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如何成長在當下

兒童如何成長在當下

發布時間: 2022-10-21 16:48:47

㈠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當下和未來的競爭

新年快樂!

2018年上班第一周,大家的血槽是否都滿滿的?

弱肉強食的世界,競爭壓力像是身後滾動的大石塊,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停止前進。

在很多家長心裡,孩子已經不需要應在起跑線,我們希望他在未來漫長的人生路上,在面對競爭帶來的落榜、失業、失戀等不如意時,不會拿刀捅對手,不會推開窗戶縱身一躍,依然可以保持正確的自我評價,從過程中反思寶貴的經驗後,捲起衣袖給自己做個蛋炒飯,還不忘撒上切細的蔥花。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殘酷競爭,成了我們的新課題。

剛開始寫公號時,有位雙胞胎媽媽給我寫郵件,她問兩個三歲半的女兒總是打架,什麼都要搶,家裡總是不得安寧。

細問之下才了解,媽媽和孩子們制定的家庭規則里包含很多「賽事」,例如,早上誰先完成刷牙洗臉,誰就能先選擇早餐吃什麼;晚上誰先收拾好玩具,誰就能選擇睡前故事講什麼。

要解決這個難題,就不僅是簡單地阻止孩子打架這個行為。

而是應該停止處處競爭的生活,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輸贏的結果轉移到自身的發展。

媽媽鼓勵孩子參與競爭,感受贏者的權利和快感,敗者從中發展抗挫折能力。並且在行為引導上似乎很奏效,孩子的行為確實如成人所願。媽媽的出發點是愛,但由於對競爭產生了錯誤認知,反而引出其他更深層的問題。

(電影《自閉歷程》)

首先,如果孩子沒有準確的自我認知和評價,只在乎別人眼中的自己,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缺陷。這樣的孩子在參與競爭時,要麼顯得懦弱和膽怯,要麼過於在意輸贏,無視過程。

無論輸贏,都能清晰地告訴自己Different,not less.我就是我,我和別人不一樣,但不代表我比較差。

其次,我們對孩子行為引導的目的,是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取經驗,發展和完善自我。而不是讓他們的行為處於一個可控制范圍,不對成人的世界製造麻煩。

教育學家杜威曾說過,「教育,是一種對經驗的評估」,也就是說,我們是從一段段經驗中掌握生活技巧的。

我們經常會在有孩子的餐桌上遇見這樣的競爭——「看誰吃得多」。

希望藉助競爭引導孩子自主吃飯,並且做到又快又好,不需要喂飯或者提醒,成人可以好好地享用美食。

然而,吃飯這個行為是為身體獲得均衡營養和充足的能量,每個人在吃飯時應該更關注自身的內在感受,餓不餓,合不合胃口,再決定吃什麼吃多少。如果將吃飯視為競賽,孩子在過程將會忽略其他更有價值的經驗,只在乎贏得比賽。

在美國幼兒園里,我們會引導孩子們在進餐前唱感恩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感恩食物,也為了讓時間緩下來,給孩子們觀察今天的午餐,並且感受自己的「小口袋」(胃),向大腦傳遞信息,告訴孩子今天將你的身體需要多少能量。

所以,孩子參與競爭最關鍵的准備是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評估,尊重個體差異,注重事物本身和過程,不以他人的標准要求自己。

所以,作為孩子的引導者和協助者,幫助孩子面對殘酷的競爭,我們可以做的是以下幾點:

1

勇爭第一,不如發現唯一,幫助孩子確認自我價值

蒙台梭利教學環境里,沒有排名和打分制度,孩子們了解自我的優缺點,同時也通過觀察,發現其他孩子的優缺點,並且分析原因。

有一次,我們教室里的大男孩Albert在努力描畫他早上上學時看見的一輛卡車,邊上放了幾張他認為畫得不理想的「垃圾」。這是小兩歲的Vincent經過,一臉崇拜地觀察Albert作畫,並向他提出希望得到「垃圾畫」的請求。Albert爽快地答應了,如獲至寶的Vincent找來畫筆將「垃圾畫」加了自己喜歡的汽車外形並填色,最終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

