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寬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觀後感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JcS9aV6FXoaVGd_pZc5-TQ
三寬家長學堂超級多人來學習,加了凳子都沒夠坐,我非常的感動。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可以說今天的上課內容顛覆了我對孩子哭鬧處理方法的認知。
❷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當孩子受到稱贊時,他會很高興;當他的行動受到阻撓時,他會變得生氣。這些情緒反應都是由外在刺激所引起的。又如幼兒餓了、生病或疲倦時,會有哭鬧和煩躁不安的現象,這是由內在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所以「情緒」是指個體受到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刺激所引發的一種身心激動的狀態。
一、營造良好的情緒環境
良好的環境有助於孩子良好情緒的形成。所以我們首先要讓孩子喜歡這個環境,願意接受這個環境,那麼孩子才會有下次還想要來的慾望。有的孩子不喜歡這個環境,一來到這個環境就開始哭鬧,孩子進都不想進,那更別說是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下去玩、去學習了。
二、奠基孩子愛的情感
每個孩子都需要愛,跟孩子在一起時和孩子肌膚的接觸是最能夠拉近兩個人的感情的,愛是一種內心體驗,是一種積極而強烈的感情,表現為一種傾向,一種態度,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教育力量。
孩子們都喜歡玩游戲,那麼我們就多製造一些和孩子有更多肌膚接觸的游戲,讓孩子玩了這個游戲之後先對你有更加的依賴和下次還要找你玩的慾望,這個時候愛的情感已經建立,和孩子的關系自然也就近了許多。所以對孩子的抱、拍、摸等動作,都能使孩子的身心感到溫暖和舒適,從而產生快樂和滿足的良好情緒。
三、恰當對待孩子的良好行為
有人會問:是不是對孩子的良好行為都要給予充分的表揚、鼓勵呢?雖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願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並非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時候就要把握好這個「度」了。
當孩子出現好的行為時,我們要及時的獎勵和誇獎孩子,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的出現能讓別人高興,我能夠得到獎勵,可以讓好的行為再次出現。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應准確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並給予恰當處理。
四、 適當調節孩子的情緒
要想調節孩子的情緒,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因為生理上的原因而不安,那就照顧他,滿足他;如果孩子想尋找尉籍,那就用心去傾聽,用愛去安撫。
上述每一個都很重要,只要能讓孩子的情緒好,孩子才能更好的跟你去配合,跟你好好的學習,孩子好的情緒可以讓孩子能夠更快地掌握好技巧,更容易地去學習。
如果孩子有一方面一直很好,而在教的過程時又怎麼也學不會,那麼試著去調整一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能夠在好的情緒下去學習這個東西,可能會比在那兒死板的教上大半天強,每個人都在好的情緒下學習了,各自也從中體會到了快樂,那麼何樂而不為呢?良好的情緒能夠促進身心健康,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孩子們只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快樂了,才會更好地去配合我們進行下一步的訓練,情緒調控使我們更加地了解我們的孩子 ,在自然的環境中學習是我們最大的目標!
