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兒童古代怎麼稱呼,兒童的古代稱呼
1.古代人稱未滿周歲的兒童為「襁褓」,2-3歲為「孩提」,童年兒童為「總角」、「垂髫」,男孩8歲為「齡年」、10歲以下為「黃口」10歲女孩為「髻年」。
2.漢語詞彙,qiǎngbǎo,亦寫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
3.襁指背負嬰兒用的寬頻,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
4.襁褓又稱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
5.古代泛指1歲以下幼童,現在以此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6.幼兒時期·孩提之童——《孟子·盡心》是古代對人年齡的稱呼指幼兒始知發笑尚在襁褓中。
7.本詞中「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
8.「提攜」等為其衍生詞。
9.孩,不是後來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說文解字》:「孩,古文咳從子。
10.」小兒笑貌,即小兒笑的咳咳之聲。
11.提,是指可以小兒可以提抱,指其小。
12.是指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發)。
13.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B. 古代稱呼小孩子的詞語有哪些
一、襁褓——古代人未滿周歲的兒童
襁褓 [ qiǎng bǎo ]
釋義: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引證:艾青 《年輕的母親》詩:「打開襁褓又包好,抱起嬰兒又放下,嘴裡在自言自語,好像和嬰兒對話。」
二、孩提——2-3歲
孩提 [ hái tí ]
釋義:
1、指幼兒時期。
2、兒童;幼兒。
引證:何其芳 《<燕泥集>後話》:「這個名字我很喜愛,因為它使我記起了孩提時的一種歡欣。」
三、總角——八九歲到十三四歲,不分男女都這樣代指
總角 [ zǒng jiǎo ]
釋義: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借指幼年。
垂髫(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引證: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
筆順
四、黃口——10歲以下
黃口 [ huáng kǒu ]
釋義:
1、雛鳥的嘴。借指雛鳥。
2、指幼兒。
引證:阿英《夜》:「孤兒寡婦的哀號,白發黃口的凄吟,一切的經過,又完全湧上心頭。」
五、垂髫——七、八歲兒童
垂髫 [ chuí tiáo ]
釋義:古時童子頭發下垂,不加扎束,所以稱幼童或童年為垂髫。髫(tiáo):小兒下垂的頭發。
引證:郁達夫 《青島雜事詩》之六:「握手凄然傷老大,垂髫我尚記當年。」
C. 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稱為什麼有那些分別是幾歲
兒童稱謂
1、童孺:兒童。
2、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
3、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齡:童年。
6、束發:是指青少年。
7、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兒童。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
(3)古文中如何表示兒童擴展閱讀
1、傘壽,指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2、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3、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4、期頤,指百歲高壽。據朱熹講,期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
5、下壽,指60歲以上。中壽,指80歲以上。上壽,指百歲。
6、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D. 3~8歲的兒童在文言文中指什麼
古代對這個年齡段孩子最為貼切的說法應該是「垂髫(3-7歲孩子)」。這種表達是屬於借代。
此外,「黃口小兒」泛指10歲以下的孩子,跟這個年齡段也有重疊。
E. 小孩子的文言文是怎麼說
(現代文)小孩子
(文言文)童子、孩童。
孩提: hái tí
幼兒時期
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那寶兒亦在孩提之間。——《紅樓夢》
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F. 兒童在古代如何稱呼
赤子:初生的嬰兒。
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來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齠齔:(音tiáo chèn)原意指兒童換齒之時,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歡兒戲》中寫道:"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因以"垂髫"指兒童。
黃口:泛指十歲以下的孩童。
幼學:十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紮成髻,語出《詩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女子: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又稱為「豆蔻年華」。
及笄:(音jí jī)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所以指女子十五歲。
破瓜:瓜字可以分割成兩個八字,是為十六,指女子十六歲,也可以用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比喻人的青春年少,代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花開之時,指女子到了二十四歲。語出宋朝詩人范成大《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男子:
舞勺之年:原意指男孩子十三歲至十五歲歲應學習勺舞,故代指男子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原本是古武舞名,語出《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束發: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此作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由於身體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因此用以指男子二十歲的年齡。
(6)古文中如何表示兒童擴展閱讀:
小孩在十歲以前,人們多用動物、服飾、牙齒等表示年齡。如剛剛出世叫「嬰兒」,也叫「黃口」。這是因為雛鳥的嘴是黃色的,後來就用「黃口」來喻嬰兒。有些地方俗稱小孩為「毛毛」「小毛毛」「小毛頭」或者「齡娃」。這里的「毛毛」指孩子剛生下來時,身上、臉部有很多茸毛;「齡娃」則指從現在開始要計算年齡了。唐代的許碏(que第四聲)在《題南嶽招仙觀壁上》中說:「黃口小兒初學行,唯知日月東西生。」就是將「黃口」的含義引申為幼童或年幼無知的孩童。
G. 古代對兒童的雅稱有哪些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1、赤子:「赤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原話是:「含於德厚,比於赤子」,唐代古經學研究家孔穎達解釋說,「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意思是嬰兒剛生下來,是赤色(紅色)的,所以稱為「赤子」,後來因為嬰兒的心靈最純潔,始終離不開父母,因此引申將品德高尚、對國家一片忠誠的人叫做「赤子」。
2、襁褓:泛指1歲以下幼童。「襁褓」一詞,指的是不滿周歲的兒童。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的寬頻子,褓,指的是嬰兒的小被子。
古時候人們勞動時間多,嬰兒又離不開父母,於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著嬰兒,再用一條寬頻子綁在背上,帶著孩子行動。因為背負著孩子,人們常說帶著襁褓,慢慢就將襁褓作為不滿周歲的兒童的稱謂了。
3、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兒笑時發出的「咳咳」之聲,幼兒「咳咳」地笑出來後,非常可愛,因此大人們便會將他從被子里「提」或「抱」起來,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發笑的時候提抱起來的意思。
4、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5、垂髫:髫,自然下垂的頭發的意思,在古代,兒童在七、八歲的時候,頭發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一句話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里的垂髫就是這個意思。
6、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古代兒童在八九歲時就要梳理頭發了,這個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兒垂在前額的短發。
H. 小孩子的文言文是怎麼說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I. 古代對少年兒童的代稱是什麼
未滿周歲的兒童代稱是襁褓;2—3歲的兒童代稱是孩提;童年的代稱是總角,垂髫。
8歲的男孩代稱是齠年;10歲以下的兒童代稱是黃口;10歲女童代稱是髻年。
12歲女童代稱是金釵之年;13—14歲女童代稱是豆蔻年華。
13—15歲兒童代稱是舞勺之年;15歲女童代稱是及笄之年;15歲男童代稱是志學之年。
16歲女童代稱是碧玉年華;15—20歲兒童代稱是舞象之年。
(9)古文中如何表示兒童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
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是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就是童年;束發是指青少年;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是指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