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嬰幼兒的心理問題主要有:睡眠問題和排便障礙。
一、睡眠問題
睡眠問題又分為:入睡困難和夜醒問題、夢魘、夜驚 夢游及其他睡眠異常、白天嗜睡。
1、入睡困難和夜醒問題。
導致這個問題有兩大因素:體質因素、社會心理因素、
1.1、體質因素
關於體質因素包括:哮喘、過敏等症狀。
這樣的嬰兒在醒來以後,他們會試圖讓自己平靜然後繼續入睡。可是,他們沒有辦法讓自己安靜下來。
PS:人的睡眠分為:淺睡眠和深度睡眠。而深度睡眠的時候會分泌生長激素。哮喘等呼吸性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會導致兒童生長發育不良。
1.2、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簡單的來說)和媽媽的依賴關系不夠牢固、媽媽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PS1:家長在孩子醒來的時候,通常不給孩子一個安靜自由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平靜。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自我安靜技能就會逐漸減弱。
PS2:夜間給孩子餵食,或是用夜間給孩子餵食的方式使孩子入睡。這樣都是不對的。夜間餵食,孩子白天的食量會減少,會增加尿床的幾率,並且尿床以後孩子很可能會醒來。(所以,這些方面大人要注意)。
2、夢魘
夢魘是在睡眠不是很深的情況下出現的恐怖的夢境。孩子會從焦慮的狀態下驚醒。
造成夢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焦慮。
然而焦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父母是不是給孩子太多壓力,是不是受過某些創傷等等等等...
3、夜驚、夢游及其他睡眠異常
夢游症是在深度睡眠的時候會產生的情況。通常會持續20分鍾,孩子會起床穿好衣服,到處走動,不易叫醒。夢游的傷害就在於,孩子到處走動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傷。
夜驚就是夜裡突然驚醒。和夢魘類似。然而它和夢魘有顯著差異。夜驚時,孩子會從床上坐起來,並大叫或驚慌下床,迅速跑動。尤其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他們對安慰的反應比較遲鈍。而夢魘則對安慰很敏感。
PS:有一些癲癇症也是在睡眠的時候發作。
4、白天嗜睡
也是兩種分類:一種是因為疾病,一種是因為作息不規律。這個就不細說了。
PS:科普 發作性睡病:發病於青少年時期、終生都存在的遺傳疾病。
特徵:經常出現短暫性睡眠,肌肉張力突然喪失的猝倒,睡前出現幻覺。
Ⅱ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兒童的心理健康關繫到孩子一生的幸福。那麼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隨我一起來了解下吧!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
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現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3、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鍾到1分鍾,長則2分鍾到3分鍾。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
5、言語發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於言語發育延遲。
6、選擇性緘默症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裡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7、遺尿症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於5-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8、抽動症
指局限於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
9、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願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10、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症狀,多半發生在入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12、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13、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佔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佔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15、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16、退縮行為
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18、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19、神經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20、神經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慾、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為多見。
21、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22、孤獨症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預防兒童心理疾病的方法
1、哪些行為傷害孩子自尊心
(1)父母對孩子過分包辦
家長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作為父母的,總認為孩子還沒有長大,總覺得自己要時刻保護著孩子,因此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過分包辦,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動手動腦的能力和機會。可是孩子並沒有家長想像中這么“沒用”,他們有時候更希望自己可以去親力親為,而家長的這種包辦行為,反而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2)父母不能以身作則
家長自己的行為舉止都不好,如何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所以想要培養出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把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作風灌輸到孩子的腦子里去。
(3)父母忽略了孩子
孩子是需要家長陪伴成長的,對他們來說,有家人陪伴的日子才是最快樂的,但是有些家長由於工作比較忙,所以就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甚至有時候會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此對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傷害的。
(4)父母不尊重孩子
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家長也要學會去尊重孩子,這是相互作用的。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喜歡在外人面前批評數落打罵孩子,孩子的顏面何存啊?這對孩子的自尊心也會造成傷害。
(5)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孩子很不喜歡家長老是拿自己去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因為每個人的優缺點都是不同的,沒辦法拿來公平對比的,所以,老愛作比較的家長 ,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6)父母經常打罵孩子
