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課
擇幼兒熟悉的生活內容,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按物點數時,多數幼兒不能把嘴裡數的和手指點的物一致起來,原因在於大多數父母在教孩子數數時,沒有和實物配合起來,或者說配合不緊。這樣就影響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其實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我注意利用自然角中的動物和植物作為教材。小朋友對此很敢興趣,在認識這些果實的同時,我也隨機讓小班幼兒學著數數,讓幼兒手裡邊隨便拿一樣東西,點一個數一個,數到最後的一個數時,我就用手在被數的物體周圍重重地點一下,幫助幼兒理解數到最後的一個數是幾就是這些東西的總數。由於幼兒對這些實物很感興趣,因此學習的勁頭很足,很快掌握了數的實際意義,並能按指定的數取出相應數量的物體了。正是因為活動內容是幼兒平時所觀察接觸到的直接生活經驗,故幼兒在跟教師數數時態度非常積極,接受很快,效果很好。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環境,設計清晰的活動過程,誘發幼學習的興趣。 幼兒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豐富的環境刺激幼兒的感知,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注意為幼兒創設與數學活動相適應的教育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和條件。特定的環境可使人產生相應的態度,情緒、情感。創設好的環境,可以激發人產生某種情緒的態度,強化人的某種行為,從而產生情景效應。例如:一次復習幾何圖形的數學教育活動,我是這樣開始的:「小朋友,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個玩具商店,裡面有好多的玩具在等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小朋友的興致來了,都好奇地望著我,似乎在說:「有些什麼呢?快快帶我們去吧!」幼兒思維的機器開動了。教室里的氣氛安靜且帶點神秘。我慢慢掀開預先精心設計製作的圖片,展現在幼兒面前的是一幅色彩鮮艷童話般的畫面。我歡快地說:「玩具點到了,這里的汽車、汽球、布娃娃、手槍、動物多漂亮呀!他們都是用不同的圖形組成的,小朋友快找一找,都有些什麼圖形呀?」小朋友的興趣很高,都認真地觀察討論起來:汽球是圓形的、汽車是長方形的、手槍是三角形的,幫助幼兒復習已學過的幾何圖形的目的很快地實現了。又如:教幼兒辨認平面幾何圖形是小班數學教育中的難度。原因是幾何圖形的認識過程往往過於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我在設計《鋪路》活動時,主要以游戲情節貫穿始終,使幼兒的情感得到了滿足。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窪窪的小路以及主人公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兒,其次,鋪路的游戲又使幼兒體驗到助人為樂的美好情感,最後,「捉迷藏」的游戲又使幼兒興味盎然,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從活動材料的准備來講,我們用吹塑紙製成小路,並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幾何圖形作為坑,又以這些幾何圖形片作為鋪路的材料。這樣,既鞏固了幼兒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又便於幼兒發現並改正錯誤。圖形轉換的內容選取了幾種圖形轉換中較為簡單的部分,以適合小班幼兒的理解水平。這一內容的練習是在完成「鋪路」任務遇到困難時進行的,它不僅使幼兒再次明確了某些圖形的轉換關系,而且使他們在完成鋪路任務後獲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這比單純的練習具有更大的教育價值。 三、在游戲中學數學 幼兒最喜歡游戲,而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很多時間都生活在游戲的環境之中。寓數學知識的學習於游戲之中,使整個教育過程極富情趣,能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小班幼兒更是如此。為此,在數學活動中,我總是採用游戲的形式,千方百計地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比如:我採用了「變魔術」的方法,將顏色和圖形結合起來進行復習,我故意用誇張的動作將各色圖形藏到背後,嘴裡說:「一、二、三,變、變、變!」小朋友都睜大眼睛靜觀到底變出什麼來,注意力高度集中,練習效果也就更好。這樣,枯燥的數學知識就會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效果也會更好。 四、在運動中學數學 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於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 1、對現有體育游戲進行改編 許多現成的體育游戲注重的是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的訓練,因其簡單有趣,深受幼兒的喜愛。如果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豈不是既練習了動作技能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兩全其美。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有意識地對現成的體育游戲進行改編,將數學練習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游戲,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後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於幼兒掌握數學知識。 2、根據需要創編體育游戲 根據數學科的教育計劃,許多游戲是讓小朋友在室內進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創編一些包含數學練習的室外體育游戲呢?因為那樣既可以滿足幼兒戶外活動的需要,同時也能進行數學練習。實踐證明,根據數學教學的需要,創編一些易組織的體育游戲是可行的。如:結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學,可創編《我給球兒來排隊》的室外游戲;結合圖形的教學,可創編體育游戲《跳房子》等。 總之,教師只要做個有心人,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運用恰當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手法,不管是大班還是小班的孩子都是在數學的王國中自由自在地探索,愉快地學習,從而感到無窮的樂趣。
