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兒童咬衣襟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經典名著哪個出版社最好 2024-11-14 20:15:08
什麼是商品房的基礎面積 2024-11-14 20:09:32

兒童咬衣襟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2-10-01 05:31:46

① 孩子的行為問題有哪些表現

,孤僻和遲鈍,表現為寡言少語,不合群,表情冷淡,行動遲緩,這方面大多與管教過嚴,父母不和,教育方法不一致,體弱多病或者是親屬當中有精神病史有關系。

二,是恐懼和膽怯,對於幼兒講述恐怖性的一些故事,使幼兒產生怕黑、怕響、怕獨自睡覺等一些心理,不要恐嚇兒童,應該誘導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不要操之過急的勉強他們去接觸害怕的事物,耐心的讓他們在實踐當中逐步的克服恐懼膽怯心理。

三,固執,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強,求知慾比較強,喜歡問為什麼,正常的求知慾,如果得不到滿足甚至是壓抑,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固執的現象。

四,是活動增多,幼兒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控能力會增加,但是行為問題而不一樣,好惹是生非比較頭疼,對這些幼兒應該加強教育和指導。

五,頑固習慣,比如喜歡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等。

② 孩子總愛咬鉛筆怎麼辦

1、及時糾正。

孩子喜歡咬鉛筆是一種原始沖動,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為了尋求安全感會經常吮吸東西,當孩子長大之後這種情緒會逐漸轉移到啃咬鉛筆上。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咬鉛筆現象時,要及時糾正,在孩子養成喜好之前,糾正孩子這種行為。可以用食物或是零食代替鉛筆,當孩子出現想咬鉛筆的沖動,就吃一些零食。

2、選擇原木無漆鉛筆。

因為孩子經常啃咬鉛筆,所以會將鉛筆上的綠漆咬掉,吃到嘴巴中,導致鉛中毒。給孩子選擇原木無漆的鉛筆,避免寶寶吃掉大量的鉛筆漆。這是一個折中的方法,可以減少鉛筆漆的攝入,但是對於原木還是很可能被啃食。



(2)兒童咬衣襟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孩子總愛咬鉛筆的危害:

1、衛生隱患。

人的手接觸外界最多,指甲縫中會有大量的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咬手指或鉛筆,容易使細菌、病毒或有害的物質從口進入身體,很容易引發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或者腸道寄生蟲病等。此外,孩子咬鉛筆等文具時,各種有害物質也會損害孩子的健康。

2、影響牙齒發育。

經常咬手指容易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等,影響孩子的容貌。

③ 嗜異癖的特點

6歲的欣欣因為腹痛數月,伴腹脹、食慾不振,來到醫院就診,經胃鏡檢查發現其胃部充滿毛發狀物,胃幽門內塞滿頭發,部分呈發球並轉移至腸道。

欣欣媽說,欣欣從小與父母分住,由奶奶帶大,4歲時,他們發現欣欣長期不自主地拔自己的頭發吃,但未引起注意,大約兩年後此現象逐漸消失。2年後的今天,孩子訴說腹痛,他們才急忙帶她到醫院就診。

欣欣的這種病叫「異食癖」,也叫「嗜異症」。這是孩子在攝食過程中逐漸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嗜好,對通常不應取食的異物進行難以控制的咀嚼與吞食,如吃自己的鼻涕痂、紙、破布、樹葉、毛發、煤渣、牆皮等,甚至達到不可遏制的地步。吞食的異物不同,造成的後果也不一樣,如吞食污物可發生腸寄生蟲病;大量吞食灰土、泥沙可造成鉛中毒;吞食不能被機體消化的東西如頭發、布頭還可能造成異物團塊,形成腸梗阻。

異食癖多發生於孩子2~5歲時,一般情況下,孩子只是常常咬玩具、衣襟、書本,啃指甲等,但極少吞食。產生吞食並形成習慣後,即形成異食癖。如不讓吞食異物,孩子就會情緒憂郁,焦躁不安。