❸ 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各種情緒
1、讓孩子認同自己,有情緒空間
要讓孩子喜歡自己,家庭要給孩子認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範,父母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讓不良情緒帶給家庭、帶給孩子,要塑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自己的孩子,讓身處其中的孩子產生積極的自我認同,獲得安全感,讓其能自由、開放地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感受不因壓抑而變質。
2、讓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通過親子之間的對話讓孩子正確認識各種情緒,說出自己心裡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時,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緒的時候,趁機引導孩子知道「媽媽好高興哦」「恩,我很傷心」等讓孩子知道原來人是有那麼多情緒的,我們還可以通過句式「媽媽很生氣,因為……」「我感到有點難過,是因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來源,同時你也可以問孩子,「你是什麼感覺啊?」「媽媽看見你很生氣、難過,能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等對話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及發現自己情緒的原因,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❹ 小學生調理情緒的心得體會
控制情緒的方法很多:
(1)轉移 將注意力轉移到愉快的事情上去。
(2)分離 分散你的煩惱,把它們各個擊破。不要把這個煩惱與別的煩惱聯系起來。不要自尋煩惱,人為地加以放大。具體的煩惱,具體的解決,不要算總帳。
(3) 弱化 減弱你的煩惱,對於非原則的刺激,我們必須學會緊緊地把住閘門,盡可能不聽,不看,不感覺,不讓它輸入。如果輸入了,就盡可能不聯想,不思考,不記憶。
(4)體諒 生氣,是因為別人的過錯而懲罰自己。原諒了別人也就饒過了自己。另外,將對方看作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
(5)解脫 就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從更深更廣更高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對它做出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局限。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脫,以便把自己的精力轉移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上來。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經典的解脫思維。
(6)升華 利用強烈的情緒沖動,並把它引導到積極的、有益的方向上去,使之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和價值。
(7)抵消 尋求另外一種刺激。如隔壁鄰居大聲開著音樂,使自己心煩意亂,使用前面的方法無效時,不妨自己打開音響,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
(8)利用 把壞事變成好事。一是利用時機和客觀條件,二是對情緒本身的利用,把情緒升華成力量。
(9)表達 書寫,談心。 隨著對情緒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人就會越來越自由,越來越瀟灑。 樹欲靜而風不止,真正的自由就是表現在:樹根的堅定,樹桿的力度和樹枝的飄搖自如,三者和諧統一。
❺ 如何與孩子共情的學習心得
共情(EMPATHY)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的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比較自私、冷漠,不懂得分享,不懂得關心體諒別人,這就是缺乏共情力的表現。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共情力呢?我認為父母要做好榜樣,對孩子正確地引導。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對父母言行的模仿,冷漠、暴力、自私的家庭是不可能培養出有愛、溫柔、懂得分享的孩子的。所以,父母的共情力影響著孩子的共情力。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會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很多家長也許認為: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我還不夠愛ta嗎?還不夠,你還要把你的愛表達出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展示出溫柔體貼的一面。例如孩子心情不好,我們就伸開雙臂溫柔地抱抱ta;當孩子取得成功的時候我們大聲地肯定ta,分享孩子的快樂。讓孩子打小生活在有愛的家庭中,ta才懂得愛別人。
對人對物有愛心,善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看到別人有困難,我們家長趕緊伸出援助之手;看到街上流浪的動物,我們喂它們食物。我們的善良和愛心自然而然地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打小的耳濡目染強過乾巴巴的說教很多倍。
有同情心。對他人的不幸遭遇可以感同身受,並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例如陪孩子看書的時候面對他人的痛苦遭遇會說:「看ta多可憐呀!真是太不幸了!」讓孩子從小就具有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
❻ 如何緩解新生幼兒入園情緒的穩定心得體會
你好
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師以及具有約束力的集體生活,這的確會給幼兒帶來不少壓力。
到幼兒園後,一切都陌生得難以接受了,幼兒就必然會產生不安感,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差,他們稍不合意就會發脾氣、大聲喊叫、哇哇哭鬧。因此,如何讓新生入園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園教育中所不可忽視的。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對新生入園幼兒情緒的穩定,效果較為明顯。
一、做好家訪工作
新生入園前的家訪,一是了解幼兒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和家庭環境、父母素養以及他們在對待幼兒教育問題上所持的觀點等;二是通過家訪與幼兒接觸,初步建立感情。所以入園前,教師盡可能每個幼兒都能上門家訪或電話聯系。具體做法是:
1.親切自然地進行自我介紹,允許幼兒稱呼自己阿姨,因為「阿姨」比「老師」更容易讓孩子感到親近。
2.叫叫幼兒的小名,牽牽他的手,通過身體的接觸使幼兒對教師產生好感。
3.和孩子一起玩他們喜歡的玩具,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還可採取送小禮物的方法縮短彼此間的距離。
4.教師還應善於觀察幼兒的生活環境,如幼兒的游戲室是如何布置的,他喜歡玩什麼玩具等,這樣教師在幼兒園盡可能為幼兒營造他熟悉的環境。
5.向家長了解孩子的一些生活習慣及飲食愛好,以便教師在幼兒園
滿意請採納
❼ 如何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感想)論文500字
