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骨肉瘤發現到確診需要多久
擴展閱讀
什麼叫群眾性的自我教育 2024-11-16 04:05:39

兒童骨肉瘤發現到確診需要多久

發布時間: 2022-10-05 02:59:39

A. 孩子骨頭痛,不一定是在長個子!警惕這種骨腫瘤

孩子在生長發育期,有時會嚷嚷著「腿疼」。做父母的一般都知道,這是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的生長痛,說明孩子骨骼發育,正在長個子。

但是, 有一種「生長痛」,卻是骨腫瘤早期的表現。由於和普通的生長痛症狀非常相似,很容易被忽略 ,耽誤了孩子的病情,甚至有截肢的風險。

「生長痛」,是200多年前國外一位名叫Duchamp的教授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兒童膝關節周圍或者小腿前側出現疼痛的現象,這是由於骨骼生長迅速,周圍神經肌腱不能相應增加產生的牽拉痛,這種疼痛常常在接近青春期後消失。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一些青少年的骨肉瘤的早期非常易於與這種生長痛相混淆,必須加以鑒別。 骨肉瘤是一種嚴重侵害青少年 健康 的惡性腫瘤,多好發於10-20歲青少年,腿疼也常常是骨肉瘤的典型症狀。

生長痛和骨肉瘤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疾病。生長痛是生理現象,可以不必進行治療,而骨肉瘤卻是惡性腫瘤,可危及生命,必須進行臨床干預。

那麼,如何區分孩子的腿疼是生長痛還是腫瘤前兆? 盡管二者有相似之處,但假如仔細鑒別,還是可以發現二者的區別的。

一般來說,生長痛和骨肉瘤,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其一,持續時間不同。 生長痛與骨癌之間都會引發疼痛,但二者持續時間存在差異。

生長痛持續時間比較短,時斷時續,但可以遷延幾個月-1-2年,這種疼痛可以自行消退。但骨肉瘤引發的疼痛則是持續存在,並且不斷加重,隨著時間推移,疼痛可以向其它部位遷移。

其二,疼痛程度存在差異。 生長痛與骨肉瘤帶來的疼痛程度完全不同。骨肉瘤的疼痛更加劇烈,患者無法忍受,並且無法自行消退,服用普通止痛葯止痛效果不明顯。

而生長痛的發生往往與活動量、骨骼生長速度有關,只發生在膝關節,這種疼痛是生理性疼痛,多發生在夜間,可以在夜間緩解。

其三,疼痛部位存在差異。 生長痛往往疼痛發生於下肢,以膝關節最為多見,疼痛部位沒有紅腫、發熱的情況,骨肉瘤的疼痛具有放射性,可以蔓延到身體其它部位。

對於骨肉瘤的治療,在 上世紀70年代之前,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手段,手術的方法主要就是截肢,但總體治療療效不佳 。統計數據表明,其5年生存率僅僅19.7%,其中大約80%的患者會發生腫瘤的肺轉移。

鑒於骨肉瘤較高的肺轉移風險,化療的引進成為必然,經過近50年的臨床實踐,已經摸索出如下治療規范:術前化療4-6療程(甲氨蝶呤+異環磷醯胺+阿黴素+順鉑),手術,術後化療仍以甲氨蝶呤、異環磷醯胺為主單葯,交替使用阿黴素和順鉑,化療2-3周期,周期間隔1-3個月,持續1-1.5年。

改革後的治療方案帶來了生存率的大幅提升和保肢率的上升。接受規范化療者5年生存率達到78.5%,保肢率為69.8%,這意味著 對於絕大多數骨肉瘤患者來說,化療的引進擴大了保肢概率,截肢不再成為手術的唯一選擇。

近年來,對於骨肉瘤的新型分子靶向葯物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主要集中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葯物。索那菲尼、瑞戈非尼、卡帕替尼、帕唑帕尼、阿帕替尼、安羅替尼等都經過2期臨床驗證顯示一定的療效。

總而言之,很多孩子的骨肉瘤會在早期時經常被家長誤認為是青少年時期的「生長痛」,這直接的後果就是耽誤孩子的病情,使病情確診時進入晚期。所以說, 如果孩子出現腿部比較嚴重的疼痛,作為家長應該有警惕骨肉瘤的意識,對比孩子的症狀及疼痛部位,必要時及時就醫,不要因為一時的不留心耽誤孩子的 健康 。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守護他們的成長,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雖然很辛苦,但能夠看著他們 健康 成長,就是每個做父母的最大的心願。

更多癌症、 健康 相關知識請繼續關注【李醫生聊防癌】!

