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立秋艾灸哪些穴位
擴展閱讀
航天類數學知識 2024-11-15 15:28:10

兒童立秋艾灸哪些穴位

發布時間: 2022-10-09 18:00:23

① 兒童保健艾灸哪些穴位

生長發育智力綜合調理,對象5歲以上少年兒童,大椎,大杼,懸鍾;視力疲勞調理,對象中小學少年兒童,印堂,大椎,脾俞,肝俞,足三里(15歲以下,少灸足三里);厭食調理,對象幼兒及中小學生,大椎,脾俞,足三里(同上)。

② 三伏灸各階段灸哪裡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現在就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階段灸吧。

三伏灸各階段灸

1、慢性支氣管炎:

症狀:咳嗽、咳痰或氣喘的症狀出現在兩年以上,每次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發作,春夏緩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育俞穴;

中伏取雙側定喘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雙側百勞穴、命門穴、雙側腎俞穴。

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細辛半份,烘乾磨粉,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餅狀,備用。

具體操作:把做好的葯餅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貼葯時間視年齡、病情輕重而定,15周歲以下和病情較輕的貼4~6小時,其他的貼6~8小時。從初伏的第1天開始貼,然後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貼葯1次。

2、哮喘:

症狀: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表現。最典型的症狀是呼氣的時候,發作性的時候有哮鳴音出現。嚴重的需要坐起來才能正常呼吸,經常乾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間及凌晨發作,秋冬寒冷的季節常常會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雙側肺俞穴。

葯物: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療前1天用薑汁及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約2.5×3cm、厚約0.3cm的鮮生薑片,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調好的膏葯貼到穴位上,一般貼4~24小時以後撕掉即可。

3、過敏性鼻炎:

症狀:噴嚏、鼻癢、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見的四大症狀。通常是突然和劇烈的打噴嚏;鼻癢,鼻涕多,但是經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氣,還常伴眼睛發紅、發癢以及流淚,甚至頭暈、頭痛等症狀。

穴位:初伏取雙側百勞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

末伏取雙側大杼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腎腧穴。

葯物:甘遂、麻黃、細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鮮的薑汁調勻,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膏葯餅,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貼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貼葯保留4h左右。

4、預防感冒:

症狀:平常體質虛弱,氣候稍微變化或到寒冷季節極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肺俞穴、雙側定喘穴、雙側膏肓俞穴。

葯物:生白芥子、細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乾研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0 cm,厚約0.5 cm大小的葯餅,正中放少許麝香,備用。

具體操作:將新鮮生薑切成5分硬幣厚,2 cm×2 cm大小的薑片,放在大椎、風門穴上,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做好的葯餅放在穴位上,用風濕膏固定。每次貼葯時間視年齡而定,15歲以下者貼4~6 小時,15歲以上者貼6~24小時,從初伏的第一天開始貼,中伏、末伏各貼葯1次。

三伏灸怎麼做

少商穴:人體肺經最末的一個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於拇指末端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腫、中風、中暑、昏厥、發熱、癲狂、癔病等證;屬十三鬼穴之“鬼信”。

明代楊繼洲在其《針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把雙手的大拇指用繩子綁起來,在指甲之後兩邊用艾火灸燒,其穴相當於少商穴。楊氏認為,灸的時候鬼邪會哭著散去,疾病即康復。

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勞宮穴五行屬火。功用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極擅長治療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學艾灸如腦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驚厥等。其穴亦屬十三鬼穴,名為“鬼窟”。

少沖穴:屬於手少陰心經,位於小指指甲內側,小指橈側,指甲角0.1寸處,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昏迷、喉嚨疼痛等。

三伏天為什麼要艾灸

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葯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葯物或非葯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進行葯物貼敷、葯物注射、艾灸、埋線、刮痧、拔罐,或內服葯物等,其中艾灸和穴位貼敷運用最為廣泛。

③ 有人知道秋天做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嗎

入秋漸涼寒氣重,艾灸可以扶助陽氣,提高免疫力,防病保健。艾灸對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患者更加有效。適合於肺虛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寒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還有反復呼吸道感染,灸法一般是疏通經氣、溫肺。操作時,選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後面的大椎作為施灸的部位。先灸膻中,後灸大椎,在睡前進行,灸半個小時,能暖和身體、改善睡眠、預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發作。

④ 最佳艾灸順序、時間,從年、月到日,徹底說個清楚

艾灸是之所以成為現代人追捧的養生之法,是因其綠色、天然、安全、無副作用。

一般針對不同的病症,中醫總會給出多個穴位,這么多穴位,究竟先灸哪一個?

