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家長要重點關注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別是注意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這樣才能對症下葯,幫助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下面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1
擁有健康心理是我們培育兒童的終極目標,同時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又多種多樣,把控好多種因素對於兒童健康心理的影響,是科學引導孩子建立健康心理的法寶。而在兒童健康心理的培育中,這7大因素不可忽視。
1、遺傳因素。人腦、生理神經方面的特徵是心理現象產生的物質基礎,為我們人類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這個遺傳因素在實際生活中,為我們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提供了客觀的參考,但這個卻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2、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孩子有了認知能力,對於其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有了一定的自取能力,尤其是社會文化主流思想的熏陶,更是嚴重影響到孩子心理的成長。
3、社會經濟環境因素。如同社會文化因素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影響一樣,社會經濟環境也在客觀地影響著兒童心理的成長。
4、自然環境因素。「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不單單指不同區域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包含一定區域中人們的心理養成。
5、學校文化環境因素。脫離開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學校是對兒童心理成長影響最直接最有力的。這也無怪乎家長為什麼竭力為孩子選擇學校。
6、家庭文化環境因素。家庭文化對兒童心理成長的影響不言而喻,經濟結構、父母教養態度及價值取向、親子關系等都對兒童心理發展有著直接、重要的影響。創建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能更好地促進兒童健康心理的成長。
7、主體因素。這個主體因素主要指兒童的自發性,在成長中所表現出的積極主動改變心理成長路線的自我性。
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兒童不一定發展的很好,但是,一個沒有健康心理的兒童一定不會發展的很好。為引導孩子能塑造一個健康的心理,我們在考慮各種復雜因素的前提下,更需要客觀的分析、全面的衡量、積極的引導,綜合各種影響因素,為兒童創設最適宜的心理成長環境。
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2
1、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結構、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等因素;
3、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傳統文化跟現實文化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包括學校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校風、教師、同伴交往等因素。
兒童心理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這一階段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換句話說,它是人對客觀現實反映活動的擴大、改善、日趨完善和復雜化的過程。
在一定社會教育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年齡特徵
1、年齡特徵是在一定社會、教育條件下形成的,所以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永恆的年齡特徵。
2、兒童心理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每一個階段中既留下了上一階段的特徵,又含有下一階段的新質,但每個階段里總是具有佔主導地位的本質特徵。
3、兒童年齡特徵是從許多個別的兒童心理發展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它代表了這一年齡階段大多數兒童心理發展的典型特徵和一般趨勢,也就是說應以經常出現的而不是偶然的表現為依據,不能把這個階段中個別兒童在特殊條件下出現的特點作為年齡特徵。
穩定性表現為:
(l)在一定社會教育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
(2)發展階段的進程順序和發展速度是相對不變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顛倒。形成這種穩定性的原因是:
①社會教育條件在一定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
②兒童掌握知識經驗有一定的循序性,一般條件下,大多數兒童所花費的時間差不多相等;
③生理發展有相對穩定的程序。
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是教育工作的一個出發點,教材的安排、教法的設計都要考慮到受教育者的水平和年齡特點。由於年齡特徵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因而要注意做好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過渡工作;由於年齡特徵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教學工作在注意共同性的同時要照顧好個別差異。
論述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3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即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先天、後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塑造出一個人的心理品質和性格特徵。生物性因素包括:
(1)遺傳因素:一個有染色體畸形或基因缺陷的精子或卵子,在其結合受精時就註定了孩子未來的不幸。染色體的數目和結構異常,就會導致各種先天畸形和遺傳疾病。其中,如大腦發育不全、先天愚型、先天性聾啞、苯丙酮尿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都會導致明顯的精神殘缺和心理障礙。
(2)胎兒發育:在整個胎兒發育期間,母體的健康狀況以及外界各種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特別在受孕的頭3個月,孕婦若受到流感、風疹、肝炎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胚胎染色體畸變,或胎盤血循障礙,供氧不足,從而影響胎兒發育。不當用葯,或接觸農葯、吸毒,以及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化學、物理因素也有影響。
此外,孕期的營養、情緒狀態、工作生活安排是否適度,圍產期的種種問題,都可使胎兒受到傷害,出生後即成為一個有問題的新生兒。
(3)幼年環境:幼年期的疾病,不當用葯、環境污染因素、頭部受傷、喂養不當等均可產生不良的影響。
(4)早期教育: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而童稚期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尤為重要。
一、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
(一)家庭環境是影響兒童心理發育的主要家庭因素