⑵ 對數學感興趣的小學生適合讀哪些有關數學的書
1《兒童枕邊數學書》
適讀年齡:3-8歲
推薦理由:
「迪士尼學而樂·數學」基礎級共4冊,由迪士尼全球頂級學前教育專家研發,根據孩子特點和實際生活精心設計,在游戲和練習中為孩子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4冊書涵蓋了數字和數數、形狀和規律以及初級數學技能等多方面知識,難度上循序漸進,反復鞏固,直到孩子完全掌握。每本書都有孩子熟悉的迪士尼卡通人物,以引人入勝的故事連貫知識點,並巧妙設置對孩子的激勵機制,讓孩子對數學游戲和練習愛不釋手,從而夯實孩子的數學基礎,掌握最基本的數學能力,激發數學興趣。
⑶ 學前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數學內容
學前兒童數學學習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數和量」、「幾何與空間」、「數理邏輯經驗」。
「數和量」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10 以內自然數的認識;
10 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各種連續量的差異比較和簡單計量。
「幾何與空間」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常見幾何圖形的辨認;
空間方位和空間關系的認識。
「數理邏輯經驗」部分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
兩個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對應關系及對應活動;
序列關系及排序活動;
類包含關系及分類活動;
各種守恆關系及相關經驗。
各部分的具體學習內容及指導方法將在後面詳細介紹。
兒童學習數學靠的是「記性」嗎?
有些家長簡單地認為兒童學習數學靠的是「記性」。但事實並非如此。曾有一位三歲孩子的家長問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數數時總是亂數,他教了很多次也沒有用;還有一位四歲孩子的家長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記性那麼差?我給他講過很多遍,他還是記不住這些加減題?」那麼,兒童究竟是怎樣理解數學知識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數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知識。下面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在成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數學吧:
首先,數是什麼?自然數的序列――1、2、3、4、5……看似一組需要幼兒記住的順序,實質蘊涵了很多邏輯的關系。如前後數之間存在著遞增的序列關系,每個數都比前面的數大又比後面的數小,而且這種序列關系是可以傳遞的,也就是說即使不相鄰的數我們也可以根據其在數序中的位置判斷其大小關系。
再如,數序中也蘊涵著包含關系,每個數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數,同時也被它後面的數所包含,5 包含了 1、2、3、4,6 又包含了 5……對幼兒來說,他們認識的 1,2,3,4……絕不是一些具體事物的名稱,也不是這些具體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徵,而是對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即使是最簡單的數,也具有抽象的意義。
比如「1」,它可以表示 1 個人、1 條狗、1 輛汽車、1 個小圓片……任何數量是「1」的物體。又如5 只桔子,它是對一堆桔子的數量特徵的抽象,和這些桔子的大小、顏色、酸甜無關,也和它們的排列方式無關:無論是橫著排、豎著排,或是排成圈,它們都是 5 個。因此,幼兒對數的認識就不像對大小、顏色的認識那樣可以通過直接的感知獲得,而要通過一個抽象的過程。5 個桔子中的每一個桔子,都不具有「5」的性質,相反,「5」這一數量屬性也不存在於任何一個桔子中,而存在於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它們構成了一個數量為「5」的整體。
兒童對於這一知識的獲得,也不是通過直接的感知,而是通過一系列動作的協調,具體說就是「點」的動作和「數」的動作之間的協調。首先,他必須使手點的動作和口頭數數的動作相對應。其次是序的協調,他口中數的數應該是有序的,而點物的動作也應該是連續而有序的,既不能遺漏,也不能重復。最後,他還要將所有的動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體的總數。
由此看來,幼兒會數數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這背後,是幼兒的對應、序列、包含等邏輯觀念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理解了這些邏輯觀念,幼兒才能正確地計數。再經過無數次具體的計數經驗,幼兒對數的理解逐漸脫離具體的事物,最終達到抽象的理解。
再來看看數的加減。同樣地,加減運算也不可能通過記憶來學習,因為它需要幼兒對三個數之間的邏輯關系獲得一種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說,幼兒要真正認識到加減就是將兩個部分合並成一個整體或從整體中去掉一個部分的運算。幼兒在四歲左右能夠藉助於具體的實物和動作的擺弄來理解其中的加減關系,但要在抽象的數字層面進行加減運算,就必須要在頭腦中建立起抽象的類包含的邏輯關系。而這則要到六七歲才能發展起來。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的幼兒對於具體的問題(如「三塊糖加三塊糖是多少」)能夠解決,而面對抽象的問題(如「3+3=?」)就無能為力了。