我問Vincent,你為什麼向Albert要來這幅畫,他說,「因為我特別喜歡他畫的輪胎,我一直想要這樣的輪胎。我畫不好輪胎,但我會畫汽車形狀。」

孩子們之間相互學習,真誠交流,充分合作。不會嫉妒別人,而是會發現對方的優勢和自身可提升的空間,激勵自己不斷完善自我。

不需要鼓勵孩子處處勇爭第一,或者說,你是五歲孩子里的第一,三歲孩子里的第一,弄巧成拙,讓「第一」取代了孩子感知自身「唯一」的寶貴機會。

2

既不設障礙,也不粉飾現實

家庭應該是我們的避風港而不是戰場,太多不必要的競爭會引發孩子錯誤的自我認知,產生一系列問題行為,例如脾氣暴躁、懶惰、撒謊、膽小怕事或者狂妄自大等。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的生活里處處充滿了競爭,將會是怎樣緊綳的狀態?孩子的一生面對現實競爭的機會一定會非常多,但在你的引導下為面對競爭做准備的時間卻只有短短幾年。

既不設置障礙,淡化不必要的競爭,同時,在面對現實中不可避免的競爭時,也不粉飾現實。

面對必要的競爭時,成人看待輸贏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態度。正視競爭,不以成敗論英雄,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說出感受,並且幫助他們回憶過程,制定新的目標,討論怎麼實現。

以解決問題的思維面對競爭的成敗,尊重自己尊重對手,成功時不沾沾自喜,失敗時不自暴自棄。

如果是團隊合作的競賽,引導孩子回顧自己和隊員們的付出和表現,分析每個人的優勢和不足,分析對手的贏得比賽的原因,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質以及提高溝通與合作的能力。

3

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和鼓勵

兒童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於成人,父母和老師的評價內容和方式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良好的評價可以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激發內在動力。

良好的評價,應該實事求是。

不通過與「別人家孩子」比較,讓孩子發現自身長短。別人家孩子與你同樣年齡,會幫媽媽做家務,而你連自己穿外套都不會。這樣的現狀問題其實不應該拋給孩子,而是我們自己要反思。是孩子的個別差異,還是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的原因。

很「不幸」地,隔壁家孩子是個天才怎麼辦呢?也是實事求是,肯定對方有天分的地方,但要對細節著重描述,並且告訴孩子媽媽也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付出,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可提升和完善的空間。

良好的鼓勵,應該是就事論事。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榜樣的力量,這個榜樣可以是家人,老師和小夥伴等等。但是我們在鼓勵孩子時,應該做到就事論事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具體論述具體方式或者態度。

例如,「媽媽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哥哥今天把玩具收拾得非常好,弟弟要向哥哥學習。」,另一種鼓勵是「媽媽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哥哥今天把每一種玩具都分類歸放到各自的盒子里了,我想他一定是非常耐心地,付出了很多時間和努力一個個放好的,我們要向他學習。」

前一種鼓勵是人論事,向哥哥學習,而後一種屬於就事論事,強調了具體表現和過程,肯定了結果背後的付出,不僅弟弟要向哥哥學習,而是所有家庭成員。

4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

蒙台梭利主張讓兒童多接觸大自然,主張成人引導兒童觀察自然生命現象。

孩子們通過自我發現和探索,在自然界里感知生存和成長的智慧與力量;同時無形中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教育。

例如,自然紀錄片《藍色星球2》有這么一個鏡頭:一條飢餓的大魚兇猛躍出藍色海面,捕食正在飛行的海鳥。一般我們會認為海鳥是捕魚的獵人,卻不知飛累了在海面停歇或低空盤旋時也會遭來另一種海洋肉食動物的襲擊。

人生,不是競爭時的輸贏,而是時刻完善自我,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5

知識儲備並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美國前教育部長指出,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還沒有出現。也就是說,學生畢業後從事的可能是目前還沒存在的工作,使用全新的技術,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

所以,為了讓孩子更從容地面對未來競爭,比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國家化的思維能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是良好的獨立能力,是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情緒疏導能力等。

我們作為孩子的引導者和協助者,要注意孩子的年齡階段的特點和需求。

當孩子缺乏現實生活經驗,對事物的認知和對他人的評價還不能成熟面對時,過早地參與競爭,關注輸贏,往往會讓孩子更難面對失敗,並且影響他一生的觀念,這顯然與我們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北京線下課程很快就要開始啦,期待見到大家,感興趣的蛋友們可以掃碼咨詢。