1、父母對子女教育不一致,還有家裡老人的溺愛;
2、父母關系緊張、敵對,經常爭吵;
3、父母,尤其是母親與小孩長期分離;
4、父親在家裡的權威沒有形成;
5、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以批評、責罰為主,鼓勵、贊揚和理解不夠;
6、父母不良的言行起了示範作用。
有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明顯而深遠,如童年早期與母親的分離;有的因素在我們國內家庭比較普遍存在,如父母教育不一致;有的因素很難徹底消除,即使我們心理工作者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只是盡努力去減少,但不可能完全沒有。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也同樣是偉大的,其偉大之處在於父母是「用心」去愛自己的小孩。
1、社會經濟狀況 一般認為,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小兒的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的發育均優於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在後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緊張事件較前者為多;另外,在這種家庭中,心理和社會交往機會少,兒童就象成人一樣產生焦慮和抑鬱。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兒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兒童的行為問題。
2、父母狀況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母親妊娠時的心理壓力及分娩時的情況等,均可影響兒童行為的發育、在一項調查中發現,有行為問題的兒童,較多地存在著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現象和異常分娩等因素。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對小兒的行為發育也有影響。
3、父母對子女的態度 父母對子女的過分隊愛、過分擔心和過分保護、偏愛、歧視以及對子女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等均對兒童行為右影響。
4、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個崇拜者,兒童經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的子女。家庭氣氛、父母分居、爭吵等對兒童有深刻影響,孩子容易受父母公開爭吵的干擾,特別當這種爭吵與已有關時。其他諸如嗜酒、吸煙、對人對事的態度等無不對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影響。
5、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沖突 每個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發生,但如矛盾太大則會引起父母的擔憂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兒的令人討厭的一些表現、家務、電視節目、衣服、朋友、學習……。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相互理解。
一旦沖突發生,父母的責備、懲罰只會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會產生敵意行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來自遺傳,部分來自父母的教養。孩子表現不好、發脾氣,父母應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惡化。
6、家庭破裂 由於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常常引發出許多行為問題。與兒童行為有關的因素有:離婚的原因,與跟隨一方(父或母)的關系,新同胞的出生,社會經濟壓力,母(或父)親的情緒,離異雙方仍繼續對立謾罵等。
(二)集體環境
托兒所、幼兒園、學校,如同家庭一樣,教師即父母,同夥即兄妹。恰當的教育內容,得體的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小兒的身心發育。在一個和諧、友愛、團結、快樂、積極向上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可使小兒的情緒行為得到良好的發育。
(三)兒童自身的生理環境
1、殘疾與慢性軀體性疾病 這對小兒行為有很大影響。在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兒產生不適、疼痛,有些影響或限制了兒童的日常活動和社會交往,有些則使小兒恐懼和焦慮,有些則使小兒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相困惑。以上種種變化常可改變家長、老師和夥伴們對孩子行為的態度,而後者反過來又會引起兒童自身行為的改變。疾病對兒童情緒、行為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抑鬱。男孩以社會退縮為多,女孩以攻擊行為較多。
2、成熟度與智能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程度 是小兒行為發育的最主要因素。神經系統的成熟與智能有關,在某一年齡的小兒應有相應的智能發育水平。對於智能發育較遲者,如期望過高,則往往會產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智力相對較高者,常會對學校產生厭倦情緒、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等。
3、兒童氣質。
4、生化和內分泌因素對行為的影響 人的情緒行為變化都有生比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經介質(如單胺類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和內分泌。不少注意缺損和多動症患兒可通過阻斷單胺氧化酶提高單胺水平改善症狀,三環類抗抑鬱葯對多動症也有治療作用。
在焦慮症患者,血漿皮質類固醇含量上升,從而反饋地使生物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更新率加速,其中特別是;羥色胺機能的活動過盛可能與焦慮症的發生有關。目前認為,神經性厭食可能與間腦-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有關。
另外,內啡肽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也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現今資料說明,內啡肽對精神運動的作用與腦內生物胺的功能密切相關,並通過多巴胺影響垂體前葉激素的分泌。但總的說來,對內啡肽的研究尚不夠深入。
二、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教養因素: 對兒童教養的方法,傳統上分為「權威」法和「順應」法二種,前者主要是採用過多的指示、命令、威脅和懲罰,而後者多用請求的口吻徵求孩子的意見,情況改變後向孩子解釋原因,在許可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見。「權威」法可能引起小兒發脾氣,不聽從管教,仇視同伴,為所欲為,固執,缺乏自信心等;「順應」法則較少發生以上情況。
「權威」性教育方法,不論是父母中哪一方採用,部將導致他們同孩子之間消極對抗關系的發生,從而影響兒童行為的正常發育。但也有人發現,「順應」性教育方法可使兒童的攻擊行為增多,其根據是,多採用「順應」法的西方兒童的攻擊行為遠多於多採用「權威」法的東方兒童。因此,有人提出,目前尚無一種教育方法是完美無缺的,二者適當兼用可能更好。
教育兒童時,一定要從兒童的實際水平出發。要求超過了孩子的發展水平或者當孩子的發展水平已可允許學習某些技能而父母卻錯過機會未予施教、這都是不合適的。
在獨生子女的教養中,容易發生溺愛現象,但父母卻常常不承認這一點。溺愛的最好證據是,當父母禁止該子做某種事情時,孩子常以哭鬧、發脾氣等手段威脅父母。
