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學前兒童為什麼會攻擊性
擴展閱讀
秋季小班11月保育小知識 2024-11-17 02:20:59
如何搞好教育評價 2024-11-17 02:20:56
基礎設施學校有什麼好處 2024-11-17 02:13:13

學前兒童為什麼會攻擊性

發布時間: 2022-10-29 10:04:49

① 4.論述幼兒攻擊性行為形成的原因及矯正對策。

現在我們來分析導致幼兒發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很強。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二、與幼兒交往的技能很差,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戰斗。想要的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於是就攻擊別人。

三、有一種欺負別人而自我滿足的快感。看見人家比自己弱小就有成就感,喜歡看別的幼兒被人攻擊以後哭的樣子,喜歡領導別人,缺少同情心。

四、持寵生嬌。幼兒依賴家人的溺愛,開始攻擊他人的時候沒有受到老師和家長的嚴厲制止,覺得做錯了事情也會被原諒,形成了習慣。

五、尋求別人注意。在幼兒做得好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而他又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攻擊別人,來引起注意。

六、模仿電視電影里的暴力行為。分辨不清勇敢和魯莽,常把膽大、脾氣躁、好打鬥的人誤認為英雄,他們看電影、電視上有打人,格鬥的鏡頭,覺得很好玩,就要好的同伴間相互嬉鬧,模仿電視電影的武打動作進行「切磋」。

在這種受部分幼兒喜歡的行為活動中,不論是有意攻擊還是游戲攻擊,他們畢竟都是幼兒,自控能力不是很好,有攻擊行為就可能會導致傷害,要對好鬥的幼兒實施正確的教育 ,我認為應該從這些方面去著手:

第一、建立信任,及時進行正面教育

無論是教師或者家長,如果把自己放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幼兒,去管理幼兒,那麼,你就錯了。一個好的教師或者家長,應該是幼兒的朋友,是幼兒的玩伴,是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和他同齡的幼兒,變成他們的朋友,引領著他去游戲、去發展能力的人。也應該是幼兒最信任最依賴的人。如果發現幼兒有攻擊行為就訓斥,就命令他「不要做什麼」「不許怎麼樣」,效果是非常差的,幼兒就會覺得在你的身上找不到依靠,逐漸對你失去信任。在對待攻擊行為的幼兒時,懲罰要及時,明確指出幼兒的不對之處,並進行教育。同時懲罰要針對具體的行為,適度且就事論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質方面,以免對幼兒的自我評價產生不良心理暗示。在教育時,要使用正面的語言:「你應該怎麼做」……,而不是由教師或家長一味的訓斥,恐嚇。

第二、適時放手,允許幼兒自主學習

由於幼兒還正在發育中,他的大腦抑制能力是比較差的,當幼兒間發生糾紛時,可以先讓幼兒們嘗試自己解決。《幼兒心理學》講到:「攻擊性行為的發展對於兒童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幼兒有攻擊行為是很正常的,或許從幼兒的性格上來講,不服其他的幼兒;也許是因為幼兒習慣在家備受呵護,有時候出現分歧,有爭論就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幼兒的有攻擊行為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並不十分厲害,教師和家長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幼兒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主動攻擊的幼兒遭到同伴反抗和老師的教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被同伴接受時,就會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被攻擊的幼兒通過反擊,成功地阻止了別人的「進攻」,當再有人侵犯他時,他就不會退縮。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利的。

第三、減少說教,放大優點指出問題

作為一個教師或是家長,不要給幼兒定性:這個幼兒不乖,這個幼兒不好。這種評價,是不可取的。每個幼兒都有閃光點,他肯定有乖的時候,只要你用心去發現。可能因為幼兒不乖,家長和老師平時容易經常批評他,如果教師和家長只盯住幼兒的過錯,那無疑是加重瘡疤的疼痛,對於幼兒幼小的心靈是一種侵蝕,是一種傷害。批評太多了,幼兒會不求進步,只想搗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平時對這個幼兒的了解,看看他有什麼樣的愛好,從他的愛好入手,找出閃光點有針對性的表揚他,使幼兒逐步建立自信。(表揚不是無目的表揚,一定要有針對性,比如:他畫畫好,可以在他畫了一幅畫以後,向全班幼兒展示一下他的畫,指出他的畫哪些地方比較好。表揚要具體。)

