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的需求有哪些
擴展閱讀
兒童銀手鐲一個多少克 2025-01-14 03:26:10

兒童的需求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17 08:06:43

❶ 兒童的情感需求有哪些

嬰兒來到了人間,從落地的最初一刻就開始接受人類社會的教育,慢慢的,他將從一個&lo;生物人&ro;逐漸變為&lo;社會人&ro;,他會產生作為人所具有的各種心理活動。0到3歲的寶寶除了在生理上滿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規律,環境清潔衛生以外,還要滿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麼,這些年幼的寶寶在想些什麼?他們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清晨醒來睜開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臉寶寶需求每天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早上醒來後不必馬上被大人催著趕著要他起床;讓他睜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歡的親人的笑臉相迎:&lo;寶寶早,寶寶睡好了嗎?太陽公公請寶寶起來啦!&ro;幾分鍾後,等寶寶完全蘇醒,心情愉快了,再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臉。2歲以後的寶寶可以和父母同桌進早餐,早晨這段時間雖然短暫,但寶寶卻能在與父母短暫的相處中感受到親切和歡快。當爸爸媽媽離家去上班,要擁抱或親吻寶寶的臉,和他皮膚接觸,以滿足他的情感需求;說上幾句鼓勵他的話,微笑著和寶寶說再見。清晨的這一段時間,父母的笑臉和關心會給寶寶的一天帶來新的氣息和良好的情緒。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視寶寶的心理需求,只顧自己趕時間,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時間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緒不好,動作和語言難免粗魯甚至暴躁。這樣的情景十分常見:爸爸媽媽慌慌張張地做事,嘴裡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lo;快!快點起床。&ro;&lo;怎麼這么慢?快點吃飯呀!&ro;要不就抱怨孩子,&lo;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總是遲到&ro;。這樣慌張糟糕的開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親切,而是煩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臉,而是緊張厭煩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後,情緒消極,心理不安,這會影響他一天的正常生活。想和父母說話玩耍3歲前的寶寶特別依戀父母,常想和父母親近,說說玩玩。因此,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後,應該花一點時間聽聽寶寶的述說、提問,並為寶寶念兒,講故事,唱唱或和他游戲。所花的時間並不多,爸爸媽媽自己也可輕松一下,調劑在外工作一天的緊張情緒,又能給寶寶帶來快樂和安慰。寶寶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反而會很高興地獨自去玩或幫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有的爸爸媽媽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務,晚上還要讀夜校,有的要看電視或打麻將,常只顧及寶寶的生活需求,而忽視寶寶的心理需求,不把寶寶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當寶寶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對父母說話時,聽到的回答是:&lo;別來打擾我,你自己去玩吧!&ro;有的甚至嫌寶寶干擾了他而罵孩子:&lo;真討厭,你沒看見我正在忙嗎?&ro;一心想和爸爸媽媽親近,結果卻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歡迎,寶寶肯定會強烈感受到難過和沮喪,發脾氣哭鬧也是難免的。有的爸爸媽媽埋怨寶寶不乖,會&lo;作&ro;,卻沒有想到原因其實就在父母自己身上。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環境里生活和睦的家庭是寶寶幸福的搖籃,寶寶需要在父母恩愛、家庭成員和睦、相互尊重的環境里生活,這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父母不和,家庭成員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出言不遜、行為粗魯,會讓寶寶緊張、擔憂;或者由於情緒不好,大人將怒氣出在寶寶身上,把寶寶當成&lo;出氣筒&ro;,更讓寶寶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鬧離婚的時候,互相爭奪孩子,以孩子喜愛之物引誘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對對方,使寶寶不知何從,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虛偽、說謊及見風使舵的不良行為,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個性發展,並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愛好,他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從小受到尊重,才會產生自尊心,長大後也會尊重別人。因此,家庭中應該有氣氛,父母要求孩子幫助做事應該用請求或商量的語氣,不可強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後,父母也要對孩子說&lo;謝謝&ro;。父母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也要承認錯誤,若錯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後應該向孩子道歉。孩子難免會有錯誤和過失以及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習慣,爸爸媽媽應該循循善誘,幫助他改正缺點與錯誤,千萬不要在眾人面前議論、指責孩子,如說孩子很笨、不聽話、喜歡咬人和打人等。這將會強化不好的行為,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把孩子當玩物,有的無意識地隨便戲弄孩子,如看看寶寶長得白白胖胖很可愛,叫他小胖豬。寶寶長得瘦的叫&lo;小猴子&ro;。寶寶反應遲鈍一點,父母一煩惱就罵他是&lo;笨蛋&ro;、&lo;混球&ro;。這都是對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而且,萬一孩子喪失了人格尊嚴的心理要求,帶來的後患更是無窮的。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將會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❷ 小孩最想要的精神需求,有哪些

