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進行教育
父母離異的孩子如何教育,父母的離異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幸的,他們的心靈會受到深重的打擊。孩子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適應不過來。那麼應該要如何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進行教育呢,下面就有一起來和我了解一下吧。
如何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進行教育 篇1
1、離異雙方要文明相處、寬宏大量
父母雖然離婚了,但與孩子的關系永遠不會變。希望任何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另一方的不好,不要阻止父女/母女相見,盡量提供能與父親/母親繼續相處的寬松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分開了,但對他的愛並沒有改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應該和對方交換意見,制訂一定的計劃,兩人同時參與孩子的教育。孩子不是私人物品,不是一個人的,所以要共同努力教育好孩子。
2、把「悲傷」的情緒傳給孩子
離婚對雙方都是不小的打擊,對孩子更是心靈的創傷。希望帶孩子的一方堅強些,不要把傷感的情緒傳染給孩子,也不能因此而喜怒無常,免得讓孩子變得焦慮、憂郁,甚至自暴自棄。家長的樂觀和堅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3、不要冷落孩子
父母離婚,讓孩子在思想上總覺得比別人少了什麼,因此不能冷落孩子,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一旦在學習上或生活上需要什麼,即使經濟條件較差,也應該盡量滿足孩子,使他覺得除了父母離異之外其他方面我同父母雙全家庭的兒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應該盡量向孩子說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精神上,我盡量多與孩子多溝通,了解他的心理需求。這樣,孩子有自信了,別人也更願接近他了。
4、要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有人離婚後,為了孩子沒有再婚,所以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學習、生活、身體什麼都不能有問題。不允許有一點點不完美。結果由於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到了一定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情緒爆炸,這時候的孩子就會出現心理問題。所以,父(母)親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要因人而異,自己也要有人生的目標,不要把目標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一旦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你自己就找不到目標了,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5、不要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有人離婚後稍有不順心,就拿孩子出氣。孩子過去是愛的結晶,現在成了出氣筒,成了對方的化身,搞得孩子不明不白、無所適從。不但如此,還把自己的不幸福歸咎於對方,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宣洩自己的情緒,彷彿這樣自己就舒服了。久而久之,孩子遇事也會找個"替罪羊"出氣,這樣孩子的人格形成就有了問題,有的孩子漸漸變得心眼小,沒有肚量,遇事不冷靜,常在外面打架,惹是生非,甚至偷盜等。作為單身家長,自己要想辦法排除煩惱,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和孩子交談,當你和對方產生分歧的時候,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生氣和吵架,應該展示給孩子人生積極的一面和陽光的一面。
6、要把孩子"扔"在別人身邊
有人離婚後,為了自己再婚,把孩子扔給父母,不管不問,還有的乾脆就不要孩子了。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覺自己是被父母遺棄、拋棄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產生自卑、怨恨、缺乏信心,進而悲觀失望、悲觀厭世、情緒低落、敵視社會,稍有不如意就心恢意冷,在眾人面前不敢說話等人格特點。父母在離婚前,就應該考慮好孩子的撫養問題,在離婚後這些問題就應該按照計劃去執行,而不是去推卸責任。至於誰撫養孩子,這要根據夫妻雙方的具體情況,包括家庭經濟收入、個人的工作情況、家庭環境等等來決定。總之,不管誰帶孩子,都不要把孩子扔在別人身邊。
7、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
離婚的家庭中,帶孩子的一方總有一種負罪感,認為孩子缺少了另一半的愛。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只有給予和愛,沒有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沒有愛心,不關心別人,只會索取,不談回報,沒有社會責任感。不帶孩子的另一方,由於長時間不見孩子,見一次孩子,覺得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還要帶許多許多好吃的好喝的給孩子,甚至無原則的給錢。因為父(母)想用這些來彌補平時的不關心,或彌補長時間親子分離的痛苦.這樣孩子反而會產生依賴,甚至出現逆反心理等。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都要遵守一個"適度"的基本原則,明確什麼是孩子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對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的絕對不能去做,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何對父母離異的孩子進行教育 篇2