建立自信以後,在他犯錯誤的時候,提醒他:你畫畫非常好,但是,你哪些地方還有些不太好,如果你能把這一點也做好,你就會表現的更棒,會有更多的幼兒喜歡你......——指出他的問題,再鼓勵他。

第四、家園合作,共同參與幼兒教育。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如果幼兒確實有些任性,有暴力傾向,教師和家長之間應該多交流與溝通,建立良好的家園共同教育方式。有很多幼兒的任性,出在家庭教育的溺愛上,可以與他的父母和家裡其他成員或是班內其他的老師多交流,商量好,在教育方法上要統一態度。讓父母跟老師一起合作,幫助幼兒糾正自己性格上的不足之處。幼兒之間如果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教師和家長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

對問題的解決還是先要堅持:幼兒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幼兒自己解決。幼兒自己解決不了,求助於老師和家長,我們就應該首先弄清楚攻擊行為的原因,讓幼兒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後是哪個幼兒不對,還應該讓幼兒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幼兒道歉時應注意的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後是對方的不對,教師和家長也應指導幼兒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屬於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沖突,可讓幼兒採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於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於幼兒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幼兒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幼兒,可以採取迴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讓大人介入。

第五、正確引導,給他發展的空間

在幼兒和同伴的交往中,打打鬧鬧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教師和家長過於敏感和緊張,不能容忍幼兒的任何沖突,往往把幼兒原本正常的行為演變成極力制止的「十惡不赦」行為,影響了幼兒的正常交往。正如我共班三年的保育老師陳友菊所說:「幼兒有攻擊行為也是他在學習與人交流和溝通的一種方式,起碼自衛就是這樣學會的。」

如果幼兒確實是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在短期內沒有好的改善,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能為了避免麻煩,限制幼兒與幼兒交往。如果我們限制幼兒與別的小夥伴交往,幼兒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對糾正他的攻擊性行為根本不會有任何幫助。與成人相比,幼兒的行為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實踐證明,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玩具、充裕的玩耍時間及良好氣氛控制的環境中,幼兒的攻擊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教師和家長應提供足夠的空間、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等供幼兒選擇。在選擇玩具與娛樂器具時,我們要應盡可能避免選用刀槍等明顯有攻擊傾向的玩具。

第六,轉移情緒,提供宣洩的機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學齡前幼兒情緒變化的比較快,自控能力較差,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享受著眾星捧月的待遇,所以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經常因為玩耍時意見不合或爭搶喜歡的玩具圖書等而起爭執,甚至攻擊別的幼兒。另外,他的動作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不知輕重,經常有意無意推倒幼兒,有時還會冷不丁的突然撞到幼兒或是老師的身上。他的攻擊性行為常常伴有較強烈的情緒變化,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對這樣的幼兒教育他調節自己的情緒,減少直至杜絕情緒化的攻擊性行為對其他幼兒的傷害。

然而有些幼兒可能由於害怕懲罰而強行抑制自己的攻擊心理,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分的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和家長在糾正幼兒攻擊性行為時,引導他們採取被允許的積極的方式去表達或去發泄情緒,教給幼兒一些情緒表達的方法:用語言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通過運動來調適自己情緒,如打球、跑步、扔沙包、跳舞等,這些運動同樣會使幼兒表達或發泄情緒。

