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成人如何防止兒童心理畸變
擴展閱讀
核酸檢測的歌詞怎麼書寫 2024-09-21 15:07:19
英語知識匯總怎麼畫 2024-09-21 13:22:16

成人如何防止兒童心理畸變

發布時間: 2022-10-02 07:37:54

㈠ 試述維護和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兒童心理健康有什麼標准
1、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三、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有哪些
1.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

2.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

3.兒童疾病類問題。如:自閉症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

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協調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緒不穩易發怒、過度敏感。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4.恐懼症。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5.兒童抑鬱症。典型的抑鬱症表現為,當令人高興的事發生時,病人仍然沒有積極的反應。除了情緒反應之外,非典型的抑鬱症還需包括其他表現,如增加胃口、增長體重、增加睡眠和行動遲緩。例如,典型的抑鬱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現,而非典型的抑鬱症表現正好相反,這些孩子睡覺的時間比普通孩子更長。

四、家庭因素對兒童性格的影響有哪些
1、教養方式:

(1)父母教養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於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父母過於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

(4)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父母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

(6)父母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2、家庭氣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

㈡ 【0624讀書感悟】兒童心理畸變對身體的影響。

書名:《童年的秘密》

作者:瑪利亞·蒙台梭利。

金句:所有的疾病都會有一種心理的因素,因為人的心理生活和生理現象是相連的。

伴隨著心理畸變,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特徵。有些特徵看起來是不相關的,但它們還是影響了人的身體功能失調。

甚至某些缺陷,其根源也在於心理問題。比如

很多人都體會到,餵食小孩是那麼困難。無論怎樣規勸,怎樣幫助他們,他們就是拒絕吃任何東西,有時還很堅決。

兒童拒絕吃食物,是由於他的一些心理原因造成的。可能是一種防禦性沖動,使兒童拒絕吃東西。也可能是成人強迫兒童用成人的節律進食,而兒童決絕接受成人的節律。

然而,還是有特殊情況,就是有的兒童是由於體質上的原因而缺乏食慾的。

許多成人錯誤的以為兒童拒絕吃東西,是因為沒有胃口。成人相信,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比如獎勵他可以看電視或者乾脆不讓他吃一次,兒童就會進食。哪怕他們下次還會拒絕吃東西。

但是,獎勵和懲罰正是兒童抵制的,這難免有點「飲鴆止渴」了。

只有一種方式可以治癒這種兒童。

那就是讓抑制他的成人走開,並提供一個他在心理上是自由和主動的環境。

因為這種兒童的身邊,有一些他極其依附的成人,這些成人完全支配了他。

只有讓兒童與他們分開,兒童才能擺脫依附。

我曾見過一個3歲的孩子,據他的媽媽說,這個小孩平時吃飯,什麼都不愛吃,也從來沒有主動吃完的時候,幾乎都是大人餵食,過程還十分漫長痛苦。

但是,有一次沒有媽媽的陪伴,他獨自在親戚家吃飯,竟是幾個小孩中第一個吃完飯的,並且幾乎全部吃完。

連他的媽媽都唏噓不已。

有時候一個人僅僅在外表上有病,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想像出來的病而不是真的有病,其根源是心理原因。

㈢ 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長該怎麼辦

尊重孩子
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是最需要得到他人認同與他人尊重的時期。當孩子對你的意願表現出逆反時,家長不要急著去進行鎮壓,而要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反抗。同時你可以向他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或「你盡量舉例說明」,這樣你就贏了一大半,你千萬不要說:「你所說的是兩碼子事,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或者「你的觀點微不足道,這是不對的」。
千萬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見!不要過度表現出對事情瞭若指掌或經驗老道的樣子,對孩子的反對意見,表現出不在乎或不重視,這會激怒孩子。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將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給予完全的重視和關心。讓別人覺得他的反對意見是很獨特的見解,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確與眾不同。

㈣ 家長該怎樣才能防止、消除兒童心理隱患呢需要注意什麼

如今整體社會發展,許多家長都十分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要殺手,自然,焦慮情緒,都是造成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關鍵緣故。我一直注重,學習培訓家庭教育,許多家長都進去錯誤觀念,急於求成找方法,找迅速解毒葯,卻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見到這一擔憂,望著小孩那一個又焦慮情緒,這般心理狀態,何談教育好孩子,只需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情緒擔憂的,那樣,再好的方法,她也應用不上

就需要區別界線,讓應對,讓小孩擔負,即便臨時一擔負應對,就出問題,就犯錯誤,但是沒有試著,並沒有犯錯誤,孩子怎麼會生大呢?試著犯錯誤,是孩子的成長進步的階梯!而一旦家長把小孩子的事兒當做自己的事情,自身替寶寶擔負了,替小孩著急了,那樣難題就小孩。即使你再絮叨,再講教,小孩從不應對擔負,小孩也一點都不心急,急得你進醫院他都是視而不見!