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僅要讓孩子吃的飽飽的,穿的暖暖的,還要照顧到孩子的精神需求。畢竟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也是需要精神方面的安慰的,如果父母長期冷暴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得特別自卑,特別不自信。小孩最想要的精神需求,有哪些?

❸ 學齡前兒童的每日營養有哪些需求

學齡兒童期指7~12歲的兒童,這時期兒童正處於迅速生長發育的階段,是第二個生長發育高峰期。此期兒童體力活動加大,活潑好動,新陳代謝旺盛,因此,對營養的要求高,營養供給是否充足全面、比例適宜,不僅關繫到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而且對智力發育、改善學習狀況、提高學習成績關系極為密切。

學齡兒童不僅熱能需要量增加,而且各種營養素需要量都比幼兒期有所增加,其中,鈣、鐵、鋅、碘的需要量增加明顯,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的熱能需要量,男孩為1800~2300千卡,女孩為1700~2200千卡,蛋白質男女孩需要量基本相同,均為60~75克,鈣為800~1000毫克,鐵為10~12毫克,鋅為10~15毫克,碘為120微克。

❹ 兒童能量需求包括哪些方面

兒童對能量的需求包括以下:

(1) 基礎代謝(占總能量的50%)。

(2) 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佔7%〜8%):食物除提供能量外,本身在代謝過程中也產生能量。

(3) 活動所需。

(4〉生長發育所需,為兒童特有。

(5)排泄損失能量(佔10%)。

❺ 小孩最想要的精神需求,你認為有哪些

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能夠為孩子提供他們想要的物質生活,當孩子想要一些玩具的時候,家長也都會盡力的去滿足他們,孩子每個月的生活費也都非常的多,完全足夠他們的日常生活花銷,但是有些孩子雖然在物質生活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他們也需要一些精神需求。家長不僅要重視孩子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要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那麼小孩最想要的精神需求都有哪些呢?