②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作為幼師應如何矯正

幼兒攻擊性行為成因
(一)社會環境
幼兒的攻擊是一種習得的社會行為,影響幼兒攻擊性發生的因素主要有電視、游戲和書刊等。這些因素對幼兒行為有著深刻的負面影響。
1.電視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兒童接觸的傳媒主要是電視,電視中的暴力場面無疑為兒童提供了攻擊樣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教給兒童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並使兒童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學習攻擊性行為,放鬆對攻擊性行為的抑制,把攻擊性行為合理化、經常化,降低了對暴力的敏感性。經常觀看有暴力行為的電視節目的兒童,易更多地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2.游戲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游戲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今的孩子很小就學會了使用電腦,很多電腦游戲的主題都是戰爭、搏鬥、暴力廝殺,這些暴力內容作為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榜樣,激活了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聯想,增加了兒童的敵對性和焦慮感,鼓勵了攻擊性行為,助長了兒童的攻擊傾向,從而增加了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及發生頻率。
3.書刊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書刊的誘導作用也不容忽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含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報刊和雜志,兒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或助長其攻擊性行為。
(二)家庭環境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教養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對幼兒的發展影響也不同。
1.家長過分溺愛幼兒。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調查表明,在幼兒個體社會化的初始階段,個性形成的奠基時期,很多孩子主要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他們更加寵愛孫兒,導致了孫輩的自私、任性、懶惰、驕橫等不良行為。
2.家長過分要求和放任幼兒。如今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氣極高。因此在許多方面過分限制和束縛幼兒。例如,回家就讓孩子看書、學習,假日參加各種興趣班,很少讓幼兒與外界接觸、交流,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加之他們嚴厲呵斥的表情,幼兒根本沒有分辨的機會,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其心理受到限制,並產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兒園,他們卻因太過自由便以攻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社會交流。有的家長過分放任幼兒,這類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任其自由發展。對孩子缺少關心和重視,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會表現很鬆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規、隨意的攻擊別人,與老師頂撞等。
(三)幼兒園環境
幼兒園的環境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產生有一定的影響。習性學家勞倫茨指出攻擊性是環境中的誘因所激發的本能。
1.活動資源的影響。並不是所有幼兒園都將班級限制人數,有些幼兒園的班級人數過多,但游戲活動資源空間有限,同樣的玩具不能人手一份,幼兒之間很容易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幼兒園活動場地的大小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也起著關鍵的作用。狹窄的活動空間會使幼兒感覺壓抑,彼此間的碰撞機會多,發生爭斗的幾率也會變大。
2.同伴之間的影響。幼兒生活在集體環境之中,同伴的行為對幼兒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比如班上有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幼兒,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很霸道,和他玩在一起的小朋友就會認為他很厲害,便跟著他一起欺負其他小朋友,認為自己的行為很男子漢。使那些本來沒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開始模仿那些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
3.教師教學態度與方法的影響。幼兒園是幼兒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幼兒園作為一個集體活動場所,師幼間、間伴問的互動是非常頻繁的。若教師對幼兒在教學生活上教育不當,會增加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在平常的教學中,若教師在沒有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特點的情況下,草率安排教育,游戲活動,就會激發幼兒更多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沒有準備充分的活動材料、沒講清游戲規則等,幼兒就會發生爭搶行為。教師在培養幼兒合作能力時,會採用一些「看誰先回到座位上」、「看誰做得最好」等語言,不經意間強化了幼兒爭強好勝的心理,教師則認為這是一種學習與競爭的方式。比如幼兒為了成為最快回到位子上的小朋友,便在奔跑過程中故意推倒其他小朋友。
另外,教師對幼兒的消極評價,也會間接助長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有些教師在對攻擊性強的幼兒幾經教育不見成果的情況下,就會失去信心,往往認為「這孩子就這樣,沒法改變了」,對其採取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甚至還為這樣的孩子貼上「攻擊性強」的標簽,在老師的影響下其他幼兒也會認為「他是個愛打人的孩子」。當其他幼兒帶著「偏見」與這樣的幼兒交往時,往往就會引發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矯正策略
(一)社會環境策略
從媒體源頭消除負面影響。大眾傳媒在帶給兒童美和享受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兒童接觸到了許多不利於兒童心理成長的因素。因此,社會應抵制大眾媒體為幼兒帶來的這種不加限制的暴力節目,應多為幼兒的身心健康著想,播放一些正面的、有積極意義的電視、電影和動畫節目,用積極向上的節目為幼兒展示親社會的行為品質。
(二)家庭環境策略
家長應運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為孩子創設一個獎懲分明的家庭環境。
1.家長明確對孩子的教養責任。有些家長將孩子交給祖輩,在潛意識中忽視對孩子的教養義務,這是不對的。即使家長再忙也應該多花時間陪孩子,關心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2.兩代人的教養態度保持一致。父母祖輩之間對孩子教養意見和態度的不一致,會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比如孩子哭鬧發脾氣時,祖輩出於溺愛,而經常遷就保護孩子。這樣即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正確也沒用。因此,父輩祖輩應經常溝通教養方式,努力做到和諧一致。
3.培養幼兒的愛心和採取輕微懲罰相結合。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與愛心可以有效預防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家長可以通過有關文學作品的講述或與孩子一起進行種植花卉、飼養小動物,繪畫、音樂、親子游戲等等方式來讓孩子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貴,萌發同情心與愛心。另外,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也可以採取輕微懲罰。對較容易與別人沖突的孩子,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在一段時間里不理他,如將他關在房間里思過、反省,直到其平靜下來為止。家長應注意實施懲罰的時間不宜過長,不在他人面前懲罰幼兒,避免傷害幼兒自尊心。
(三)幼兒園環境策略
1.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減少易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教師應科學設計、合理安排幼兒的一日活動,保證幼兒各器官、組織有節奏的活動,防止幼兒神經過度疲勞或過於抑制。教師在設置環境時,應給幼兒創設一個盡量避免沖突的空間。各活動區域應稍有間隔,防止幼兒應空間過分擁擠,引起無意的碰撞造成沖突和摩擦。玩具數量要充足,以減少幼兒彼此爭搶玩具的矛盾沖突。另外,教師還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愉悅的心理環境。如果教師對待幼兒嚴厲苛刻,幼兒則必定對教師心存畏懼,被動服從。在這種氣氛中,幼兒往往會對教師的不滿情緒通過攻擊同伴發泄出來。
2.創造發泄情感的空間。幼兒在得不到充足的體育鍛煉時,攻擊性行為就會經常發生。適量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體質,還能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生。分組活動時,多提供機會讓此類幼兒當組長,這樣既有約束力,又使其發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允許幼兒採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裡宣洩,來取代攻擊行為。如有的幼兒在玩黏土游戲時,拚命的擠壓、摔打;有的幼兒在模仿戰斗場面時相互間「打打殺殺」。這些行為都有利於幼兒把平常的不良情緒通過這種「破壞性」游戲釋放出來,從而維持心理平衡。
3.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建立良好的群體情感氣氛。根據心理理論,移情就是體驗到和對方相致的情緒反應,這是從根本上消除兒童攻擊性的一種好辦法。教師可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採用聽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學方法,強化有攻擊行為兒童對被攻擊者所承受痛苦的體驗,從而提高移情能力,減少和防範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另外,群體的建立是以情感為紐帶的,幼兒生活在有良好情感氣氛的群體中,不僅可以增強群體的凝聚力,而且可以使群體中的每個成員心情舒暢,有安全感,從而消除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③ 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