地點:北京泛海國際。

㈡ 孩子的人生很長,家長該如何幫助他走出當下的困境,陪他度過黑暗的時光

正確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會出現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接納他們的情緒,把每一次情緒都當作輔助他成長的機會,多陪陪他,抱抱他!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多跟孩子溝通,增加親昵程度,讓她感受到你的呵護,多陪伴孩子!找到孩子情緒不好的原因,再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孩子都是需要鼓勵的,平時家長要多注意不要把壞情緒帶到孩子生活當中,給他一個好的生活氛圍。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孩子難過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父母告訴他們如何處理問題,而是希望父母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進入他們的內心,陪伴他們一段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愛和關懷,這是最好的幫助,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慢慢好轉,然後自己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然而,當許多孩子抑鬱時,他們的父母不採取正確的措施。正確的做法是接受他們的情緒,試著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讓他們知道他不是唯一一個在成長的路上面臨挫折的人,他的身後還有你!

㈢ 孩子在每個階段如何培養

孩子在每個階段如何培養

孩子在每個階段如何培養,當家長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生理特徵和學習上都可能會反應出不同的特點,那麼大家知道孩子在每個階段如何培養嗎,下面就來看看如何培養吧!

孩子在每個階段如何培養1

1~2周歲 盡量引導孩子說話

1、家長盡量少用「不可以」

此時的孩子喜歡嘗試去做各種事情,家長千萬注意不要一味以「不可以」來制止孩子的行為。

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將會變得非常消極,無法建立自信心。只有當孩子所做的事具有危險性,或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會有極不良的影響時,才說「不可以」。

2、給孩子玩具的方法

家長給孩子的玩具必須是孩子能從中學到某些東西的玩具,例如可以發展想像、訓練發聲等的玩具;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會使孩子精神不集中,而無法培養出注意力集中和性情穩定的孩子;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玩,以幫助其智慧的增長。

3、家長要盡量多跟孩子說話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理解方面會有極快速的發育,對家長所說的話的理解力急速增強,但這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引導孩子說話,並教給他正確的語言。

4、文字的閱讀

為寶寶讀故事情節簡單的圖畫書,發展語言能力,擴大詞彙量,發展寶寶的情感。寶寶在這個階段的詞彙量應從2~3個擴大到250個左右。每天和寶寶一起閱讀半小時,如果寶寶對書上的字、詞感興趣,你可以邊讀邊用手指沿字行移動,讓寶寶在口頭語言與文字所代表的意義之間建立起聯系。

2~3周歲 規范語言親近文字

1、把散步作為孩子每天的功課

對於2周歲孩子應把散步當作每天的固定課程,這是造就優秀大腦的第一步,也是獲得健美身體的第一步。但是,僅僅在平地上走還不夠,走坡道、過獨木橋、上下樓梯、兩只腳並攏在一起跳,這些訓練也是非常必要的。

2、接觸正確的語言

在這一時期,家長必須盡可能地用規范的語言對孩子說話,不能用嬰兒語言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多買一些圖書,由家長念給他聽,並且給他們念詩歌、講故事。

3、讓孩子親近文字

為了讓孩子喜歡上文字,家長可以有意讓孩子注意到書的封底、商品的標簽上印著的文字,並把字的讀音教給他;或者一邊散步一邊讓他留意商店招牌上的字、汽車牌號上面的字和數字等。孩子學會一個新字後,可以讓他從書和報紙中找出這個字來,這樣,他對文字的興趣會增強。

4、技能的訓練

2周歲孩子非常迫切地希望自己來做好自己的事情,像洗手、系鞋帶、扣扣子之類的事情,父母只要耐心地把正確的做法教給孩子就行了,即使要花去相當多的.時間,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會充滿興趣地學習,並且對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不僅使他的願望得到了滿足,而且會使他對自己做這件事情的能力產生自信。

3~4周歲 培養邏輯思維和注意力

1、多給孩子念圖畫書和說話

家長必須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地對孩子講話,就像對大人一樣,用正確且條理清晰的語言對他們說話,使他們能夠由此產生邏輯性的思維。 除了對孩子說話,父母還應多給他念圖畫書。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對文字的興趣,使他自發地產生想讀書的願望,念圖畫書是最好的。