B. 孩子被查出骨肉瘤晚期,需要截肢,家長懊悔:錯把骨痛當生長痛

12歲的俊俊一個月來總是喊「腿疼」,特別是膝蓋關節處,在晚上疼得比較厲害。由於兒子平時活潑好動,俊俊的爸媽以為是兒子在玩耍時不小心磕碰導致,加之生長發育期間孩子也容易出現一些「生長痛」的情況,所以一開始並沒有過多關注,可隨著疼痛感越來越強烈,俊俊的左腿膝蓋也開始腫了起來,肉眼可見比右腿粗了有一倍。爸媽這才帶俊俊到醫院就診。

一系列的檢查之後,穿刺活檢結果顯示,俊俊得了 惡性尤文氏肉瘤 ,是一種惡性骨腫瘤。而由於確診時間太晚,腫瘤已經差不多把俊俊的腿骨「啃」空了,可能需要進行左腿截肢手術才能保住性命。

俊俊父母懊悔不已:都怪我們錯把骨痛當成了「生長痛」,沒能及時帶他檢查,害了孩子!

原發惡性骨腫瘤是十分少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占人類惡性腫瘤的發生率0.2%左右。惡性骨腫瘤最為常見的是骨肉瘤,其次是軟骨肉瘤,再其次是尤文肉瘤。惡性骨腫瘤嚴重威脅青少年生命,其中 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多見於10~25歲的青少年,早期即可發生血行轉移。

目前,骨肉瘤的發病率已經占據兒童腫瘤的15%~20%,惡性程度較高,有20%的患者在初診時就檢查出肺轉移病灶,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50% 80%。

骨肉瘤初始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痛,常可由勞累、外傷而誘發和加重。由於骨肉瘤好發於青少年的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因此對於青少年患者不明原因或有局部的輕微外傷的關節周圍的持續性疼痛,尤其是膝關節周圍的持續性疼痛,要考慮到有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的可能。

骨肉瘤五年生存率相對較低,致殘率相對較高,對患者和患者的家庭以及 社會 影響均較大,因而我們應該重視骨肉瘤的早期表現。

1、常會被誤認為「生長痛」

北京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方誌偉教授 表示,生長痛一般是偶然間斷發作,起病急,發作時間短,短期內疼痛能自行緩解。但如果孩子的股骨下端、脛骨上端、肱骨上端,即下肢特別是膝關節周圍經常疼痛,且初為 間歇性,後逐漸加重轉為持續性,夜間明顯,止痛葯物無效時 ,家長應考慮是骨肉瘤的症狀。

2、不明原因的關節腫痛

骨肉瘤最常見的臨床症狀除了肢體疼痛還有關節腫脹。如果青少年出現 不明原因的肢體關節腫脹及腫塊 ,晚期局部還會發熱發紅,常規消腫治療無效,則要接受醫生的建議,及時進行X線片、核磁等檢查。

3、病理性骨折及跛行

跛行和病理性骨折也是骨肉瘤不容忽視的重要臨床體征,尤其是兒童期的患者。對於這類年輕的、有輕微外傷的患者,如果出現病理性骨折就要高度懷疑惡性腫瘤的可能。如輕微外傷後出現跛行時應對其進行2 3周的觀察,如果患者的症狀無明顯緩解或緩解後重新出現症狀,也應予以高度重視。

出現以上症狀的患者需要盡早前往醫院做詳細檢查。確診惡性骨腫瘤的檢查包括 局部的X線、CT掃描、磁共振掃描,必要時要進行增強掃描 ,由於惡性骨腫瘤易轉移到肺,進行胸部薄層CT掃描可以有效發現早期的肺部轉移灶。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傳統治療骨肉瘤的方法是截肢,雖然能夠切除腫瘤,但也給患者造成了終身殘疾和嚴重的心理創傷。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使截了肢,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不足20%。

而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關節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化療方法的改進,骨肉瘤的治療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不是所有骨肉瘤患者都需要截肢。目前, 術前化療、手術、術後化療是骨肉瘤治療的標准方案

即在骨肉瘤早期,通過手術前化療縮小原發病灶,能最大限度地消滅亞臨床病灶,然後將腫瘤整塊切除而避免殃及肢體。切除腫瘤後,運用腫瘤骨滅活再植術可以盡可能保留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率。

常見的瘤段骨滅活方法有煮沸滅活、高溫水浴滅活、液氮冷凍滅活、輻射滅活和乙醇滅活等。例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團隊經過反復嘗試,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及應用10% 20%的高滲鹽水, 在水溫60 的情況下進行瘤殼骨的滅活再植。 實驗證明,與傳統應用酒精等滅活方法相比,高滲鹽水能夠滲透到骨骼深部,因而對於腫瘤細胞的殺滅更加徹底。同時,高滲鹽水還能夠保存骨的生成蛋白,便於重新植入患者體內的生長存活。