和數數及加減一樣,其他的數學知識也都是一種邏輯知識。對於學前兒童來說,抽象的邏輯知識的獲得決不是一個簡單的記憶過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兒童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逐步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並達到抽象的層次。
我們認識到,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的特點,兒童要能理解這些具有抽象意義的數學知識,必須具備一定的邏輯觀念的基礎。那麼,這些邏輯觀念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兒童的思維起源於動作。抽象水平的邏輯來自於對動作水平的邏輯的概括和內化。兒童在兩歲前,就已具備了在動作層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要在頭腦中完全達到一種邏輯的思考,則是在大約十年以後。之所以需要這么長的時間,是因為兒童要在頭腦中重新建構一個抽象的邏輯。這不僅需要將動作內化於頭腦中,還要能將這些內化了的動作在頭腦中自如地加以逆轉,即達到一種可逆性。這對兒童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讓一個成人講述他是怎樣爬行的,他未必能准確地回答,盡管爬行的動作對他來說並不困難。他需要一邊爬行,一邊反省自己的動作,將這些動作內化於頭腦中,並在頭腦中將這些動作按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才能概括成一個抽象的認識。兒童的抽象邏輯的建構過程就類似於此,但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比成人更大。因為在幼兒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內化的、可逆的運算結構。所以他們的思維具有外化的、動作的特點。而抽象的邏輯思維,則是通過對這些動作的內化而獲得的。
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們通常以為,抽象邏輯思維是在具體形象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具體形象對於邏輯思維特別是幼兒的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事實上,我們承認幼兒的邏輯思維對具體事物的依賴性,並不是說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是藉助於具體事物的形象和頭腦中的心理表象發展起來的。雖然心理表象在幼兒的邏輯思維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兒童的邏輯思維並不是表象的產物。
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指出,幼兒時期的心理表象幾乎完全是靜態的表象,而沒有動態的表象。這恰恰是因為,幼兒還不能將一個動作完整地內化於頭腦中,而只能在頭腦中保持一些靜止的圖象。顯然,這些靜止的圖象並不能導致兒童的邏輯思維的產生。況且,我們還會發現,幼兒所反映出的事物表象往往是不精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皮亞傑曾發現,在讓幼兒畫出一個傾斜45度的杯子的水面時,他們不是畫得和水平面平行,而是和杯底平行。再如,尚未達到數目守恆的幼兒對兩排一樣多但所佔空間懸殊的物體,也容易形成錯誤的表象。這些都說明幼兒的表象是受其思維影響的,沒有理解就不會產生正確的心理表象。
總結以上的觀點,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是在具體動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樣,兒童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要經歷一個從動作性學習到抽象化理解的發展過程。這從兒童學數數的過程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兒童先要進行「點數」,然後才過渡到「默數」的階段。
兒童學習數學有什麼好方法?
認識到動作對學前兒童邏輯思維發展以及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我們就能夠理解兒童學習數學的很多現象,如為什麼他們要掐著手指做算術,卻不能在頭腦中進行抽象的計算。事實上,如果說兒童學習數學有什麼好方法的話,那就是――「操作式的學習」。
所謂操作式的學習,就是指兒童動手操作,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學習,獲得數學經驗和邏輯知識的方法。
前面我們提到,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依賴於具體的動作。而在具體的動作中,兒童可以積累豐富的邏輯經驗,這是其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基礎。
我們還是以數目的比較為例。如果我們問一個四歲孩子:「五個多還是六個多?」我們得到的答案往往會很失望,孩子也許剛剛說是六個多,一會兒又會回答五個多了。這說明他還不具備在頭腦中對這兩個數目進行抽象比較的能力。在這個年齡,他要能做到在頭腦中呈現出五個或六個物體的具體表象就已經很不錯了,再要讓他在頭腦中比較這兩組物體的多少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可是,如果在動作的水平上就不一樣了。兒童可以把兩組物體分別排成一排,並且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出誰多誰少。這就容易得多。
心理學告訴我們,動作水平的操作是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途徑。兒童在操作活動中,可以獲得對應、多少等邏輯的經驗,這些邏輯經驗起初依賴於具體的、外在的動作,逐漸發展到擺脫具體的動作而成為一種內化的動作,也就是在頭腦中對這些物體的表象進行對應、比較等邏輯操作,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完全抽象的邏輯關系。當然,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而學前兒童尚處在動作學習的水平,其內化過程還遠沒有完成。因此,對學前兒童來說,他們需要在動作的水平上即通過操作活動來學習數學。
家庭中教兒童學習數學要注意哪些問題?