2、單純的玩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為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如果外界給予發育中的大腦以各種刺激,一方面可使大腦的發育更快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優秀的組織結構和功能又會反過來作為其智能發育的基礎,表現為孩子的高智能。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玩耍將會錯過大腦發育的這個高峰時期,由此導致孩子將來的智能達不到應有的程度。

3、重視家庭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

在家裡,要注意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長無論是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並且給予具體的指導,使他做事有始有終,做出結果。

4、在游戲中培育孩子的注意力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一種活動。游戲不僅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在游戲中不知不覺獲得智能的開發,還可以通過家長的參與,增進親子關系。就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而言,游戲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4~5周歲 閱讀和表達 數字和方位

1、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家長可每天大聲閱讀書籍,並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同時還可為孩子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如報紙上的廣告,上面有不少的生字和內容可以讓孩子閱讀。和孩子一起念一些兒歌並用手指表演,鼓勵他們給更小的孩子講故事。

2、為孩子提供多種藝術體驗

讓孩子玩生面團和安全的橡皮泥之類可以用手捏的玩具;鼓勵孩子嘗試用新的材料,如軟木塞、吸管、棉線和紗線等來做拼貼畫。家長在教他畫畫時,還可教會他混合不同的顏色,產生新的顏色,同時激發他對色彩的好奇和好感。

3、樹立孩子數字和方位的概念

把看到的各種東西分類並計數,如金屬物品、襪子、石頭、樹葉等等。在與孩子的講話中談到裡面、上面、正面、後面、旁邊、以前和以後,比較大小以及太近、太遠等概念。

4、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當孩子提問時,應該很認真地傾聽他的問題,然後和他一起思考問題的答案並教給他尋找答案的方法,即使遇到家長不懂或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通過積極的方式表揚他的提問,保持他的好奇心;當孩子正熱衷於某一事物的時候,不要打斷他,不要用大人的想法來對孩子所專注的事情指手畫腳;對孩子所做、所想的事情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5~6周歲 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能力

1、讓孩子多接觸和使用不同的工具

幫助孩子學會熟練地使用剪刀。

給孩子提供一些舊衣物和用舊的小工具,讓他們做一些拆裝工作。還可以讓他幫忙做家務,例如抹桌子、掃地等等,使他在勞動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工具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

給孩子講到熟悉的故事時,先不要講結尾,停下來,讓孩子為故事加上自己的結尾。問孩子「如果……會怎樣」的問題,如果「小紅帽」遇到的是只小兔子而不是大灰狼,那會怎樣呢?給孩子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環境中處理分類、分組、配對、數數和排列等的機會,例如擺桌子,數排隊的人數,把襪子分類,把織物配對等。

3、培養孩子的思維獨創性

為孩子創造寬松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准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孩子的大腦發育就像一棵小樹苗的成長,需要充分合理的營養供應和盡心盡力、方法得當的養護,家長在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上就要從營養和教育這兩方面入手,抓准時機、抓住根本,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孩子在每個階段如何培養2

小學一年級(7歲)

生理特點:對小學生活既新鮮,又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好奇、好動、喜歡模仿,但很難做到專心聽講,特別信任老師,並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溝通:首先看看家長是不是沒有時間管孩子,我們主要從教孩子如何安排時間,和孩子相處,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特徵:以適應為主,告訴孩子什麼是學習。知識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8歲)

生理特點:個性差別大,二年級是小學生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要多表揚肯定孩子,隨時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自控力不強。學習上還是要注重習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把握。

溝通: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從可塑性強轉向逐漸定型的重要過渡階段,適應了小學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我們要對其不良形為進行及時糾正,培養學習興趣。

學習特徵:以習慣為主,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如寫字、看書、做作業等

小學三年級(8—9歲)

生理特點:8、9歲是孩子情感發生變化的轉折時期,從情感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內控、深刻、自覺發展。情緒控制能力還是有限的,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悉心呵護和耐心引導,由於交往范圍擴大,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種困撓也隨之而來,開始產生不安情緒,家長和老師需要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溝通:孩子普遍馬虎大意,做作業磨蹭,我們要注意並及時糾正這種不良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為進入高年級學習墊定基礎。

小學四年級(9—11歲)