❻ 淺談家長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

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作為父母要不斷探索好的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在生活中鍛煉和培養孩子,因材施教,讓孩子茁壯成長。了解孩子是作為家長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它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前提。假如家長不了解孩子,就無從關心孩子,自然也無從教育孩子。家長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才能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對孩子有的放矢,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了解還停留在孩子的物質需求和身體一般狀況這個層次,就是只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需要,對孩子的飽暖、疾病、衛生等很關注,但很多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需要。對如何了解孩子,同時也存在著主觀、隨意、缺乏溝通、專制、輕信等的毛病。家長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提高自己了解孩子需求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
一、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
父母和孩子無可取代的血緣關系和密切接觸的日常生活提供給家長不少有利的條件。日常生活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基本的途徑,父母要主動接近孩子,關心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因為孩子的內心常常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比如孩子對今天老師給他的小五角星會喜形於色,到家後恭恭敬敬地貼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說明孩子有成功的需求。對此,家長應充分給予肯定,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動圈子,隨之產生自己的喜怒哀樂,他需要有傾訴對象。父母即使工作再忙,天天也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與孩子待在一起。不要看電視,不要讀紙,也不要聽音樂,而是專心致志地與孩子互相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解除他們的疑慮,適時地加以引導。家長要善於傾聽孩子訴說,不要孩子說什麼都要評價幾句,而是傾聽,專心地聽。聽孩子訴說幼兒園的、班裡的或孩子感興趣的事。高興的事,不高興的事都聽,這樣對孩子就比較了解。當然,主要在聽,少些評價或教育。這樣,孩子得到了宣洩,以後也願意與家長進一步溝通,家長也可更進一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二、在游戲活動中了解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分成幾個階段,那麼每個階段孩子的需要也是不一樣的,孩子游戲的內容有很好的靈活性,而孩子們可以得到的游戲啟發式是一般教育所不能給予的。從游戲活動的出現與發展歷史來看,游樂活動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交流平台,游戲中所需要的道具(玩具)其實很簡單,可以是一個手帕、一個小板凳、一個小粘貼,孩子們玩的方法和發明是孩子天生的具備的,只要給他們時間和游戲的平台,他們可以玩出各種新花樣。因此,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游戲中無拘無束,其個性特點在游戲中暴露無遺,因此,游戲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徑。在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父母可以觀察到孩子是喜歡獨自一人游戲,還是喜歡和鄰居小朋友一起游戲,或是和爸爸媽媽一起游戲,從而反映其交往的需要。孩子喜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是「娃娃家的爸爸」,還是「娃娃家的兒子」,這些角色游戲的內容可反映孩子對安全需要的情況。孩子在游戲中經常使用哪些材料,是用買來的現成玩具做材料,還是利用廢舊物品做材料,從而反映孩子創造的需要……通過了解到的情況,家長就可進行及時的教育,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三、在勞動活動中了解孩子
蒙台梭利認為:動作訓練可以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代替、限制動作技能的發展不利於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在幼兒期適時開展一些自我服務的勞動鍛煉,不但能促進幼兒肌肉、骨骼等發育和肢體動作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將在動手、動腦的反復實踐中所獲得知識、成功體驗等「遷移」到其他教育領域,從而使幼兒變得更加聰明、能幹、懂事。
在家庭勞動活動中,父母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讓孩子自己洗臉刷牙、穿脫衣服,從而根據孩子的反應來了解孩子成功的需要。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在孩子整理玩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如何整理玩具的,是從大到小、從高到低、從寬到窄排列,還是雜亂無章隨機排列,從中可反映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分配一點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傍晚給陽台上的盆花澆水,看看孩子是否能按時去完成,有無責任心,從而反映孩子被信任的需要。
四、在學習活動中了解孩子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往往都是獨生子女,缺少夥伴,這就要求家長在孩子回家以後,盡量營造有利於其學習的環境,同孩子一起學習,能夠使她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感到孤單,通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孩子學唐詩,就和她一起背誦,然後再給她說說詩歌的意思;孩子體育課要學跳繩,就經常和她比賽,看誰跳得快,這些都對她順利地學習知識起到幫助作用。再比如,在數數、識字、繪畫、彈琴、講故事、朗誦兒歌等多種家庭學習活動中,父母可了解到孩子創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如孩子畫畫,是臨摹還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等。
此外,家長還可以藉助孩子幼兒園老師的評價和孩子同伴的反映來了解孩子。父母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別人的反映,也不能偏聽偏信,而要注意從多方面來了解孩子,「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孩子在漸漸長大,我們作為父母,得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行,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要不斷調整變化,要不斷地通過細心的觀察,傾心的交談去多了解他們成長的煩惱和心靈的需求,通過悉心的照顧,耐心的幫助,去當好孩子的暖心人。希望在我們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孩子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因此,家長通過這幾種途徑了解孩子,就可根據孩子的特點、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❼ 學前兒童的需要有哪些

