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蹺怎樣綁法
綁帶需要與腿系緊,這樣才能實現高蹺與腿的固定,否則站起來的時候會出現摔倒的危險,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坐在一個椅子上握住高蹺。
『貳』 用什麼還可以做高蹺
易拉罐和粗繩,兩者結合。
1、備好易拉罐、粗線繩、剪刀等工具,要注意准備的易拉罐表面材質需要比較薄,並能夠輕易用剪刀剪開;
2、用剪刀在易拉罐的一側剪出一塊空隙;
3、將繩子已投從已剪出的空隙里穿過;
4、在繩子內側,系一個死結,確保拉拽外側繩子時,不會拽出不會鬆散;
5、用同樣的方法,在易拉罐的另一側,安裝繩子;
6、再按照同樣的方法,做一個同樣的易拉罐,並安裝好繩子。完成一對高蹺以後,雙腳踩在上面,用手拽著繩子,就可以實現簡單的行走。
『叄』 幼兒園高蹺的做法
1.高蹺鐵罐
設計思路:從我國傳統節日游戲「踩高蹺」得到的靈感,製作小朋友可以安全游戲的玩教具。既能發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還能鍛煉小朋友的平衡能力和冒險精神。 製作方法:選取一定的材料可以代替傳統的高蹺,並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所以是用繩索固定在「高蹺」上,讓小朋友能夠安穩的站在高蹺上,並且能夠自己控制自己腳下的高蹺往前移動。 材料選擇:罐頭鐵罐。因為鐵罐比較堅硬,足夠支撐小朋友的體重
製作過程: (1)選取兩個同樣大的鐵罐, 在每個鐵罐的兩側用大鐵釘扎兩個對稱的孔; (2)選取一段稍粗的尼龍繩,根據小朋友的身高,結成同樣長的兩段,每段繩相當於小朋友腿長的兩倍。 (3)把尼龍繩的兩端分別穿進鐵罐兩側的孔中,在罐體內打結,完成。 玩教方法:讓小朋友們踩著鐵罐,拉著鐵罐上的尼龍繩,控制自己的腳步,看誰走得遠
2.打滾的貓咪
同樣的鐵罐,利用它圓柱體的形狀,還可以製作別的玩教具。例如《打滾的貓咪》,先截取一張和鐵罐外壁同大的長方形圖畫紙,畫一個往前奔跑的貓咪,把尾巴剪出來,包裹鐵罐外壁粘貼,尾巴不粘貼。罐內一側貼上一塊橡皮泥做墜子。把鐵罐放在地上,小貓咪就調皮的翹著尾巴打滾了。適合托班小班的幼兒玩耍。
3.大嘴獅子
把兩個奶盒頂端一面剪掉,用即時貼連接起來,裝飾上獅子的鬃毛、耳朵和眼睛,就成了可以 用手操縱嘴巴張合的獅子了。 這款玩教具適合用於表演性游戲, 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綜合藝術能力。 也適於教師教授智力課程時靈活 搭配使用。
4.《糖果魚》
把方便袋剪成正方形,用皮筋套在紙杯上,翻過來再用皮筋扎緊,就是金魚的尾巴。紙杯上畫上眼睛,紙杯底部固定上翻折好的曲別針,就可以玩釣魚游戲了。紙杯中可以放置小型的獎品。
『肆』 手工高蹺的做法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亦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舞蹈時腳踩踏木蹺而得名。
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男女對舞,邊舞邊唱。高蹺也可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高蹺道具簡單,但木質的選料很講究,必須採用堅硬而有韌性的木質,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將選好的木頭經過木匠加工成4一5尺長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圓,腳踏板的設置,是根據高蹺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裝置。個別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 高蹺的綁腿繩,一般是用布製成的,這樣的綁繩既能綁緊,又不勒腿腳。
『伍』 高蹺的起源、製作程序、方法和技巧