心理因素包含氣質和情緒因素、注意問題、意圖歸因、社會解決策略因素。高攻擊行為者特別是高沖動攻擊行為者身上存在情緒調節方面的缺陷。存在過度活躍與沖動行為的注意問題的兒童比其他類型注意不良的兒童顯示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關於家庭環境因素,王兵兵的研究主要探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父母文化水平和職業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因素。許多研究表明,嬰兒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戀與攻擊性具有很高的相關性。

如何正確改變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在幼兒園和家庭中,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和家長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 樣,做到言談舉止文明,同時選取正面的教育素材。還可採取適時強化,即加強兒童 的正確觀念,弱化攻擊性行為。

quot;破壞性"的游戲活動有助於幼兒控制並消除自己的攻擊行為,同時在游戲中可以潛移默 化地改變攻擊者的認知。最後可採取社會認知干預策略,也就是才兒童認知的各個階 段,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認知。

關於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如果兒童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首先家長要重視起來,避免事情向嚴重的方向發展。在早期出現攻擊性行為,是可以及時調整的,只要家長細心關注,事態就不會惡化,同時對培養兒童的健康性格有很大幫助。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家長做好了,自然兒童好性格也會形成

④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攻擊性行為頻繁,不會用語言攻擊,使用的是肢體攻擊,從工具性的攻擊到敵意性的攻擊,具有目的性,非常明確。遇到兒童有攻擊性的行為,一定要及時的制止,把兒童帶離有攻擊性發生的環境,給兒童做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讓兒童養成活潑開朗的個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是持續的。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這樣才對於孩子的成長有益處。

