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兒童樂園 » 典型的問題兒童指哪些
擴展閱讀
手繪零基礎動漫如何教 2024-09-22 11:57:52
同學問你我們是什麼關系 2024-09-22 11:34:49
為什麼站樁是武術基礎 2024-09-22 10:48:17

典型的問題兒童指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9-26 04:33:52

『壹』 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哪些

一般而言,我們將兒童的心理問題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類。一般性的問題如:口吃、尿床、逃學、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適應障礙、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許你會說,你所碰到的問題不只這些。的確;孩子的問題並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們列舉這些常見的心理疾病,並不是想對兒童的心理問題加以分類,而是想讓父母親了解孩子出現哪些行為時必須注意、甚至治療。
自閉症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目光與言行都不與人接觸,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裡,而且脾氣異常強烈,他們同時會固執的愛聽某種旋律或某種玩具,甚至具有靈巧的動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對「物」的興趣比對「人」來得高,有時甚至會把人的肢體當成物體來玩;玩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重覆且節奏性的動作;對於喜歡的東西相當執著且一成不變。
產生自閉症可能的原因有:遺傳、腦傷以及父母對子女冷漠的管教態度等。其治療方法,積極方面:應注意自己的管教態度、適時提供愛及關懷、並妥為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消極方面:則應給予行為治療,例如用代幣學習或社會性增強等方式來建立自閉症兒童的人際關系,飲食行為等。
過動兒
活動量過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東跑西、爬上爬下、話多、手勢多、父母或老師往往非常討厭這種孩子,他們有時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
一般而言,這些孩子的特徵有:
·注意力難以集中。
·肌肉協調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緒不穩易發怒。
·過度敏感。
兒童過度好動的可能原因有三種:一是家庭壓力太大、二是輕微的腦部受損、另一種是天生就屬於活動型的孩子。
治療可分成二部分,積極方面應盡量減低家庭壓力,懷孕時不要亂服成葯;消極方面則可使用鎮靜劑,降低孩子的活動量(但不宜長久服用),在教學上則盡量安排消耗體力的或簡單的活動,並時時給予必要的增強。
恐懼症
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是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則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懼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來的巨響、朋友或兄弟的恫嚇等;其二,恐懼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而來。
矯正上應盡量避免危言恫嚇;如果過度恐懼可以服用輕微鎮靜劑減低其恐懼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統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懼。
如果您的孩子沒有以上的狀況,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過度擔憂,及早治療可以讓孩子未來充滿希望!