三、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兒童的氣質特徵氣質因素: 作為一種內在的體質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行為發展的傾向,也就是說,氣質特性對行為表現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氣質自生後就已明顯表現出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氣質特徵,明了這種巨大的差異性是理解行為問題的基礎,因為行為差異是引起行為問題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證實,難育型(D),啟動緩慢型(S)和中間近難育型三個氣質類型易出現行為問題,其中尤以難育型兒童為甚。
任何一種氣質類型都可招至行為問題,但並非註定一定要發生。兒童的行為表現是其自身的氣質特徵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二者是否協調,如果二者協調,則對兒童行為發育有利;不協調則會障礙其行為的發育,從而引發出行為問題。
育兒者(多為父母)與兒童之間的關系直接受兒童氣質的影響,這種關系是否協調,決定了兒童行為發展的方向。如對一個具有生活機能無節律、適應能力差、情緒消極、反應強度高等氣質特性的兒童採用「順應」性教育方法,則小兒可逐漸適應環境,行為問題或可避免,如果採用「權威」法,將會招至兒童與父母之間情緒的對立,其結果將會引起一系列的行為問題。
因此。育兒者與兒童之間建立穩定、和諧的親密關系對兒童行為的發育有重要作用。
⑵ 如何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關注孩子身心健康,需要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時,做到下面幾個方面:
1、不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2、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3、不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4、不對孩子喜怒無常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要保持情緒上的剋制。千萬不要高興時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應,可等到生氣時馬上就對孩子亂喊一通,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5、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6、不要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⑶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我們作為父母,有了寶寶之後,不能只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發育,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他們的身心發展都是不同的,而且也會受到影響,那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1
1、前提條件——遺傳因素
遺傳制約著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和階段,是其身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
遺傳也是構成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
遺傳只有與社會環境和教育共同作用時,才能實現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
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體現了遺傳因素對發展的影響。
2、物質基礎——環境因素
環境為幼兒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既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包括學前教育環境。
成人應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以確保其正常的發育和成長;學前兒童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環境,幼兒在與人的交往中成長,逐漸成為一個社會人。
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體現了環境因素對發展的影響。
3、主導作用——教育因素
對幼兒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托幼機構的教育。這里所說的教育是指托幼機構中的教育,是根據一定的社會需求,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對兒童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的較為系統的活動。
教育能夠根據兒童發展規律和特點,從環境中過濾不利因素,發展優良的遺傳素質,從而使遺傳所提供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和生長。
4、決定作用——主觀能動性
兒童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對成人提供的環境和刺激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同樣的環境對於不同的兒童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兒童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最終要內化為個人的經驗和行為才有意義;
缺少主觀能動性這一決定因素,其他三個因素的影響作用均不能有效實現。
影響學前兒童發展的因素並非單一的,上述的四個因素相互制約,分成了以下四種觀點:
1、遺傳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受先天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認為孩子的智力、品質等在出生的時候就是已經決定好的,是先天授予的,而後天的學習只是幫助我們的能力進行開發。代表人物有霍爾、格賽爾等。
2、環境決定論:這種觀點與環境決定論剛好相反,他們認為人的發展歸結於環境教育的結果。代表人物華生就說過:「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我可以任意改造成我想要的XXX」。還有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也強調了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3、二因素倫:只有環境沒有遺傳不行,只有遺傳沒有環境也不行,代表人物吳偉士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等於遺傳和環境的乘積。設遺傳為長,環境為寬,二者相乘的面積就是人的發展。
4、相互作用論:這中觀點和剛剛的二因素論不同,二因素論只是單純將遺傳和環境拼湊在一起,二相互作用論是指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2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遺傳因素、先天素質、家庭氛圍、家庭結構、家長的文化和心理素質、社會環境等等。
遺傳因素在個體身上體現為遺傳素質,主要包括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徵等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徵,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必要的物質前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早已被肯定。
人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已證明,人類行為和身體一樣,是在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起來的。人的許多心理行為受遺傳的影響,如性格內向或外向,行為退縮或攻擊,情緒焦慮或抑鬱等。
