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面地介紹一下腦瘤
顱內及椎管內腫瘤
【概述】
1. 原發性腫瘤:起源於頭顱、椎管內各種組織結構,如顱骨、腦膜、腦組織、顱神經、腦血管、腦垂體、松果體、脈絡叢、顱內結締組織、胚胎殘余組織、脊膜、脊神經、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組織等;膠質瘤最多、腦膜瘤次之,再次為垂體腺瘤、神經纖維瘤、腦血管畸形等。
2. 繼發性腫瘤:轉移瘤或侵入瘤等。
【發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僅次於胃、肺、子宮、乳腺、食道腫瘤,約佔全身腫瘤2.5%。兒童期為7.5%。
1. 年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
2. 性別:一般發病與性別無多大差異,但松果體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血管網狀細胞瘤、顱咽管瘤、轉移瘤、神經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於女性(男:女=3.2:1),而腦膜瘤則以女性發病率占優勢(女:男=1.2~1.5:1)。
3. 發病年齡與腫瘤的好發部位及其病理性質有一定關系:
①兒童:小腦幕下中線部位,常見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瘤等;
②成年:多發生於幕上,少數位於幕下,常見星形細胞瘤、腦膜瘤、垂體腺瘤及聽神經瘤等;
③老年:多位於大腦半球,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腦膜瘤或轉移瘤等居多。
【分類】
1. 按生長部位分類:依腫瘤生長在顱內結構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額、頂、枕、顳葉,小腦、腦干、丘腦、鞍區、腦室內、小腦腦橋角區等。
2. 按病理學性質分:WHO(1995)
類 型 各自的類別
膠質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含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癌)、松果體細胞瘤、混合性膠質細胞瘤
腦膜瘤 內皮細胞型、纖維型(纖維母細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頭型、間變性(惡性)腦膜瘤
垂體腺瘤 a. 無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 c. 垂體腺癌; d. 垂體細胞瘤
神經纖維瘤(含神經鞘瘤) 聽神經(鞘)瘤、三叉神經纖維瘤、舌咽神經瘤、副神經瘤等
先天性腫瘤 顱咽管瘤、畸胎瘤、皮樣或上皮樣囊腫、拉賽克裂囊腫、膠樣囊腫等
血管性腫瘤 血管網狀細胞瘤(血管母細胞瘤)
轉移瘤與侵入瘤 a. 來自肺、胃腸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腦轉移; b. 由鼻咽癌、巨細胞瘤、脊索瘤、軟骨瘤等向顱內侵入
其他腫瘤 漿細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細胞瘤、肉瘤或不能分類的腫瘤等
膠質細胞瘤,臨床上仍延用克諾漢(Kernohan)四級分類法:Ⅰ級:腫瘤細胞大小、形態、染色均勻一致,分化良好,屬於良性,但臨床病理發展趨於向惡性發展;Ⅱ級:部分瘤細胞大小不一,偶見瘤細胞分裂相,屬低級別惡性腫瘤;Ⅲ級與Ⅳ級:瘤細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態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並可見瘤巨細胞,屬高級別惡性腫瘤。
【病因】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細胞或組織異位殘留於顱腔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備分化與增殖功能,可發展成為顱內先天性腫瘤。這類腫瘤生長緩慢,多屬良性,常見有顱咽管瘤、脂肪瘤及膠樣囊腫等。
2.遺傳因素:人體基因缺陷或突變可形成顱內腫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神經系統腫瘤遺傳最具典型的代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約半數病人有家族病史。視網膜母細胞瘤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傳播,單發性病灶佔3/4,具有體細胞的突變,約有12%~17%可傳給子代;多灶性病變則有細胞的染色體改變,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員很有可能易感,約50%~65%能傳給子代。
3.物理因素:
(1) 創傷:一般認為,創傷可引起腦、腦膜瘢痕組織間變而成為腫瘤。
(2) 射線:研究發現,放射區域的細胞突變是腫瘤形成的基礎。此類腫瘤以惡性為多。
4.化學因素:誘發的腫瘤可為膠質細胞瘤、腦膜瘤、肉瘤、垂體腺瘤和松果體瘤等。
5.生物學因素:常見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這些病毒可誘發腦膜瘤、松果體瘤、肉瘤、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和髓母細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機制是它們進入細胞後,在胞核內合成DNA時(即細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並改變染色體的基因特性,使細胞增殖與分裂功能發生畸變而形成腫瘤。
【臨床表現】
取決於腦瘤的部位、性質和腫瘤生長的速度,並與顱腦解剖與生理的特殊性相關。
發病多緩慢。首發症狀可為顱內壓增高或神經定位症狀如肌力減退、軀體麻木、癲癇等。於數周、數月或數年之後,症狀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發病者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突然加重惡化,陷入癱瘓、昏迷,多見於腫瘤囊性變、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惡性的腫瘤或轉移瘤並發急性彌漫性腦水腫,或因瘤體突然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以致顱內壓急劇增高,導致腦疝危象。
一、 顱內壓增高:85%。
(一)原因:
1.腫瘤的佔位作用:腫瘤在顱內呈擴張性或浸潤性生長,超過顱腔代償限度(約達到顱腔容積的8%~10%),即出現顱內壓增高。
2.腦脊液循環通路梗阻:腫瘤壓迫或因腫瘤妨礙了腦脊液的吸收。
3.腫瘤壓迫腦組織、腦血管,影響血運導致腦的代謝障礙,或因腫瘤、特別是惡性膠質細胞瘤與轉移瘤的異物(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應與毒性作用,使瘤周腦組織發生局限或廣泛性腦水腫。
4.顱內靜脈迴流障礙:腫瘤壓迫較大的靜脈或靜脈竇,可導致靜脈迴流障礙,使腦組織淤血。
5.腫瘤卒中與變性:瘤內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組織囊性變或壞死,使瘤體積迅速增大、腦水腫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攝入水分過多、反復嘔吐、劇烈咳嗽或用力、不適當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熱等引起的腦缺氧等,均可增高顱內壓力。