『貳』 幼兒問題行為包括哪些

一、兒童外化性行為問題 兒童外化性行為問題以往稱反社會性行為問題,在《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稱破壞性行為障礙,包括多動、違抗、攻擊性行為、違紀行 1.兒童多動。多動(hyperactivity)又稱活動過度(overactivity),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動作異常性增多。在幼兒,表現為不安靜、活動量大、奔跑、蹦跳、見什麼都要摸一下、看一看,在家裡翻壇倒罐、破壞東西。上學後,不能安靜上課.常做小動作,聽課時與同學講話。異常多動的兒童其行為往往唐突、沖動、不顧後果,這些性質也有助於區別正常或異常。在ICD-10、DSM-Ⅳ等診斷標准中都非常強調「與其年齡發展階段不相符的、明顯的活動過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約有半數表現為多動,兒童孤獨症患兒中多動性行為異常也很常見,腦器質性損傷、精神病及一些葯物也可以引起多動。多動的行為問題常見於兒童多動症。 2.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問題。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注意不是一種單獨的行為,而是心理過程的共同特徵。我們的注意力分散是指隨意注意的障礙,是注意力不穩定的一種表現,是對完成工作任務有不良影響的無關刺激缺乏抗干擾能力。注意有障礙的兒童表現為分心、不穩定,不能使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一個事物上,而是經常不斷地由一個客體轉移到另一個客體。注意障礙可見於多種情況,對事物的興趣直接影響注意力,在出現心理應激、情緒問題、精神發育遲滯、其他精神障礙(如兒童期精神分裂症)或腦器質性損害時,也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3.兒童攻擊性的行為問題。攻擊性行為(aggression)是指對他人或其他目標採取的破壞性行為,可表現為具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語言、文字攻擊,客觀上使別人受到軀體或心理的傷害。在幼兒表現為打人、沖撞、咬人、抓人、踢人、摔東西;學齡兒童多為爭吵、斗毆、破壞物品、威脅、騷擾他人.虐待動物,至青少年期可發展成打群架及械鬥、搶劫及性攻擊等。男孩多表現為軀體攻擊行為,女孩則以語言攻擊為多。對這種行為如不及時糾正,或兒童通過攻擊行為而獲得滿足,則形成一種處理事物的行為模式,兒童變得逞強好鬥、動輒訴諸武力,易發展為品行障礙。 4.違抗。違抗(defiance)指兒童脾氣暴躁、容易激怒、不服從、故意與父母或老師對抗,自己的過失卻責怪別人,喜歡報復等行為。 5.違紀行為。違紀行為(delinquency)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規范和社會准則的行為,如說謊、逃學、離家出走、縱火、偷竊等。 (1)說謊(lying):一般說謊有兩類原因,應區別對待。大多數兒童說謊是為了逃避懲罰。當他們做了一些不合社會或家庭規范的事,如打破了東西,學習成績不理想或不願克服困難去完成某事(如完成作業),他們就用說謊來應付。另一類說謊是為了獲益,如欺騙家長說學校要交錢,而拿去玩電子游戲,這種說謊往往是從偶爾說謊獲得好處而發展起來,形成了一種待人接物的方式,為獲益的說謊才構成品行障礙的症狀。 (2)逃學(truant from school):兒童開始逃學多為貪玩,忘了上學,或因作業未完成,怕老師批評,還有的因厭惡學習、反抗家長或老師等原因,而背著父母不去上學。發展下去形成習慣,覺得在街上玩比上課愜意,而故意不去上學在外游盪或玩電子游戲,發展成品行障礙。 (3)離家出走(running away):在童年早期,常出自對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出走,多數學齡兒童離家出走是因為在家自尊心受到損傷,學習成績不好.害怕家長懲罰或願望得不到滿足。如第一次出走後獲得滿足,出走行為問題得到強化則可多次離家出走。 二、兒童內化性行為問題 兒童內化性行為問題包括退縮、焦慮、抑鬱、恐懼、強迫、軀體化症狀等,過去稱為兒童神經症。 1.焦慮(anxiety)的行為問題:波貝認為產生焦慮的原因有兩類,一是逃避陌生事件;二是與依戀對象分離。 2.退縮(withdraw)的行為問題:當遇到陌生的環境或意外遭遇時,表現短暫的退縮、膽小、害怕、局促或焦慮。部分個性內向的兒童在社交場合較為退縮,是因為他們還未能學會如何與人和睦交往的技能,對人際往來感到焦慮。 3.恐懼(phobia):正常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會對某些事物發生恐懼、害怕。恐懼的對象可以是某些具體事物,如怕動物、怕陌生人、怕水、也可以是一些抽象概念,如:怕被丟失、怕死、怕被拐騙等。 4.強迫(obsessive and compulsive)的行為問題:2~8歲及青少年期是正常兒童出現一些強迫症狀的高峰年齡,幾乎每一個兒童在游戲時都可出現一些儀式性或強迫性行為問題,如認真地沿著人行道的縫線走、折手絹要對得整整齊齊、反復提問同一問題等。

『叄』 問題兒童怎麼處理方法

一般說來,問題兒童是屬於心理問題,引起的原因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以及自身性格行為因素有關。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自我調節抑制。若是症狀比較嚴重,無法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緩解,建議去找心理醫生咨詢一下為宜。
問題兒童是指具有經常擾亂他人或阻礙自己身心健康發展的行為,不能遵守社會公認的兒童行為規范與道德標准,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參加學習與活動的兒童。
問題兒童處理方法: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知道在每個年齡該做的事情是什麼,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然後進行培養與鍛煉,這樣孩子們才能夠向上向前,才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取得進步。

2.讓孩子有愛心。讓孩子們學會熱愛身邊所有美好的食物,尊重老師,關心身邊的朋友,讓孩子學會包容,包容身邊所有人的過失,孩子們只有心中充滿了愛,才能夠健康的成長。

3.培養孩子獨立。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依附性較強,如果不注重這方面的培養,這樣孩子就不容易成熟,走上社會,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會比別人差,所有要謹慎一點,不可馬虎。

4.尊重孩子,要理解孩子,父母們不可以去規劃孩子的人生,在平時要聽聽他們的想法,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與孩子很好的進行溝通,然後達成一致的想法,這樣孩子們會更理解,更上進。

家長們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教育就要從小去實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將目光放到長遠一些,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習慣結合在一起,重視他們的學習成長,不能夠一味的打罵,要講究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肆』 請問「問題兒童」是什麼意思