孩子錯了、頑皮了、不聽話了,家長給予適當的小懲罰是有必要的,但是經常打罵孩子的話,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而且也很難達到教育的效果。
2、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必須從小開始,具體的做法是:懂得去尊重和信任孩子;平時要多和孩子心平氣和地溝通交流;盡量讓孩子有選擇權和決定權;當孩子進步了就要適當地鼓勵支持孩子;孩子退步了就要幫孩子找出原因,下次再接再厲;再忙再累,每天也要有時間去陪伴孩子。
Ⅲ 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都有哪些
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和年齡有關。學齡前的兒童常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主要是容易產生分離性焦慮,比如在深圳這個地方,有的父母因為工作,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主要由保姆代養,也就是當自己的撫養人突然發生改變,或者離開熟悉的環境的時候,兒童會出現一種焦慮和恐懼的情緒狀態,表現為哭鬧不安、不能夠很好的入睡、食慾下降,這個時候就是產生了分離性的焦慮。這種情況是需要避免的,如果孩子需要更換撫養人或者要把他送到其他地方去代養的時候,一般應該採取逐漸過渡的方式,比如先由新的撫養人和家長一起共同帶上幾天,然後慢慢的父母退出來,不要突然把孩子送出去,孩子一旦見不到自己熟悉的撫養人的時候,會產生很嚴重的心理上的焦慮情緒,而且有可能導致今後對人產生不信任感。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很難送到幼兒園去,其他孩子一般送1星期左右就會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可是自己的孩子送1-2個星期以後,還是不願意上幼兒園,這個時候一般建議家長採取過渡的方式,可以先由家長陪伴自己的孩子,先陪半天,然後再接回來,逐漸讓孩子適應陌生的環境,減少分離性焦慮的發生。兒童期發生的心理行為問題是發脾氣和任性,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快2歲的時候非常的不聽話,有什麼要求必須立即滿足,不然就會躺到地上大哭或者發很大的脾氣。其實在幼兒期發脾氣和任性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是孩子有獨立性的一種表現。主要的解決方法是,家長在孩子第1次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不要讓孩子認為通過發脾氣能滿足自己的要求,一般建議家長在孩子發脾氣或者任性的時候,可以採用一種忽略的方式,也就是說離開他,而且在走之前告訴他,你要趕快起來,不要再哭鬧,要不然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個時候孩子會觀察到自己這樣做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也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會慢慢改變自己的這種行為。
Ⅳ 兒童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其實兒童不可能有心理疾病,充其量就是心理問題。主要是反映在:嫉妒、依賴、逆反,這些問題會影響到孩子厭學、厭食、焦燥、內向、自閉、仇視等等心理行為。但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長給予的影響。 當看到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首先要考慮自身的心理狀況。要給孩子找心理醫生前,你得先給自己找心理醫生。
Ⅳ 青少年兒童的心理障礙有哪些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青年人積極向上,努力成才。認清自己,調整心態,排除心理障礙,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從心理學角度,現在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的年輕人,大致有以下10種類型: 1、理想型:沉浸在理想王國里,眼高手低,不願腳踏實地地干平凡的工作。這山望著那山高,一件事沒有做完,又想到第二件事,不切實際。... 2、自卑型:自以為事事不如人,受到冷遇更受不了,總覺自己是一個局外人,鬱郁寡歡,自暴自棄。 3、閉鎖型:有些青年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與別人不同,又不易為別人所理解,因而他們傾向於把自我體驗封閉在內心,而不願向他人表白。 4、失意型:失意,是當人的期望不能實現,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所感到沮喪的心理體驗。它使有些人會產生不正常的自我評價和期望,將導致個人社會適應的失調。 5、嫉妒型:這不但有礙於別人,而且害己,對成長是極為有害的。 6、惟分型:考試流於重本本、條文的弊端,牢牢地打下「分數第一」的心理基礎。在這種惟分心理支配下,人們只得為「分」而奮力拚搏。 7、怯懦型:這種心理的人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常多慮,猶豫不決,稍有挫折就退縮,不想有所作為。有這種心理的人一般都氣質脆弱,無所謂創新,成才。 8、情緒型:青年情緒的變化帶有兩極性,容易動情、喜悅、激動和振奮。同時,也容易悲觀、消沉、憂愁和苦悶。對於青年的這種正常心理活動,重要的是在行為過程中加以正確引導,以減少不良影響。 9、習慣型:習慣的形成,一是自身養成的,一是傳統影響的。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節奏緩慢,求穩怕亂,安於現狀等保守的心理習慣,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妨礙人才成長的不良習慣。 10、厭倦型:一旦遇到波折、困難或不順心的事,都要抱怨他人,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牢騷滿腹,對生活失去興趣,對美好的東西失去追求。這種厭倦心理磨損人的志氣,是成才的一個致命傷
Ⅵ 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們將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類。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許你會說,你所碰到的問題不只這些。的確;孩子的問題並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們列舉這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並不是想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加以分類,而是想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必須注意、甚至治療。
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系,飲食行為等。
過動兒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盡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葯;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盡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盡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如果您的孩子沒有以上的狀況,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過度擔憂,及早治療可以讓孩子未來充滿希望!
Ⅶ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就是自卑,還有感覺沒有人愛他。交不到好朋友。孩子的心性比較單純。
Ⅷ 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3.屏氣發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後出現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鍾到1分鍾,長則2分鍾到3分鍾。多見於2歲以內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