(二)症狀:
1.頭痛:多因顱內壓變化和腫瘤直接影響等因素,使顱內敏感結構腦膜、腦血管、靜脈竇和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為常見的早期症狀,90%的腦腫瘤病人均有頭痛。
多為搏動性脹痛或鈍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發生,時輕時重。一般於清晨或起床後出現,白天逐漸緩解,嚴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每於嘔吐後頭痛多可減輕。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噴嚏,或用力,劇烈運動等,均可使頭痛加重。
某些腦瘤所致頭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規律性,如腦膜瘤常引起相應部位頭痛;垂體腺瘤多為兩顳側或額部頭痛;幕下腫瘤頭痛常位於枕頸及眶額部;腦室內腫瘤可因腫瘤位置移動、頭位變化,引起嚴重顱內壓增高,出現發作性劇烈難忍的頭痛,嚴重時,可發生顱內壓增高危象。
2. 惡心、嘔吐:早期或首發症狀,多伴以頭痛、頭昏。常發生在清晨空腹時,典型表現為與飲食無關的惡心或噴射性嘔吐,且常於較劇烈的頭痛、頭昏之後發生,頭位變動可誘發或加重。小兒顱後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而頻繁,易誤診為胃腸道疾病;成年人嘔吐出現較晚。惡心、嘔吐是因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影響迷走神經核(嘔吐中樞)所致。
3.視乳頭水腫與視力障礙:與腦腫瘤的部位、性質、病程緩急有關。如顱後窩腫瘤出現較早且嚴重,大腦半球腫瘤較顱後窩者出現較晚而相對要輕,而惡性腫瘤一般出現較早,發展迅速並較嚴重。
可演變為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視力逐漸下降。出現生理盲點擴大和視野向心性縮小,以及視乳頭繼發性萎縮。長期顱內壓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為顱內壓增高的徵象,可出現斜視和復視。
4.精神症狀:因大腦皮質遭受損害引起,表現為淡漠、遲鈍、思維與記憶力減退,性格與行為改變,進而發展為嗜睡、朦朧或意識不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較明顯,額葉腫瘤經常引起精神症狀,或表現有欣快、易激動及痴獃等。
5.癲癇:20%~30%,其中半數病人為首發症狀。
6.生命體征變化:顱內壓呈緩慢增高者,生命體征多無變化。顱內壓顯著增高或急劇增高可表現緩脈,常慢至50次/分鍾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壓代償性升高等。這些已屬腦疝前期或已有腦疝的表現。如繼續惡化,則出現脈搏細速,呼吸不規則,呈抽泣或潮式樣呼吸,血壓降低以致周身循環衰竭,最後呼吸停止。下丘腦及腦室內腫瘤或惡性腫瘤,可出現體溫波動,體溫常升高。
二、 神經系統定位徵象:是腫瘤所在部位腦、神經、血管等受損的表現,反映腦腫瘤部位所在。
三、 內分泌與周身症狀。
【診斷】
1.病史與體格檢查。
2. 頭顱X線平片檢查:
3.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包括腦脊液壓力、細胞計數、蛋白及生化測定。
4.頭顱超聲波檢查。
5.腦電圖檢查:約90%的腦腫瘤可出現異常腦電圖。
6.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對耳蝸以短聲刺激後,從雙側頭皮上記錄到的大腦皮質電位變化,其電位來源於腦干聽覺通路,故稱之為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臨床上可用來客觀地評價腦干功能障礙的部位,依波峰情況能早期診斷腦干腫瘤、小腦腦橋角區聽神經瘤或腦膜瘤等。
7.生物化學及免疫學測定:
8.腦血管造影:
9.腦室造影:經顱骨鑽孔、直接穿刺側腦室將氣體或造影劑(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腦室內,以顯示腦室系統的方法。由於顱內腫瘤的佔位效應,常壓迫相應部位的腦室和蛛網膜下腔,使其變形、移位或梗阻。依據這些改變,常可對顱內腫瘤作出定位診斷。
10.頭顱CT、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掃描
【治療】
1.手術治療:為目前顱內腫瘤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原則:a.生理上允許;b.解剖上可達;c.技術上可行;d.得多於失、利多於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與部分切除
(3)減壓性手術與腦脊液分流術
2.放射治療:60鈷、直線加速器或高能量X線。
原理:射線穿過組織時,在其軌跡上將能量傳送至組織細胞,細胞核對輻射極為敏感,射線通過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間接作用,使DNA結構發生改變,產生DNA單鏈、雙鏈的斷裂,導致受照組織細胞的變性與死亡。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狀態,是影響細胞對射線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躍的組織細胞,對射線越敏感。多數腦惡性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躍,因而對輻射的敏感性較高,是構成輻射治療腦腫瘤的重要基礎。組織細胞受照後的損傷分為潛在性致死損傷、亞致死損傷和致死損傷,其中潛在性致死損傷和亞致死損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修復。
3.化學治療:人出生後神經細胞即不再分裂,膠質細胞也僅有低度再生,而腦腫瘤細胞卻不斷進行核分裂,這種細胞生長繁殖之間的差異,使抗代謝或阻斷核分裂的葯物起到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不損傷正常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腦腫瘤化療要求具備幾個條件:
(1)腫瘤血管分布相對豐富,毛細血管通透性較大;
(2)化療葯物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
(3)化療葯物具有對腫瘤細胞有效殺傷或抑制功能;
(4)選擇有效的途徑,使腫瘤細胞處於高濃度化療葯物的環境中。
4. 激素治療:
(1)以減退腦水腫為目的,常用葯物為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
(2)針對垂體腺瘤或顱咽管瘤等作為內分泌激素的補償治療;
(3)鞍區腫瘤手術後出現尿崩症,應用垂體後葉素或長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進行治療。
5. 免疫治療:主動或被動免疫手段。宜在治療前對腫瘤行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負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機體的相對免疫力。
