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正確兒童觀,主要包括下列幾點:
(1)兒童的發展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多層次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過程;(2)發展不是孤立地,靜止地由於某一因素的作用而發展,而是由多種因素參與其中的動態發展過程;(3)兒童是發展的主體,是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主動地發展的,而不是被動地發展;
(4)兒童具有發展的潛力,在與適當的教育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潛力;
(5)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齡或班級為標准來武斷地劃一;
(6)兒童通過活動而發展,在對物體的操作和與人的交往中發展知識,能力和個性,而不是坐著,只通過聽或看教師的說和做而發展;
(7)兒童身心各方面是一個整體,對他們進行的體,智,德,美幾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聯系的,應使兒童從小獲得初步的全面的發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發展;
(8)每個兒童都擁有發展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力應當受到尊重和愛護.
2. 結合教育學,心理學談談你的兒童觀
第一、兒童是具有完整人格和獨立存在的人。要摒棄「兒童是弱小的、是一張白紙」的舊觀念。第二、兒童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在他們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規律。不能把他們當成大人那樣去對待,去要求,否則就是不切實際,必然事與願違。
第三、兒童終究要成長為大人,他們終將獨立地生活。我們的全部教育都是為了這樣的目標,都應當有利於他們自己能獨立應付各種問題,能創造和保衛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助長他們的依賴心、不思進取心、懶散心。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兒童的知識建構,而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認知規律,讓孩子擁有歡樂、自由的童年。堅決防止"小學化"、"成人化"傾向。
3. 簡述現代兒童教育觀
參考:
一、兒童觀
※科學兒童觀的內涵:
1. 兒童是稚嫩的個體:
兒童作為人,具有和成人一樣的人格和尊嚴、一樣豐富的精神世界、一樣的差異性。兒童幼稚、不成熟,這恰恰代表著人類發展的軌跡以及學習和發展的可能性。
2. 兒童是獨立的個體
3. 兒童是有差異的個體
4. 兒童是完整的個體
5. 兒童是積極主動的個體
6. 兒童是正在發展的個體:兒童不同於成人,正處於發展之中。兒童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方式、成長特點。兒童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和被塑造與自我塑造的潛力。兒童需要時間去成熟和發展。要提供與兒童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活,讓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伸展。
二、兒童教育觀
※終身教育觀
1.以終身教育觀看兒童教育
2.樹立新基礎教育觀
3.明確幼兒教育質量觀
4.實施素質教育
三、兒童發展觀
兒童觀是指人們對兒童的看法和態度,即我們怎樣看待和認識兒童;兒童發展觀則包括兒童人性特點、兒童發展的性質、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和兒童發展的價值等重要內容,是人們對兒童進行培養時有關方法論方面的觀點。由於不用時期人們受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同,對兒童的看法以及在處理成人與兒童關繫上的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對兒童發展觀的理解必須結合實際,與時俱進。
1.迅速性
2.規律性
3.階段性
4.差異性
※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
四、知識觀
1. 舊的知識觀
2. 新的知識觀
五、家園(校)合作觀
1. 家長和教師是合作夥伴
2. 家長和教師要相互溝通
3. 家長和教師要形成合力
4. 試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
教師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師長和益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師德、師智、師能。師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師智主要指有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業務和敏捷的思維;師能主要指具有勝任教師工作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 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師德和人格。對於幼兒教師師德和人格顯得更重要了。幼兒教育階段是為一個人的學習和發展做准備的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育。 我們都學過幼兒心理學,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各種能力與非智力心理素質的發展的關鍵期大多數是在幼兒期,比如,3歲左右是幼兒自我約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是幼兒動手能力開始發展成熟的關鍵期、是幼兒獨立性開始建立的關鍵期、是注意力、空間知覺音樂能力、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對學習知識產生直接興趣的關鍵期、是幼兒開始學習外語的關鍵期;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概念,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是語言、抽象邏輯思維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習心態及學習習慣產生的關鍵期;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這與幼兒的生理特點也是分不開的,1--6歲是人的大腦快速生長發育期。這就說明作為幼兒教師責任任重道遠,幼兒教育不是可有可無,我們面臨的工作是很神聖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呢? 需要我們樹立良好的幼兒教育觀念。 一、樹立良好的觀念 觀念是教師的靈魂,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長遠發展。 (一)、樹立正確兒童觀 1、兒童是獨立存在的人。兒童的各項合法權益、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 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應受到尊重並得到滿足。兒童的人權就是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師與幼兒交往時的態度、方式都應讓幼兒感到安全、沒有壓力、受重視,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在幼兒園教師必須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幼兒園工作的出發點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比如:教師與幼兒對話時,微笑著俯下身來,目光與幼兒平視,他們會從教師的眼神、表情、話語和行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體驗到愛和尊重,老師很可親,從而受到鼓勵得到滿足。) 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長大後獨立生存的人。 兒童一生下來是一個有生命力、生長力,能夠分辨與取捨外界刺激,具有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是一個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即最佳期)。兒童主動學習是與生俱來,孩子來自於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水平是不同的,同樣的事物或現象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要把孩子看做主動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教師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在活動中成為孩子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觀察他們,發現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實現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獲得經驗,提高原有水平。讓我們從習慣於「教孩子學習」、讓孩子的「學」適應教師的「教」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創設適應孩子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3、兒童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們有獨特認知特點 幼兒的認知特點不同於學齡兒童,更不同於成人。