病 因

異食癖的發生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過去一直認為是因體內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研究發現,正是因為患兒吞食大量的粘土和異物,才造成他們體內的鐵、鋅等吸收障礙。專家還發現,發生異食癖的患兒也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離、缺少情感關懷、受虐待、缺乏夥伴等心因性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的醫生認為,異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家庭治療

嗜異現象是一種心理失常的強迫行為,往往與家長疏忽對孩子的照料或環境不正常有關。剛開始時,孩子可能因為缺乏照顧,擅自拿取異物吃,日久成為習慣,變成不易解除的條件反射。因此,發現孩子有嗜異現象時,家長要多給孩子些關心,切忌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異常表現,更不要對孩子施以責罰,甚至捆縛孩子的手足,這樣不但不能解除嗜異習慣,反而使他暗中偷吃不潔之物,後果更嚴重。

平常生活中,家長要經常注意孩子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條件,如提供全面營養,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同時,還要注意精神食糧的供給,每天下班後,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親昵、玩耍,以滿足他情感及心理上的要求,避免孩子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尋求刺激和安慰。對年長的孩子可進行心理疏導,調整家庭環境及行為矯正治療。嚴重病例,要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並服用適量改善情緒的葯物。

④ 小孩五歲了,老喜歡咬衣服,被子,是不是有病

小孩三歲左右喜歡咬被子,那時不嚴重,也不在意,現在五歲了,近半年來發展得很嚴重,衣服,被子老是濕答答的.罵了之後好點,過一天二天又來了

⑤ 孩子經常咬東西,有時候還咬指甲,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孩子經常咬東西,有時候還咬指甲,這是缺鋅缺鐵營養不良的原因造成的。對於新生兒來說,吃手是正常現象。一般這種動作的頻率會在兩歲半以後開始減少,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兒園還存在這種現象,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頻繁咬指甲不僅會傷害牙齒,還會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門牙缺角等。還會刺激指甲附近的表皮和皮膚,導致手指出血和感染。

3.孩子咬指甲是心理安慰的外在表現,這個動作也表達了孩子內心的一種情緒,尤其是當他們有焦慮、緊張、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時,咬手指成為他們緩解壓力的方式。如果發現孩子不缺乏微量元素,很可能是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咬指甲是不安全感的表現。可能是父母經常訓斥孩子,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所以他們試圖通過咬指甲來尋找一些安全感。如果去醫院檢查後沒有什麼異常,家長要注意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態度。以上就是對孩子經常咬東西,有時候還咬指甲,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個問題的解答。

⑥ 小孩上幼兒園分離焦慮症怎麼辦

每年到了入學的時候,總會有一批幼兒園新生進入幼兒園.這些幼兒園新生從生下來就在家裡成長,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或者是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長,一旦被送入幼兒園,絕大部分都會出現幼兒園分離焦慮症。那麼什麼是幼兒園分離焦慮症?有哪些表現?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什麼是幼兒園分離焦慮症

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是指寶寶從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過程中所發展起來的情緒。心理醫師稱:適齡寶寶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小班游戲和生活,進而邁出了其社會化進程中重要的一步。在這一過程中,由於直接面臨著與家長的長時間分離,寶寶經受著分離焦慮所帶來的痛苦。幼兒分離焦慮既與焦慮症有著共同點,又有著這一年齡段的獨特之處,它與兒童焦慮症的表現有一些相似。

二、幼兒園分離焦慮症主要表現

1、寶寶的生理變化

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離焦慮症的兒童常出現睡眠不好、做噩夢、講夢話、煩躁不安、食慾不振、頭昏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狀。有的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最初一周內還會出現感冒、腹瀉等疾病。