1、存環境的挑戰
現在的家庭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一對成年人負擔家庭正常運作之外再養育一個孩子,是兩個人的力量,一旦離婚,不論孩子跟誰,得到監護權的一方都將承受起更大的養育責任,包括經濟上的。就算得到另一方足夠的撫養費支援,但在撫育精力上仍然會減半,一個人要工作、要做家務或保持自己正常的各種社會功能,還有顧及一個孩子的衣食住行教,必然會比較吃力,就算有保姆,孩子得到的關愛也會被剝奪很多。也就是說孩子至少會減少關注和照顧、被愛被教的機會,甚至還會生活得比較艱苦(對於經濟條件不夠好的撫育者來說)。
2、有機會承擔起父母之間的怨恨,影響個性形成
離異事件本身沒有對錯可言,也不難對孩子解釋,就如同孩子和某個小朋友玩不來了,所以以後不一起玩了一樣,這是一種不難理解的選擇。問題在於,很多夫妻的離異是帶著很多是非恩怨並非和平分手的,撫育的一方如果不具備智慧和胸懷、良好的素養,在日復一日與孩子最直接的養教過程中,一辛苦或怨怒便會對孩子控訴另一方的不是,比如當媽媽的成了單親媽媽之後,日子過得仍然不幸,便會告訴孩子一切都是你父親的錯,你父親是個負心漢或壞人等等。這是一種感情的爭奪,覺得自己以後將一輩子辛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必須只愛自己一人,所以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而剝奪孩子愛另一方的權利。
3、孩子在不正常的家庭關系中成長
一個正常的家庭,孩子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陪伴,還有很多雙方的親人看護成長,但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為成人恩怨難以處理好而欠缺一方關系,造成個性比較冷漠。甚至有些人因為心中怨恨難放,不讓孩子見不是撫育一方的爸爸或媽媽,讓孩子從小隻跟一人生活成長,但不論男女,個性里總有陰陽兩種性質相抵的,只是男的陽剛之性強些,女的陰柔之氣重些而已。孩子一旦從小隻與父親或母親生活,就會容易只感染一方習性,以至個性不平衡。
4、父母再婚帶來的影響
在結束一段婚姻的時候,當事人因為身心疲憊,總會以為自己再也不會結婚了,因為再不相信人也為了孩子。但事實上,世事多變,成熟的人都會明白變化是生活的本能,沒有人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包括你是否會再結識一個人並步入婚姻。那麼,如何平衡孩子與繼父或繼母之間的'問題便成了一大難題;同時再婚之後你獲得再生育的權利,當你和現在的伴侶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能否公平地對待之前的孩子又會成為問題,一旦處理、平衡不好,又會扭曲孩子的個性。在我看來,很難有誰能比自己雙親更愛自己的孩子了,畢竟是彼此身上掉下的肉,所以當你們為了婚姻里的不平衡斗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多想想那個你們共同的孩子吧,或許離婚不是唯一的出路;就算真離了,請更細致地顧及孩子吧!
5、社會壓力對孩子的影響
擇學、升學時沒有完整的家長體系陪同,家長會長期一方出席,成長過程中各種喜怒哀樂沒有雙親陪同,雖然社會已經比較寬容,單親孩子不會再被嚴重排斥、欺負或同情,但如果說對孩子沒有任何影響,那是不可能的,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難免會形成較自卑、自尊和敏感的個性,需要撫育者加倍的關愛。
【拓展知識】
挫折教育:當孩子的父母離異時
元元的父親是一位部門經理,媽媽是一位老師,元元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快樂的小公主。但是,這種美好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就被父親的外遇打破了。
父親整夜整夜不回家,母親實在無法容忍父親的行為,提出離婚。
元元得知這個消息,痛不欲生,她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哭了好幾天,甚至還用頭撞牆。一向活潑開朗的她變得抑鬱起來,學習成績也迅速滑坡,從原來的優秀學生,倒退到全年級的倒數位置。
母親也曾經希望把女兒的情緒拉回來。可是母親一開口,元元就捂住耳朵大哭,求媽媽不要再煩她。媽媽說,普通家庭中的簡單快樂,在他們家已經沒有了,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再讓元元快樂起來……
這是一個離婚傷害孩子的事例。父母離婚,孩子總是處在最容易被傷害的位置。婚外情、家外家、聽任慾望橫流,是當前肆意橫行的一股濁流,也是青少年成長的極大危害,更是導致青少年心理病變或者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個少年在談到父母離婚時的感受說:「這等於把心從中間割裂開來,自己什麼也不是。既然要離婚,為什麼還要生下我?生下我,就不要這樣折磨我!」
一個孩子在日記里這樣寫道:
「今天我在家做功課,不知爸爸媽媽為什麼吵了起來,媽媽指著爸爸的鼻子罵,爸爸又抄起雞毛撣子朝媽媽打去,媽媽毫不示弱,便和爸爸打了起來。
「我驚慌地看看爸爸,又瞧瞧媽媽,上前去勸媽媽,媽媽瞪了我一眼說「滾」。我又去勸爸爸,爸爸「啪」地給我一巴掌。我委屈地跑出了家門。
「當我看到隔壁蘭蘭的爸爸、媽媽一邊一個拉著蘭蘭的手,笑嘻嘻地在街上走著,心裡難受極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這些發自孩子心底的喊聲,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震撼。父母之間經常吵鬧、打架,會使一些孩子的神經處於緊張的狀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非常抑鬱、脾氣急躁,對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有些孩子則相反,由於他們長期以來習慣了這種環境,對周圍任何人和事都變得十分冷漠,不懂得怎樣與別人友好相處,哪怕只是微小的沖突,也常付之以各種攻擊性的行為,造成各種嚴重的後果。