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這就跟吃西葯分飯前、飯後吃一樣,時間不對,多少都會影響到葯效的吸收。

同樣,艾灸穴位的先後順序,在一定程度上,對艾灸的療效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艾灸的順序吧!

1. 艾灸穴位順序

「葯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向上後下的原則。

那人體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陰陽的呢?

作為農耕大國,古代先民一般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

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都是:

先灸上部,後灸下部

先灸背部,後灸腹部

先灸頭身,後灸四肢

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在日常保健艾灸時,按照以上方法艾灸,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當然,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很多病症調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緩解症狀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

2. 艾灸最佳時間

據《內經·靈柩》記載: 古人又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

按照具體時間來分便是:

凌晨3點到上午9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9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3點到晚上9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9點到凌晨3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別是針對陽虛、氣虛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

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如調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點灸,養腎在下午5-7點灸,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

一般艾灸養生保健一般為:上午10-11點;下午2—4點為宜。

3. 從年來說,節氣灸、夏冬季灸最好

一、以季節來說,夏季、冬季艾灸療效最好。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為一年中陽氣最旺之時,此時人體陽氣最旺,新陳代謝旺盛。

天陽下濟,地熱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匯,此時人體最應該順應天序,養好陽。

此時艾灸不僅可以抵抗夏季的暑、濕不生病,還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讓冬天有足夠的陽氣對抗陰寒之氣,提高抗病能力,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此時進行艾灸,能溫陽益氣,提高抵抗力。

因此,每年冬天、尤其是三九天時進行艾灸,可以加強和鞏固夏季的艾灸療效。

二、以一年來說,節氣艾灸效果最好。

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氣影響。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化劇烈。

春夏屬陽,春溫而夏熱,溫熱為同類,從春變為夏即從升變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屬陰,秋涼而冬寒,涼寒為同類,從秋變為冬即從斂變為藏,斂已自然藏。

但從夏變為秋卻不同,夏屬陽秋屬陰,從陽變為陰需要一個樞機。

這個樞機為陽樞,名為少陽,少陽為相火,火氣發力,則能扭轉陽氣上浮的態勢,由浮變為斂;

從冬變為春亦如此,冬屬陰而春屬陽,從陰變為陽也需要一個樞機。

這個樞機為陰樞,名為少陰,少陰為君火,火氣發力,則能扭轉陽氣閉藏的態勢,從藏變為升。

所以,人身有兩個樞機,一則少陽,一則少陰,兩個樞機皆屬火。

人以火為樞機,因為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

人的生命源於太陽,太陽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極。

生命的陰陽變化,需要火力來作為樞機。

自然界有陰陽的升降變化,陽升陰降,升極而降,降極而升,故二至(夏至與冬至)是大的節點;升降平衡,陰陽均等,二分(春分與秋分)亦是重要的節點;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為大的節點。

六氣變化亦有六個節點,包括大寒、春分、小滿、大暑、秋分、小雪。

以上這些都是比較大的節點,也是最需要樞機發揮作用的時候。

逢節氣之時,人氣亦變化劇烈,氣機必滯塞難行,體虛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舊病復發。

要想順利通過,需要用火來樞轉。

艾灸用的是純陽之火,所以說, 24節氣前後的一星期左右 是用艾灸防病、調病的好日子,不可錯過。

建議大家在節氣之時,用能量平衡灸的保健灸,即艾灸中脘、神闕、關元穴來保健養生,有降陰濁泄風氣、扶陽固本之功。

1、艾灸中脘穴

【作用】中腕穴為手太陰、手少陽、足陽明之所生,任脈交會穴。

它可以調理一切腑病(胃、膽、胰腺、大小腸),尤以胃病為先,有健脾祛濕、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的功效。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故雲「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死。」