生理特點:9—11歲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關鍵期,處於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大腦發育正好處在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在小學教育中正好處於從低向高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變化明顯,是培養學習能力、情緒能力、意志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孩子已經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限,社會交往經驗缺乏,經常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是不安的開始,如果不注重引導,孩子可能會因為一些小的困撓干擾了學習,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但通過正確的教育,這種不安可以轉化成對自然和社會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慾望,綜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學習的旅途中將會實現一次具有人生意義的深刻轉折,從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溝通:孩子的學習知識點已經增多加深,孩子開始出現小學階段第一分化,家長和老師要及時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課時注意力的問題,書寫習慣,培養孩子演算、檢查的習慣。

小學五年級(11—12歲)

生理特點:出現變聲現象,男孩會很明顯,變聲期經常會發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聲調,引起鬨笑這是正常現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增強學習技能訓練,培養良好的智力品質,引導學生樹立學習苦樂觀,激發學習興趣,求知慾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鼓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做事情的堅持性,建立進取的人生態度,促進自我意識發展。

溝通:孩子已經開始進入小升初的儲備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證書需要在這一年考取,奧數和英語更是重中之重,開始關注小升初動向。

總述:小學一至五年級,這些年級的特點是學校的學習任務不重,課內內容相對簡單。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各科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學習一些課外的課程(比如三一口語,奧數等),為小升初做准備。這些學生每當經過長假,都會在學習上鬆懈,造成學習狀態不好,興趣不濃,作業不積極主動,一旦臨近考試,家長就會就孩子的學習狀態比較擔心,一般都會給孩子找老師,並且加大上課頻率;

小學六年級(12歲左右)

生理特點:學生進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相當於小學後期和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強烈,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時還對師長的正當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緒不穩定。注意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人的記憶力增強,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銳,特別是由於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加強了,自我意識、評價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初步形成了個人的性格和人生觀。但意志力不堅強,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在發展中,所以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灰心,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使他們學好的同時,有個健康的心理發展。

年級特點:六年級的學生和家長都開始在為明年的小升初的擇校考試做准備,小升初的考試一般都安排在三至五月份,所以時間非常緊迫,各個學校的考試范圍和特點都不一樣,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面要廣,這個時期可以讓六年級的學生擴科,同時增加上課頻率。

㈣ 如何讓孩子快樂成長並獨立

如果你有耐心能看完我給你復制的文章,估計你會一些思路。
以下是復制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正如作者問自己的,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我做對了嗎?在我的引導下,她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慾望嗎,她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她的學習能力強嗎?遇到困難她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她能始終保持自信、健康的心靈嗎?」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內心快樂,有愛心的人。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文章有點長,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麼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幹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後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願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
二、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手指靈活的孩子大約18個月就可以開始練習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錯了錯了,左右錯了。」左右錯了?以小寶寶的能力來說,是沒有對錯的,告訴他錯了會給他壓力,我們說話的口氣會讓她緊張:什麼事,媽媽干嗎口氣這么不好?只要平靜地告訴孩子:「兩只鞋交換一下」。這是把正確的做法告訴他,這樣就行了,不要去「教:這是左邊,那是右邊(孩子大腦很簡單,接受正確的指令就行了,太復雜他接受不了。)」據我的經驗,一兩個月的提示之後,孩子就會穿鞋,而且左右不會錯。操作玩具時,也只要示範,「寶寶,看媽媽做」,媽媽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後,給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反復調整反復操作,不要打擾他,不要在他發生一點點錯誤的時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這樣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內化的機會。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沒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學習能力就是在我們的教當中失去的。孩子們的專注力就是這樣被我們破壞掉!我們應該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調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評。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么「麻煩」,輕輕鬆鬆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四、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喜、怒、哀、樂、恐懼等都是老天賦於人類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成年人總是喜歡高興的事,對於啼哭常常覺得很煩。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沖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我們在養育小男孩時最經常說「男孩子,哭什麼!」「羞羞,男孩子還哭!」男孩子在兒童時期釋放他的悲傷情緒時,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長大後,他有悲傷也不知道如何釋放,喜愛也不懂表達,所以讓丈夫說聲愛你有多難,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成年進入婚姻之後,他一定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地溝通,將影響婚姻品質。請各位爸爸媽媽想想,如果您的兒子未來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還會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嗎?請無條件地接受他的悲傷!男孩哭泣不是丟面子的事!幾個月的嬰兒一旦啼哭我們常常口中應叨著「來啦來啦」就十萬火急地沖過去,這樣不好,孩子會養成控制大人的心理。應該用輕松而平緩的語調說:「餓了是嗎?媽媽來了」;一旦孩子掙扎哭鬧拒絕某件事就用妥協的聲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實應該用平緩的口氣說:「好,現在不要,我們等會兒再......(做某件事)」。不要讓孩子覺得他可以用哭鬧控制大人,可以隨心所欲。
許多時候教育方法的實施要善於觀察總結,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為什麼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
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反復出現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於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於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范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於是出現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沖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簽「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對方家長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出現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沖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回家也別向家裡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麼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三周歲以後,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孩子天生愛嘗試並重復那些能產生有趣、刺激後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後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六、我們何以把孩子當成馬戲團演員?成人所不欲,勿施於童。