6. 中醫葯治療。
Ⅱ 腦瘤有什麼症狀
疾病症狀 一、一般症狀與體征 一般症狀主要是是由顱內高壓所引起,顱內高壓的原因包括三方面:腫瘤本身佔位效應及腦水腫使顱內容物的體積超出了生理調節限度;腫瘤造成梗阻性腦積水;壓迫靜脈竇致靜脈迴流受阻。腦萎縮的老年人及顱縫未閉的嬰幼兒顱內高壓的症狀出現較晚。頭痛、嘔吐、視盤水腫共稱為顱內高壓三主征。 1、頭痛顱內高壓或腫瘤本身壓迫、牽拉顱內痛敏結構時會引起頭痛,出現在約50-60%原發顱內腫瘤和35-50%顱內轉移瘤病人中,表現為發作性頭痛。一般無定位意義,幕上腫瘤病人表現為額顳部疼痛,且可能病側較重,幕下腫瘤則枕頸部疼痛顯著。 2、嘔吐 導致嘔吐的原因包括顱內高壓降低了大腦皮層興奮性,進而對下丘腦自主神經中樞抑製作用下降;顱內高壓引起迷路水腫;腦積水牽張或腫瘤直接刺激第四腦室底的嘔吐中樞。 3、視力障礙 主要表現為視盤水腫和視力減退。視盤水腫早期往往無視力減退或僅為一過性視力下降。視盤水腫持續數周或數月以上,可發生繼發性視盤萎縮,視野向心性縮小,甚至失明。 4、頭暈與眩暈 主要為顱內高壓引起內耳迷路水腫或前庭功能受累引起,以後顱窩腫瘤常見。 5、癲癇 約30%的腦腫瘤病人出現癲癇。顱內高壓引起的癲癇多為全身性癲癇,成人出現部分性癲癇發作或Todd癱瘓要高度懷疑腦腫瘤,較常見於累及皮層或皮層下得腫瘤。 6、復視 眼球運動神經在顱底走行過程中,因擠壓、牽扯所致。以展神經麻痹多見,其次為滑車神經。 7、精神及意識障礙 顱內高壓、腦水腫以及腫瘤本身刺激或破壞某些精神功能區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狀,表現為思維、情感、智能、意識、人格和記憶力的改變。意識障礙出現較晚,表現為嗜睡甚至昏迷。 8、前囟膨隆、頭圍增大及顱縫分離現象可在兒童顱內高壓病人中出現,並可因腦積水叩診呈破罐音。 9、生命體征改變。 二、定位體征 顱內組織受到腫瘤的刺激、壓迫、破壞或腫瘤造成局部血供障礙,均會引起相應的神經缺陷體征。一般認為最早出現的體征尤其具有定位意義。 1、額葉腫瘤 常有精神症狀;中央前回受累時出現對側輕偏癱、中樞性面癱及椎體束征;優勢半球Broca區受累出現運動性失語,額中回後部可出現書寫不能及雙眼想對側同向注視不能,對側有強握及摸索反射;接近中央前回的腫瘤科產生局限性運動性癲癇。還可出現額葉性共濟失調、嗅覺障礙、雙下肢痙攣性癱瘓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 2、頂葉腫瘤 感覺障礙為頂葉腫瘤的特點,可出現對側深、淺感覺既皮質復合感覺障礙,或部分感覺性癲癇發作,左角回和緣上回受累可出現Gerstmann綜合征,頂葉深部腫瘤累及視放射,可出現對側下1/4象限偏盲。 3、顳葉腫瘤 顳葉後部腫瘤影響視放射產生對側同向偏盲、中心視野受累,也可產生有形幻視;顳葉內部可出現顳葉性癲癇,腫瘤累及島葉時產生胸部、上腹部及內臟的絞痛、燒灼感或刺痛,以及流涎、出汗及呼吸心跳改變等自主神經症狀,並可是癲癇的先兆;優勢半球顳上回後部受累產生感覺性失語、顳葉腫瘤可產生精神症狀,主要表現為急躁、好笑、攻擊性。 4、枕葉腫瘤 對側同向偏盲、但黃斑迴避。可有閃光、顏色等無形環視。 5、半卵圓中心、基地核、丘腦及胼胝體腫瘤 對側肢體痙攣性癱、偏癱、對側肢體肌肉強直及運動徐緩、震顫和各種形式的運動功能亢進。胼胝體腫瘤可出現精神症狀,可有左手失用症,丘腦腫瘤可出現對側感覺障礙,丘腦痛(較少見)。 6、蝶鞍部位腫瘤 表現為內分泌紊亂及視神經、視交叉受壓兩方面症狀。 7、腦室內腫瘤 早期出現顱內高壓,三腦室前部腫瘤可影響視交叉、下丘腦而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第三腦室後部可出現Parinaud綜合征,小腦受累可出現共濟失調等,四腦室腫瘤在變換體位時,可由於腫瘤漂移阻塞第四腦室出口,引起Bruns征。 8、小腦腫瘤:強迫頭位、共濟失調、眼球震顫,晚期可出現小腦性抽搐等。 9、小腦橋腦角腫瘤:耳鳴、聽力下降、面癱、聲音嘶啞、吞咽困難。 10、腦干腫瘤:可有對側肢體感覺障礙、交叉麻痹、雙眼運動障礙、周圍性面癱、聲音嘶啞、咽反射小時等等。
Ⅲ 兒童腦瘤的特點是什麼,兒童腦瘤的特點有哪些
隨著腦腫瘤的發病率的飛速提高,許多年少的兒童也開始患上這一疾病。作為家長,應該詳細了解和學習有關這種疾病的醫學知識,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您的孩子預防和治療這種病的發生。 專家把兒童腦腫瘤的特點總結了幾點: 年齡上腦腫瘤的的特點,這種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一般的發病高峰為5到8歲,即在學齡前後發病較多。 性別上腦腫瘤的的特點,其中男孩稍微多於女孩,比例約為1.3∶1。有的腫瘤多數發生在男孩,如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和畸胎瘤。 部位上腦腫瘤的特點,兒童腫瘤的部位與成人不同。成人2/3以上發生在大腦上。而小兒則半數發生在小腦和腦干。 更多兒童腦瘤的問題咨詢請【網路一下】: 湖湘中醫腫瘤醫院-一切為了人民的健康 參考資料: 湖湘中醫腫瘤醫院
Ⅳ 腦瘤是什麼
腦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腦瘤的發病原因到目前為止並未完全明確。在學術界較為大家所接受的一個觀點是:正常的組織或胚胎殘留組織在受到遺傳的、生物的、化學的或物理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後,而引起不受限制的生長所造成。生長於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瘤,惡性腦瘤一般會稱為腦癌,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原發性腦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惡性。良性腦瘤生長緩慢,包膜較完整,不浸潤周圍組織及分化良好;惡性腦瘤生長較快,無包膜,界限不明顯,呈浸潤性生長,分化不良。無論良性或惡性,均能擠壓、推移正常腦組織,造成顱內壓升高,威脅人的生命。讓北京同心醫院中醫腦腫瘤專家王世英主任和李桂秋主任簡單的介紹一下大概的情況,腦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引發腦癌因素可能有以下幾點:
1。手機、電腦輻射:手機、電腦發出的輻射電波有促進細胞癌化的作用。
2。化學因素:基礎研究已證實,腦腫瘤的發生與接觸殺蟲劑、溶劑、染料和甲醛有關。此外,懷孕母親產前接觸酒精、染發劑等,可增加子女患神經母細胞瘤的風險。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與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基因有兩類基因。癌基因的活化和過度表達誘發腫瘤形成,抗癌基因的存在和表達有助於抑制腫瘤的發生。
腦瘤一般的治療情況,手術,中醫葯,有選擇的放化療,可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凡生長在可以手術切除部位的腫瘤,均應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對生長在不能手術切除部位或多發性腦瘤,需採用中醫等保守治療。中醫中葯治療主要是控制大部分腦瘤的發展、轉移、緩解病情和減少放療、化療的不良反應。使生存質量得到改善,延長生命。北京同心醫院是全國唯一多年採用純中葯治療腦瘤的機構 , 對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顱咽管瘤、聽神經瘤、腦轉移瘤等各種腦腫瘤療效顯著,一部分一般患者半月左右明顯見效 , 小部分患者用葯 六個月左右腦瘤縮小或鈣化小部分消失 .