有各種各樣的毛病,父母的教育方法、家庭成員的關系和養育方式三種家庭情況對兒童的行為有明顯影響,出現問題的兒童中有8.3%的兒童不是由父母親自養育,而是接受隔代撫養或保姆代管,導致這些孩子對人對物缺乏愛心、不善與人交際、易產生暴力傾向。

『伍』 什麼是問題兒童

通常指品德上存在較嚴重缺點且經常表現出來的兒童。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有的是由不良需要或開始主要是由好奇、試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有的是由於遭受挫折產生的不良情緒引起的,家庭教育的不當是形成問題兒童的主要根源。對問題兒童施以正確教育的具體方法有:①及時發現問題兒童的不良行為徵兆,防微杜漸。②了解、掌握兒童心理特點,從實際出發,不應對兒童有過高過苛的要求。③重視矯正問題行為的內部條件。④根據兒童的心理狀態和變化規律,因勢利導,耐心地、逐步地進行教育引導。⑤盡量避免消極的懲罰。
◆ 發展心理學
* 心理發展研究與理論:遺傳、環境與心理發展,成熟、學習與心理發展,心理發展的動力,教育與發展,認知發展階段論,發生認識論,表象模式發展理論,人格發展階段論,道德發展階段論,復演學說,兒童學,游戲,模仿,印刻,關鍵期,自我中心主義,早期經驗,親子關系等。
* 個體發展階段: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 兒童心理學:
** 動作發展:吸吮反射,覓食反射,抓捏反射,巴賓斯基反射等。
** 認知發展:注意發展,感知覺發展,記憶發展,智力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發展等。
** 個性發展 ** 獨生兒童 ** 超常兒童 ** 低常兒童 ** 問題兒童 ** 缺陷兒童 ** 狼孩
* 少年心理學 * 青年心理學 * 成年心理學 * 老年心理學 * 畢生發展心理學

『陸』 常見的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

一般問題如口吃、尿床、不吃飯、說謊、好動等,特殊性的問題如:自閉症、癲癇、兒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家長多注意觀察,早發現早治療。

『柒』 什麼是問題兒童

通常指品德上存在較嚴重缺點且經常表現出來的兒童。問題兒童的問題行為有的是由不良需要或開始主要是由好奇、試探等幼稚的心理引起,有的是由於遭受挫折產生的不良情緒引起的,家庭教育的不當是形成問題兒童的主要根源。

對問題兒童施以正確教育的具體方法有:

1.及時發現問題兒童的不良行為徵兆,防微杜漸。

2.了解、掌握兒童心理特點,從實際出發,不應對兒童有過高過苛的要求。

3.重視矯正問題行為的內部條件。

4.根據兒童的心理狀態和變化規律,因勢利導,耐心地、逐步地進行教育引導。

5.盡量避免消極的懲罰。
一. 自閉症兒童

這類孩子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來自天堂的孩子」,可這些孩子的父母卻是天天生活在擔憂、害怕如此的水深火熱中,他們不明白老天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孩子始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不斷努力,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敗了。

自閉症兒童比較簡單的判斷方法為你跟這個孩子說話時,他的眼睛始終不會直視你,即使你命令他時他也不會按照你說的做。我們揮手說再見時通常用手掌心面對別人,但「天堂的孩子」因為看到是手掌心,他們固執地也會讓自己看到手掌心來和別人說再見,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手背。

「天堂的孩子」喜歡重復別人的話,你若問他「寶寶,你早飯吃了什麼?」他會一直重復:「吃了什麼,吃了什麼。」若是已經是幼兒園的幼兒發現有這些症狀就該盡快就醫了。並且告知班裡老師,希望老師能配合醫生的治療。若是你的班裡或你周圍有這樣的孩子和他們交談時一定要柔和,用輕輕地聲音,讓他們感到安全的方式和他們去交流,不然你會嚇到他們,讓他們不敢往外面的世界邁步。

二. 臨界兒童

這類兒童比自閉症兒童更難以醫治。他們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是有問題的,不論是三歲還是六歲,他們的智商可能永遠停留在一歲寶寶的層面上,流口水,用哭和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走路需要人攙扶或有聲音的指引。這類兒童建議去專業的康復幼兒園就讀,畢竟他們和第一類不一樣,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是問題。專業的康復老師會用專業方法來訓練讓他們盡可能地達到能自理的層面。越是拖的晚,恢復的可能性越是小。

三.「危險兒童」

這類兒童本身是不危險的,而是身上攜帶著血管瘤或類似的東西。血管瘤大家都知道若是不當心這個炸彈破了,可能就會引發大出血而導致的嚴重後果。所以有這類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和老師事先做好溝通,要讓老師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血管瘤的位置。並且要在家裡對孩子做好安全教育,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造成不堪的後果。

望採納!