學齡前兒童教育需要重視的內容

1、為孩子選擇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

2、幼兒園老師、學前班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3、孩子的身體健康,表揚孩子、贊美孩子。

4、幼兒園的其他教育,如彈琴、繪畫課多不多。

5、 幼兒園的飲食是否富有營養,幼兒園將來升入什麼小學。



學齡前兒童教育不能忽略的內容

1、對孩子的心理培養與性格培養。

2、對孩子的勞動與動手能力的培養。

3、對孩子社會交往與社會意識的培養。

4、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他人。

5、培養孩子尊重與關心長輩、朋友。

學齡前兒童教育准備須知

1、幫助孩子建立對學習的興趣與自信。

2、培養與規范孩子的學習行為。

3、幫助孩子做好學前准備。

4、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5、幫助孩子規范生活與作息時間。

6、幫助孩子培養與同學、老師溝通的能力。

7、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盡管孩子在幼兒園經過正規的教育,在即將進入小學前,父母一定還要為孩子進行系統而具體的學前准備:

1、選擇與確定即將進入的學校。

2、了解學校的情況並與負責教師見面。

3、做好孩子入學前心理與精神准備。

4、做好孩子入學前相關知識准備。

5、做好孩子入學前生活習慣與行為准備。

6、入學的物質准備(書包、筆、紙等)

❽ 3-6歲兒童各階段都有哪些營養需求

3到6歲的幼兒,每天不可少的幾類食物是:
第一類,供給蛋白質的食物。主要有牛奶、禽蛋、瘦肉、動物肝臟、動物血以及大豆及大豆製品等。
第二類,供應維生素C(抗壞血酸)、胡蘿卜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主要有胡蘿卜、油菜、小白菜、芹菜、菠菜等蔬菜以及水果。其中深色蔬菜的胡蘿卜素含量最高,在體內可以轉變成維生素A,並含有一定的鈣和鐵。因此,嬰幼兒吃蔬菜,應以深色蔬菜為主。
第三類,以提供熱能為主的谷類、油脂和糖。谷類供給幼兒所需熱能的50%~60%,還可提供30%以上的蛋白質,而且是維生素B1的主要來源。谷類的維生素和無機鹽主要分布在谷胚和麥皮之中,因此,應注意粗細搭配,少吃精米精面,吃糖不宜太多,而且要注意口腔衛生,以防齲齒。
平時可多吃兒童小熊營養補充品由胡蘿卜、薔薇果、小麥胚芽、大豆、芝麻、無花果、綠燕麥、菠菜等成分組成,適合:成人、4歲及以上兒童每日咀嚼1片;3-4歲兒童 每日咀嚼1/2片,宜隨餐食用,補充每日所需。
tips:在選擇上注意兩點:1、看品牌,選擇大品牌,質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是否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售後有保障。

❾ 兒童的基本心理需求有哪些

  1. 情感依賴的需求

    孩子這種情感依賴在嬰兒期表現得尤其明顯。比如兩三歲的小孩表現得特別「纏人」,媽媽去哪兒,他都要跟著,這也是情感依賴的表現。其實,當孩子表現出「纏人」的特點時,父母只要多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滿足其情感依賴的需求,這種情況就會慢慢消失。

2.歸屬感的需求

歸屬感的需求其實並不僅體現在孩子身上,這是人類的一種最基本需求。只不過,相對於成年人來說,歸屬感的需求在小孩子身上更明顯。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歸屬於某一團體,能夠被這個團體中的其他人所接納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團體之中能佔一席之地,從而在這個團體中獲得個人安全感。

3.被關注的需求

現在的父母因忙於生計而在外打拚,難免就會忽略孩子的各種情感需求。當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時,他們就會用一些有破壞力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哪怕這種行為極具危險性。

4.被尊重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同樣也是如此。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自己的孩子,動輒對孩子進進行不恰當的評價、批評、指責。尤其是當面批評,使孩子大大傷顏面,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5.被信任和肯定的需求