凡病者首應調和胃氣,胃氣調和則谷氣生,故此穴為養生保健要穴。

【部位】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時間】艾灸10-15分鍾。

2、艾灸神闕穴

【作用】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長壽大穴。

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氣出入的門戶。

艾灸神闕可以調理身體虛損、虛弱的症狀。

【部位】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

【時間】艾灸10-15分鍾。

3、艾灸關元穴

【作用】關元穴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是增強元氣的大穴位。

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

【部位】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時間】艾灸10-15分鍾。

4. 從每個月來說,月初八灸最好

月初8天是陽之升的8天,從朔月至眉月,再到上弦月。

朔月,月相尚未出,但陽機已動,非為晦月之月終可比。

彼為陽之終,此為陽之始。

雖未明見,但其陽機則完全不同。

此時可以坤卦配之,但為坤末,陽動之初。

眉月,陽氣始升,月相將明,故以陽氣始生之震卦配之。

值此時,當助陽以促陽之升。

上弦月,也就是陰歷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陰陽相當,然其時月相雖明而猶虧,故以陰陽相搏之陰卦離卦配之。

離卦從陰陽里講,既是陰陽各半,也是陽之旺極之象,這是後天八卦的理解。

因此,從坤到離,是少陽始升之時,這個時間段里,正好是農歷的初一到初八,一個月之里用灸法最妙。

5. 從每天來說,午時前後灸最好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11點後,除非是急症,否則就不能再灸了。

中午11點—1點是午時,是心經工作的時間,心在五行中屬火,古人有「子午覺,卯酉功」之說,所以,午時也不適合艾灸,如果午時艾灸,很容易引起上火。

一天中艾灸養生保健一般為:上午10-11點;下午2—4點效果最佳。

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

這和十二經絡的運行時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在一晝夜是24個小時,古代是12個時辰,這12個時辰分別為十二經絡所主,就是說每一個時辰有一條經絡主要工作,在身體里起主要作用。

12時辰分別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子時是晚上11點——凌晨1點、丑時是凌晨1點——3點、寅時是3——5點、卯時是5點——7點……亥時是晚上9點——晚上11點,正好一晝夜。

子時是膽經工作、丑時是肝經工作、寅時是肺經工作、卯時是大腸經工作、辰時是胃經工作、巳時是脾經工作、午時是心經工作、未時是小腸經工作、申時是膀胱經工作、酉時是腎經工作、戌時是心包經工作、亥時是三焦經工作。

比如這里又有問題了,肺不好,總不能大半夜不睡覺起來艾灸吧,這時候就要用到表裡兩條經絡,或同名的兩條經絡的關系了。

比如,肺經和大腸經是一對表裡經的關系,就像夫妻關系,但是大腸經是早上5點——7點工作,也不合適艾灸。

肺經是手太陰經,足太陰經是脾經,肺經和脾經就是同名的關系,就像兄弟關系,脾經是早上9點——11點工作,這時候艾灸,治療和肺有關系的問題,效果就好。

肺在五行中屬金,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土是生金的,金是生水的,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如果肺實熱,可以在下午5-7點腎經工作的時候艾灸,因為腎屬水。

其他的都是一樣的原則,可以舉一反三。

其實這不存在早上灸好,還是晚上灸好的問題,關鍵是看你解決什麼問題。

6. 艾灸注意事項

1、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不宜艾灸

2、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艾灸時不要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4、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最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為宜。

5、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

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6、艾灸後20-30分鍾後在洗澡,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艾灸小貼士:防止暈灸

暈灸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惡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

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鍾左右。

⑤ 立秋艾灸養生法

立秋 ,是艾灸關元穴養生的最好時機,不但有助於調理脾胃,也有利於陽氣提升。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立秋艾灸養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立秋艾灸養生法

1、取穴 方法 :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艾灸時間】 立春 前後3-5天艾灸氣海;立秋前後3-5天艾灸關元。

立春之時,如《內經》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氣海為生氣之海,應時灸之,依其時序以助升發之氣。

立秋之時,如《內經》: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關元者,關其元精之門,為閉而儲藏做准備。應時灸之,以順 收藏 之時序以備冬藏。

2、關元的取穴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簡單的來說在臍下四指處。

灸關元的注意事項

(一)室內溫度要適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詳細詢問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體質強弱,預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過或不及。

(四)初灸時,艾炷燃燒的不可太盡,被灸者以熱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燒之程度,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好。

(五)灸後,查其皮膚起泡否。如有泡明顯者,用消毒針抽出液體,可用艾灰塗抹,然後無菌包紮,過數日再換敷料,以防感染。

立秋艾灸最佳穴位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

大椎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太白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立秋養生運動