先天素質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徵,包括感覺運動器官、腦的結構功能等特徵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徵,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學前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是學前兒童個性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對嬰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十分重要。
家庭結構和功能、家長的教育能力以及對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養態度、父母的職業及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物質條件和氛圍、生活習慣和志趣愛好等等,都與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和人格。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3
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成熟、經驗、社會環境和平衡化。
(1)成熟
成熟主要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程度。皮亞傑認為,成熟在兒童日益增加的理解他們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重要作用,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決定性條件)。
但兒童是否能承擔某些任務,還要看他們在心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負擔。比如,一個5歲的兒童可能不能形成計算2+2=4的演繹推理能力。
(2)經驗
在環境獲得的經驗是心理發展的又一重要影響因素,因為新的認知結構就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中形成的。皮亞傑把經驗分為具體經驗(物理經驗)和抽象經驗(即邏輯數學經驗)。
兒童直接面對實在的物品,從而獲得具體經驗。皮亞傑認為,具體經驗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具體經驗是重要的,但不能決定心理的發展。
(3)社會環境
兒童不僅需要從環境中獲取經驗,還需要進行社會交往。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語言同樣會加速或阻礙認知發展,關鍵在於給予兒童檢驗和討論他們的信仰和觀念的機會。
教育者不但要幫助兒童獲得具體經驗和抽象經驗,還要向兒童灌輸社會規則和社會價值觀,為兒童創造社會交往的條件。大大小小的集體討論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是至關緊要的。
不管兒童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甚至是沒有語言的聾啞兒童,到了七歲左右也會出現具體運算的邏輯思維。因此,皮亞傑認為,環境、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並不起決定作用,它只能促進或延緩兒童心理發展而已。
(4)平衡化
平衡化,指兒童自我調節的過程。平衡是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調和成熟、個體對物體產生的經驗以及社會經驗三方作用。
通過不斷的自我調節及動態的平衡,使兒童的心理結構不斷變化、發展。他認為,平衡化或自我調節是兒童心理發展中最重要的、決定的因素。
⑷ 作為家長預防孩子的心理問題,應該採用哪些方法
預防兒童心理疾病的產生,家長首先要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做到正確為人,有效處事。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教會孩子正確認識事物,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指導孩子科學用腦,勞逸結合,學習一節課就要休息一下,這樣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增進身心健康。
後天環境中個體人格形成的不利因素在兒童人格障礙和行為障礙的發展和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常見的不利因素是兒童創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不和諧的家庭生活和周圍環境的影響。由於當今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兒童心理疾病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家長和老師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語言、行為和心理是否突然出現明顯異常。如果他們發現孩子的性格突然改變,語言和行為異常,他們應該多和孩子交流。
⑸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很多的父母有了寶寶就非常關注寶寶的身體健康發育,但是寶寶的一些身心健康發展也要重視起來,以下分享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1、遺傳素質。遺傳素質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幼兒正是在這種生物的物質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遺傳作為基本的物質前提對兒童的心理形成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順序性為兒童心理活動的出現與發展的順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譬如,孩子沒有學會坐、爬、站時,他就不會走路。兒童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的,需要在一定的生理發育成熟時,即1歲左右才開始說話。可以說,生理沒有成熟就不會產生語言能力。
3、教育和社會因素。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是社會環境的教育因素。社會環境(包括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個體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齡特徵;
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可以促使兒童素質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並使心理向不同方面發展,從而加大兒童心理的個別差異。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兒童心理發展的潛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兒童心理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這一階段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換句話說,它是人對客觀現實反映活動的擴大、改善、日趨完善和復雜化的過程。
在一定社會教育條件下,一定年齡階段的大多數兒童總是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2
什麼是身心發展
一個人心理發展以及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各階段的特點,從這個人一出生直到去世的期間,都會不斷地發生改變。根據教育心理數據表明,身心發展是一段積極的心理變化過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其心理發展時間持續較長,一般從個人出生開始直到成年。