與其他保肢治療方法相比,該方法具有費用低廉、易推廣、可保留關節、瘤段骨與宿主匹配良好無排異反應等優點。但該方法也存在並發症,如骨折、鋼板螺釘斷裂、骨不癒合及關節活動差等,需要綜合患者情況進行選擇。

當然,保肢也是有條件的。據統計,由於缺乏對骨肉瘤的正確認識,約六成的患兒就診時已為中晚期,約一半病人因不能得到及時診斷和規范治療而延誤病情。對於骨肉瘤患者來說, 首診首治直接關繫到患者能否保留肢體功能。 是否適合保肢治療要看時機,如果延誤治療時機,無法保肢不說,半年至一年內腫瘤就會發生肺轉移,導致患者死亡。有些患者或家屬盲目追求保肢治療,忽略實際病情,其實並不利於患者長久地生存。

近30年來,我國兒童腫瘤發病率以每年2.8%的速度遞增,每年有3萬 4萬名兒童確診腫瘤。

兒童腫瘤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因素、母親懷孕時接觸放射性物質、環境污染均有一定關系。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以下症狀,需要高度警惕: 不明原因發燒持續一周以上;出現淋巴結腫大,無痛性腫塊;腹部、四肢有包塊;一過性症狀,如腹脹、嘔吐、眼球前凸、眼睛疼等;孩子突然生長變慢或是消瘦,精神不好、不哭不鬧等。 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專業性強的醫院進行檢查。如果能做到早期發現,實體腫瘤患兒經過規范化手術治療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很多人都以為惡性腫瘤只與成人有關系,但事實上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導致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意外死亡,骨肉瘤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青少年出現肢體的腫、痛,局部皮膚溫度增高,並伴有關節活動受限,絕不能掉以輕心,應盡快就醫,得到及時的治療。如能在早期發現骨肉瘤,則有效的治療手段較多,且治療後的效果也比較滿意,使病人的生存期大大延長。特別是早期骨肉瘤的治療以保肢為主,這樣對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都有極大的益處。#謠零零計劃# # 健康 科普大賽#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C. 骨肉瘤的特點拜託各位了 3Q