(1)沒有親近人的陪伴,拒絕上床睡覺。

(2)因害怕分離而出現反復的夢魘。

(3)當與親近的人分離時有反復的軀體症狀如頭痛、胃痛、惡心嘔吐等。

(4)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2、寶寶的情緒行為變化

主要表現為哭鬧不止、獨立孤坐、單獨活動、情緒緊張、念叨回家、拒睡拒吃、隨地大小便、跟人、依物、亂跑、侵犯等。

(1)孤獨與遲鈍:這種孩子常不合群,對集體或游戲均不感興趣,自己生活在幻想之中。所以表現冷淡,少說話,反應遲鈍。

(2)恐懼和膽怯:與勇敢的孩子相反,恐懼和膽怯的小兒怕黑暗,怕空曠,怕見生人,怕獨處一室。這種恐懼緊張往往造成失眠、夢魘、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執與韌性:孩子表現為對抗的態度,稍不遂意即哭鬧、打滾、以拒食來表示反抵。堅持自己無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氣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鬧、叫喊、扔東西、踢人、咬人、以頭碰牆等。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表現是孩子哭叫一二聲或大哭之後,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紺,隨之抽搐或「昏死」過去,好一會才恢復過來,醫學上稱為屏氣發作。

(5)頑固性習慣:表現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摸弄生殖器而致手淫等。本來吮吸動作系一種與生俱來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隨其發展成為一種不良習慣。如吸吮橡皮奶頭,將手指放入口中以獲得吮奶樣滿足,久之即可成為頑固性習慣。又如不注意孩子生殖器及肛門的清潔而引起局部瘙癢,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之一。

3、寶寶的具體言行

1、大聲哭:哭的聲音很大,影響到他人,伴隨有眼睛紅、面紅等現象,發生地點及時間不定。

2、哭泣:哭的聲音很輕或幾乎聽不到,不影響他人,伴隨有眼睛紅等現象,發生地點時間不定。

3、默坐:把椅子搬到人不多的地方坐著或者坐著時面向無人或人少的方向,不參與活動,不關注他人活動,也不發出聲音,眼睛望向某一方向(主要是門口及窗口的方向)。

4、依戀 老師:特別依戀某位老師,要牽老師的手、衣角、褲子等,老師走到哪裡跟哪裡,要求坐在老師旁邊,要老師喂飯或陪著午睡等。

5、依戀自帶物:主要是對自己從家中帶來的物品(玩具、書包、書籍、水杯、照片等)特別依戀,長時間地將這些物品背在身上、抱在懷里、挽在手臂上、抓在手裡或緊貼自己放著。

6、不正常進餐:就餐時間不吃東西也不讓人喂或者吃的極少,有些伴有哭聲。

7、不正常午睡:睡覺時間不肯睡覺,躺在床上哭(包括大聲哭和哭泣)或一直坐在床上不肯躺下。

8、哭鬧:哭的聲音很大,且伴有踢腿蹬地、胡亂揮動手臂等強烈的肢體動作或者扯住家長或教師的衣服、大腿等不放。

9、重復句子:多次重復同一個句子且出現的時間、情境不定。

10、獨自游戲:極少出現哭、鬧等行為,正常進餐及午休,偶爾參與教師組織活動,大部分時間獨自一人在一個角落玩耍,對外界環境很少關注。

三、孩子出現幼兒園分離焦慮症應該怎麼辦

1、熟悉環境

確定好幼兒園後,家人可以帶著孩子在幼兒園里玩一玩,看一看,說一說,讓寶寶自己去發現有那麼多小孩在游戲,跑呀,跳呀,笑呀,產生加入這個集體的願望,讓孩子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幼兒園是一個快樂的地方。

2、能力培養

像睡覺、吃飯、穿鞋、入廁等細小環節都要讓孩子試一試,鼓勵孩子獨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睡覺等。

3、堅持上學

3歲左右的孩子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離開熟悉的家庭,面對一個新的集體和陌生的老師,必然會哭鬧、緊張,一定要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讓孩子很快適應集體,如果送兩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園看望孩子,都不利於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4、家園溝通

利用早來園、晚離園、電話、上網等多種形式與幼兒園老師交流,及時得到孩子的信息。

很多家長特別心疼孩子,在孩子入園的時候出現哭鬧的情況之後就覺得孩子還小,應該暫緩入園,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無論孩子什麼時候上幼兒園總會發生呢個幼兒園焦慮症的,其實孩子的適應性是很強的,堅持送很快就可以獲得好轉哦。