最突出的特點是: *直接興趣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受興趣的直接影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起來積極主動性高,而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願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人們學習積極性的內動力,因此教師要把所教的東西變成幼兒的需要,使他們感興趣,調動他們探究和學習慾望。(讓孩子知道節約用水,老師講中國有許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們孩子經歷的,沒有生活經驗,那教師就要設計活動情節,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媽媽啦……,或水管哭啦,讓孩子把水管的眼淚收起來,看是什麼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淚水集滿一盆,怎麼辦?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 直接經驗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認識事物必須以事物和材料為中介進行,因此需要教師根據他們的需求,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創設適宜幼兒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來學習,並接納幼兒的看法、觀點和認知水平,哪怕是錯誤的也要接受,但此時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 4、兒童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年齡越小,差異越大。 幼兒性格上的差異,帶來了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幼兒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上、對新體驗和活動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綱要》總則第五條:「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給予個體差異的指導和評價,提供可供幼兒選擇的學習內容,促進各具特色、有差異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講,人的智能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種智能的發展不是均衡發展的,每個人生活環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接受差異的同時,要培養幼兒的獨立個性。(發現其長處給予肯定、表揚、鼓勵,鼓勵其彌補不足。) (二)、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1、幼兒教育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綱要》總則第二條: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也就是所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幼兒教育,要為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准備。那教師要調整教育目標、價值取向和「教與學」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學,而是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這些大的教育目標和價值。 樂學,就是幼兒對學習有興趣、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在幼兒期就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會學,強調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不知道的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書山有路勤(玩)為徑,學海無崖苦(樂)做舟)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受益的品質 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與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老師准確地把握把「教」,什麼時候「教」, 「教」什麼。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講」和「直接告訴」,不在是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和示範。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第十條內容)。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活動中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發展,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的事物。
5. 論述幼兒教師應持有怎樣的兒童觀
幼兒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影響著幼兒教師如何理解幼兒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如何對待兒童,如何進行教育實踐。經過研修,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我覺得幼兒教師應以下兒童觀和教育觀:1.樹立兒童權利觀和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幼兒是人,與成人一樣,具有生存、發展、生活和受教育的權利,享有與成人一樣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幼兒作為人的尊嚴、人格和基本權利是神聖的,受法律保護的。社會有責任保護兒童權利的實現。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幼兒是平等的,教師應平等地、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並保護幼兒的人格、尊嚴和權利不受侵犯;不得任意懲罰、虐待和歧視幼兒。每一個幼兒的基本權利是平等的,教師有責任對每一個幼兒進行保護和教育。2.樹立兒童特質觀和適宜教育觀 幼兒與成人的區別在於幼兒是發展中的人。在人生成長的特殊時期,他們有自身發展的特點,有與成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有自己獨特的基本活動形式,他們按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探索、感知、想像、成長。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兒童身心發展的獨特規律,以適合兒童發展規律與特點為重要教育原則,不僅要適合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徵,還要適合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兒童富有個性地發展。 3.樹立幼兒主體觀,具備幼兒教育方法觀 幼兒是弱小的,但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幼兒在發展過程中是積極主動地接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他們會對外界的刺激做出選擇性反應,每個幼兒對同一個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做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活動是幼兒主動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方式,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形式。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幼兒學習的特點和主體性,避免直接灌輸。要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和游戲時間,讓幼兒在主動的活動中直接感知、與人交往、探究和發現,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指導和幫助。
6. 結合幼兒園教育實際論述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兒童觀
一、正確認識兒童
(一)兒童觀含義
兒童觀是怎樣看待和對待兒童的觀點的總和,它包括對兒童發展的看法,對兒童主觀能動性的認識和對合格幼兒標準的認識,它也表現為家長的子女觀和教育者的學生觀。
(二)錯誤的兒童觀
1、早期定向教育
早期定向教育的對象必須在早期具有定向活動所需求的特殊能力,或者要具備指的早期定向培養的特殊的先天素質。
為特殊能力和特殊天資,大多數兒童是不具備的,因此,對一般兒童不宜輕易實施早期定向培養。
2、智育中心
教育一切向培養智力看,一切向分數看。
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說,早期教育要立足於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打基礎。
在全面打基礎過程中可以有所側重,有意義地引導,發展和培養他們的正當興趣和愛好,促進某種才能發展。
二、認識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對兒童的主觀能動性的認識,表現為怎樣認識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
錯誤認識:教師為中心的、命令的、監護式的,即班級的中心是教師,教學方法上表現為注入式和填鴨式教學。
正確認識: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就要把幼兒放在主體地位,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影響,教師要科學地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起新的需要,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三、對幼兒進行有質量的教育