骨肉瘤是骨惡性腫瘤中最多見的一種,是從間質細胞系發展而來,腫瘤迅速生長是由於腫瘤經軟骨階段直接或間接形成腫瘤骨樣組織和骨組織。下肢負重骨在外界因素(如病毒)的作用下,使細胞突變,可能與骨肉瘤形成有關。典型的骨肉瘤源於骨內,另一與此完全不同類型的是與骨皮質並列的骨肉瘤,源於骨外膜和附近的結締組織。後者較少見,預後稍好。2臨床表現骨肉瘤的突出症狀是腫瘤部位的疼痛,由腫瘤組織浸蝕和溶解骨皮質所致。 1.疼痛 腫瘤部位發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是骨肉瘤非常常見和明顯的症狀,由膨脹的腫瘤組織破壞骨皮質,刺激骨膜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可由早期的間歇性發展為數周後的持續性,疼痛的程度可有所增強。下肢疼痛可出現避痛性跛行。 2.腫塊 隨著病情發展,局部可出現腫脹,在肢體疼痛部位觸及腫塊,伴明顯的壓痛。腫塊增長迅速者,可以從外觀上發現腫塊。腫塊表麵皮溫增高和淺表靜脈顯露,腫塊表面和附近軟組織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因骨化程度的不同,腫塊的硬度各異。腫塊增大,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和肌肉萎縮。 3.跛行 由肢體疼痛而引發的避痛性跛行,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加重,患病時間長者可以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和肌肉萎縮。 4.全身狀況 診斷明確時,全身狀況一般較差,表現為發熱、不適、體重下降、貧血以至衰竭。個別病例腫瘤增長很快,早期就發生肺部轉移,致全身狀況惡化。瘤體部位的病理骨折使症狀更加明顯。3檢查在成骨性骨肉瘤的病例,可以在早期發現血液中骨源性鹼性磷酸酶增高,這與該腫瘤的成骨作用有關。病理診斷是治療的依據。當考慮到骨肉瘤的診斷時,進行活體組織檢查,盡快得到病理學檢查的確認,對明確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1.X線攝片 典型的骨肉瘤的X線表現為骨組織同時具有新骨生成和骨破壞的特點。腫瘤多位於長管狀骨的干骺端,邊緣不清,骨小梁破壞,腫瘤組織密度增高,穿破骨皮質後,腫瘤將骨膜頂起,產生該病具有特徵性的X線徵象--考德曼套袖狀三角(Codman-三角)。這種現象在部分骨髓炎和尤文肉瘤病人中可見到,在骨肉瘤中則是非常典型的。晚期可看到腫瘤浸潤軟組織的陰影,可在部分病例中見到病理性骨折。 2.CT掃描和MRI檢查 是判斷骨腫瘤性質、范圍和有無周圍軟組織浸潤的有效手段,可早期發現肺部和其他臟器的轉移病灶,是骨肉瘤臨床檢查的常規項目。 3.核素骨掃描 是早期發現和晚期鑒別有無轉移病灶的常用方法。4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可作出診斷。骨肉瘤應與骨髓炎、尤文肉瘤相鑒別。5並發症骨肉瘤可引起避痛性跛行,關節活動受限和肌肉萎縮。6治療骨肉瘤目前仍是兒童和青少年惡性腫瘤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但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已經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該病的生存率。骨肉瘤經病理確診後,即開始前期的化學或放射性治療,切除腫瘤組織是骨肉瘤治療中重要的步驟。隨著腫瘤外科技術的提高和內置物研究的發展,肢體保存療法顯示了較好的治療前景。腫瘤組織切除後的鞏固性化學或放射性治療對控制腫瘤轉移,提高生存率非常重要。治療骨肉瘤應行根治性手術。有條件者可做局部廣泛切除而保留肢體。此外,截肢前要做活體組織檢查。免疫治療為靜脈輸入淋巴細胞或用干擾素和轉移因子,但療效尚不肯定。7預後腫瘤部位距軀干越近,病死率越高。至於腫瘤的類型和血管豐富的程度與預後的關系很難判斷。對患者的免疫反應也應關注。晚期腫瘤做截肢手術,有的可長期存活,經放射治療後不復發,肺部轉移也可消散。這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影響預後的因素關鍵在於早診斷,腫瘤是否徹底切除,手術前後的化療和放療。此外,還與瘤細胞的組織類型、大小、手術前後血清鹼性磷酸酶增加的變化以及是否累及局部淋巴結等有關。

D. 骨肉瘤早期治療後能活40年嗎

骨肉瘤目前仍是兒童和青少年惡性腫瘤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但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已經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該病的生存率。
骨肉瘤經病理確診後,即開始前期的化學或放射性治療,切除腫瘤組織是骨肉瘤治療中重要的步驟。隨著腫瘤外科技術的提高和內置物研究的發展,肢體保存療法顯示了較好的治療前景。腫瘤組織切除後的鞏固性化學或放射性治療對控制腫瘤轉移,提高生存率非常重要。
治療骨肉瘤應行根治性手術。有條件者可做局部廣泛切除而保留肢體。此外,截肢前要做活體組織檢查。
免疫治療為靜脈輸入淋巴細胞或用干擾素和轉移因子,但療效尚不肯定。

E. 孩子被查出骨肉瘤晚期,家長懊悔:錯把骨痛當生長痛

於藝淑,15歲,高一開學軍訓結束後,因右臀及腿部疼痛難忍,被送往醫院,結果確診為尤文肉瘤/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骨肉瘤的一種)。

郭嘉璐,20歲,在飯館兼職暑假工時,胳膊疼痛十餘天,最終檢查診斷為肱骨惡性腫瘤,需要截肢。

沈益鑫,20歲,12歲確診惡性骨肉瘤,經歷過4次手術,36次化療,家裡為給他治病已耗盡積蓄,還欠了30多萬外債,如今8年過去,沈益鑫仍在頑強抗癌中。

……

近年來,年紀輕輕的孩子們罹患骨肉瘤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讓這個原本「毫無名氣」的惡性腫瘤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骨肉瘤,又稱骨癌,是一種發生於骨骼系統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在一般情況下,骨間充質細胞會分化成為骨細胞,但因為一些因素導致充質細胞變成了骨肉瘤細胞。

任何年齡段都有骨肉瘤發病可能,以25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最為常見,我國每年新發4000 5000例,約為小兒腫瘤的5%,男女發生率比例為1.5:1。

骨肉瘤「纏上」青少年時,常以「生長痛」作偽裝。

羅先生的兒子小虎今年11歲,平時活潑好動,上個月卻每晚都說自己腿疼,羅先生以為孩子處於發育期,是骨骼快速生長導致,並未過多關注,在孩子出現關節腫塊的時候,也只當孩子好動,不小心磕碰導致,只貼了膏葯處理。

