、大吉大利、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所以燈隊來時,無論機關商店都爭相鳴爆迎接,高喊「龍來龍來,恭禧發財」、「龍燈到府上,四季保興旺」、「龍燈轉個身,今年賺萬金」等,以示吉祥,然後主人請吃茶喝酒或贈送紅包。農村花燈游村過屋,燈籠火把劃破長空,更是熱鬧異常。

立春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謂之「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以示慶賀。這一習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贛州人對春的嚮往和摯愛。


清明舊稱「三月節」。宋元以清明出遊為「踏青」,故又稱「踏青節」。這天家

家戶戶多用三牲(豬、雞、魚)、米酒、香燭紙箔進行基祭。鄉村還有插柳技勸「三月三草」於門前之習俗。解放後,每逢清明節,各機關、團體、學校還組織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烈士陵墓,緬懷烈士功績;在此前後的一段時間,也有沿襲古時踏青習俗,組織青少年去郊外游覽者,渭之「春遊」。

立夏贛南的瑤族和畲族都將狗視為本民族的圖騰崇拜物,相傳立夏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贛州人受這一習慣的影響,沿襲下來,立夏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頓米粉
肉和薤包子。

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前夕,贛州各處的農貿市場上都有艾草、楓樹葉、石菖莆、一掃光等鮮草出售。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用這些鮮草烹水洗澡,據說除了可以健身之外,還可以驅邪。舊時這一天,戶戶門插菖蒲、艾葉,兒童佩帶香包和絲網雞蛋,當午還在房前屋後灑雄黃粉,然後設筵席合家飲雄黃酒。贛州三面臨江,每年端午節,章江、貢江都有龍舟大賽,是時沿河兩岸,人們邊吃粽子邊為龍舟賽吶喊。一千多年來,從未間斷。

中元節贛州人稱中元節為「七月半」又稱鬼節。這一天家家都要為去世的親人備些紙錢,有的人還置些紙做的日用品,傍晚時,家家殺一隻鴨子,將鴨血濺在紙錢上,然後點燃香燭,將紙錢和冥物一同焚燒,謂之送給陰間的親人享用。

重陽節贛州人過重陽節時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戶戶都要飽食口頓「薯包」,那用腳板薯擂成泥漿狀,交加上麵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來每到重陽節,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許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動手油炸,這一習俗一直彼沿襲下來。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G. 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的安全注意事項有哪些有哪些人禁止入內

一、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嚮往之情。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羨慕紅領巾等。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

此時,作為家長應該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比如,夫婦倆一起故意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田田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 讓孩子產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節假日或散步的機會,帶著孩子到校園轉一轉,熟悉熟悉環境,乘機誘導孩子:「這所學校多美麗,多干凈呀!這里的老師可有學問啦,他們教小朋友認字、數數、唱歌、跳舞、學知識。在這里讀書,你也會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樣變得更加聰明、能幹。」
再如,當孩子拿著書,纏著你講故事時,你乘機告訴他:「等你上學了,自己就能讀故事了。到那時,你就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可以講故事給爸爸、媽媽聽了。」以此來培養孩子對學校的嚮往之情和渴望獲得知識的熱情。干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等上了學,讓老師好好整你!」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國和日本曾共同舉辦了一次中日學生夏令營活動,活動中,中國兒童暴露出的最大弱點是生活能力差。一時間,日本新聞媒體便大肆鼓吹日本學生在二十一世紀將戰勝中國學生,貶低中國學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貶低中國學生的動機是什麼,但這一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的深思。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於養成,過了培養期,過了關鍵期,兒童能力的培養就顯得特別困難。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學了,還要一口一口給他喂飯;作業做完了,總是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進出們總是幫著孩子整理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這般,做父母的的確很辛苦,可孩子卻越養越無能了。
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里,過的是一種集體生活,整天都有老師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難,如穿衣服、系鞋帶等,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及時幫助。進入小學後,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系鞋帶,上廁所,准備學慣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動作慢,能力差,勢必會影響他的學習。我從多年帶班的實踐中發現,小學階段,學習成績優秀的總是那些能力強的學生。
可見,為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筆者建議家長們謹記:孩子能做和應該做的事情,應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要幫助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克服困難,而不要代替他們克服困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此外,還要在克服困難的方法和技術上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孩子掌握克服困難的技巧,少走彎路。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給兒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導他學會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學會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擦桌子、掃地等小事。
三、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幼兒教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的,教師是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知識性較強。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例如,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學生,剛入學幾天,因好奇心強,上學特別積極,渾身是勁,可是沒過多久,熱情就冷淡了,特別想念幼兒園,哭著要上幼兒園,不願意上學。這就是我們小學教育中常見的 「戀園」現象。「戀園」現象表明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生活,還在懷念幼兒園的生活方式。此時,做家長的千萬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罵一頓,而應該關心孩子,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靜心耐心教育、引導孩子,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調節生活規律。可以帶他去幼兒園看看,請教過他的幼兒園老師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談談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難,幫他解決困難;還可以講講身邊同齡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話故事,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增強信心。
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濃厚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樣,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受益終身。
1、養成課前准備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上課之前要打兩次鈴,第一次是預備鈴,聽到預備鈴,要趕緊進教室,把上課用的書、本子、筆拿好,並擺放整齊,不用的東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後,安安靜靜的坐著等老師來上課。第二次是上課鈴,打了上課鈴,老師就要給小朋友們上課了。上學前,家長可在家進行模擬表演。
2、養成正確的坐寫姿勢
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為良好的坐姿有利於骨骼生長,有利於身體健康。
我們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提前教孩子認字、寫字,往往忽視了孩子寫字的姿勢。「先入為主」,壞習慣形成了,就很難糾正。錯誤的寫字方法,既影響字體美觀,又影響寫字速度,還影響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發育。
正確的寫字姿勢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確,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腿平。2、執筆姿勢正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餘三指托住,筆桿向後稍斜,靠在虎口處。3、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3、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防止三種讀書現象。一是「念經書」,就是眼睛看著別處,和尚念經似的,有口無心;二是「看時書」,就是讀書時老是看時間,你讓我讀半小時,我就讀半小時,看看時間到了沒有;三是「數量書」,就是讀書的遍數為標准,你讓我讀三遍,我就讀三遍,讀一遍數一遍。這三種讀書都是沒有質量的讀書。
教育孩子讀書時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邊讀,邊看,邊思考。低年級課文大多圖文並茂,讀讀課文,看看圖,圖文對照想一想,讀書就有效率,有質量。一二年級讀書要以朗讀為主,用普通話朗讀,口齒要清楚,聲音要響亮,不漏字、添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子。長期培養,可以提高孩子對語言感受的敏銳性。
4、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
要告誡兒童學會傾聽,別人說話時,不能心不在焉,要專心致志地聽,了解對方說話的主要內容和意思;學會講普通話,聲音適度,口齒清楚,語速適中,使對方能聽懂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交談,態度要自然、大放、有禮貌。