父母離婚的孩子由於缺少父愛或母愛,容易變得感情冷淡、心情憂郁、性格孤僻、不求上進、自暴自棄,甚至還會產生輕生厭世的心理狀態。據調查,不少青少年罪犯就是來自這種缺少親情、缺少父母關愛的家庭。因此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要認真去愛、恪盡職守、守護好自己的家園。
也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維持著已經死亡的婚姻。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可取,這等於是在延長孩子遭受痛苦的時間。有些母親以孩子的成長為借口,力圖牽住丈夫,其實是加重了孩子遭受傷害的程度。一對夫妻要認真經營自己的婚姻生活,如果兩人的婚姻出現了問題,首先要想到孩子的感受。一旦雙方中有一方出現了婚外情,難免導致婚姻死亡,拖延時間於事無補,只會加重孩子遭受心靈戕害的創痛。
李勤的父母因為感情不和,不想繼續他們的婚姻了。
這天,爸爸媽媽把李勤叫來,對他說:「孩子,爸爸媽媽因為各自的想法不一樣,無法再在一起生活了,我們想協議離婚。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
李勤說:「你們會不要我嗎?」
媽媽說:「當然不會,我跟你爸爸也不會變成仇人,我們依然會一起帶你去玩。只是我跟你爸爸無法繼續在一起生活。」
爸爸也說:「我跟你媽媽商量了,我們一定要徵求你的同意才做決定。如果你需要我們在一起,我們仍然可以住在一起,我們仍然會像以前一樣愛你。」
李勤想了想,說:「其實,你們大人的事我不想管。我只希望我的爸爸媽媽能夠一直愛我,能夠經常跟我在一起。」
於是,爸爸媽媽決定協議離婚,在李勤滿18周歲前,父母還住在一起。李勤父母平靜對待婚姻的變化,把對李勤的傷害降到了最低點。
事實上,家庭氣氛特別是父母親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責任心和道德品格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應該多為子女著想,想想他們幼小的心靈多麼需要親生父母溫暖的手撫摸著成長,多麼需要親生父母愛的雨露滋潤著心田。作為父母,婚姻的弦斷了可以再續,可孩子的成長耽擱了就很難重來了。所以不管是等待離異的父母還是需要再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多去考慮考慮孩子的感受吧!
離婚是父母雙方的事情,但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一旦受到重創,就很難癒合,即使能癒合,也會留下深深的疤痕。因此,父母雙方本著對孩子健康成長負責的原則,應盡量減少對孩子這方面的傷害。
Ⅱ 幫助單親家庭教育孩子,有哪些好辦法
單親家庭,首先夫妻雙方決定離婚的那一刻,我們要安排好孩子的撫養問題,保證孩子的生活費和學費正常供給,監護人有時間專門照護,為他提供正常的生活環境。這些方面如果做到了,孩子的基本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吃飽穿暖了,他就不會在心理上有太大的落差,不會影響他心理上的成長。
Ⅲ 家校共育,讓離異家庭的孩子平穩渡過困難期
當代兒童心理學家李·索克曾經說過:「父母離異是威脅兒童最嚴重和最復雜的精神危機之一,這種家庭解體所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隨著社會發展,離婚率不斷上升,造成父母離異的孩子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在懵懂中面對家庭破碎,或覺孤單,或不知所措,甚至不知父母離婚是怎麼回事。他們往往形成特殊的個性心理,容易產生自卑感,性情孤僻以及出現一些問題行為等等,因此關注父母離異的孩子,是我們每一個有良知,有道德情感的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父母離婚,僅靠學校明顯是不夠的,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只有家校及時有效溝通,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父母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讓他們平穩渡過困難期。
今年三月初的一個早晨,我接到林xx媽媽的電話,說她和丈夫離婚了,並且她已將離婚的信息告訴了女兒,讓我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我第一反應就是心疼孩子,相信孩子一定是特別難過的。所以我回到學校,第一時間找她交流,了解她的情緒狀態。我發現她對父母離婚的事情是一時無法接受的,非常排斥。我通過林xx大概了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後,分別單獨找她的父母談話,初衷是了解實情,有必要的話就做一個調解者。後來我發現他們決策應該是正確的,我不能幹預。所以,我把焦點放在陪伴林xx一起面對困難。在反復多次的家校溝通,成功地幫助了林xx平穩渡過了困難期。由原來的排斥到不知所措,再到困擾,發展到坦然樂觀面對事實,她終於又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女生,並且,在之後的月考中,她還從班級里47名進步到34名,實在難能可貴。在這一次的家庭共育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愛」的結合點,教會家長如何去愛。
離異的家長其實心理不同程度存在消極因素,所以我找家長談心,做好家長的心理疏導,幫助家長消除消極的心理因素。這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指導孩子走出心靈的陰霾。父母可以不相愛,但對孩子的愛是永不磨滅的,所以,我抓住這點,對家長進行愛的正確引導,引導他們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毀對方的形象,也不要禁止孩子和對方交往。夫妻即便離婚了,也讓她和父母保持長期而穩定的交往,以便讓孩子從自己最親近的人那裡獲得足夠的愛和幫助。
二、抓住「誠」的結合點,做知心朋友。