高蹺,也稱拐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表演。由於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 踩高蹺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這種活動在山西全省境內流行甚為普遍,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 高蹺,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於活動舞台,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雖然它有些危險,但仍然是人們所喜愛的活動之一。 [編輯本段]高蹺溯源 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雲《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古文獻《山海經》中有關於「長股國」的記述,根據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像出腳上綁扎著長木蹺,手持長木製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捕魚的風習。 今人所用的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象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編輯本段]傳承演變 山西省內各地的高蹺高度不一,高蹺低的低至數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 踩高蹺揀物芮城、新絳等縣,高蹺的高度達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時,高蹺以四尺左右的高度為多見。 高蹺在山西的延傳歷史悠久,在晉中一帶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浮山縣的武高蹺,頭蹺為指揮,二蹺是領隊,戲曲人物居中,最後由丑漢壓陣。表演首先扭各種場圖,然後表演「過仙橋」、「跳桌子」、「跳雙凳」、「大劈叉」等各種難度大的動作。 垣曲縣境內的胡村一帶,高蹺主要是表演特技。這里的高蹺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動作,而且還有抬二節、抬三節、坐抬、立抬、組合抬等高難度抬法,並能構成「馬拉車」、「過天橋」的造型。這個縣的高蹺,難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新絳縣境內的柏壁村和交口縣的雙池鎮的「撲蝴蝶」,是既有故事情節,又有許多高難度動作的高蹺節目。這個節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飾演旦角,挑著蝴蝶前行,男青年飾演小生,持扇撲蝶,小丑搖動撥浪鼓嬉戲追逐,甚為活潑、生動,趣味性很濃。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鷂子翻身」、「越頭跳」、「後滾翻」、「單腿跳」等技巧動作。 稷山縣和右玉縣的「走獸高蹺」,是由兩人表演的連體高蹺。高蹺表演者腳綁木蹺,腰縛獸皮,前系獸頭,上身扮演與之相應的人物,組成一組造型,在樂曲鑼鼓聲中邊舞邊前進。 夏縣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隻蹺,四人共綁五隻蹺的「連腿高蹺」,進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難度是很大的。 在原平、平定、定襄縣境內的高蹺,邊扭秧歌步,邊變換隊形,然後進行評說和演唱,叫做「高蹺秧歌」。在隰縣的幹家莊,還有在蹺腿銜接處拴上個小鈴擋的「響鈴高蹺」表演方式。 山西省境內,高蹺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拘一格。