H. 小學生文明禮儀有哪些

《一》穿著禮儀

1、儀表整潔大方,著裝樸素得體,不穿奇裝異服。

2、女同學提倡理短發,不燙發;男同學理發理學生頭,不留長發,不理分頭。

3、不化妝,不佩戴飾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穿背心和拖鞋進學校。

4.按學校規定穿校服。

《二》、尊師禮儀

1、見到師長,早上問早,中午問好,放學回家說再見。

2、進出校門、上下樓梯時遇見老師,應讓老師先行。

3、進辦公室要喊報告,聽到「請進」後方可進入,離開時應向老師說「再見」。

4、發現老師的錯處要有禮貌地指出。

5、課堂上發言要先舉手,回答問題要起立。

《三》、同學交往禮儀

1、同學交往要學會使用「請、你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別客氣、再見」等禮貌用語。

2、同學間相見要互相問候、招呼或點頭。

3、與同學說話語調要平和,聽同學說話要專心,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

4、向同學請教問題,問前要用謙語,問後要道謝。

5、不給同學取綽號,要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和身有殘疾的同學。

《四》、升旗禮儀

1、升旗時,要身穿校服,儀態莊重,脫帽肅立,行隊禮。

2、唱國歌時要嚴肅、准確,聲音要洪亮。

3、認真聽國旗下的講話。

《五》、稱謂禮儀

1、對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標准稱呼。

2、對兄、弟、姐、妹不要連姓帶名稱呼。

《六》、問候禮儀

1、早起後,問爸爸(媽媽)早上好。

2、睡覺前,祝爸爸(媽媽)晚安。

3、過生日:祝長輩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4、過節時:祝爸爸(媽媽)節日愉快。

5、外出時:祝爸爸(媽媽)一路平安。

6、歸來時:爸爸(媽媽)回來啦。

《七》、就餐禮儀

1、吃飯前,要幫父母、長輩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吃飯時,讓長輩先入座,要等父母長輩先開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飯。

3、吃飯時,不狼吞虎咽,不無故講話,不隨意走動,菜渣殘骨不要亂扔,不要對著餐桌咳嗽打噴嚏。

4、若長輩給自己添飯夾菜,要說謝謝,要比父母、長輩先吃完飯,要請父母、長輩「慢吃」。

5、吃飯後,要幫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8)贛南客家兒童入學有哪些禮節擴展閱讀: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我們在教小朋友要講究文明禮儀時,我們也應該以身作則,從行動上去改變小朋友的行為,給予小朋友關愛,讓小朋友明白愛,分清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能夠辨別美與丑。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

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實愛護公物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擁有一顆公德之心,處處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就能保證公共設施的完好無損與正常使用。

1、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2、 講文明,懂禮儀。

3、 講文明語,做文明事,當文明人。

4、 微笑是打開心鎖的鑰匙。

5、 文明禮儀,從我做起。

6、 不學禮,無以立。

7、 禮儀、禮節、禮貌、文明、文雅、文化。

8、 禮儀是一種文明規范,禮儀是一種素質修養。

9、 禮儀體現的是細節,細節展現的是素質。

I. 客家人有哪些風俗

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百歲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入了「年界」表示鑼鼓聲就已經可響起。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里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