『捌』 學前兒童中較為常見的問題行為主要有哪些

攻擊是幼兒中一種比較常見的不良行為。
具有不良行為的幼兒往往不積極參與活動,並且在活動中很難集中精力,從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難發展。由於在交往中常常有攻擊性行為,和其他幼兒關系處理不好,常會受到別人的排擠。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為准則」,「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兒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當今幼兒教育中一項嚴峻的課題。通過研究與實踐,對於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教育對策總結如下: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剖析:
(一)幼兒受某些生理特徵的影響 研究表明,幼兒的某些生理特徵(如荷爾蒙的分泌、外貌特徵、體質、氣質等)對攻擊性行為的表現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那種天生愛哭鬧、愛發急的「難帶型」嬰兒,長大後較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但是,生理特徵只是影響因素的一部分,是與社會環境、教育因素綜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須通過環境、教育等因素才能體現其影響。(二)家庭環境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1.家長過分溺愛幼兒。如今都是一個孩子,甚者有的是六個大人一個孩子,因此,視孩子為掌上明珠,關愛過度、疼愛有加,對孩子百依百順,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從不控制孩子的行為,讓其為所欲為,以致養成孩子獨占、獨霸的習慣。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式的家庭教育。調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帶大,作為隔輩兒人,他們更加寵愛孫兒,甚至「遮醜護短」,「隔輩親」演變成了「隔輩溺」,導致了孫輩的自私、任性、懶惰、驕橫等不良行為。2.家長過分要求幼兒。如今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氣極高。因此在許多方面過分限制和束縛幼兒。例如,回家就看書、學習,不得隨便說話、幹事等,這也不許玩,那也不許動、走路不能跑、說話不能笑,假日參加各種興趣班兒,很少讓幼兒與外界接觸、交流,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加之他們嚴厲呵斥的表情,幼兒根本沒有分辨的機會,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幼兒,其心理受到限制,並產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兒園,他們就會像放飛的小鳥,卻因太過自由便會以攻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社會交流。3.家長過分放任幼兒。這類家長只是把孩子看作是傳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發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對孩子不關心、不重視。對孩子的任何行為不分時間、場所、性質,都不加控制,而是讓孩子為所欲為。這樣的孩子到了幼兒園表現的很鬆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規、隨意的攻擊別人,與老師頂撞等。
(三)社會環境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調查表明,幼兒的攻擊是一種習得的社會行為,影響幼兒攻擊性發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極的事件:包括身體攻擊、言語威脅、物品的剝奪等;情境誘因:幼兒有時會受外在誘因的驅動(玩具、同伴中的領導地位等)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發生攻擊;榜樣的示範。幼兒模仿力較強,在各種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行為的後果,間接的習得了攻擊性行為,或通過直接學習,即幼兒實際參與的打架、爭搶玩具等。例如,有一幼兒本來很規矩,從不打人,由於他的好朋友是班裡的調皮頭,沒事就打別人幾下,他無形中就學會了,當別人碰了他插的汽車時,他便抬手打了那個小朋友。幼兒行為的保持取決於對行為後果的強化。幼兒攻擊行為的保持首先包括不恰當的懲罰。恰當的懲罰通常會導致幼兒對攻擊行為的內疚和焦慮,從而有助於抑制其攻擊行為的發生。但是,不恰當的懲罰不但達不到這一效果,反而會增加幼兒攻擊的消極作用。例如老師對幼兒形成的攻擊行為的深層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問題性的「病因」,即未能「對症下葯」,最終難以消除病根。再者與老師繁忙的業務和本身的師德有一定關系,繁忙工作後往往使老師產生消極的情緒,「不良行為」幼兒便容易成為「發泄」對象,不管情況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評孩子以求得暫時的平靜,但過後這些幼兒還依然如故。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育對策一、 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並注重成人的榜樣作用首先,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日常中多閱讀有關書籍,認真學習,深刻領悟,根據自己班幼兒發生的不良行為,結合教育的經驗,逐步形成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其次,家長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不少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我們採取間接、委婉的辦法,努力改變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方法。