在一項離異子女調查中顯示:在回答」我碰到問題首先找誰商量」時,尋找同伴的佔70%,尋找父母的佔10%,尋找老師的佔8%,其它佔12%。這表明離異子女碰到麻煩,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夥伴。因為家長、教師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居高臨下,學生的心靈很難暢開,也就很難溝通、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產生的心理問題,由於得不到及時、正確地疏導,往往會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有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我平時從不擺架子,很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心聲,把他們當成知己的朋友,對他們充分地加以信任,這樣他們也愛把心裡話告訴我。我在和林××交談過程中,我除了很有耐心地去傾聽她的心聲,給出我的一些建議外,我時不時會通過一些肢體語言,讓她感受到我的誠意。她是女孩子,我有時會讓她挨著我坐,我握著她的手,適時會拍拍她的背部或肩膀,有時還會擁抱,這些都是些舉手之勞的事,卻能給她力量,讓她更加信任我。所以,她會主動和我傾訴她的快樂與悲傷,我也能及時地給出肯定或作出引導。
三抓住「堅強」這個結合點,樹自信的真我。
一旦父母離異,孩子會認為自己失去了親人,整天憂心忡忡,感覺在其他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和動力。作為教師,點亮他們心頭的燈,開啟他們沉重的心扉,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教會孩子選擇「堅強」,教會家長選擇「堅強,這樣才能重樹一個自信的真我。我和她分享我兩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同學的故事,讓她知道父母離婚並不可怕,未來與幸福依然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的。從而趁機對林xx進行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牽引她前進。通過我對她家庭的了解,我還給她找了一個精神教母——她的姑姑。讓她向姑姑學習,努力做一個優秀的女性。
家校共育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而且是動態的一個過程,所以還是繼續要和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系,才能適時地給學生提供援助。
Ⅳ 幫助單親家庭教育寶寶,具體有哪些好辦法
在幫助單親家庭教育寶寶的時候千萬不要總是提醒寶寶是一個單親家庭,而且也要盡可能的使用正常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小孩子。千萬不要讓小孩子覺得自己被特殊對待了,如果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覺得單親家庭的孩子應該被特殊對待的話,那麼孩子今後的性格可能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孩子有可能會覺得非常的自卑,孩子覺得自己的家庭與其他的人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所以說在教育單親家庭的寶寶的時候,一定要將單親寶寶和其他的寶寶統一對待,在這個時候小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可以獨立自強,而且小孩子也沒有什麼認知上的錯誤。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會變得更好一些,所以說在教育擔心寶寶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做出不一樣的對待,這樣只會耽誤孩子的發展。
Ⅳ 如何幫助單親家庭孩子遠離心理病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單親家庭的孩子有什麼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單親家庭孩子的7大常見問題
1、自閉
家庭的破裂,彷彿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2、自卑
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沖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裡,於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於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3、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後,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4、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繫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5、抑鬱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系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6、 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7、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會出現上述7大心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們需要做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二、幫助單親家庭孩子遠離心理疾病的方法