許多家庭家裡來客人時,就招呼孩子:來來來,唱首歌,跳個舞。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節目,這會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於取悅別人,成年後,一旦別人不認可他,就會使他遭遇巨大打擊,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應有的內在的能力。「你叫什麼名字」如果孩子有機會選出最令他們討厭的一句問話,這句一定排名榜首。請成年人想想看,如果一個身高是你兩三倍,體重是你幾倍的「外星人」動不動就俯看著你用毫不客氣的口氣來問你,你樂意回答嗎?早就白了那個不禮貌的「外星人」一眼了,是嗎?那麼孩子不喜歡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們怎麼可以責備他沒有禮貌呢?我們應該:蹲下身子,目光與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紹之後問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師(阿姨),非常高興認識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名字嗎?」而且記住第一次見面千萬不要隨意觸碰孩子,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修養!如果有人這樣對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因為面子,甚至幫著別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對,他就是不愛說話!」「怎麼這么沒有禮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這樣膽小」等等。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所以經常有家長反應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爸爸媽媽您願意別人嘲笑你嗎?不願意對吧?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說出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時,千萬不要鬨堂大笑。例如一個孩子說:「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後又故意問這孩子「你是穿著衣服洗澡?」這不明擺著搞亂孩子的思維嗎?許多家庭常常對孩子開這種玩笑。不要隨便戲弄孩子,面對別人對我的孩子的戲弄,我常常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對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歡開這種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間,我們理應選擇孩子。
七、我們常常不知不覺間傳遞了許多負面的、消極的信息給孩子!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別人訴說孩子的種種「劣跡」。比如很多媽媽常常在客人面前說,「他就是這樣膽小!」「他就是不愛吃飯!」這樣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為這樣的人。他會朝著你期望的方向達成結果:他一定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愛吃飯。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裝作偷偷說給別人聽,但又讓孩子聽到:「你知道嗎,我們寶寶今天玩鞦韆時表現特別勇敢!」「你知道嗎,我家寶寶今天自己吃了滿滿一碗飯。」這樣會在孩子心裡傳遞一個信息:「啊?媽媽說我勇敢?是嗎?嗯,我明天還會更勇敢的!」「啊,媽媽這么高興,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這就是積極的暗示,能直達孩子的潛意識,影響巨大。不要威脅孩子「再吵鬧,媽媽不要你了。」這是最大的威脅,最深的恐懼。因為幼小的孩子離開家庭,他是無法生存的。媽媽對孩子的語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開始。正確的說法是:「請安靜,媽媽愛你!」其它讓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會傷害他的話都不能說。特別強調:堅決杜絕說以下的這些話:「不要吵,再吵警察來了。」「再鬧,醫生來打針了。」「快睡,大灰狼來了。」如果你不這樣威脅你的孩子,他外出時就會落落大方、活潑開朗、健康自信。注意:千萬不要和孩子開惡意的玩笑「你媽媽不要你了,她不來接你了」。對孩子說這樣話的人,你一定要讓孩子遠離他,這種玩笑話十分惡劣,對孩子的安全感的構建極為不利。