盡管孩子很小,但他們也非常希望父母能信任他們。然而,大多數父母總認為他們是孩子,不可靠,不可信,再加上缺乏對育兒知識的了解,因此,常常遺忘了孩子也需要信任這一育兒心經。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有渴望被信任的心理需求。

❿ 孩子有哪些需要

一般來說,孩子除了生理方面的需要外,心理方面還有很多需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理方面的需要,越來越成為親子關系的重點。如果孩子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產生逆反的心理,故意封閉自我。 義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通過不斷的研究發現: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有個「精神胚胎」,兒童的成長是順應這個精神胚胎的「自然趨向」的。如果父母給孩子需要的養分,孩子將通過自我選擇建立完好的心智。 一、情感需要 在情感方面,孩子有愛與被愛的需要,孩子需要在愛的沐浴下成長。教育孩子,這是第一位的,愛是基礎。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會表現出冷漠、逆反的情緒。 剛出生的孩子就有情感的需要,他喜歡父母的撫摸和擁抱,他喜歡看父母溫柔的微笑和眼神,他喜歡父母對他說:「寶寶,我愛你!」「寶寶,你是媽媽的心肝寶貝!」這種情感需要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種需求。 許多父母認為,在這方面,自己做得相當好,實際上,父母們只關注了給孩子愛,而且這種愛往往是溺愛,只是一味地給孩子愛,忽視了也應該向孩子索取愛。於是,孩子們學會了「理直氣壯」地接受父母們的愛,根本意識不到自己也需要付出愛,反映在孩子行動上,就是自私、狂妄自大、以自我為中心。 二、獨立需要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希望永遠活在父母們的保護當中,他們渴望能夠獨立地做一些事情,獨立地決定自己的事情。 這種獨立性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和青春期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兩個時期被稱為孩子的「斷乳期」,前者為生理斷乳期,後者為心理斷乳期。 但是,許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這種需要,他們喜歡禁止孩子的各種探索行為,經常過多地替孩子做事情,干涉孩子的事情和決定。當孩子的自由被禁止時,孩子就會產生受挫感,產生沮喪的情緒,他自然而然會變得「不順從」,出現對抗的行為,自然而然會變得「叛逆」。 其實,這些都表明他在向父母暗示:我不需要你們的過多保護,我不需要你們的過多干涉,我要自由!我要獨立!只要父母把自由給了孩子,「不順從」和「叛逆」就沒有理由存在,它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三、自尊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尊的需要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需要。對於孩子來說,這種需要也存在。 當孩子的自尊沒有得到尊重時,他們或者產生逆反、對抗的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不顧自己的顏面苟且偷生地活著,這些都增加了親子溝通的障礙。 四、平等需要 孩子雖小,但是,他們總希望父母能夠把他們當成大人一樣來看待。而許多父母總是不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往往是對孩子要求這樣,對自己要求那樣。比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天天看電視、打麻將。這樣孩子就會認為父母與自己是不平等的。 現在,有許多孩子會在背後這樣議論父母:「我的父母總是要求我做這做那,其實這些事情他們自己都做不到。」「是呀,父母總是說話不算話,明明答應我星期天去郊遊的,因為他們自己想睡懶覺而不去了。」這些都表明,在大多數的孩子心裡,父母們沒有做到平等這一點,於是,他們也就不相信父母的話了,溝通的障礙也就形成了。 五、成就需要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成就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孩子同樣有這種需要,而且,這種需要也是孩子的最高需要。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認可。這種認可和表揚,往往能夠讓孩子產生巨大的成就感,讓他們獲得極大的快樂。因此,從主觀上來說,孩子們總是希望自己在家裡做個優秀的孩子,處處獲得父母的誇獎;在學校,他們又希望自己是個學習好、行為好、品行好的學生,能夠當班幹部,希望在班級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人人羨慕的優秀生。 當孩子的這種成就欲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產生失落、沮喪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