1、在單親家庭中,也有特別關心子女健康成長的家長,他們對子女愛而不溺,嚴而有度,教育有方,培養出許多優秀、健康的孩子。可見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單親家庭的家長,首先要特別注意為孩子創造一種愉快的家庭氛圍。這就要求單親家庭的家長要學會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使孩子在急風暴雨中也能健康成長。
2、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作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或者母親,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良的習性,如說謊、失信及不負責任等。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經常帶孩子去聽聽音樂會,看看書畫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戲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孩子盡快地從失去父愛或母愛的痛苦中走出來,逐漸養成開朗、自信的性格。
3、多為孩子創設人際交往的環境。家長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
4、注意性別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其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幫助單親孩子遠離心理疾病,才可以保證心理健康,同時也提醒每一對夫妻,在離婚之前需要全面的考慮清楚清楚,一切請以孩子為重,不要輕言的說離婚,因為在離婚這件事情上,受傷的永遠是孩子。
Ⅵ 幫助單親家庭教育孩子,具體有什麼好辦法
離異家庭,最先夫婦彼此決策離異的那一刻,我們要合理安排好孩子的養育難題,確保孩子的伙食費和培訓費一切正常提供,法定監護人有時間專業照料,為他給予常規的生活環境。這種領域假如達到了,孩子的主要要求可以獲得達到,衣食無憂了,他就不容易在情緒上面有很大的起伏,不容易危害他情緒上的發展。
下面,離婚後的孩子爸爸媽媽,怎樣創建身心健康離婚關聯,才不會損害到孩子呢?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體來說,離異家庭的孩子,作為爸爸、媽媽,我們要給予孩子大量的愛、關注、關心、適用、激勵和毫無疑問。那麼,離異家庭的孩子,一樣能成長為一顆蒼天大樹!
Ⅶ 家長如何幫助離異、單親、留守家庭兒童面對現實困境,積極面對生活
家長如何處理 離異、單親、留守 家庭的兒童教養問題,掩飾不如面對
家長如何幫助 離異、單親、留守 家庭兒童面對現實困境,積極面對生活
我們想給孩子完整的父愛母愛,想給孩子健全的家庭,想讓孩子生活得幸福快樂無憂無慮,但有時候現實情況是有點無奈的,有的婚姻解體了,有的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去世了。對孩子來說,這是莫大痛苦的,而擔負責任的家長應該要對孩子付出多倍的愛和支持。
曾經看過一個訪談節目,某著名主持人在被問到離婚後帶著兩個孩子的生活時,情難自抑,痛哭流涕,反復說著孩子是自己的一切。我很理解這位單身媽媽的辛苦委屈,也理解她對已經再婚的前夫的復雜情感。她一個人要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又要兼顧自己的事業發展,的確很不容易。
但我覺得,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們好的話,首先自己得從離婚的陰影中走出來,不要心甘情願地繼續演繹「受害者」角色,不要讓孩子們跟著一起重復感受「被拋棄」的悲苦心情,那並不能懲罰想懲罰的前夫,只能懲罰自己和孩子。孩子因為父母離異而不得不生活在單親家庭,不得不面對旁人的眼光,怎能再讓孩子長期陪伴母親深陷於痛苦之中呢?
表面上是母親含辛茹苦地獨自撫育子女,給人感覺是如此的「偉大」,但這種「偉大」是在默認了「悲慘處境」的前提下的。實際上,不要說是著名節目主持人,即使是個普通的白領媽媽、農民媽媽、打工媽媽,也不必一直靠這種「偉大」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如果你能生活得健康幸福,那更值得欣賞和尊重,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會真切感受到母親輕松愉悅的心情,為媽媽放下了不開心的往事,轉而接納了現實,享受了當下值得享受的美好而驕傲。
悲情的單身母親,不斷強調孩子是自己的一切,孩子承擔起了怎樣的重壓? 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如果不能真心從離婚的挫折中解放出來,僅僅是壓抑著心中的悲痛,為了孩子又堅持不肯再婚,孩子是能感覺到的,小小的心裡容納著惶恐不安,愛媽媽、擔心媽媽但是又幫不上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做。
有的孩子努力做得像個小大人,媽媽為孩子「懂事」而感到欣慰,但假如五歲的兒子被母親戲稱為「小丈夫」,這對兒子多麼的不公平。在他本該自由快樂享受幼年歡樂的時候,他已經深深地感觸到了母親的孤立痛苦,不得不變得「成熟」,用自己稚嫩的心為母親撫慰創傷。
一個真正聰明的媽媽要讓自己開心、健康、強大起來,一段不健康婚姻關系的解體好過彼此敷衍心不在焉。 孩子眼中,媽媽的豁達從容比「含辛茹苦」棒多了。離異家庭的父母不要深陷自責或自怨自憐的負面情緒,不要說伴侶的壞話,不要逼迫孩子和你站同一戰線,不要拿孩子當勒索情感和金錢的武器,不要只看到昨天,不要讓孩子背負太多的壓力和壓抑。我反而覺得這樣會更輕松,人在積極自立的心態下做事,即便遇到困難,也能享受克服苦難的樂趣。反而在消極頹喪的心態下,即使是一帆風順的生活也難以感到愉悅輕松。