部分腦瘤患者手術後可有效地防止復發和轉移。多年來已為數萬腦瘤患者解除病痛或高質量的延續生命。腦瘤老專家電話咨詢和中醫治療請搜索,腦腫瘤專家王世英。腦瘤的治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腦瘤的治療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更好,西醫能夠快速殺死腫瘤,中醫葯可以對西醫治療中出現的副反應加以緩解,使西醫治療得以繼續進行,兩者互補,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期。手術之後配合中醫葯治療可大大降低復發的幾率,同時術後也需要做好術後的護理工作,飲食上要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術後做好適當的段煉,保持良好的心態都有助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腦腫瘤專家提示:腦腫瘤屬疑難疾病,請患者一定選擇正規專業醫院,找專業腦腫瘤科室的醫生診治,遵醫囑按時定量服用葯物,不要隨意購葯或「組合用葯」,以免延誤病情,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患者需知:患者就醫時提供姓名,年齡、發病史、治療史、有關病歷及檢查報告單原件或復印件,CT或MRI片子.
Ⅳ 腦瘤的發病原因是因為什麼呢
顱內及椎管內腫瘤
【概述】
1. 原發性腫瘤:起源於頭顱、椎管內各種組織結構,如顱骨、腦膜、腦組織、顱神經、腦血管、腦垂體、松果體、脈絡叢、顱內結締組織、胚胎殘余組織、脊膜、脊神經、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組織等;膠質瘤最多、腦膜瘤次之,再次為垂體腺瘤、神經纖維瘤、腦血管畸形等。
2. 繼發性腫瘤:轉移瘤或侵入瘤等。
【發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僅次於胃、肺、子宮、乳腺、食道腫瘤,約佔全身腫瘤2.5%。兒童期為7.5%。
1. 年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
2. 性別:一般發病與性別無多大差異,但松果體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血管網狀細胞瘤、顱咽管瘤、轉移瘤、神經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於女性(男:女=3.2:1),而腦膜瘤則以女性發病率占優勢(女:男=1.2~1.5:1)。
3. 發病年齡與腫瘤的好發部位及其病理性質有一定關系:
①兒童:小腦幕下中線部位,常見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顱咽管瘤及松果體瘤等;
②成年:多發生於幕上,少數位於幕下,常見星形細胞瘤、腦膜瘤、垂體腺瘤及聽神經瘤等;
③老年:多位於大腦半球,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腦膜瘤或轉移瘤等居多。
【分類】
1. 按生長部位分類:依腫瘤生長在顱內結構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額、頂、枕、顳葉,小腦、腦干、丘腦、鞍區、腦室內、小腦腦橋角區等。
2. 按病理學性質分:WHO(1995)
類 型 各自的類別
膠質細胞瘤 星形細胞瘤(含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癌)、松果體細胞瘤、混合性膠質細胞瘤
腦膜瘤 內皮細胞型、纖維型(纖維母細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頭型、間變性(惡性)腦膜瘤
垂體腺瘤 a. 無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長激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 c. 垂體腺癌; d. 垂體細胞瘤
神經纖維瘤(含神經鞘瘤) 聽神經(鞘)瘤、三叉神經纖維瘤、舌咽神經瘤、副神經瘤等
先天性腫瘤 顱咽管瘤、畸胎瘤、皮樣或上皮樣囊腫、拉賽克裂囊腫、膠樣囊腫等
血管性腫瘤 血管網狀細胞瘤(血管母細胞瘤)
轉移瘤與侵入瘤 a. 來自肺、胃腸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腦轉移; b. 由鼻咽癌、巨細胞瘤、脊索瘤、軟骨瘤等向顱內侵入
其他腫瘤 漿細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細胞瘤、肉瘤或不能分類的腫瘤等
膠質細胞瘤,臨床上仍延用克諾漢(Kernohan)四級分類法:Ⅰ級:腫瘤細胞大小、形態、染色均勻一致,分化良好,屬於良性,但臨床病理發展趨於向惡性發展;Ⅱ級:部分瘤細胞大小不一,偶見瘤細胞分裂相,屬低級別惡性腫瘤;Ⅲ級與Ⅳ級:瘤細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態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並可見瘤巨細胞,屬高級別惡性腫瘤。
【病因】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發育過程中原始細胞或組織異位殘留於顱腔內,在一定條件下又具備分化與增殖功能,可發展成為顱內先天性腫瘤。這類腫瘤生長緩慢,多屬良性,常見有顱咽管瘤、脂肪瘤及膠樣囊腫等。
2.遺傳因素:人體基因缺陷或突變可形成顱內腫瘤.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屬神經系統腫瘤遺傳最具典型的代表,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腫瘤,約半數病人有家族病史。視網膜母細胞瘤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傳播,單發性病灶佔3/4,具有體細胞的突變,約有12%~17%可傳給子代;多灶性病變則有細胞的染色體改變,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員很有可能易感,約50%~65%能傳給子代。
3.物理因素:
(1) 創傷:一般認為,創傷可引起腦、腦膜瘢痕組織間變而成為腫瘤。
(2) 射線:研究發現,放射區域的細胞突變是腫瘤形成的基礎。此類腫瘤以惡性為多。
4.化學因素:誘發的腫瘤可為膠質細胞瘤、腦膜瘤、肉瘤、垂體腺瘤和松果體瘤等。
5.生物學因素:常見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這些病毒可誘發腦膜瘤、松果體瘤、肉瘤、星形細胞瘤、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和髓母細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機制是它們進入細胞後,在胞核內合成DNA時(即細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並改變染色體的基因特性,使細胞增殖與分裂功能發生畸變而形成腫瘤。
【臨床表現】
取決於腦瘤的部位、性質和腫瘤生長的速度,並與顱腦解剖與生理的特殊性相關。