對家長來說,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既要考慮到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和數學學科知識的特點,又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的優勢。而樹立以下三個觀念對家長來說至關重要:
第一,邏輯觀念的重要性遠甚於數字的記憶。不必擔心幼兒不會數數、不會計算,這都是由於他們還沒有獲得相應的邏輯觀念。家長與其讓幼兒死記硬背那些無法理解的數學,不如給幼兒提供有價值的邏輯經驗。如,配對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對應觀念,排序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序列觀念,分類的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包含觀念,等等。這些看起來和數學無關,卻是幼兒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礎。
第二,立足具體經驗,指向抽象概念。數學的本質在於抽象。但是幼兒的抽象數學概念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必須建立在具體的經驗基礎之上。所以不要急於讓幼兒進行抽象的符號化的數學運算,而要充分利用具體的實物,讓幼兒獲取數學經驗。當幼兒有了豐富的數學經驗之後,即便大人不教,他們也會舉一反三。如幼兒經常有平分物體的經驗(分蛋糕、分糖塊、分蘋果……等),他就很容易理解數學中的「二等分」的概念。遇到其它類似的問題,他也會主動遷移自己的知識。在幼兒階段,不應強求計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給幼兒豐富的經驗。
第三,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的數學知識來源於他的實際生活。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例如,數字可以表示什麼意思?面對抽象的數字元號,幼兒很難理解「數字就是表示多少」。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生活中哪裡有數字?它們表示什麼?這樣幼兒就很會得到很多具體而豐富的認識。
我孩子的數學能力為什麼會比同齡的孩子差?
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孩子「數學能力差」而苦惱。他們會因此而給孩子「補課」,但往往又發現,自己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
應該承認,這樣的現象確實存在。從兒童發展的整體來看,個別差異的存在顯然是一個正常現象。而在數學學習領域,這種個別差異性似乎表現得更為明顯。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認為,這和數學知識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如前所述,兒童的數學學習和他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關系密切。換言之,數學這個學習領域也就最容易表現出兒童思維發展水平的個別差異。因此我們就會看到,即使是年齡相仿的兩個孩子,他們的數學能力也會有差異。
如果自己的孩子數學能力「差」,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請注意:在這里我們給「差」加了引號!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認為兒童數學能力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差」,並不能簡單地斷定他就一定是「差」,更不能給他貼上一個「數學能力差」的標簽。否則,不僅對孩子的發展不利,對家長的心態也不利。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數學能力的發展,都遵循著同樣的規律和步驟,即從動作水平的操作到抽象水平的運算。而在發展的具體過程中,則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即有的孩子需要比別人更長的時間的時間來實現這一「飛躍」。對於這樣的孩子,用「拔苗助長」的方法顯然是不能奏效的,反過來,成人應該採取承認、跟隨和等待的策略。具體地說:
首先,承認孩子的發展水平。有的家長看到別的孩子能夠算「幾加幾」,而自己的孩子卻還要藉助於手指,就覺得很惱火,甚至粗暴地阻止孩子用手指算,這樣做是不合適的。事實上,孩子這樣做,恰恰說明他的發展水平還處在一個依賴於動作的階段。
最後,我們還應該擁有一份等待的心情。要相信,數學不是教會的,而是孩子自己的「發明」。我們的任務是為他們創設適宜性的學習和發展環境,等待他們的發展。按照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兒童在較低的發展水平上停留較多的時間並不是一件壞事。它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具體經驗,使得他今後的發展建立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之上。
⑷ 孩子6歲半,對數字很敏感.這樣的兒童數學該怎麼學
培養孩子對數學感興趣的能力,就應該讓孩子在生活中接觸數學, 在生活中做啟蒙。
事實上,現在很多市面上的數學題就有嚴重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舉個最著名的例子,雞兔同籠,這個問題就根本不來自現實生活,試問哪個小朋友真的親眼看過雞兔同籠?