㈤ 幸福的童年,就是擁有自我主導的,可以充分發揮天性的環境

1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被無數的人反復引用,也被萬千重視教育的家長奉為金句聖言。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童年構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

在她所創辦的「兒童之家」,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將3-6歲羅馬貧民區的普通貧寒兒童,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轟動了整個歐洲,關於這些奇妙兒童的報道,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人們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新的「兒童之家」。

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一書中,總結童年期的一些特徵是天然的,比如:重復練習,自由選擇,秩序感,尊嚴感,書寫與閱讀,身體的發展。這些不是任何教育方法的產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教育的影響。但其本能的天然特性依然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正常化」教育,而這種「正常化」的過程,主要是靠兒童自主調節,大人只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關於適宜發展的環境如何來創造呢?

我們首先要了解兒童成長中的心理發展特點,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指導的。

嬰兒在學會說話之前,受敏感性的指引,初步的心理結構已經產生了,這是生物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階段,也是相當短暫的階段,心理特性一旦形成並固定下來,敏感性就隨之消失了。

我們以蝴蝶幼蟲為例,蝴蝶幼蟲必須吃非常嫩的葉子,當蝴蝶幼蟲鑽出外殼時,是什麼東西告訴幼蟲嫩葉在哪裡可以找到呢?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著樹枝方向向前爬,那裡是最亮的地方。當蝴蝶幼蟲長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時,它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由此可見,兒童的心理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不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來指導的。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在「兒童之家」,蒙台梭利接收了在墨西哥地震後倖存的孤兒,這些孩子在經歷了地震的巨變後,變得沮喪、沉默、冷淡,難以進食和睡眠。負責照顧他們的修女,有許多人過去是貴族,他們教這些孩子像王子一樣的用餐方式,用尊貴的禮儀來對待這些孩子們,雖然孩子們對食物失去了興趣和自然渴望。

但他們對所學到的新知識和進行的各項活動感到很高興,漸漸地,他們恢復了正常的食慾,睡眠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這些兒童在經歷了巨大的精神洗禮之後,擺脫了災難帶來的陰影,恢復了往日的純凈與快樂。

2

而另一類生活在不正常的社會環境下的兒童是富裕家庭的兒童,這些孩子由於從小物質豐裕,見多識廣,對很多東西都沒有好奇心和新鮮感,在「兒童之家」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感官材料並沒有對他們產生誘惑力,就是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起來。

經過幾天的適應以後,他們漸漸學會指導自己,開始對之前並不感興趣的教具有了好感,一旦孩子發現了某種使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教具,他們就克服了生活動盪帶來的那種不穩定性和不安全感,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從而學會了全神貫注。

因此,無論是遭遇不幸的兒童還是富裕家庭的兒童,雖然在心理上都不夠健康,但經過了自身的主導性的調節和外界的引導之後,不幸的兒童擺脫了地震帶來的陰影,走出悲傷,迎來了快樂。富裕家庭的兒童也擺脫了物質豐裕造成的散漫,盲目,產生了專注力,這在書中被稱為兒童的「皈依」,就是使孩子從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回復到正常狀態。這就是「正常化」的狀態。這在兒童身上都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這種「正常化」會在無形中,讓不正常的心理品質消失不見。只有當兒童處於正常狀態中,就能專注於讓他與外界互相聯系的活動中,進行正常的社交、互動等活動。

由此可知,引起兒童心理畸變的原因就在於:兒童不能採取他發展的獨特形式,因為他在形成時期遇到了一個有敵意或者有沖突的環境。而當外部環境與支配兒童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時,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3

當兒童心理畸變時,具體又會呈現出以下五種狀態:

第一種狀態:神遊。 孩子如果處於沒有目的的恍惚狀態時,常常變現出空虛、發呆和混亂的狀態,現在的孩子們,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家長會無限制地給孩子買來各種各樣的新奇玩具,希望能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和想像力。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嚴重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推向「神遊」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兒童在潛意識的一種防禦措施。

第二種狀態:障礙。 這種障礙就是孩子會為自己築起一座高牆,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陷入一種無邊的想像力的世界裡,甚至是一種幻想的世界裡,無法理解和接受外來的觀念,顯得不合群,孤僻。

有人會稱之為「心理障礙」,這樣的兒童,往往聽不進去別人說什麼,對身邊出現的一切都產生了抵觸,一開始可能是抵觸學習,慢慢對老師、同學、學校也產生了強烈的抵觸,嚴重的話會導致厭學。這種心理障礙不及時發現,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第三種狀態:依附。 有些孩子天性靦腆,順從,使他們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小時候會常常粘著大人,時時都需要藉助大人的幫助,無法自己做主。事事要大人陪著,一起玩兒,一起看書,死死抓住大人不放手,從而顯得懦弱懶散。