合格幼兒的標准即所培養幼兒規格或質量,通俗的說就是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合格幼兒的標准通常是通過培養目標體現的。
《幼兒園工作規程》的教育目標
1、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2、發展幼兒正確運用感官和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進其對環境的認識,培養有益的興趣和動手能力,發展智力。
3、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務、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4、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
四、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正確的兒童觀應該是,在承認兒童大戰的可能性基礎上,尊重、發展兒童的獨立自主性,使每一個兒童都具有獨立人格。
必須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師生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實現幼兒教育的現代化。
今日頭條與抖音是一家,大家也可以同步關注抖音:教育關鍵點【初心】
每天都會同步給大家視頻分享講解。
7. 如何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
當老師要給予幼兒一個知識經驗內容分時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確的計劃。要有一個大的高位目標,並且要有一個切合幼兒的具體小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的研究學科,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使自己給予幼兒的內容是豐富有價值分量的。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年在一線引導幼兒學習,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東西更有價值,使幼兒獲得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就要提高自己對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認識。 新《綱要》第三部分強調: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師選定內容,設置好活動的各個環節,「填鴨式」地灌輸給幼兒,不管幼兒是否對教育內容感興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感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幼兒想像、創造力的發展。在新《綱要》中明確了應將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強調要通過生活進行。比如:「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生活化,是《綱要》的一個基本理念,遠離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絕不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 舉個例子來說:一次,我們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研討中班老師在引導幼兒製作陀螺的過程,能否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動後中班老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動沒有很好的完成目標,因為,在小組學習中只有兩位孩子製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為中心點和固定點的問題,影響了旋轉速度,所以都沒有成功。結合教師的反思,園長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兩個關鍵性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們開始關注和分析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操作嘗試孩子們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作為中班孩子很難有意識的將中心點的確立與轉速建立聯系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孩子。他們能把陀螺的平面圖立體化就是成功了。當我們又提出「為什麼孩子認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後誰也不急於玩」的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關注點由作品又開始轉向孩子,有的老師提出「雖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製作成功了,但是為什麼從孩子們表情和行為上看不到他們快樂?他們感受到快樂和成功了嗎?」這位老師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通過分析,大家認為這主要源於教師在每個孩子做完陀螺後,都要讓孩子與買來的陀螺對比一下,看一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速度快,以引導幼兒關注陀螺的平衡點和固定點……由於教師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經驗形成明顯落差,所以這種做法直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因人而異,使得能夠把陀螺做出來的孩子、能夠使陀螺轉起來的孩子以及不僅轉起來而且轉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動圍繞「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這一生動的問題展開討論,伴隨著老師們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問。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它幫助老師們由只關注教育目標,到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到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它不斷地引導著教師逐漸走向孩子、走進孩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通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料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像,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料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通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二、活動「游戲化」,快樂伴成長兒童期也叫游戲期,游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游戲分很多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游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游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游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通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游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游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在這十幾年們的教育教學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 金老師2011.3
8. 如何樹立幼兒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正確的教師觀,兒童觀,能讓教師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推進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反之,則後退。當老師要給予幼兒一個知識經驗內容分時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確的計劃。要有一個大的高位目標,並且要有一個切合幼兒的具體小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的研究學科,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使自己給予幼兒的內容是豐富有價值分量的。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年在一線引導幼兒學習,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東西更有價值,使幼兒獲得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就要提高自己對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認識。