⑤ 自考本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很常見的社會性行為,尤其是學前兒童和學齡兒童。他們尚未認知,因此老師和家長需對兒童進行正確的疏導。在此之前,了解兒童攻擊性行為很有必要。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王兵兵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進行探析,文章發表在漢斯出版社《教育進展》期刊上。

嬰兒在很早就出現了攻擊性的早期表現。兒童與同伴之間的社會性沖突大約開始於兒童出生後的第二年,且這種相互之間的行為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壞性或沖突性的。無論在實際的攻擊行為還是在攻擊的傾向性上,自幼兒期起,男孩都比女孩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

許多因素都會對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影響。王兵兵從幼兒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校園因素四個方面分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生理因素包含神經系統、荷爾蒙、體質、體型與自尊。有研究發現,攻擊行為兒童的左半球抗干擾能力較差,右半球完形認知能力較弱。男女之間攻擊性行為的明顯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荷爾蒙水平的影響。而健康狀況良好的兒童不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患有疾病(如哮喘)和入睡困難的兒童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攻擊性行為。兒童也常因肥胖被其他兒童取笑導致自尊受損發生攻擊性行為。

心理因素包含氣質和情緒因素、注意問題、意圖歸因、社會解決策略因素。Davidson的研究指出,高攻擊行為者特別是高沖動攻擊行為者身上存在情緒調節方面的缺陷。存在過度活躍與沖動行為的注意問題的兒童比其他類型注意不良的兒童顯示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攻擊性兒童容易把他人行為意圖歸因為敵意和挑釁的傾向,即「敵意歸因偏差」。社會問題解決策略缺乏的兒童由於不會採用和平的、有效的建設性方法解決同伴之間的沖突等問題,而採取攻擊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關於家庭環境因素,王兵兵的研究主要探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父母文化水平和職業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因素。許多研究表明,嬰兒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戀與攻擊性具有很高的相關性。絕大多數父母關系不良的兒童與父母關系良好的兒童相比較,多動、且攻擊性較高。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密切相關。家庭環境質量也顯著影響攻擊行為。

幼兒園因素包幼兒教師、同伴關系兩個因素。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對幼兒的評價、對攻擊性行為的處理都會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同伴關系對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非常大。同伴群體的感染作用、去個性化作用等,會導致兒童相互模仿、降低攻擊他人產生的負罪感,從而直接增加兒童的攻擊性。

如何正確改變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呢?

首先可採取移情訓練。其次是榜樣示範,在幼兒園和家庭中,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和家長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做到言談舉止文明,同時選取正面的教育素材。還可採取適時強化,即加強兒童的正確觀念,弱化攻擊性行為。還可採取游戲的方式,「破壞性」的游戲活動有助於幼兒控制並消除自己的攻擊行為,同時在游戲中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攻擊者的認知。最後可採取社會認知干預策略,也就是才兒童認知的各個階段,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認知。

⑥ 兒童之間的攻擊性行為是怎麼來的呢

引言:兒童在生活中會與自己的小夥伴發生矛盾,然後之間就會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兒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攻擊性行為呢?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這種行為出現的時候,父母可以及時制約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讓孩子樹立良好的思想觀念和擁有正確的行為。把孩子送到學校進行學校教育,教師對這種行為態度會給予批評,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孩子也會聽取建議。因為教師的訓誡可有效的減弱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其實群體生活可以有效制約這種行為,當全體之間生活是不允許這種行為存在的,把孩子送往學校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⑦ 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了攻擊行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每一個父母都特別重視的,並且在幼兒園期間的階段是學前教育最重要的基礎。因為處於這個時期的兒童,在性格和個人習慣都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在幼兒園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出現孩子做出攻擊性行為的現象。

除此之外,有的孩子因為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會在幼兒園里做出攻擊的行為,其實小孩子也是有個人情緒的,但是他們年齡尚小,對這些壞情緒並沒有正確的方式進行宣洩,從而導致他們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況,並且為他講述道理,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要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的宣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可以跟老師和家長的訴說,也可以做一做運動轉移注意力,總之不能有攻擊別人的行為發生。