發病多緩慢。首發症狀可為顱內壓增高或神經定位症狀如肌力減退、軀體麻木、癲癇等。於數周、數月或數年之後,症狀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發病者可於數小時或數日內突然加重惡化,陷入癱瘓、昏迷,多見於腫瘤囊性變、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惡性的腫瘤或轉移瘤並發急性彌漫性腦水腫,或因瘤體突然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以致顱內壓急劇增高,導致腦疝危象。
一、 顱內壓增高:85%。
(一)原因:
1.腫瘤的佔位作用:腫瘤在顱內呈擴張性或浸潤性生長,超過顱腔代償限度(約達到顱腔容積的8%~10%),即出現顱內壓增高。
2.腦脊液循環通路梗阻:腫瘤壓迫或因腫瘤妨礙了腦脊液的吸收。
3.腫瘤壓迫腦組織、腦血管,影響血運導致腦的代謝障礙,或因腫瘤、特別是惡性膠質細胞瘤與轉移瘤的異物(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應與毒性作用,使瘤周腦組織發生局限或廣泛性腦水腫。
4.顱內靜脈迴流障礙:腫瘤壓迫較大的靜脈或靜脈竇,可導致靜脈迴流障礙,使腦組織淤血。
5.腫瘤卒中與變性:瘤內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組織囊性變或壞死,使瘤體積迅速增大、腦水腫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攝入水分過多、反復嘔吐、劇烈咳嗽或用力、不適當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熱等引起的腦缺氧等,均可增高顱內壓力。
(二)症狀:
1.頭痛:多因顱內壓變化和腫瘤直接影響等因素,使顱內敏感結構腦膜、腦血管、靜脈竇和神經受到刺激所引起。為常見的早期症狀,90%的腦腫瘤病人均有頭痛。
多為搏動性脹痛或鈍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發生,時輕時重。一般於清晨或起床後出現,白天逐漸緩解,嚴重時可伴有惡心、嘔吐,每於嘔吐後頭痛多可減輕。任何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噴嚏,或用力,劇烈運動等,均可使頭痛加重。
某些腦瘤所致頭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規律性,如腦膜瘤常引起相應部位頭痛;垂體腺瘤多為兩顳側或額部頭痛;幕下腫瘤頭痛常位於枕頸及眶額部;腦室內腫瘤可因腫瘤位置移動、頭位變化,引起嚴重顱內壓增高,出現發作性劇烈難忍的頭痛,嚴重時,可發生顱內壓增高危象。
2. 惡心、嘔吐:早期或首發症狀,多伴以頭痛、頭昏。常發生在清晨空腹時,典型表現為與飲食無關的惡心或噴射性嘔吐,且常於較劇烈的頭痛、頭昏之後發生,頭位變動可誘發或加重。小兒顱後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而頻繁,易誤診為胃腸道疾病;成年人嘔吐出現較晚。惡心、嘔吐是因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影響迷走神經核(嘔吐中樞)所致。
3.視乳頭水腫與視力障礙:與腦腫瘤的部位、性質、病程緩急有關。如顱後窩腫瘤出現較早且嚴重,大腦半球腫瘤較顱後窩者出現較晚而相對要輕,而惡性腫瘤一般出現較早,發展迅速並較嚴重。
可演變為繼發性視神經萎縮,視力逐漸下降。出現生理盲點擴大和視野向心性縮小,以及視乳頭繼發性萎縮。長期顱內壓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為顱內壓增高的徵象,可出現斜視和復視。
4.精神症狀:因大腦皮質遭受損害引起,表現為淡漠、遲鈍、思維與記憶力減退,性格與行為改變,進而發展為嗜睡、朦朧或意識不清。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較明顯,額葉腫瘤經常引起精神症狀,或表現有欣快、易激動及痴獃等。
5.癲癇:20%~30%,其中半數病人為首發症狀。
6.生命體征變化:顱內壓呈緩慢增高者,生命體征多無變化。顱內壓顯著增高或急劇增高可表現緩脈,常慢至50次/分鍾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壓代償性升高等。這些已屬腦疝前期或已有腦疝的表現。如繼續惡化,則出現脈搏細速,呼吸不規則,呈抽泣或潮式樣呼吸,血壓降低以致周身循環衰竭,最後呼吸停止。下丘腦及腦室內腫瘤或惡性腫瘤,可出現體溫波動,體溫常升高。
二、 神經系統定位徵象:是腫瘤所在部位腦、神經、血管等受損的表現,反映腦腫瘤部位所在。
三、 內分泌與周身症狀。
【診斷】
1.病史與體格檢查。
2. 頭顱X線平片檢查:
3.腰椎穿刺及腦脊液檢查:包括腦脊液壓力、細胞計數、蛋白及生化測定。
4.頭顱超聲波檢查。
5.腦電圖檢查:約90%的腦腫瘤可出現異常腦電圖。
6.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對耳蝸以短聲刺激後,從雙側頭皮上記錄到的大腦皮質電位變化,其電位來源於腦干聽覺通路,故稱之為腦干聽覺誘發電位。臨床上可用來客觀地評價腦干功能障礙的部位,依波峰情況能早期診斷腦干腫瘤、小腦腦橋角區聽神經瘤或腦膜瘤等。
7.生物化學及免疫學測定:
8.腦血管造影:
9.腦室造影:經顱骨鑽孔、直接穿刺側腦室將氣體或造影劑(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腦室內,以顯示腦室系統的方法。由於顱內腫瘤的佔位效應,常壓迫相應部位的腦室和蛛網膜下腔,使其變形、移位或梗阻。依據這些改變,常可對顱內腫瘤作出定位診斷。
10.頭顱CT、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掃描
【治療】
1.手術治療:為目前顱內腫瘤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原則:a.生理上允許;b.解剖上可達;c.技術上可行;d.得多於失、利多於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與部分切除
(3)減壓性手術與腦脊液分流術
2.放射治療:60鈷、直線加速器或高能量X線。
原理:射線穿過組織時,在其軌跡上將能量傳送至組織細胞,細胞核對輻射極為敏感,射線通過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間接作用,使DNA結構發生改變,產生DNA單鏈、雙鏈的斷裂,導致受照組織細胞的變性與死亡。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狀態,是影響細胞對射線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躍的組織細胞,對射線越敏感。多數腦惡性腫瘤細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躍,因而對輻射的敏感性較高,是構成輻射治療腦腫瘤的重要基礎。組織細胞受照後的損傷分為潛在性致死損傷、亞致死損傷和致死損傷,其中潛在性致死損傷和亞致死損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修復。
3.化學治療:人出生後神經細胞即不再分裂,膠質細胞也僅有低度再生,而腦腫瘤細胞卻不斷進行核分裂,這種細胞生長繁殖之間的差異,使抗代謝或阻斷核分裂的葯物起到抑制或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不損傷正常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腦腫瘤化療要求具備幾個條件:
