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哪些
兒童身心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斗爭過程,既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量變過程,也是身心發展到一定時期或程度而發生質變的過程。在量變與質變的交替變換中,兒童身心發展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
學前早期:0~3歲學前期:3~6歲學齡期:6~16歲
媽媽給雙胞胎餵乳
所以,我們具體要深刻把握以下幾點:
階段與階段之間不僅有量的差異 ,也有質的差異。每一階段兒童都有不同的發展水平,也有其主要的活動方式,標志該階段的特徵。這些階段有一定順序練習,前階段是後階段的必要准備,後階段是前階段的必然發展趨勢。發展階段有一定的交叉和重疊。
母親給兒童洗澡
02 兒童身心發展呈現一定的順序性
兒童身心發展是按照由大到小,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這樣一個順序來發展的。
例如,兒童的動作,一般是粗、大動作發展在先,精細動作發展在後,手指的精細動作更晚。
又比如,兒童的思維發展。3歲以前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這種思維離不開兒童自身對物體的感知和實際操作,所以我們 經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天生好奇的去擺弄各種物品來反映自己所觸及到的各種事物,依靠動作進行思維。他不能計劃自己的動作,預見動作的效果。
我們家孩子再玩豬娃娃時,經常自言自語:給豬豬圍兜,給豬豬吃飯。豬豬要睡覺了,然後抱著豬豬搖。
Ⅱ 兒童身心發展有哪些基本規律,教育應該如何遵循這些規律
第一,教育要適應個體的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漸進。一切知識技能的傳授、智力的發展、體質的增強、思想品德的培養,都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順序,既不要「拔苗助長」、「陵節而施」,也不要壓抑學生的發展、消極地遷就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適應個體的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注意各階段之間的「銜接」工作。這一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地進行。在教育、教學的要求、內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混為一談。同時,還要看到各年齡階段之間的相互聯系,不能人為地截然分開,要注意各階段之間的「銜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適應個體的發展的不均衡性,加強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教育。個體身心各個方面的發展存在最佳期或關鍵期,為了有效地促進個體身心的發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關鍵期,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這一規律要求教育工作不僅要認識學生發展的共同特徵,還應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和積極因素,選擇最有效的教育途徑,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第五,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這一規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對全體學生,特別是存在身心障礙、學業成績落後的學生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善於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從而獲得身心的協調、統一的發展。
Ⅲ 兒童身體發育的規律和特點是什麼
兒童身體發育有兩個快速期,或稱兩個高峰期。
(1)第一個發育高峰期
第一個發育高峰期的年齡是0---1歲、2歲,第一年發育速度最迅速。身高比出生時增長50%,體重達到出生時的兩倍。第二年與第一年末相比,身高約增長l0cm,體重增加3—3.5公斤。
2--12歲、13歲兒童的身體發育保持相對平穩的速度,其間,2---5歲比5—12歲歲發展速度要快一些。
(2)第二個發育高峰期
第二個發育高峰期的年齡是11—13歲(女)至13—15歲(男),這個年齡階段屬於青春發育期。這個期間每年身高增長的平均值約為6---7cm,體重增力口的平均量約為4--5公斤。
兒童生理發展遵循一定的次序和規律
兒童的身體發展和神經系統等各種生理系統的發展都嚴格地遵循著固定的次序和一定的規律。
(1)身體發展遵循「頭尾原則」和「近遠原則」。
①頭尾原則:頭尾原則是指從上到下的發展順序,兒童身體的發展嚴格地遵循著頭+頸一軀干一下肢的次序進行。
②近遠原則:近遠原則是指從中軸向外圍的發展順序,兒童運動的發展順序是從軀干開始向四肢再向手和腳,最後達到手指和腳趾的小肌肉運動。
(2)各生理系統發育的不平衡現象
不同的生理系統的發育各有不同的模式,遵循著不同的規律。
①神經系統在出生後的頭幾年發育較快,到幼兒末期接近成人水平於平緩。此後發展速度趨
②淋巴系統在10歲以前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發展量達到成人時期的200%,10歲以後發展量迅速下降到成熟期的水平。
③生殖系統中的生殖器官在10歲以前基本上沒有發育,10歲、11歲以後迅速發育成熟。
④一般的生理系統,如肌肉、骨骼、呼吸、消化系統的發育過程有兩個快速期和一個緩慢期。4歲以前是第一個快速期,發展迅速;5—10歲左右處於相對緩慢發展期;從10歲一11歲開始到成熟階段又進入發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快速期。
生理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制約著兒童心理的發展,所以兒童心理發展水平和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生理發展水平和規律的制約。
Ⅳ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符合哪些規律
引言:新生兒和青春期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快速的時期,如果家長想要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的話,一定要學會抓孩子的關鍵期,只有在這個時期才孩子才能更好的學習。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符合哪些規律?