正確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媽媽傾聽的姿態對孩子的情緒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媽媽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傾訴,就會令孩子感到極大的認同感,從而使負面情緒得以消減,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媽媽不給孩子提任何建議,孩子也知道應該怎樣去做。如果媽媽傾聽的時候心不在焉,就會令孩子喪失說的慾望,而且會加重他的負面情緒。但如果媽媽對孩子的話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並很認真地聆聽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因得到媽媽的重視而使自己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少,也許當孩子說完之後,他的負面情緒就完全消失了。
作為成年人,媽媽應該同情孩子的感受,當你認為這是芝麻大小的事情時,在孩子的眼裡並不是這樣,因為孩子沒有那麼豐富的生活閱歷,也不可能明白那麼多的大道理,但他們不高興的時候就要放聲大哭,當他們感覺難受的時候就會變得很淘氣,這符合他們的成長規律。但是很多媽媽在面對孩子表達消極情緒的時候,總是試圖讓孩子盡量擺脫這種不好的情緒,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孩子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強烈,孩子表達負面情緒的頻率在逐漸升高。
如果媽媽同情孩子的感受,就會無意中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你的感受是正當的,這能夠使孩子激動的情緒很快平息下來。媽媽總是想安慰孩子,讓孩子擺脫負面情緒的干擾,但她卻不了解,只有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可之後,他才會聽進所有安慰的話。
同情就像一把充滿魔力的鑰匙,它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使孩子容易接受安慰和指導。所以在孩子出現壞情緒時,在你試圖安慰他,或給他提出擺脫壞情緒的建議之前,請先認同他的情緒,並對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當孩子向媽媽表達負面情緒時,有些媽媽只顧忙著說話安慰孩子,豈不知語言上停頓一會兒會起到更好的效果,這一會兒的工夫既留給自己,也留給孩子。這里所說的「停頓」只是語言上的停頓,並不是面部表情和思維上的停頓。
當媽媽馬上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做出反應,孩子通常會極力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進行辯解。而如果媽媽不再試圖說服孩子,而是用面部表情或簡單的語言,如「哦……」「嗯……」「這樣呀……」來告訴孩子:我在用心聽你講話,孩子可以用幾秒鍾的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做好接受你建議的准備。
當孩子要求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時,媽媽應該接受孩子的情緒並用想像力幫助孩子圓一個不可能的夢。
❽ 如何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讀後感
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是人對外界情境的本能反應,家長在接納孩子的情緒時,要將情緒和行為分開來看待,也許家長不贊成孩子的一些過激情緒的表達方式,但這種情緒本身是沒有錯的。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接納,孩子會接收到一個訊息:「情緒是正常的,可以坦然的面對它。」就會漸漸地接納自己的情緒,今後遇到情緒時,就會積極地去應對。反之,如果孩子的情緒不能被接納,那麼孩子就自然學會壓抑情緒,學不會如何去處理情緒。
2、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是正常的,但孩子無法分辨自己的所有情緒。絕大多數的小朋友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都表達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有時孩子會說自己不開心很難受之類的話,有時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夠時刻關注到孩子的情緒,那麼通過媒介教孩子認識情緒是最佳選擇。家長可以留意身邊關於情緒的素材,有意識的豐富孩子關於情緒的詞語。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細致的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嘗試用不同的詞彙描述自己以及孩子的情。
❾ 如何判斷孩子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態心得體會
一、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松、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孩子心理健康十大判斷標准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很多家長都非常關心,在此,心理專家給家長介紹判斷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的十條標准,如果能夠最早發現孩子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應該對孩子的治療有很大幫助。
四、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小學
2-6人小組學科輔導,首選上海致學教育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系。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系的不協調。
五、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
六、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並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徵,可能存在心理發育問題。表現為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動自控能力強的兒童、青少年,其注意力集中水平高,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較差者,其注意力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難集中,缺乏專注性,其記憶和意識活動有效水平低,往往導致學習困難。
八、健全的個性特徵
自幼培養兒童、青少年客觀而積極的自我意識,能適度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良好、健全的個性是個體適應環境的重要保證。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我的客觀評價。如果自我評價過高、自命不凡,會因盲目自信導致意外失敗而沮喪,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若自我評價過低,會產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氣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失去機遇一事無成。恰當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十、心理耐受力
孩子叛逆的表現_不要和孩子對著干,試試這樣做。孩子叛逆的表現不要打,不要罵,給孩子好的教育,幫助孩子走上正軌,對突發的強烈精神刺激或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對壓力、失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為心理耐受力。因為兒童、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發育和個性形成時期,其可塑性強,應及早培養他們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敗和挫折的堅強意志力,不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於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