(1)腫瘤血管分布相對豐富,毛細血管通透性較大;
(2)化療葯物容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
(3)化療葯物具有對腫瘤細胞有效殺傷或抑制功能;
(4)選擇有效的途徑,使腫瘤細胞處於高濃度化療葯物的環境中。
4. 激素治療:
(1)以減退腦水腫為目的,常用葯物為地塞米松10~20mg/d,靜脈滴注;
(2)針對垂體腺瘤或顱咽管瘤等作為內分泌激素的補償治療;
(3)鞍區腫瘤手術後出現尿崩症,應用垂體後葉素或長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進行治療。
5. 免疫治療:主動或被動免疫手段。宜在治療前對腫瘤行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負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機體的相對免疫力。
6. 中醫葯治療。
回答者:臨時戶口 - 魔法學徒 一級 2-1 19:28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不全面
評論者: hail2008 - 助理 二級
--------------------------------------------------------------------------------
其他回答 共 1 條
腦瘤
生長於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原發性腦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惡性。良性腦瘤生長緩慢,包膜較完整,不浸潤周圍組織及分化良好;惡性腦瘤生長較快,無包膜,界限不明顯,呈浸潤性生長,分化不良。無論良性或惡性,均能擠壓、推移正常腦組織,造成顱內壓升高,威脅人的生命。
在全身惡性腫瘤中,惡性腦瘤約佔1.5%,居第11位,列胃、肺、肝、食管、乳腺、直腸、結腸、胰、膀胱及鼻咽部癌腫之後。男性稍多於女性,性別比約為1.12~1.52:1,各個類型腦瘤的性別比例不盡相同,有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加大的趨勢。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2歲以下的嬰兒及年齡超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較少。在兒童,腦瘤所佔比重較大,約為全身腫瘤的7%,佔全部腦瘤病例的20%。
腦瘤的年發病率約7/10萬,佔全身腫瘤的2%。死亡率居12歲以下兒童的第1位,成人的第10位。
病因學
本病中醫認為有以下幾種病因病理。①寒氣客於經脈致氣血郁結,腫大成積。②脾腎陽虛,清陽不升,痰濕內生,痰阻經絡,致痰迷心竅。③肝血虧虛,腎精不足,或先天不足,致肝腎陰虛,肝風內動,眼吊復視,抽搐震顫。④邪毒內侵,肝鬱化火,肝火-L炎,氣血上逆,成為濕熱淤毒,故顱內腫瘤的內因有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外因為寒氣、邪毒入侵及形成痰濕、淤毒等格於奇恆之府,則陰濁積於腦而發為腫瘤。
現代醫學對腦膠質瘤的病因尚不甚明了,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r歸納起來有:①腦胚胎組織發育異常;②遺傳因素,近年來認為膠質瘤有遺傳傾向;③化學因素,近年來認為致癌物甲基膽蔥及甲基業硝脲或乙基亞硝脲口服或靜注都可致腦膠質瘤;些病毒病因,國外一些學者用某些病毒能在多種動物身上誘發小本瘤,但在人身上未能證實。
顱內腫瘤無論是良性或惡性,多呈浸潤性生長,由於腦內無淋巴結構,瘤細胞不易侵蝕破壞血管,在其他器官內亦無生長適應能力,因此很少發生顱外轉移。
TOP↑
播散與轉移
腦瘤的惡性程度與轉移沒有明顯的相關,腦瘤轉移以顱內轉移為主,顱處轉移較少見。
1.顱內轉移 又稱種植性轉移,產生這種轉移的條件是腫瘤富於瘤細胞而較少間質,因此瘤細胞容易脫落;或因瘤組織暴露於腦脊液的通路內,脫落的細胞要被帶至遠處或沉積於是腦室壁上。符合以上條件的腫瘤有第四腦室的髓母細胞瘤和腦室壁上的室管膜母細胞瘤。此外,脈絡叢乳頭狀瘤及突入腦室的其他膠質瘤亦見有報道。有時腫瘤並不接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但手術、特別是腫瘤活檢或部分切除,可使瘤細胞脫落而散布於蛛網膜下腔,增加這種轉移的機會。轉移結節大多位於顱底各腦池及脊髓蛛網膜下腔。
2.顱外轉移 一般較少見,主要原因是機體的循環系統內具有較強的排斥游離的腦瘤細胞的能力,同時顱內又缺乏賴以轉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顱內腫瘤大多數要求較高的生長環境與條件,轉移至顱外後常因不能適應環境而需要較長時間的潛伏期才能發病。而顱內腫瘤病人的生存期短,在轉移灶尚未被發現前就可因顱內壓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樞而死亡。但這些妨礙顱外轉移的條件可隨著治療的不斷進步而消失。首先顱內腫瘤經手術摘除及綜合治療後,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長;另外手術中接觸硬腦膜、頭皮及顱外軟組織機會大為增加,有時甚至發生瘤細胞直接進入開放的淋巴管與血管腔內、使術後腫瘤在硬腦膜與顱外組織上復發的機會增多,而這些組織中的淋巴道為腫瘤的更遠處轉移提供了途徑。文獻報道過的顱外轉移大多發生於手術後,甚至在有人認為手術是腦瘤顱外轉移的必要條件。但也有自發的轉移,特別是分腫瘤具有較大的浸潤性,能穿越硬腦膜而侵入顱外組織時。文獻報道過能向顱外轉移的腫瘤有膠質瘤、腦膜瘤、原發性肉瘤等。在膠質瘤中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為最多,佔1/3,其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膠質瘤、星形細胞瘤及未分化膠質瘤。腦膜瘤轉移以血供較豐富的血管母細胞瘤以上皮細胞型為最多。幾乎身體各處都可發生轉移灶,但最多見的部位是肺及胸膜,佔33%;頸及縱隔淋巴結佔22%;肝14%,脊柱及骨髓系統佔9%,腎佔6%,其他少見部位有心臟、卵巢、子宮、膀胱、腮腺、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胃、結腸、頭皮、腹膜等。
臨床表現
神經膠質瘤來自神經系統支持組織,屬外胚葉腫瘤。很多膠質瘤其瘤細胞與成熟的或未成熟的膠質細胞相似。
(1)細胞瘤
1)星形膠質細胞瘤
這是膠質瘤中最多見者,占膠質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見發生部位是額頂、顳葉等,兒童多發生在小腦半球b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若腫瘤位於在大腦半球,其臨床特點則多出現癲癇、肢體癱瘓及感覺障礙等,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故有長期癲癇發作而無其他體征者。如生長於小腦,則將產生小腦損害的症狀與體征,如共濟失調、眼球震頓、輪替動作障礙等;當其壓迫第四腦室,即可使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嘔吐,視神經孔頭水腫等症狀。發生於兒童的星形細胞瘤40%位於小腦半球,位於腦干者約佔10%,後者首先表現腦干腫瘤的各種臨床表現,如交叉性麻痹等。有時亦可影響小腦而出現相應的症狀、約3%星形細胞溜在X線平片上見腫瘤鈣化灶。