這些高蹺的表演時間,一般都在農歷正月十五左右的鬧「紅火」活動中,高蹺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種表演形式。這種活動內容機動性大,行動比較自如,可以在大場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二三層無蹺)扮演戲曲人物,上層人踩在下層人的肩上照常行進。 京津一帶的高蹺,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 [編輯本段]遼南高蹺 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范,開始時先要 高蹺表演「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以及扮演民間小戲等。 少數民族的高蹺,演員均著本民族的服飾,表演別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雙蹺、又有單蹺(亦稱獨木蹺),兩手都持蹺端,製作方便,其獨木蹺尤為兒童所喜愛;白族的「高蹺耍馬」,演員也是踩著木蹺,身著馬形道具表演;維吾爾族「雙人高蹺」,則把民間對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高蹺的有關記載——古文獻《列子.說符篇》記述了一個叫做蘭子的人,他為宋元公表演蹺技時,小腿上綁著比身體長一倍的兩根木棍(蹺),快速地跑跳並向空中循環拋棄七把短劍,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後非常吃驚。這故事說明高蹺在魏晉時期已是一種雜技,並有較高的技藝。今出土北魏時期墓碑上的「百戲圖」也有當時「喬人」形象,可知高蹺歷史源流之久遠。 [編輯本段]豫西高蹺 高蹺在我國流傳甚廣,但豫西高蹺自成一體,種類繁多,精彩駭人。高蹺屬民間舞蹈的一種形式,藝人們腿綁高蹺,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驚險為主。僅以道具"蹺"而言,分高、中、低"蹺"三種。高"蹺"達丈余,驚險挺拔,手能觸天,多為蹺隊之領頭,低"蹺"動作剽悍復雜,花樣繁多,一面大旗被蹺手舞得嘩啦啦直響,而且在蹺上還能表演各種節目,如雜技、魔術、地方戲、武術表演等,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演起來驚心動魄,多為蹺隊之主體。而中"蹺"既有高"蹺"之險又有低"蹺"之"花",為蹺隊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高蹺傳統之鄉,經常組織大規模的表演,尤其是成群結隊的兒童腳踩高蹺列隊演練,煞是好看。 [編輯本段]史海鉤沉 關於高蹺的起源,已故歷史學家孫作雲(公元1912~1978)在他的《說丹朱——中國古代鶴氏族之研究——說高蹺戲出於圖騰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蹺源於鶴圖騰崇拜的論點,並以《山海經 高蹺》古文獻為據:「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被發,一曰長腳」。晉人郭璞注釋為:「或曰有喬國,今伎家喬人蓋象此身」,清人吳任臣注釋為:「喬人,雙木續足之戲,今曰xi(同屣)蹺」。兩種注釋都認為長股國人即用木蹺扎在腳上的長腳人。《說丹朱》中認為:高蹺源於原始圖騰信仰、用於宗教祭祀儀式,又從雜技表演演變為扮演戲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堯舜時的丹朱是以鶴為圖騰的氏族,高蹺戲直接出於古代的鶴圖騰氏族的跳舞。近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釋為「像一個人雙腳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遲商代後期,民間獨特的這種踩高蹺舞蹈形式就已經問世。這又是源於圖騰崇拜的補充。