八、一個奶話連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語言教育不當的結果。
不說奶話,例如「腳腳」「鞋鞋」「吃飯飯」,甚至自編些別人聽不懂的嗲語。自出生起,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語法正確,發音標準的母語。主要撫養者與嬰兒對話時要用誇張的口形、清晰的聲音、緩慢的速度,例如:「寶-寶-睡-醒-了」。切忌說奶話,否則到了四五歲時仍然口齒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學好標準的發音,為什麼要讓他多學一次奶話?浪費時間、精力、神經信息儲存區。
許多孩子到了兩歲多還分不清你我他,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結果。為了讓孩子盡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稱代詞,一周歲之後媽媽和寶寶交流時就應該採用人稱代詞,以便孩子模仿。應該多說:「我倒水給你喝,」而少說「媽媽倒水給寶寶喝。」孩子說:「寶寶的」成人應該跟著說「是的,是你的。」當孩子說錯時,千萬不要鬨堂大笑,那當下孩子會被笑懵的,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九、不要對孩子說「聽話」,讓孩子愉快地遵守規則,將規則內化到心中,成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中國的家庭教育、社會秩序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行為規范,但遵守者廖廖無幾,這是為什麼?是中國人天生不守規矩嗎?是我們教育過程中不談規則嗎?肯定不是。隨著這幾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睜眼一看,我們和世界文明原來有這么大的距離。只要沒人監督,我們就犯規,還心存僥幸「應該沒有人看到吧?」這到底是為什麼?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於他們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對不起良心的事,上帝會看見的。所以德國的地鐵站口是沒有檢票員的,國外許多超市是自行過磅計價的,國際上無條件退貨是通行做法。而我們從小被別人監督著長大,小時候在家聽爸爸媽媽的,時時被提醒不許做這個不許做那個,上了學,聽老師的,遵守這個遵守那個,孩子從來就沒有機會自行判斷,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應自發地遵守的規則。沖擊規則是孩子在試探我們的底線,其實就是遵守規則的開始,我們要寬容地對待,提醒他「你忘了什麼?」,而不是批評他,給他壓力。(「你怎麼忘了」也不能說,「怎麼」這兩個字會對孩子形成壓力,有責備的意思。)
同時,我們應當充分地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當孩子自發的探索行為得到我們的尊重時,他就會開始遵守我們給他設定的規矩,也就是說他將學會有智慧地順從他人,這時候紀律的曙光就出現了,規則就內化了。內化的規則將伴隨孩子終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這個內化的規則.

十、如何處理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搶奪玩具的問題。
從小寶寶們一開始交往,就應該確立一個原則,誰的玩具誰就有決定權,成人不能強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給別的寶寶,也不能誘勸他讓給別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戲器械,誰先拿到或是誰先開始玩,他就有權決定繼續玩還是離開,其他寶寶必須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會哭鬧,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氣說:「我們要學會等待!」也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暫時離開。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成人千萬不要說他「你就是小氣」、「小氣包」等等。不斷地給孩子貼這樣的標簽他永遠學不會分享。孩子清楚他對自己的物品擁有自主權,之後才談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於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強行給別的孩子,那麼就意味著你告訴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搶別人的玩具,所以無論何種情況,規則必須是統一的。正常在三歲之後,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給別人玩,自己還是可以把它要回來的,這樣他就樂於分享了。三歲之前千萬不要急著培養孩子的大公無私的品質。

㈤ 想要讓孩子勇於承擔責任,如何在生活中慢慢培養

作為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學會勇於承擔責任,能夠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如果我們想要在生活中慢慢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以先規劃好孩子當下的年齡能夠承擔的責任,再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最後通過孩子的表現決定給孩子獎勵還是口頭教育。

一、我們要規劃好自己的孩子在當下的年齡能夠承擔的責任,再讓孩子擁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孩子在什麼年齡段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比如在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學會自己穿衣服和吃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孩子再長大一點,就要教會孩子做家務和整理房間,讓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都能夠擁有承擔相應的責任的意識。在我們規劃好孩子應該承擔的責任之後,就要認真地和孩子說明他們應該做什麼事情。比如孩子在家裡看書的時候,總不好好將書放回原位,而是將書散落在房間的各個角落。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和孩子說明物歸原位的重要性,讓他們能夠承擔起讓房間保持整潔的責任。一開始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收拾,之後就要在旁邊看著孩子自己收拾。等孩子收拾完再讓它好好觀察收拾好之後的房間。這樣能夠讓他擁有承擔責任的意識,以後才會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

我們想要讓孩子勇於承擔責任,應該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開始進行教育方面的規劃並且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這樣才能夠在生活中慢慢地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