還有火車相遇問題,火車怎麼可能相向而行?這些題目都未免太不現實了。
而孩子在啟蒙階段,真正應該接觸的是:坐公交車坐幾站,每站幾分鍾,到學校要多久?或是坐電梯從家裡到樓下要幾分鍾這類源於生活的問題。
這些問題不僅讓孩子對數學敏感起來,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⑸ 怎樣培養孩子學數學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一旦對某一門學科產生了興趣,就會很自覺地鑽研學習,自然就能夠取得好成績了。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孩子做一些數學方面的啟蒙,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所以,想要孩子愛上數學,其實很簡單,只要善於在生活中、游戲中、繪本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就能幫助孩子開啟愉快的數學之旅了。
⑹ 學前班數學應該學習什麼
幼兒數學學習,主要分六大模塊:
1、集合:教孩子學會分類,幫助孩子感知集合的意義,逐步形成關於具體事物的集合概念,這是計數的前提,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為孩子數學能力做准備。
2、數:孩子總是先口頭數數開始,到結合實物數數。從無意義的數字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認識數字,理解數字,運用數字,最終形成數的概念。
3、量:通過對集合和數的學習,孩子從不精確的集合感知到確切的數量,這是數量由具象化到形象化的過渡,為加減概念打下基礎。
4、形:在兒童早期數學啟蒙的階段,除了加減法,還有幾何圖形的學習。幾何在數學中占據很重要的比例,對孩子空間立體思維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5、時:孩子對時鍾的認識,可以幫助其形成時間概念,有助於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溝通
6、空:空間思維是指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通過想像與視覺化形成新的視覺關系的能力。空間思維對於孩子在學習幾何等類型題時能起到有效幫助,對孩子大腦起到開發作用。具備空間思維的孩子能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多個角度"立體思考",對其未來社會性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主題和游戲,從具體到抽象,真正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讓每個孩子都愛數學!
⑺ 孩子數學的興趣如何培養
要想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樂」起來,只靠課堂上的幾個貧乏甚至無聊的笑話,不僅毫無教育的效果,而且不免讓人產生為「樂」而做作的去造「樂」,這樣臨時的毫無准備的爛造「笑料」只會讓學生反感我們的數學課堂。因而創設「樂學」的教育情境就必不可少,也就需要我們能「潛心」去研究每一節課的內容,設計好每一個能調動學生興趣的環節。
如在三年級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那麼原本抽象的問題在學生心目中的「難」,再加上設計的呆板,無變化,無新意,就會造成大部分學生沒興趣 ,聽不懂。如果設計上運用些現代化的手法,比如讓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測量紙片的面積,學生有了興趣,都主動投入、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從而輕而易舉地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要提供最佳的教學環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生活化,在教法上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的注入式教法,把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入課堂,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只有這樣的「潛心」,才能保證後面課堂學生「樂學」。
⑻ 怎樣讓孩子對數學感興趣
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
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和孩子做游戲互動
游戲室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教孩子做比較
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僅是數數和加減,要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數與形的關系,並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抽象數字後的實際意義,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這是父母給孩子做數學啟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當的方式。
⑼ 哪些活動可以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趣味的數學興趣班以及邏輯活動,這樣對於孩子大腦的開發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也能夠很好的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在孩子數學成績得到很好的進步之後,家長可以給他們一些獎勵,這樣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⑽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邏輯性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
小學數學是學生掌握數學算術和空間基礎知識,並為中學學習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
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數學學習存在一定難度是正常的,家長切不可在孩子小學低年級階段,就輕易定下孩子「數學不好」、「沒有數學天分」等結論,以致讓孩子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
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根據數學的教學進度,家長善於創造條件,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孩子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學習運用的喜悅。如孩子學習了加減法,家長可以將去超市買東西的錢交給他,計算買了多少,剩下多少。
2鼓勵孩子動手。
凡是能通過動手增強理解的內容,父母都要鼓勵孩子動手。如學習了三角形、四邊形,家長就可以讓孩子觀察生活中的運用,動手製作三角形、四邊形,體會學習數學的興趣。凡經過動手學習的東西,不僅能促使孩子多動腦筋,也為激發孩子創造發明的熱情打下基礎。
3鼓勵孩子多思考。
數學的魅力在於它得出答案的途徑不是唯一的,所以要鼓勵孩子探索不同的方法,享受探索的樂趣。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對同樣的數字,設計出不同的題目,得出不同的結論,如8+2=10,8-2=6,82=16,82=4,舉一反三,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4家長參與孩子的競爭。
家長以游戲的方式參與到孩子解題的過程中,與孩子開展競爭,讓孩子在挫折和成功的過程中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家長還可以讓孩子當老師,給家長出題目,接受孩子的指導,讓孩子換一種角色,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