有的孩子母親或父親去世了,孩子不得不在單親的家庭里成長。 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已經會問「為什麼別人都有爸爸媽媽,我卻只有媽媽/爸爸?」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不管在哪也都會愛著自己的寶寶。你也一樣是有爸爸也有媽媽的,只是我們三個不能一直在一起生活。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但他/她依然愛著寶寶、關心著寶寶,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什麼叫心在一起?就是媽媽愛爸爸,也愛寶寶;爸爸愛媽媽,也愛寶寶;寶寶愛媽媽,也愛爸爸。這就是心在一起。」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逐漸告訴孩子真相,不要一直隱瞞迴避。只要孩子得到了充分的愛和尊重,失去的那份親情是可以彌補的,孩子會理解的。生活未必總是完美的,但只要有愛有信心就會有希望。
近年突出的一個親子教養問題就是留守兒童。 在城市或者農村裡,很多孩子被丟給了老人或保姆。職場競爭激烈時不待我,休息一年可能就跟不上原來的工作節奏了,父母不得不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工作上。
依戀理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在20世紀60~80年代率先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間的最初關系構成了以後所有關系的起點。」 鮑爾比的研究是從母嬰分離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開始的,闡述了母嬰分離對於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響。
有些孩子長大後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信任的關系,進而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和個人情感,追溯根源大多來自早期與父母的分離焦慮或幼年陰影,比如與主要撫養人之間的關系。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起步,包括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和情感需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提高與孩子相處時間的長度和質量。
對留守兒童問題,首先應該爭取父母輪流外出工作,盡量不要都離開孩子,不把孩子完全丟給老人或保姆。 親子關系長期淡漠,對家庭的穩定也會起到破壞作用。常年少與父母接觸的孩子,與父母情感淡漠,孩子不聽父母的話,長大後更不容易教養。而且每年都有很多報道,老人的有限精力導致留守兒童發生安全事故或丟失,做父母的事後追悔莫及,後悔早不該安心把孩子丟給老人了事。
其次是如果確實需要父母共同外出打工,那麼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 孩子能上幼兒園之後,其實是不會過於影響父母的正常工作的。白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晚上接回家和父母生活居住,孩子和父母之間能親密互動,能得到持續的愛和關心,這對孩子或大人都是很有益的情感支持。我認識很多來北京打工的年輕夫妻都是如此,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更幸福、更重要的了。
再次 就是如果父母確實無法把孩子帶在身邊,不得不留給老人照顧,也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 , 保持高質量互動。 每天和孩子在電話里交談一會兒,聽聽孩子的話,也讓孩子聽聽自己的聲音。當然還是要盡量多抽空回家看望,珍惜有限的接觸時間,提高有限時間內的親子活動質量,而不僅僅是帶點零食玩具就以為盡到了責任。
既然決定生育孩子,就有責任提供給孩子持續的物質保障和情感關懷。 沒有孩子的健康快樂,沒有家人之間的情感支持,辛苦工作就失去了意義,費盡辛苦就是希望全家生活得更加幸福。今年新聞報道一群留守兒童去河邊玩耍失足溺亡,聞者尚且痛心,孩子的父母又該多麼心碎。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珍惜擁有才能把握幸福。
散養心得: 離異、單親、留守家庭不能給孩子「完整」的愛,那麼至少不要沉陷在負面情緒里加深傷害,也不要假裝什麼也沒發生。撫養人要盡量提高愛的質量和效率,用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生活,給孩子陽光和窗口,也讓孩子接納不完美的現實。無論時間多麼緊張,無論能不能陪伴這孩子,及時和孩子進行親子溝通是必不可少的。
r�
Ⅷ 離異家庭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離異家庭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中國家庭的離婚率較幾年前有顯著增加,面對單親家庭,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顯得尤其重要。以下我為大家整理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教育的方式詳細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離婚不離家
父母雙方已經離婚,但所謂的.要為孩子考慮,還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只是彼此已經獨立。往往這樣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出現偏激行為。孩子對於家庭是最敏感的,不要以為父母不說,孩子就感覺不到。我在家庭親子咨詢中曾遇到這楊的個案,孩子直接告訴我他沒有問題,讓我跟父母談解決好他們的問題,我什麼都可以接受,就是受不了現在的這種貌合神離的環境。
2、離婚後父母雙方和平相處
只是因為價值觀信念不一致無法生活在一起,不管孩子跟著誰,相互走動都很自由,坦誠跟孩子溝通一家人不能生活在一起不是因為孩子,不管怎樣,父母都還愛著孩子。讓孩子繼續生活在有愛的環境中。
3、肯定對方