⑦ 7歲小男孩老是咬衣領是什麼原因

這是兒童心理壓力過大的現象,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家人關系!如果夫妻感情不合或家人經常有吵架或冷戰現象,對兒童的心理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兒童會以各種反映來排解心理壓力!或者是在學校的社交出了問題!只需要指引和轉移兒童注意力,千萬不要強迫改變他的習慣,家長要裝作沒有看見,同時用幹家務或運動、游戲等轉移他的注意力,過幾個月甚至也許只要幾天就好了!

⑧ 幼兒時期常見的錯誤行為不包括哪一種行為

兒童時期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如下幾種:
1、退縮行為:在無特殊原因的情況下,表現為特別膽小、害怕,不願與小朋友交往,遇到陌生人和進入陌生環境就退縮。送他們上幼兒園或上學時這種退縮行為更加突出,因此常常拒絕入園或上學。
2、不良習慣:經常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襟,有的則表現為經常擺弄生殖器。
3、過度焦慮:這類孩子對外界事物較一般孩子反應敏感,特別是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更表現為惶恐不安。這類孩子常憂心忡忡,為將要發生的事情如考試、訪親友或上大街而擔憂,又為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將如何評價而煩惱。過度焦慮的孩子常訴說頭痛,呼吸急促、咽喉堵塞,或胃腸不適。
4、暴怒發作:對憤恨或不滿以戲劇般情感爆發來表示。發作時他們異常激動,如尖叫、揮動手臂、用力踢腳、擲東西、哭罵、撞頭和其他發泄憤怒的過火行為。
5、出走行為:是指兒童未得到父母許可而私自逃離家庭的行為。他們往往從幻想出發,要外出找最喜歡的地方。有些則因父母管教過嚴,對家庭不滿、厭學或受壞人唆使而出走。
兒童的行為問題屬於發育過程中出現的行為變異。這些行為問題常反復持續出現,但程度不嚴重,僅局限於行為的一方面,而不是整個人格發生障礙。所以這些行為問題尚未構成疾病。
小兒發育遲緩或異常、合並慢性軀體疾病、家庭氣氛緊張、父母不和或離婚、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戶外活動受限制、小兒過於依賴或順從父母等等,均可能造成兒童的行為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父母要學會掌握良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尤其對獨生子女既不要百般遷就、嬌慣,也不要過於刻板和嚴厲,要注意培養兒童開朗、活潑、熱情向上的性格。家長對有行為問題的兒童不要責罵、歧視、訓斥,而要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行為矯治。對過分焦慮的兒童也可去醫院心理科診治。

⑨ 孩子為什麼總愛咬指甲、咬衣被角、咬嘴唇原因終於找到了

文|CC爸媽

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前兩天一個家有一年級小學生的媽媽私信求助:

C媽,我家孩子一直有咬東西的毛病可怎麼辦啊?鬥智斗勇好多年了,情況時好時壞。

最早是剛上幼兒園時咬衣服角、書包帶、被子角,什麼時候衣服的領子都濕噠噠的;糾正了一段時間後,消停了幾個月,可後來又咬指甲,這指甲還沒完全戒掉呢,寒假我盯他寫作業,發現他又開始咬鉛筆了!

好話歹話都不聽,打過罵過也沒用,真是愁死我了!

話說咬咬咬的行為,幾乎娃娃都有,尤其是咬指甲,有研究表明, 約50%的兒童會在某個時候咬指甲。

甚至有一部分人會將這個習慣延續到成年。

0-2歲,是孩子口腔的敏感期,吮吸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反射和需求,是生理發育的正常表現。 這個階段的「咬咬咬」不必太過於擔心,也不要盲目禁止!