不僅如此,非洲扎伊爾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儀式中,也有踩蹺的表演,一名巫師的腿上綁扎著長木蹺,徐徐走動,兩手緩緩起舞。這當是「圖騰崇拜說」「宗教儀式說」的又一佐證。 高蹺起源的勞動說,可依據晉人郭璞的另一條注釋:長臂國人在赤水之東,身體像常人,但臂長三丈。「或曰,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由此聯想到,腳長是綁扎著木蹺,手長是手中拿著長木製作的捕魚工具,所描繪的酷似現今居住在廣西防城「京族三島」的京族漁民踩著木蹺在淺海中撒網捕魚的形象。另據1930年代《藝風》雜志記載:「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籠街,因地位低濕常被水淹,那裡的住民每當水淹時,差不多都踩著高蹺來往。這又是高蹺源於勞動生活記載。 [編輯本段]諸藝集粹 從雜技向扮戲的演變——高蹺不同時代的名稱,說明它從雜技表演向扮演戲曲人物的演變。魏晉前後的「喬人」是從圖騰崇拜向雜技的過渡,高超的驚人之技藝,雖帶有神秘色彩,但已是表 著高蹺演性形式。隋唐時的高蹺從叫作「長蹺伎」名稱中,可知它已是娛樂性表演形式。南宋臨安燈節中「踏蹺」和「村田樂」「撲蝴蝶」一起出現,說明已成為民間舞蹈。明清文獻記載,高蹺常與秧歌結合扮演戲曲人物,叫作「高蹺秧歌」。如《京都風俗志》載:「秧歌,以數人扮陀頭、漁翁、樵夫、漁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鑼、足皆登豎木,謂之'高蹺秧歌'」。現在京津一帶的高蹺多屬此類,演員12名,分扮陀頭,小二格、漁、樵、耕、讀等人物,或扮成《水游傳》《白蛇傳》《西遊記》等戲曲人物。表演又有文、武蹺之分,文蹺講究扭、逗,或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武蹺強調個人技巧,如「單腿跳」「撲虎」「劈叉」以及「越障礙」「跳高桌」等。北京房山張謝村名為「登雲會」的高蹺,其木蹺長140厘米,技藝精湛的演員可後屈一腿,只用單蹺從四張疊起的高桌上一躍而下。 其他地區的高蹺各有所長,所用木蹺高低不同,用於技巧表演的多在l米左右,最高的蹺可達2米,但多用於走和簡單的表演。伴奏樂器有兩類,一類如京津高蹺,鑼鼓四件(腰鼓、手鑼各二),自敲自舞並為全隊表演伴奏。另一類用大鼓大鈸等打擊樂伴奏,音量大,氣氛熱烈,如河北、山東高蹺。山東高蹺常疊起三層作驚險表演:最下層的舞者踩蹺,共用肩扛起兩根長木棍,中層的舞者不踩蹺站在木棍上,他們肩上還站著扮演《白蛇傳》的三名演員,或是站著一名舞弄小花傘的兒童,最下層的演員還能緩步向前移動。河南嵩縣的「托裝」是高蹺與「肘閣」相結合的表演形式。所謂「肘閣」,是表演者把一鐵制的特殊道具綁扎於身,另把一二名兒童穩扎在道具的上端,猶如用手托起,形成兩層或三層的各種戲劇人物造型,名目繁多,如「金錢豹」「丑三打柴」等。該地「托裝」的舞者腳下踩著木蹺,上面有一二兒童,其表演及道具製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高蹺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蹺》是一種民間舞蹈,俗稱「踏高蹺」。瞻岐高蹺據傳是該鎮東坑村人周祖 「二月二」時踩高蹺這,在北方當兵時學會後於解放初期傳入的。先後在當地廟會、文藝會演和各種慶賀活動中亮相,受到群眾的矚目和好評,現在幾乎是家喻戶曉了。 所謂的《高蹺》,就是表演者站在木製的兩根蹺棍上,用棉布將雙腳與蹺棍緊緊綁住後,邊行走邊表演各種動作。表演者可扮作各類戲劇人物作簡單的劇情表演,也可化妝成小丑等角色作滑稽表演。藝高者甚至可以做出翻身、轉體、拋接等等各種高難度的花色舞蹈踩踏動作,既驚險又極具觀賞性。瞻岐高蹺的特點一是高——其蹺棍最高可達2米,連人可高達三米五以上;二是舞蹈動作變換化色多——可以踩踏和表演多種花樣動作,表演者人數可多可少,可集體表演,也可單人表演;三是服飾精美,形象生動,可隨需要扮演各種人物形象(但多以表演古代人物與戲曲人物為主);四是能伴隨著吹打樂或弦樂的演奏節拍進行表演。因為其高,所以在一些大型群眾文藝活動中,它就會「鶴立雞群」,最先為被觀者所看到而受矚目,前幾年曾受邀參加過市級表演。 自1950年《高蹺》傳入至今,它已歷經三代人的傳承,目前尚有8人會此技藝,但因學習時比較辛苦,且帶有一定風險等原因,承傳者已趨稀少,尢其是高難動作學習者更少,當地政府計劃在學校建立傳承基地,以使它不致失傳。