無論婚姻中發生過什麼,畢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給與孩子愛的支持,就是讓孩子知道,無論怎樣他身體流淌的那一半血液都是最有力量的。雙方父母及時把愛說出口,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4、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需要家長更多的傾注精力解開孩子心裡的疙瘩。讓孩子知道即使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對孩子的愛是永遠的。
5、創造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
創建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生活不能因為婚姻而一蹶不振,積極面對未來的新生活,引領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
Ⅸ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8種方法
提到單親家庭,一般人直覺認為是離異家庭。但隨著家庭、社會結構的多元,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造成單親,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8種方法,歡迎大家參考!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8種方法1
1、經常地表達贊美和激勵。注意在生活中彼此贊美,不要互相批評。
2、要和孩子共同娛樂。要孩子說出他們最喜歡、最渴望家長說出的三句話。孩子們通常會希望家長說「我愛你」、「你可以。」等等。
3、把握所有機會,激勵孩子的自尊心。
4、培養孩子多元化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等等。降低家庭內部的紛爭,不要強求家庭成員的一致性。
5、教大家傾聽的技巧。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讓他講滿10分鍾,無論對錯,不要批評他,培養起孩子確信你在傾聽。然後,你閉上眼睛整個回想一遍,然後再和孩子交流。孩子在人際交往、做人做事等問題上,難免會和你不一致,讓孩子說出他自己的理由,如果交流沒有效果,就不妨擱置幾天再嘗試。不要迴避外界的幫助。無論是自己的朋友,還是心理咨詢師,都能夠提供給你克服家庭障礙的方法。
6、平靜地告訴孩子關於父母離異的事實,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靜氣地接受夫妻離異的現實。這樣,你才能坦然地面對孩子,告訴他你們將要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7、給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為報復對方的武器。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打擊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讓孩子知道,雖然父母離婚了,但他永遠不會失去父母對他的愛,這一點至關重要。讓他感受到雖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樣安全、穩定,他不必擔心什麼。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雙方的合作,這對大多數離異的夫妻來說很難。和一個也許帶給你很多創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極不情願,但你不能把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遷移到孩子身上。
8、單親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獨立。單親家庭中的兩代人之間往往在情感上過於親密,這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聯盟,但過分的情感依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所以,讓孩子和自己都有獨立生活的心理意識和能力是單親家庭最明智的選擇。
單親家庭教育孩子的8種方法2
1、多吃水果和蔬菜
水果和蔬菜是我們獲取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途徑之一。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多吃水果和蔬菜,那麼就一起去果蔬區吧!以5分鍾為限,讓孩子嘗試著記住盡可能多的水果和蔬菜的顏色,然後向你匯報。媽媽可以藉此告訴孩子,多吃水果可以補充身體必需的維生素,幫助身體健康成長,而蔬菜的顏色越深,則營養價值越高,最後帶孩子去買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和蔬菜。
2、認知游戲
在超市裡,經常會看到一些新奇的玩意兒,帶孩子一起去認識一下吧!平常很少吃的榴槤,怎麼長得和刺蝟一樣!孫悟空偷吃的人參果,好像和電視里的長得不一樣啊!泰國的香米,細細長長的,怎麼和平常吃的大米長得不同呢?即使回到家之後,也可以在電腦上找到這些食物的圖片,讓孩子認一認,看看還記不記得。
3、火眼金睛
媽媽可以首先在家裡設置一些場景,比如把空米桶放在廚房比較顯眼的地方,把空的手紙盒放在廁所里等。然後告訴孩子,今天我們要去超市購物,一起看看家裡有什麼東西需要買。孩子每找到一樣東西,媽媽都要認真地記在本子上,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意見得到了採納。
4、列清單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
列清單可以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一個做事有條理的孩子,會有計劃地安排作業和其他學習任務,容易養成高效學習的好習慣。讓孩子列好清單再去超市購物,能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5、什麼時候識字比較好
「什麼時候識字比較好」,一直是家有幼兒的家長非常關注的問題。實際上,超市的絕大多數物品都寫有名稱,字又大又美觀,孩子很容易識別。所以,家長們可以經常帶孩子到超市玩,寓教於玩,孩子們一定樂此不疲,可以輕鬆快樂地識字,家長們何樂而不為呢?