⑧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很多必要的教育因素的,孩子攻擊性是有關教育方式的一個原因,那麼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下面了解一下吧。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1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

心理因素包含氣質和情緒因素、注意問題、意圖歸因、社會解決策略因素。高攻擊行為者特別是高沖動攻擊行為者身上存在情緒調節方面的缺陷。存在過度活躍與沖動行為的注意問題的兒童比其他類型注意不良的兒童顯示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關於家庭環境因素,王兵兵的研究主要探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父母文化水平和職業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因素。許多研究表明,嬰兒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戀與攻擊性具有很高的相關性。

如何正確改變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在幼兒園和家庭中,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教師和家長應給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 樣,做到言談舉止文明,同時選取正面的教育素材。還可採取適時強化,即加強兒童 的正確觀念,弱化攻擊性行為。

「破壞性」的游戲活動有助於幼兒控制並消除自己的攻擊行為,同時在游戲中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攻擊者的認知。最後可採取社會認知干預策略,也就是才兒童認知的各個階 段,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認知。

關於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如果兒童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首先家長要重視起來,避免事情向嚴重的方向發展。在早期出現攻擊性行為,是可以及時調整的,只要家長細心關注,事態就不會惡化,同時對培養兒童的健康性格有很大幫助。兒童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家長做好了,自然兒童好性格也會形成。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形成原因是什麼2

本文為你介紹什麼是兒童攻擊性人格以及兒童攻擊性發展的一些規律。

一、什麼是攻擊性

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願接受的出於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後說壞話、造謠誣蔑)。有傷害他人的意圖但未造成後果的攻擊性行為仍然屬於攻擊行為,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無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為。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的攻擊和工具性的攻擊。敵意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的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在幼兒園里,一個男孩子故意打一個女孩子,惹她哭,這是敵意攻擊;但如果男孩子只是為了爭奪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二、攻擊性發展的一些規律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般來說,兒童的最早的攻擊性行為在兩歲末開始表現出來。有人觀察了成對做游戲的20-23個月的嬰兒,記錄下所有沖突情節,發現這些學步兒童為了和同伴爭搶東西,可能會發生扭斗(如他們爭執說"這是我的";"明明已經有汽車了"等等)。爭端發生時,他們還會威脅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讓。這表明20-23個月的嬰兒已出現了早期的工具性攻擊行為。12

⑨ 幼兒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教師該如何對待

一、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遺傳:

從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父母身上,也可發現攻擊性傾向,甚至攻擊性行為。

2、心理:

通常有情緒問題和行為障礙的兒童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3、教育因素:

由於家長的過分保護和偏袒,使兒童產生了種隨時可以攻擊別人的合理感,特別是在攻擊性行為中佔了「便宜」,得到了「好處」的兒童更是攻擊欲增強,攻擊性行為加重。

4、模仿學習:

常看暴力武打影視片的兒童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5、飲食:

有攻擊傾向的兒童,在攝入過多的糖後易發生攻擊性行為。

二、對策:

1、教師要積極引導教育。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面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應正確看待,給予幼兒更多的包容與溫暖,積極引導幼兒正確發泄情緒。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

2、教師可以通過互相交流與分享對幼兒進行教育。例如,讓沒帶玩具的幼兒和帶玩具的幼兒一起玩,體驗分享的快樂,並合理分配材料和場地,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和秩序。

3、與家長形成合力。教師要引導家積極改進育兒的觀念和方式,引導幼兒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分享,並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養幼兒正確交往的態度,教會幼兒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對幼兒的無理要求絕不姑息遷就。



(9)學前兒童為什麼會攻擊性擴展閱讀:

幼兒攻擊性行為表現:

1、直接攻擊行為:

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脅、戲弄、欺侮、嚇唬、報復他人或破壞他人物品、干擾他人活動的行為,是面對面的沖突行為。

2、投射攻擊行為:

因憤怒、生氣而破壞物品,造成緊張氣氛,影響他人情緒情感的投射行為。如心情不好時摔東西,考試考得不好時撕考試卷子。

3、間接攻擊行為:

與面對面的沖突相對應,採取有一定隱蔽性的攻擊行為。如背後說同學的壞話、諷刺挖苦成績好的同學,挑撥同學之間的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