影響幼兒身心發展的因素
· 先天:(遺傳)
從父母處遺傳的心理素質,這是心理發展的基礎,並為其提供了機會。
· 後天:(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外界環境)
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外界環境推動著小朋友的心理發展。在兩者之間,外界環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在外界環境這一因素中,教育是佔有重要地位。
1、外界環境
外界環境並不是單向地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作用,而是與孩子之間產生相互的作用。外界的環境會給在孩子的認知下,在大腦中產生印象,從而形成一定的心理狀態。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孩子的成長,認知能力的增強,孩子心理內容的范圍會不斷擴大。
對於外界的事物,孩子會根據自己已有的心理認知進行處理,若是無法解決,孩子會通過一些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這樣,孩子的心理就會得到不斷發展。
2、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在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並不是漫無目的和雜亂無章的。相反,它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在孩子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問題,形成良好的心理發展傾向,從而使孩子不斷地健康成長。
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
1、發展的順序性
就幼兒的的生理發展而言,存在一定的順序性,心理發展也是一樣。身體的發展順序會制約心理發展的順序。在此順序性的發展過程中,孩子的心理發展會不斷地完善和成熟。
順序是必然的客觀存在,孩子身體發展的順序性也是如此。在此過程中,孩子的大腦認知也經歷了一個順序性過程。孩子大腦的認知都是從形象開始,慢慢趨向抽象。大腦發展不斷完善,同時也會影響著孩子心理的不斷成長。
2、發展的階段性
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在某些特定的年齡會反映出一定的階段性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已由前一階段進入了更加成熟的階段,也是反映量變與質變關系的過程。此外,這些特點不僅有階段性、差異性,還有一定的連續性,會形成一定的年齡階段。
一個人由剛出生至青少年期間的發展,一般會被分為六個階段。
乳兒期:小於一周歲;
嬰兒期:一至三歲;
幼兒期:三至六歲;
童年期(學齡初期):六七歲至十二三歲,屬於小學階段;
少年期(學齡中期):十二三歲至十五六歲,屬於初中階段;
青年初期(學齡晚期):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屬於高中階段。
幼兒的心理發展過程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一定的個性,共性是指孩子在各個心理發展階段都會存在特點。而因為遺傳、神經系統發育和外界環境等因素,孩子在各個發展階段又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這些因素中,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3、發展的不均衡性
孩子發展是不平衡的,主要體現在發展速度上,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1)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某一方面發展不均衡
這樣的反展不平衡存在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另一個則是青春發育期。
· 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在此期間,孩子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成長,反映在身體上的變化也十分顯著。因為孩子剛剛出生,面對外界環境有很大的不適應感,所以會極速成長來適應環境。
青春發育期:就孩子腦部的發展進程而言,不同的孩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根據現代的科學研究,孩子出生後的第五至十個月是腦部發育最為快速的階段。在五至六歲和十三至十四歲時,腦部發育處於較快的發展階段。造成孩子腦部發育差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較大影響的有:意識萌發、智力發展情況以及對外界的認知需求。
不僅在身體上有較大的變化,而且在心理上也會有較大變化。在此期間,孩子的性意識和性機能都會萌發並趨向成熟。此時,孩子會有較強的成人感,會要求其他人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自己。
(2)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方面發展不均衡
在某些方面,孩子的發育水平已達到較高水平,而有些方面則顯得發育不夠。比如,當孩子身高與體重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其骨化過程離完成還有很遠的距離。
孩子五歲的時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因為此時是孩子產生數的概念的重要階段。但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感知,孩子會在稍晚的時候形成,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則會在更晚些的時候出現。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3
人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哪些
1、順序性→循序漸進
啟示: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向高級的順序,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
2、階段性→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提出不同的發展任務,採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進行針對性教育。教育的階段與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相適應。
3、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
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不同的發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發展個性,促進學生自由的發展。
4、不平衡性→把握最佳關鍵期
人有其發展中關鍵期和最佳期。所謂關鍵期(洛倫茲提出)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5、互補性→揚長避短
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注重發現學生的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⑹ 制約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請結合實例說明
制約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
1、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結構、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等因素。
3、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包括學校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校風、教師、同伴交往等因素。