第四種狀態:權力欲 。對於一個不正常的兒童來說,常常會狐假虎威,利用大人的力量,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他知道這比自己努力獲得的要多很多。事實上,孩子的慾望也是無止境的,第一次得逞之後,就會變本加厲,如果大人沒有底限地去滿足孩子的慾望,將會為未來埋下極大的隱患。那些被我們說成是不知感恩的「白眼狼」,其實都是大人從小一點一點喂養大的。

第五種狀態:自卑 。控制型的父母常常會讓孩子總是處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處處限制孩子的探索,冒險行為,總是粗暴地打斷孩子的想像力,以自以為是的方式為孩子的成長鋪路搭橋。讓孩子從小就失去了主導性,以為自己一無是處,主動放棄了創造和探索,最終導致沮喪和自卑。

以上五種心理畸變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情緒上的不穩定,我們知道,現在大部分人的身體疾病都是情緒不好,或者心理問題造成的;是孩子在潛意識里抗拒某些沖突的發生,或者逃避不愉快的環境和責任。

頻繁地吃葯打針根本無濟於事,只有發現外在環境對孩子的內在造成的沖突的地方,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其自由主導,為他創造一個以正常的方式進行生活和活動的環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能不葯而愈了。

4

如何才能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真正做到順應孩子的天性,由孩子自由主導發展呢?

首先,要交還孩子的主導本能。 要相信,所有的生物物種都具有通過內在的「主導本能」保存自己的能力。這些本能也可以為生命初期的嬰兒提供指導和保護。盡管大人會認為新生兒完全缺乏經驗,但他們內在的力量會幫助他們適應外部世界,並防止傷害的發生。這時成人要放棄已知的社會經驗,回歸嬰兒的狀態,去看待孩子的需要。

其次,尊重孩子的工作本能。 兒童通過不同的活動可以將自己調整到正常狀態。活動或者玩耍就是他的工作,通過不停地工作,慢慢構成了他的心理架構和個性,如果成人忽略了工作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就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無所適從,產生心理畸變。

最後,明確目的。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去探知,摸索的,而成長如果採用越俎代庖的行為,不是輔助做事,而是大包大攬幫孩子搞定一切,就會嚴重障礙兒童的心理發展,看似有愛,實則有害的教養方式實在是不可取。

鑒於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性和本能的發展需要,作為家長和教育者,一定要為他們建立一個適宜兒童發展需要的世界,承認他們所擁有的社會權利,所有父母都是孩子們的生命的守護者,不是擁有者。

孩子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就在於父母能在多大程度上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主導自己的幸福。

㈥ 如何防止兒童滋長自私心理有什麼好的辦法

序言:如果孩子自私的話,那麼家長就會覺得自己的教育非常的失敗。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讓孩子養成分享的好習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採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如果想要預防孩子產生自私的心理,那麼家長就要以身作則,我們在和朋友交往的時候,要學會分享,這樣孩子就能夠學到父母身上良好的品質,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三、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採取合理的方式。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很多大人都會圍繞一個孩子轉,想把自己的愛都交給孩子。小編建議,我們在教育的時候,不要把孩子擺在非常高的位置,這樣孩子就不能夠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孩子和朋友玩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引導孩子,讓孩子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

㈦ 如何就可以防止兒童滋長自私心理

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自己一個人長大,在家裡是全家人圍繞的中心點,從小就受到了爸爸媽媽甚至更多親戚的寵愛,所以完全沒有分享東西的意識,會下意識地認為所有的好東西就應該都是自己的,這樣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在孩子長大進入校園之後,如果孩子被養成了一個非常自私的心理,就會適應不了學校的生活,還有可能會被學校的同學們欺負,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不要讓孩子養成自私的心理

總而言之,避免孩子養成自私性格的最好辦法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學會分享,主動分享。在孩子學會分享的過程中,家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要陪伴孩子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養成更加大方得體的性格。

㈧ 怎樣就可以防止兒童滋生自私的心理

在家庭中,孩子應該處於教育的地位。家長應根據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合理安排,不得滿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現代的獨生子女生活在4:2:1的氛圍中。父母、祖父母和祖父母的照顧增強了他們的自我意識。他們應該吃得好,穿得好,玩高端玩具。家裡的一切都必須關注他的情緒變化和需求。如果達不到要求,他們會耍脾氣。當父母在家裡看到“小皇帝”時,他們會大發脾氣。無論要求是否合理,一切都來自孩子,這是孩子自私思想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