『陸』 幼兒園高蹺的做法
材料:奶粉罐、丙烯顏料、粗繩、刻刀(或打孔器)。
一、給奶粉罐塗上一個整體的顏色,再用其它圖形的海綿的物品做裝飾、點綴。
『柒』 如何做雙層高蹺
尋找專業人士用木頭製作。
現有高蹺一般都是一根主桿落地,腳跟腳掌踩在一個踏板上,由一根主桿支撐身體,這種高蹺要經過練習才能掌握基本要領。且一般為木質材質,其在穩定性、協調性、防滑效果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高度不容易調節,使用壽命短。
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
『捌』 自製兒童體育玩具做法
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活動中,引導幼兒自製玩具,既激發了幼兒參加戶外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又促進了幼兒身體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了幼兒體質。
在爸爸媽媽的配合下,幫助我們收集各種廢舊材料,我們的自製體育玩具終於完成啦~
沙 包
利用廢舊布料製作沙包,供幼兒進行投擲游戲。
舉 重
利用廢舊的旺仔牛奶罐,廢舊報紙製作舉重玩具,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梅花樁
利用廢舊的旺仔牛奶瓶,幾個拼湊在一起,用彩色的即時貼進行包裝一下,就變成漂亮好玩的玩具啦。可以把梅花樁擺放成一條小路,讓孩子穩穩地經過這條特別的小路。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
易拉罐高蹺
利用廢舊的旺仔牛奶罐,彩色的絲帶,製作成高蹺,孩子踩在牛奶罐上,拉直絲帶,穩穩地走一走,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
製作過程:
(1)選取兩個同樣大的鐵罐,在每個鐵罐的兩側用大鐵釘扎兩個對稱的孔;
(2)選取一段稍粗的尼龍繩,根據小朋友的身高,結成同樣長的兩段,每段繩相當於小朋友腿長的兩倍。
(3)把尼龍繩的兩端分別穿進鐵罐兩側的孔中,在罐體內打結,完成。
玩法:讓小朋友們踩著鐵罐,拉著鐵罐上的尼龍繩,控制自己的腳步,看誰走得遠
魔術棒
利用廢舊報紙做成紙棒,再用彩色即時貼進行裝飾。在紙棒的另一端黏貼上漂亮的皺紋紙,一根百變的魔術棒完成啦~也可以兩腿夾著魔術棒,進行騎小馬游戲
拋接玩具
用鮮艷的布料製作成一個大圓形,把大圓形固定在圈圈內,圓形布料上可放置皮球,兩個孩子合作進行拋接游戲。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
降落傘
用廢舊的布料製作降落傘,降落傘下連接一個小沙包,把降落傘拋像空中,降落傘會慢慢降落下來。
小推車
利用廢舊的牛奶罐、竹竿、鋼絲,製作小推車。在竹竿外包裹一層彩色即時貼,一下子就漂亮了許多。
1、訓練幼兒雙手握住小推車的柄,向前跑著推動小推車。
2、發展幼兒身體的協調性和奔跑速度,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樂趣。
游戲玩法:
幼兒可用「鐵罐滾滾滾」來滾過障礙物,幼兒手拿鐵罐向前推或拉著走,可用小組的形式來進行滾鐵罐的比賽。
騎小馬
用廢舊的報紙、旺仔牛奶罐,藉助彩色即時貼進行裝飾,牛奶罐做小馬的頭,紙棒做小馬的身體,孩子騎跨在小馬身上,手拿馬頭,就可以騎小馬咯~~
大圓盤
猜猜這是用什麼做的?
平時上午小朋友都要喝牛奶,我們就把牛奶盒搜集起來,幾個牛奶盒擺放成圓形,用透明膠帶固定住,用彩色即時貼進行裝飾,就做成了大圓盤。
跨 欄
搜集牛奶盒,製作成跨欄!
拉力器
搜集爽歪歪算奶瓶、廢舊松緊帶,製作成拉力器,孩子兩手分別拿一個瓶子,比比誰的力氣大!
拋接沙包
用廢舊的飲料瓶、布料、繩子製作成拋接器,繩子一頭固定在瓶口,一頭接著沙包,拋一拋,看看能接沙包么?
乒乓板、乒乓球