個別差異
不同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發展速度、各種心理機能的優勢表現、情緒的穩定性、個性特徵及其傾向性等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個別差異。
在智力發展上,據日本鈴木太郎的研究,在七歲兒童中,心理年齡(mental age)恰好達到七歲標準的約佔36.75%;達到九歲標準的佔7.08%;而僅及五歲標準的有4.51%。這就是說,同是七周歲的兒童,其心理年齡的發展相差正負各兩年。
在個性發展上,各個兒童所具有的能力、興趣、性格、氣質也各不相同:甲生有豐富想像力,愛好文學,擅長作詩;乙生邏輯思維發達,偏愛理科,數學成績優異。
這種個別差異即使在雙生子中,在嬰幼兒的早期學習中也常有發現。斯特雷耶曾對一對一歲半的雙生女嬰進行識別能力和言語發展的研究:一個女孩僅用22天,便能分辨和說出鴨、貓、兔的名稱;而另一個女孩經過35天的訓練,仍然分辨不清這三種動物。
其他學者在對雙生子女的追蹤研究中,也曾發現他們在智力、意志和性格以及社會行為方面有明顯的差異。
心理發展的共性和個別差異,都是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心理依據。
⑺ 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解決對策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解決對策,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幼兒常見的一些心理問題
1.1好動
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體來說是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在課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能力差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剋制力差,易怒或沖動,不考慮後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1.2焦慮
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對陌生環境反應敏感,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顯得過分焦燥。
1.3攻擊
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愛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癖,表現出攻擊性。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理論積淀不夠深厚
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已有一定的發展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加上目前我國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比較薄弱,相關的積淀不夠深厚,這就導致我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上比其他國家落後,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我國有些幼兒教育機構只是在指導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只是採用一些零散的書籍。
我國專門從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的人員不多,幼兒園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往往會忽視對一些引進資料理解和消化。這樣,理論的高要求與普遍的理論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
一些幼兒園教師在解決幼兒特有的心理方面的問題時,則是把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用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這種狀況帶來的後果,不僅沒有對症下葯 , 還有可能惡化幼兒的心理問題。我們提倡的是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國專家有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而且要結合當前的實踐,有針對性地解決幼兒出現的心理問題。
2.2專門師資力量缺乏
目前來看出 , 從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兒園教師。但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大多數幼兒園教師的任職資格都不符合《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的學歷條件 (幼師畢業以上)。
由於許多幼兒教師在校學習時對幼兒心理知識學的.少且較為膚淺, 缺乏扎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 因而時常對幼兒心理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感到手足無措、困惑。既不能對幼兒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治,也無法預見幼兒心理可能出現的疾病並加以預防。幼兒園教師平時任務也較繁重,除了擔任教育教學工作以外,還要照顧幼兒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對幼兒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本來就會加重幼兒教師的負擔,在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情況下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難度不言而喻,效果也顯而易見。
因此,受過系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訓練的教師匱乏,成了當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專門師資力量的缺乏會導致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滯不前, 而且會使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當中。很多幼兒園由於缺乏專業的心理教師,無法正常地在幼兒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上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標和內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遠了。
3、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3.1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幼兒的各種反應,隨時肯定、表揚他們的積極性和良好表現,激勵他們的主動精神。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以發生的實際問題為素材,及時組織他們思考、討論,然後對他們進行講解、分析,或者對正在發生的實際問題進行更具體、更直接的指導,讓幼兒獲得積極的心理暗示,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3.2游戲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游戲活動,對幼兒各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如: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戲中,幼兒對「大風車」的主題很感興趣。開始時,幾個孩子為扮演自已喜歡的「金龜子」、「小鹿姐姐」等角色發生爭執,而使表演難以進行下去,這時他們也逐步意識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節目等內容。於是,幼兒通過與同伴在游戲中協商、分工、合作、謙讓等,鍛煉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進作用。