如果此敏感期被壓抑,會導致其它敏感期的延遲,並可能以其他表現形式來彌補此敏感期的滯後。

比如一歲時得不到滿足,兩歲會咬人,兩歲得不到滿足,上幼兒園會吃筆,啃手指甲,甚至上了小學還會繼續吃。

所以在保證衛生、安全的前提下,要為0-2歲的孩子提供「吃」的機會。

但如果是2歲以後,孩子仍然有很明顯的啃咬行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正確的引導方法,才能夠真正幫孩子「戒咬」。



為什麼會咬?

留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啃咬的小毛病多發生在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孩子中,心理學上稱之為 「兒童緊張性行為」。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r. Lori Woodring指出, 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東西有關聯。

一旦需要適應新變化,會給孩子們帶來心理壓力,這些 壓力不僅表現在情緒和心理上,有時還會表現在孩子的行為和生理 健康 上面。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為習慣不佳,背後往往隱藏的是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01 啃咬的心理原因

Ø內心焦慮感的外化、自我安慰的形式

一提焦慮,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成年人才會有的情緒,孩子從來都是無憂無慮,不諳世事,怎麼會焦慮?

其實不然,孩子同樣會面臨焦慮、緊張、不安等情緒的影響,比如:

在我們看起來雖然都是小事,不值一提,但對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事,足以讓他們感到不安和害怕。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情緒,甚至火上澆油訓斥,無疑就會放大焦慮。

年齡小,排解能力有限,但又需要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洩口,所以很多孩子就會通過一些小動作來排解, 比如啃指甲、咬衣被角、咬鉛筆等等。

有研究表明,這類動作可能類似於吮吸拇指或奶嘴,這是他們在媽媽肚子里就學會的安撫技能,可以讓人感到放鬆和快樂。

通常開始時是無意識的,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慮,孩子就會習慣性條件反射,作出相應的動作。

Ø因無聊而形成的壞習慣

這種現象也非常常見, 多發生在孩子覺得無聊、沒事情可做或者飢餓的時候,然後不自覺地通過做一些小動作來進行消遣。

比如小點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咬指甲、吃手,大點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咬鉛筆、咬嘴唇等。

CC之前有段時間就是看電視時吃手,提醒也沒用。

有媽媽可能覺得動畫片那麼有趣怎麼會無聊?

其實真正無聊的是「電視沒有互動的單向輸入」,後來我就參與進去跟CC聊聊「劇情」,讓看電視這項活動不只是「單向輸入」。

如果是這類,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改變孩子的習慣就可以了。

如何判斷孩子是無聊還是焦慮呢?其實很簡單。

第一是看孩子做小動作前,發生了什麼事。

第二是觀察孩子的眼神和神態。

如果是眼睛無神或游離,面無表情,比較無趣地呆坐或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多半就是他感到無聊的時候,及時轉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Ø自我刺激,尋找存在感

這種情況雖然不太常見,但的確存在。

精神科醫生指出: 人總要有自我存在感,才覺得是活著。幼齡小朋友如果平時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會透過啃咬指甲的不斷刺激,尋找存在感,從中獲得心理滿足。

所以,如果家長陪伴的非常少,恰好孩子又有啃咬的小毛病,就要留意是否這方面原因了。

02 啃咬的生理原因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啃咬行為,都是心理問題,也有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之前C爸醫院就有因為孩子一直咬指甲、吃紙屑帶去就醫的,結果是因為感染蛔蟲所導致的 「異食癖」 的表現。

據兒科大夫介紹,異食癖的表現有很多,甚至吃頭發、啃腳趾、吃牆灰等等。

孩子愛咬東西,還有可能是體內缺鋅、缺鐵等原因所致。

所以,在排除心理因素,並進行了一段時間調整之後仍無明顯改善的,建議大家到醫院進行排查是否有生理因素。



5招幫孩子真正戒「咬」

生理方面需要由醫生來判斷,C媽今天主要說說由心理因素所導致的「啃咬」問題該如何解決。

01 減少對這個行為的關注

這里的減少並不是指真的不去關注,而是指換一種方式去關注。

孩子有各種小毛病,尤其是在屢教不改之後,家長往往很難繼續保持心平氣和,經常是橫眉怒目地訓斥:咬咬咬!又咬!說多少遍了?沒長腦子嗎,記不住嗎!