2)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
本病為成人大腦半球常見的腫瘤,占膠質瘤的23.5%,多發生在40歲左右的成年人,常位於大腦半球,從白質長出伸展到皮質,甚至可達腦膜。兒童少見,且多生長在腦干。此種膠質瘤是一種惡性度很高的腫瘤,其臨床特徵為病情進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內,由於腫瘤生長在大腦半球,可迅速出現偏癱、失語及各種感覺障礙等。顱內壓增高出現較早,偶有因瘤內出血,突然出現昏迷、偏癱等症狀,甚至被誤診為腦血管意外。
3)室管膜瘤
此種腦瘤占膠質瘤的11.3%,為膠質瘤的第3位,較常見於兒童及年青人,本病的特點為絕大多數腫瘤位於第四腦室內,腦瘤位於幕上者,主要位於側腦室和第三腦室川,其症狀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而異,以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及視神經孔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最為多見、腫瘤位於幕上者多發生在枕後部疼痛。
4)成髓膠質細胞瘤
此種膠質瘤為兒童顱後凹中線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膠質瘤的4.2%,占兒童顱內腫瘤15.1%至l8%、臨床特點為常迅速出現小腦中線的症狀與體征,早期即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神經孔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
5)少枝膠質細胞瘤
本病為成人少見的生長緩慢的腫瘤,僅占膠質瘤的2.9%。其臨床特點為大多生長在大腦半球,因其生長很慢,顱內壓增高征出現較晚,常表現有癲癇、久語、偏癱、錐體束征及感覺障礙等,而無明顯顱內壓增高症狀。X光片有68%可見到腫瘤鈣化。
6)松果懷瘤
本病較少見,約占膠質瘤的1.3%,主要見於兒童或青年人。其臨床特點為早期即引起顱內壓增高,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視沖經孔頭水腫等;腫瘤壓迫鄰近腦組織時,則產生一系列症狀與局限性體征。
(2)腦膜瘤
腦膜瘤又稱蛛網膜內皮瘤,是原發於顱內腦膜上的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15.7%,但在兒童腦瘤中只佔3.1%-6.9%。本病好發生在20-50歲的成年人。其平均發生年齡為30-33歲。病程平均多在2-3年以上,一般認為腫瘤起源於蛛網膜絨毛,故好發生在靜脈竇附近。其臨床特點因腫瘤部位而各異。腦膜瘤好發於大腦凸面及矢狀面竇旁佔66.5%,後顱凹14%,蝶骨8.7%,中顱凹4.4%,嗅溝2.3%,鞍區2.1%。
1)大腦凸面腦膜瘤
常在腦表面,與腦膜有粘連,也可在腦實質內。因腫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從精神症狀到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視野缺損均可出現,癲癇發生率較高,並常為首發症狀,也可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與體征。
2)矢狀竇旁腦膜瘤
頭顱外表有時可發現局部逐漸隆起,甚至有壓痛,頭顱平片可見到骨質增生或骨質破壞、腦膜血管溝增寬等改變。當腫瘤位於矢狀竇前1/3時,可有長時間的頭痛、視力減退、顱內壓增高等症狀,並有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懶散、易疲勞等)和癲癇發作,部分病人可出現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或肢體運動障礙。
(3)腦垂體瘤(又稱垂體腺瘤)
垂體腺瘤是原發於腦垂體上的腫瘤。
垂體瘤系指垂體前葉(腺部)所發生的腫瘤而言,為成年人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多發生在20-40歲的青壯年。
其臨床特點有如下幾方面:
1)視神經受壓症狀與體征:由於腫瘤生長在蝶鞍內,向上發展則壓迫視交叉或視神經而造成視力、視卻的改變,90%以上的病人都有視力減退,也可為單眼視力減退,甚至造成一目或雙目失明。
2)內分泌及代謝障礙症狀及體征:垂體腺內分泌功能很復雜,主要是在中樞神經的支配下,通過內分泌周圍腺體控制著人體的生長、發育、物質代謝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動的調節。已和垂體前葉有6種激素,即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質激素、催乳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及兩種促性腺激素。垂體後葉含有抗利尿激素與催產素等,故垂體後葉受累可出現尿崩症。
3)垂體功能低下:垂體功能低下的程度與正常垂體腺細胞受壓的程度有關。由於垂體前葉機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內分泌腺萎縮,表現多方面的功能障礙。
4)垂體功能亢進:嗜酸性細胞能產生生長激素及催孔激素。嗜鹼性細胞產生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激表及促性腺激素等。
① 生長激素亢進:嗜酸性垂體腺瘤如發生在骨骺閉合前(成年前)表現為巨人症,發病在成年後則為肢端肥大症,介於兩者之間的為混合型。
②促性腺激素亢進:促使其靶腺分泌性激素增多,男性初期可有性功能亢進,以後逐漸衰。女性則月經少,閉經,乳房發達,泌乳期可延長至停止哺乳後數年之久。
③嗜鹼性細胞功能亢進:促甲狀腺、促腎上腺及促性腺激素等均受影響,可產生柯興綜合征,患者表現為向心性肥胖,以臉、頸及軀幹部更為明顯,四肢相對瘦小,臉圓如滿月,紅潤脂,常有痤瘡,上背部也有脂肪沉著,皮膚非薄,伴紫紋,呈大理石樣。
(4)顱咽管瘤
本病又稱牙釉質細胞瘤或成釉質細胞瘤、垂體管瘤、鞍上上皮樣囊腫等。居顱內先天性腫瘤的首位,占頓內腫瘤的5.1%,占兒童腦瘤的13%-15.8%,為兒童幕上最常見的腫瘤。其臨床特點為:
1)顱內壓增高症狀:多見於腫瘤位於鞍上者,因腫瘤阻塞室間孔引起顱內壓增高,發生頭疼、嘔吐技視神經孔頭水腫等。
2)腦垂體及丘腦下部損害症狀:主要為內分泌障礙,兒童表現身體發育停滯,出現性器官或其他器官發育障礙,基礎代謝率降低,出現糖代謝障礙及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等。
3)視神經或視交叉受壓症狀:可造成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和視力、視野的改變,因腫瘤的位置不同,對視神經或視交叉造成的損害亦不相同,兩眼視力減退的程度亦常不同,視野的改變亦不規則,多數為雙顳側偏盲或象限盲,但亦可為同側偏旨或單眼失明。
TOP↑
生活提示
中醫治療
(一)辨病治療
腦腫瘤合劑:牛尾草4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g,陰地蕨30g,葛根30g,僵蠶15g,川紅花10g,鐵掃帚30g,珍珠粉1瓶(0.6g裝,吞服)。