新《綱要》第三部分強調: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師選定內容,設置好活動的各個環節,「填鴨式」地灌輸給幼兒,不管幼兒是否對教育內容感興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感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幼兒想像、創造力的發展。在新《綱要》中明確了應將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強調要通過生活進行。比如:「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生活化,是《綱要》的一個基本理念,遠離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絕不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
舉個例子來說:一次,我們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研討中 班老師在引導幼兒製作陀螺的過程,能否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動後 中班老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動沒有很好的完成目標,因為,在小組學習中只有兩位孩子製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為中心點和固定點的問題,影響了旋轉速度,所以都沒有成功。結合教師的反思,園長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兩個關鍵性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們開始關注和分析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操作嘗試孩子們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作為中班孩子很難有意識的將中心點的確立與轉速建立聯系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孩子。他們能把陀螺的平面圖立體化就是成功了。當我們又提出「為什麼孩子認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後誰也不急於玩」的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關注點由作品又開始轉向孩子,有的老師提出「雖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製作成功了,但是為什麼從孩子們表情和行為上看不到他們快樂?他們感受到快樂和成功了嗎?」這位老師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通過分析,大家認為這主要源於教師在每個孩子做完陀螺後,都要讓孩子與買來的陀螺對比一下,看一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速度快,以引導幼兒關注陀螺的平衡點和固定點……由於教師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經驗形成明顯落差,所以這種做法直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因人而異,使得能夠把陀螺做出來的孩子、能夠使陀螺轉起來的孩子以及不僅轉起來而且轉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動圍繞「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這一生動的問題展開討論,伴隨著老師們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問。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它幫助老師們由只關注教育目標,到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到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它不斷地引導著教師逐漸走向孩子、走進孩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
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通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料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像,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料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通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二、活動「游戲化」,快樂伴成長
兒童期也叫游戲期,游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游戲分很多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游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游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游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通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游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游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在這十幾年們的教育教學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不僅是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我們必須要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終身學習。
9. 論述幼兒教師應該持有什麼樣的兒童觀
科學的兒童觀就是人們對兒童的正確看法、觀念和態度的總和,在學前教育中轉化為幼兒教師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兒童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兒童和成人一樣,應當得到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學習的權利。世界學前教育組織頒布的《童年憲章》中指出:「所有的兒重都有權享受一個安全、快樂和健康的童年;所有的兒童需要在家庭里成長,在那裡有特別親密的成人,讓他們體驗愛和關懷;所有的兒童有權在安全並有激勵性的環境里遊玩、成長和學習,不受傷害和煩惱;所有的兒童需要得到機會和支持,逐漸形成對自己和別人寬容、諒解的態度„„」教師只有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尊嚴,維護兒童的地位和權利,才能讓兒童感到他們存在的獨特價值和意義。 二是兒童期具有獨特的價值。兒童期是個體生命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人的身心成長的關鍵階段,它奠定了人後期發展的基礎。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指出:「在兒童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身心的純潔和道德的純粹,看到了他們特有的生命特質:純潔、樂觀、富有生命力、擁有未來。」教育家杜威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因此,教育應成就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並以此為基礎,成就他們一個幸福而美好的人生。 三是兒童具有個體差異性和獨特性。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生命個體,他和其他兒童在各個方面存在著差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並提出,這些智能在相當程度上彼此獨立存在的,這種獨立性,意味著即使一個人有很高的某一種智能,卻不一定有著同樣程度的其他智能。義大利的馬拉古奇在他的詩歌《其實有一百》中指出:「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游戲方式及說話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歌唱去理解。一百個世界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作為幼兒教師應當認識兒童的個體差異,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保證每一個兒童個性的充分發展。 四是兒童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兒童天生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正是這一特性成為兒童探索世界萬事萬物的強大動力,兒童在探索過程中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這也是兒童創新思維、創造能力、探究能力發展的潛質。因此,幼兒教師要認真呵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兒童的學習興趣得到很好地培養,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從本質上講,學前兒童的學習就是做事,做適合他們自己需要的事、感興趣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做事的核心就是獲得有益的經驗,需要教師理解幼兒發展特點,理解幼兒興趣需要,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形成科學的兒童觀,隨時為幼兒提供學習的材料、時間和空間,注重保教結合,將教育靈活滲透到幼兒的日常活動中,充分利用日常活動的各種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將保教結合原則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