甚至粗暴地直接把手指或者其他東西從嘴裡拽出來!

在我們眼裡,說三遍還不改就是故意的,就是和我們對著干!

實際上孩子並非故意, 這些動作一旦形成,基本上就是一種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換句話說,他們根本就沒意識到自己在啃咬。

所以, 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無論第多少次,我們堅持做到友善的提醒就可以。 比如設置提醒暗號、塗安全指甲油等等,否則不但不能改掉啃咬的毛病,還會為此產生心理陰影。

02 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緩解焦慮

對於因為焦慮或尋求關注而啃咬的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做得更多的是接納他的不安情緒,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比如對於有嚴重幼兒園分離焦慮的孩子,就盡量做到早接,其他時間多陪伴;

對於自尊心強、害怕犯錯的孩子來說,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案,而不是在他們犯錯的第一時間去指責和打罵;

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回應,等等。

當我們願意接納孩子,與孩子的關系有所改善,讓他的情緒有一個安全表達和排解的空間時,漸漸地就會「棄用」那些小動作。

03 轉移注意力,尋找新的替代方式

多注意觀察孩子, 一旦發現要做習慣性動作時,及時用孩子喜歡的東西、愛玩的 游戲 等幫助他轉移注意力。

同時要注意有針對性,比如愛咬指甲的孩子,就帶他一起玩需要雙手操作的 游戲 ,像玩黏土、玩沙、玩橡皮泥,攀爬或組裝積木等。

比如愛咬嘴的孩子,就帶他一起唱歌、讀繪本、讀詩歌、說繞口令等多用嘴的項目。

這些小動作基本上都是後天習得的,在得不到鞏固的情況下,慢慢就會淡化。

對於大點的孩子而言,還可以選擇一些沒有傷害同時可以緩解情緒的一些替代方式,例如嚼口香糖、捏減壓球、打沙袋等。

04 讓孩子了解壞處,內心裡想要改

無論任何事情,一旦產生內驅力,做起來就容易多了。

可以讓孩子一些啃咬的壞處,比如咬指甲會有哪些 健康 上的危險,可以通過圖片、繪本故事、動畫等方式,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壞習慣帶來的後果。

我曾經給CC看過一張指甲被啃光的圖片。

邊讓她看邊說,有些指甲,啃掉再也不會長了。一直啃下去,很難想像指甲變成了什麼樣子?這樣怎麼塗指甲油啊?

她明白這些之後,很快就從「爸爸媽媽讓我改」,轉變成了「我想要改」,改起來明顯容易了很多。

05 制定小目標,合理期待

習慣的糾正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不但不能一蹴而就,還有可能出現反復。

所以,首先家長要做好心理准備,合理期待。

其次,可以 給孩子制定階段性的小目標,循序漸進地來克服。

比如從一天咬8次減少到一天咬5次;從約定1周時間,到約定3周時間等等。

讓孩子不斷看到自己的小成就,也能增加他主動「戒除」的信心。

「啃咬」雖然是一件小事,但處理不好,卻有可能出現大問題。

所以既不能不重視,也不能強行矯正,而是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葯,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改正。

你家孩子「咬咬咬」過嗎?是如何戒掉的?一塊在評論區把小妙招分享給大家吧!