6、獎勵是家長們常用的一種方式
獎勵需要講究時機和方式,不適當的或頻繁的獎勵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獎勵恰當與否的一個標準是:獎勵能否對孩子產生一種持久的助力。文中的媽媽的這種獎勵,會促使孩子認真的記住「嚼勁」這兩個字。這就是一種正向的獎勵。
7、理財觀念早培養
可能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超預算」這個概念。但一個4歲的小孩就已經內化了這種觀念,不得不驚嘆,驚嘆之餘,我們家長們要有計劃地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將我們奉行多年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變為猶太人提倡的「理財要從娃娃抓起」。
8、最後,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和家長分享
家長的不嫌麻煩會加快孩子的成熟。在文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干練的媽媽和一個動作利索的小孩,但我們不難想到:在這位媽媽剛開始訓練孩子到超市購物時,肯定遇到了很多麻煩。肯定每次買東西的時間都特別長,特別麻煩。但這位媽媽不嫌麻煩,在她的耐心陪伴和指導下,孩子和媽媽購物的速度越來越快,經過了一次次的嘗試和訓練,才出現了我們剛才看到的令人驚嘆的場景。
其實,讓孩子做家務也是這個道理,讓孩子做家務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一些家長說,老師,你不知道每次讓孩子做家務都搞得一團糟。還不如我自己動手快呢,我自己半個小時就搞定了。孩子參與以後,我還得額外花好多時間收拾殘局,孩子掃了地,我還得重新掃一遍。孩子拖得地像大花貓,我還得重新拖一遍。
實際上,這樣的家長缺少對孩子的耐心陪伴和指導。殊不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會幹得很好。放手讓孩子做一些事情,既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心,又能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所以,家長的「不嫌麻煩、耐心等待」的能力對孩子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這種能力可以讓孩子變得成熟、優秀!
如何幫助單親家庭孩子遠離心理病
一、單親家庭孩子的7大常見問題
1、自閉
家庭的破裂,彷彿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2、自卑
由於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沖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裡,於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於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3、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後,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4、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夥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麼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繫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5、抑鬱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系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6、 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7、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單親家庭的孩子通常會出現上述7大心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們需要做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二、幫助單親家庭孩子遠離心理疾病的方法
1、在單親家庭中,也有特別關心子女健康成長的家長,他們對子女愛而不溺,嚴而有度,教育有方,培養出許多優秀、健康的孩子。可見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單親家庭的家長,首先要特別注意為孩子創造一種愉快的家庭氛圍。這就要求單親家庭的家長要學會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使孩子在急風暴雨中也能健康成長。
2、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作為單親家庭的父親或者母親,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良的習性,如說謊、失信及不負責任等。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經常帶孩子去聽聽音樂會,看看書畫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戲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孩子盡快地從失去父愛或母愛的痛苦中走出來,逐漸養成開朗、自信的性格。
3、多為孩子創設人際交往的環境。家長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盡可能地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
4、注意性別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性別角色的學習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所以,單親家長應注意調動親戚、朋友中的性別資源,給孩子適宜的影響,讓其性別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展,培養其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
幫助單親孩子遠離心理疾病,才可以保證心理健康,同時也提醒每一對夫妻,在離婚之前需要全面的考慮清楚清楚,一切請以孩子為重,不要輕言的說離婚,因為在離婚這件事情上,受傷的永遠是孩子。
Ⅹ 離異家庭孩子心理如何疏導
關於,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具體孩子應具體對待,疏導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論。第一、千萬不可迴避事實真相,含糊其詞的隱瞞孩子,要很真實的直接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
第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之間,大人的事情與他這個小孩子無關,無論什麼時候爸爸媽媽對她的態度,都會像從前一樣,都不會影響到他的生活。
第三、要和孩子講明白,父母離婚只不過是爸爸和媽媽,由於什麼原因不能夠在一起住了,只是分開住而已,而不是發生了多麼大的事情。(強調分開住,而不是永遠不在一起了)
小孩很單純,他們的單純和善良,是能夠理解父母之間的難處的,現在的小孩子都和小人精似的。很快就能夠理解和適應家長處理的結果。
豚海心理咨詢是一家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服務機構,主要從事個體心理咨詢、婚戀情感咨詢、家庭教育咨詢、青少年心理咨詢、各類神經官能症咨詢等服務。
我是看到廣告到店後可以領取免費心理測評,懷著試試看的心態去體驗一下,沒想到老師和藹可親、也非常專業,首先了解了我個人情況,還簽了保密協定,這個非常贊,確實效果不錯,老師引導我去探尋內心真實的想法去認清自己,然後給予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