腦動脈瘤加川芎、白芍;腦靜脈瘤加升麻、金銀花;腦垂體瘤加花椒;腦膠質瘤加薏苡仁、制附片;腦膜瘤加玳瑁粉、煅石決明;腦外傷加王不留行、田七粉(沖服);癲癇狀發作加積實、半夏、赤石脂;吞咽困難加威靈仙、僵蠶等。
(二)辨證分型治療
腦瘤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患者,腫瘤尚小,正氣尚盛,瘀毒不深,多採用以攻為主,或大攻小補,或先攻後調;中期,腦瘤發展到一定程度,正氣亦傷,但正邪相爭處於勢均力敵階段,宜攻補並重;晚期,腫瘤已增至嚴重階段,正虛邪盛,患者不任攻伐,當扶正為主,少佐祛邪抗瘤葯。
1.痰毒凝聚型
主證: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身重倦怠,舌強語蹇,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痰多胸悶,舌胖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滑或弦細。 治法:化痰散結,解毒開竅。
方葯:滌痰湯加味。膽南星10g,清半夏10g,枳實10g,竹茹10g,陳皮10g,白術10g,雲苓30g,石菖莆15g,全蠍5g,蜈蚣2條,山慈菇15g,徐長卿20g。
2.氣血郁結型
主證:頭痛頭脹,面色晦黯,視物模糊,口唇青紫,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開竅。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味。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地龍10g,川芎10g,白芷30g,蟬蛻5g,白蒺藜10g,全蠍10g,王不留行15g,麝香0.2g(絹包入葯,每包煎3次)。
Ⅵ 腦瘤的詳細病症是什麼
腦腫瘤包括原發性腦腫瘤和腦轉移瘤,其最佳治療手段是手術徹底切除,然因正常腦組織的不可切除性及惡性腫瘤向顱內廣泛浸潤性生長的特點,手術大范圍徹底切除極為困難。
因此,如何減少腦組織的損傷、保護腦的中樞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腫瘤仍是現如今腫瘤學者研究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
顱腫瘤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顱內壓增高及局灶性症狀和體征兩大部分:
(一)、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
主要為頭痛、嘔吐和視神經乳頭水腫,稱之為顱內壓增高的三主征。
1、頭痛:顱後窩腫瘤可致枕頸部疼痛並向眼眶放射。頭痛程度隨病情進展逐漸加劇。幼兒因顱縫未閉或顱縫分寓可無明顯頭痛。老年人因腦部萎縮、反應遲鈍等原因頭痛症狀出現較晚。
2、視神經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重要的客觀體征,中線部位及幕下的腫瘤視神經乳頭水腫出現早,幕上良性的腫瘤出現較晚,部分病人可無視神經乳頭水腫。
3、嘔吐:嘔吐呈噴射性,多伴有惡心。幕下腫瘤由於嘔吐中樞、前庭、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故嘔吐出現較早而且嚴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還可出現視力減退、黑摩、復視、頭暈、猝倒、淡漠、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脈搏徐緩及血壓增高等怔象。症狀常呈進行性加重。當腦部腫瘤囊性變或瘤內卒中時,可出現急性顱內壓增高症狀。
(二)、局灶性症狀和體征:局灶症狀是指腦瘤引起的局部神經功能紊亂。
有兩種類型,一是刺激性症狀,如癲、疼痛、肌肉抽搐等。另一類型是正常神經組織受到擠壓和破壞而導致的功能喪失,即麻痹性症狀,如偏癱、失浯、感覺障礙等。
最早出現的局灶性症狀具有定位意義,因為首發症狀或體征表明了腦組織首先受到腫瘤損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腦部腫瘤具有許多局灶性的特異性症狀和體征。
Ⅶ 第四腦室的鑒別診斷
(tumor of fouth ventricle)
第四腦室腫瘤時,早期則出現顱高壓症狀,多為間歇性,有時與頭位有關。急速轉頸,可致頭痛、嘔吐加劇。晚期患者頭痛明顯,多在枕部,並向頸背及兩肩擴散,早期則出現明顯的視乳頭水腫,時間稍長可致失明。 (brain stem tumor)
好發於兒童及青年。多數緩慢起病,進行性加重,病程較長,少數病例有緩解和復發。除中腦腫瘤外,顱內高壓征不甚顯著,或至晚期出現。緩慢進行性交叉麻痹為本症突出特點,同時伴多發性顱神經損害,可出現強迫頭位及眼球掩蓋。 (cerebellopontine )
本病進行較緩慢,症狀發展常有一定順序,以顱神經功能障礙為主,多見於病側,聽力障礙最常見,三叉神經感覺減退次之。約半數以上病人出現面癱,約30%患者後組顱神經障礙。顱內壓增高和共濟失調少見,出現亦晚。半數病人出現視乳頭水腫。 (cerebelar hemisphere )
本症患者多數具有顱內壓增高,並常以頭痛為首發症狀,疼痛常位於後枕部,頭痛發作日趨頻繁,伴有惡心、嘔吐、視乳頭水腫及視力下降,有的出現復視。高顱壓產生枕骨大孔疝時,病人表現強迫頭位。常見三叉神經、面神經、聽神經及舌咽神經受損症狀及上下肢共濟失調、眼球震顫、頭暈。 (intracranial tumor )
起病多在原頭痛的基礎上突然加重,伴有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等高顱症狀,並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廢損。
Ⅷ 請問腦瘤分類有哪些
近來人們患的腦瘤風險越來越高,因腦部腫瘤而死亡的數字逐年增加,腦部腫瘤成為了威脅大眾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人們飽受腦瘤的折磨,那麼腫瘤分類有哪些呢?現在我們將就腦部腫瘤的分類為您做如下的幾點總結。一、腦瘤的種類按生長部位分類:依腫瘤生長在顱內結構的不同而定,如額、頂、枕、顳葉,小腦、腦干、丘腦、鞍區、腦室內、小腦腦橋角區等。二、腦瘤指組織學上與胚胎組織相似的高度惡性的腫瘤。因此,神經母細胞瘤,或稱之為成神經細胞瘤是一種相似於成神經細胞(或稱神經母細胞)構成的高度惡性腫瘤。黑色素瘤是一種色素合成細胞的惡性腦部腫瘤,從命名法看,或許稱為黑色素癌更恰當。三、小腦部的腦瘤。上述命名法固然有點使人眼花繚亂,但它包含著某一種特定腫瘤的良惡性、組織來源以及部位。如當醫生或病人自己看到病理報告是腦部瘤,便知道這是由腦乾的細胞所組成的良性腫瘤;又如腦幹細胞胞癌,便意味著這是發生於肝臟,來源於腦部細胞的惡性腫瘤。至少未能反映出疾病的早晚期、惡性程度的分級等等,因此在臨床上還有更復雜的命名及分類法。至於癌症,或者說是癌的臨床用語,意則泛指癌之為病,也就是說得了癌症。四、腦乾的腦瘤,至於俗你的腦膜瘤,指的是腦膜上長的腫瘤,是一種白細胞的惡性生長性腫瘤。這種惡性細胞大量出現於人體的外周血液中,導致血液呈現乳糜樣顏色的特徵。這是一種由漿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稱為腦部髓瘤,實際上指的是腦部肉瘤。以上就是關於腦瘤的分類,腦瘤給病人的身心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患者往往會疼的死去活來。希望腫瘤骨轉移患者都能頑強的和病魔拼搏,堅定信心戰勝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