⑩ 什麼是 食癖

異食癖是指進食通常不能當作食物的東西。典型的表現為咬食玩具上的油漆,灰泥,帶子,頭發,衣服等。多見於1歲半至6歲兒童,男孩多於女孩。較大一點的兒童還會吞食黏土、污物、動物糞便、石頭、棉花和紙張等。可造成各種並發症,如吞食污物、糞便等,可引起腸道寄生蟲病;吞服石頭、破布、頭發等可造成腸梗阻;大量吞食黏土,可導致血及缺鋅;吞食大量灰泥,可致鉛中毒。 異食癖的發生有因體內缺乏某種營養物質,試圖從非食物中去攝取,或腸道寄生蟲等軀體因素;也有因父母欠關心,飢餓時得不到食物,無意中吃了別的東西,漸成習慣。 異食癖在兒童發育階段中比較常見,尤以2~5歲兒童更為多見。生活中常常發現幼兒咬玩具、咬衣襟、啃指甲、咬書本、撕紙,但極少吞食。異食癖是指那種吞食非食物性的東西達到不能遏制的地步,對那些拔自己頭發來吞食的病例叫"拔毛癖"。異食癖患兒常常偷偷地吞食異物,如在夜間,在獨自一人活動時,有機會就吞食。當不讓他們吞食時,他們就表現情緒憂郁,焦躁不安。 異食癖的發生可能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異食癖過去一直以為主要是因體內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但是近年來的大量研究發現,正是因為患兒吞食大量的粘土等異物,才造成他們體內的鐵、鋅吸收障礙。發生異食癖的患兒較多受到家庭破裂、父母分離、缺少情感關懷、受虐待等心因性影響。所以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生們認為,異食癖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母親精力轉移,母愛減少以及缺乏夥伴,缺乏玩具和足夠的食物等。 異食癖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兒童體內缺鋅。鋅是體內具有十分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雖然在體內含量甚少,但它對生長發育有著重要作用。鋅參與體內很多種酶的代謝活動,參與核酸及蛋白質的合成、細胞的分裂、生長及再生;也參與味覺的形成。缺鋅可引起很多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異常。如厭食症、異食癖,生長發育遲緩,傷口不愈。味覺嗅覺及視覺減退、反復感染、口腔潰瘍、痤瘡等。經血、發化驗檢查可確診。� (2)營養不良性貧血。由於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攜帶氧氣,貧血時血液中含氧量減少,而呈低氧血症,從而引起組織和器官功能的減退,也可以引起異食癖。� (3)腸道寄生蟲。如蛔蟲、鉤蟲等寄生蟲寄生於腸道,引起感染等一系列症狀。如蛔蟲分泌的毒素直接刺激腸管,或鉤蟲寄生引起貧血,也會有喜食泥土、生米、煤渣等異食癖現象。 該病的治療需要父母經常注意兒童身心健康所需的基本條件,如提供全面營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不偏食。父母每天下班後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兒童親昵、玩耍,以滿足他們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以免他們向不正常的方面去尋求刺激和安慰。對嚴重病例,要帶他們去看心理醫生,服用適量改善情緒的葯物。 發現孩子異食癖現象,應及時請醫生檢查找出病因,對症治療。研究發現,引起異食癖的病因與飲食營養、食品衛生有直接關系。因此應注意個人飲食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不潔的食物和瓜果,減少病從口入。同時,應注意合理的營養平衡膳食,注意鋅、鐵元素的攝入,多選含鋅高的食物如牡蠣、瘦肉、動物內臟、魚及硬殼果類,及經發酵後的谷類、豆類,其植酸鹽分解,從而促進鋅的吸收利用。同時增加蛋白質食物的攝入,因為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和鋅含量呈正比,即蛋白質含量越高,鋅的含量也隨之升高。一般是動物性食物含鋅量較植物性食物高,且吸收率也高,若混合食用,可以提高植物性食物中鋅的利用率。同時應注意選擇含鐵高的食物,如肝、血、雞蛋、谷類、蔬菜、水果等。但鐵的吸收率較低,適宜在酸性環境中吸收,因此應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營養素的攝入品種多樣,種類齊全、營養平衡,就能糾正孩子的異食癖症。� 對有異食癖的兒童,父母要多加關心,滿足孩子正常食物的需求;盡量將異食之物藏好,以改變其習慣;避免讓兒童生活在單調環境之中;檢查治療腸寄生蟲;通過心理治療,耐心的教育訓練,糾正不良習癖。在接受矯治同時,驅蟲治療可望改善患兒體質及異食情況,但要防止復發重染異食癖習癖。異食癖在兒童中的發生率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