三、讓孩子全面發展
現在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孩子的身心只有在得到全面發展的時候,這個孩子才能夠成長得更好。小編認為孩子的成長一定是要全面性的,如果一個孩子僅僅局限於學習的話,那麼長大之後他除了學習就沒有別的用處了,到時候家長再讓孩子去彌補就已經晚了。如果孩子小的時候有一些興趣的話,家長一定不能夠扼殺要去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做到長善救失,因為只有在家長做到長善救失的時候,孩子才能夠發揚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Ⅳ 兒童身心發展的五個基本規律是什麼
1、階段性
是指就是個體的發展是一個分階段的連續過程,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特點。
由於兒童發展具有階段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就要依據兒童的不同年齡階段進行適當調整。比如,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在格子里塗色時,常常會把顏色塗到格子外,就是因為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手部精細動作還不協調,所以老師可以通過塗鴉、穿線、剪紙等多種游戲的方式,發展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
2、順序性/連續性
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不「拔苗助長」,不「陵節而施」(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
3、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個體身心發展的速度並不是完全與時間一致的勻速運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
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中,把握住兒童身心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內環境能有效地起到最大作用,這也就是勞倫茲提倡的「關鍵期」。
4、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了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
表現在2個方面:
第一是身體生理機能之間互補,比如盲人視覺受損,可通過聽覺、嗅覺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第二是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互補,比如,霍金、張海迪、史鐵生,通過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
互補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於發現學生的優勢,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激發學生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
5、個別差異性
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它強調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比如,有的人屬於「聰明早慧」型,有的人屬於「大器晚成」型。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Ⅵ 簡述兒童動作發展的規律
1
整體到局部規律
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彌漫性的,以後動作逐漸分化、局部化、准確化和專門化。比如,滿月前兒童受到痛刺激後,哭喊著全身亂動;3歲孩子拿著筆認真畫畫時,不僅是手動,身體的動作、面部的動作也來幫忙;同樣的動作,幼兒做得慢而不夠准確,而且付出的努力相對較大,成人則做得又快又好。這是"從整體到局部規律"的表現。比如,滿月前兒童受到痛刺激後,邊哭喊邊全身亂動,以後,兒童的動作逐漸分化,向著局部化、准確化和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2
首尾規律
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上部動作開始,然後到下部動作。嬰兒最早出現的是眼的動作和嘴的動作。半個月內的嬰兒,雙眼協調動作就已經出現。上肢動作發展早於下肢動作。6個月嬰兒手的動作已有較好的發展,而腿的動作還遠未發展。兒童先學會抬頭,然後能俯撐、翻身、坐和爬,最後學會站和行走,也就是從離頭部最近的部位的動作開始先發展。
這種趨勢也表現在一些動作本身的發展上。例如,嬰兒學爬行,先是依靠著手臂匍匐爬行,然後才逐漸運用大腿、膝蓋和腳來爬行,即"首尾規律"。兒童最早出現的是頭的動作和軀乾的動作。然後是雙臂和腿部的有規律的動作,最後才是手的精細動作。這種發展趨勢可稱為"近遠規律",即靠近頭部和軀體的部分先發展,然後是遠離身體中心部位動作的發展。
3
近遠規律
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頭部和軀乾的動作開始,然後發展雙臂和腿部的動作,再後是手的精細動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頭和身軀,即脊推)動作先發展,然後才發展邊緣部分(臂、手、腿)的動作。比如,嬰兒看見物體時,先是移動肩肘,用整隻手臂去接觸物體,然後才會用腕和手指去接觸並抓取物體。這種從身軀的中央部位再到遠離身軀中央的邊緣部位的發展規律,即"近遠規律"
4
大小規律
動作可以分為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粗大動作開始,而後才學會比較精細的動作。粗大的動作是指活動幅度較大的動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動作,包括頭、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大肌肉動作常常伴隨強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縮和全身運動神經的活動,以及肌肉活動的能量消耗。精細動作是指小肌肉動作,如吃、穿、畫畫、剪紙、玩積木、翻書、穿珠子等等。從四肢動作說,是臂和腿的動作先發展,以後才逐漸發展起手和腳的動作。比如,嬰兒先是用整隻手臂和手一起去夠物體,以後才會用手指去拿東西。動作發展的這種規律,稱為"大小規律"。
5
無有規律
嬰兒最初的動作是無意的,以後越來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嬰兒已會用手緊握小棍,這是無意的、本能的動作,幾個月以後,嬰兒才逐漸能夠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體。學前兒童的動作最初是從無意動作向有意動作發展,以後則是從以無意動作為主向有意動作為主的方向發展,即服從"無有規律"。
Ⅶ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1、認識活動的具體形象性。幼兒主要是通過感知、依靠表象來認識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表象,左右著幼兒的整個認識過程,甚至思維活動也常常難以擺脫知覺印象的束縛。