利用廢舊的硬紙板製作乒乓板,廢舊的報紙製作乒乓球,孩子可以與好朋友來一場乒乓球賽啦!
擲篩子
利用無紡布製作篩子,在6面縫上顏色、圖案都不一樣的圖案,孩子進行投擲,看看投擲到哪一面。
袋鼠跳
利用彩色的布料製作成一個大袋子,孩子在袋子里,兩手拉住袋口,學袋鼠一樣跳一跳。
用一個大一些的米袋等就可以了,為了舒適安全起見也可以用稍帶彈力的布料來做袋子。玩的時候幼兒站袋內,用手拉住袋口跳,練習協調能力。
陀 螺
搜集廢舊光碟,製作成陀螺,孩子們可以與夥伴進行一場陀螺大賽。
雙人走
將廢舊厚海綿墊或廢舊紙箱剪裁成大鞋模樣,然後穿孔或者用熱熔膠等方式固定「鞋帶」。
玩法:根據情況,兩人(或多人)一組將「大鞋」穿在腳上,兩人同步前進。
鍛煉肢體協調性,團隊合作精神。
高爾夫球
用易拉罐或者較軟的塑料瓶作為球頭,木棍外包裹一圈紙作為桿身,可以在末端纏一段毛線或者草繩作為握把。紙團作為球。
以旗座圓洞為進球目標,讓兒童模擬擊球進洞、推球的技能練習,也可以讓兒童與多位小朋友進行比賽,既能有效的促進兒童擊打高爾夫球的技能,還能鍛煉兒童手眼與腦部的協調能力。
保齡球
塑料瓶作為球瓶,皮球作為球,球道可做可不做。
套 圈
將排列稍加變化,即可玩套圈的游戲。鍛煉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以及大肢體動作。
利用廢舊的薯片桶,2個疊加在一起,用彩色即時貼裝飾。用一些鋼絲做成小圈圈,在鋼絲外包一層意識貼,既安全又美觀。
接球器
通過接球器的彈力將球拋高,之後要精準的接住掉下來的球。孩子們要控制好球在平面上滾動,不讓自己的球掉落,做到「眼到、手到」。而且既可以自己單獨玩「平面滾球游戲」,又可以和同伴玩接球游戲,有多種玩法。
接球器系列游戲鍛煉了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這也是提高孩子手腕力量及靈活性。
自製接球器
將小魚丟進鯊魚的嘴裡,鍛煉拋、甩、接的精細動作,鍛煉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
爬爬樂
練習手腳著地向前爬,體驗做爬行游戲的快樂。
運動小汽車
1、能拉著小車上下肢協調地走和跑。
2、喜歡游戲,感受游戲的快樂。
3、從小培養幼兒願意幫助別人、心
易拉罐舉重
易拉罐跳跳人
製作材料:
松緊帶、易拉罐、豆子、繩子等。
玩法說明:
1.把跳跳人懸掛在高處(根據幼兒的能力確定懸掛高度),讓幼兒跳起來拍打或拽拉,松緊帶的彈性會使跳跳人上下跳動,並發出響聲。
2.可讓幼兒一手拿住松緊帶,用腳的內側或外側連續踢罐身。
PVC管跨欄
廢舊PVC管製作戶外玩具與體育器材有很多功能,可以鍛煉孩子鑽、爬、跳躍等大肌肉鍛煉動作,讓孩子練習平衡、障礙跑等
PVC管球門
各種材質做的地面運動。
舞 龍
由廢舊紙箱製成,鍛煉幼兒蹦跳走跑的能力,激發表演欲,並為幼兒團體游戲提供機會
歡樂羽毛
可以用厚紙箱或者KT板自製羽毛球拍。
可以用包水果的網和保麗龍球自製一個形象的羽毛球。
豐收的扁擔
結合豐收的季節和現有的運動器械創造情景,並讓孩子們跨越障礙運送蔬果。
活動集勞動於運動活動中,讓孩子們在運動中感受勞動的辛苦,在勞動中感受運動的快樂。
上升吧,飛盤!
利用廢舊的布料,製作成飛碟,比一比誰的飛碟飛的遠~
能鍛煉幼兒拋、接、跳、撿等動作。
能鍛煉幼兒平衡性,玩法很多,老師們可自由發揮。
可以用紙板做。
或者用柔軟漂亮的布來做布飛盤。
捉尾巴
利用彩色皺紋紙,製作成尾巴。
孩子把尾巴一頭固定在褲子上,就可以進行抓尾巴游戲啦!
指導孩子練習自然地走、躲閃跑和追逐跑。
『玖』 易拉罐手工製作踩高蹺步驟
准備製作高蹺的材料:兩個易拉罐、鉗子、釘子、繩子、錘子。
1,首先我們用鉗子把易拉罐的整個蓋子都撬開,如下圖所示。
『拾』 踩高蹺,兩個大旺仔牛奶罐,兩根同樣長的繩子,怎麼做
1、准備4個廢舊旺仔牛奶罐。 2、在每個罐的3分之1處對應打兩個孔。 3、准備兩根長的軟電線。 4、把繩子從孔中穿出。 5、照樣子用電線橫著捆綁兩罐。 6、再豎著捆綁,兩邊打結固定。 7、繩子兩頭打結。 8、用寬膠帶把上下固定。 9、用薄木板或厚紙板做成孩子腳大小的鞋板。 10、把鞋板用寬膠帶固定在罐上。 1 1、成品。 備註:繩子長短以孩子能站直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