游戲還可以歸入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中,它不僅使幼兒的各種感知覺得到充分訓練,還發展了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想像與記憶的能力。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於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的作用。游戲讓幼兒養成合群性、獨立性的良好習慣。
通過角色游戲,幼兒在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通過游戲,發展了幼兒的智能,調整了幼兒的消極情緒,鍛煉了幼兒的意志品質、培養了幼兒的交際能力,促進了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當然,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
3.3體育活動中促進合群性發展
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更是促進合群行為發展的有效方法。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幼兒會出現心理機能發展受阻的問題。這樣的幼兒往往手腳笨拙、亂奔跑、易摔跤,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如果在體育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他們的統合專項訓練,就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同步提高,相互促進。
4、結束語
幼兒期是個體生長發育非常迅速同時又具有很強可塑性的時期,幼兒工作者應依據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學而理智的愛去培養他們美好的未來。
⑻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兒童心理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這一階段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除了先天遺傳因素影響之外,還和日常生活所處的環境有一定的關系。下面就來看看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1
生物性因素包括:
(1)遺傳因素:
一個有染色體畸形或基因缺陷的精子或卵子,在其結合受精時就註定了孩子未來的不幸。染色體的數目和結構異常,就會導致各種先天畸形和遺傳疾病。其中,如大腦發育不全、先天愚型、先天性聾啞、苯丙酮尿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都會導致明顯的精神殘缺和心理障礙。
(2)胎兒發育:
在整個胎兒發育期間,母體的健康狀況以及外界各種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特別在受孕的頭3個月,孕婦若受到流感、風疹、肝炎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胚胎染色體畸變,或胎盤血循障礙,供氧不足,從而影響胎兒發育。不當用葯,或接觸農葯、吸毒,以及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等化學、物理因素也有影響。
此外,孕期的營養、情緒狀態、工作生活安排是否適度,圍產期的.種種問題,都可使胎兒受到傷害,出生後即成為一個有問題的新生兒。
(3)幼年環境:
幼年期的疾病,不當用葯、環境污染因素、頭部受傷、喂養不當等均可產生不良的影響。
(4)早期教育:
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而童稚期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尤為重要。
一、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環境因素
(一)家庭環境是影響兒童心理發育的主要家庭因素
1、父母對子女教育不一致,還有家裡老人的溺愛;
2、父母關系緊張、敵對,經常爭吵;
3、父母,尤其是母親與小孩長期分離;
4、父親在家裡的權威沒有形成;
5、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以批評、責罰為主,鼓勵、贊揚和理解不夠;
6、父母不良的言行起了示範作用。
從我們科就診的兒童看,大多可以詢問到上述家庭因素,有的成人心理疾病患者也可以追問到童年期的不良家庭因素。有的是直接致病因素,有的是誘發因素,有的導致症狀維持,治療難度增大。
有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發育的影響明顯而深遠,如童年早期與母親的分離;有的因素在我們國內家庭比較普遍存在,如父母教育不一致;有的因素很難徹底消除,即使我們心理工作者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只是盡努力去減少,但不可能完全沒有。
影響兒童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呢2
(一)遺傳
1.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也是身心發展的物質基礎。
(2)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3)遺傳素質的成熟機制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水平及階段,為一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二)環境
1.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條件,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又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在改造環境的實踐中發展著自身。
(三)學校教育
1.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4)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四)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1.作用
(1)主觀能動性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動力。
(2)個體的實踐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⑼ 兒童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有哪些常見的問題怎麼矯正呢
很多對於孩子發展感到困惑,或者對於有情緒行為問題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家長,難免都曾經聽過周遭的人這樣子建議過。但,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往往會造成在發展上有困難的特殊兒童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對於早期治療的正確認識可以說是掌握了孩子身心發展健全的重要因素。
一般在過度疲勞或應激時可誘發,保持足夠的睡眠,可使情況好轉。入睡後的兩個小時內出現的頻率最多•夜驚不是病,大多數情況也與疾病無關,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孩子正常成長的一種現象。
1.創設適宜的環境
2.教兒童學會渲泄不良情緒
3.干預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獎勵、批評教育、溝通
4.培養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