然後上周,小虎右腿劇烈疼痛,羅先生才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小虎的右腿有顆明顯腫瘤,已是骨肉瘤晚期,有可能需要截肢治療。

得知結果後,羅先生自覺是自己耽誤了孩子治療,懊悔不已。

其實,很多孩子在出現骨肉瘤症狀時,家長由於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容易忽視或誤解其中的嚴重性。家長們思想的誤區,讓超過一半的患兒就診的時候,病情就已經到中晚期了。

骨肉瘤初期患者,大部分會出現骨骼和關節的疼痛感和腫脹,在 夜間疼痛感會加強 ,使用一般的止痛葯無法緩解。

疼痛部位如果用手觸摸,可以在 骨骼表面觸到腫塊。 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感會逐漸增強,腫塊也會逐漸增大,到一定程度後周圍關節活動會受限,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因為骨肉瘤導致骨質強度發生改變而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而生長痛多見於學齡前的兒童,在沒有任何外傷和疾病的情況下,膝關節周圍或者是小腿前側發生疼痛,但活動正常,在疲勞和過度勞累的時候疼痛感會加重, 休息後就能自行緩解 ,一般黃昏前後出現痛感,次日清晨消失,隨著生長發育進程,疼痛感會逐漸消失。

綜上,如果青少年兒童在沒有任何外傷和疾病的情況下,出現 四肢疼痛,並在夜晚持續加重,休息無法緩解,同時伴有關節腫塊 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除了以上常見的現象外,骨肉瘤還可能會出現炎症等表現,如發熱、靜脈擴張、體重下降、活動能力下降等,這些情況常見於晚期的骨肉瘤。

體格檢查 。醫生一般會要求患者先開始體格檢查,通過檢查患者的疼痛部位是否有腫塊、壓痛、腫脹感,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局部皮膚溫度是否升高等來初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

影像學檢查 。X線、CT、磁共振成像及同位素骨掃描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查可能存在的骨質破壞、骨膜反應、不規則新生骨、腫瘤血運狀態、腫瘤與血管關系、癌細胞對軟組織的侵襲程度等。

病理檢查 骨癌檢查的金標準是病理檢查, 用穿刺或切開病理組織進行活檢,確定病變的性質和腫瘤的分期。

目前,在大多數原發性骨癌的病例中,病因並不是十分明確,有些病例存在遺傳性的可能。而科學家們認為骨肉瘤發病與激素異常、暴露在特殊的致癌物下,發育代謝、輻射與病毒感染等有一定關聯。

有大量研究證明,性激素對於骨發育和代謝的調節十分重要,男性骨肉瘤的發病高峰為15-19歲,而女性為10歲-14歲,這種年齡上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性別之間生長高峰時的激素差異。

有另一項研究證明,甲狀腺旁激素對於細胞的運動和增殖能力也有所影響。也就是說,激素異常有可能會刺激骨肉瘤的發生。

氟是多種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之一,特別是在口腔 健康 方面,長期暴露於氟化物中,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有科學家曾經發表過相關論文,表示5-10歲的男孩如果經常接觸氟化物,其10-19歲的時候患上骨肉瘤的風險便會增加。

當人體的鈣質嚴重流失的時候,身體自我修復的機制會啟動,人體會不自主的想要生產更多的骨細胞填補空缺,這可能會使得骨細胞發生過度增殖,容易轉化為癌變,導致骨肉瘤的發生。

因此,不建議青少年過度地攝入垃圾食品,要 注意飲食搭配均衡 。有科學研究顯示,吃烤肉時如果搭配可樂,可樂中所含的咖啡因會加速熏燒食物分解後的碳離子活動,導致體內鈣質嚴重流失。

預防骨肉瘤,首先要 注意飲食均衡 ,上文提到骨肉瘤的一個誘因是鈣質流失嚴重,在日常飲食中應當注意葷素搭配,不要偏食挑食,多補充營養,少吃腌制食物及油炸食品,不吃變質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進行適當運動 。抵抗力降低也是導致骨癌發生的一個因素,為此要提高身體的抵抗力,適當運動有助於保持骨骼的 健康 ,但要 避免外傷 ,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有外傷也需及時治療。

另外,骨肉瘤的發生和放射性輻射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 應當遠離輻射 ,避免輻射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

由於骨肉瘤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最好的方式就是早發現早治療, 定期進行 健康 檢查 ,有助於排查身體異常,及時發現腫瘤早期信號,提高患者生存率。#癌症防治手冊## 健康 科普大賽##清風計劃#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