㈥ 孩子在成長發育的時候有哪些關鍵時期,家長應該如何做

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養個孩子真難”成為很多家長吐槽的話題:即使是一個孩子,從他的吃喝拉撒,到以後的教育,每一項都是大支出,沒人敢有懈怠的心思。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還是有捷徑可以走的,如果是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長也會省心很多,不然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彌補會花費更多的時間,效果也不一定好。

而以下三個成長的關鍵時期對於孩子的成長影響很大,家長要提前了解:

12歲到14歲青春期

而每個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家長最頭疼的階段,而青春期的孩子也算是定性的關鍵時期,在孩子叛逆時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跟孩子對著乾的家長,也會收獲更叛逆的孩子,親子之間的感情出現裂縫,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明智的家長,前期做的准備比較充足,在面對孩子青春期時多一些理解和民主,孩子經歷過一段時期的蛻化,反而容易跟父母關系親近。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三個階段非常關鍵,能夠把握好,讓孩子能夠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同時也能明白規則意識,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更能發揮好的作用。而孩子也會因為有良好的素養,收獲幸福的人生而感激你。

㈦ 如何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把握其心理

在我們報紙雜志上的新聞故事及咨詢案例中,有不少孩子想不開而尋短見,當事人的父母都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傷害自己的行為。事實上,孩子有異常行為發生,通常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長久積壓的情緒得不到安慰、支持與宣洩,轉而毀滅自己,做出令父母無法接受的結果。
父母要改變用強迫、指責等消極方式對待子女。父母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而強迫孩子服從自己,在做出決定之前不與孩子商量,不論孩子是否同意,都必須按照自己父母的要求做。身為父母,應該清醒地看到「一切為了孩子好」是所有父母行動的出發點,但是總是讓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好意」,孩子將出現二種極端表現,一些父母很少和孩子有平等的溝通,父母與子女的談話幾乎都是對孩子指責,甚至對子女有嚴厲的言語攻擊,這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經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親子之間就很容易造成隔閡和對立甚至難以消除的敵對狀態。
父母要肯花時間、有耐性,做個有修養的聽眾,「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用心走進孩子的世界,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後對孩子的優點進行發自內心的贊揚。鼓勵孩子,嘗試著不去批評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地這樣去做,了解關懷接納孩子,孩子就會很樂意和父母在一起,如此,擁有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並非夢想,孩子也能順利邁進向成功之路。 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大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期。想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了解他,才能幫助他。

兒童是發展的個體,其心理特點具有發展性,多變性,可塑性。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大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期。想要孩子有所成就,父母首先要了解他,才能幫助他。父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但事實上並不盡然。
孩子成長很快,轉眼就長高,長大了,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方法不對,親子雙方都會感到痛苦,而且會白白浪費許多精力與時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陪伴,需要指導,傾聽孩子的心聲。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興沖沖想跟父母談一些事情,但父母都總是忙著做其它的事,叫孩子等會兒再說,或者孩子訴說一件委屈的事,沒想到父母一聽上就發火、責罵,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緣由,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會發生問題。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盡可能要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也很願意說出自己心理的感受。

㈧ 孩子該如何實現自我成長

成長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它的規律。我們最終都會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只是很多時候,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些「妨礙我們自身成長」的信念。

1、使自己失去學習的機會,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滯不前的信念;

3、減少自己有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4、把責任交給其他人事物,因而自己無能為力;

5、把原因歸結為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不能挑戰或者改變;

6、維持自己一個「沒有資格」身份的信念。

㈨ 如何支持兒童成長

1.在用想像教導孩子
很多家長在孩子交流過程中,是沒有存在於當下的,往往是在想像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學鋼琴想像著未來孩子彈琴的樣子,所以當孩子的行為和狀況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時候,家長往往情緒崩潰,我知道其實這很難,因為成年人自己是沒有安住於當下的。

2.家長的不穩定,孩子也會隨之波動
從懷孕開始,寶寶的情況就是跟隨著母體而來的,所以家長的穩定尤為重要,這樣孩子就可以在穩定的土壤中生長自己的力量。
總而言之,還需要成長好自己,才可以支持到孩子。其實這對家長的要求很高,可是真正的好的教育和愛的陪伴才是孩子最夯實的後援團,先成長和保護好自己狀態。

相信自己,信任老天,信任孩子,信任發生的一切,願每一個家庭都有愛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