同時,通過家長園地與家長個別交談等方式,指導家長採取正確的教養方式,逐步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在與「攻擊性行為」幼兒家長的聯系中,應改變以往那種只是一味告狀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長匯報孩子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向家長提出配合教育的具體要求,這樣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於幼兒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對各種行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只是一味的學習模仿,因此作為成人,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為應符合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給幼兒起到榜樣的作用。
二、 幫助幼兒重建自我認識,增強「我是好孩子」的自信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往往面對的是被小朋友迴避、拒絕,被成人訓斥的氛圍。因此,應試圖利用「皮格馬翁效應」對幼兒施加正面影響,給予更多的關注、鼓勵、理解和信任。同時幫助幼兒學習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凡凡把自己比做警察,把寧寧當作小偷,並用玩具手槍對准寧寧開去,還用擒拿的方法一下把寧寧摔倒在地。無辜的寧寧哭著跑來告狀,凡凡意識到闖禍了,站在一邊等著挨訓。我把凡凡叫過來問:「你是不是很喜歡當警察?」凡凡使勁兒點頭。我接著說:「警察能抓壞蛋,警察很勇敢,凡凡也很勇敢,對不對?」凡凡更加使勁地點頭。我又問凡凡:「你喜不喜歡警察?」凡凡說:「喜歡。」我又說:「你不能把小朋友當小偷打,那多疼呀!你倆個用玩具插個警察和小偷,玩游戲好不好?」兩個孩子很高興,我示意凡凡向寧寧道了個歉,隨後,倆人高高興興地去玩游戲了。三、減少環境中易引發攻擊性行為的刺激日常中,家長要給幼兒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而不是繁雜、擁擠的活動空間;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阻止幼兒接觸不良傳媒,某些影視特別是暴力影視劇,可能會使孩子學會一些攻擊性行為。教師在設置環境時,應給幼兒創設一個盡量避免沖突的空間。各活動區域應稍有間隔,防止幼兒因空間過分擁擠,引起無意的碰撞造成沖突和摩擦。玩具數量要充足,以減少幼兒彼此爭搶玩具的矛盾沖突。另外,教師還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愉悅的心理環境。如果教師對待幼兒嚴厲苛刻,則幼兒必定對教師心存畏懼,被動服從。在這種氣氛中,幼兒往往會對教師的不滿情緒通過攻擊同伴發泄出來。因此,盡量避免給幼兒造成過多的挫折感和壓抑感,從而減少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心理因素。
四、努力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運用恰當的懲罰方式有攻擊行為的幼兒雖然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同樣也有許多積極可貴的地方,如好問、好探索、聰明、有主見等,只是由於教師主觀看法及幼兒一些消極的表現而被忽視了。如果教師能以平靜的心態,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些幼兒,就能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點,充分挖掘、利用這些閃光點,是教育這些幼兒的有效辦法。首先,懲罰要及時,使幼兒的攻擊行為能得到迅速的反饋,在懲罰時應向幼兒講清楚錯在那裡,應怎麼去做。,其次,懲罰要針對具體的行為,適度且就事論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對幼兒的自我評價產生影響。
五、 允許幼兒合理宣洩有些幼兒可能由於害怕懲罰而強行抑制自己的攻擊意向,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分的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允許幼兒採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洩,來取代攻擊行為。如有的幼兒在玩黏土游戲時,拚命的擠壓、摔打;有的幼兒在模仿戰斗場面時相互間「打打殺殺」。這些行為都有利於幼兒把平常不良情緒通過這種「破壞性」游戲釋放出來,從而維持心理平衡。並且,我們還要根據不同情況的幼兒組織不同的游戲來滿足他們。比如,好問、好探索的幼兒應啟發他們開動腦筋,通過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導幼兒去尋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態度變成發展智力的動力;對於喜歡奔跑的幼兒可以組織他們踢足球、練武術、賽跑等;對於喜歡叫嚷的幼兒,可讓他們朗讀、表演等。六、家園合作,逐步轉變幼兒不良行為幼兒的發展來自幼兒園、家庭、社區等多方面的影響,幼兒園、家長和社區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兒生活與受教育的整體環境,逐步轉變幼兒不良行為,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總之,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這些不良行為的幼兒,對於他們身上的優點,我們予以鼓勵、引導、發揚,對於他們的不足,應相信他們會改正,並創設條件,幫助他們一起克服,以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快樂的發展。

『玖』 什麼是問題兒童

我覺得問題兒童和問題少年有一拼哦
總之就是思想行為特殊、觀念怪異之類的
比較容易被不良風氣污染導致誤入迷途
我們對這些孩子應該更多的是關愛,去了解他們的世界
這樣才能讓他們缺失的心靈回歸陽光的天空
不知道是否說清楚了
你可以在網路查下相關詞語

『拾』 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嗎

你好,獨生子女不能和問題兒童畫等號,當然問題兒童中多是獨生子女。