1、爬山:加強心、肺功能

適合人群:老年人(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秋季爬山,溫度變化比較大,這對人體健康本身是有益處的: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產生不測。

2、慢跑:增加能量消耗

適合人群:中年人(亞健康者更為有效)。慢跑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和腦的血液供應以及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地工作。跑步還能有效地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減肥瘦身。

3、冷水浴:增強免疫力

適合人群:無疾病、身體狀況正常的人群。冷水浴是指5-20℃之間的秋季自然水溫。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顯。首先,它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後精神爽快,頭腦清晰。而且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稱作是“血管 體操 ”。對於消化功能有問題的人而言,洗冷水浴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⑥ 立秋艾灸養生,這些穴位有助培補元氣

立秋 到來後暑氣一時尚未完全退去,但晝夜之間溫差已經逐漸加大,正是季節轉換的時候,傳統中醫學認為,進入秋季的養生應以培補元氣為重點,那麼就讓 老黃歷 為你介紹幾個立秋艾灸養生適用的穴位吧。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經》說「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加以按摩、艾灸,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方法: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太白穴: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症狀,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取穴方法: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關元穴: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鵲心書》裡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取穴方法: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⑦ 立秋末伏艾灸哪個穴位

夏秋之交,一年之中這個時候是灸關元的最好時機,古代選在此時來灸關元穴,主要因為這時節是高溫疫情好發的時節,這個時段艾灸關元,不但可以強身健骨,預防流感的疾病,還可以延年益壽,無所謂多少壯,比平時稍多越好,小腹陰冷等寒性體質的人,不妨用隔姜灸,效果更佳!

⑧ 寶寶脾虛艾灸什麼穴位

嬰兒脾胃虛弱,艾灸中脘穴,解溪穴,關元穴等一些穴位。需要艾灸的時候應該對准穴位點燃灸3-5分鍾,每日一次,艾灸中脘穴每天艾灸10~15分鍾,可以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這個穴位主要是治消化系統方面疾病的,解溪穴,關元穴是全身祛濕去濕的穴位,每天也就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可以達到很好的祛濕效果。

⑨ 小朋友艾灸比較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1
身柱

身柱穴是兒童治百病的穴位。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第三個椎骨)棘突下,取穴時,使孩子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頭,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灸之可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神、降逆止咳和調理脾胃、促進疲勞恢復的作用,是臨床健全神經系統、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和小兒諸症的灸治主穴。

對於後背經常冷、痛,後背單薄,經常容易傷風感冒,容易見風流淚,就單一個身柱穴,每次10來分鍾,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常用於:

嬰兒消化不良、吐乳、

小兒泄瀉、腹脹、食慾不振、

精神委靡、夜不安神、夜啼、

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

肺炎、肺結核、哮喘、

驚風、發育不良等。

小孩艾灸常見的穴位有哪些

2
神闕

神闕就是肚臍眼,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氣出入的門戶。艾灸神闕可以調理一切虛損,虛弱的症狀。對於先天後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闕是非常有效舒適的保健方法。

小孩要保持肚臍不要受涼,肚臍受涼會引起腹痛。因為這里是生命的原動力。
給孩子灸肚臍,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臍這邊有許多咕嚕的、不清爽,還有就是肚臍這邊就一層皮,底下是沒有肉肉的。這就是脾特別虛的孩子,我們經常保暖肚臍經常灸一灸。

古代對於夜尿、神氣弱、怕黑、容易受到驚嚇的孩子可以將鹽放在肚臍里墊上薑片,用艾去灸。還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積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臍的方法。我們現在可以懸灸肚臍,來對上述這些問題進行治療保健。

3
公孫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脾為後天之母,此穴是脾經聯絡各臟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調沖脈、消積化痞,去濕溫陽改善虛寒,虛弱的體質。
它是八脈交會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現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雜,造成脾的氣容易瘀滯,一個星期1-2次灸公孫穴,使得脾經的氣血比較充盈,補益脾胃,消積化脾的作用比較好。
尤其是那些不愛吃飯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脹、好咳嗽的孩子,家長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這個穴位,從腳趾往腳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熱熱的。

這個穴位對改善孩子脾虛、食積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個好處,穴位不用特別精確,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區域,只要不離開經絡,叫「離穴不離經」,它都起作用。並且公孫穴是個大穴,是個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孩艾灸常見的穴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