2、心理活動及行為的無意性。幼兒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能力還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向,因而行動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在正確的教育條件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狀況逐漸改變。
3、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3歲前,幼兒已有個性特徵的某些表現,但是,這些特徵是非常不穩定的。他們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個性表現的范圍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動的積極性、情緒的穩定性、好奇心的強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來。幼兒個性表現的范圍比較廣闊,無論是在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才能方面,以及對人對事的態度方面,都會開始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傾向,這些個性傾向與以後相比雖然還容易改變,但是已成為一個人一生個性的基礎。
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1、幼兒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2、幼兒心理發展年齡特徵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3、幼兒心理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異性。
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
1、直覺行動思維。
孩子主要通過感知來了解世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所以一些艷麗的色彩,悅耳的聲音,動手操作的玩具更適宜兒童。對於這個特點,一般要利用直觀教學的方式去教育兒童,圖形,玩具等是利於兒童理解領悟的,而一些大道理反而孩子會聽不懂。
2、孩子的注意力十分短暫。一般3歲為3到5分鍾,到了6歲會發展到10鍾左右,所以在教授幼兒學習時,要善於吸引幼兒注意力,用兒童化的方式去教學,也要注意勞逸結合,讓孩子在玩中學。
家長可以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知識寓於游戲活動之中,如道理與故事結合,跳繩的時候學學數數,相信孩子會很感興趣。
3、言傳身教的作用巨大,幼兒模仿能力極強,他們具有吸收性心智,會學習外界他們所看到的一切知識,作為家長與幼兒日夜呆在一起,幼兒的言行舉止會受家長很大的影響,家長要樹立一個好榜樣,正確運用獎懲方式,有利於兒童日後的學習與發展。
Ⅷ 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10條
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規律剖析:「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發揮巨大作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准備捐款。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規律剖析: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Ⅸ 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
1、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例如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就指出,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特點,教育要遵照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身心特點,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要依據兒童的身心特點進行適當調整。
2、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兒童的發展總體來講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節而施」,教育就應當遵循兒童發展之自然。
3、照顧到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兒童的發展在總體一致的基礎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兒童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
比如1~2歲及青春期是兒童快速發展的時期,兒童身心的發展速度要遠高於其他時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兒童一般的發展規律施教,又要照顧到特殊兒童以及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
Ⅹ 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哪些規律
連續性:在整個生長發育期,所有兒童的生長過程都是連續不斷進行的,有時快些,有時慢些。一般體格生長,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後以最初6個月生長最快,尤其是前3個月;後半年起逐漸減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不平衡性:身體中的所有組織、器官不是以同一速度生長,也不是同時停止生長。即有先有後,快慢不一。如腦的發育先快後慢,7~8歲腦的重量已接近成人。生殖系統發育較晚,淋巴系統則先快而後回縮,皮下脂肪發育年幼時較發達,而肌肉組織則要到學齡期才發育加速。
(10)兒童發展的規律有哪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從橫的方面來看,同一時間片段中發展的各個方面不是孤立進行的,身心之間、認識過程的各個方面、認知過程與情感意志過程之間、心裡過程和個性發展之間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具有整體性、表現出該時間段身心發展的典型特徵,從而體現出階段性。
從縱的方面來看,兒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先前的發展為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是後來發展的前提。兒童發展時刻都在發生量的變化,量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從而是兒童發展表現出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